人性论读后感精选
《人性论》是一本由[英] 休谟著作,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88.00,页数:77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人性论》精选点评:
●估计是大学期间读的最后一本书了。人类理智的丰碑。
●书是好书,但我受不了那个时代的写作风格……我骨子里可能是个休谟主义者。
●习惯是人生伟大的指导: 在知性方面,习惯使得我们能够形成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从而能够想象过去与现在,现在与将来的关系,活在当下; 在情感方面,由快乐的原则,我们习惯于联想到其他的诸如情感,而以快乐为基,追求那些快乐的情感; 在道德方面,因为同情是人性的根基,由此我们能够确定什么是正义与非义。 此书,文笔优美,心思缜密,因为是在读完《纯批》之后再读的,所以更能对其为康德哲学启发性方面有所体会。因果,休谟归之于习惯,因此,最后一切的知识都是偶然的习惯性的联想起来的关系而来的,导致了最后休谟的怀疑主义。而在康德的认识论视角下,因果性是人类的知性认识范畴,是普遍必然的,是客观的。
●#电影与哲学#休谟认为,不仅一个外部世界的存在是可以怀疑的,并且,一个有中心的持续的自我存在也是能够被怀疑的。我们没有一个始终如一的自我存在的证据,因为我们所知道的全部就是转瞬即逝的思想和知觉。在这一意义上说,自我存在,不过就是说一束思想和知觉存在。
●休谟指出虽然我们能观察到一件事物随着另一件事物而来,但是却并不能观察到任何两件事物之间的关联,我们只能够相信那些依据我们观察所得到的知识。“我们无从得知因果之间的关系,只能得知某些事物总是会连结在一起,而这些事物在过去的经验里又是从不曾分开过的。我们并不能看透连结这些事物背后的理性为何,我们只能观察到这些事物的本身,并且发现这些事物总是透过一种经常的连结而被我们在想像中归类。”因此,我们并没有理由相信一件事物的确造成另一件事物,两件事物在未来也不一定会一直“互相连结”。我们之所以相信因果关系并非因为因果关系是自然的本质,而是因为我们所养成的心理习惯和人性所造成的。 那么,我们对于因果连结的认知是从何而来的?而我们又能认知到怎么样的连结?这个问题后来引发了康德的思辨。
●貌似心理学很多都来源于哲学,骄傲谦卑,爱与恨,虚荣之类。读了好久,终于完成了,不得不佩服天才就是天才。
●人们一方面要求他人说真话,另一方面又只听和自己心意的真话,对不合自己心意的真话大加挞伐称对方说话——怎么可能既要求别人对自己一五一十的说实话,又要求别人处处合自己心意呢?
●牛逼
●
●大卫*休谟的巅峰。
《人性论》读后感(一):幼稚的因果论
因果论就是扯淡论,根本不存在于现实物质世界,只存在于人类发明的数学语言里,因为数学的根基就是假设,都是人为规定的,规定它是正确的,然后推导出一系列的结论,这就是因果论,在现实的物质世界里人类能规定什么?人为制造物理定律吗?那不成上帝了嘛,万有引力定律只不过是人类的发现,至于是不是宇宙的真理,只有上帝知道,因为无法验证,因为所有的验证手段都是粗糙的,都是近似值,不可能达到绝对值,也就是说所有的物理定律都是相对正确,只因为它们更符合有限的观测数据,或许在物质世界存在一组绝对正确的方程式,人类也有可能发现它,但是无法验证它,意味着人类永远无法到达终极真理,绝对真理只存在于人类发明的数学语言里。
《人性论》读后感(二):一点摘抄
的一种情况转移至另一种情况。 移士康新少但是,如果将各个部分之间的交感加到它们的共同目的假定它们在其全部活动和作用中彼此有·种交互的因果关之上,并且系,那么上述 晶看热:所及就更加值得注意了。所有的动植物都是这种倾向,不仅这些物种的各个部分都同某种共同的目标有关联,而且它们之间也是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的。如此坚固的关系的作用就是:尽管每一个人都必须承认没有几年的时间,这些动植物都会经受全部的变化,但是我们仍然在其形状大小和实质都完全改变时将同一性赋予它们。一棵橡树,从幼苗长到大树,仍然是同一棵橡树;尽管它的任何一个物质微粒或每一个部分的形状都已经不是同一的了。一个婴儿长大成人,而且在一段时间里肥胖.在一段时间里又消瘦,而他的同一性并没有任何变化我们也可以考察下述两种值得注意的现象。第一种现象就是:尽管!·我们通常能够把数目的同一性和类型的同―性加以精确的区分,但有时 否则我我们会把两种混淆起来,并在我们的思维和推理中将一个当做是另 而是长个。例如,一个经常听到时断时续的喧闹声的人就会说,它仍然是同
《人性论》读后感(三):一知半解,只能说一些很个人化的感想
不太容易看,不是那种能划出中心句的写法。枝杈和主线平铺着,有时候要反驳的作为靶子的观点也论证很久简直要被说服了。后来有些地方就没有跟着细抠了。觉得休谟这个人非常可爱,因为快乐乐观自然而然地善良的感觉。又像个爱钻牛角尖的理科男同学,越说越觉得自己太有道理啦。非常天真可爱。
肯定是读的一知半解,理解得漏洞百出,只能完全当成主观的一些想象才又自信写下来。
但是才一开头,看到对抽象思维的考察,就心里存了疑虑。那结论不符合我自己学习数学的“经验”。因此只能反过来推断,人的一切知觉只有印象和观念而观念来自印象的这个最初最初的假设有问题,但是再往下就想不明白了。但是后面就始终有所“保留”。关于信念和因果的讨论极其勇敢,动摇了非常多理所当然,印象的活泼和强烈程度这个关键词也让人觉得打中了靶子,感到愉快。但是在那一部分的论证中,关于观念在想象中的顺滑的推移这件事,我觉得需要详细分辨,但是作者似乎不这么认为。怎么说呢,即便电脑程序真的可以归为零和一(是不是已经不是这样了?),发展得那么复杂了,那些新出现的几乎是独立的特征才是更重要的。我觉得人的飞速的计算推演能力,距离习惯性想象已经非常非常远了即便真的是从那里开始的。这两个多世纪人类的知识爆炸成这样,即便没有专门去学习,自我认知能力也被更新了,反身去看十八世纪对知性的剖析,有点容易骄傲,不佳。另外,有不少地方,现在一时想不起来了,感觉可以跟进化论无缝对接然后整个理论瞬间升级,那时候真替作者着急啊,又觉得作为现代人真幸福啊。
论情感和道德学要好读很多。但是跟我读惯了的文学作品的无限弯弯绕的感情故事比起来,这种作者自比为解剖学式的论述显得太粗线条了。依照作者经常用到的的接近原则,整个大厚本读下来,那些最核心的意思在各种地方重复出现,也许还是对很多盲目的观念有隐秘的修正吧。
《人性论》读后感(四):关于道德和理性、正义与非正义
【关于道德与理性】 休谟认为,「理性」的作用表现为发现真或者伪。真或伪在于对观念的实在关系、实际存在与事实的符合或不符合。很明显我们的情感、意志与行为是原始的事实或者实在,本身圆满自足,并不参照其他的情感,意志与行为,因此无法有那种符合或者不符合关系。它们就无法成为真的或伪的,也不能被判定为违反理性或者符合于理性。「道德准则」能够产生或者制止行为,刺激情感。在这一点上理性自身是完全无能为力的,因此道德规则并非来自理性。 【关于正义与非正义】 在遵守公道法则方面,我们没有任何真实的或普遍的动机,除了那种遵守的公道与功德自身之外。但是因为任何行为如果没有某种独立的动机,那么就无法是公道的或者有功的,所以这里的推理就陷入了诡辩与循环。这种诡辩是自然确立的也是必然的与不可避免的,我们就一定得承认,正义与非正义的感觉是人为地,从教育与人类的协议发生的,而不是从自然得来的。 假如人性中没有独立于道德感之外的某种可以产生善良行为的动机,一切行为都无法成为善良的或者道德上的善。如果没有不同于道德感的某些动机或者有推动力的某些情感,任何行为就都是不能夸奖的或责备的,因此这些个别的情感必定对那种道德感产生一种巨大的影响。 「同情」是人性中一个强有力的原则,道德区分的主要源泉就是同情。正义得到称赞的理由确实在于有利于公益的倾向;如果不是同情,我们也会对公益漠不关心。 【正义遵守与否的问题】 如果人类不凭借对于正义规则的普遍而不变的遵守,就无法那么有效地拥有这种利益,因为社会只有凭借这些规则才能得以保存,人们才不至于堕入通常所谓的自然状态中,那是一种可怜的、未开化的野蛮状态。 问题:既然这种由所有人维持社会、遵循正义规则所得到的利益是如此巨大,那么任何曾经历过社会生活的人在这一点上发生错误的可能性都几乎为零。因此,既然人类对自己的利益是那么真诚地依恋,而这种利益又那么依赖于正义的遵守,并且又得到大家的公认,那么为什么社会中竟然还会有纷乱的发生,并且人性中的什么原则会如此有力,以致能够战胜一种那么强的情感呢? 答:人类在很大程度上受想象的支配,并且他们的感情不与一切对象的真实的、内在的价值(客观性)成比例,而是在大多数情形下与他们对这种对象的观点(主观性)成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