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个喜悦的人读后感锦集
《做个喜悦的人》是一本由苟嘉陵著作,花城出版社出版的32开图书,本书定价:12.4,页数:27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做个喜悦的人》精选点评:
●对圈外人来讲大部分章节意义不大 只是长长知识
●感恩如蘍法师
●生活中的修行,对佛法偏差的一些看法 四念处
●知道苦的根源,并去化解它
●前30%还能看,后来就惭惭言之无物了。
●别样的佛教。
●不是励志的书籍,可是在平和的词句下透出自己想要改变的心
●书写的非常真诚,真诚到感觉作者是个大傻子,缄默憨直的工科男气质。前半部分我推荐给所有人读,如实的看待自己,接纳自己,如何洞察体会自己的感觉,如何破除执着迷信。后半段都是各种佛教的说辞了。作者对文学、哲学的理解不透彻,当然这是佛教的书,自然不能从文学的语境出发,当从佛法修行的角度去出发。仍然是一本好书。能让人切实的体会到当下的平和喜悦。
●说的很明白,能让自己明白修行最基本的道理,还需要放松,集中以及持之以恒的态度!
●相见恨晚。
《做个喜悦的人》读后感(一):“正确”的书
这本书我曾读过近10遍,每当烦恼时便会拿起从头阅读到尾,其中有几遍专门做过读书笔记,而每遍都会有新的重要心得。这本书是一本“正确”的书,能这样形容的书已经很少了。苟嘉陵老师重建了我的世界观,将我打倒谷底,又再次捞回。这本书的核心部分是念处,其实涉及到了佛学的各个方面。由于写的太好了,太细了,反而不容易把握住重点。因为念处在做起来,毕竟是很简单的事。金银虽然遍地,但是哪一块是你需要的,你只能自己进来一遍又一遍的寻找。
《做个喜悦的人》读后感(二):学佛无关宗教
学佛无关宗教,只是想让自己平静喜乐。
从梓路寺结缘而来的书,当时一位同修说此书写于20年前,今天读来仍然颇有意趣,让人深思。
佛陀于两千多年在世间说法,不依文字,潇洒讲说。
后人集结的佛经至今读来何尝不是发人深省。
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几千年前那几位伟大的思想家不会自己著书立作,所有的思想都是后人所记录。
释迦摩尼如是,老子如是,孔子如是,耶稣如是。
文字只是述说真理的表象,真理从来不发一言,却处处示现。
《做个喜悦的人》读后感(三):实实在在的书
最近断断续续在看《做个喜悦的人》,是一本很实在的书,不仅内容实在,主要是作者本身实在。作者颇具有些分析法学的实证主义精神,不好玄学。因此讲的道理都是切切实实的体会,不故作玄虚。
最近的收获朦朦胧胧,还有待进一步的深思,虽然常有“破功”,但也会时常拿起。先把模糊的感觉总结一下:
1、缘起法则:诸事有因、因造果,因变果变,从无不变的实体,诸事皆空。——不执
2、正视乃消除一切烦恼的正途。【总觉得这有一定的心理学和生理学依据,但尚未悟透。正如去除心里阴影最好的办法不是擦抹或逃避,而是把慧光投向那阴影之处。这是种奇怪的心理现象,人的感觉在作为感觉自身的对象时,会变弱、不清。就比如你用力注意疼痛、好像就没那么疼了。】
3、原始佛教的方法注重觉察力和离执力。不仅要定,更要了知。
4、修行的目的是为了除当下的烦恼,而不是进入某种境界。烦恼不断,休息不止。
“理清了,也就清明了。若真知,则离执。”
《做个喜悦的人》读后感(四):苟嘉陵的三本好书
《念处今论-做个喜悦的人》
《觉的宗教-全人类的佛法》
《活着真好-佛教的生命观和生死观》
很欢喜后两本书昨天印出。
《做个喜悦的人》也计划再印。
智慧越分享越无穷。
苟嘉陵《活着真好》
感谢
谢谢康龍哲仁者多年来在中国领导组织 QQ群,带领了不少众生研习讨论四念处和我的几本书。经过多年的往来,我知道他是在中国很能深入四念处修行中道法义的善知识。希望将来有更多的人,能因为他而得到法益。
其次要感谢我的妻子文欣。她虽然是基督徒,却能完全无我地尊重我的研习与写作。她也透过日常生活里的谈天,而给了我许多参考资料和思索的空间。我要在此感谢她。
最后当然要感谢如用法师和梓路寺全体工作法友对我的写作的支持。他们都是我菩提道上的善因缘与善知识。我当然深刻地了解光凭我一己之力,是不能完成任何事的。是因为他们的智慧与奉献,我的著作才有机会到中国读友的手中,使更多的人能有机会承接这个来自我的老师们的“法的火炬”。谨此致上我对他们无限的感恩和敬意。
《做个喜悦的人》读后感(五):有内涵、有方法,一起做个喜悦的人
感恩happy 悦宁老师,感恩草木间正念读书会,感恩各种因缘,感恩遇到了各位,让我读到这本书。
这本书让我对四念处的内涵有了新的认识,解决了我多年来一直存有的疑惑。
这本书让我明白四念处甚至是一套完整的修行之法。
1、我最早接触到的“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是重新包装与定位后的产物,不能代表原来的四念处。
2、“身念处”包含了我们身体的一切触觉、冷暖觉、松紧度、姿势、行进速度、行动内容等等。凡是和身体有关的现象,皆是“身念处“的修行及观察对象。
”受念处“包括我们心中一切时中的感受、感觉。
”心念处“指的是除了感受及思想、观念外,修行人心的整体状态。包括集中散乱度、明朗昏沉度、轻安紧张度、贪欲度、嗔恚度、慈悲度。
”法念处“的范围包括修行人精神世界中所有的”思想“及”观念“。这是一个包含极广的东西。由心中想出来及建立起来的东西,就是四念处中法念处所说的”法“。
3、修四念处并不是要我们对任何事有感受或没有感受,而是当任何感受发生的时候,我们该充分察觉那一种感受发生了。
”观照力“、”离执力“的训练,当使我们时刻活在当下,不忧过去,不惧未来,从而做个喜悦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