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巴黎烧了吗?》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巴黎烧了吗?》读后感1000字

2020-12-26 04:15:30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巴黎烧了吗?》读后感1000字

  《巴黎烧了吗?》是一本由[美] 拉莱·科林斯 / [法] 多米尼克·拉皮埃尔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0.50元,页数:37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巴黎烧了吗?》精选点评:

  ●我被深深的感动了-----那迎接解放者的场面,我相信,那天,每一个解放者身上都有着自己的一份感动故事。 盟军最高统帅部从绕过巴黎到进军巴黎这一决策的转变,叙述不清或太简------就只因为加洛瓦这个临阵易帜者的一番说辞吗?

  ●奢侈的新闻

  ●报告文学的代表作之一,这个赞誉还是比较靠谱的。原来战争是可以这样写的,在二战中的法国看到了近乎真实的战争,如果用这种方法来写中日战争不知道会收到怎样的效果。

  ●”在巴黎解放的当天,有不少人牺牲,在全市欣喜的巨浪中,这些人的亲人形成了悲伤的孤岛“巴黎全景描述,很不错

  ●当时年纪小不懂事 不识董乐山先生的大名 草草翻完了事 回国之后一定找出来重读

  ●现实往往比小说更加精彩,真实的力量才会让人热泪盈眶。

  ●旧书,10元.从3月1日起看,13日看完

  ●长句典范

  ●利用发高烧休息的时间读完,董老先生的译笔很流畅,就是军事名词:番号、职务、装备译的太乱了。

  ●非常有力的文章。

  《巴黎烧了吗?》读后感(一):肖尓铁茨是一个懂得尊敬和畏惧文明的敌人

  读毕掩卷,仿佛还停留在巴黎街头狂欢的人群中,喜悦中悲伤的回忆着逝去的人。

  拉莱·科林斯和多米尼克·拉皮埃尔一个法国人和一个美国人记录了这个伟大的时刻,伟大的城市和伟大的人们,在这一刻巴黎又是幸运的,所有的活下来的死去的,所有喜悦和悲伤永远地被凝冻在这里。

  《巴黎烧了吗?》读后感(二):感动+震撼

  在战火纷飞的乱世,人性的暴露,盟军攻占巴黎前夕,非作战部队的德国兵开始撤出这座城市,巴黎被一车一车地劫掠一空:住在帝国饭店的一个军官吧窗帘扯下来塞进手提箱,说“以后要用它做衣服”;佛罗里达饭店里的一位中尉用电话线捆好一摞床单后,想了一想,把电话机也拿走了;在拉马丁广场,一群德国通讯兵在邻居的注注视下,运走了几头养在花园里的猪。

  但在纳伊的维克多·雨果林荫大道,一个党卫军上校临走前写了一张表示感谢的条子,留给“我的不知名的主人,感谢你们并不由衷的招待。”他写道:“我离开这所公寓时,里面一切如旧。煤气、电、电话的账单都已经付清,看门人的小费也已给过。”他告诉房子的主人:“三卷本的《伏尔泰文集》,阅后已放归书架原处。”然后又附了一张钞票,“赔偿我借住期间不慎打破的两只水晶香槟酒杯。”

  《巴黎烧了吗?》读后感(三):一将功成万骨枯

  “巴黎烧了吗?”希特勒在巴黎解放之际最关心的问题。

  即使曾在巴黎流连于那些美丽如有生命的建筑物之间,阅读过程中还是伴随着“命悬一线”的紧迫感。

  从高级将领到普通士兵,从正规军到抵抗组织,英、法、德、美各界各派,男、女、老、少各人,调查详细、语言简炼,一幅波澜壮阔的全景图。其细微处,可比清明上河图。

  交织读来,环环相扣,条分缕晰,浑然一体。

  “解放巴黎”的本来面目可见一斑:那里有战争,有政治,还有人性。

  关于人性的描绘,关于普遍百姓的描绘,是我最喜欢阅读的部分。即使在黎明前的暗夜中,那一点闪光,也足令人温暖。

  可惜在战争中,人性是践踏的目标。

  在政治中,战争是工具。

  “一将功成万骨枯”,掩卷一叹,愿硝烟远离。

  我读的是译林版董乐山译2005年第二版。很遗憾,文中常有拗口与细小的错漏处——卓越的书总不至于是盗的吧。

  《巴黎烧了吗?》读后感(四):朋友推荐的这本书

  还有以下这些书:

  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这个一定要看,并且要推荐给别人看)

  尘暴:1930年代美国南部大平原

  人文地理随笔(唐晓峰著) 幽黯国度:记忆与现实交错的印度之旅(新版)(印度三部曲之一)

  印度:百万叛变的今天(印度三部曲之三 )(新版)

  印度:受伤的文明(新版)私人生活的变革--一个中国村庄里的爱情家庭与亲密关系(1949-1999)

  剑桥中国晚清史(1800-1911年)(上下卷)

  剑桥中华民国史(1912-1949年)上卷 穷人的银行家(06年诺贝尔和平奖得主自传) 剑桥中国辽西夏金元史(907-1368年)如何改变世界:社会企业家和新思想的威力 关于来洛尼亚王国的十三个童话 明朝的皇帝生活水准(阿马蒂亚·森重要作品)百变小红帽:一则童话三百年的演变伶人往事(章诒和著) (1)

  热带雨林——一位摄影师的足迹 (随书附赠CD一张,系长达70分钟的来自热带雨林的天籁之声)

  上学记

  城记(北京城半个多世纪的沧桑传奇)1901年——一个帝国的背影 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

  《巴黎烧了吗?》读后感(五):巴黎烧灼着他的内心

  写得很精彩的一本书,既是二战结束时巴黎那段历史的真实描写,也可当作一本紧张的历史小说来读。

  巴黎的德军司令冯·肖尔铁茨将军的心理刻画得很好,有别于传统中对于德国军官的那种脸谱化的描述。这是一个职业军人,有着军人的严谨与荣誉感;他也是一名贵族,家人世代从军,个人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他也是一名丈夫与父亲,也时常流露出一些儿女情长。他在面对希特勒烧毁巴黎的命令时,内心有着痛苦的挣扎:执行命令,意味着他将成为历史的罪人,历史悠久的巴黎毁于他之手,是他所不愿意看到的;而违抗命令,则又不符合他作为一名德国职业军人的责任,更何况自己的妻儿还在德国。最终他还是将巴黎完整地交给了盟军,避免了民生涂炭及一个历史古城的消逝。

  对于法国的戴高乐将军的着墨不是很多,但法国人的那种傲慢与自尊还是栩栩如生。戴高乐将法国的荣誉看得高于一切,不将他人的利益甚至生命放在眼里,认为所有人的牺牲对于法国的荣誉来说都是值得的,因为法国人是个优秀的民族,法国文化是相对其他文化具有优先性。站在法国人的立场,戴高乐所做的一切是符合逻辑的,他的排场极大的入城仪式,挽回了法国在二战中失败的面子,同时让法国重新回复骄傲起到了极大的剌激作用。(数年前刚看完此书时所写的几句评论)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