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红颜已老》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红颜已老》读后感精选

2020-12-27 02:22:5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红颜已老》读后感精选

  《红颜已老》是一本由苏伟贞著作,时事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2.00元,页数:20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红颜已老》精选点评:

  ●放心

  ●【完全不知道为什么会买的电子书】语言晦涩,生拉硬拽,看得我直冒汗,累

  ●五官冷香就是小三脸。

  ●完全不念想身体的感情大概是不存在的,人没有这么干净。

  ●心有戚戚。

  ●清冷的笔调和同样清冷的人物,没有结局的感情。也许就像后记说的,故事到最后都没有结局。可怕的不是有感情纠葛,而是看不到未来的模样。

  ●三星半吧,看得出祖师奶奶的影子,偶有妙词,但人物对话太残,叙述语言整体也不圆熟,磕磕绊绊的。

  ●凌晨醒后用手机看完的书,比沉默之岛好下咽。读这本书的时候脑中一直在想,余书林究竟要情人还是要一个红颜,是要唯一的理解还是陪伴。有些友情始终要靠爱情去支撑,就像有些爱情里友情占了主导。熟悉感归属感还是抵不过安逸感。想起佳音说的男人都是怕麻烦的,余书林自己了断了与章惜的羁绊,是要去道别的吧,哪怕是见到。一个安静的人需要的永远是一个热情正常与自己丝毫不相同的人,而不是另一个自己。爱情里根本不需要心心相印,包容是比理解更重要的东西。

  ●得不到,也从来没有得到过

  ●苏。

  《红颜已老》读后感(一):就这样安静地老去,不是也很好吗。

  《红颜已老》,她的一贯风格,淡到没有情节可言,然而阅读的过程却很流畅。想来是因为,文字里台南的雨水冲洗干净了所有纷杂的情绪。故事的结尾,章惜坐在余书林的病房外面,独自坐了一会儿便离开,完成了一次没有见面的告别,看似缺憾,我倒觉得这也是一种小团圆式的结局。章惜和书林,在物质层面的相处太淡,她要的,是在对书林的感情里找寻自己的存在,追问生命的意义。这些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来自他的答案,倒是她自己,在渐渐老去的过程中,慢慢醒悟了。“不要太迷信自己的感觉和想法,那是随时会变的,也许,人类的孤独感永远不会变,但是,带了这么一颗自喜的心去活着,不是也很好吗?”章惜的自喜,是从哪里来的呢。她不是乐观的人,可是她很坚韧,一直在努力对抗着自己加之于自己的伤害,那些看不见的杀人不见血的厌倦。

  我们到底是在读故事,还是在找同类。苏伟贞笔下的女孩子,永远都是那样内敛,沉静,温顺,心里有一面黑色的绝望之湖。可是她们的淡,是通透,是看清了生活看清了自己所以不屑于用语言来争辩和争取。而我的淡,是贫乏,是一个衣衫褴褛捉襟见肘的笨孩子面对庞大世界的手足无措。

  我喜欢的是她写故事的姿态。那样的从容和优雅。一条亚麻披肩,就写尽了章惜的彷徨与自持。这不是一个黑与白善与恶的故事,所有的对立和冲突,都是因为爱,爱而不得。所以,当章惜决定了离开,我们知道,离开是好的,正如当初选择在一起是好的。时光让秋霜落在鬓角,也让温情成为女人的妆容。

  《红颜已老》读后感(二):恋的轻与重

  身边常有人倾诉感情纠葛,用文字或口语,真实或虚构。

  但世间恋情,或许均可以用恋字一括而之,却仍是千姿百态,各具风姿的。

  苏伟贞笔下的恋,注重于精神的依恋,还有对于恋情所具有的意义本身不断的追问。其中女子,外表虽然安静轻盈,貌似有颗晶莹剔透玲珑心,可那只是对于旁人。她们的内心,均有走不到头的黑路。心中的恋人,都近似不可得到。对于他们,却有无悔的执着,这种执着通过长年的恋爱或是死亡来表达和终结。这也是苏所表达的对于恋的执念吧:不是谁都可以,命中注定的人,就那么一个。

  譬如《陪他一段》里的费敏,写得一手洒脱不羁的字,长得灵透,却差点把心都吐给对方。他说要很多很多爱。只索要不给予。让她陪着一段,消遣青春。自此她的全身心里便无他人,最后连命都给了他。家人呢,“父母亲老年丧女,更是无法自持。”一句带过。苏是要这份极致的恋吧。极致的是女子一方,她们更勇敢,更执着,孤勇。或许是苏本身生长环境,或是有着固定观念的关系。在她的笔下,女子的眼里,恋是最要紧的,亲情和家庭似乎都是挥之不去的阴影,想要不断逃离。可以离家出走,可以对父母置若罔闻,忽视亲情,无视友情,只要成全我执。恋爱似乎便成了与自由同根的词语。得不到,还想要。沉重便由此而生。

  她们的轻盈,是给别人的。将沉重留给了自己。

  而男子便不一样,有旧人,有妻,有外遇。。。他们和她们之间的诸种可能和不可能,一望便知。一句,相遇太晚,并不能称为借口。而,苏对于男子,却是带着怜悯的宽恕。有着地母一般的包容情怀,这点却显出整个布局中,女人的无奈。其实,恋爱那一刻开始,她们就从来就没有得到过什么自由。心,全都被禁锢于一个男人。同样是写精神恋爱,苏伟贞和张洁,风格也不一样。张洁笔下里的恋,在《爱,是不能忘记的》里,是书架里的一套书,是想见无语的静默。遇见男人的伤害,在《祖母绿》也好,《方舟》也罢,都有着对于背叛的极力反抗,和女性自身的觉醒,有着自主的清醒。她们的爱恋,即便狰狞,自己可以稍稍控制进退。

  苏笔下的恋,是让自己的内心沉坠到黑暗里去,不收回。

  这些小说,写于台湾一九七九以后的数年间。也许,与当时的时代背景,社会风潮,个人历练不无关系。

  《红颜已老》读后感(三):而孤独好像是有病的一般

  章惜比一般人有些味道,身材细挑,总著一身素,五官香冷,有忘世的神采。忘世,或许是因为孤独,和世界隔着层距离,或许是出于怀疑,好像对什么事情也不在乎。和余书林的感情仿佛一场修行,各自爱着,也各自苦着。为了体会他熬不下去的寂寞,远走多伦多,在寒冷而漫长的肃静里,情绪暗自发酵,她却丝毫不声张。

  这一场云端之恋,“属于精神层次中最细致的建立,没有掺进一点生活的粗糙面,他们不吵架,不在公共场合轻易交谈,不说使对方难过却实在存在的问题,他们固守在彼此心灵的天上,只要不比较,什么都满满的,尤其是情绪,几乎也可以把他们彼此淹没,久了,她倒也练的一身好泳技,任浮任沉,一时感情上的波涛汹涌溺不了她,她以为自己根本不需要练习走路了。”

  而婚姻又是什么?余书林的婚姻,小范的婚姻,父母的婚姻,都各成一种观照。像父母那样从不生疑地生活在一起,比一般夫妻好,看不出“好”有什么用。小范的婚姻淹没在一堆琐细里,牵绊着她,想逃离又逃离不开。余书林当初喜欢守恬的热络,因为那时他太寂寞,而现在这份热络把他们的婚姻分割成墙的两面,另一面是他的沉默。章惜似乎并不需要正常的婚姻模式,她怀疑婚姻的意义。

  章惜从没想过占有谁,她的感情是内蕴的,“一点点往里收,愈藏愈多,她却一些些也不要别人察觉到她心里的爱,如果不是完全肯定,她什么也不要别人知道”。但是她的爱没有回来的路。爱和孤独,分不清谁是因,谁是果。”而孤独好像是有病的一般“,在旁人的眼里。

  成孟延是另一种存在。章惜自嘲在他面前好像水做的,忍不住落泪,心事总被他洞穿。不像余书林的沉默,成孟延有时会把章惜的心思戳破,以适当的温度,而他自己永远有一份清醒和自觉。在他面前,章惜无疑是安心的,甚至可以是热闹的,夜游,吃街边摊,在舞池跳舞。她被怀疑抽空了的身心似乎渐渐有了回温的可能。

  终归是会看清的。余书林在台南逛了一夜,那样的烟火气息,他联络不上。回来病倒,守恬在书房发现章惜写给他的信,又写信给她。她坐在病房外,看着医院里人来人往和相依相靠的热闹,看着守恬从病房中走出来,没有进去。她是一个外于此时此刻的存在。自己的孤独是无法解的,又如何解他呢?既然是不可能连结的个体,不如就独自存在吧。

  好像从一场漫长的梦里醒来,章惜知道有些感觉和想法会改变。”也许,人类的孤独感永远不会变,但是,带着一颗自喜的心去活着,不是也很好吗?“

  《红颜已老》读后感(四):执念:苏伟贞

  昨天借了苏伟贞的《我们之间》和《红颜已老》。是蛮老的书了,收的是作者六十到七十年代的作品,都是中短篇,一口气看下来——或长或短的十篇左右吧——觉得这些小说得内里有种惊人的一致,从初出茅庐的《陪他一段》到十年后再度获奖的《红颜已老》,苏伟贞秉承着一贯的叙事风格和态度,大概正应了她自己的话,“文字的转变是最慢的。”

  首先说人物,苏伟贞笔下的人物,给我一种强烈的符号化的感觉,每个人都是一种性格发展到极端的体现。特别是女主人公,大多数都具有同一种气质——清冷。清是清新,冷是冷漠。无论是《陪他一段》中的费敏,《旧爱》中的程典青,还是《流离》中的贾阿姨,《红颜已老》中的章惜,都是冷色调的人,穿的是素色的衣服,脸上是淡淡的表情,是近在咫尺也抓不住的人。她们沉默寡言,以自身的静漠对待身外的喧嚣,以不变应万变,任凭外界流言蜚语,也只守得自己的方寸之地。她们对一切的不争是为了争夺唯一的一件事——情。苏伟贞写故事,固执的表现唯一的中心,爱情。她的人物们没有出处背景模糊,工作云云,全是铺垫全是累赘,唯有情这一字,才是生命的重心,为此拼得心力交瘁,受尽煎熬,用情深者如费敏,甚至以生命殉之。

  然而,苏伟贞所谓的爱情,折煞了无数痴男怨女的爱情,却并非美好。这是她的另一个固执之处。她写的全是爱情中的苦难,精神上的折磨。要么是婚外情备受压力,走到一起却发现已然没有了共患难时的甜蜜,要么是阴差阳错最终失之交臂,或者是苦恋而不得。总之是苦尽却没有甘来。然而越是苦,越是引得一干人飞蛾扑火。这样一来,他们沉迷于爱情的动机实在令人怀疑,究竟是为了寻找真爱还是成全自己的悲情主义?《陪他一段》中的费敏,几乎是带有自我强迫式的不断给予,但似乎也只能在这样的给予中找到自己存在的定位。那些为婚外情煎熬的情人们,患难时真情备至,一旦守得云开见日出,离婚摆在眼前,却没有一点幸福的感觉,反而想到离开,这种表面上有悖于常理的苦情主义,看似伟大的牺牲,似乎只能证明主人公其实是试图通过爱情来证明自身的价值,完成自我的设定。

  苏伟贞的文笔还是很有令人称道的地方的。她的环境大多湿冷,大多与雨有关,我猜测大概与宝岛的物候有关,间或应证了上文所说的悲情主义情怀。王德威说她是“以冷笔写热情”。苏伟贞对于情感之中的心灵感受描写得不厌其烦,且往往是通过对外物的描摹以通感的方式达到曲通内心的效果。她自己说,“我对于抽象物事比较敏锐,譬如音感,譬如图像。”

  图书馆没有她的新作《沉默之岛》,所以大概关于她的阅读要暂时搁置了。草草收个尾。下周一开始图书馆终于可以借十本书了,总算是新学期学校做的最功德无量的一件事。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