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秘而伟大读后感摘抄
《隐秘而伟大》是一本由黄琛 / 蒲维著作,天地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88.00元,页数:80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隐秘而伟大》读后感(一):他们像隐蔽的齿轮,紧密地合作,传动,牵动着国家和人民的命运,他们做的事可能是渺小的,但却像蝴蝶效应一样成就了伟大。
整部小说是主人公的成长史,但每个人物都特别的鲜活魅力,你很有可能从里面的人物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这些人物仿佛就活在我们周围,那个反派笑面虎太像我的前老板了。在那样的时代下,有的人善恶泾渭分明,也有人恶得无奈。小说的情节推进的非常有层次,一石激起千层浪,越到后面越紧张刺激,节奏非常好。
《隐秘而伟大》读后感(二):扎根黑暗,迎接光明
《隐秘而伟大》读后感(三):隐蔽战线的“青春之歌”
提起谍战剧,几乎人人脑海中首先想到的就是《潜伏》。最近热播的《隐秘而伟大》,从网上好评来看,隐隐有追赶《潜伏》之势。
从电视剧小说原著来看,夫妻档作者黄琛、蒲维所着力塑造的青年群像,与十七年文学中的经典长篇《青春之歌》有颇多相似之处。如果说,林道静是20世纪三十年代北平城轰轰烈烈学生运动的经历者,那么本书主人公顾耀东,则是同时代上海滩暗流涌动地下工作的见证人。
关键词之人物设定
《潜伏》取得成功后,很多文学、影视作品群起而效仿,给人留下印象的却寥寥无几。原因何在?绝大多数跟风者仅仅把目光停留在“余则成”身上,试图也在作品中塑造出类似的孤胆英雄。然珠玉在前,了无新意的模仿难以成功也在情理之中了。
《隐秘而伟大》笔下的中国,正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国难思良将,无论是国家还是百姓,都期待英雄的出现。如果以我国民间传统叙事观念切入,作品着墨的重点就会放在主人公如何在敌人的鼻息之下,完成一件件不可能的任务,进而成为《潜伏》的全新版本。
人要有成为英雄的梦想,但不必以英雄的形象登场作者很好地避开了这一陷阱,而是走上另外一条前人开拓的道路——《青春之歌》中,林道静从涉世未深到走上革命道路,最终成就了经典的革命历史叙事方式。《隐秘而伟大》发生的时代背景与之类似,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设定也与之有很强的对比感。关于隐蔽战线的直接描写,在书中并没有占据非常大的比重。作者下了一番功夫,对看似生活琐事的点点滴滴予以忠实记录。在完成蜕变之前,顾耀东和林道静一样,在坎坷和迷茫中磨练品行和意志。无论这种相仿是有意为之还是无心之举,但《隐秘而伟大》借此很好地摆脱了谍战剧同质化的问题,所塑造的以顾耀东为中心的青年群体,在十里洋场中更显时代特色。关注时代洪流中普通人的生活和成长,这一视角在同类型文学作品中也不多见。
关键词之人物形象
近几年来,网上对于红色影视作品的争论较多。起初,网友主要对手撕鬼子、裤裆藏雷等耸人听闻的情节大加挞伐,慢慢地,批评的重点放在人物形象塑造上。对于一些小说、剧作中少爷小姐做派的主人公,很多学者也提出质疑,认为这种人物与时代脱节,是为迎合当下文艺受众口味,而创作出与现实完全不符的审美符号。
不过,无论是小说还是影视剧,《隐秘而伟大》中的靓男美女都有较为亮眼的偶像光环,但这之中似乎并未有太多的“违和感”。首先必须承认,这部作品的定位就带有一些青春文学的倾向,即便小说中对于人物的外貌并未有过分的溢美,但读者和观众会依据经验,默认正面人物拥有“符合身份、气质”的良好形象。
书中配有几名主要人物在同名电视剧中的剧照更重要的是,故事发生的地点在国统区上海滩,远离枪炮轰鸣、血肉横飞的战争前线。整个故事几乎等同于主人公顾耀东青春岁月的回顾,其中还穿插了大量上海弄堂之中的人间烟火,从某种意义来说不像战争类作品,而更像生活类作品。在这些内容的烘托下,作者需要在这些平凡青年的身上,着力刻画坚毅、勇敢、善良、无私等性格闪光点,这些都需要演员,或者说读者心目中的主人公形象,通过良好的第一印象予以展现。
电影《青春之歌》由美丽知性、优雅大方的谢芳老师出演林道静,《隐秘而伟大》选择形象阳光、俊逸的男一号自然毫无意外——他们都是那一代青年心目中理想的化身,虽然同为英雄人物,谁又希望在最富魅力的时光里是李云龙那样的形象呢?
关键词之人物成长
很多以青年为主要描写对象的作品,常常会犯同一类错误:主要人物形象出场即一副“高大全”的面貌,彷佛走进凶案现场的福尔摩斯,冷静旁观一切事态发展,只待故事结束后潇洒离去。情节的铺陈和展开,完全以展现主人公的个性和魅力为主要任务。一部作品从头到尾,人物的性格、思想等几乎没有什么变化,形象单一如同流水线生产的一般,“个性”十足但缺少真实人物的个性。
在《隐秘而伟大》中,顾耀东登场时并非什么顶天立地的人物。如果大多数年轻人一样,他志向远大,满怀希望,却又在面对冰冷现实时愤懑、彷徨、进退两难。夏继成与沈青禾的出现,成为他人生路上的重要转机——在党组织的培养和榜样人物的感召下,他将个人的理想与时代的理想熔炼在一起,逐步实现从毛头小伙到革命战士的转变。
“福安弄”作为一个符号概念,见证了主人公的成长这种转变与林道静的人生境遇非常相似,可以说在“一个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高扬的时代,从普通走向伟大,从平凡走向崇高,是一代人的普遍追求”(摘自《从模式化到经典化——〈青春之歌〉的文学史意义》)。这种更具烟火味的人物形象,“增加了一种真实感和可模仿性”(同上),更易为读者所接受、所感动。带有成长轨迹的人物变化,也更符合我们对于人生的认知,塑造出的形象自然不再扁平化,复杂的性格对于戏剧冲突来说,也有了更为深刻、细腻的展现。
从文学史的角度来看,《隐秘而伟大》恐怕难以企及《青春之歌》的地位,但可以看出,《青春之歌》所创造出的独特的经典革命历史叙事方式,在这部作品中得到了很好地继承和发扬。假以时日,这对夫妻档作者若能在情节设置、节奏把控、语言张力等方面,通过更多的创作进一步成熟,相信他们笔下的革命知识分子形象,未来在受到年轻读者喜爱的同时,也会引起文学研究评论界人士的更多关注。
本书附赠了同名剧作的大幅海报《隐秘而伟大》读后感(四):顾耀东:一个理想主义者是怎样炼成的?
很久没有看电视,一日无意中看到网上在热议一部电视剧,记下名字打开电视,在央视8台搜到——《隐秘而伟大》,打开一看,典型的谍战场面,再一想隐秘不就是指隐蔽战线吗?这标题也太直接了点吧?但看了不多会就被吸引,准确地说,是被剧中的顾耀东所吸引,有遥远的时代气息,也有现在我们熟悉的生活和工作气息,更有一种熟悉而久违的气息,于是一直追着看完了,同时在微信读书上把小说原著也读完了。
看完后,我才明白,这种熟悉而久违的气息就是理想主义,这是顾耀东身上最吸引我的气息,他是一个理想主义者,而且是坚持到底的理想主义者。
从顾耀东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理想主义者是如何炼成的或者说成为一个理想主义者需要什么?
成为一个理想主义者,首先要有理想。
对于顾耀东来说,“匡扶正义,保护百姓”就是他最初走进警局的理想,是他选择当警察的初衷,当他说出这话时,处长嘲弄地问他是从哪儿抄的口号,他回答“不是抄的,是我的真心话。”处长听了则叫他以后少“装腔作势”。
这其实说出了许多人的心里话,听到顾耀东的话,警局其他所有人开始都目瞪口呆,接着就把这当成了一个笑话,把顾耀东当成了一个可笑的“傻子”。
这是因为什么呢?因为其他人根本没有理想。
在任何年代,理想可能都是稀缺的,尤其是像“匡扶正义,保护百姓”这样的理想。
也许,有人会说,站着说话不怕腰疼,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忧心忡忡的穷人面对再美丽的景色也会无动于衷“,当一个人还在为生存奔波时,比如赵志勇,他来自外地,而且只有一个辛苦开面摊的母亲相依为命,你让他如何能有“匡扶正义,保护百姓”的理想?
顾耀东就不同了,他的家虽然在一个普通的福安弄里,父母也都很普通,但家里有一幢楼,有积蓄,父亲每月有薪水,还有余钱去炒股和轧黄金,他家的生活在弄堂里也算富裕的,放在当时整个中国来说至少算得上中等以上。
但是,剧中夏继成也问过另一个人类似的问题:“你为什么想当警察?”他的回答是可以赚更多钱,还说监察局就是个清水衙门,还不如警察收一次小摊业主的管理费多。看到夏继成不说话,他才说刚才是开玩笑,当警察是为了“匡扶正义,保护百姓”。
显然,这个口号是大家都知道的,这位邱秘书是日本政法大学毕业的高材生,当然也是知道的,但他只是知道这个口号而已,并没有从内心里认同,更没有把它作为自己的理想。
剧中对邱秘书没有更多的介绍,但在当时能去国外留学,家境肯定不会差。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例子古今中外也屡见不鲜。
可见,我们不能脱离时代背景与经济基础谈理想,但有没有理想,个人仍然能够做出选择。
成为一个理想主义者,要忠于理想,这是更重要也是更难的。
理想固然稀缺,但其实许多人尤其是年轻人都是有理想的。比如我自己,虽然进机关并非我所愿,但进来之后也曾有过与顾耀东类似的理想,所以看到顾耀东开始进警局的种种情形我感觉很亲切,就像看到了当年的我。
但是,当发现理想与现实总是发生冲突后,我陷入了迷惘,渐渐地淡忘了初衷,渐渐变得麻木,学会了逃避或者随波逐流,只是在现实中努力守住一点内心的底线。
顾耀东也迷惘,但他在夏继成等人的帮助下,铭记初衷,走出了迷惘,坚守了理想。
他认真做事,真诚待人,但却处处受排斥被欺负被嘲弄,因为是新人,更因为坚守理想。他不明白是为什么,尤其在得知陈宪民杀人案真相后,震惊不已,迷惘到了极点。
这个“杀人犯”陈宪民当初被抓进监狱,还有顾耀东的一份功劳,他还因此接受记者采访上了报纸,成为了远近闻名的“明星警察”。但是因为丁放,他偶然发现了陈宪民案的疑点,于是追查真相,却发现“陈宪民不是杀人犯”其实是警局除了他之外所有人都知道的秘密。更让他震惊的是,其他人对此都非但不觉得惊讶,甚至还觉得理所当然,对实情则讳莫如深。
警察不是要调查真相的吗?为什么大家对真相根本不关心?这到底是为什么?顾耀东困惑不已,还是赵志勇向他透露了一点实情,并且告诉他生存法则:长官不让查的案子不要查,耳聋眼瞎才能活得长久。
这与他的理想信念根本不相容,甚至可以说是背道而驰,理想与现实的激烈冲突让顾耀东几乎要崩溃了,他觉得自己当警察的理想真的成了一个笑话,他想:也许我不适合当警察?
当他把困惑向夏继成倾吐时,夏继成问了他一个有意思的问题。当你在商场里看到一件棉服和一件西服,棉服更便宜,你买哪件?顾耀东回答买棉服,但其实西服打折打得更厉害,棉服比平时没便宜什么,顾耀东回答那就买西服,但最后发现其实棉服的质量更好,西服打折是因为有质量问题,顾耀东蒙了。
夏继成笑了笑,告诉顾耀东:选择买哪件衣服并不在于它更便宜或是质量更好更划算,而应该取决于你当初是为什么走进商场的。有些人因为出门太久而忘记了自己当初为什么上路。他还念了席勒的一句诗:人应该忠于自己年轻时的梦想!
这番话让顾耀东有了醍醐灌顶般的醒悟,他心无旁骛地思考这个问题,以至于独自一人一直浸泡在澡堂的池子里差点滑入池中窒息而死。
但从此以后,他就没有再忘记自己的理想。
当现实与理想发生冲突时,他仍然要铭记初衷,忠于理想。面对陈宪民事件,他做出了自己的选择,既然陈宪民是冤枉的,那就不应该让陈宪民冤死。他竟然独自一人设计去营救被关的陈宪民,还给自己家里人没头没脑地留了遗言。
当然没有成功,他也险些丧命。
看到这里, 我觉得很是汗颜,忠于理想能够如此不顾一切,这真的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正如夏继成所说的“笨拙,然而让人感动。”沈青禾听了也很震动,说了句:“真正勇敢的人可用生命冒险,但不会用良心冒险。”也是席勒的诗。
后面遇到杨一学的事情时,顾耀东的选择也就很好理解了。
杨一学是看着他长大的邻居,贫穷但极其善良,连只蚂蚁都不忍踩死,因为想给女儿买双皮鞋但钱不够,买了别人偷来的赃物而被抓,却要被顶包当成绑架犯枪决。
为了陈宪民这样一个素不相识的人,顾耀东都能冒生命危险去救,何况是杨一学呢?这时候的他已经成熟了很多,但这次遇到的困难更大,他其实感到很悲观,觉得自己当初的理想真的是一个笑话,但他仍然义无反顾。
当顾耀东拿着千辛万苦,冒死找到的证据冲进法院时,才知道杨一学已在头天晚上提前被枪决了。
他再次失败了。这次失败不只是没救下杨一学,还把他自己置于非常危险的境地,幸得夏继成暗中帮忙才得以过关。
说起来很讽刺,他们给他的罪名是通共,其实他这时还没有加入地下党组织,因为他的所作作为让他太像一个警察了,这反倒不像国民政府培养的警察了,有了通共的嫌疑。
这不是在说,国民政府培养的警察都不太像个警察吗?
虽然没能挽救杨一学的生命,但不能让他的生命就这样不明不白地消失在黑暗中,而这只靠一己之力是远远不够的,顾耀东正式加入地下党组织。宣誓地就在杨一学被枪决的地方,特殊时期,仪式简陋,但誓言同样铿锵有力,最重要的是,他的理想更丰满更坚定,也找到了更多的忠于理想的同行者,他们将把理想进行到底!
成为一个理想主义者,还需要智慧。
加入地下党后,在警局,顾耀东好像换了个人似的,从前根本不懂人际关系,对领导也只知直来直去,不懂“生存法则”,甚至不懂得客套,现在却学会了察言观色,并且利用一些破绽和其他微妙关系为自己拉关系,很快就与副局长走得很近,并进入他的核心关系圈。
这让二处的同事们有些惊叹,也让屏幕前的我们觉得惊讶,原来所谓的“生存法则”和人际关系之类的,顾耀东并非不会,只是不屑而已。
他现在与副局长拉近关系是为了获取更多情报和便利,更好地从事地下党工作,是为了共产主义理想和信仰。
二处的同事说他与刚来警局时相比似乎变了很多,又似乎什么也没变,顾耀东说,有些事事情是永远不会变的,比如 “匡扶正义,保护百姓”这是他始终都想做的。
改变的是岁月和心智,不变的是理想和初心。就像入党时沈青禾对他说的:“你可以走得很慢,可以适度妥协,但要铭记初衷,永不回头。”
理想这个词,对于人到中年的我似乎有些遥远,对于如今这个时代似乎也有些遥远,不合时宜甚至是可笑,有人就说顾耀东如果生活在当代,那简直就是个“傻白甜”,可是正如顾耀东说的,这个社会哪有那么多聪明人,总有人要做傻子的。
谁没有年轻过?哪个社会又能离开青年?虽然理想的激情在日复一日的平淡生活中逐渐被淡忘,但“那些燃烧的青春岁月时常浮现梦里,那些真挚滚烫的誓言,从来不曾忘却”,人应该忠于自己年轻时的梦想,任何时代任何社会都需要理想主义者。成为一个理想主义者,首先要有理想,但更重要的是要忠于理想,还要有智慧,只要不忘初心,即使走得很慢,也始终会走在通往理想的大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