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关枪的社会史》读后感锦集
《机关枪的社会史》是一本由[美]约翰·埃利斯著作,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18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机关枪的社会史》精选点评:
●2018已读27。称作“社会史”有夸大嫌疑,至多算是“机枪的接受史”。机枪作为一个符号揭示出战争史上的两重转变:1、从局部战争向全面战争的转变。机枪的杀戮效率使得军队的规模不断扩大,使得战争规模相应升级。2、机枪带来的工业化屠杀彻底瓦解了前现代战争观念中对个人勇气、意志等美德的信仰,战争沦落为彻底的求生与杀戮,人文精神被机枪这类现代科技逐出了战场。从机枪的被接受过程中不难看出,在一个工业化的时代里,“人的高贵性”被“技术的高效性”所摧毁,随之而来的便是人性的泯灭。
●如果不是翻译系列,想看的和看到的不是一回事儿系列。参照作者对一战的解读,北洋初年的火力水平应是极低的,因此黄埔学生军单靠较高的训练水平就能有压倒性的优势。
●可读性还是相当不错的,但是总有种小题大作之感,花了两个半小时读完了此书,基本上给我一种英国人盲目自信,不肯迅速接受先进技术的印象。虽然英国人的确是偏于保守的民族,不过在此书里显得有些迂腐了,感觉深层原因还挖掘的不够。里面的小故事挺好的,可以作为谈资。建议读此书前先大概了解一点点枪械的历史。
●西方保守势力的态度随着工业化的进程而耐人寻味
●这书的翻译实在太烂了,我很少批评翻译,但这书真的有种需要在脑子里翻译回英文句式才能通读的感觉……
●弯刀战马代表的荣耀、勇气、坚毅在加特林、勃朗宁、马克沁面前显得荒谬到可笑。即便如此明显的事实居然也花了几十年才让人理解。在科技进步面前,所有贵族传统都显得那么矫情迂腐。可是作者最后居然没写卡拉什尼科夫,真是败笔啊 #这个版本中文翻译太烂#
●不管是左狗还是右狗,自由主义还是保守主义,都该读阿。Sir Isaac Newton 给了三个力学定律,Benjamin Robins给了枪和炮的弹道学,Sir Hiram Stevens Maxim 和 Mikhail Kalashnikov 决定了近两百年的斗争方式。后面会出现核生化领域的后者么?1886年他获得烫发熨斗大专利,后来发明了照明用煤气发生器和机车车头灯。最重要的发明之一是自动灭火器,并且取得了灭火器发明专利,现在的自动灭火器仍然采用马克沁研制成功的基本原理。马克沁在退休之后致力于大型游艺机械的研究与发明,并且依靠机枪的专利收入在英格兰西北部的黑池建设了世界上第一座游乐场,安置了诸如电动转椅一类的大型游艺玩具。旋转木马还是这位爷发明的啊!!
●我们一方面是工业化的发展和机器的增加,而另一方面则是军事部门内部的保守主义。
●一挺机枪,可以消灭成建制的英勇士兵。这就是工业化的力量。
《机关枪的社会史》读后感(一):在旋转木马上的烫发姑娘有几个理解自动电机装置对人类进程的意义?
不管是左狗还是右狗,自由主义还是保守主义,都该读一下这本书。
ir Isaac Newton 给了三个力学定律,Benjamin Robins给了枪和炮的弹道学,Sir Hiram Stevens Maxim 和 Mikhail Kalashnikov 决定了近两百年的斗争方式。后面会出现核生化领域的后者么?
1886年他获得烫发熨斗大专利,后来发明了照明用煤气发生器和机车车头灯。
他最重要的发明之一是自动灭火器,并且取得了灭火器发明专利,现在的自动灭火器仍然采用马克沁研制成功的基本原理。
马克沁在退休之后致力于大型游艺机械的研究与发明,并且依靠机枪的专利收入在英格兰西北部的黑池建设了世界上第一座游乐场,安置了诸如电动转椅一类的大型游艺玩具。
旋转木马还是这位爷发明的啊!!
《机关枪的社会史》读后感(二):被忽视的机关枪
随便写两句。
枪械刚被发明之时,并不比弓弩具备更多的优势,而弓弩的发展早已到达极限,枪械的威力只是方兴未艾。军火商和发明家们开始追求更高的射速、更多的枪管、更远的射程、更快的装填。在美国南北战争时期,加特林机关枪就被发明出来。但遗憾的是,大量的欧洲部队将领甚至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期都未对机关枪的重要性予以重视,机关枪、铁丝网、战壕共同构成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绞肉机”。
机关机关枪很早就被发明,并被欧洲各国广泛用于殖民地的战争中,但并没有太多的军事家意识到这是一种改变“游戏规则”的武器,直到他们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将数以百万计的年轻人送上战场去面对这种可怕的武器。究其原因,尽管机关枪在殖民地镇压当地土著的过程中表现出众,但无论是媒体还是军事专家都更愿意去赞赏士兵们非凡的勇气,这样的故事远比枪械的威力更能吸引人。因此,器械的重要性长期以来都被低估了。
在我所接受的传统教育中,也是更多的强调人是武器的操作者,比先进的装备更加重要,但实际上二者是相得益彰的关系。更有可能的是操纵战争机器的人无法看到某款武器的潜力,而忽视了继续的研发。比如中国的火枪及火炮不对。我们的成语里更有“奇技淫巧”这个贬义词。
事实上,机关枪导致了一系列的火力变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为了突破机关枪、战壕、铁丝网组成的封锁线,英国人发明了坦克,而坦克最早设计的初衷不过是运送士兵携带机枪和弹药去占领敌军的战壕。而对坦克的使用也只有到二战早期在的德国人的闪电战中才发挥了真正的威力。
实际上,新技术一定是粗糙的,需要打磨的,只有赋予远见之人才能将新技术的潜力彻底发挥。而现在我们身边充斥着太多这样的新技术了,比如无人机,需要我们将想象力投入其中。
《机关枪的社会史》读后感(三):作业
写于2013年11月
《机关枪的社会史》系江晓原主编ISIS文库兵器文化系列之一,是一部将机枪的技术史与人类社会史相结合、记叙机枪发明路与应用史的经典著作,1976年在美国首次出版。美国作家约翰•埃利斯(John Ellis)引用了大量文献资料,侧重于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角度去揭示机枪产生的根源及其对人类社会产生的重要影响,从而对武器机械化、工业化后带来的高效屠杀人类自身的后果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另外,在远离欧洲大陆的地球另一端—美国,机枪得到了迅猛发展。从世界首挺马克沁自动机枪到更高发射效率的勃朗宁全自动机枪、号称“战壕扫帚”的汤姆逊机枪,等等,美国无疑是机枪发展的温床。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美国,枪械公司把技术已经发展得很成熟的全自动机枪兜售给了黑帮和警察,一时间美国的黑帮文化也被重重地烙上了机枪的印记。
130年前,美国人西拉姆•马克沁发明了世界首挺自动发射的机枪,这种机枪可以实现:一旦扣下扳机,就能连续发射直到放松扳机。随后的几年时间里,美国人威廉姆•勃朗宁也研制出了他的全自动机枪。这些版本的全自动机枪与以前的靠笨重的飞轮或者曲柄来驱动连续射击的机枪相比,射击效率更高,火力更猛,工作的灵活性和可靠性更好。机枪是19世纪加速发展的制造业和经济技术发生根本性变革的产物,代表着工业技术的一次重要飞跃。从另一方面来看,机枪的产生,也使人类掌握了一种可以批量化、机械自动化、高效化地屠杀同类的一种操作工具。正如西拉姆•马克沁所说,机枪就是一种杀人机器。然而,随着时代的进步和技术的不断发展,机枪在战争中也逐步失去了决定性的重要地位,因为另一种新型武器产生了,人们借助这种新型武器可以轻易突破机枪以往对进攻方的火力封锁,使机枪失效。这就是携带更大杀伤力武器的装甲车——坦克。无论机枪的发明还是新型作战武器的出现,都有其自身的技术发展史,这些是作为整个人类社会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客观存在的。总之,社会的每一步发展,总会驱动着人类去发展更新型、更具效力的武器,直到今天,核武器已经完全具备了毁灭整个人类的能力。
如何对待武器技术史和社会史的发展问题?可能引用本书最后章节所叙述的文字更为确切:“或许,我们能以更清晰和真实的视角去接近今天所面临的问题。但机枪的历史至少能够让我们认识到,人类所具有的自我毁灭的潜能。希望本书所描述的故事不会成为大规模战争的脚注。”
《机关枪的社会史》读后感(四):旧的思想模式与新武器使用所构成的历史
自古以来,没有金属能够承受枪管内周期性的持续性的大规模弹射所带来的的压力。枪炮制造从来都是手工的、非常粗糙的不可靠科学。 16世纪所发展出来的燧发枪,以粗糙钢击敲在燧石上产生火花点燃火药射出弹丸为原理,直到19世纪火帽的发明,扣动扳机的点火率也不超过50%。另外,人们一直在尝试发明多管武器提高弹药的投射密度。在打得准之前,不断提高火力周期和火力密度是人们对武器的主要需求方向。 1663年的英国有个叫帕尔默的家伙向皇家学会提交了一个论文,描述了轮式弹匣手摇滚动发射弹药的火绳枪,可惜缺乏扳机模式。这是人类的第一份自动武器文献。 在整体拉制的铜制或黄铜枪筒出现后,膛内点火才能真正的产生人们需要的高压逃逸气体,这是锻造工业和金切加工工业的胜利,这也是工业革命~具有大规模使用价值的蒸汽机出现的真正基础。众人始终在讲民主议会是工业革命发生的前提,其实是扯淡。信息的公开化和专业分析能够确保正确的行进方向,就能防止小贵族和皇帝在密室里因个人的情绪体验造成重大的战略误判。生产力的进步才是硬道理,冶金水平、金切工艺的进步使得活塞系统对高温气体的压缩超过了可利用热量价值的最低平衡线,这是社会进步的必要条件。 美国内战是旧的思想模式与新武器的使用所第一次产生的矛盾。由于美国是个新建的独立国家,国内缺乏像欧洲那样成熟的手工业群体和联盟,从一开始资本建厂就倾向于用机器组织生产,所以美国人相当重视机床的制造和发明,到南北战争以至一战时期,美国的机床技术和应用规模已经远超欧洲。美国内战还迅速吸收了国内因大跃进式投资产生的多余工业产能,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战争,双方比拼着铁路运输线的铺设能力、机床厂对武器零件切削的公差范围,机枪、步枪、后膛装弹、带弹匣枪、地雷、野外电报机、蒸汽舰、半潜舰等应运而生,并且洞察了堑壕系统的价值和铁锹作为标准装备配备至每名战士的意义。美国内战的战场尸检显示,刺刀伤非常少,惨烈的白刃战几乎处于人们的想象中,人们主要死于子弹射杀。美国也因战争需求诞生了四个机关枪发明人,加特林、马克沁、勃朗宁、刘易斯。 欧洲列强此时对手摇机枪的使用主要以连、营级单位在非洲屠杀为主,2架机枪一次性就可屠杀上百黑人。英国人从南非、乌干达到埃及,整个非洲大陆都是机枪的试验场。德国在退出与英国争夺乌干达之前,也用黑人的命试验了机枪的德国效率。另外,英国人在藏区用机枪也干净利落的扫射了几百藏人。 为了能让欧洲人更加轻易的进行厮杀,美国人不断向欧洲各国推销机关枪和专利生产的授权。感谢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年以前几个著名的机关枪生产商一年的机关枪销量每家不超过12架,而1914年维克斯每周能生产12架,1916年一年生产了7400挺,1917年生产了21700挺,1918年生产力39400挺。英军战争初期每个营只有两挺机枪,到1915年底每个排都编入了机枪组。一战中,英国的霍奇基斯因为生产机关枪制造了数量可观的百万富翁,8法郎的股票2年就涨到了100法郎。黑格将军的测算结果是,如果英国能确保每天的战争花费控制在500万英镑,英国将能与德国长期僵持下去。 1912年英国军官的贵族比例是24%来自贵族阶层、40%来自绅士阶层。1913年德国30%的军官具有贵族血统,53%的上校拥有贵族血统,这可比1860年65%的普鲁士军官都是贵族要好多了。之所以提到贵族,因为贵族阶层远离社会实践,对进步事务视若罔闻漠不关心,在一战中对战场的想象还处于列队冲锋的认识上,在标配机关枪的一战战场,众多贵族的低能指挥造成了交战双方人员的毫无意义的不可挽回的巨量损失。索姆河战役英军损失了25万人主要是愚蠢的贵族指挥和德国人的机枪扫射造成的,在愚蠢的指挥下,一个营的英军战士可以很快的被德国的几个机枪阵地一扫而光。本书的内容与肯福莱特的小说对照吻合,更加立体的还原了一战现场。 《巨人的陨落》读书笔记专题
机关枪不仅便于交战国使用, 还被英美及欧洲各国广泛的使用在国内镇压工人运动、矿工罢工和生活在棚户区的暴民身上,每周美国和欧洲各地用机关枪扫死3、40名暴民是西方报纸上欢呼社会秩序得到维护的一大内容。上世界2、30年代美国街头帮派之间的大规模枪战血案也少不了机枪的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