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知识管理:原理及最佳实践(第2版)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知识管理:原理及最佳实践(第2版)读后感1000字

2020-12-28 01:43:4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知识管理:原理及最佳实践(第2版)读后感1000字

  《知识管理:原理及最佳实践(第2版)》是一本由马丁著作,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页数:33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知识管理:原理及最佳实践(第2版)》读后感(一):有一定参考价值

  尤其是第三部分的案例分析,对于知识管理的实践应用,有较好的指导意义。我个人最喜欢其中“西门子MED的知识分享”,“沿价值链实施,并把方案整合到公司整个流程和日常工作中去”是最好的方式,AMT的“流程管道,知识活水”也是类似的理念。

  《知识管理:原理及最佳实践(第2版)》读后感(二):知识管理案例分析

  这本书实际上是基于案例调查的知识管理著作,一般出第二版的书说明是还可以看看的。

  知识管理的绩效是很难测度的,经常是信则有不信则无的状态。就如同企业信息化一样,投资不少,见效难说,但为什么还要投呢?因为竞争对手都上了,上要死,不上死的更快,当然还是希望挣扎几下的啦。

  这本书似乎通过调查,给出了不少值得信赖的案例。况且又是德国人做的,更增添了一份可信度。

  《知识管理:原理及最佳实践(第2版)》读后感(三):这本书的读者应该是CIO层面的管理人员

  本书的主旨是讨论如何帮助企业变成自学习型的组织结构。

  个人感觉全书最大的亮点就是知识管理的定义和模型,以及案例分析一章。

  知识管理的定义及其模型是全书最大的价值,所有的章节都是围绕这个核心展开的。知识管理包含三个层面:业务流程,核心流程,和设计领域。

  企业如何进行知识管理?具体方法就是从设计领域入手,以核心流程为纲,最终从业务流程的变化反馈来评价效果和改进(参考原书图1-7)。

  虽然知识管理的理论还远远不成熟,但这个三层模型还是很有价值和参考意义的。

  案例分析是另一大亮点,从中也可看出不同公司采用的方法各个不同。知识管理的研究目前还很初级,基本还是case by case的,而且从实例分析中看,最重要的还是如何有效利用人才,公司制度方面的改善的效用看上去还没有那么大,工具的作用也很可疑,至少不是通用的。

  《知识管理:原理及最佳实践(第2版)》读后感(四):如何有效实现知识管理激励

  原文:激发持久动机的IPK 介入模型

  透明度:必须全面、强势地将所引入的知识管理告知员工。IPK 标杆调查显示这种来自高级管理层的支持非常重要。

  能力:没有能力,员工就没有改变其行为的持久动机。学习方法被直接纳入到工作流程中,它比其他传统的工作培训形式获益更多。更为面向真实工作流程的发展是激励个人和组织创造性的重要前提。

  领导力:中层管理者在变革过程中处于关键位置。

  参与:员工必须参与实际的变革流程。。应该鼓励员工和同事一同为确定最终方案而工作,测试工作中的新流程和新方法,在经常举办的座谈会上不断思考并改进它们。根据以任务为导向的KM 活动(标准化) ,不仅要激励个人的KM 活动,还要将KM 活动和所述任务的具体环境有机联系起来。

  相似体验:知识管理激励一直是一个讳莫如深的话题,知识里程、知识货币是从知识管理产生开始一直应用至今的做法,而实际效果很难说……这本书中提到了内部动机/外部动机,以及领导力、能力等方面的话题,与个人成长类书,比如《驱动力》、《改变一切》等提到的要点极度类似。发现很多看过的东西其实存在着一些内在的关联,这是一件有趣的事情……

  我想,知识管理要真的成功,那必将是因为钻研过关于"人"的学问,并实实在在地激励了大家的参与,而且还要让大家有能力参与。深远了……

  如果应用:知识管理是与个人动力相关的事项,不只是推送,而是要让大家乐意融入。这算是基本认知上的一个改变吧。具体来说,与"心理学"、与"激励"有关。

  《知识管理:原理及最佳实践(第2版)》读后感(五):知识管理需要营销营销再营销

  阅读:《知识管理:原理及最佳实践》

  原文:

  知识管理标杆企业不遗余力地在公司内部营销知识管理。富有吸引力的知识管理才能确保知识利用。

  为"知识分享"树立好的声誉,给每个使用者提供支持都很重要。

  相似体验:

  知识管理需要推销……这是我最近形成的观点吧,也是我为什么想到要把知识管理与做产品联系起来的一个重要原因吧。可是营销本身就是一个很专业的学问,自己实在是太不擅长了。

  这本书中所提到的推销主要是指对知识管理概念以及重要程度的推销,当然也包含了实际内容的推销。我想,对于知识管理概念的推销,不一定在每家公司都适合,比如针对文化相对内敛的公司、同事除了工作本身不爱好和关注其他事项的公司,很难去讲什么知识管理。

  我自己也越来越不想提及"知识管理"这个概念了,如果别人问我是做什么的,我多半会说"信息管理"、"做信息系统规划"的……在内部文档撰写或者考虑问题的时候,"知识管理"这个词语已经离开我很久了。我想正是要经历这样一个远观的阶段,才会有新的顿悟吧哈哈。

  在公司做所谓知识管理,一方面最重要的就是大家认为你提供的东西(不论是内容还是系统)好用、有趣、能够帮助解决问题,而且不能给他们带来任何负担,对,就是任何负担都最好不要有。另外一方面,就是让大家愿意参与其中……为什么要参与呢?那也是得对自己有价值才行。

  那你不说,大家怎么知道呢……归根结底,真正的知识管理就是关于人及其行为的活动……所以才难以实现啊。

  如何应用:

  其实我自己忽略了一个核心问题:不了解建筑师到底如何工作,他们需要什么……永远停留在第一个层面上,比如流程的第一层,比如知识分类的第一层,再往下说不出讲不明。我想这就是关键问题。自己总归保持了一些刻意的距离,默默地认为自己不可能在建筑设计行业待一辈子。可是晃一晃,工作以来,除了两个短暂的3个月离开了这个行业,其他时间都在这里啊!所以补习补习核心的知识也挺重要了。至少能够更明白一些……学习不可怕。

  《知识管理:原理及最佳实践(第2版)》读后感(六):知识管理以业务流程为导向

  art 1

  原文:我们发现将数据、信息、知识作为一个整体,而不进行清晰的层次划分,这是最实用的知识管理方案。

  相似体验:没想到在2000年左右的理论书中就提出了把"数据、信息、知识作为一个整体"的观念啊,简直是太先进了。我感觉在整个学习期,说到知识管理就一定要先说到数据、信息、知识,以及智慧的之前的区别和层次关系。而在实际工作中一点应用价值没有。如果要考虑这种层次关系的话,我们还得说明管理的到底是信息还是知识么……抑或只是数据。

  如何应用:我想对于我自己来说,把这几个东西之间的理论区别记住是应该的。但最终还是要忽略这个层次。

  art 2

  原文:弗朗霍夫以流程为导向的知识管理方法(GPO-WM)的基本假设:

  1. 我们在日常工作中使用来自同事、供应商、客户、竞争对手及其他来源的知识和专门技术解决问题,完成工作任务。

  2. "我没有时间"或者"我的团队没有时间"是在组织中进行知识管理时最常见的障碍之一。因此,知识管理的相关任务必须与日常工作任务结合在一起并融入到日常业务流程中。

  3. 产生、储存、传递知识的方法因特定业务流程而异。这些具体要求必须融入到知识管理方法之中。

  4. 业务流程为知识提供应用环境,这导致在工作中使用和产生的知识形成了一种集中式的、以用户为中心的结构。

  5. 企业文化是最常提及的知识管理成功因素。不过企业文化并非同质实体。它是不同的职业文化、部门文化,以及根深蒂固的企业传统和价值观交织而形成的网络。业务流程能够为不同的观点提供客观的联结要素。

  6. 以业务流程为导向的知识管理法可以使员工更多地参与其中,这有助于实现其工作承诺,并因日常知识管理活动的改善而促进其内部动机的产生。

  相似体验:我觉得这6条原因已经把我彻底说服了,我觉得以业务流程为导向的知识管理才是王道啊。如果不从这一点出发,"没时间"的问题好像就无从突破。但关键问题就在这里:怎么样才能真正做到这一点,基于业务流程的知识管理……在国内企业中做到这一点的还真不多吧,特别是对于标准化要求不那么严格的所谓"知识密集型公司"。

  基于2-3年知识管理内部实践的经验,我想要真正实现这一点,一方面跟公司业务流程的成熟度有关系,另一方面也跟知识管理部门在公司里的地位有关系,要有话语权啊才可以。

  如何应用:进一步完善业务流程导向的知识管理方法论,越细节越好……作为自己的先期积累吧。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