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暗经典读后感有感
《明暗》是一本由[日] 夏目漱石著作,古吴轩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88.00,页数:51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明暗》读后感(一):《明暗》:日版“鲁迅”——夏目漱绝笔之作
早期看过夏目漱石的作品《夏目漱石回忆录》,是夏目漱石的随笔,书里记录了很多他自己的一些成长历程以及生活中发生的一些趣事与琐事,他的过去,他的学生时代......
夏目漱石自幼就学习汉语,还是英文文学者,代表作有《我是猫》《少爷》《明暗》等,在日本文学界有着一定的地位,被称为日本近代文学史上的“国民大作家”。
这位严肃的文学界高玩,据说他在日本的地位相当于咱们中国的鲁迅,就连东京大学有一个三四郎池,也是以他的一本小说《三四郎》命名的。
这次有幸又阅读了夏目漱石的最后一部小说——《明暗》,这部作品是晚年夏目漱石,在疾病缠身的情况下写的遗作,当时饱受病痛折磨的他,每天还是坚持写作,并在《朝日新闻》每天连载《明暗》这部作品,遗憾的是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夏目漱石也未能为《明暗》画下句点....
《明暗》虽然是一部没有完结的小说,但在日本现代文学中居有一定的地位,他的文字强韧有力度,视野宽广,也具有一定的美学价值。
夏目漱石在《明暗》这部作品里融入许多心理描写,全书讲述了貌合神离的津田夫妻,为了维持两个人表面的美好形象,无论是在各种社交场合还是饭局上都假装很亲昵,两个人始终保持着和谐恩爱伴侣的形象。这似乎很像现在很多夫妻的相处模式,在家里互相冷漠,在外面又假装亲热。
夏目漱石用人们心理的变化活动,去刻画平静面下人物的阴暗面,以及在公众场所人们的另一种状态,则另藏玄机,明与暗的分层剖析,人与人之间的虚伪交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目的,把人性演绎得淋漓尽致。
人们似乎都有难以启齿的秘密,夏目漱石用独特的描写方式去揭示人物的两面性,这大概跟书名“明与暗”很相衬!这部作品也给读者一种社会风俗小说的感觉,随着人物心理活动的变动,人性欲望与社会风俗直接的碰撞,让人物形象更加显著突出。
比如,当津田做手术需要一定的钱去支付手术费,平时努力在营造富裕生活的他却不知道怎么开口向其他人借钱,而关于津田的痔疮手术,文中却始终没有说明他的病情最后是否痊愈了.....
《明暗》整部书分为上下两册,我看的是最近出版的版本,我个人还挺喜欢这个封面的,夏目漱石的文笔确实挺有辨识度的,无论是写作方式,还是情感的表述都以最直观的方式展示给读者们,挺有日文文学的韵味,
唯一可惜的是这本书永远都只停留在未完结状态了,在《明暗》还未完结时夏目漱石就病逝了,终年四十九岁,而小说的结局也留给读者们无尽的遐想,好的坏的,开放的保守的,这似乎是夏目漱石给读者们留了一道没有答案的题......
《明暗》读后感(二):直面人性的明暗,从《明暗》看夏目漱石对日本现代文学的影响
有时候选择是否读一本书会取决于他的封面,一个好的封面和装帧会瞬间抓住你的眼球,仿佛在跟你说:来阅读我吧!比如这本由人间镜像发行的夏目漱石的长篇小说《明暗》,再版的《明暗》封面设计素雅洁净,具有典型的日式风格,一改往日厚厚的一本,分成上下两册,用日月暗含着一为“明”、二为“暗”,独特的设计大大提升了读者的阅读体验。
夏目漱石的书不论是在书店还是图书馆,都会在显眼的位置,让你一眼能找到。说起《明暗》,或许很多读者并不了解,有的甚至从来没有听说过,因为这是夏目漱石先生逝世前的绝笔之作,也是一部未完之作。
日本文学名作的魅力,还需名译来传达。这次的译文相较于我读过的译文体验感是zui好的,一个好的译文直接传递出了原作品的灵魂。
另外,在这部书中有近百则注解,详实译注了明治与大正时代娱乐活动、时尚文化、服装样式、生活器物、交通设施。通过这些注解可以很全面的了解日本文化知识与历史背景,再一次提升阅读体验。
前不久刚读完他的《夏目漱石回忆录》,从中了解到,他幼年开始便热爱汉文化,由于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浸润,他作品中的语言和文风都会有所体现,这也是他在中国拥有众多读者的原因之一。
同时,夏目漱石晚年一直遭受病痛的折磨,但仍然笔耕不辍。《明暗》的创作开始于49岁,也是夏目漱石人生的最后一年,他每天带着病在《朝日新闻》连载《明暗》,可以说他将自己一生的世态观察都凝聚在这部《明暗》当中。
他生命的曲线虽然不长,但他的作品却给后世影响极大。《明暗》被誉为“开启日本现代文学新视野,探讨爱情与浪漫的新定义。”
小说《明暗》以新婚半年的津田夫妇家庭生活中的风波为中心,以细致的笔致描绘了在平凡的日常生活中潜藏的种种我执,用一明一暗的对比手法树立了鲜明的人物性格。
“明”的一面是津田夫妇表面上的毕恭毕敬和夫唱妇随,以及亲友关系之间的人情往来看似一片祥和景象。
比如,津田和阿延是一对外人看来让人羡慕的夫妻。津田宠溺妻子对阿延百依百顺,让表妹继子羡慕不已,认为阿延的眼光好,甚至相亲的时候一定要阿延出席让她给意见,声称自己也要找一个像津田这样的丈夫。
“暗”的一面是小说中少量的精彩对话背后隐藏的心理活动,反映出来的明争暗斗。
还是用津田夫妇这一主线举例,让人羡慕的津田夫妇实际上过着貌合神离的日子。阿延在众人面前吹捧自己丈夫对她百依百顺,实则内心深处的寂寞和痛苦唯有自己知道。
阿延爱津田却又自私不付出,还精于算计,一面又忍受不了津田对自己的平淡,渴望得到津田热情的回应,她在这种索取和不付出的矛盾心理最终痛苦的留下了眼泪。
小说中除了津田夫妇的貌合神离,还塑造了利己主义的小林、喜欢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的吉川夫人以及强势的津田妹妹阿秀等各种人物形象。
夏目漱石用他擅长的心理描写,刻画出了许多性格迥异的人物,他通过金钱和爱情的问题拷问人心,暴露着近代人灵魂上的顽疾。
这部作品唯一的遗憾是没有结局,正如加藤周所说:
台面上的话语、表情、举止,是为“明”,背地里的思想、欲望、算计,是为“暗”,明暗交织着,决定了故事的走向与各人的命运,一气呵成,却最终没有结尾,堪称日本近代文学史上一大遗憾。
尽管夏目漱石逝世前未能为《明暗》画下句点,这部未竟的遗作在出版百年之后,依然是日本文学版图里,无法被忽视的参照坐标之一。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甚至赞誉《明暗》一书“发明了日本现代小说”的经典地位。
《明暗》读后感(三):夏目漱石未尽之作《明暗》,开放式结局,它的魅力何在?
说起那句"今晚月色真美啊",大家一定很熟悉,它出自夏目漱石。
早年间夏目漱石在东京大学教授英文的课堂上对"Ilove you"翻译,他认为传统的"我爱你",并不符合日本传统中对情感委婉的表达情愫,而一句"今晚月色真美啊"则恰到好处。
夏目漱石一生著作颇丰,最著名的就是《我是猫》和他的爱情三部曲,而我以为,他的未尽之作《明暗》,对于人物的心理描写和人物刻画尤其让我印象深刻。
《明暗》中,夏目簌石留下了开放式结局,没有写完就去世了。
《明暗》以津田和阿延这对夫妇为主线,以津田的叔叔一家、妹妹一家,阿延的姨母一家及小林等人物为辅线,讲述了结婚半年的时间后,津田与阿延夫妇逐渐产生了隔阂,导致了双方的猜疑、不满以及人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展现出的嫉妒、固执、偏见等人性特点。
每个人生存于社会之中,不可避免地与人产生链接,而在链接的过程中,由于所处位置的不同,思考的方式不同、利益的不同,产生了各种各样的想法,而这些想法刚刚冒出时,他们竟然是毫无知觉的,在别人的提醒下,他们不得不承认自己这种自私的想法。
人物设置特点
在《明暗》中,津田是被叔父养大的,而妻子阿延是跟着姨母长大的,那么,夏目簌石为什么会这样设置人物的成长环境呢?
夏目漱石原名夏目新之助,1876年出生于日本江户,他出生后,家庭经济条件窘迫,于是把他过继给了朋友家。
他的养父自私贪婪、唯利是图,在夏目簌石十岁时,养父离婚,这时他才重新回到了自己家,所以,他与自己的父亲之间感情不是特别融洽,在家没几年,他就离家去追求自己的文学梦了!
他改名为"夏目漱石","漱石"一词出自中国古代的《晋书》,寓意洁身自好、志存高远的生活追求。
因为这样的成长经历,夏目簌石给津田和阿延设置了这样的身份,他们都不是在自己父母身边长大,而津田与自己的父亲,由于经济问题而不和,可能夏目溯石也是借由津田这个人物表达了自己的内心想法。
《明暗》中最讨厌的人
这部小说中,我以为,人物刻画最成功的当属小林。
小林是津田的朋友,他们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小林的妹妹在津田的叔父家打工,小林是津田叔父藤井的部下,小林熟知津田的一切。
小林也想打一个翻身仗,他羡慕津田的地位,羡慕津田已经结婚,而且妻子地位和普通百姓不同,津田处处呵护阿延,再反观自己,要钱没钱,要地位没地位,要前途没前途,这种情况下,小林不是在自己身上想办法,而是把心思都花在津田身上,期望不劳而获。
小林深知津田的过往,趁着津田住院,去找阿延要津田的外套,并且还含沙射影地告诉阿延,津田有事瞒着她。
小林去医院看津田,也有着目的性,就是让津田给他出去朝鲜的费用,等津田终于同意给他践行,并给了他路费,小林又开始说三道四,不仅表达对上流社会的不满,又想让津田对他的朋友原进行援助。
这个人物着实让人讨厌,讨厌正说明夏目簌石人物刻画得很成功,小林就是那种"吃不着葡萄说葡萄酸"的人,他期望不劳而获,想占点小便宜、期望有一日能高人一等,可是自己却不愿付出努力,干等着坐享其成,而且还把自己这种境遇归罪于社会和阶级,自己则一点责任都没有,小林就是小市民的代表。
夏目簌石目光敏锐,笔锋犀利,勾画了日本明治时期的种种社会丑态,晚年的夏目簌石已经不再对现实抱有希望。
鲁迅先生曾评价:"夏目漱石的著作以想象丰富、文词精美见称。"在《明暗》中就可以看到这样的情景,在夏目簌石的笔下,你就犹如身临其境,书中刻画的情景就如在眼前展现。
夏目漱石一生都在不停地创作,他就如中国的鲁迅一样,试图用文字来拯救、唤醒一个国家,直到年仅四十九岁的他终于死于病魔的手中,结束了他"以笔救国,以文唤心"的一生。
《明暗》读后感(四):笼中躯壳,心底深渊 ——夏目漱石遗作《明暗》译后序
文/徐智勇
光标在“未完”二字后频繁闪烁,却不再有后续文字录入。这一刻译者意识到,终究还是难逃这意难平。
“未完”少了“待续”跟随,《明暗》的篇幅永远停留在了第一百八十八章,成了夏目漱石的未竟之作。译者作为百余年后平平无奇的一介晚生,若非工作上的机缘巧合,也许不会主动拜读先生这部作品。莫要误会,译者对待续、未续之作品并无刻板偏见,只是就阅读习惯而言,更倾向于通过完全的作品形态,辅以连贯的阅读体验来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和价值输出罢了。“阅读理解”这回事情,已成型的文字尚且千人千言,何况是做“未完”的思维发散。因此,与其说不愿拜读、不敢评述,实则是生怕不得始终,无从纾解。
先生著作流芳千古,加之早有译本珠玉在前,若要评说先生生平与作品深刻,只怕会是班门弄斧,挂一漏万。故只是浅表翻译过程中的内心感受与个人见解,但愿能对诸位读者的阅读和理解起到积极作用。
囹圄与挣扎
《明暗》中没有特别讨人喜爱的人物,至少在译者看来没有。每一个人物充其量都是与你我相似的普通人,甚至是底层市侩,无法用善人(甚至是好人)的标准加以衡量。其“细思恐极”之处在于合上书之后,他们依然会阴魂不散地出现在身边。或者,他们就是我们自己。
本作的男主人公津田,是一个把自己活成大男子主义范本的“小”男人。他自私自利,好高骛远,摊上了阿延这个爱慕虚荣、千方百计地试图通过锁死丈夫对自己的爱以自证价值,为此不惜自欺欺人的妻子,用现在的话说颇有“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的意味。夫妇俩的生活看似平静,实则危机四伏,暗潮涌动。家里相互猜忌,彼此牵制;家外粉饰太平,打脸充胖。除却某些为了利益必须苟合取安的对象,夫妇俩几乎与其他主要人物都存在难以调和的矛盾冲突。而且一切,无一不是人物基于自我本位、沉湎利己主义的囹圄所酿成的苦果。
于是,我们看到了《明暗》中在社会的囚笼中彷徨无措的躯壳,和在内心的深渊中画地为牢的灵魂——
貌合神离,始终将个人目的凌驾于共同生活的津田夫妇;
假意关怀,以向他人灌输个人意志为乐的贵妇吉川夫人;
强势对抗,旨在借亲情与义务逼迫兄长就范的妹妹秀子;
我行我素,视惹人厌恶为天命的极端利己主义代表小林;
……
日剧《夏目漱石之妻》剧照在《明暗》现存的篇幅中,为了走出囹圄,抽身泥淖,角色们都曾试图(以自己理解的方式)付出努力。然而戏谑的是,他们越是挣扎,似乎反而陷得越深。往往是人物们寄希望于主观意志的能动作用去扭转乾坤,结果偏偏还是事与愿违。
但更令人唏嘘的,是身为读者的我们,就一定能断言生活中从不曾有过类似的体验吗?
这一点,还请诸位在通读本作后再做细品。
论“则天去私”
曾经奉行自我本位的夏目漱石在晚年提出了“则天去私”这一哲学理念,因此后世有观点称《明暗》作为他的最后一部作品,体现的是他对曾一度大力宣扬的价值观,抑或是人类以自我为本位的现实的清算与诀别。
“则天去私”之“天”,作为自我意志的新依附载体该作何诠释,先生并未给出标准答案,后世学者亦是众说纷纭。在译者看来,夏目漱石的文学魅力在于其人物故事的“悲剧性”——或者可称其为在阅读中无法回避的人类内心的黑暗,以及角色宿命的根结盘踞其中所造成的悲剧。译者少年时在《门》中初读先生笔下自我本位引出的内心压抑与精神痛苦,之后的《心》则更赤裸裸地刻画了利益冲突下,潜伏的人性之恶带来的自我本位价值观的崩塌,乃至“他人即地狱”几乎一度成为人类阴暗面的代名词。因此,先生晚年借由著作对自我本位的反思,而后提出“则天去私”的理念,在译者看来,不仅有对“自我”无力完全约束人性之恶的失望,还有探索更高存在意志、实现人性救赎的探索。只可惜,一切都随《明暗》的未完戛然而止。
《明暗》故事舞台虽是百余年前大正初期的东京,与今时今日竟也有几分相通——文化开花,生产变革,个人意志抬头,无形中推搡着每个人加速奔向历史进程的翻篇页,时代洪流的分水岭。译者在书中看到的角色的焦虑和彷徨,在当下现实中依然能找到惟妙惟肖的映射,仿佛先生波澜不惊的文字幻化作一面镜子,人性的明暗两面在其中无处遁形,却遍寻不得“则天去私”的要领,不禁令人脊背发凉。
正视的力量
令译者尤为扼腕的是,夏目漱石在大正五年(1916年,即夏目漱石去世当年)十一月十六日给成濑正一的去信中曾写道,“《明暗》越写越长,令我很是苦恼。至今仍在伏案,只怕明年方才能收尾。”可想而知百八十八章的篇幅完全不足以具象表达先生胸中的“则天去私”,后续应该还有相当长的篇幅来呈现。毕竟在译者的阅读理解看来,后期篇幅中字里行间刚有些许着色,尚未来得及作用于关键人物,《明暗》便成了永世的遗憾。
译者不太认同简单粗暴地将“则天去私”与宗教诠释挂钩的理解方式,也不认为《明暗》是一部夏目漱石彻底向自然主义创作思维屈服的作品——尽管其中有着太多先生自己在通往这一理念的道路上经受苦难的影子。如果我们循着著作探寻先生的心路历程,就不能,至少是不应该将“则天去私”草草归结为夏目漱石放弃了人类自我救赎的夙愿。
在《明暗》中,译者希望诸位不仅仅着眼于夏目漱石刻画角色的笔墨或是讲故事的功力,如果先生的文字让您有既视感,抑或能多多少少地感同身受,假使其中还伴随着焦虑、困惑、不安,甚至自我怀疑等情绪,也请勿要挪开正视的目光。
说来说去,笼中躯壳也好,心底深渊也罢,都不过是人类自身写照的一面而已,既不会因无其存在而消亡,也不会为正视其存在而反噬。《明暗》的人物因文豪陨落而获得了开放式的结局,当然,我们也可以理解为他们的结局早已经在现实中司空见惯地重复上演。
无论好坏。
译者徐智勇
2020年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