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等待》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等待》读后感100字

2020-12-31 04:13:3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等待》读后感100字

  《等待》是一本由哈金著作,時報出版出版的平裝图书,本书定价:台幣 280,页数:36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等待》精选点评:

  ●开头气场很足。文字功底了得,叙述不动声色,又一切尽在其中。可惜,大陆读者不容易读到这位用英语写作的华裔小说家的更多作品。。

  ●不知道翻译成中文后如何,英语句子简单而准确。

  ●两个主人公都不像“人”,或者那个时代不允许人成为“人”。结尾不错。想看看拍出来什么样。

  ●为了等待而等待 最后都不知道自己究竟在等什么 很讽刺

  ●厚重和质朴的语言。从客观角度讲很真实地反映了一个时代的荒谬与对策。主观来讲人类对于生活对于爱情对于一切的意义与追求,不论在哪个时代,对于这些的迷茫和恐惧或者感受其实都是一样的。好的作者从不对人物有着自己的偏好,也从不去回答什么问题,就是这样写给读者看,然后给每个脆弱的人至少一点点自由的权利。

  ●最后用男主内心的声音来总结故事主题,未免太无能

  ●我看的是英文版.越往后看越好.

  ●“每年夏天孔林都会回鹅庄同妻子淑玉离婚”

  ●人内心最深切的渴望,不一定符合现实。

  ●英文版拿到手之前迫不及待看了中文,如果不是因为任务的话,我不愿意再看第二遍,语言和叙述在一种漫不经心中把一切残酷的无奈的痛苦的抛给读者,这种漫不经心太可怕了,就好像扔给你一个难题,解不解开对他来说倒无所谓了,没解开苦闷,解开的愉悦,统统不在乎,让你无处宣泄任何情感,非常痛苦的阅读体验表明了这是一本了不起的作品。

  《等待》读后感(一):知人者智

  我在高中的时候看的

  一口气看完

  其实

  抱着某个目的去等待

  等到之后的结果却和之前的目的大相径庭

  建议读一下

  如果你时间充裕的话

  《等待》读后感(二):时间证明不了任何东西

  时间证明不了任何东西。实际上,你从来没有爱过她。你不过是一时冲动罢了。对于爱情你究竟了解多少?你在娶她之前真正了解她吗?你真的认为她就是你愿意相伴终生的女人?你现在说实话,在你认识的所有女人当中,你最喜欢谁?没错,你是等待了18年,但究竟是为了什么等?他感觉脑子里一片空白,不知道如何回答。这个问题令他害怕。它暗示着他等了那么多年。等来的却是一个错误。

  《等待》读后感(三):贊!

  (2001-12-17)

  我一口氣看完了這本書, 呼! 好久沒有這種暢快的感覺了!! 我想, 譯者也是大陸人, 讓這本書也加分不少, 在文化語言的表達上, 靈動而精準. 平時我看書, 老是一面讀著, 一面想著一些我自己的事, 一些感慨與自言自語總是會在過程中不斷發生, 看完後, 我就能把這些想法寫下來, 做為我在這裡的產出. 但今天, 我專心地看著這本書, 完全無暇想別的事, 文及至此時, 我竟寫不出什麼東西了. 一直以來, 我都是在等待的人吧. 本書也一直描述著等待的無奈與疲累, 但在結尾時, 才表現: 原來主角從來不是在等待, 而是被等待. 而被等待, 是多麼辛苦而壓力的事啊. 誰又值得誰等呢? 等待讓被等待的人, 來不及冷靜思考, 毅然選擇了等待的結束, 結束終於來臨時, 真有這麼美好嗎? 這故事的邏輯和<圍城>頗近似, 但更血淋淋些, 你一直期待的那件事, 倒底是你自己期待, 還是對方期待? 事情終於發生, 又恨不得逃出來, 那這麼長久以來的等待是一場笑話嗎? 本書的一句話, 嚇得我冷汗直流, <時間證明不了任何東西>, 我一直以為我等的那個人辜負了我, 無情的中止了我的等待, 但其實或許, 他根本不要我, 也不需要我的等待啊. 每個人原來都是這麼孤獨. 我第一次讀哈金的書, 覺得真的很棒, 是我近二三年來, 看過最贊的一本書! 12/17

  《等待》读后感(四):等待归于虚无?

  小说最后,孔林对自己十八年的等待和爱情产生了巨大的怀疑,把等待归于虚无。不该如此吧。

  孔林是爱吴曼娜的。不过在婚后,吴曼娜在孔林的眼里,变得善妒、斤斤计较并且脆弱而敏感。他不能感受到她的曼妙可爱了。但是这是规律吧?只有童话故事里王子和公主在一起后,才会“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现实生活中常常有“婚姻是爱情的坟墓”的调侃。

  孔林在婚后尤其是两个儿子出生后承包了家里的全部家务,还要带儿子,还要承受曼娜的性情大变。所以他就怀疑自己了。他认为是曼娜追他的,而他只是被爱,他懊恼自己没有轰轰烈烈的去爱一次。他不爱曼娜吗?18年只是为了等待而等待?我不相信。当曼娜身边出现了其他男人时,孔林不是觉得不安吗?不是会因为曼娜寝食难安吗?当曼娜不在他身边时,他不是会思念她吗?当曼娜难堪时,孔林不是会完全的为她设想吗?孔林在脑海里仔细搜索,不是觉得没有旁人可以代替曼娜吗?如果这都不算爱,那我就不懂了。那后来孔林想回到淑玉身边又算什么?他对淑玉真是一点儿爱情都没有。不过是淑玉很能干,给他生的女儿华也在工作了,她俩都不会给他带来负担,而是给他舒适感,是他的安全区罢了。这种转变只能说是一个人在某个生命的罅隙放飞自我的想法,趋利避害的属性带来的吧。之前的十八年他们可以不顾流言蜚语,那个年代的禁忌,在接下来的两年里,曼娜垂留的两年里,为何不能相濡以沫?他们现在不过是要适应新的生活,重新去爱彼此。不能因为现在他们生活变成一地鸡毛就说他们没有爱情了,甚至否定了之前为了在一起而努力的年年岁岁。就像《伤逝》里的子君和涓生,不能因为他们最终的分开而断定他们的结合是一无是处的。那些因彼此而幸福的时刻,一个一个串起来,是他们生命里闪闪发光的珍珠。而这,证明人之所以为人。

  如果说这等待是虚无的,倒不如干脆一点,归结到生命的虚无。那么每个人都是一样了,起点一样,伴随着啼哭呱呱坠地,终点相同,无声无痕地埋入尘土。滋味在那无数个瞬间里。

  但这是孔林的想法,未必代表哈金也这么认为。哈哈。

  《等待》读后感(五):多年以後的我們

  花了兩天讀完這故事,我原本以為,也就是萬千世界中的一瞥。一個懦弱的男人、鄉下原配和城裏情人,發生在七八十年代的中國大城小鎮邊,再正常不過的三角愛情。可是,《等待》,三個人十八年的等待,上一代走了,下一代出生的出生,長大的長大,時間就這樣無情的洗盡了鉛華,留下唯美和不再存在幻想的真實。我也在想,今日,我們是不是還可以等待?

  因為政策的原因,這個男人要和原配離婚,必須有十八年的分居生活。於是,他和城裏的女人,不可以牽手、不可以接吻、不可以發生關係,晚飯后的散步成了約會唯一的內容,革命友誼的口號可以寥慰心靈的孤獨和渴求(或許,他並不真的孤獨,又或者他不需要安慰吧〉,多年來唯一一起在外吃的一頓飯,居然還是日後強姦了女人的“兄弟”,這情節的安排,多少有些諷刺。我還很是詫異,這樣的感情如何維持了十八年,這個懦弱的男人,回去鄉下就開不了口離婚,回到城裏就只能用“xx同志”開頭寫情書;知道女人多少因為自己的無知和軟弱被強姦,居然什麼也沒做,連痛心疾首、垂心頓足下也沒有;為女人安排相親,對象竟然是自己的表兄!我真懷疑,這個男人的問題不僅是性格上的懦弱,生理上也有冷淡的傾向。

  於是,在交給歲月年華十八張珍貴的時簽之後,他終于和原配離了婚,和女人有了正式的名分。婚后的生活居然沒有讓他開心起來。那個原本溫柔善良體貼的女人,也逃不拖年歲的積壓,變得粗暴、蠻橫、不講理,原來得到的時候,他已經失去了一切。好在,還有一雙兒子,一個懂事的女兒和一個更加“懂事”的原配,居然為他的酒後亂語興奮激動不已(因為他說他想回家),我真害怕世上的男人都這般模樣。我尤其欣賞作品快結束時對他心理的一段剖析:原來他這生根本沒有愛過。十八年,儅我們以為為了愛情苦苦守候多年,原來,我們也“已失去了愛的能力。”

  愛的能力,愛的能力......我不禁想象,若是這故事發生在這般繁雜和“進步”的當下:我們先假設,它還有發生的可能。我想我可以勾畫這樣的情節吧,在夢裏,在半夢不醒的時候,我可以寫下這樣的劇本,即便它離現實有些遙遠,但終究在不可相信的混沌之間,有著人類最原始的情感真實,可以傻傻地呈現這種等待的真實。我笑了,想起這樣的真實,我欣慰地笑了。

  然而,我們真的會在這樣的等待中迎接到愛的死亡嗎?

  不知道,終究,等待不會是愛的結局,愛的結局是什麼?廝守嗎?分別嗎?一生嗎?一刻嗎?當下的世道,該是沒有這些莫名其妙的規定可以隔開兩個“可能相愛”的人了,可我們之間,為什麽還有跨不過的溝?

  不知道,思考總是用沒有答案作為結局,讓我質疑思考的必要。可是,可以不思考嗎?像那個強姦了女人的軍人一樣,用人類原始的野蠻痛快地活著,似乎,瀟灑,也夠快樂。

  若是那樣,這世界,這情愛之間的事,倒是簡單了,好辦了。可是這樣的快樂有普世的價值嗎?我們不能拿來教育羞澀的孩子們。我們為什麽要這樣高尚的活著?普世,沒有這麼偉大,誠然,市儈也不容易。這不是矛盾嗎?當然,不矛盾,沒有痛苦憂傷,我們怎麼知道快樂和幸福什麼滋味?

  就這樣,守望下去吧,既是幽憂也算優游。

  ——不再相信等待的時候,我們都老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