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博物馆之美》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博物馆之美》读后感锦集

2021-01-01 00:34:5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博物馆之美》读后感锦集

  《博物馆之美》是一本由陈履生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78.00元,页数:35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博物馆之美》读后感(一):博物馆

  

博物馆的作用是什么?

对于博物馆来说,科普和教育应该是较为重要的作用。展品不能孤零零的放在那,没有渊源没有故事,那样的展出是没有多大意义的。而现在很多博物馆展品都会有扫码听解说的功能,实在是非常方便。

现在“国宝”泛滥,对于“国宝”的定义到底是什么?

“国宝”一般指国家特级文物,即使在中国国家博物馆这个拥有140多万藏品的博物馆,也只有6000多件可以称得上“国宝”。而现在有许多博人眼球的节目和专业水平很一般的“专家”在到处鉴定所谓“国宝”,这是非常不负责任的。也许那些文物是真的,但是只是一般文物;更有甚者因为“专家”水平所限,得出错误的鉴定结果,这是对真正“国宝”和博物馆专业人员水平的一种亵渎。

最近几年最为大众所知的“国宝”可能就是圆明园兽首了,被炒出了2亿的天价,最后却又因为爱国搞出拍而不买的闹剧。实际上,这些兽首,只是圆明园的水龙头,并且是西方的雕刻手法,既不能代表中华文化,也没有很大的历史价值,只不过因为掺杂了爱国因素被一帮外行人炒出了天价。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大家拍卖还很真诚和纯粹的时候,这个兽首拍卖价格仅仅1500美元而已。所以对于“国宝”这种名词的滥用,实在是有哗众取宠的嫌疑。

看展 or 拍照?

对于很多人来说,拍照似乎比看展更重要。尤其在一些奢侈品牌展览中,网红充斥在各个展品之间疯狂拍照,真正在欣赏展品的人却被拍照的人挡住了视线,真的很让人崩溃(我就深受其害…)。而这种品牌展览,实质上能输出的内容非常少,大多数人都是为了拍自己而非欣赏作品而去的。

  《博物馆之美》读后感(二):建筑,静止的流动记忆 ——读《博物馆之美》之浅谈我对教育的认识

  

建筑,是静止的;时间,是流动的。

博物馆里的每一件文物,都带着自己的故事,历经岁月的淘洗,如今一件件安静地陈列于人们眼前,向人们诉说远古的记忆。可以参观各色各样的博物馆,也是我的一个愿望。看了陈履生的《博物馆之美》,我才对博物馆真正开始有了了解。

《博物馆之美》,是作者根据30年从业经历,探访过全球370家博物馆、美术馆,多年的讲座与访谈记录经过整理的一个文集。从博物馆与博物馆学、博物馆之美、收藏、展览、奇妙夜、教育、运营,七个方面来阐述自己关于博物馆的看法与理解。是很适合小白入门了解博物馆的一本书。

我想说说我对于博物馆教育的理解。博物馆对公众的教育作用、公众的受教育程度反作用于对文物的保护。

博物馆是展示国家文化的窗口,是对公众进行教育的阵地。我们的民族有着上下几千年的历史,后世如何去了解先祖,通过历史。历史的记载方式不仅仅是文字。文物不仅可以让我们了解历史,通过现代技术也能让我们了解文物所蕴含的古人的智慧。

博物馆,给了文物一个安身之所,一个展示的平台。博物馆,是连接人与文物直接的纽带。出土的文物,被安置在博物馆当中,公众,走进博物馆参观。如此,文物在现代社会发挥了它自身最大的价值,丰富了公众的业余生活,公众通过参观文物,丰富了学校教育所没有的部分。

培根说过,历史使人明智。我们古人也有云,以史为镜,可以明得失。古代帝王,朝代更迭之时,开国皇帝们会以前朝末代皇帝的经历为教训,制定自己的治国之策。我们在学校教育里也会有历史课,大多以时间为序学习历史发展。博物馆教育,不是教育系统却有着教育系统达不到的教育功能,是学校教育的延伸。我们的学校教育,以考试为结果导向,学习有特定的学科,固定的方法,就像校服一样,统一化。而博物馆,它是更宽广的课堂,它独特于寻常建筑的建筑风貌,不同时间的光影,都可以给人带来不同的感受与感悟,可惊叹于人与自然的和谐,亦可顿悟人生海海。而博物馆里的每一件文物,都有它们自己的故事,它不限于某个学科,没有既定的某个解题方法,有固定的建筑承载,内容却浩瀚无边。通过预先了解,或者现场的讲解,我们了解文物背后的故事,进而会有自己的思考,身处博物馆之中,面前是比自己年长几百或者几千岁的东西,本身就会给心灵带来一种震撼,而这是学校课堂的达不到的。我们看到了不仅仅是文物背后的故事,更是一种文化传承。

公众的受教育程度反作用于文物。公众的素质反应了国民素质,反应了我们对于文物的保护态度。秦始皇陵兵马俑曾在美国费城的富兰克林学会博物馆中展出,但是期间兵马俑的手指被人掰断了。很显然,这是对文物没有敬畏之心的一个表现。而与此相反的是在墨西哥人类学博物馆里,中央大厅直接展出玛雅文明的石质文物,基本上没有任何防护,但是多年来也没有损坏,这是建立在公众不主动触摸的基础上。任何与文物的互动方式,都是以不触摸展出的原作为不可突破的底线的。秘鲁的马丘比丘是世界著名的旅游胜地,几乎看不到任何的现代人工痕迹,它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原始状态,保留了人们对印加文明地一种最初的感觉。这和我们国内的很不一样,我们的保护设施做的很好,虽然是人性化的一个表现,但是大多时候过于表达反而掩盖了事物原本的样貌。再有就是“到此一游”,鉴于我们的保护措施,像掰断兵马俑手指这样的事不太可能发生,但是大家也很喜欢留下自己的打卡记录,这样其实非常不得体。我们对文物需要有一种敬畏之心,公众对于历史文物有敬畏之心,需要教育的支撑。只有心存敬畏之心,才会不去破坏它。这就是从小进行博物馆教育的一个重要性,这也是一个历史过程,需要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把这样的敬畏之心代代传承下去,才更有利于我们的文物保护。

博物馆之美美在教育。“博物馆世界的奇妙真是以其丰富性而展开为一部人类的百科全书,通过它我们能够了解世界历史,能够看到文化的衍变和艺术的发展,能够看到伟大的创造和杰出的人物”。我们的教育场所不只限于课堂,生活方式不只限于电影院或是公园,博物馆既可以丰富我们的知识,也可以丰富我们的生活。世界上大大小小各式各样的博物馆,可以满足公众各种各样的兴趣爱好,最重要的是,人类文明也可借此得到传承。

  《博物馆之美》读后感(三):博物馆之美,美在人文空间

  这是一篇非常主观的书评

  (因为我真的很喜欢这本书,所以忍不住写了一点阅读感想)

  首先,我必须说明,我非常享受阅读这本书。在本书中作者以多年的个人经验,将博物馆行业中的优势和问题都看得非常清楚,并从各个角度提供了国内外博物馆的优秀经验和解决策略。虽然很多时候看文字并不能让人直观的感受到现场,但作者所描述的场景和配图都有让我想要深入了解的兴趣。也许,其中有些内容是早已众所周知的,但作为一个相关专业的阅读者,在读完这本书之后,我学到了很多,并产生了诸多灵感。

  简单记录一个观点。

  作者有提到博物馆中的休闲空间的重要性。这些空间在国外大多数博物馆都是“标配”,但是在国内可能正在起步中。很欣慰的看到,现在很多博物馆,美术馆都重视起了博物馆商店的存在,但对于餐厅和Café的规划,尤其是营业,还是挺不理想的。我本人很喜欢逛博物馆,甚至平时闲来无事做去坐坐我也愿意。对我来说,除了展览以外,博物馆很大一部分的吸引力来自博物馆的咖啡厅(餐厅)和博物馆商店。

  博物馆咖啡厅/餐厅

  与作者的爱好一样,我在国外参观博物馆之余也喜欢去到博物馆的咖啡厅/餐厅,点一杯咖啡,一块蛋糕,享受博物馆中的文化氛围和静谧之感。我必须要说,事实上,很多博物馆的咖啡和蛋糕都特别美味。在博物馆中享用蛋糕,得到的可不仅仅是味觉上的愉悦,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满足。即使,咖啡厅与展厅有一定的距离,但是当你品尝的时候,你可以想到,我可是在世界上最著名/我最喜欢的/有着最著名的xxx……博物馆里吃东西呢。这仿佛能够与蒙娜丽莎一起进餐的愉悦感根本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甚至,国外很多博物馆的Café的景色绝佳,在观展之余休憩一会,或者带上一本书坐一个下午也是一种享受。

  博物馆商店

  对我来说,如果说世界上有一个能让我丢掉理智花掉一大笔预算的地方,那一定是博物馆的商店。很多博物馆的商店都让人记忆深刻,流连忘返。确实如同作者所说,在一定程度上,现代博物馆中的衍生品商店,“在公众心目中获得的关注度,不亚于展厅”(323)。在梵高博物馆,我买了各种印有梵高《盛开的杏花》的瓷盘和纪念品;在莫瑞泰斯皇家美术馆我买了很多《戴珍珠耳环的少女》的小框画,甚至还买了基于画中耳环仿制的真珍珠耳环……如此,一进博物馆商店我就眼花缭乱,每一件都喜欢,恨不得在里头呆上个一两个小时,细细看过每一件衍生作品。国外知名博物馆的衍生品商店一向做的极有创意又精致,这一点国内的博物馆确实有待改进。近些年,国内知名博物馆们,尤其是故宫博物院,关于衍生品的创作开始在公众中掀起购买的潮流,这得益于藏品的知名度和设计部门的年轻化。关于衍生品的开发,我相信有时候甚至能反向的将公众引流到博物馆中去。故宫博物院在衍生品制作和设计上,甚至是博物馆的品牌化上,一直走在国内的前端。好的衍生品会让你感觉,既表达了博物馆/藏品的内涵,同时也不失现代感和时尚感。但是我必须说一下,就我去年(2019年)在国博看到的情况,国博对于衍生品的设计和销售方式实在是有待加强。国博的博物馆商店,甚至缺少一定的空间设计,有点儿在大空间里“摆摊”的感觉。衍生品也没有特别吸引人的设计,起码我认为没有达到国内外一流博物馆应有的标准。

  (作者在《博物馆的衍生品》一节中介绍了国内衍生品的开发情况,并对国内衍生品发展的现状和阻碍进行了探讨。)

  书中有提到的案例博物馆(排名不分先后):

  美秀博物馆

  日本九州博物馆

  雕刻之森美术馆

  东京国立博物馆

  牛津大学阿什莫林博物馆

  大英博物馆

  V&A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

  MOMA

  斯坦福大学艺术馆

  菲尔德自然历史博物馆

  迪美美术馆

  德国柏林博物馆岛博物馆群

  荷兰国家博物馆

  梵高博物馆

  海牙莫瑞泰斯皇家美术馆

  阿姆斯特丹电影博物馆

  中国国家博物馆

  中国美术馆

  故宫博物院

  湖南省博物馆

  湖北省博物馆

  南京博物院

  青岛啤酒博物馆

  法国卢浮宫

  橘园美术馆

  罗丹美术馆

  凯布朗利博物馆

  墨尔本博物馆

  悉尼新南威尔士美术馆

  瓦萨沉船博物馆

  墨西哥国立博物馆

  埃及博物馆

  ……

  未完待补

  《博物馆之美》读后感(四):博物馆环游记

  “就我个人而言,我去过世界上160家博物馆,但是很难一眼看到底,每一个馆的藏品,因为藏品在不断地变化,所以博物馆需要不断地去看,博物馆因展览而鲜活。”——陈履生

要说博物馆近几年的“网红人物”是谁?依我看非原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齐翔莫属。伴随着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在B站上热映,“故宫淘宝”在网络上的走红,隐匿于紫禁城内的故宫博物院吸引了一大批人的目光。而一墙之隔、世界上单体建筑面积最大的博物馆——中国国家博物馆(简称“国博”),虽头顶“国”字号,倒显得“低调”得多。2020年,原国博副馆长陈履生先生,用一本《博物馆之美》,徐徐讲述他30年从业的思考和感悟,以专业人士的角度,为大众剖析博物馆的使命和立馆根本,分享他多年的所见所得。

陈履生先生出身于美术专业,历任人民美术出版社古典美术编辑室主任,中国画研究院研究部主任,中国美术馆学术一部主任,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2010-2016)。现为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员。办过个人书画展、摄影展,热衷于收藏油灯并建立了一个属于自己的油灯博物馆,现实中“把兴趣爱好变为专业工作”的践行者。

出于工作的需要,也源自自身对博物馆工作的热情和责任感,陈馆长相继走访了世界各大洲370余家博物馆,当然也包括国内大大小小的博物馆,最终将这些亲历和思考结合他多年的工作经历汇集成册,于是有了《博物馆之美》这本小书的诞生。

我愿意把这本书推荐给有志于博物馆事业或对人类文明进程怀有好奇心的年轻人。

陈馆长作为博物馆业界前辈,全心全意,不厌其烦地在书中一遍一遍跟年轻人絮叨,中国的博物馆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这样运营,哪里比人家好,哪里远远不如;要怎么做好展览,如何策划,如何运作资金,如何跟国外顶级博物馆合作,合作洽谈时会遇到些什么问题,细微到展品上的一块小小说明牌,也要围绕着说上几页;博物馆如何多功能的运营,不要一窝蜂不顾三七二十一地都去开发文创产品,要专注藏品研究,文创周边要能表达博物馆的独特性和品牌性;无论是服务还是策展,心里要有公众,博物馆要有人情味;博物馆的建筑很特别,很重要,要注意光影设计才能让博物馆更美,等等等等。在书里,作者秉着家丑不怕外扬的态度,客观地告诉大家,我们应该怎么做博物馆,什么样的博物馆是美的,中国的博物馆行业与国外相比,还有哪些差距。

在这本书里,我看到了这样一个热爱收藏、热爱艺术、热爱博物馆,以传播博物馆文化为己任,多才多艺,诚恳朴实直言的陈履生。书中的一字一句是陈先生多年演讲、专栏文字的集合,而书中数百张配图照片,亦是陈馆长访问各地博物馆时自己的摄影作品。

《博物馆之美》一书共分六章,博物馆与博物馆学,博物馆之美,博物馆之收藏,博物馆之展览,博物馆之教育和博物之运营。在我看来,这六章内容,其实主要讲两个问题:博物馆的使命和博物馆的立馆之本。

陈馆长在书中讲到,“因为有了收藏,有了公众共享的概念,从而有了博物馆。博物馆收藏的是文明成果,是历史记忆。因此博物馆承担着传承民族文化、人类文明的重要责任。”尤其对于一个孩子来讲,如果能在博物馆接受文明的教育,看到人类文明所创造的丰富成果,他一定会留下深刻的记忆,他会来博物馆第二次、第三次......会把博物馆作为终身的课堂。

另外,博物馆往往在建筑造型上有着别具一格的特点,博物馆的美首先美在了建筑。那是因为博物馆建筑在一个城市和一个国家中有着特殊的意义和影响力,往往凝聚了国家文化的精华,反应了国家意愿和主流价值观,因此各国对于博物馆的建设给予高度重视。国际知名的博物馆也都会因它的建筑之美吸引公众的注意,例如巴黎的卢浮宫,日本的美秀博物馆、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柏林新美术馆、瑞典的瓦萨沉船博物馆等等。

因此博物馆的使命在于传承、教育和美的传递。

而藏品和展览是博物馆发展的两翼。一个博物馆有没有镇馆之宝,它的藏品种类是不是丰富、藏品是不是有独一无二性、是不是不可替代,决定了这家博物馆藏品的质量。但如果文物收藏起来只是放在仓库里,那博物馆就变成了一个收集陈年旧物的大仓库。博物馆的价值在于和公众分享收藏,必须通过展览的方式服务于公众。

而好的展览脱离不了好的研究,具备学术基础的展览才有可能让公众看到文物背后的故事和它的价值。

国内外优秀的博物馆除了每年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在文物收藏、藏品研究和展览策划工作以外,也会绞尽脑汁推出各种个性化的服务,例如开放夜场活动,故宫在2004年后持续多年在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举办“太和邀月”活动,不仅为故宫增加了活力,也让很多参与者欣赏到了与白天不一样的故宫;例如给小朋友提供在博物馆过夜的体验,大英博物馆网站上就提供在博物馆过一夜的预定;例如阿根廷国家美术馆,为了给盲人群体一个更好的观展体验,会制作一些展品的复制品供盲人触摸。博物馆通过个性化、专业化的运营,为公众提供更好的观展体验,吸引更多的人来博物馆参观,从而促进博物馆自身的发展,因此公众才是博物馆的主体。

除此以外,陈馆长还提到了如何看待圆明园兽首在国人民族情绪煽动起来后被过高估值的问题、文物流失海外如何有效追回的问题、国际间博物馆展览交流时如何注意文物保护的问题等等。

《博物馆之美》与世面上大部分介绍博物馆的书籍不同的是 ,他是站在博物馆管理者角度在看当下博物馆的收藏、展览、研究、经费、服务、对外交流等问题,言论大胆,针砭时弊。读者当然也可以从书中领略到国外很多知名博物馆的风采,但看完此书后若仅发愿将有一日终去某某博物馆游览而无更多思虑,确是有些反裘负薪之嫌。

推荐延伸阅读:

1、书名: 《观看之外 十三场博物馆展览的反思与对话》

推荐理由:看专业策展人如何策划博物馆展览、展评人如何观展,平展。

2、书名:《纽约无人是客——一本37.5°C的博物馆地图》

推荐理由:你会发现,啊,原来博物馆还可以有这样的主题,博物馆游览果然是文化休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