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陆上行舟:一个中国记者的拉美毒品调查》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陆上行舟:一个中国记者的拉美毒品调查》读后感摘抄

2021-01-02 00:09:4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陆上行舟:一个中国记者的拉美毒品调查》读后感摘抄

  《陆上行舟:一个中国记者的拉美毒品调查》是一本由刘骁骞著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页数:2020-1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陆上行舟:一个中国记者的拉美毒品调查》读后感(一):心理活动满满的纪实类书

  这本书作者花大量的心血回忆自己在巴西调查贩毒、枪支以及社会问题的故事。最扣人心弦的内容是作者采访前的心理活动与那些采访中无法预测的紧急情况,这些写实的文字增加了文章的真实性,更加容易引发读者共鸣。透过作者的采访经历,读者可以得到一个窥见隐秘世界的机会,更有机会去思考这个世界的一些角落正在发生的不同于我们日常生活的事情,有助于增加读者对客观世界的思考。

  《陆上行舟:一个中国记者的拉美毒品调查》读后感(二):真实存在的生命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谜题

  

写在前面:拿到书的时候是一个喜出望外的夜,十点下课的晚自习与大堆试卷所带来的疲倦被迅速沉浸的阅读所一扫而空。一口气读完后囿于忙碌直到现在才有空打上一些极其主观又不吐不快的想法。 陆上行舟是一本很不一样的书。没有刻意制造戏剧冲突,而是波澜不惊地还原本就足够精彩的现场。记者刘骁骞用克制而冷静的话语诉说着暗潮汹涌、生死交织。他没有神话自己的非凡经历,甚至近乎剥离自己,以尽可能的展示发生在拉美土地上的、中国读者所陌生的却是真实发生着的悲欢。 我先入为主地猜想,他会以或许是悲悯的眼光来评价残酷的现实,但读完才后知后觉,他的描绘是极其客观且理性的。即使是暗访枪支黑市的命悬一线之时,他仍是个旁观者,使读者在文字中身临其境的同时并不被作者的主观情感所影响。这许是优秀记者的品质——一往无前的勇气又处变不惊的稳重。 事实上,前言中所说的"我从未想过要和巴西告别,期待有一天能重回巴西"与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人的平等尊重可以传递给我们更多东西,亦解开了我从前心中的关于"他为什么不害怕"的谜。前言中他说到,"由于缺乏想象力,所以我被保护的很好。"但我甘愿相信是因为追寻真相的心而使他忘记害怕,并将常人眼中的洪水猛兽视作"听到了就会兴奋"的一场场冒险。 我也思考真相的意义。我以为,作家的职责是展现崇高,记者的任务是揭露真实。无论是否有结果,有一群鲜活而独特的人活着,他们本就拥有发声的权利。 读完书不免和好友讨论他这样做的意义。人一辈子能用脚丈量的土地是有限的,但整个人类社会生生不息,记者便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他们直击现场,将真相这个无底洞的底公之于众,用冰山一角撬动更多的心灵。 有些谈远了,说回书的内容本身。书中最触动我的是这样的片段:"夜里的肯尼迪村仿佛被一层昏黄色的雾气笼罩着,对面的巷子中央架着一个栏杆,我下意识地以为它是毒贩设置的路障,后来才发现有两个小孩在昏暗的路灯下踢球,那是他们临时摆上的球门。"

作者的这段话表明了他仍是个"异乡人",尚且保持着时刻高度的警觉。贫民窟里长大的孩子们已经习惯了这样的生活吧。他们穿梭在警察与毒贩的枪林弹雨中,想象着自己有朝一日会成为下一个贝利内马尔罗纳尔多。 "这个世界上并没有不怕死的人,只不过我们都坚信自己是唯一的那个幸运儿。"贫穷与腐败逼迫这片大陆上的许多人挺而走险,儿时想当消防员的他成了镜头前"只看到今天,不去想明天的"毒贩。作者给我们留下了一个个问题,为什么巴西的缉毒警察对数以千计的"烟口"视而不见,为什么统治阶级默许了灰色交易的存在,为什么刀口舔血的生活换来的是更大更无助的贫穷。作者并没有告诉我他的回答。在庞大的事实面前,每个读者都会有自己的想法,而这些问题本就没有标准答案,只能裹携着悲喜翻涌在历史与社会的波涛中。 渴望真实是最纯朴的动机,而真实存在的生命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谜题。

  《陆上行舟:一个中国记者的拉美毒品调查》读后感(三):万里迢迢江水未曾能把我阻拦

  

这不是一篇严格意义上的书评。

标题来自最近反复在脑海中回响的歌词,却也意外符合陆上行舟这个意象。

书中第二章写到,“几十公里长的(亚马孙)河段上遍布大大小小的岛屿和沙丘,隐秘的河道数不胜数,而漫长的雨季在拉高水位的同时,也打造出更多条临时的水路,原本的陆地现在可以行舟。”

第七章写到,“……而当阅读那些陆上行舟般的旅途日志时,我感觉没有什么比它们更好地讲述了这个国家停滞的真相。”

作者刘骁骞在书中两次提及的陆上行舟意象,为原本险象环生的报道之旅增添了一份“泛若不系之舟”的浪漫不羁和“万里澎湃江山只需我转念一闪”(没错还是歌词)的勇毅达观。

全书首尾章节呼应,遣词造句行云流水,不夸耀不自恋不说教,在平铺直述中让读者自己体会陆上行舟的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而对波澜壮阔之下的暗潮涌动和杀机四伏,轻描淡写,一笔带过。

像是百战归来的将军,决口不提自己的绝世武功,只是偶尔和朋友喝酒聊天时,手起刀落,电光火石间便将果盘切好,隐约能窥见当年沙场点兵的杀伐决断和英勇无双。

这很难不让人对作者刘骁骞产生好感,毕竟,著名脱口秀演员杨笠女士曾说“男人不光美好,而且神秘,他们明明那么普通却可以那么自信“,相比之下,刘骁骞这样不普通却清醒的男人更显得难能可贵。

知道刘骁骞是年初在B站上刷各种旅行vlog时刷到了他拍的芝加哥vlog,弹幕中一直在喊他奶音猛男,于是,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我在B站上搜看了他无敌勇敢的几个新闻报道,内心直呼:卧槽!牛X!

后来,我和我的小伙伴们也做了一件勇敢的小事,就是在居家令解除后,像吉普赛人一样自备锅碗瓢盆和铺盖卷儿,在地广人稀的美西自驾,逃离人群,走进荒野。

初夏的某天下午,我们横穿内华达州的沙漠腹地,前往优胜美地,路上偶遇了沙漠雨。傍晚时分,我们已驶入加利福尼亚州境内,在优胜美地国家公园东门外的一段漫长曲折的道路上,我们的车如一叶扁舟,驶过延绵起伏的一个又一个小土丘,那个场景,是我看到书名陆上行舟时最先想到的画面。

而在这之后的某个午夜,我们从美洲杉国家公园前往太浩湖附近的一个小镇投宿,夜幕如盖,一路上层峦叠嶂、草木丛生,不时有猫头鹰被车灯惊扰,从眼前一掠而过。这段“危险操作、请勿模仿”的深夜旅程,如今只觉得刺激难忘,而当下也没有任何恐惧(我有时莽撞到不配做一个斯莱特林了),这不禁让我想知道,那些刘骁骞没有在书中写到的夜夜夜夜,是怎样的心情?

刘骁骞在微博里说,“过了三十岁才来美国生活,日常习惯已经很难被影响,但我还是察觉出三个变化:穿切尔西靴,用烘干机,读Joan Didion的系列。”

我也是到美国生活后才开始用烘干机,不同的是,我来美国前就穿切尔西靴,而来美国后也没有读Joan Didion系列。

所以,作为一个只有三分之一变化相同的读者,很难从一本书了解一个人,但我还是想读到他更多的文字。

以上。

  《陆上行舟:一个中国记者的拉美毒品调查》读后感(四):有点失望:一个普通读者的主观阅读感受

  如果按踩,希望可以告诉我原因,使我能够纠正错误的认知,谢谢。

前言

大概是去年的时候,偶然在B站刷到作者关于《拉美制毒链条》及《"哥武"丛林游击队》相关的系列报道。虽然,当时对方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但是,在简单搜索相关内容无果后,海量的信息很快转移了我的注意力,因此未能了解更多。

前不久听到出书的消息,立即下单购买了一本,是希望完成未能深入了解的遗憾。但是满怀期待的阅读,最终却换来难言的,对这本书的主观阅读感受:有点失望。

因此,在看到此书拥有如此高的好评率时,既感到有些吃惊又有些不解:为什么大家都认为这本书值得阅读并且选择“力荐”,而我的“失望”又是源于哪里?

抱着这样的疑惑,我想要利用这篇书评做个简单的梳理,以及希望能够找到弥补这种“失望”的办法,为之后有同样感受的友邻提供一些参考。

失望的原因

敷衍的插图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时常感觉到书中插图的存在完全是为了凑页面,而不是为了更好的辅助作者去叙述,图文不在同一页的情况在书中非常常见;并且,还经常出现,偏偏不放我想看的图的情况,而我坚信他一定拍了的,这一点也从后续的视频资料中得到证实,这也是我最不能忍受的。

松散的单元递进 作者将相关内容分为8个单元进行叙述,但却未对它们进行紧密的串联。这导致整本书就像是被扔在地上的提线木偶,似乎每个单元都很完整,但是阅读下来却很难有一个具体的印象,也未告诉我下一步他介绍的主角打算演什么戏。同时,在内容的递进安排上,体会不到那种由浅入深,逐步探寻真相的阅读感受。而我主观以为,这应该是“深度调查”可以给我的。如果不能,或许将这本书叫作“见闻”更加真切。

名不副实的腰封及底封上的简介 这是仅对书中内容来说的,我承认,

你一定看过他的报道,你一定想知道镜头外发生了什么。驻外十年,央视记者刘骁骞首次曝光

但是,对于一本副标题中存在“调查”二字的书来说,总觉得书中没有索引的插图和报告数据,就像法庭上捏造的证据,真的很难让我信服,更何谈深度及实战手册一说?另外,作为伙伴与搭档的阿力,不知出于什么原因,连致谢都不配拥有。

采访幕后,用一段段生死旅途汇成深度调查实战手册

我承认,

他打入巴西集团内部,和毒贩畅聊生死

但是,下述在书中只字未提的内容,为什么会出现在底封简介上,难道不算是欺骗读者吗?还是说这只是系列图书中的一本?

他探营哥伦比亚反政府游击队,在丛林中险遭夜袭他勇闯安地斯山“毒品银三角”,直击可卡因生产链条

弥补的方法

最后,我很敬佩作者作为一名记者的职业素养,书中的一些内容也能够勾起我的阅读兴趣,部分文字令人触动、令人赞叹。但是,由于上述我所说的这些原因,我始终对本书感到“有些失望”。

虽然如此,由于书中内容大部分都来自于作者的实际报道,因此,书中相应章节的内容都能找到相应的视频资料,以下是我搜寻到的一些相关内容,看完后也许能够弥补上述的这些“失望”,毕竟,“奶音猛男”不是随便叫的

  《陆上行舟:一个中国记者的拉美毒品调查》读后感(五):把见闻放得很大,把自己放得很小

  

我一直觉得创作者在情感上的克制俭省是一种美德。与此相对,过于繁复的抒情不仅大大削减读者的思考空间,还构筑了一种不易发现的傲慢。

正因如此,《陆上行舟》显得尤其清新、克制、敦厚。作者把自己放得很小,把见闻放得很大。或许要归功于十年驻外的经验,文字呈现出一种极强的深度报道的旁白感。

如何在制毒窝点抢先一步录到想要的画面?他写到:

如我们所料,灯光一打开,屋内所有的人瞬间都看向我们,趁他们还没有完全反应过来,我就已经说着出镜词,在屋子的中央走动起来。

当报道几度受阻,没有获得理想的进度,他说:

如果说每个人的生活道路中都有一盏看不见的交通指示灯,那么这一刻在我面前不断闪烁着的一定是黄灯。

在X光车之后终于获得了旁的有用线索,他有一个很妙的比喻:

在我的脑海中,一棵植物正迅速生长着,X光车的报道原来是唯一的枝干,但此时仿佛出现了许多新的枝叶,逐渐繁茂起来。

他这样形容在枪击案中死里逃生的当事人:

一双大眼睛流露出哀伤和惊吓的神色,仿佛一只死里逃生的绵羊。

尽管刘骁骞是最重要的推进人,这本书的所有视角都由他而来。但大多数时候,这位央视记者都默默地将自己藏到故事脉络的背面。书里即便提到“我”的心理状态、动作、神情,都是为整体的故事服务。仿佛只有在文字的“镜头”转向他时,作为故事组成的“刘骁骞”才会恰切地给出自己的真实反应,给读者更深的浸入感。

除此之外的心绪浮沉——为什么选择这份职业、付出了什么、有没有过退却犹豫、有没有过痛苦挣扎,皆被克制地略去了。

作者从一开始就不想塑造一个英雄主义记者形象,于是读者才有机会将目光更多地投向采访中的群像。

比如雷克顿,巴西联邦公路警察的执勤队长。周折再周折,劳顿再劳顿,终于截获数量巨大的大麻,却因为联邦警局的阻碍连在战利品前介绍侦破过程的机会都没有。作者写到:

克雷顿有些失落,但并没有表示出不满。我们最后把采访地点改到了被掏空的拖车边上。镜头前,克雷顿有些激动,说在初步确认大麻的数量后,他接连拨通了两个号码,第一个电话打给顶头上司,第二个电话则打给父母。不知是因为风太大还是灯光太强烈,克雷顿的眼眶微微泛红了。

接近白描,克制得不得了。却让我看得不忍。这段话像一个钩子一样,勾起我的类似情绪——但凡固执怀抱着一点理想主义的人,我想没有不被这段话打动的。

我觉得刘骁骞懂得这段话的分量,所以他在这章的结尾给了读者们冷静的安慰:

然而最新一年的招考申请依旧未得到联邦政府的批准,2016年的财政紧缩政策让前景更加渺茫。而在瓜伊拉,克雷顿警员凭借有目共睹的工作成绩被提拔为当地警局的 ‘一把手’,但他依然保留着一份感性。 ‘这是我从小就梦寐以求的工作。’ 克雷顿在就任仪式上激动地说。

环境艰难,生死边缘,依旧有人怀抱希望,奋力守护。甚至用上了“梦寐以求”这样的词。

只在非常稀少的几个瞬间,作者的温柔敦厚会略带害羞地从文章里浮现。他说:

我并不享受在镜头前将受访者逼到绝路的快感,也从不会将对方尴尬无语的画面播出,在一场采访中,我只想要获得一个人在某件事上的真实想法,无论是贫民窟里的毒贩,还是丛林里的反政府游击队员。

所以才会在追赶新闻现场不顺时,依旧给死者尊重:

我很是失望,但还是选择在葬礼结束后再离开。

刘骁骞的文字规避了很多的形容词,无论是形容人、国家、还是种族,尤其是那类一锤定音的词。唯独写某位警长时,他难得地走到事件前,动容又温情地提醒读者:

我隐约觉得他在内心深处其实希望有第三方在场,见证这份平常却又危险的工作,以此获得某种形式的认同感。真正给我们放行,或许是这位年轻警察局长的赤子之心。

我当时就想,这也是你的赤子之心吧。

之前看谢晋导演的纪录片,我记得他说过,拍一部电影就像鞠一捧水——每放弃一个细节、每应付一帧画面,水就从手指缝隙中流出一滴。所以与其说极尽所能的完美是伟大导演的追求,不如说是他们的本能。

我料想得到艺术家的性格特质,但我没有料想到这样的特质在极度危险的新闻报道中依旧可以闪现。

我知道一旦拍摄人员的身份被曝光,后果将是难以想象的,甚至可能有生命危险。但报道本身的价值将我心中的恐惧冲得一干二净,而似乎也是从那一次开始,我选择进入新闻事件的最核心,耳闻目击无论它是危险的,还是遥远的,并且一直延续到今天。

仅仅为了补充画外音,作者和摄像会再一次前往枪支交易的黑店,即便老板似乎对他们的身份有所察觉:

实际上,我们已经不需要更多枪支的画面,唯一要做的,就是让枪店老板再重复一遍他已经和我们说过好几次的话,例如 ‘买枪的人大部分来自另一边的巴西’ ,或者再向我们描述一次送货上门的服务。

刘骁骞是我关注了好几年的驻外记者。但是要说第一次记住他的名字,大概是在他采访毒贩的时候。我记得他问守在大门口的一个持枪毒贩,你小时候的梦想是什么。对方回答他,我小时候想当一个消防员,这样可以帮到其他人。

简短的问答、粗糙的墙壁、看起来比我还要小上几岁的毒贩、五成新的步枪。

那是我第一次这样直接地感受到镜头和言语的力量。

这一幕被印在《陆上行舟》的腰封右侧,想来对作者而言或许也有特殊的意义。我用一个下午读完这本书,觉得它和很多书都不同,又觉得它就应该是这个样子——没有用刘骁骞的大幅照片作为封面、没有任何名人推荐语、没有吐露心声的后记、作者的简介被放在了书的最后、甚至连前言都简短。

我刚看完这本书时有些若有所失,觉得自己的能力依旧不足以探知南美大陆背后的更多脉络。好像身处重重迷雾的亚马孙雨林,某种来自南美大陆的野性生命力促使我再往前一步,却戛然而止。随即又觉得这样才对,这本书就像那一系列让人刻在脑海里的报道一样,百分之百的刘骁骞风格。

全书我印象最深的是下面这句话:

我意识到露西安娜或许非常真诚,但她或许还未在这份职业中浸泡足够,没有获得过苦尽甘来的狂喜以及彻底的失望。

我把它当做作者的隐晦自白。

Lelid

2020.12.09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