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是什么?读后感1000字
《电影是什么?》是一本由[法] 安德烈·巴赞著作,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4.80元,页数:37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电影是什么?》精选点评:
●2009
●可能是因为是一本影评和期刊文章综合的书,所以在某些逻辑顺序上读起来其实很跳跃/照相术的出现那一段
●豆瓣已经有写好的概要了,就推荐概要就可以了,《安德烈·巴赞的电影现实主义理论体系》书评就挺好的。
●有些地方不是很好懂需要反复阅读,看书从没这么慢过,不过收获也是很大。翻译也挺不错的。
●经典之作
●全中!
●这些理论家真是报复社会。。我都要学吐了。。=皿=
●初读读毕,收获颇多,期待重读。电影是什么?由这个问题出发,也即将开始我的一段征途。
●飞机上一口气读完,可见旅程有多远。
●巴赞
《电影是什么?》读后感(一):电影是什么?
要不是《理想藏书》我一辈子都不可能会想到去读这种书籍,我想也不会有什么损失,因为实在“太专业了,太艺术了”。
作者是最负盛名的电影评论家,这是他的电影评论集。可是对于我来说,他评论的对作品完全没看过(我曾经想看看,不过太早了提不兴趣),并且评论过于艺术和专业,我终于放弃了理解内容的努力。只能说人力有限,既然选择了读书(包括读这本书)那没办法看电影也情有可原了。
《电影是什么?》读后感(二):电影是什么?
所以中国电影中的巴赞是一个模糊而流逝的影子。然而,1980年代初期那一批被认为实践“纪实美学”的作品,却留下了百年中国电影中与世界接轨的最深的脚印;对于第四代导演来说,跟巴赞的神交以及由此体验的“理论滋养灵感”,定型了他们一生的创作之路。
《电影是什么?》读后感(三):愧对巴赞
巴赞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电影理论家,不仅熟知以前来自其他艺术种类的理论,还能创造自己新的理论,并运用到电影评论中。作为电影评论家,巴赞的影评无疑是极其专业的,充斥其中的专业术语与概念不算好懂。在翻开这本书之前,我曾经希冀着能够从巴赞那里搞清楚到底如何写影评,但以失败告终。其一,书中收录的文章多是巴赞的理论阐述,无法立即有效地运用到具体影片中;其二,要知道,巴赞的活动时间在上世纪三十到五十年代,时间长河的横亘加上法国经济文化政治社会背景的时代性,能具体运用到今天中国文化的电影评论中来的东西还要仔细斟酌;其三,不得不承认,有些理论,的确是过时的,希望任何一个读到这本书的人,都能审慎处理,不能一概而论。
但是,理论的实质,恐怕再过一百年也不会过时。对巴赞佩服的地方在于,在那个电影发展不足60年的时期,他竟能把大部分电影理论囊括出来,并佐以例证,大部分观念与手法,我们今天还在延用。让我觉得羞愧的是,虽然今天的电影开发出了很多新的样式与风格,但巴赞所担心的问题,有许多在今天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巴赞所满怀希望之处,有许多在今天要么没有出现,要么走上了歧路。巴赞在天堂一定会觉得,电影衰退了。
《电影是什么?》读后感(四):OUVRIR BAZIN / OPENING BAZIN
.S. 另見文化藝術出版社新出了一本《電影是什麽?》,不知道版權是怎麽協調的,雖然巴讚死了50年,但歐洲大部分國家保護去世作者的著作權要達70年。
11月26日
《电影是什么?》读后感(五):没有正确的画面,正确的只有画面
对书的兴趣让位于对电影的兴趣之后,我开始读一些电影方面的书。法国人巴赞的《电影是什么?》作为本体论写实主义批评的杰作,自然不能放过。尽管时光如流水,巴赞距离这个时代已经很是遥远了,但他的《电影是什么?》依旧让我激动。即使一个读者不会像巴赞那样对电影有着哲学式的思考,亦完全会被巴赞对一部电影的个案解读而迷倒。巴赞乃是一个伟大的影迷和影评家,并在此基础上成为了电影理论家。他的作品中很少有经院式的电影理论建构,更多的是电影评论,而其所思所想大多都汇集在这本《电影是什么?》。巴赞关注电影的领域非常之广,对诸如摄影、蒙太奇、绘画、影像语言、西部片等等都做了精彩的分析,这一切都与关注的电影世界息息相关。当然他最为推重的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诸多佳作,譬如《大地在波动》、《偷自行车的人》、《温别尔托-D》、《卡比莉亚之夜》、《欧洲,1951年》等作品,寄寓了极高的评价。可以说巴赞在电影形式史领域是一位天才,他对电影语言发展轮廓的概括和梳理,几乎奠定了他之后所有的相关思考的基础,可以说他奠定了他之后的电影语言史和风格史的地图绘图方式。《电影是什么?》一书里充满智慧、敏感和洞见,典型的蒙田式写作,根源于法国固有的思想传统。巴赞的电影理论影响了整整一代人,法国新浪潮导演特吕弗是巴赞的忠实弟子,他说:“没有正确的画面,正确的只有画面”。另一位新浪潮主将戈达尔则说:“电影就是每秒钟24画格的真理”。事实上,巴赞的哲学背景中,最主要的就是存在主义。所以,巴赞的现实主义是存在主义的现实主义。在巴赞那里,现实是内在的。如此,我们就能更好地理解以巴赞为精神导师的法国新浪潮电影中的现实为什么可以那样主观和随意,但决不屈从于任何先验的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