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作人的最后22年读后感摘抄
《周作人的最后22年》是一本由耿传明著作,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29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周作人的最后22年》精选点评:
●寿则多辱。道义的事功化,书生如此,当无憾。尊敬中带着同情。只是,告诫自己,勿以写字为生。
●正因为我们没有经历那样的年代所以更要公正不带主观臆测地去写史吧,对于周作人这样的一代大家,作者一口一个汉奸,耿传明先生的学术素养跟人品可见一斑。
●史料无新意,外加作者主观意识太过浓厚,根本无任何思辨可言,外加也不怎么敢说真话。不过对于喜欢周作人,又不甚了解的同志还是好的,特别是只卖5元。
●劣质图书,颠倒黑白,荒谬不堪。现在来看,周作人先生当年自有其苦心孤诣,虽不可称之为民族英雄,然而亦决无丝毫错误之处。眼下奴化教育正甚嚣尘上,比之1940年代中日亲善之教育,更加倒退了一万步,作者学术品味低劣,迎合主流意识形态,无耻地吹捧执权者,其人格之卑下,岂非已经到了极点?
●有些BUG。
●鲁迅对这个弟弟的唯一评价是“昏”,看着周作人软弱,自欺,万事不管,吃不了苦的性格,倒是想到自己……然而他的笔力和佛缘,是常人所不能及。
●……写的略显冗杂……总体还行
●批判的论调
●总体上看,此书乃“新瓶装旧酒”,作者只是起到整理部分现有资料的作用,没有多少自己的观点。而在《周作人年谱》及“回望周作人”丛书问世后,这种整理工作的意义已经不大。书中序言有些不知所云。
●小气,记仇,又不上台面。
《周作人的最后22年》读后感(一):不值得看
浏览了一遍。总体上看,此书乃“新瓶装旧酒”,作者只是起到整理部分现有资料的作用,没有多少自己的观点。而在《周作人年谱》及“回望周作人”丛书问世后,这种整理工作的意义已经不大。书中序言有些不知所云。
《周作人的最后22年》读后感(二):周作人评价
周作人和鲁迅是不同的。鲁迅先生,在应该呐喊时便呐喊,在应该痛骂时便破口大骂,在哀民之不幸时长叹。你看周作人就鲜有这样的表现。无论逆境顺境,他至少表面上要文艺修雅,时刻不放弃自身的形象,我们称之为儒士颇为妥当。
之所以为儒士而非国士,那就要检讨他自己的过往了。在我未了解周作人生平前,只知道其为附逆的文人,这可不是光鲜的形象。在周作人最后二十二年里,令我印象最深的乃是年逾八旬的知堂主人被囚禁在小屋里忍受毒打的悲惨场景。我读到那一页时心里想的不是推测其附逆的心理,而是历史何苦连一个八旬老翁也不放过。
诚然,附逆是不应该,但是周作人一生没做过杀人放火的事,也未帮别人杀人放火,他勤勤恳恳,做学问,写文章,搞翻译,在文艺上为国出了不少的力气,应该得到客观的评价。
《周作人的最后22年》读后感(三):品读周作人
写于2008-11-20 文/裳裳五月
此时,手中捧着的这本《周作人的最后22年》终于翻到最后一页,阖上书,思想的车轮却依然滚滚向前,推动着指尖在键盘上敲打,试图,要为那个时代的他,诉说点什么。
之前对于周先生的了解,仅限于他是鲁迅先生的二弟,且稍稍知道的关于他的传闻,不过是个“大汉奸”,是个在思想上与鲁迅先生背道而弛,兄弟间反目成仇的人而已。但翻看数页,就已经被深深吸引了。用很缓慢很仔细的速度花了一天将它阅读完,感觉思想在这么一瞬间,仿佛又上了一个台阶。
阅读完此书,内心起伏。仿佛看见一位戴着圆眼镜,留着一字胡子,衣着整洁干净的学者缓步走来,向我展现了他的不平凡的曲折一生。一个前半生受人敬仰,后半生却在屈辱中等死的老人。他说“寿则多辱”,我想,我是明白他的。
自幼生活在衰败的大家庭中,他作为次子,在兄长的照顾下成长,并没有象鲁迅先生那样强烈的感受到生活的压力和族人的欺凌。且他天性温和安静,与个性强烈,爱恨分明,具有强烈责任感的哥哥是完全相异的。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他,习惯于生活在自己个人的内心世界里,他关注细微的事物,喜好安静,对于社会大环境,缺乏鲜明的了解与认识,这也是他后来悲剧的源泉吧。
他是个非常杰出的知识分子,文学家、翻译家。关于这一点,我想无论是批判他的人,还是赞赏他的人,都无可否认的。“五四”时期,他是新文化运动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文学著作丰富,以小品和散文见长,并有相当丰富的翻译书籍。在散文中,他娓娓絮语,针砭时弊,纵谈文史,描摹风物,探寻人情物理,显示着爱智者的“博识”与“理智”(郁达夫《〈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在文字表达上则大巧若拙,举重若轻,构成了平和冲淡的境界。
但在后来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人们所关注的那个周作人,并不是那个喜爱写小品文,在书斋中品着苦茶、安静读书的人,而是那个以汉奸的身份被关押在国民党的老虎桥监狱里,靠着写他逝世多年,反目成仇的兄长的回忆而苟延残喘的人,又或者是,在新中国低声下气的埋头继续写着他的兄长,却被剥夺政治权利终生的那个八旬老人。
翻看二三十年代的一些历史资料,那时年轻的知堂,也是一个热血澎湃的新青年。他对于女性和孩子,有着深切的关怀与爱护之情(这一点是他一生的信念)。他反对“违反人性”的“古代礼法”、传统“习惯制度”,以及歌颂“才子佳人”,宣扬“迷信”、“黑幕”、“色情狂”、“奴隶”哲学的“非人的文学”(《艺术与生活•人的文学》),提倡文明、平等的新思想。但随着时局的动荡,由于他对政治理解得不够透彻,慢慢的,他越来越陷入个人主义中,迷恋着生活中细微的点点滴滴,以此逃避他的社会责任与生活的重担。
但最致命的莫过于那十几年间,在日寇的手下担任教育文化要职的问题了。这也是他穷其一生都无法洗清的罪名。他辩称,自己是为了保护北大的文化书籍,所以留在北平,担任要职。他还说,他是因为家中负担过重,不能舍弃。
也许,这一切都是真的,但后来的事实,还是证明他确实是认为中国是没有出路了,被日本完全占领是迟早的事情。而他要生活,所以,他不得不委屈自己去为日本人工作。
鲁迅先生说他是“昏”。我想真的是这样的。他只是一个知识分子,而不是象鲁迅先生那样有着极强民族心、政治旗帜鲜明的革命家。但他却也绝不是一个所谓的“大汉奸”。他崇尚美好,喜爱享受舒适的物质生活,他厌恶战争,心地宽厚仁慈,反对一切杀戮,还曾经保护过李大钊的两个孩子。他关注不平等的社会现象,提倡尊重女性,提高女性的地位。他的婚姻生活从一而终,对他的日本夫人非常疼惜重视。他反对国民党的黑暗统治,赞美新中国的成立,人民的翻身做主,却偏偏成为日寇的帮凶。他是一个具有复杂思想形态的人,而已。
只可惜,他生错了年代。若是生活在今天的社会里,他的文学成就绝对是超越很多现代作家的,他可能成为当今社会中最优秀杰出的,受人尊敬的大家。但,当他生活在那个充满杀戮、苦难的旧社会里,他的小资思想,他的没有原则性的附和,成了被那些在腥风血雨中艰难存活下来的革命家所憎恨与排斥的。他不懂政治,却偏偏被卷入其中,成为政治的牺牲品。这是他人性软弱一面所造成的悲剧,也是时代造就的悲剧。我为他的文学成就而赞叹,也为他的愚钝和懦弱而叹息。
本书对周作人的评价还是相当准确的。虽然有一些语句和态度不够客观,但对于一个不甚了解这段历史的人,还是觉得可以接受的。
《周作人的最后22年》读后感(四):不会理财的小气鬼
lt;DIV>我的忧郁是从赖下这个书评开始的。年前早就读完了。要记的书签都夹好。真是懒。</DIV>
lt;DIV>上次说过,这本书角度不错,材料也都很有意思。写的一般。</DIV>
lt;DIV>P18注解1,引用的周的原话,却没有标明说话的时间。</DIV>
lt;DIV>P22陶希圣的故事:关于做不做汉奸,他儿子回忆——我母亲就说了,我们要死就死在这儿,如果你要签的话,我现在就打死你。所以我父亲就接近精神崩溃了。引自央视2004年5月29日的访谈节目。不知道这个“精神崩溃”一词,是不是受了老罗的影响噶:)</DIV>
lt;DIV>P31周作人小气,傅斯年抨击汉奸,他就在日记里恨恨的写——见报载傅斯年的谈话,又闻巷内驴鸣,正是恰好,因记入文末。小气,记仇,又不上台面,只在日记里骂。这个后面还有有意思的地方。</DIV>
lt;DIV>P45清算汉奸的时候,有一个“张二案”。他们逮住一卖牛奶的张二,说他给汉奸卖牛奶。审讯他:“你的牛奶为什么要供给敌人用?”“他们是订户,我就卖了”“日本人是我们的敌人……是以物质资敌,你不知道吗?”“我怎敢拒绝,又有谁保护我呢?”法官一拍桌子(这个拍桌子的情节不知道是不是《22年》的作家讲这段的时候给加上的,加的很好)“你不会去报告警察吗?”“拒绝,他们会说我抗日。”</DIV>
lt;DIV>P61第二段……也在4月19日怎怎怎,第三段……终于在4月2日怎怎怎。算硬伤吧。</DIV>
lt;DIV>P66周作人一直没有鲁迅那么孝顺妈妈。鲁迅挂了以后,老太太对他说:“老二,以后我全要靠你了。”他居然就回答:“我苦哉,我苦哉……”搞笑噶。</DIV>
lt;DIV>P74花钱大手,不会管理家政。有人来和他谈话,他突然知道自己的仆人一直在骗自己,很生气,把仆人叫来,墨墨迹迹的终于鼓足勇气的说“希望高就吧”要把不诚实的仆人开掉,但是这仆人扑通一下就跪下了。周作人马上很紧张的跳下来,把人家扶起,说“刚才的话算没说,不要在意。”</DIV>
lt;DIV>P88监狱很好玩。大汉奸们和小偷关在一起,有个小偷改不了习惯,把监狱会计的钱给顺了,反正是要被查出来,也跑不了他,就是手痒痒。还有大汉奸都很有钱,叫人买烟酒鱼肉进来吃,还会很仗义的招呼贫穷的周一起吃。周在监狱里交到了很多朋友。他们还买鸦片进来,每晚7点自己开晚会,周佛海唱京剧。</DIV>
lt;DIV>P98陈公博被判死刑,他要求出版自己的法庭辩论书,一层层转报他这个要求,最后没被批准,陈在监狱里很郁闷的念叨“不民主,不民主。”我看这个书,看这个时代,有一个很大的感受就是,那时候太TMD民主了。什么GMD的丑事都可以公开,你来我往的对骂,真是搞笑啊。真是向往啊。</DIV>
lt;DIV>P101周佛海的仗义老婆!周佛海被判死刑,但是他老婆拿着蒋接石的小鞭子跑去跪龙驾,告御状,终于蒋没敢杀他。把周佛海感动的要死。因为他之前私生活特别的乱七八糟,都没想到自己的老婆会这么仗义。也把周作人给跟着感动了,写了好几首诗送给这个牛老婆。唉,我要有这么好一老婆,唉。</DIV>
lt;DIV>P103监狱里的朋友真是情谊深厚。有一汉奸被枪毙了。前面说的那个小偷非常难过,半夜偷偷的哭。周作人听到他哭,又给感动了一下,又写了一首诗。</DIV>
lt;DIV>P126出狱以后正是解放战争的乱世,周作人和朋友爬火车逃难去上海。还被查票的人黑了一把。鲁迅写过,生在此时的中国,要时刻有逃难的准备和素质。周很诧异一车的人挤挤挨挨,居然都不饿,也不上厕所,傻子一样呆着过了一天一夜。</DIV>
lt;DIV>P143拉关系给毛泽东写了一篇思想汇报,要求继续为人民服务。那时候的知识分子都写这个。《22年》的作者认为,周这一篇是引领了时代的潮流,但是写的远远不够深刻。毛没理他。</DIV>
lt;DIV>P147上海解放。周朋友家响应街道号召捐钱修一个街道的铁门,防备散兵游勇袭击。结果铁门没修,钱被人卷着跑了。还有一GMD的兵,换了便装每天在街上看热闹,也没人理会。</DIV>
lt;DIV>P153大哲学家金岳霖带头学习马列哲学。谦虚并且诚恳的说自己还只是一年级,希望认真学习之后,可以读到二年级,三年级。那时候的人的确很服中共。</DIV>
lt;DIV>P156时代不同了,早两年周兄弟的死对头章士钊帮周说好话,这就不再是“提到章士钊这三个字就意味着无耻”了,周作人大大的喜欢上了他。这里《22年》的作者总结的很有意思——平心而论,章士钊其人虽然思想守旧,作风专断,但有侠气热肠,喜欢帮助落难,倒霉的人。</DIV>
lt;DIV>P160与上一条相对比,早两年很喜欢的丰子恺现在混的非常好,周很嫉妒他,给朋友写信挖苦他。</DIV>
lt;DIV>P164永远钱不够花,周有一个经常犯神经病的日本老婆,我很怀疑很多时候她的神经病是装的,反正周很怕她。他们家出门永远要包车,什么时候都要下馆子,他还溺爱孩子,困难的时候都有人看见周家小孩在用面粉捏小人玩。</DIV>
lt;DIV>P169政府对他很好。还组织他去西安参观。他很热切的要求参观延安圣地。工作人员怕这个老头挂在半路,没批准。</DIV>
lt;DIV>P179一稿多投。为老不尊。</DIV>
lt;DIV>P188“名判决”。周的妇女解放立场与新政府很合拍。49之后,国家对妇女事业发展的很多,周盛赞。这个名判决里,法官的判决书写的态度很鲜明“与人有性交关系而偏拿这点把柄来欺侮人,是不能原谅的错误。”那时候的判决书都写的这么淳朴。读来感觉真好。</DIV>
lt;DIV>P191反右前夕的“引蛇出洞”,周被引了出来,他写文章替毒草说好话,百花齐放嘛,毒草招惹谁了?真是,老大不小的人了,半点政治嗅觉都没有。</DIV>
lt;DIV>P194《解领扣》一文,完全跟着党走了。</DIV>
lt;DIV>P195晚年他多次写到“寿则多辱”。</DIV>
lt;DIV>P199名诗《有的人》的作者臧克家跑去拜访周,请教一些鲁迅的问题,被周很礼貌的哄了出来,臧诗人太搞笑了,他的诗里第一句“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直接说的是周作人嘛,居然跑去拜访。哈哈。</DIV>
lt;DIV>P202周恨电台京剧节目,因为他邻居每天很大声的在听节目,他写信给电台,要求不要播放,人家没理他。在日记里诅咒隔壁吵架的夫妇。诅咒野猫。诅咒隔壁的公安队。</DIV>
lt;DIV>P204给一朋友写信说他哥他弟的坏话。:……而舍弟携其情妇在沪(旁小字注:近一年来不寄分文)……鲁迅夫人亦在(旁小字注:并非在上海的那一位)</DIV>
lt;DIV>P207神经病日本老婆和他打架半辈子,但是她临死的时候说胡话说的不是日本话而是绍兴话,把周感动的极了。还有,周说,老婆找麻烦的原因是这样的(P231),因为鲁迅和树人都多妻,所以他老婆强烈怀疑他们家家族遗传花心,觉得周作人在外面和别人搞过。尤其怀疑他40年代去日本开会的时候有外遇。一闹闹到70年代。汗啊。真有恒心有毅力。要我直接就离了不叨叨。黑Y一笔,让Y净身出户,爱包谁包谁去!</DIV>
lt;DIV>P228困难时期,周叫香港学生给他寄盐煎饼,茶叶,虾,咖喱粉。还有日本小吃,他们不是饿,就是谗。他非常的想念“南豆腐”,北京买不到。特别的有生活质量。活该喊穷。</DIV>
lt;DIV>P297我忘了为什么在这里夹书签了。</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