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生画集读后感10篇
《护生画集》是一本由丰子恺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47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护生画集》读后感(一):天地之大德曰生
人类、万物,生于天地,长于天地,用于天地。大地是生命之母,虚空是有情之父,所有生命都是赖天地之德,才得以生存与生活。人类和万物都是天地的组成部分,护养万物就是护养自己,护养万物就是护养天地。
作为我国著名的画家、艺术教育家,丰子恺先生一生笔耕六十余年,而在这六十多年内,有一部作品前后相继创作的过程长达四十六年(一九二七至一九七三),这就是《护生画集》。
《护生画集》共分六册,源于丰子恺先生与其师弘一法师“以艺术作方便,人道主义为宗趣”的创作计划,后因弘一法师五十岁寿辰,遂做画五十幅以为纪念,弘一法师六十岁寿辰,又作画六十幅以续集出版。
弘一法师欣慰《护生画集》之护生功德,给丰子恺写信曰:“朽人七十岁时,请仁者作护生画第三集,共七十幅;八十岁时,作第四集,共八十幅;九十岁时,作第五集,共九十幅;百岁时,作第六集,共百幅。护生画功德于此圆满。”而丰子恺则以八个字慨然应诺:“世寿所许,定当遵嘱。”
君子一诺千金,虽八个字,但是此约定跨越近半个世纪,经历军阀混战、抗日战争、内战、文革、弘一法师及众友人去世、被批斗、甚至未等到第六集出版,丰子恺先生便与世长辞,幸运的是护生画集六集共450幅得以顺利传世。
将半生之力用以此本劝善之书,以丰子恺先生为代表的一批善知识是怀着怎样的信仰与期待在乱世中擎起光明呢?
《护生画集》出版后,在社会中广受关注与好评之时,也存在一些争议,尤其在抗战爆发后,丰子恺先生一位旧日同学认为:“慈悲这一种概念,对敌人是不该留存着了。”然而丰子恺却很反对这种思想,在另一篇文章《则勿毁之已》中反驳道:“顽童一脚踏死数百蚂蚁,我劝他不要。并非爱惜蚂蚁,或是想供养蚂蚁。只恐这一点残忍心扩而充之,将来会变成侵略者,用飞机载了重磅炸弹去虐杀无辜的平民。故读《护生画集》,须体会其‘理’,不可执着其‘事’。”
所以今人来读《护生画集》也须体会其“理”,护生是护自己的心,而非动植物,护生之要在于去除残忍心,长养慈悲心,然后拿此心来待人处事。
以我恋生之心,体物畏死之性;以万物长养之情,体彼此成就之道,才是守护有情世界的慈悲之道。
《护生画集》读后感(二):行善,也是让自己快乐
1、
因为从小亲近文学书籍,进而也就亲近了佛教,对于中国文化而言,这两者在千百年历史推进中变得“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了。近些年来稍微多看了一些关于佛教的书籍,从中得到了一些之前从未有过的欢喜,所以便像个吃过新款美食的孩子,和亲长至交聊天时,若聊到了人生的麻烦和问题,就一定会心急火燎地将“行善、慈悲、戒杀”等佛教理论半生不熟地倾倒给他们,试图让他们能体会到我这傻孩子吃到的这款美食,是何等的风味绝佳、超凡脱俗,有益身心健康。但听者中温和些的,哄哄我一笑而过,较真些的,便运用他们已经在社会中建立起来的成熟价值观,将我远未健全的理论一一击倒。就像那些知己间毫不客气的严肃对话一样,这样的结果常让我不服气,也让他们更执着自己的见解。
例如说到“戒杀”,我会言之凿凿杀生会有的果报,对人造成这样那样的不利影响。有人就会抛出“你怎么解释你自己‘无肉不欢’的饮食状态”这样让我尴尬的问题,我于是就提出了小乘佛教中的“三净肉”理论:不能吃素的人,可食“眼不见杀,耳不闻杀,不为己所杀”的三净肉。
诸如此类的论战,几乎成了最让我反感的“辩论赛”,反思之后发现让自己陷入窘境的原因,在于我没找到方便之门,将原属于生活自然状态的“善”拔高到“佛教信仰者之品质”的高度。
大年初二,一位同道中人把这本《护生画集》借给了我。从马一浮、夏丏尊、丰子恺三位大师的序言开始,至书中每一幅独此一家的丰子恺先生的漫画,以及画边上每一首由弘一法师、丰子恺以及历代诗人的诗歌,我又尝到了“行善美食”的味道。
丰子恺先生的一篇序言,也解开了困扰我的“论战之锁”。
2、
弘一法师的高足丰子恺先生,以一位漫画大师的身份,画了一幅幅劝人向善、教人护生的画,结果也碰上了“掩耳盗铃”的指责。
“这集子里的画,有人说是‘自相矛盾’的。劝人忽杀食动物,劝人吃素菜。同时又劝人忽压死青草,忽剪冬青,忽折花枝,忽弯曲小松。这岂非‘自相矛盾’。”
丰子恺如此解答:“护生者,护心也。”他认为“护生是护自己的心,并不是护动植物。残杀动植物这种举动,足以养成人的残忍心,而把这残忍心移用于同类的人。”
这是显而易见的现象,也是这些年中国引起人民声讨浪潮的恶性事件的产生原因。如“踩猫事件”、“归真堂熊胆公司上市事件”、“佛山小悦悦事件”等等。对动物实施的平白无故,只为取乐或只为养生的残忍事件,引发群愤,直至对身为同类的小孩轧死眼前而不顾,让人出离了愤怒,感到恐怖。
在柴静的《看见》一书中,记叙了对踩猫事件的女当事人的幕后访问故事,让我们看到了“踩猫女”和“视频拍摄者”,一个是人生不幸的弱女子,一个是价值观坚固的摄影记者。相较前者,后者更让我思之难平。这位记者知道自己做了一件残忍的事,但因为“这并不违法”,为了拍摄视频的酬劳,为了利益,他让自己穿上“这只是工作”的“道德防弹衣”,面不改色地拍了视频。他说,他有他的道德底线,越过了这条底线,他肯定不会做。
他的坚定立场,似乎让丰子恺的“护生即是护心”理论有些虚弱,因为他看起来只会参与残杀动物的事件,而不会参与残杀人类的事件。然而我看到的却是一样一副画面,一些有着不同心灵创伤的人,躲在电脑屏幕前随着高跟鞋一点点踩入猫的身躯而渐渐扭曲了五官,感到无比的兴奋。
这位有着坚定立场的记者,拍摄了一个让无数人爆发“残忍心”的视频,坚定了这些本来只敢在心底想象暴力快感的人的残杀欲望。
这些人会变成什么人呢?他们有可能会变成熊胆的制造者、使用者,他们有可能就是绕过小月月尸体轻松前行的路人,他们也有可能就是潜在的犯罪者。这不是我的妄论,犯罪学中明白地写了,很多杀人者,都是杀动物取乐者转变的。
一个认为自己所为是以“护心”为底线从而选择性地杀生或参与杀生的人,只是某种程度上保护了自己的心,却影响、破坏了别人的心,最终会尝到这些“不护己心”更不会“护众生心”的人所造成的恶果。
3、
佛教这样博大精深的文化,如果没有益处、妙处,更不会让历史上那么多贤者达人皈依其中。
我们的心是很难精确感知的,总是会向着“好处”延伸触角,对快乐的理解,也是难以捉摸。满足欲望是快乐,所以“满足什么样的欲望”,不在普通人的控制范围之内,大多数人能做到也会去做的,无疑是看看别人是怎么做的,如果大家都去做,那么我做也无妨。
因为每个人的认知水平、道德准则不同,所以俗世才有法律的制约,宗教会有戒律的禁止。
丰子恺在抗日战争的乱世,应允恩师弘一法师的愿望,于颠沛流离之世画完了六集的护生画,对当时的杀欲横行的世人而言,就是一本愿力宏大的戒律集。
这些画和诗,都质朴易懂到近乎“童谣、童话、寓言”的程度,然而它们却是为自认为成熟的成年人准备的。
而无论我们对仍然在发生、仍然会发生的残忍事件感到多愤怒、多恐怖,我们还是应该为这样的事情感到快乐:《护生画集》在2012年再出新版,我们的年轻人正在向所有的“残忍心”坚定地说“不”!
“我的孩子,我憧憬于你们的生活每天不止一次,我想委屈的说出来,使你们晓得,可惜你们懂得我的话的意思的时候,你们便不复是我憧憬的人了。这是何等的悲哀啊。“
---丰子恺
-《童趣》-
丰子恺是个特别喜欢孩子、热爱孩子甚至到了“崇拜孩子”的地步的人。他说:“我的心为四事所占了:天上的神明与星辰,人间的艺术与儿童”。他认为孩子“有着天地间最健全的心眼”、是世间“彻底真实而纯洁”的人。他甚至希望自己的孩子不要长大,让生命一直浸润在童心世界的快乐和本真中。相反,大人受社会的种种束缚,反而是不健全的。
丰子恺以孩子为朋友,常揣度孩子的所思所想,捕捉他们自在无顾忌的言行,形诸散文,痴想要替孩子留住他们的黄金时代。孩子也是丰子恺最擅长的画材,他天性中的率真也正与孩子的率真相合,每每一个定格、一句话便足以传神,使观者微笑。他描摹孩子的日常情状,他们对世界的好奇和种种探索,记录富有创造力和妙趣的童言童语,画出孩子如何沉浸在自我世界之中。丰子恺的画风“最喜小中能见大,还求弦外有余音”。从平常的小事中,收获意外的喜悦。
quot;有一天,早上朦朦胧胧醒过来,似乎得了灵感,童年时代的情景一下子浮现在眼前,就好像是昨天的事:妈妈为我洗好脚,穿好袜子,让我自己去穿鞋子。鞋子
在凳脚边。我看到凳子光着四只脚怪难看的,便把自己的鞋子给它穿上,又把妹妹的一双新鞋也给凳子穿了,站起身来一看,真有趣!不由得叫起来:“阿宝两只
脚,凳子四只脚!”这一叫惊动了妈妈,她边喊边跑过来:“软软的新鞋给你弄脏了!呀!你怎么没穿鞋子站在地上?龌龊了袜子!”眼看着她要来破坏我的“杰
作”了,我便努力设法保护现场。忽见爸爸向她使个眼色,叫她先别过来。爸爸很快拿起纸和笔,好似拍照一般,一下子把眼前的景象“摄”入他的速写簿。这幅速
(摘自丰子恺女儿评点爸爸的画)
阿宝赤膊
在他众多儿童相的漫画里,题材多来源于儿女的嬉戏,作为7个孩子的父亲,孩子们都曾经是他笔下的人物原型,他特别受人欢迎的漫画《瞻瞻的车》画的就是他的长子丰华瞻,《阿宝赤膊》描写的是他的长女丰陈宝。
这女孩大约才三岁吧,可已经懂得害羞。妈妈为她洗完澡,在她的下身套上一条小裙子,便忙着去收拾脚盆了。她打着赤膊,还没有穿衣服,不由得双手交叉在胸前,怕人看她裸露的上身。她是谁?她就是阿宝,就是我——七十六年前的我!
你看,她没有脸。难怪有人写文章戏称“丰子恺画画不要脸”!父亲作漫画,时常是意到笔不到。别看孩子的头只画一绺头发,头发下面一片空白,可是
看上去却同有脸一样,我们甚至还可以想像出她的表情来呢!如果你想用笔去补画一张小脸,把眉、眼、鼻、嘴都画出来,请你试试看,你就会觉得画出来反而不
好,还是空着更美!印度诗人泰戈尔认为这是“高度艺术表现的境地”
(摘自丰子恺女儿评点爸爸的画)
丰子恺很少打骂他的孩子们,遇到问题只会警告他们不要这样或那样做。不仅如此,他还用自己的方式来引导孩子。一次,女儿丰一吟带着外甥、外甥女等一同出去春游。回到日月楼后,丰一吟开始教唱《送别》,不料唱到一半被丰子恺制止了,他对女儿说:“小孩子哪懂什么‘知交半零落’啊,我给他们另外写一个!”一时兴起的丰子恺沉思片刻后,张口就哼唱起新版《送别》来:“星期天,天气晴,大家去游春,过了一村又一村,到处好风景。桃花红,杨柳青,菜花似黄金,唱歌声里拍手声,一阵又一阵。”这首词,后来配上朗朗上口、优美动听的乐曲,丰家老小百唱不厌。
女儿丰一吟的记忆中,父亲的形象似乎和什么画家、散文家、教育家没有太大的关系,在他们的印象里,丰子恺更多的是一位善知儿童心思的大朋友。因为喜爱孩童的天真、单纯,丰子恺宁愿沉浸在孩子们的世界里不出来,他常常说:“孩子长大就不可爱了。”因为他最不喜欢成人世界里的虚伪和贪婪。
丰子恺早年作品,简约,稚拙,富有诗意。独特的笔墨艺术,融合中国江南文化美。极富有空灵的、纯洁的、宁静的佛学思想意境。这也许和他师从李叔同(后出家的弘一法师)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而恰恰是老师对年少时丰子恺给予的肯定和鼓励,以及丰对导师的敬意和崇拜,确定了丰子恺一生的漫画道路。 学艺毕业后,寻着李叔同的脚步,努力学习,游学日本10个月左右,在游学期间的丰子恺也丝毫没有怠慢松懈,一直非常努力。
回国后,他做起了音乐美术教师,丰子恺希望可以通过美育来代替宗教,陶冶人的精神和兴趣,用美的善的东西来解决中国缺少的维系人精神和信仰的宗教。他所编画的美术教育丛书在当时是很畅销的。后续出版过一些散文和插图册例如 《缘缘堂随笔》、《缘缘堂新笔》等。而丰子恺的散文,能让读者从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深刻地体会到丰富的人生哲理与人道主义的关怀。
丰子恺的那些散文,那些插画,让人在简单中感慨,令人读出了禅的味道,并且他也曾享有过许多荣誉,出任上海中国画院院长,政协、作协、美协也给过他很高身份,只是这些额外的身份并没有干扰到丰子恺的艺术创作,他依然坚持本心,画着简单质朴的小画儿。可是世事不由人愿,太多事情还没来得及做,政治运动已经狂飙而下,丰子恺的好正好成了他的不好,他因写文获罪,仪表堂堂的美髯公,竟被人剪掉胡须,又被人用滚烫的糨糊浇于背上,批斗与劳改更是无休无止,重建的缘缘堂也被他人强住。这比外敌入侵还要凌厉的侮辱,令人伤痛又太让人困惑难解了。此时的丰子恺已是风烛残年的老者,对外敌入侵都没能让一个文弱书生流泪。却在经历了文革后,手持一杯家乡老酒,在烛光里泪眼婆娑。这不禁让知道此事的人们心疼不以。感慨这无常的世界,竟会对这内心温良可爱的老人给予如此严酷的考验。尽管如此,丰子恺也没有因此而停止手中的画笔,他甚至提前了几年,完成弘一法师临终前的心愿;画完了护生画集。
在丰子恺生命的最后几年里,因患有肺癌,而忍受病痛的他,始终用画笔画着那温吞美好的漫画;致死他都没有遗弃过那颗天真浪漫富有童趣的心。善良之人对万事的猜度,均以人性善为前提。而对于人性恶为行事依据的事,从善一生的人又怎么会看得明白呢。
带插图的在这里http://www.douban.com/note/501507310/
《护生画集》读后感(四):护生画集:我的死亡教育
年少懵懂,第一次真正意识到死亡,是目睹亲人的过世。在那短促的几分钟里,离我半米的病床上,我近距离目睹了一个曾经熟悉而鲜活的生命由生到死的过程。那段由生到死的奇特时空至今让我恍惚迷离。死亡就此化作了一团灰色雾气钻进我的肺里,阴影时隐时现。父母并没有和我过多讨论外祖父母的离世,一切的悲痛情绪都随着丧事的进行而逐渐发生、发展最后结束。在最后一天的仪式饭上,或是疲惫于连日的哀伤,或是生发出自己仍然活着的感激之情,大家都决意要告别哀伤,愉快的生活下去。然而对于死亡,我仍然是陌生而惶恐的。我要和谁去聊一聊这个似乎大家都有些讳莫如深的课题呢?在翻阅了丰子恺先生创作的这套《护生画集》之后,我的心安定了许多。
《护生画集》是著名画家丰子恺先生遵从弘一法师嘱托而作的作品。师徒约定从1929年,弘一法师50岁起,每十年作一集,共作六集,各为50幅,60幅,70幅,80幅,90幅和100幅。画集采漫画附文字的形式,漫画都由丰子恺先生作画,第一、二集的文字为弘一法师书写。然而未等创作到第三集,弘一法师圆寂,而丰子恺先生继续履行诺言,尽其一生完成六集创作。画集创作跨度为46年,其中经历了战争和动乱,创作最后两集时丰子恺先生身心皆受摧残,然而画集的主题始终不变,围绕护生与慈悲,规劝人不得妄念杀生,与万物和谐共生。如果我要学习死,首先必须了解生。
所谓“护生”,实际是在“护心”,要“去除残忍心,长养慈悲心,然后拿此心来待人处世”。从触目惊心说起
只要是有些许同理心的人都会发现,在看过第一集画集的前几页漫画之后,都会觉得触目惊心。丰子恺把一群猪叫做“众生”,我心里顿时一惊,那我中午吃的红烧大排岂不是杀生的大罪过;把脚底的蚂蚁踩下去的一瞬间叫做“取乐”,我又当即回忆起自己脚下踩到了一只小虫而完全不以为然的态度;钓鱼活动叫做“诱杀”,杀鱼的厨子叫做“刽子手”。毫无疑问,在丰子恺的心目中,动物、植物都是和人一样有生命、有情感的生物,我们人类不能随意杀戮、也不能随意利用它们来为自己取乐。
看完之后的第一个反应是来自胃的,难道以后就只能吃素了吗?可能这个要求对于现代普通人来说有点高了。我们之所以不能随意杀生,本意是出于对生命的爱护和敬重。遵循这个初衷,即便要以肉食,也不可理所当然,也当记得是动物的生命供养了人类生命。进食以满足身体营养即可,不需要暴饮暴食满足贪欲,也不需要为了品尝珍稀动物品种而滥杀无辜。平日之中,也不应该欺负弱小的动物来取乐,脚下蚂蚁不要踩,随手遇到的飞虫也要手下留情。
处事待人,常怀慈悲心
对待动物慈悲,对待同类,更当慈悲为怀。但有时候,我们常常很难做到。
美国作家大卫·福斯特·华莱士某次在大学的演讲《这是水》中,生动描述过我们常常因为太疲倦、太愤怒而忘记了把其他人当做人来看待。如果我们上班累了一天,周旋于难产的客户和勾心斗角的同事之间,忍受喜怒无常的老板后终于到家又不能立刻躺下休息,还要被迫到超级市场进行年货采购,推了一车东西来到结账处,队伍大排长龙,这时候的我们立刻就会奔溃!我们会开始抱怨那个收银员手脚为什么这么磨蹭,前面的老太太为什么买了那么多零碎的小东西,前面的妈妈带着乱跑的孩子大喊大叫是多么让人心烦。
但是如果我们愿意转换视角,不再凡是以自我为中心,就会自然滋生怜悯和不忍。那个收银员也许今天已经连续低头弯腰站了五个小时没有休息了,而他也已经是四十多的中年男人,体力远不如年轻时候那么好;前排的老太太是为了给工作上班的子女们采购东西,哪怕冒着血压升高和感冒发烧也要来超市;那个带着妈妈的孩子可能刚生了二胎一年多晚上不能好好休息了。刚才排在我们前面的那些人,已经不再是我们前进路上的障碍,而是和我们一样的肉体凡胎,有着自己的痛苦和烦恼,经历着我们不知道的辛酸和艰难。
前一阵单向街书店文学奖开幕式,学者、作家梁鸿老师做了演讲:《未经审查的痛与爱,不是真正的痛与爱》。演讲中指出了我们这个时代的心灵断裂,在我们城市的、中产的、白领的眼光中,已经看不到一些群体的存在了。每天在单位小区看大门的保安,总是穿着绿色脏兮兮的环卫工人,给我们送快递送外卖的快递员和骑手,还有走在路上能碰到的农民工。这些人离我们的生活很远,他们成为了一个符号,代表贫穷和落后。因为他们穷,干着并不光鲜亮丽的工作,默默无闻的着城市不愿意做的脏活和累活,并且承受着某种歧视和排斥。如果我们愿意也把他们当做人,一个有着独立存在价值的人。我们就不能轻易的鄙视和评价。
我们都是人,同处同一世,早晚殊途同归奔向死亡,都有自己的喜怒哀乐。怀抱这种心性处事待人,我们会有更多的体谅,更多的不忍,更多的慈悲。
死与生一体两面。在死生面前,动物、植物与人类没什么不同。看着《护生画集》的生命生生死死,互帮互扶,也好似自己经历了次次的死死生生,对生命多了敬畏,对如何度过一生有了更多思索。在生命这条长路上,有了丰子恺先生的这套画集陪伴,自己的心灵也似多了一份守护。
《护生画集》读后感(五):护生护心
常常这样想,人类有时会突然露出自己野兽的本性,做出平常自己不可想象甚至后悔终生的事情,人类如此冲动,这是不是因为人类可以随意地捏死一只蚊子,踩死一只蚂蚁。我相信人类的兽性行为真的可以消耗自己的灵魂,这样就慢慢退化为一个只具生物意义的人。 有句话是:“我不爱这个世界,我只爱你。”我不相信这句话,正如一直不相信电影和小说中冷酷得杀人眼都不眨的人会对某一个人展露自己的温柔和爱意。如果你不爱护这个世界上渺小至一草一木的事物,又怎么可能学会爱自己,更不要说爱别人。“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我们能在一粒细沙中看见一个世界,也能在其他事物上看见自己。所以说,“护生者,护心也。”爱护众生就是爱护自己的心,以防自己残忍成性。 读《护生画集》时脑海中一直不停地闪现一部动画中的场景,就是《阿修罗》。结尾处老和尚说:“人的本性就是通过吃掉其他生命而活下去,夺走出生于大海的生命,夺走生于山野的生命,人就是靠这个活下去。背负着罪恶,即使那样也在有限的生命中拼命地活下去。正因为那样,这个世界才如此美丽。”正如素食主义者萧伯纳的朋友问他:“假如我不得已必须吃动物,怎么办呢?”萧伯纳回答:“那么,你杀得快,不要使动物受苦痛。” 海明威说过:“世界很美好,值得为之奋斗。”我不只相信后半句,基督教里有原罪一说,我们都背负着罪恶活在这个世界上,但就是这份“护生”的爱让我们活着的这个世界变得美丽。
(为什么必须要给星才能发表)
《护生画集》读后感(六):寄语慈悲者,护生先护人
看丰子恺先生的《护生画集》,心里是很矛盾的,正应了“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画集名曰护生,“护生”是佛家的词,是将世间万物等而视之,是承认别的生命同样拥有不容践踏的情感,是除却人心的戾气拾回人性之初的善良,是放下偏见,修炼一颗旷达超脱的心,不至于在狭隘肮脏的泥塘中挣扎却惶惶而不自知,先生的画里表达的正是这些!《护生画集》全六册,成册前后花费了46年的时间,这一切始终都是为了一份师生间的承诺。1927年李叔同先生出家,是为弘一法师,他是丰先生一生的恩师,1929年法师50岁生日,丰先生送老师护生画集第一册50幅画作为礼物,并请法师为每一幅画题诗,此后的1939年法师六十岁,丰先生便作画60幅相赠,从此法师立下嘱托,希望学生为他画到第六卷100幅,丰先生起誓“世寿所许,定当遵嘱",这便成了他贯穿余生的事业。事实上弘一法师还没到70岁就圆寂了,而丰先生也没有熬到1979年大师的百岁诞辰,文革最黑暗的岁月里,他没有让"世寿之不许"酿成终生的遗憾,预感到自己命不久矣,便提前6年完成了最后一部,兑现嘱托的次年,先生便去世了。了解了这个故事后,我恍然大悟,弘一法师之于丰子恺就是梅贻琦先生所说的最成功的老师,从心向善的教诲,生前身后时时刻刻影响着学生,学生也毕生不负师恩。生于1898年的丰子恺经历了中国百年的风霜,可以说看尽了人间的苦楚凄凉,要在颠沛流离,苦难深重的生活里守住内心的净土谈何容易,经历了同样苦难的弘一法师选择了出家,也用一份特殊的嘱托帮学生守住了内心的宁静,在这片宁静里任世事沧桑,最伟大的善良永远不会枯萎凋零,这所有的情怀和向往最终都画在了《护生画集》中,400幅漫画讲述不变的主旨,难免千篇一律甚至重复,但怀着敬畏之心读过,便不会觉得乏味,如果有一天“单纯与善良”的愿望变成了天真可笑的妄想,那这本册书大可以付之一炬,但那样的一天终不会到来[奋斗]。丰先生在第五册的最后一首诗里说“寄语慈悲者,护生先护人”,说这句话时丰子恺66岁,比恩师圆寂时的岁数还大了4岁,在跌宕起伏中参悟了一生,终于有了一次美妙的轮回,“护生”是高远的有点不切实际的境界,而“护人”则是触手可及的人文关怀,自始至终两者本非殊途,爱与善良所涵括的是大过所有胸怀的,最无边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