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东京梦华录注》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东京梦华录注》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2-04-12 03:35:1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东京梦华录注》经典读后感有感

  《东京梦华录注》是一本由(宋)孟元老著作,中华书局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0.00,页数:26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东京梦华录注》精选点评:

  ●大概只有走在京都入夜后的小巷里,才能体会当年繁华的万分之一。还不能细想,否则会对现实失去信心。毕竟活得苟且(:

  ●有些地方点得是不是有点问题

  ●邓先生注书极谨严,引用书目不采宋元以后著作,多引宋人笔记相印证,取舍之中自可见史家之卓识。非伊注本一味求全,冗杂繁琐可取代。此书饮食部分分很是不足,应该是可凭借的材料太少。。

  ●举子唱名,武人授受;皇子纳妃,公主下降。这些场景永远消失了。孟元老一定是跑堂出身,大段菜谱不带重的。

  ●“凡京师酒店门首,皆缚綵楼、欢门。唯任店入其门,一直主廊约百余步,南北天井两廊皆小閤子,向晚灯烛荧煌,上下相照。浓妆妓女数百,聚于主廊檐面上,以待酒客呼唤,望之宛若神仙。” 乖乖,读罢了这一段,21世纪的洗浴中心桑拿城还怎么迈得进去?

  ●汴都繁华,食色一尽于此。尤其是很多寺庙周围都是妓馆,难以想象。孟元老信笔寥寥,拈来都是对生活最为亲切的叙述。邓注精详,值得细细品味。

  ●平生最爱无它

  ●全是吃的,吃的,以及宵夜……

  ●我只是为了看宋人吃些什么的!

  ●千年前的开封夜市和今日相比,不知要繁华多少。北宋的城市经济在孟元老笔下可以说是非常发达了。以往的美食,现在已经完全难觅踪影了。

  《东京梦华录注》读后感(一):好像活了这么大才真正地读一本书

  《东京梦华录注》读后感(二):北宋汴京也有強拆?!

  《东京梦华录注》读后感(三):那些平淡的文字,注定让你哭的稀里哗啦!(朝南生)

  因缘凑巧买了这本书,封面上一行字——中国古代都城研究资料选刊,奶奶的,莫非买了本枯燥的书?翻开来看,被序言震慑住了,忽然觉得作者和我面对面,然后娓娓道来,当年他的生活,当年他的住地,当年他的都城……那些东南西北的城门,那些早起卖鱼的小贩,那些从汴京缓缓流过的河水,那些节日里欢闹的人群,一幕幕都展现在我眼前。

  我明白了为什么我在读这本几乎没有个人感情色彩的书时会泪下,因为那些繁华已经离我们远去。我想,要是时光可以倒流,我一定回到北宋汴京,即使会遭受侵略,即使会山河变色,但是,我也一定要去!可是,你知道,我去不了了,我只能泪下……(朝南生)

  《东京梦华录注》读后感(四):大梁大梁

  梦在那个回不去的时代.

  年前再去开封,鼓楼广场依旧是人声鼎沸,摊点火爆,但已不是千年前的吃食,只是浸入大梁城骨血的赵宋隐脉太过强盛,人们还是悠哉如斯,动静皆有神韵,羡煞在旁留连的俗我...

  孟元老也许像今日的我一样,不断流连反转在风华万代的东京城,只是城如斯,人如斯,但光华已逝,如斯只是幻梦一场.

  一座平原上的城市,无山岳之险,仅凭天堑拦挡,竟得七朝精华,千年垂爱,实在令其他城市眼红.落在今日,她依旧是一座伟大,绝伦,妖娆的魅骨所在.南北之间不落俗,东西之中别有风情.

  似乎东京梦华录中平实的字迹没有过多遗老的血泪,但在文字之间的娓娓,更是一种风情的诉述.<武林旧事>模仿它的痕迹过重,人们不禁更加对东京憧憬,而在薄薄的<梦华录>中,体验着昔时的繁华,仿佛自己亦是东京子民,自在踱步,进酒馆,入书巷,金明池畔观争标,州桥之上看帆舟.

  若自己能有通天之力.定要做一日东京人,大梁城内足足丈量,马道街中留连一日,也要在相国寺外尝一尝寺僧的手烹狗肉,向波斯客求得一方锦毯,犹太人那里换一枚银币,顺便看看官家的防火队,朱雀街旁的檐廊门市,当然还有樊楼天桥内的火树银花,歌舞美姬,西司的面食铺肆,入夜再去瓦肆之中听曲观书,说不定能看到皇宫内苑的赵姓人家微服取乐,宫墙内外都是不夜的通明... ...

  《东京梦华录注》读后感(五):《东京梦华录注》读后记

  花了几日功夫,一边检索古籍库,一边仔细读了一遍。想想读懂了大概十分之三四。本书实在不易索解,即便加上入矢义高、伊永文两书,其中不可解处仍然很多,着实没有办法。

  邓先生于此书为功臣无可疑,筚路蓝缕,艰难实多。入矢义高当年批评猛烈,震惊一时,以致半世纪以来对邓先生此书评价有天壤之别,其文未见,不敢妄议。

  但平心而论,邓先生此书所注大多可取,偶有可商。例如木香菊一条以为刘蒙、史正志菊谱均无此名,疑为玉球,然而史铸百集菊谱中则收此品种,是所疑不当。

  又邓先生注中有数处引用《宋稗类钞》,此书抄撮宋人笔记,时有讹误,又不注出处,前辈学人均谓不可引用。因彼时无法检索,检书或不易得,故邓先生径引用此书,亦无奈之举。此外尚有失检者,如六十八页用王国维《优语录》所引《铁围山丛谈》,案语曰:“此则不载《铁围山丛谈》,俟考”,然此则实见于《丛谈》卷三之末,邓先生所用知不足斋本有此条,当系失检无疑。其他如引《说郛》不用原书、明知《文献通考》本之《乐书》而不用原书等等,均不无可商。

  进而言之,此书非邓先生用功之作,不过一时兴起,以是之故,详略不同,大抵前三卷最详,卷四、卷七最疏略,有一段文字而无一注之例。每卷下注解,或仅引《事物纪原》、《岁时广记》,近于偷工减料,似亦为一病。另引明李濂《汴京遗迹考》、清周城《宋东京考》较多,或者前三卷所引笔记材料有从此摘出者,亦未可知。

  邓注取材,“以宋人杂记为段,亦不多取正史,阑出此例不过数条。”立此体例,大旨不差,以《梦华录》所记多当时地理事物风俗节序,验之正史恐无多可取,反以笔记小说能相印证阐发者为多,然而笔记小说之外,诗词、文赋、话本可为旁证者亦众,几乎一无所取,仅借《芦浦笔记》引《鹧鸪天》数首,实为可惜。又今传宋元话本,与此书关联颇多,不见提及,殊为可怪。伊永文笺注则多引《水浒传》《清平山堂话本》等,较好。其实,不仅宋元小说,即便明代三言之类,以其来源甚早,间亦有可证宋时故事之处,不妨更检之。

  至于校勘,“既以元刻为主,后此秘册、津逮、唐宋、学津各本,不应以后证前,况多臆改,故皆不取”,看似有理,但实有后是而前非之例,详郜彦杰硕士论文所附校勘杂记,故邓先生此书校勘工作多有不足,且有不必改而改之处,有待进一步董理。宋元类书引此书甚多,伊注搜罗尚有未备也。

  邓先生序云:“虽力求不误,而误者必多。胡三省曰:人之误我知之,我之误则不自知”,斯言谅矣。”旨哉斯言!伊永文新版笺注以不掠美而不采邓注及入矢义高注,则读《东京梦华录》仍不可弃邓注不顾,且比较而言,邓注眉目清朗,以读书所得,较之伊注检索而出,自有不同,故略书数语如上,不免求全责备,然实望此书早日有一可读之本能行于世。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