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贸易战争史经典读后感有感
《千年贸易战争史》是一本由彭波 / 施诚著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79.00元,页数:44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千年贸易战争史》读后感(一):精简速读贸易诱发的战争史
中人大出版的贸易向史学书质量是非常有保证的。外封就很好看,字体排版都很舒适!
作为非专业,行业不搭嘎的读者来说,内容也是非常友好。基本上涉及到的战争历史(如波士顿倾茶事件等)在义务教育历史书籍上都是有所涉猎的,因此不会感到陌生。而对于贸易方面的引论也非常精辟。
个人向建议:本书可作为对经济贸易有兴趣即将入门的学生、或者感到兴趣的人士阅读。
也可以作为历史小说阅读,在主线方面非常明显,清晰勾勒出了在每场重要战役,前期以欧洲战场为主中期美国异军突起,后期中方强势将入。以战争史为主导脉络,描述了各国在贸易上引起的兴衰更替。
文字方面,虽然前大部分都在描述欧洲史,在有译著经验丰富的教授施诚的加持下,更加通俗易懂。相较于完全的欧洲史译本,有更多独特的见解。
而作为商务部研究员的彭波教授在贸易方面的个人观点也是非常的能发人深省。
贸易诱因在战争史中的穿插引经据典异常精彩,不乏数据的严谨厚实,也不乏小说的观赏性。
前半部(约200页之前)更偏重于事实历史讲述,以及战争爆发背后的隐藏、潜在的贸易根源,在经济上导致的后果(“有时战争的转折点和战争无关”——P35,“其实美国内战原来是可以不用打的”——P85,太平天国运动对于我国经济贸易发展方面的正向作用,等)。
而后半部则偏重于对近代贸易内容性质的个人观点。其深入浅出的讲述了,在各国关系中,参考其他国家的做法,我国能从中学习到些什么。美强势经济是如何在二战后崛起的,作为大国的俄罗斯是如何在欧美之间把杆的,以及在美日贸易战中,日方的一味退让最终导致的结果,等等……这些对于我国能够从中学到些什么,并如何运用到日后的平等贸易中,都提出了发人深省的质问。很好的抛砖引玉,让广大读者同样能陷入更深的思考中。
同时也剖析了清朝以后,对于一些过于历史上认为的造成我国经济发展落后的大部分因素,本书作者也给出了非常深刻的剖析和详解,发自不同的角度给予回应,引发思考。并以客观事实角度阐述了西方某些经济强国在制约我国发展中做过的许多“有违道义”的行为,及对我国后期发展造成的深远、负面影响。
在我国日趋发展,毅然强大的今日,是必须要回顾历史,从中继续深刻反省并汲取教训,才有利于走的更为踏实与稳固。
我国在贸易战中过去一直显得像新手一样小心翼翼,步步为营,如今终于逐渐的掌握了沟通的技巧,要进行公开汇报演出了,其中必然得益于先驱者的历史教训。因此本书有着很好的引领作用,可作为入门级的引导书籍,引发兴趣。在本书最后部分(约350页之后),讲述了更多现实中(我们当代)遇到的贸易问题,以及我国贸易的观点,当然或许在讲座中可以令人得到更全面的了解。
《千年贸易战争史》读后感(二):经验历史,创新未来
经验历史,创新未来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从简单到复杂,从粗犷到精细的过程。原始人时代,人们追逐的无非就是寻求安全的前提下,然后吃得饱、穿得暖。茹毛饮血、结绳记事,一路走下来,个体合成群体,群体合成城邦,城邦组成国家。中国、外国,体制可能有不同,框架和脉络还是大致一致的。先是个人的需求得到满足了,然后再不断上升,促进社会发展、进步,一直到今天,人们还在探索前行。
说到人的需求,个人对物资的获取方式体现了社会的进步程度,从个体依靠自身体能获得,到依靠群体协作智慧获得,直至依靠资源交易获得,这里面人的基本需求没有变化,但是获取方式越来越多样化,层次更加高级深化。这是一种进步,就像国家的诞生,阶级的诞生,然后是经济贸易行为的广泛发生。延续到了现在,人们还在这个轨道上匍匐前行,摸索深入。
利益谋取一旦产生规模化效应,那就是战争。个人之间叫决斗,群体之间叫冲突,城与城、国与国之间那就被称为战争。人类历史上,所踩过的每一个脚印,都是在战争的呼啸和呐喊之中艰难挪动的。这些战争的起因可以多种多样,但归根结底不出三种:政治性、军事性和经济性。而最根本的就是经济性,利益是什么?说来说去还是经济。而且,政治军事经济,本来也是三位一体的。这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论断是一致的。
那么,所有的战争,可以归结为关于钱的战争,钱从何来?从贸易而来。贸易的争端无疑成为考察战争的一个新的角度。《千年贸易战争史》就从这个角度深入开掘,剖析出与一般观点不同的战争起源,而且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全球大国在贸易体系之中的政策和历史。列举了17世纪前世界上发生主要的贸易战争,包括威尼斯与热那亚的贸易战,英国与荷兰的海上霸权战争等等,其原因无一例外都是为了贸易,都是经济之战。
历史发展到20世纪,世界性大国就是美国、欧洲国家和苏联几方,经过两次世界大战以后,格局确定。又经过数年发展,苏联解体,日本崛起,中国崛起,欧洲成立联盟国家,经济一体化。贸易战争的早期是争夺掠夺的原则,后期则为了维护公平交易的原则。但是,贸易永远是不会平等的,先进科技和资源的领先垄断总会让贸易的天平失衡,利益不平等,最后无一例外导致战争。中国的崛起,也是大概率的不能和平崛起,也必须要经历一场或者几场战争,才能确立贸易强国、霸主的地位。
书中分析太平天国的盛衰成败和西方的贸易联系,甚至引发世界格局的变动,颇为生动。对晚清是否闭关锁国,进行了科学分析,产生了新的论述。个人的一个观点是,清朝虽然没有闭关锁国,但是减少贸易港口,其实也等同于闭关锁国。虽然经济交易量没有减少,但是交流的科学技术、文化等层面就等于闭关锁国了,这种封闭一样造成落后。新中国的建立,从意识形态的牢笼中解脱出来,走向全面开放,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这是自由贸易的功劳。未来,中国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影响世界,融合世界,中国必将重新站到时代的潮头之先,再次恢复历史的荣耀和勋功。历史提供给我们的借鉴,必将指向新的胜利征途。
《千年贸易战争史》读后感(三):贸易和战争的“距离”
在一些人看来,贸易就是做生意,怎么能和真刀真枪的战争扯在一起了呢?顶多说是贸易的严重程度可能会形同战争。但由彭波和施诚两位合著的《千年贸易战争史》却明白无误地指出,对外贸易不但比过去人们认为的要复杂得多,而且也要重要得多,是到了重新认识对外贸易的时候了!
这几年间,听得最多的就是美国如何如何打压中国、打压华为,几乎是无所不用其极,就是因为美国觉得自己最大的对手和最难搞定的对手就是中国,而且现在不出手,再等等时候可就来不及了——大概是有这么一层考虑在里边。人类社会发展到现在,贸易和战争似乎还是分得很清的,尤其是像中国和美国这样的大国,擦枪走火的可能性不是没有,但极小;所以打得起来的还是只能是贸易,像战争一样的贸易。这是因为,双方的体量都太大了,各方面的发展是有差距,但显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属于“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那一种。自从抗美援朝战争之后,美国就几乎没有和中国硬碰硬地直杠过,更何况中国现在已经前所未有地强大起来了,打一场热战就更没有意义了!所以大体上来看,双方之间的贸易之争不会发展为战争。
但《千年贸易战争史》却历数了历史上的那些曾经发生过的很多次战争,比如汉萨同盟与丹麦的战争、威尼斯和热那亚之间的战争、英法百年战争、17-18世纪发生在英国和荷兰之间四次战争、美国独立战争甚至还有美国内战,以及一战、初期的二战等等,这些“热战”的背后,其实不乏贸易方面的激烈争端。这一点其实不难理解。毕竟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贸易和战争似乎是两个方面,其实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本质上,贸易会借助战争进行扩张,战争也会和贸易如影随形;贸易遇到阻碍,就有可能发展为战争或者通过战争的手段予以解决。
总体上,二战前,贸易争端极容易发展为战争,或者要运用战争的手段来扫清障碍、推动贸易;基本上是在二战之后,大国之间的竞争才越来越多地半表现为贸易及其包含的各种争端,或者顶多表现为“代理人战争”;大国之间有对抗有争论都是正常的,但很少发展为战争或者触及到了战争。
就拿这几年来说,虽然美国一再对中国发动战争般的贸易争端,但也并没有轻易放过欧盟甚至是日本、韩国。这是特朗普上台以来的整体印象。等到拜登上去以后,美国会如何对待世界、对待中国,或许会和以前有些变化,但至少对中国来说,不需要也不应该抱有幻想。彭波和施诚两位作者有《千年贸易战争史》的“前言”部分的第一个标题已经说得非常清楚了——“自古以来贸易关系到大国兴衰”,由贸易带来战争或者触及战争都是有前车之鉴的。全球化的推进,既有贸易的推动因素,也不排除战争的推动因素,结论就是:中国在“大贸易时代”,必须更加清醒地认识到贸易的作用及影响:既要尽可能发展贸易、推进贸易;同时也要善于拒绝不合理的贸易条件、维护好自己的利益。
历史发展到现在已经证明了,中国和其他国家都不一样,对贸易和战争的看法也不一样;但也需要与时俱进,以新的时代的眼光来看待近期的、远期的各种争论、争议,心中有战就行,但千万不能够放松警惕——假如那样,绝对是“悔之晚矣”!
读史可以明智,这句话的确是有一定道理的!
《千年贸易战争史》读后感(四):问苍茫大地,我们的未来在哪里?
刚刚过去的一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下,国际贸易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作为“局外人”,我们可以列举世界贸易发生的或大或小的冲击,比如英国“脱欧”、WTO争端解决机制上诉机构停摆,单边主义、保护主义席卷而来,地缘政治冲突此起彼伏。为什么会这样? 彭波、施诚著《千年贸易战争史》立足科学的角度,对上述问题给出了合理的解释,让历史如一面镜子,照进了光怪陆离的现实。
早年,关于国际经济贸易,有心的读者都会记住这句话:没有永恒的朋友,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决定世界贸易走向的,并不是欧美人念念不忘,奉之经典的正义与公平,而是时刻占据人类内心的利益。 贸易战促进大国的崛起 ,是《千年贸易战争史》着墨最多的章节。除了雄辩的数字与事实之外,我们还从书中看到了当时的贸易场景。一个国家不可能生产所有商品,也不是在所有商品的生产都有优势,因此物物交换,取长补短,是符合经济规律的。我们仍然相信参与贸易的双方最初都是彬彬有礼,不会发生一言不合就拍桌子或拿枪炮,只是双方在配合的过程中因为贸易之外的因素发生了摩擦时,大家就像DU徒一般急火攻心,作出非置对方于DIE地的举动。
贸易战推动国际体系的建立及破坏 ,是《千年贸易战争史》中心思想的体系。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表面上是没有规律可寻,但实质上通过近千年的演绎,我们发现其规律还有可以寻求的。”经济“二字,无非节约、无非成本,其与生俱来的脆弱本性,让不同国度、不同民族、不同种族的交易者面临着无法排解的忧愁与焦虑,问苍茫大地,我们的未来在哪里?的确,洞穿一次次谈判,正襟危坐的人总是能唇枪舌剑地为争取自己的利益而努力,只不过各为其主的最终结果并不是完全负面的,某种程度上促进了生产力的迭代、生产关系的演变。在回顾十七世纪前的贸易战争时,至少让我们知道了从哪儿出发,基于现状的繁荣或者萧条,并不能否认一代代的坚持与抗争。
中国与世界贸易战争,是《千年贸易战争史》的现实意义所在。谈起世界贸易,主角的光环多半被欧美国家所抢夺,作为跟随者,中国的话语权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小到大,并不是靠欧美人的同情与关爱,而是”师夷长技“所致,在劳动分工复杂化、世界化、精细化的今天,我们不仅要做世界工厂,还要成为世界商场。 从船坚炮利,被迫打开封闭已久的国门,到心系全球,把对外开放的门越开越大,需要的不仅仅是认知的升华,更多的是行动的坚决。尤其在科技革命浪潮汹涌之刻,再坚固的防洪墙也于事无补。历史已经证明,并继续证明中国贸易的正增长,对于整个亚洲板块的复兴是极有意义的,反正在欧美一些发达城市,国人的数量空前增多,国产的商品日益丰富,我们渴望着与时代同行、与欧美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