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精译古文观止经典读后感有感
《名家精译古文观止》是一本由[清]吴楚材、吴调侯 / 中华书局编辑部著作,中华书局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59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名家精译古文观止》精选点评:
●必备必背
●名家注释,注释简而不繁,很适合初学者。
●看它缘于语文课本里的古文很多它都有,爱它缘于我真的很喜欢古代散文。云淡风轻的闲情,伴与一香茗,细细品味之,人生一大享受也。
●译的太多,注的太少。有点遗憾
●中华书局版好,打四星实是因为当时条件,人在屋檐下,被迫排除了一些更有故国信念的文章,留待后人扩充了。
●一直“在读”
●左传占的篇幅也太多了吧。前半部分简直可以直接叫左传选集了。
●爸爸唯一赞过的一本书,(以前我那些各种中外名著近代古代。。这个看四书五经的老先生全都唾弃之T T)好吧,中华书局老字号不是么。 另外。学古文者必经之书啊,文科生们不可错过。
●版本不错。焚香默坐,抄引太息。一月虽毕,半生难及。
●有翻译适合吾等盲流
《名家精译古文观止》读后感(一):经典就是经典
记不得以前学过多少篇了,反正老师要求背诵的稍微有点影响,回头看看才发现原来的课本是多么的薄啊。经典之作永远值得看,值得背诵。十一放假,来到新华书店买了这本,还不错,打九折。说实话,没有注释,看起来比较费劲。
《名家精译古文观止》读后感(二):这个版本非常的权威
中华书局集合了文学史各分期的最权威教授翻译而成,有注有译有原文,对每个作者还有小传和评点。古文观止的最好的版本了。
译者有杨伯峻、周振甫、沈玉成等
更有我系教授袁行霈、安评秋、陈贻焮等,说这个版本差的人显然是恶意攻击,不足为训。而译者几乎系我系毕业生……,这个版本有亲切感。
《名家精译古文观止》读后感(三):卷一至十二
内页浅黄色纸张,收录周文至明文,共十二卷,按朝代分书目或作者, 每部前有相关简介 ,每小篇按正文、注释、译文次序安排。部分译处待商榷,翻译讲究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偶有过度意译导致意思不明了或者偏离的情况出现。总体编排清晰明畅,可读性强。中华书局编辑部所作《前言》提到苏曼殊所谓“文学因缘”, 颇有实感。
《名家精译古文观止》读后感(四):《古文观止》部分书摘
《送孟东野序》唐之有天下,陈子昂、苏源明、元结、李白、杜甫、李观,皆以其所能鸣,其存而在下者,孟郊东野始以其诗鸣,其高出魏晋,不懈而及于古,其他浸淫乎汉氏矣。从吾游者李翱、张籍其尤也。三子者之鸣信善矣。抑不知天将和其声,而使鸣国家之盛邪,抑将穷饿其身,思愁其心肠,而使自鸣其不幸邪,三子者之命则悬乎天矣。其在上也奚以喜,其在下,也奚以悲!东野之役于江南也,有若不释然者,故吾道其命于天者以解之。
《柳子厚墓志铭》呜呼,士穷乃见节义,今夫平居里巷相慕悦,酒食游戏相征逐,诩诩强笑语以相取下,握手出肺肝相示,指天日涕泣,誓生死不相背负,真若可信;一旦临小利害,仅如毛发比,反眼若不相识。落陷阱不一引手救,反挤之又下石蔫者,皆是也,此宜禽兽夷狄所不忍为,而其人自视为得计。闻子厚之风,亦可以少愧矣。
《进学解》国子先生晨入太学,招诸生立馆下诲之曰:“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方今圣贤相逢,治具毕张。拔去凶邪,登崇俊良。占小善者率以录,名一艺者无不庸。爬罗剔抉,刮垢磨光。盖有幸而获选,孰云多而不扬?诸生业患不能精,无患有司之不明;行患不能成,无患有司之不公。”言未既有笑于列者曰:“先生欺余哉!弟子事先生,于兹有年矣。先生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纪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贪多务得,细大不捐。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先生之业,可谓勤矣。
觝排异端,攘斥佛老。补苴罅漏,张皇幽眇。寻坠绪之茫茫,独旁搜而远绍。障百川而东之,回狂澜于既倒。先生之于儒,可谓有劳矣。
沉浸醲郁,含英咀华,作为文章,其书满家。上规姚姒,浑浑无涯;周诰、殷《盘》,佶屈聱牙;《春秋》谨严,《左氏》浮夸;《易》奇而法,《诗》正而葩;下逮《庄》、《骚》,太史所录;子云,相如,同工异曲。先生之于文,可谓闳其中而肆其外矣。
少始知学,勇于敢为;长通于方,左右具宜。先生之于为人,可谓成矣。然而公不见信于人,私不见助于友。跋前踬后,动辄得咎。暂为御史,遂窜南夷。三年博士,冗不见治。命与仇谋,取败几时。冬暖而儿号寒,年丰而妻啼饥。头童齿豁,竟死何裨。不知虑此,而反教人为?”
先生曰:“昔者孟轲好辩,孔道以明,辙环天下,卒老于行。荀卿守正,大论是弘,逃谗于楚,废死兰陵。是二儒者,吐辞为经,举足为法,绝类离伦,优入圣域,其遇于世何如也?”
《国语》《召公谏厉王弭谤》厉王虐,国人谤王。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召公曰:“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朦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民之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有原隰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行善而备败,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
王弗听,于是国人莫敢言。三年,乃流王于彘。
《过秦论》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强国请服,弱国入朝。
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櫌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