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长的一天经典读后感有感
《最长的一天》是一本由[美] 科尼利厄斯·瑞恩著作,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6.00元,页数:25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最长的一天》精选点评:
●如果能给一幅各个海滩以及防守布置、进攻路线的地图就更好了。要自己脑补出位置关系太分心了。
●常常用几天去读几十年,很难得能够用几天去读一天,诺曼底的那漫长的一天如同刻画精细的长画卷,慢慢展开
●故事没那么吸引人,完全靠当事人回忆拼成一本书和第三帝国的兴亡很像
●最长的一天。最残酷的一天。
●可能这是一本枯燥的书,到比起某些纪实战争书籍,你会偏爱这本。对于诺曼底登陆,我们可能了解的不多,这本书能填补你这方面的大量空白。这是最长的一天,也是最血腥的一天。梦想在未完成之前,都无法堪称为完美。
●作者企图通过多个视角的描述,完成一部全景式的展现,但人物太过分散,读起来累。很多的细节变现了双方的真实状态,成功有偶然也有必然。大家记住的只是将军,忘记的是英雄。
●全景记录D day的前后。相比滩头的血战,登陆前漫长的等待、保密与侦察更扣人心弦;夜幕里伞兵天降更不可预料。德军几乎在这几日犯下了所有错误,诺曼底之役成功有如天命。
●用眼睛描写
●这是一部诺曼底登录的清明上河图
●看完书了,有空再看一下电影。
《最长的一天》读后感(一):D 日 登陆
有关诺曼底登陆的文学小说,看得不少。《兄弟连》里就描述得很多,现在还想起E连的伞兵们,在炮火辉煌时跳伞的壮观场面。诺曼底,基督山里的马赛,。。。。脱离文字过长时间,现在已经回忆不起诺曼底的故事。。。。。。
《最长的一天》读后感(二):永远的最长一天
对二战,其实还是一知半解。
但是特别喜欢看相关的书籍,诺曼底登陆的什么图片啊、小说啊看了很多个版本。这个版本是以纪实为主的,如果仅作为小说来看,可能会觉得缺少文艺渲染。但是如果当作历史资料来看,依旧充满了吸引力。
《最长的一天》读后感(三):只是D-day那一天
这本书主要描写了1944年6月6日这一天的战争情况,对于想深入了解诺曼底登陆战争这段历史的人来说,完全是不够的,这本书只说了那么一点点。 这本书以时间顺序描写了诺曼底登陆第一天的战况,个人觉得对于各个地方的战况描写有些混乱。 诺曼底登陆第一天,德方处于一片混乱之中,隆美尔在盟军刚登陆时还在家中休息,而希特勒也是很晚才知道消息,且一直坚信这不是主攻行动,书中对希特勒为何坚信登陆地点不在诺曼底未做出解释。
可能是因为这是一本战争纪实文学,作者笔下的人物太多了,对每个人物的描写都很简短,包括希特勒、隆美尔和艾森豪威尔等主要人物,导致文章整体内容很散,有时会突然从描写盟军这到描写德军,中间都没有过度文字,让人摸不着头脑。
《最长的一天》读后感(四):时代要前进谁也阻挡不了
《最长的一天》,听的是广播版,果然如书名一样,听了好久。这部反映盟军诺曼底登陆的作品,伟大之处和描写的侧重点,不是大人物们伟大的策略和胜利的荣耀,在于捕捉个体的人性。从最高司令到基层士兵,从盟军到德军,对胜利的渴望,对命运的焦虑,对失败的恐惧。
胜负无常,战争胜负如此,人的生活,也必定苦乐相随,这才完整。因此,人的可爱之处,在于真实,这才动人。德国人垂死挣扎,或出于不甘心或是出于生存本能,然而抛去对意识的偏见,也更容易被他们打动,更真实的也是客观的评判,因此我喜欢听德国人的段落。而还有一个原因,那种对局势不明的时候,抓耳挠腮的感觉听起来挺有乐子的。
对于各方来说,他们都已做到最好,而决定命运的,或许是天意,这后面则是时代的前行。对于作者来说,记录一个时代的前进的步伐,从各方面细致入微的描写,这是相当不易的。
《最长的一天》读后感(五):战争的残酷
最长的一天 这是我看的第一部以二战为题材的书。书本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描写的就是诺曼底战役即D日前的准备工作,D日当日的登陆,以及次日的双方交战情况。第一部分,也是个人认为描写最好的部分,把双方的一个紧张气氛烘托的很到位。特别是盟军战士在面对即将到来的恶战的兴奋 恐惧。其中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一个天主教的牧师,在战争来临前一夜,他变成了所有人的精神寄托。在舰艇上军士们不分教派,都跑到他的面前来,祈求神可以保护他们安然度过明日并且打败敌军,解救在法西斯压迫下的亲友。一年多的艰苦训练等待的就是这一刻。其中还有一张照片拍摄的就是士兵们上战场的情景。每个士兵身上都披着上百斤的弹药机械,他们就像一个行走的弹药库。而伞军作为打响诺曼底战役的先锋队,正是因为那该死的装备,将近三分之一的人都没有到达战场,而是陷落在滩涂甚至于仅仅没膝的水中。
在战争中人们的生命是多么的渺小。也正是这一个个渺小的生命,铸就了我们这一代人的安稳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