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最长的一天》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最长的一天》读后感精选10篇

2017-12-23 21:26: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最长的一天》读后感精选10篇

  《最长的一天》是一本由[美] 科尼利厄斯·瑞恩著作,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6.00元,页数:255,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最长的一天》读后感(一):不可以被消灭!不可以被打败!

  标题是原书扉页上的一句话,用这句话献给这场注定要铭刻在人类历史上的伟大战斗。

  这本书广受好评,看到朋友的书架上有,便借来一阅。看后感觉稍有失望,并不像传说中的那么好看,人各有志吧。

  全书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战斗前的准备筹划,第二部分是战斗前夜的空降空袭,第三部分是D-day上午的战斗描写。不可否认,作者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收集了充分的信息数据,利用手中详实的历史材料作成此书,为了这本书,作者花费了大量的心血。但是,个人认为,作者仅仅能够称作一个优秀的资料收集者,作为作家还稍欠火候。作者在书中将收集到的材料详细地罗列在一起,没有评论,没有描写,有时候故事、人称、视角的转换让人觉得混乱。只能说作者利用他的材料重现了D-day当天的情况,但仅仅是若干个凌乱的片段。也许作者的本意只是想客观的向众人介绍当时的情况,摒弃了自身主观因素对描写的影响,但是这样的一本书倒不如一部画册更能震撼他人的心灵

  书中只记叙到D-day的上午就草草结束了,我只好猜测是收集材料的工作过于复杂,作者的精力不允许他再继续写下去所以只能到此为止,有些许的无奈吧。

  我想之所以本书会广受褒奖,其原因并不在于书籍本身,而是在于诺曼底登陆这样一个震撼人心的事件。D-day是二战的转折点,将这样一场惨烈的战争重现在人们的眼前必定会激起人们心中的波澜。

  也许优秀的不是这本书,而是这场战争。

  想战争中的所有人致敬!

  《最长的一天》读后感(二):只是D-day那一天

  这本书主要描写了1944年6月6日这一天的战争情况,对于想深入了解诺曼底登陆战争这段历史的人来说,完全是不够的,这本书只说了那么一点点。 这本书以时间顺序描写了诺曼底登陆第一天的战况,个人觉得对于各个地方的战况描写有些混乱。 诺曼底登陆第一天,德方处于一片混乱之中,隆美尔在盟军刚登陆时还在家中休息,而希特勒也是很晚才知道消息,且一直坚信这不是主攻行动,书中对希特勒为何坚信登陆地点不在诺曼底未做出解释。

  可能是因为这是一本战争纪实文学,作者笔下的人物太多了,对每个人物的描写都很简短,包括希特勒、隆美尔和艾森豪威尔等主要人物,导致文章整体内容很散,有时会突然从描写盟军这到描写德军,中间都没有过度文字,让人摸不着头脑。

  《最长的一天》读后感(三):最长的一天

  一看出版时间,是2015年9月1日上市的书,真是够新的了,京东的电子版出的也真挺快的。

  最长的一天,一看这名字,一般对二战有点了解的都会知道这是描写诺曼底登陆战役的。不过这本书却并不是从军事层面去描写这场战争的,也不是从政治经济军事各方面对这场战役进行分析阐述的,它写的只是人,一个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上至双方将帅,下至一个个普通的士兵,一个个普通的自主或不由自主的被卷入这场战争的平凡的不能再平凡的人。这些人,名将也罢,庸碌之徒也罢,都在自觉或不知觉的用自己方式影响着战争,书写着历史。

  作者从一个个人物的细节入手,急着回家给妻子过生日的隆美尔,一人肩负三百万士兵生死存亡的艾森豪威尔,为了实施空降隐瞒伤情的师长,为了给将军过生日的参谋,他们互为敌手,却也都有着自己的纠结,自己的爱恨情仇。舰船中挣扎的士兵,监听密码的特工,为了庆祝节日来到诺曼底的平民,在一片纷乱中入睡的公爵,他们的生活点滴被作者所采集,用着不起眼的点点滴滴铸就了一场让世人瞩目,让后人永远铭记的战争。动人心魄的不是战争本身,而是战争中的人,那一个个真实生活着的人。

  《最长的一天》读后感(四):颠沛组VS蒙圈组

  针对某个历史事件进行详细的描写和记录的作品,年初的时候读过《巴黎烧了吗》,这是第二本,作者同样是记者,笔触冷静,立场公正,却又饱含人道主义精神;能够把众多的信息有条不紊地分配好,一一展开,逻辑清晰,层层推进,步步展开,看得很顺;小的细节丰富而充实,大的构架依旧稳稳地撑住,无愧经典

  这本书让我知道真正的战争究竟是什么样的,不是指挥官把控一切稳坐军中帐,一切如沙盘演习般有条不紊,也不是粗暴的惨烈决斗,真正的战争有太多的意外和没想到。霸王行动前后策划足有一年,然而不管计划多么严密周祥,真到了D日,实际行动中却都面临种种变数的考验,行程中的不适、降落错误、船被击中、航行错误,实际的死法也不一定都是英勇就义,被摔死、被淹死、被自己的坦克压死、被自己的装备砸死,死得离奇滑稽却又客观存在。这些真实的战争侧写读来哭笑不得,仔细一想却又心生悲凉。

  D日的登陆从大局来讲是吹响了胜利的号角,但是单单从这一天的行动来说却是一个颠沛忙乱的团队与一个毫无准备的团队之间的混战,一场伤亡巨大的相互绞杀,双方皆乱糟糟,盟军在海上颠沛一晚早已体力尽失,天气不好各种晕头转向,德军则一开始完全在状况外,仓促应战,但是好在盟军有周密的战略部署,援兵不断,才算是占了上风。

  这一天德国似乎有太多的巧合导致了这场失败,盟军也有太多的巧合在阻止这次成功,但是实际来说,这却是一场战略的胜利,从作战日、登陆地出其不意选择,到混淆视听、严守泄密,再到各战队的配合攻略、各国盟军的通力合作全力以赴综合起来才保证了登陆的成功,而德军有精密的统计分析、但是战线太广确实无法保证军备的供给,能有相应的对策和最后的结果,失了先机,却也不算冤枉。

  这本书只是人类互相厮杀的无数场战斗中的一场,已然如此惨烈,更不敢想整个二战造成了多少家庭破碎、人员伤亡,现今的和平实属不易,且行且珍惜

  《最长的一天》读后感(五):时代要前进谁也阻挡不了

  《最长的一天》,听的是广播版,果然如书名一样,听了好久。这部反映盟军诺曼底登陆的作品,伟大之处和描写的侧重点,不是大人物们伟大的策略和胜利的荣耀,在于捕捉个体的人性。从最高司令到基层士兵,从盟军到德军,对胜利的渴望,对命运焦虑,对失败的恐惧

  胜负无常,战争胜负如此,人的生活,也必定苦乐相随,这才完整。因此,人的可爱之处,在于真实,这才动人。德国人垂死挣扎,或出于不甘心或是出于生存本能,然而抛去对意识的偏见,也更容易被他们打动,更真实的也是客观的评判,因此我喜欢听德国人的段落。而还有一个原因,那种对局势不明的时候,抓耳挠腮的感觉听起来挺有乐子的。

  对于各方来说,他们都已做到最好,而决定命运的,或许是天意,这后面则是时代的前行。对于作者来说,记录一个时代的前进的步伐,从各方面细致入微的描写,这是相当不易的。

  《最长的一天》读后感(六):战争的残酷

  最长的一天 这是我看的第一部以二战为题材的书。书本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描写的就是诺曼底战役即D日前的准备工作,D日当日的登陆,以及次日的双方交战情况。第一部分,也是个人认为描写最好的部分,把双方的一个紧张气氛烘托的很到位。特别是盟军战士在面对即将到来的恶战的兴奋 恐惧。其中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一个天主教的牧师,在战争来临前一夜,他变成了所有人的精神寄托。在舰艇上军士们不分教派,都跑到他的面前来,祈求神可以保护他们安然度过明日并且打败敌军,解救在法西斯压迫下的亲友。一年多的艰苦训练等待的就是这一刻。其中还有一张照片拍摄的就是士兵们上战场的情景。每个士兵身上都披着上百斤的弹药机械,他们就像一个行走的弹药库。而伞军作为打响诺曼底战役的先锋队,正是因为那该死的装备,将近三分之一的人都没有到达战场,而是陷落在滩涂甚至于仅仅没膝的水中。

  在战争中人们的生命是多么的渺小。也正是这一个个渺小的生命,铸就了我们这一代人的安稳和平。

  《最长的一天》读后感(七):了解二战,从这里开始

  这是一本关于二战诺曼底登陆的纪实小说,作者从多个角度来描写了这个称作史上最长的一天惨烈战斗,从中我们仿佛可以身临其境感受到在1944年6月6日里在诺曼底及其周边究竟发生了什么。

  德军方面,西线B集团军司令隆美尔正在回家休假的路上,同时还准备着去面见希特勒以申请调动其精锐的装甲师以加强大西洋防线。

  盟军方面,最高司令官艾森豪威尔顶着巨大的压力把D Day又延长了一天,尽管登录日的情报可能已经被德国人截获,但所有的陡海空军队及庞大的后勤供应部队已经蓄势待发

  在英国集结等待出发命令的军士眼里,他们已经等得不耐烦了,希望出发的命令赶紧发出,尽管他们知道前面等待自己的是怎样一场恶斗。

  在法国诺曼底附近的村庄里,普通百姓并没有觉得即将到来的一天会和其它的普通日子有何不同,但一些地下工作者已经知道了关于D Day的一些信息,他们也在忐忑不安地盼着这一天的到来。

  6日凌晨,战斗开始了,先是空降兵的从天而降,黑漆漆地夜里,伴随着密集地高射炮火,从飞机上一跃而下,伞兵们唯一可以依靠的除了自己就是上帝了。

  海滩方面,五个滩头同时开始登陆,Omaha海滩是最惨烈的,有些人偏离了航线,反而成了运气最好的一批人。

  本书给人最大的感觉是纪实性,真实地还原了这次史上最大的登陆战斗,以及战斗中的混乱、惨烈以及生命在战争中的脆弱,没有什么将士的高瞻远瞩、士兵的信誓旦旦,能感受到的都是真实,艾森豪威尔也没有必胜的把握,甚至已经准备好了失败的报告,在仿佛人间地狱的Omaha海滩,盟军士兵们也表现出了真实而不同的表现,有的已经吓傻了只想回到妈妈的怀抱,有的视密集的炮火为无物,有的出师未捷被已方的舰艇误伤,。。。

  感谢瑞恩,他准确地展现了诺曼底登陆这一天的混乱、惨烈,让我们更加意识到和平的珍贵

  《最长的一天》读后感(八):战争原来是这样

  作为从小就比较喜欢战争题材的电视、书籍和游戏男孩子,我总幻想有一天能真正成为一位军官,然后指挥一场酣畅淋漓的以弱胜强的战役,并且认为一场战争的胜利就是简简单单看双方的军事力量。直到我看完《最长的一天》后,才深深感到一场战争考验的远远不只是双方军事力量的比拼,也不仅仅是双方将领军事才能的对抗,更多的是双方战前的准备,包括保密工作、舆论宣传、民心导向以及上帝的安排,比如同盟国在舆论宣传及民心导向方面的工作做的就比德国好的多;德国虽然多次破获了盟军的密码,可是却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在D日,德军多位高级将领鬼使神差的都不在前线(或许是上帝安排)……

  当然,军事方面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通过《最长的一天》使我明白了若没有整体合理的进攻防御策略,单靠小股军队的各自为战(德军在D日的战斗就是这样),虽有地利优势,也免不了遭受失败;还有就是能想办法打对手一个抽手不及是一场军事行动的关键,沙漠之狐——隆美尔的两次失败都是这样(一次是在北非战场败于蒙哥马利,另一次就是这D日作站),真是可惜可悲可叹!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