染了一顶彩虹爆炸头,我准备复兴“杀马特”了!
可以说,我们的童年时代,是多姿多彩的。
不仅仅是小孩子脑中天马行空的童话世界,
还有稍大些时候,五彩斑斓的杀马特非主流。
关于杀马特,相信大多数90后都是熟悉的。不管是现实中还是网络上,
一头五颜六色的头发,全是火星文的QQ空间,动辄就“葬爱”的大家族,
是我们记忆中关于杀马特的所有。
杀马特在中国的发展应该始于2007年或者2008年。
突然间,大街小巷出现了这么一群人。
他们留着色彩斑斓,每一根发丝都拼命扎向天空的扫把头,化着厚到堪比今天磨皮滤镜的烟熏妆,
衣服上带着廉价又夸张的大链子碎铆钉,成群结队走在街上,
五米之外雌雄难辨。
再举着手机来几张自拍,发到bl颇有格调的QQ空间里,
配上一段别人看不懂,自己也看不懂的“涐嗳伱”火星文,一时间引得少男少女竞相模仿。
后来,杀马特家族的千军万马,攻陷了各大论坛和贴吧,将网络环境搅得乌烟瘴气。
他们终于引起了大家的反感。有人开始恶搞杀马特的视频,在公共场合戴上假发,捣乱出丑博眼球,
普通人越来越觉得杀马特都是“脑残”“没素质”“没文化”。
网络上清理杀马特的活动,轰轰烈烈开始了。
他们攻陷杀马特的贴吧,对杀马特进行大肆谩骂,潜入杀马特群聊想方设法当上群主,
再出其不意解散群聊。
舆论的批判延伸到现实。一些人化身线下猎手,剪掉杀马特的头发,再对其进行殴打。
一位杀马特坐在昆明街头吃饭,就被隔壁桌按在地上烧了头发。
为了生存,红极一时的杀马特剪掉了头发,换下了衣服,销声匿迹。
时隔十几年,如果不是偶然间又刷到视频,
桃子真以为,杀马特已经彻彻底底消失在了我们的生活中。
dy上有一位名叫“冷少爷”的用户,头发又黄又爆炸,每一根发丝都透露着桀骜不驯的独特气质,
内搭一件露腰的黑色小背心,链子所折射出的金属光泽和裤子上左右对称的拉链相得益彰,
银光闪闪的外套更是掩饰不住他杀马特贵族的锋芒。
时而,他会在地铁站偶遇一个满身奶糖味的女孩子,却因自惭形秽,无法直视她的光芒,
时而,他又是和JK小伙伴一起出街的酷炫男孩,四连问直击网友天灵盖,
告诉大家,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
冷少爷的这种形象,或许也是我们对于杀马特的刻板印象。
可实际上,这是杀马特,这也不是杀马特。
导演李一凡拍了一部纪录片,名字叫做《杀马特,我爱你》。
在他的镜头下,杀马特不再是我们既定印象中那些嚣张跋扈又low穿地心的土狗,
而是一个又一个,被消解在时代洪流中的心酸故事。
这些杀马特,大多数都是留守儿童,父母常年外出打工,他们跟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
因为家境等原因,其他同龄孩子还在读书上学时,他们就要辍学出来,跟父母一样进城打工。
十五岁,十四岁,甚至十一二岁,就成为了厂工。
因为年龄小,大厂不要童工,他们只能用假身份证去黑作坊或小工厂上班。
他们胆怯、羞涩,单纯地相信别人。
紫头发小哥第一次到广州,租好房子却找不到回家的路。碰到“好心指路”的女生,却问他借走了2000块钱,
走之前留下手机号表示一定会还,可后来拨回去才知道这就是个空号。
他们没有学历,没有技术,日复一日重复着流水线上的工作,“站着都能睡着”。
在导演李一凡征集道德900多部工厂视频中,有人发来被机器切掉的带血手指,还有人发来排着长队的求职队伍。
一天12个小时,一个月休一天的工作制度是家常便饭。
一天贴几万个标签,一个几厘钱,
被百洁布磨掉指甲,被噪音吵到短暂性失聪,手里的活也是一刻都不能停,因为一停就会导致堆积,
本就贫瘠的薪水,更会被扣掉大半。
他们没有充足的时间,也没有充足的金钱浪费在社交娱乐上,日复一日的工作,让他们像是活在一个牢笼里。
他们需要一些快乐,一些发泄,来证明自己和流水线上的那些机器不一样。
于是,杀马特就成了他们的宣泄口。
纪录片中的那些杀马特,都有着属于自己的故事,有对于杀马特独特的情感。
“把自己打扮得很强硬,像刺猬一样”,
有时候,头发是给自己的一种勇气,好像自己是一个坏孩子。坏孩子,是不会被欺负的。
“不搞这种头发,找不到女朋友。”
“成为杀马特,我们很快乐。只要你是杀马特,那我们就是家人”。
“哪怕吵一架,但至少有人愿意跟我说话。别人怎么看都无所谓”。
对他们而言,现实是残酷的。为了不被别人欺负,为了让自己看起来不像机器,
他们义无反顾的沉浸在杀马特中,成为了别人眼中特立独行的异类。
他们的打扮和主流审美相悖,他们以此来保护自己,他们在流水线上,麻木,呆滞,用这种形式来自我解放,救赎。
最后再回到流水线上,给到工厂里为生计奔波。没有人能改变这一切,悲剧总是在不断发生。
导演李一凡在演讲中说道,当他千方百计联系上杀马特,提出要对他们进行采访时,
这些孩子们的第一反应是恐惧。
认为他是“线下代打”,是来殴打他们的。
杀马特真就是一群没文化搅得社会乌烟瘴气的垃圾吗?
不是。
那是被大家误解十年,从起点开始,就从未赢过的年轻人。
当我们在努力解释着一些群体或一些现象的时候,有没有给予那些和我们不同处境的人,一份平等的关注?
真正的“他者”,在一轮又一轮的激辩声中被淹没,被筛滤,被稀释,甚至被磋磨到连渣都不剩,
好不容易好像要被看见了,等来的还是无尽的误读和又一次的被异化。
我们常说要多看看这个世界,
可为什么看来看去,能看到的还只是那千千万万个自己呢?
能够真正看到他人,是一种很珍贵的品质,不画地为牢,也是我们每个人应该做到的事情。
但愿读书赋予我们的不仅仅是知识的积淀,还应有对他人的共情能力,而不是时时刻刻,
给自己的心筑起一道又一道最后连自己都无法逾越的高墙。
更何况,在另一个阶层中,我们也是杀马特。
只是你我,没有染夸张的头发而已。
end
部分素材来源于网络
侵删
你可能还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