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克鲁采奏鸣曲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克鲁采奏鸣曲读后感锦集

2021-01-12 02:21: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克鲁采奏鸣曲读后感锦集

  《克鲁采奏鸣曲》是一本由(俄)列夫·托尔斯泰著作,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简裝本图书,本书定价:12.00元,页数:13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克鲁采奏鸣曲》精选点评:

  ●托翁晚年不仅愈发没有“随心所欲、不逾矩”,反而更加激进、具有批判性了。这部小说情节并不复杂,框架叙事(元叙事)是夜晚在火车上听故事,主线叙事是贵族的杀妻故事。即使托翁到最后仍未达到圆融通透的境界,但他却是一个十足真诚的人,也是严肃思考社会问题的作家。这部作品认真剖析了两性关系、婚姻制度、俄罗斯的上层社会状况等等问题。应该说托翁是非常超前的,在那时候便已看到被扭曲的婚姻制度捆绑在一起的两性间的刻骨仇恨。这跟现在热播的影视剧《消失的爱人》、《我的危险妻子》等真是不谋而合。

  ●我认为这是不好的x5- -

  ●那种刻骨铭心至死不休恨不得噬其骨肉的恨意竟然存在于夫妻间,多么奇妙。顺说作为一个不怎么相信爱情的人真心想红烧大排波兹德内歇夫对于爱情见解的每一句话啊~

  ●还是那个绅士不对。。。

  ●有些失望,或者说我从来不喜欢俄式风格的小说

  ●很直白。爱情和婚姻的本质。我也认同节欲是幸福的源泉,但是列夫有点苛刻了。

  ●岱宗念念不忘的书。描写很细腻。说教气重,没太瞧出来好,是我幼稚了……

  ●我觉得蛮有意思。托翁的观点,读者可以不同意,但一定会觉得很有意思,甚至会感到受启发。

  ●最近看的虚无主义的东西,有点多。。。

  ●写这本书的时候,托尔斯泰也许并没有仔细考虑他所一直宣扬的价值。他在愤怒地表达。

  《克鲁采奏鸣曲》读后感(一):灵魂原罪的奏鸣曲

  古成语中有疑人偷斧一词,讲的大致是人主观心理对行为判断的影响,托尔斯泰把这种情绪化的心理赋予了细致的描写,这样的奏鸣曲和托尔斯泰本身的婚姻状况分不开的.探讨情欲真爱灵魂之间的原罪.书内容走的是极致路线.我想托尔斯泰并不是在悲观的表达对爱的理解,而是分享探讨与交流.

  贝多芬:克鲁采奏鸣曲

  第一乐章 持续的慢板──急板,A大调,含着序奏的奏鸣曲式,主部的第一主题是那种非常动人的热情,而第二主题是好似一种静静的祈祷,两个主题的呈示与发展非常精妙。

  第二乐章 变化多端的行板,由行板安宁柔美的主题及4段变奏组成,主题为F大调,全体系为3段体,变奏完成后以很慢的慢板华彩移入尾奏,平静地终了。

  第三乐章 终曲,急板,A大调,奏鸣曲式,这个乐章的主体由活泼的塔兰泰拉舞曲节奏构成,具有非常华丽辉煌的效果。 .

  《克鲁采奏鸣曲》读后感(二):我爱你能有多久

  热恋中的小儿女说:我爱你,天长地久!

  洋人说:I love you forever!

  爱,真能这么久吗?托尔斯泰的名篇《克鲁采奏鸣曲》认为:一个人爱另一个人,也许只有几个小时,几个月,几年时间,终生不渝的爱情是不存在的。

  热恋中的小儿女爱得死去活来,这种强烈的感情能在一生几万天时间里,高度高速的爱着吗?他能保证一生中从没有过厌烦对方的时刻吗,哪怕一分钟?它最终会被生活的琐事、子女、无休止的争吵、猜疑所取代。二人或许能厮守一生,但这是你最初热恋时的感觉吗?更多的恐怕是责任、是不知所从,是自己欺骗自己而混混沌沌走完自己的人生路。也许您会说,是亲情代替了爱情,但亲情是爱情吗?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简单的文字,却是人类永远做不到的痛。

  天长地久有时近,此恨绵绵无绝期。更是欺人的话。

  《克鲁采奏鸣曲》读后感(三):自觉的灵、最伟大的俄罗斯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

  列夫· 托尔斯泰是公认的最伟大的俄罗斯文学家,《西方正典》作者、美国著名文学教授兼批评家哈洛·卜伦甚至称之为“从文艺复兴以来,惟一能挑战荷马、但丁与莎士比亚的伟大作家”。对文学拥有“狂恋式爱情”的托尔斯泰,是俄罗斯文学史上创作时间最长、作品数量最多、影响最深远、地位最崇高的作家,重情节、重典型、重写实、重批判的文学时代,在他笔下达到巅峰。长篇巨著《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和《复活》是托尔斯泰文学艺术上的三个里程碑。百年来,他的作品被译为各国文字,销售量累积超过5亿册,是大师中的大师。 在世界文学的巍巍群山中,堪与莎士比亚、歌德这几座高峰并肩而立的俄国作家当首推列夫·托尔斯泰。托尔斯泰是一位有思想的艺术家,也是一位博学的艺术大师。他的作品展现的社会画面之广阔,蕴含的思想之丰饶,融会的艺术、语言、哲学、历史、民俗乃至自然科学等各种知识之广博,常常令人望洋兴叹。他的三部鸿篇巨著无疑代表了19世纪世界现实主义文学的最高水平。 人一生其实不用读太多的书,有个七八本便足矣;但是,为了找到这七八本最值得读的书,则必须先读完两三千本。在数以千计的文学名著中,《战争与和平》、《复活》这些伟大作家的伟大作品,无疑是我们最该读的那几本书之一。高尔基曾言:“不认识托尔斯泰者,不可能认识俄罗斯。”

  《克鲁采奏鸣曲》读后感(四):爱本是无中生有——关于托翁的《克莱采奏鸣曲》

  看完了托翁的《克莱采奏鸣曲》。总觉得有些似曾相识。想起了张爱玲。阴戾、冷峭、怀疑。爱被还原成了赤裸裸的欲望:肉欲或者控制欲。就是这种欲望让老绅士和那个女人结合在一起,也就是这种欲望让老绅士怀疑妻子的不忠,动了杀心。

  按照托尔斯泰的哲学,情欲是人的原罪,而爱只是情欲的幌子或者修辞。由于对肉身的恐惧,托翁不相信真正的爱情,或者说不相信肉身可以培育出像爱情之类的美好事物。但是,托翁把肉身定义为恶,无疑是错误的。肉身并不善也不恶,或者说,肉身可善可恶,肉身只是一个虚无。而属于欲望,固然可以继续自我沉沦然后毁掉自己,也可以仰望星空因信称义直至升华为爱。虽然,欲望是必然的,爱只是一种可能。但有时候可能的东西比必然的东西更有分量,因为那是人们心灵的作品,是自由意志的最终选择。老绅士的毁灭,固然有诸多偶然的因素,但说到底还是他没有爱的自觉,不懂得如何去维护和修葺那本不坚实的爱的茅屋。具体说来,就是不懂得忍让,不懂得自省,永远认为自己是对的或者是委屈的。控制欲太强,但却不懂得奥维德那句酷语:若想被人爱,自己需可爱。由于缺乏爱的常识和意识,造成了悲剧,也怨不得别人,包括怨不得肉身,怨不得欲望。

  爱,就是在肉体的荒漠上挖一口井。我们并不能因为荒漠里本没有井,就让它永远干涸。爱是对肉身之欲的救赎。相信爱的存在,从虚无中滋养出善和美,这就是爱的造化。《圣经》里说:“你的信心救了你。”

  《克鲁采奏鸣曲》读后感(五):理想主义的没落

  伟大的作家往往会创造伟大的爱情故事,可假如连他自己都不相信爱情呢?

  托尔斯泰忍受了和妻子48年的争吵不休,最终离家客死驿站。而他在《克鲁采奏鸣曲》这本书中的主人公瓦夏却在无法忍受妻子的背叛后,杀妻弃子,家破人亡。

  在这本书中托尔斯泰提出一个永恒的问题,那就是什么是爱情?当然,托尔斯泰不是提出问题,而是直接给出答案:爱情并不存在,除了动物性的欲望,人类之间压根没有什么纯洁的爱情。夫妻之间除了把对方当作仇人,根本没有真正幸福的婚姻。

  瓦夏是出于爱情与妻子结婚,而在结婚前他就发现自己除了受到妻子美貌诱惑之外,根本没有办法与妻子沟通。而在蜜月的第二天,他们就出现分歧,开始不停的吵架。但让他奇怪的是,他们对彼此的渴望往往在争吵后更加强烈。这一点让瓦夏痛苦却又困惑。

  就在这种状态中,他们生了五个孩子。可是妻子却在绝育后变得更加美丽。这让瓦夏常常处于焦虑嫉妒的状态。就像托尔斯泰一样,他恨自己的妻子,却又不愿意看她和别的男人亲近。

  妻子的才华与美貌最终吸引了另一个浪荡公子的追求,结果在妻子与情夫的约会中,瓦夏选择了杀妻。

  直到妻子要死的那一刻,瓦夏才意识到,妻子也是一个人,除了作为女人存在之外,也是一个人,一个活生生的生命,需要生存,当然也需要被当成一个人。可惜,在过去,妻子对他而言,只是自己用婚姻捆绑住的女人而已。

  用这个故事,托尔斯泰证明了幸福婚姻纯属虚构。也许,托尔斯泰是太过悲观了,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谁又曾真正见过如梁祝那样的爱情?即便是卓文君也最终落得秋扇见捐。

  现实生活中的婚姻,往往是权钱的结合,或者钱色的交易,正常一点的就是少年夫妻老来伴,是一种彼此的需要。人是社会动物,而家庭则是社会中最为稳固的关系,因此人们都需要一个家庭来承载自己的生命。这就使得人们必须结婚,不管是不是真的遇到了希望结婚的对象。

  或者高尚一点,为了父母而结婚。心想父母辛苦一辈子,不过是想儿孙满堂,作为子女,连这一点点小小的要求也不能满足父母,岂不是太不孝。中国人百善孝为先,自然不能做不孝的儿女。

  总归,爱情不管是理想也好,是虚妄也好,总是人生中最为重要的话题之一。托翁的这本书,或许真的有失偏颇,到底也值得一读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