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名小说读后感精选
《废名小说》是一本由格非 编著作,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简裝本图书,本书定价:17.50元,页数:34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废名小说》精选点评:
●跳了莫须有,喜欢哀伤灵动的乡村。桥的下篇很喜爱,只是有些过于孤独了。
●嗯。。。那啥。我看不懂。有能力的可以看看。
●活在另一个世界自然真实的才子
●为什么废名感觉好像很多人不知道他 他写的小说是比大部分那时候的人好的。。
●格非在序里说,一个大学生读不懂《桃园》这样的作品奇怪吗?一点也不奇怪。
●桥很美 莫须有先生很可爱 都非常喜欢
●我跟鸟人说我无法理解写了啥
●竹林故事,桥,柚子等等,风淡云清的忧伤与真善美,自此喜欢废名,这个以前没有听说过的作家。
●更想看一看他的散文。
●2005-37
《废名小说》读后感(一):“ 我站在这里我丰富极了。”
废名的字是那么轻呀。就像他造了一朵云,云落在溪水里随波荡着,沾了上古的春风,染了全宇宙的诗韵,捧起抱在胸前,化在了自己梦里。
什么情节呀起伏呀在他眼里实在太无趣了,他要唤醒你心底所有的花苞,借着他的文来网住你那些渐远的呓语。读完《桥》,仿佛读到了人类最极致的温柔,美得心里一颤,从此所有的虚空都有着落,所有的化为乌有都死灰复燃,看树不再是树,看月亮也不再是月亮了。
就像他笔下莫须有先生站在门前贪看风景不肯进屋,笑着说道:“我站在这里我丰富极了。”
是呀,我在废名的笔下,我丰富极了。
《废名小说》读后感(二):张先生和张太太
这篇文章令人感到哀伤,从一开始就令人哀伤。
通篇的故事都是笼罩在张太太的美丽面容和小脚之中。张先生是乡下人家入城了之后的新人,他的新思想是解放的,人却被禁锢在一个旧的现实当中。若面对一个腐朽的“旧”,大约但凡是一个真正的新人,就会毫不犹豫和这一切决裂,但是这“旧”实在是美的很,而且羞涩着,自卑着令人怜惜。张太太在入眠前不愿意当着张先生的面洗脚,不愿意脱袜子睡觉。张先生看到了,只能叹气。
故事在最末的时候落在那个酒会的邀约上,落在张先生的一身叹息。这一声叹息里包含着人的矛盾,而这矛盾不止是社会交替里人所不能 找到自己的位置的叹息,他的长声唏嘘一直延绵着,直到今天,我们还是在叹息着类似的事情。因为我们所希望所设想的自己的生活和我们所经历所承受的自己的生活实在有太多不像,并且这些不像虽然不令人欢喜,有时又朦胧着张太太那样的美丽。
读罢,趁着点傍晚的色彩,从燕南园过,还是那平常掩在草木深处的廊前灯和绿漆门,却因为安静而令人哀伤了。
我想起一个人,也只能叹气。
《废名小说》读后感(三):初读废名
我上大学之前确实是不知道中国还有一个作家叫废名。后来因教作品选读的何先生曾提及,我才知道。我是先对“废名”这两个字提起兴趣,才专门找来他的文章读的。
名字可以说是唯一一个从出生到死亡都伴随着我们的“身外之物”。在我看来,废去自己的名字不啻于抹去生存的痕迹。而真的就有这么一个人,不是换名,而是真的废去自己的名字,真的就叫为废名,可想他有多么离世,多么脱俗。而他的作品之所以不能像畅销书一样广为人知,一方面是因其作品的晦涩,一方面也与他本人深受“佛”与“隐”而形成的空空性格有关了。
这篇选集我没有全部看完,看过的也不敢说都理解其意义了。所以只重点谈谈对于《桥》这个中长篇的一些看法。
《桥》(上)自小林离家十年隔开,前半部分写小时候的小林与琴子的渊源,后半部分细竹出现,主要写他们三人的一些琐事。细竹是琴子的姊妹,不是亲的。
小时候的小林天真无忧,活泼调皮,有些不知天高地厚的锐气。其中有一段我特别喜欢,能反复品读。大致说的是小林教琴子写字,小林在纸上写一个大大的“我”字,又写一个小小的“你”字,在那字字的缝隙之间快快写了一个“爱”字接着又一笔涂掉了。琴子惘然道,你把我的印本涂坏了。这一段写的真是好,写尽了恋爱中少年少女的心事。不可不说,这于一篇的梦梦幻幻中出现的实实在在的趣味,才让我能继续读下去,并且对作者的印象有了改观。废名对于人与人的关系的把握应该是十分敏感的。这一点在后文中我还会谈到。
在读者的眼前,这一页的空白实代表了十年的光阴。小林再也不是以前的小林了。这次归家以后,他注意到了细竹。细竹就像小时候的他,活泼天真,开朗外向。琴子则从一个小姑娘长成一个端庄沉静的女子了。因这三人奇妙的关系,笼罩在他们身上有一种淡淡的被排离感。对于细竹来说,小林是一个外来人,琴子与小林却将会成为命运共同体,而她与琴子自小相伴的情分则无处安放,她难以接受了。对于小林来说,琴子和细竹的亲密无间,他难以插足,另一方面,他不同的经历也使他难以与琴子发生共鸣。而琴子则烦闷于小林的若即若离与过分注意细竹。但他们三人又可以说是最亲密的伙伴。作者用了细竹的一句话,就将这微妙的关系点出了。背景是三人在商量远游。“细竹说,你跟我们一路出去玩一趟,住多住少都随你,回来你就做新娘子—反正事情我都知道。众人于一阵天真的欢喜之上加了一个沉默。”这沉默,各有各的味道了。诸如此类,可以看出作者敏感细腻的人情体察了。
《桥》(下)主要写了三人同行出游途中之事。遣词造句愈发精妙,意境也更美了。小林的思绪更加飘忽不定,下篇格外给人在梦中之感。
总的来说,《桥》整篇的意境是美的,一些地方也确实难以理解,但藉此略微了解了废名作品,其风梦幻天真,其文精致深邃,值得一读,也算有所收获了。
《废名小说》读后感(四):孤独者的邂逅
我初次读到废名还是刚入大学那会。中学不给看课外书,如今畅快了,一进学校就泡进了图书馆。我喜欢杂乱的翻书,习惯先用手顺着书架拨拉一番,看到自己中意的书,心里就留个底,有个印象,预备以后好找。一次又在书架中穿梭,一本本锊着走,不巧头碰到一本书,抬起头,看到一本灰旧的书斜出在外,于是取下,摸着灰白的书皮,随意的从中间某页翻开,刚瞄了两行就禁不住沉了进去,那流水一般的句子,淡淡的愁绪,宛似蒙着一层纱一样的基调,流离灵动,让人觉得如入山坳里的乡村。那潜沉着忆恋触动了我的记忆。于是不顾广播台传来烦躁音乐,不顾太阳已经偏西,不顾肚子咕咕响,一气读下去直到拈完最后一页,然后梦游一般出了图书馆走向食堂,一路晃悠晃悠的回味。
以后对废名的文字就有种亲近,一看起来句子好像就象在心里哗哗的流。象小时候在外野混时,渴了喝溪边自己挖的沙泉,感觉粗涩甘甜。那诗一般的意境,跳跃性的文字,平淡的对话不时冒出的让人半天返不过愣来的话语,真是一惊一喜一迷一醉。
读《桥》,《竹林的故事》,《初恋》或《桃园》就会不自觉的想到家乡,山林,骆马湖的湖泊渔舟,峰山上遍布的青栗和挂满青红的石榴;想到家门前的桑园,刺梨树开满粉红的小花,想起那些蛰过我无数次的蜜蜂们;想起桃园,清瘦的奶奶箉着一捆桑树枝从里面踩进踩出;想到一个象极冬尼娅的女孩,的确,中考完读保尔,想起插图就觉得象。只是后来长大,一路追没追上,结果只能是一句话,过去的一切,如云,留或走,都是一样的,人远了,也就剩下这青春,言不及义的青春,猝不成句的青春。
当我从清明理想和阴郁的泥淖爬出来的时候,正是我遇到废名文字的时候。那是一阵流水浸润我苦闷的河床,又象船把我呼啦呼啦的摆过难熬的时间之河。每当心里糟透了的时候,就翻起它,就沉入,就暂时忘记了烦躁的人和事。看完也什么事都象没发生,继续上课,转悠,去旧书摊淘书,也留心废名的书。还搜集到几本,尤其珍爱的是他那本《谈新诗》,而读完每本,都要由着当时心情在书后胡乱的涂上几句,那时自己也太闲散,也没记日记的习惯,之后再翻那些书,看到也只有那几行留给青春的文字,时间过的真快...
一次去三联书店,进去就找废名的书,就见到这本浙江文艺出的废名小说,淡雅的封面,书内宽宽的留白,一排排文字规矩的印在洁白的纸上,靠着书架,慢慢的进入废名那梦一般的真实。读完有点象一个梦,甚至要甩甩头才能返过愣来。
读废名小说,有时候琢磨不清里面的人物来龙去脉,写的轻灵飘忽,常常把握不住却喜欢那种感觉,一种笼在心中的印象,象早晨的雾气笼在内心的水塘。那常把散文,诗歌,禅学,晚唐诗,意识流的印象水乳交融到一起的文字,常常给人一种别样的惊叹。
也许是某种气质的接近,或者是偶然,一种心灵的契合,也就正好遇到了,就成了那段时间难忘的小插曲。
《废名小说》读后感(五):何不相忘于江湖
一口气读完《柚子》,不由得觉着柚子的形象忽然清晰了起来,四下透着一股质朴与纯真,满是乡土气息,直有种邻家女孩的亲切感。重读一遍,只觉着它字里行间都弥漫着一股淡淡的忧伤,这种忧伤出现在有亲切感的人身上,变得更加浓郁起来,并且到了最强烈的时候,戛然而止。
《柚子》作于1923年,此时的废名刚刚进入北京大学,可以算得上是他最早期作品之一了。这时他的创作风格虽未成熟,但已初露端倪。有人认为,废名的小说是中国式的“意识流”,有李商隐的天马行空和温飞卿的轻艳。《柚子》通篇文字简短悠远,有种散文般的意境,处处随性而发,每一处回忆都恍若一场旧梦,娓娓诉之笔端。它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也没有个性鲜明的人物,读来不温不火,却别有一番空灵与清澈。废名是研究佛学的,当然,小说中也带有些许禅意。
关于《柚子》的立意,我实在猜不透废名先生有何高深之处,在我看来,只是一种缅怀罢了,当然,要是按照一般的套路,非要批判封建礼教和包办婚姻使有情人难成眷以及对人们的摧残,也未尝不可,但是如果这样说来,便会破坏了小说本身所有的一种意境。小说选取了“赌钱”、吃糖果、折花、定湖草、“望月亮”等几个场景,大致的勾勒出了与柚子从小结伴长大的种种,这一刻,仿佛又回到了与柚子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日子,可越往后来,情况急转直下,与柚子十年久别,柚子家变得破败,家境每况愈下,而柚子将要嫁做他人妇,嫁过去的人家也是前途难卜,自己也遵从父母之命,同芹姐成亲,而且同芹姐之间,柚子也成了一种无形的隔阂,互相回避谈起,与柚子渐行渐远,“眼看着十年久别,一夕重逢的柚子妹妹,跟着她的骷髅似的母亲,在泥泞街上并不回顾我的母亲的泣别,渐渐走不见了。”再也回不到有柚子的过去了。文到此处,戛然而止,只留忧伤绵绵,同柚子共同有过的种种欢愉更加加剧了这场悲剧。
那作者同柚子之间究竟有什么,是爱情吗?在我看来,却不尽然,这种感情很复杂,不是简单的亲情,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男女之间的情爱,而是超脱了这些的一种最亲密的感情,比爱情更像亲情,比亲情更像爱情,我实在不知道该用什么词来形容。除去最基本的血缘感情外,作者同柚子童年时候是最好的玩伴,形影不离,互相之间的喜欢是最质朴的,是最纯粹的一种感情,随着年龄的增长,渐懂世事,两人情窦初开,彼此互相爱慕,心心相印,两人之间的感情多了些爱意,而再到后来,两人聚少离多,终至渐行渐远,柚子前途难测,对柚子更多了怜惜之情。这些感情交织混杂起来,使得柚子最终成为作者心中的一块隐痛,永难忘却。一开始,两人各有婚约便注定以后会是一场悲剧,冥冥中一切自有天意,隐隐然有一种“宿命”在其中。
这篇小说读来心有戚戚,仿佛从前也有一个柚子存在过,我总觉着柚子不仅仅只是一个人,更大程度上是整个过去生活的浓缩,是柚子将记忆的碎片粘合在一起,串联在一起,基本还原了以前的日子,柚子的象征意义远远大于其本身,对柚子的这些复杂的感情,也许正是对以前那段难以言明的日子的缅怀。
废名的这篇《柚子》是没有时代局限性的,它可以发生在任何时候,几千年前抑或是几千年后,而且这个故事可能发生在任何人身上,每个人都可能有自己的柚子,当然,柚子并不一定是个人,她可能是任何承载自己回忆的东西。在人们的记忆中,似乎有这么一种情况,欢乐的总是比悲伤多,人们常常都缅怀过去,但是过去生活中那些欢乐却是再也回不去了,这又增加了一份忧伤,便多了曾经沧海难为水般感慨,越是忧伤越是回忆,越是回忆越是感伤,这便成了一种矛盾。说远了,废名先生创作《柚子》的初衷现今无从得知,倘若小说换种结局,即柚子嫁得好人家,生活美满幸福,那又会怎样呢?把对柚子怜惜换作是祝福,这样的结局在其他小说好像也见过,但是感情一样,仍是别有一番忧伤,可见不论结局如何,回忆过去,总会有一番感伤的。
以前读过张承志的《黑骏马》,感觉它与《柚子》极为相似,虽然两者文风走的是两条完全不同的路子,叙事结构多有不同而且故事本身也多有曲折,不尽相同,但读起来感觉却是一样的,到了后来都有一种伊人已作他人妇,总有一种酸楚与哀伤,两者都很具感染力,能够唤起心中潜在那份感情,物是人非,伊人远去,总是不免唏嘘感慨,谁都难以免俗。
此情可待成追忆,过去的,终究是回不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