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漏船载酒忆当年》经典读后感有感
《漏船载酒忆当年》是一本由杨宪益著作,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5.00元,页数:25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漏船载酒忆当年》精选点评:
●竟然在第一章出现几个历史错误,比如:袁世凯在孙中山死后才当上大总统。。。
●读来颇有些《上学记》的味道,很有意思。那一代的学者确实有太多故事,同历史变幻、国家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若论学问、经历,也很难企及。
●有钱少爷聪明娃......好在他看得清形势没去大学否则要被整死...
●1、不是全译本。因为那个春夏之交。2、唯一的儿子自焚而死。3、敢作敢当大丈夫。4、85年入党90年开除,只5年党龄。
●3折买来,但是觉得非常得好!自传写得非常舒服!
●【看云集】断续看完了杨宪益先生的自传《漏船载酒忆当年》,感觉像是喝了一杯清茶,回味悠长,又像读了一首渊明的杂诗,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曾有人将此书与巫宁坤的《一滴泪》相比较,二人都在解放前留学欧洲,都是翻译家,都经历了坎坷的人生,甚至都遭受了牢狱之灾,都在晚年回首平生,杨氏可谓洗尽铅华,也无风雨也无晴,巫氏则中心藏之,何日忘之,犹有余恨焉。这或许跟巫氏的经历更悲惨有关,但也跟各人的禀赋和修养不同不无关系。闻道长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胜悲。之所以还要了解过去,是为了警钟长鸣,不再让极权的悲剧重演。十五年十一月十九日阅讫。
●从来没想到可以用这么轻的笔写这么重的痛。18岁通英文,拉丁,希腊,中古法语,游遍欧洲留学牛津,24岁玩闹用英雄偶句体翻译离骚。抗日报国,动荡,漂泊,入狱四年,儿子自焚。波澜的一生是不是更有意义,又有人愿意用这么大的痛苦换取这意义吗?我如果留学回国都会有心理落差,他的落差又得何种之大。盯着全书最后一句话—”有时我想写些什么,研究些问题,但我再也坐不下来干这些事了。我今年八十五岁“—一股心酸。一身正气的花花公子,文科生中的切格瓦拉。
●删节的部分,希望早日看到英文版。第15页“到了高中时,我已能迅速阅读英文书籍了……我发现,要开列一份当时我阅读过的作品几乎是不可能的。通常我每天读一至两部,因此最著名的欧美小说家和诗人的作品我几乎已经读遍了。”
●好读。轻描淡写,对其学习外语、做翻译、做人皆如此。
●在图书馆翻完。
《漏船载酒忆当年》读后感(一):游走于英文与中文之间(阅读时的摘抄)
⒈说到阅读时,他说“我发现,要开列一份当时我阅读过的作品的书目几乎是不可能和事。通常我每天读一至两部,因此最著名的欧美小说家和诗人的作品我几乎已经读遍了。”
⒉杨先生作为一代翻译大师,在用英文著述自传时,遇到“秀才”、“八国联军”这样的词语,在思想上自然需要用一些他自己的词语,如“他刚通过县一级的考试”、“于是八个强国派军队攻打天津和北京”。只不过我觉得,翻译回中文时,再如此固执地采用直译,看起来就会那么自然了。
⒊且不说杨先生一生中翻译的众多英文经典名著,仅仅在这本书里杨先生随意间提到了自己中国文学作品英译工作,粗粗一览就让人咋舌。下面略举几例,以资证明。如《史记》、《资治通鉴》、《楚辞》、《红楼梦》、《老残游记》、《鲁迅选集(四卷本)》、《中国小说史略》以及众多唐宋以来的诗人文人作品,等等,不记其数。
《漏船载酒忆当年》读后感(二):为了不能忘却的记忆
age104:我母亲还为乃迭设计了一套结婚礼服。那是一件中国式丝质短袖旗袍,上面绣满了龙凤花纹,腰身很紧,并不十分实用。二月初的重庆春寒料峭,礼服很薄,穿在身上挺不舒服……
age245;我们杂志的许多读者都要求我们出一些中国古典文学选集和中国当代作品的书,于是我决定,除了继续出《中国文学》杂志外,还要出一整套平装普及本的中国文学书籍。我决定出一整套由我自己来决定取舍的熊猫丛书……
age255:在一次全民关注的变故之中,作为一名中共党员,我违反了党的纪律,最后,经过正常的组织程序,我退出了中国共产党。
age257:1990年2月,我应一位意大利朋友的要求开始用英文撰写这部自传,他把它翻译成意大利文出版了。我的自传结束于我七十七岁那一年。……今年我八十五岁。 1990年6月于北京
可能因为从外文翻译成中文出版的原因,文笔不太自然,也不象杨宪益的口吻。叙述像隔了一层纱,闻名比如见面,近看不如远观。
========================================
《少年执手●相约白头:人间仙侣杨宪益和戴乃迭》
http://www.douban.com/note/27047874/
《漏船载酒忆当年》读后感(三):经历风浪不抱怨大概是种天赋
出口转内销的自传看过几本,杨宪益先生的《漏船载酒忆当年》,是个人觉得特别有意思的一本。简直够匹敌何兆武的《上学记》了。
这些年,但凡那代人的回忆录、自传文章,总是一边倒的好评。这股风潮不知从何时开始,亦看不到终结的苗头。于是好些文字便混在这股风潮里,莫名成了口碑之作。个人认为,至少《巨流河》、《我是落花生的女儿》、《牛棚杂忆》这几本,可以算在这一类里,文笔平庸是其次,写作者本身的无趣才最要命。这几本回忆录之所以被称道,不过沾了时代二字的光,或换个说法,是遭受了时代的劫难吧。
说回杨宪益老先生这本,因为是英文写作再译成中文,文笔上自然别做太多要求。好在杨宪益这一生的经历足够传奇,好在老先生的个性足够鲜活,光这两点,便足够让这本回忆录不是因时代、而是真正因其本身而成为佳作。
书中几条脉络,一条是杨老先生的生平,幼时穿袁世凯给的黄马褂,七八岁以董事身份西装革履地出席人民银行董事会。留学去的牛津,不用奖学金,学业上也多凭喜好而为,原因无二,有钱。毕业前家道中落,卖了书凑了钱也一定要回战时的中国,纨绔子弟(先生自己的话)变穷光蛋,却依然是带着珍宝回来的,杨老先生此后多年的岁月里,妻子戴乃迭是当之无愧的贵人。
回国后的这条线,以翻译为生,算学术脉络,却的确是我评价不了的,文人相轻这种传统美德放之中外皆适用。书里杨老先生提到曾经的上司梁实秋是这样说的,他没有把学术工作当成一回事,翻译一部莎士比亚的作品只要十天功夫,他为与国民党官僚们周旋浪费了太多时光。看杨老先生晚年的报道,据说他还曾说过钱钟书“英文不好”的话。所以再严肃的学术史,在我们这种外行眼里,终究只能被看成了八卦史。
还有一条是个人政治脉络。一个大资本家的公子,做过地下党眼线,然后是右派,然后是阶下囚。熬到文革结束,还毅然决然要入党。你以为这就完了吗?高潮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杨老先生被开除出党,是会玩儿的主儿。
全书看下来,杨老先生是个嘴碎却不刻薄,经历大风浪却仍能平和且不抱怨的人。最招人喜欢的是,他从来不是把世事看透看穿后的无趣之人,这点和前面提到的何兆武老先生真是像极。
《漏船载酒忆当年》读后感(四):当回忆停止
在回忆结束之后,杨宪益将话题拉到了这一刻,他说:“有时我想写些什么,研究些问题,但我再也坐不下来干这些事了。”说不上是厌倦还是年龄问题,据说在戴乃迭过世后,杨宪益就不再做翻译或其他工作,整日里只是坐在沙发上,他拒绝电视,一方面可能是因为视力原因,一方面,也可能更重要,是因为电视对他来说过于弱智。这基本上说,他关上了对外界敞开的门。
关于以上的补充,杨宪益在《漏船载酒忆当年》里并没有叙述,整本书在回忆完结之后,用这样一句话做了结尾:“今年我八十五岁。”在中国画的题款中,经常见到这样的提款方式,某老人某某高龄作。在读到杨宪益的最后一句话时,写在画幅上的那些题款突然变得醒目了。我曾经在阅读它们的时候,以为那是对高寿的炫耀,但现在想来,况味要复杂的多。而在杨宪益这里,这句话采用纯粹的称述语调讲出,却将整本书隐藏的叹息重新提了出来。
阅读一个人的回忆,等同于替他活过一回,如果放弃警醒的话,难免会有很深的代入感,它让阅读者情绪起伏难平,回忆者省略的部分反而在阅读者的脑海中持续得到填补,最后形成新东西。《漏船载酒忆当年》简略地叙述了杨宪益的生平,或许是由于中文版删节的缘故,50年代以后的回忆叙述节奏越来越快,很多地方一笔带过,这造成一种很微妙的对比,50年代以前的飞扬跳脱在此后消失无踪,留下的只是为了切合回忆完整性而不得不继续的疲乏。
我老家的方言有一个句子,用来对已经发生的事情做总结,这句话说:“你这样弄球了个什么?”回忆往事的时候,发现此生荒唐,一无所成,有些希望即使努力一生却毫无结果,只能这样责备一句。说不上悔恨,更多可能是不甘,仅此而已。也因此在回忆的过程中,所以会时时发出很多叹息。
在《漏船载酒忆当年》中,杨宪益提到了很多认识过的人,这些人、事填充着他的往日生活,只是在回忆的这一刻,却都全无消息,以至于在回忆中,这样的句式经常出现:“我不知道他俩如今是否还健在。”在写下这个句子的时候,不知道杨宪益是否会停笔。但在阅读中,停顿却真正地产生了。这种停顿因为另外一些人的生命而产生,在这个时间,他们模糊的故事、时代的影子乃至不停顿的时间都突然涌现出来,迫使阅读者不得不倾听这种声音。
如何有价值地生活这是一个问题,如果早年的杨宪益还在努力想着答案的话,在《漏船载酒忆当年》的最后,这个问题已经消失。在一生过后,留下的或许只能是宁静吧。歌德说:“ 稍待,你也安息。”
《漏船载酒忆当年》读后感(五):是真名士自风流
有人说过在中国有这样一位作家,他写的故事好像是与他没有关切的,他只是站在一个山坡上,看到眼前的景色,轻描淡写地讲出来,他不表露自己的感情和情绪在文字中,他就是沈从文。这话是谁说的,出自那本书,我记不起来了。
一零年冬天我看完了沈从文年轻时候,在湘西旅行时沿途写的日记,还隐隐约约记得在书的后记中有这样的话,他说,我很小就从乡村出来,到大城市生活,几十年已经适应了都市的生活,可是我还是常常会想起我的家乡,想起那里的人来。
从事文学写作研究的人很多,优秀的学者也很多,但能够触动我的,总是那些性情的,有趣的人,比如钱钟书、沈从文,还有这本书的作者,杨宪益。杨先生和他的英裔妻子以翻译《红楼梦》和《离骚》等中国古典文学著名,其实更吸引我的却是如在《漏船载酒忆当年》叙述的那样“流浪汉”的不做作,诚实的生活。
杨先生出生在民初大银行家的环境中,自幼聪颖,深的周围人的喜爱,当然优越的物质条件保证了他能够很好地涉猎大量欧洲的文学作品,并投身自己喜爱的事情当中。不过随着四九年以后执政党的上台,这样一位总被该党批评为过于温和的翻译“工具”,度过了忙碌的“百家争鸣”之前的学术时光,也经历过四年“还算不错”的牢狱生活。
有点扯远了,还是回来说他的这本自传。在杨先生八十多岁的时候,受到一位意大利朋友的要求,他用意大利语完成了书稿,并在意大利以《从富家少爷到党员同志》书名出版,我读到的这本是经过薛鸿时先生翻译的零一年的版本。杨先生在零八年离世,带着他那戏谑的幽默和时髦的牛仔裤,乐观的走完了他传奇,沉浮荣辱的一声。
文革期间,他和妻子双双被关入监狱,他和二十一个不同罪名的犯人住在一起,有一位因为很奇怪的遭际进来的老农民,进来的时候身上有很多跳蚤,后来扩散到这一间屋子的每一个人身上,用蒸汽蒸也不见效,但是有说法说,北方的跳蚤是一路向北的,于是他带头把许多跳蚤集合起来,坐北朝南,检验它们的方向感,果然不错,刚发出口令几步,这些跳蚤就掉头回它们的北方去了。
这样有趣的事情书中记述了很多,之所以提它,是我佩服于一个被命运捉弄的人,在逆境里在困苦中的闲适自得的知识分子的趣味。即便是有牢狱之灾的切肤之感,但时候他仍然能够平静的恰当的评价当前执政党在走向民主化过程中对于训政时期的积极贡献,虽然在八十年代末那次大的社会变革中,他经过正常程序退出了这个他申请了几十年而八四年才得以接收,五年之后又离开了的组织,临终只还保留着民革的政治身份。
这是难能可贵的。
自传的内容并不多,这不是一个流浪汉传奇,也不是他的政治自辩书,之所以那么吸引人,我想除了杨先生对中国翻译事业的卓越贡献之外,其实原因也很简单,那就是有一颗热爱生活机敏热情的心,有一个对生活谦卑而又诚实的可爱老头,在书的后面。
2011.8.18,杨桥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