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与荒原的诱惑》经典读后感有感
《阳光与荒原的诱惑》是一本由巴荒著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88.00,页数:42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阳光与荒原的诱惑》精选点评:
●对西藏感兴趣的人都可以找来读读,可即使作者写得再好,那片荒原,还需要自己亲自去了才能领略到其中的风情。我的荒原,在我心中,也在我的眼中。
●文字不咋样但有精神。书名,前言后记就把东西都说完了,正文的文字实在太逊,照片很好。西藏的阳光!以及空旷,自由;清晰无边的星空很美,所以很多人把它当做梦想,可是阳光更美,我把它当做家乡
●他们总是有些追寻而不得的东西。
●A glimpse of another sacred world
●我渴求的地方,潜藏着最隐秘的生命之源,,人生总在自觉和不自觉地寻找和被寻找着什么,或许是一种精神或一种状态,我们在精神的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苦苦的搜寻,经历了彷徨失望和离奇的艰辛却终于发现他一直与我们同在。那就是这种鱼原始自然和他们派生出来的的情感割舍不下的神秘联系和独特地理解!
●总觉得少了什么。这安妮宝贝同款文字里居然没有同款堕胎情节?
●拣视生命湖底的信仰
●十几年前度过,现在重新读一遍。
●阿里啊阿里
●十多年前读过的
《阳光与荒原的诱惑》读后感(一):巴荒
巴荒的文字用用的很灵动~我不知道是否该用灵动这个词语来描述她的文字~她不是作家出身~但是都过着本书后第一感受就是她很有文字天赋~词语用的恰到好处~真正能够体会到巴荒用心来写作~真正的一部心灵史~
巴荒的写的这本书很真实吧~西藏的一切事情也很真实的能够显现在眼前~真正的体会到文字的感染力~还有渗透力~
灵动的文字驾驭整本书~真的很佩服她~
《阳光与荒原的诱惑》读后感(二):在家门口堆起摩尼石堆,在楼梯上扯一道风马旗
这是本厚书,单凭这一点就有了把它从书架抽出的理由,自己难得会买。阳光与荒原的诱惑,阳光的诱惑无需赘言,特别是这寒冷冬日里,哪里有阳光哪里就是天堂;荒原的诱惑来自哪里呢?荒原不仅西藏有,都市里也有,比如男人的秃头也是一片迷你荒原,可没有诱惑只有惋惜。大自然荒原的诱惑来自神秘和感动,在条件如此艰苦的地方,人活着需要精神上强大的支持力,也就是宗教的力量。
书中的图是让人欣喜的,文字与图相比,太多太多了,且未必可以传递出图中的内容和精神。毕竟对读者来说,作者想什么不重要,读者看了图以后感受到什么更有意义。山口的摩尼石堆为游荡的精灵提供了家,这很重要,否则它们可能会效仿电影《夺命感应》里的恶灵住在人身上,或者住在野猫身上,无论如何都是令人不安的。在建筑工地堆起的一堆砖头能不能称为摩尼石堆呢?显然那只是一堆毫无灵气的石头,都市的灯火已经把游荡的精灵屠杀了。如果将这堆砖头搬到西藏的山口,能不能称之为摩尼石堆呢?也许就是了,因为那山里有许多游荡的精灵。可见摩尼石堆本身并不神秘,神秘的是荒原。
荒原上,荒山路上,常见一线飘扬的风马旗,五种颜色代表五种元素:蓝(天),白(云),黄(土),绿(水),红(火),没有人气儿。好在有四喜人,连体带来四件喜事: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四喜人的造型属于电影《白发魔女传》(林青霞主演)中反派大Boss连体大王的改良版,也就是将他们中一个人的身体旋转180°,这就成了四喜人,从邪恶变成善良的数学操作就是旋转180°。
其实都市生活也需要阳光与荒原的诱惑,不妨在家门口堆起摩尼石堆,在楼梯上扯一道风马旗,也许每天回家的时候,心灵都会变得更加崇高。
《阳光与荒原的诱惑》读后感(三):阳光与荒原的诱惑
一直以来都相信文字也是有生命的,有些文字与某些人之间存在一种宿命,前世就已注定了彼此的缘分,今生只是如期赴约而已。而《阳光与荒原的诱惑》就是我遗失去在前世的一个梦,今生又被寻回。
用了一个周的时间看完了《阳光与荒原的诱惑》,却用了两个周的时间才走出它。刚口完这本书的那几天,几乎每天晚上只要一闭上眼睛就会去到阿里,去到孔雀河.看到古格王,贤柏林寺.看到白殿,红殿.看到藏尸洞,“擦擦”.看到***上的朝圣者,跳着“玄”的异域女子……
那几天几乎每天早晨都是从相同的梦靥中挣扎着醒来。习惯性的抓起笔,却不知道该记下些什么,只是看着手中的白纸发呆。感觉好像在穿越一个个无休无止的黑色隧道,刚刚穿出黑暗感觉到朦胧的光向我透来,霎时间却又坠入黑暗。我又犹如在爬一级级悬在空中的软软的台阶,一次次被摔了下来,一次次拼命想拽住那根能缚住生命的绳索,却又一次次的放脱……一些声音一些图像搅和着,似是而非,整天都混混沉沉的,恍惚间似乎听到了那往返于崎岖古道中的马蹄声和系在牦牛脖子上的铜铃声,听到了那被工匠们不断地敲击的石头声,听到了庆典的礼号锣鼓声,听到了诵经和祈祷声,听到沉寂的古堡在风中发出的深深叹息……
在迷离中,我似乎邂逅了巴荒的那匹白马,我就那样任由桀骜不驯的它带着我奔跑,就这样在历史的时空中奔跑,奔跑过了一千年一万年,没有目的,只有奔跑……
错愕间,我似乎站在了海拔4000米,东经79度,北纬31度,这一令人难以置信的点上。四周突然变得那么静,静的似乎能听见自己心脏急剧跳动的声音,静的能听见阳光照在大地上的回响。站在这超越历史时空的地带,思绪涌动,仿佛自己在一瞬间就拥有了西藏拥有阿里拥有古格那千年的历史,千年的辉煌。
没有风,也没有撩拨的思绪,只有漫长的时间在柔弱的身躯里穿行。在寂静中等待日月星辰和流云。我带着一份天真和平希冀,带着单纯和执著,一瞬间,天地通明,万物流金。
我终于走进了这一幕宏大的历史风景,我也是在终于走出了这一幕宏大的历史风景。
《阳光与荒原的诱惑》读后感(四):走出你的心灵史
书是去年过生日时姐姐送的,一直不曾翻阅。
突然想起很快又要老去一岁,不能再让她也陪着自己一起老去。
恕我愚钝,书中很多关于艺术方面的不是我这种才疏学浅之人所能理解甚至去谈论的。
我知道高原的艰苦,曾经也只是在大凉山区区3000的地方驻训,白天太阳晒得厉害,晚上雾气冷得心寒。
在高原往返数次,孤身入阿里,坚强的意志催她奋进,尽管她身体很差。
她曾在犹豫不决的时候这样分析自己:
病史诊断:一级人类病症——理想综合症
临床表现:有巨大的信念和巨大的隐忍力
伴随症状:忧虑、自疑、性情固执又优柔寡断
致命病根:追求完美
发展可能:如不及时治疗和调整,一种极端会导致另一种极端
临床诊断一:理想综合症二期
象极了自己现在的状态,如不及时治疗和调整,一种极端会导致另一种极端。
同时她也是敏感的,会为一些别人看来微不足道的东西而去快乐悲伤,不然决计是写不出这样的文字。
她在最后说听父亲说出生是在夜里零点,没人知道自己是属于夜还是属于凌晨…… ——一个模棱两可的时间,在一道分解线、一个临界点上诞生的许许多多脆弱的生命之一。
嗯,母亲说自己也是生在深夜。
此刻那张西藏原生态的音乐《Dhama Suna》刚刚放完,那是一张单封面就能给人以纯净、足以穿透内心的CD(很奇怪,豆瓣只有一人听过)。
安妮在《莲花》里说:我喜欢那些喜马拉雅山的云游修行者的传说。他们在六千多米的高山之上跋涉,据说一天只吃一餐。随身只带着一张毡子,一根手杖,背着虎皮和水壶,赤脚走路。
纯净的天空中飘着一颗纯净的心
耳边又响起老郑的声音,
在雅鲁藏布江把我的心洗清
在雪山之颠把我的魂唤醒……
我想去西藏,一个人去西藏。
把旧时拣获的炮弹片打把锋利的匕首,剪很短的头发,穿上象征军人图腾的迷彩,完善应有的装备,带不多的钱……
去诠释我的心灵史。
人生何尝不是如此。
《阳光与荒原的诱惑》读后感(五):我只是遗忘了海洋
感谢作者让我领略了坚定的文字和油画般的图片。
它是一部纪存心灵的散文集,它所渗透的始终是一种积极的,充满探究的精神。
可是看书的时候我总是不可自抑的想要流泪。书中那些细小的片段触动着我。一些歌,朝拜的人,我所经过和错过的风景。这一切,像是一根脐带。自我出生的时候就伴随着我,深入骨髓,是我失落已久的天堂。
它让我想起我曾恪守的信仰,如今愈加的坚定。仿佛是宿命,或一种习惯。就想喝水穿衣般自然。它在某一个时刻发芽,然后以一种空前的生命力茁壮的成长起来。如今它的根,已经深深扎如了我荒凉的心田,再也无法变更。
它不仅仅是巴荒的心灵史,也一样是我的。那遥远的古王朝牵引的不止止是她,也同样是我。我被她的勇气折服了,一个瘦弱的女人,和一种与天地做朋友的气魄。
高原,是一种品格。它是荣耀的爱,天空般辽阔无边的大气;牧民般与世无争的高洁;还有神雪莲般秘不容侵犯的精神。
造物的神毫不吝啬的用他最浓墨重彩的一笔描绘了高原的山河,赐予纯粹的阳光,和触手可及的天空,还有至矢不渝的信仰。
还有在世世代代的传诵下迷失的传说,分水岭上浮动了千年的经番。如今忽进忽远的依旧在繁复地出现,如此清晰。高原,给予我幻觉和智慧。
阿里最神秘的角落,帕米尔高原上远古的梦。我是遗忘了海洋的贝壳,失落了森林的叶子。
此刻,高原之光,正在温暖着一颗丧失希望的心,那在路上,始终在路上的心。照的这心。分明的空若一物。冥明之中无始无终。
那些地方,我从未抵达触及的画面,温馨而熟悉的仿佛在梦里百转千回了上万年。一开始我就在那里,如今也在那里。让我无法辨别,梦境,现实,今天,明天。而那些我到过的地方,却有那么陌生。那一草一木自始至终都从未属于我。我连路边的一块石头都带不走。仿佛一切都是姹紫嫣红的假象,满园春色关不住,可望不可及。
记忆,如何琢磨。在林芝到拉萨的路上,我像被打包的行李一样,塞在越野车的后备箱里。还有在日喀则的高原反映,和无休止的呕吐。都是故事了。
我想我还是会回去的。或者说是回归。虽然我娇惯而纵容。可此时我如此坚定。寻梦。
有人说故乡是什么,故乡是一种精神,只要有信仰,哪里都是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