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蒋经国传》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蒋经国传》读后感精选

2022-04-13 03:01:4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蒋经国传》读后感精选

  《蒋经国传》是一本由陶涵著作,新华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80,页数:46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蒋经国传》精选点评:

  ●用权力为人民造福祉不易,在权力之巅行此举更是艰难。蒋经国,手握权力,用权力去建设台湾的民主,不偏不倚。不得不尊之敬之!

  ●天将降大任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过年期间在家看的,忘记标注,此前对蒋并不甚了解,从作者的经历来看,对蒋可做出中肯评价,书的内容详实,还是值得一读的。阅毕对蒋的了解就是一个政治理念不成系统,且理想主义占上风的政治愣头青,所幸生在一个官宦人家。此书也对老蒋作了侧面描写,比老毛各方各面差到不知哪里去了。想起有人评价,美分和五毛尚可算理念之争,果粉只能是非蠢即坏了。

  ●李敖写蒋介石评传似乎要容易一些,立场已经有了,然后找相应的史料表达出来。这样想保持客观立场的书就没有李敖那样立场明确的读来精彩了。

  ●少说话,多做事,审时度势。

  ●另一个角度的国民党

  ●没读完就放弃了, 了解到蒋经国初期的政治见解 和早年在莫斯科的经历,作为一代革命党人的后代,他的生命轨迹和发展方向,不仅意味着自己的选择,而是整个时代的变迁方向。 美国人的手笔,渐渐有点抗拒它干巴巴论政治的口气。

  ●蒋经国是一个务实的政治家,他身上仅存的那一点对民心的敬畏使他有别于父亲与同学

  ●所谓从最客观最全面的角度看历史人物,我以为就是从最大的善意出发。传主在我的认识世界里是偏远的中性人物,连战能将其和小平先生并称,我们也未尝不可善意看待他所有的人生历程,他的每次历史选择从根本上都并不违背国人的基本道德。

  ●治贪腐的特效药果然少不了打老虎苍蝇问题、革除形式主义作风、公务员十戒模范....

  《蒋经国传》读后感(一):说两句

  刚看完,是从书店淘来的,6折,主要是看中了里面不少的历史图片。

  老实说,对经国先生的一生一知半解,但是基本上包着憧憬的态度,至少允许民进党建党就不是一般的水平。

  看完了,有两点需要记录下来:

  其一,里面的一句话,说是“72年中美的联合公报的发布,对台湾来讲,其实是利空放尽,反而是好事”--深有启发呀!

  其三,书里也有一些明显的错误,但是说小蒋在苏联曾经跟冯玉祥的女儿同居过,不知道是不是真的

  《蒋经国传》读后感(二):蒋经国传

  对于蒋经国这样一位经历复杂的人物,一本好的传记不仅应当做到史料丰富,作者还应当充分把握传主的内心,了解他的思想,对他的行为能够做出精到的评论。这些要求在这本书中都做到了。而流畅的文笔也大大增加了此书的可读性

  而他们几乎肯定会选择独立。最终台湾实现了民主化,直选,多党执政,但这花费了四十年的时间让我悲观的是,以蒋经国的个人品质,推动台湾岛民主化尚且如此艰难,大陆情势更加混乱,人事更加复杂,需要花多少时间?

  本书作者对蒋经国及国民党政权明显抱同情态度,这在多大程度上会影响作者的客观性?1979年《美丽岛》杂志关刊事件,导致警民冲突,作者指多数严重伤势人员为警方,而译者指出此一说法与时报出版的《珍藏美丽岛》中说法相冲突。可能在看完另一本持批判态度的江南版《蒋经国》传后,会有更全面的认识

  《蒋经国传》读后感(三):史料详细,叙述简单

  最近一口气读了多本蒋经国的传纪以及凤凰纪念他的文章和影片

  大体上对蒋经国有了一些的了解,确实发现了不同的作者站在不同的立场上叙述同一段历史将会如此的光怪陆离。

  很明显,陶涵最主要是站在美国的立场。。。文中很多对于美国的辩护或可以的回避,如雷诺事件。其次是 蒋经国的立场,虽说一些段落提到小蒋的不足,掌控情报特工等等负面事件,但后文却会为他开脱。整体营造的是赞扬蒋经国。

  与江南的比起来,和李敖的更不用说,我更偏下于相信他的观点。

  不论如何,一个政治人物是多样的,我们就不能只站在微观上来评价,而是放大,放远 放在历史 社会的流变来看待。

  蒋经国推动的台湾民主,台湾的经济 不可否认,这是一大历史功绩,他的政治经济遗产值得称颂,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他的足要远远大于不足,就推动历史的进步来说远远大于前人。

  何况 他的清明与节俭无可厚非。

  历史就像是个被打扮的漂亮或丑陋的小姑娘,就连她的父母可能说的话,都不一定真。何况还不一定是她的亲生父母!

  刘宜良在这里成为了吃里扒外的家伙,小人,其实这里也就替国民党开脱,至少他们没有杀好人。

  这和刘宜良书中 及其友人所提不一样 刘是为自由现身的新闻者 蒋经国是个恶人。

  都是各个派别 利益团体 为自己而粉饰 历史,如上文所说,历史的真想谁又说得清楚?!各人有自我的善恶评价标准就够了。

  书很好,就是翻译差了些。。。。难怪书后作者也没感谢译者 哈哈哈

  “使用权力不难,关键是你知道什么时候不用他。”

  “民主政治会有紊乱脱序。。。。。尤其也会让领导人不舒服的乱象发生”

  quot;竞争者之间要维持某种程度的风度与节制”

  书中有些蒋的事情没有提到 如 主持复员工作时的 中部公路。。。更多是一部带过。。。可能是由于搞情报的 情报太多,喜欢放在大环境下描写,结果 国际 美 中 苏 相关背景事件倒是很详细。

  也确实让我看到很多其他几本书里不曾有的 “内部消息”

  美国人写史很有意思 喜欢把一些发生的事情 原本联系不到的事情 结合 比较 联系,产生一种令人回味 别开生面的 意蕴。

  最后觉得 看凤凰大视野 的 寻找蒋经国 系列 就够了!!

  《蒋经国传》读后感(四):远见、勇气与平民情怀

  与他的父亲蒋介石相比,蒋经国显得太平常了,他的形象与做派,也绝不像一个伟人,反倒像个家居男人,柴米油盐,含饴弄孙。不过,正是这位寻常的男人,却结束了一个由其父亲开启的旧时代,让台湾走上了现代民主之路。这是一个也不起的成就,纵观世界近代历史,由统治者开启的朝向民主的和平政治转型,成功者并不多。更何况是由一个外来政权所开启,且是在这种儒家传统文化浓厚的社会中,尤为艰难。

  因此,前些时间,一家外国媒体在评价中国百年来最为伟大的政治家时,在蒋氏父子之间做过比较之后,最终将票投给了蒋经国。这让很多的大陆人非常惊讶,因为种种原因,对于蒋经国先生缺乏了解,对于台湾政治转型的历史意义更是所知不多,惊讶也是必然的。但如果将蒋经国放置于世界历史与中国政治的背景之中,我们就会发现,这个评价确是实至名归。

  相对于其他中国近代史上的大人物,关于他们的书籍可谓是汗牛充栋,而蒋经国先生在中国内地就显得非常的低调。说实话,我们对于他的了解,也只是通过一鳞半爪的新闻报道。此前,对于大陆读者来说,关于蒋经国的书最著名的当是江南的《蒋经国传》。在江南的笔下,蒋经国先生是个独裁者,而江南(刘宜良)也为此而丧命。当时的大陆媒体对于江南事件报道甚详。而美国作者陶涵所写的这本《蒋经国传》,则为我们全面了解蒋经国先生的一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角度。

  我是在阅读完陶涵先生所写的《蒋介石与现代中国》之后,才去读的此书。不过,此书的写作是早于《蒋介石与现代中国》的。陶涵先生曾是美国外交官,当时驻在台北,与两蒋均有过接触。作者后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当时对两蒋皆不喜欢,认为老蒋是独裁者,而小蒋则是情报头子。但当台湾中时老总余纪忠出面,要求他写小蒋的传记时,他应允了,但提出一个要求,即不得干涉他的观点与写作,并说自己对于小蒋的观感很多时候并非正面。当陶涵先生深入地了解蒋经国先生的方方面面之后,他改变了想法,对于小蒋的崇敬多于厌恶。

  与其父不同,决定着蒋经国历史地位、亦是他人生最为辉煌的阶段,应该是其晚年。对于蒋介石来说,他的一生伴随着近现代整个中国的历史发展,其经历亦是迭荡起伏,颇富戏剧性。从辛亥革命到民国的建立,从北伐胜利到中国的重新统一,从抗日战争到国共内战,从退守台湾到二战之后的冷战,他经历了众多的变局,也促成了台湾经济的起飞。蒋经国的经历相比于他则显得平淡得多,他的前半生基本与其父重叠。如果是先看完蒋介石的传记,再看此书,这种感觉就会更加明显。尽管小蒋很有才干,也确实做过不少事,但给人的感觉,他还是在其父的卵翼之下,在重新熟悉着这个他曾经错失了十多年的祖国,在实习着如何在极其艰难与复杂的局面下,管理着这个命运多舛的国家。

  不过,蒋经国后来的发展,证明了其有着不凡的远见,以及对于现实的深切体会。他很快从苏联那样的环境之中,回到现实的中国来。尽管他一生都受着在苏十多年的影响,但他很快就放弃了那套理论,包括其实践。也许,像对那样理论的信奉,是需要合适的环境的,需要强大政府的支持,以及周围狂热的激情,在那样的氛围之下,人是会丧失自己的判断力,处于一种集体的无意识之中,如小蒋当时所居住的苏联,以及两蒋退守台湾之后的中国。

  不过,蒋经国在苏联浸淫沉浮了十多年,对于这个主义的危险及其危害,自然也看得十分清楚。终其一生,他都在与这个主义缠斗。也就在他的一生中,恰好是这个主义在中国从弱小到强大并席卷整个中国的过程。从中国内地到台湾,从主管着情报工作到掌管着台湾这艘船,他都小心翼翼地与对手打着交道,避免着这种主义的渗透。即使是中苏交恶,苏联向他伸出橄榄枝,他都不为所动。他深知这种主义对于中国对于台湾的危害,这种危害,在他所生活过的苏联,还有正在轰轰烈烈开展的对岸,展现得再明确无误不过了。同时,他也看到了中国在毛去世之后的变化,始终坚持着中国必须统一于民主之下。这是蒋经国的远见之一。

  蒋经国的另一远见,在于他意识到作为一个政府,如想要获取民心,首先将经济搞上去,发展民生实为最急切的要务。在大陆时,他于赣南小试牛刀。到了台湾,作为一个外来政权,更需要以经济发展来服人。蒋经国当时筹划的十大建设,确是让人印象深刻,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为台湾经济的起飞,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台湾在世界政局波谲云诡之时,未有如大陆般内部折腾,而是埋头于建设,正好赶上了世界经济发展浪潮,很快跨入了发达地区行列。让人惊奇的是,台湾在经济起飞,国民收入成倍增长的同时,贫富差距不仅未有拉大,反而有所缩小。贫富差距小,则意味着社会趋于稳定,这为台湾最终走向民主,创造了非常好的基础。相较于中国大陆目前的情况,确实不可以道里计。

  民主并不是蒋经国治国韬略之中的必选项。如果条件允许,也许他会去试验更多的政治模式。但蒋经国的伟大之处也正在于此,他作为一个优秀政治家的远见,让他观察到了民主政治是世界的潮流,台湾只有向着民主转型,才可以缓解当时之困厄,才能有效地保持住台湾经济的发展,才能消弥台湾外来人与本地之间的矛盾,才能实现台湾和平地从威权社会转型。也只有依靠民主,孙中山先生所创立,并为蒋氏父子所苦心经营近一个世纪的国民党,才有希望继续地存在下去,并且也才有可能实现其父念兹在兹的台陆统一。

  大凡政治家,当其身居最高位之时,他所关注的问题,除了考虑如何能够让自己权力永续之外,恐怕最关注的莫过于,自己身后的家族存续与历史声名了。特别是对于那些独裁者或者威权统治者,更是如此。他们靠的是以铁腕与武力,牢牢地掌握着国家的权力。在他们一生中,总是不断地清除异己,用暴力击退各色的权力觊觎者。他们的手中鲜血淋漓,树敌无数。在他们掌握着权力时,也许不害怕异己者的报复。但一旦失去权力,甚至死去时,如何保证自己及其家人不被政敌所清算,不会被鞭尸弃骨,甚至在历史上留下什么样的地位,成为他们最为忧虑的事情。

  毕竟身后之事不由自己掌控,哪怕生前权力熏天,但也无法面对死后的清算。因此,独裁者或者威权者们,对于继承人的关心,超过了一切。只有找到一个让自己充分放心,并且有能力维护自己声名的继承人,才能确保自己及家族的身后利益。儿子当然是首选,家族连续执政的例子,直到现在并不少见,我们的邻居金家已历三世。即使是如蒋介石这样一个政治家,不也是选择自己的儿子作为继承人吗?而且事实证明老蒋看小蒋还是颇具眼光的。但蒋经国就没有这么幸运了。他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家族垄断权力远非世界潮流,况且他环顾自己众多子女,又有哪一个可堪大任呢?

  蒋经国的远见也正在于此。他知道,与其去寻找亲密而又有能力的继承人,让其承继权力来防止自己被政敌报复,被历史清算,还不如在自己握有大权之时,还权于民,以民主来抵消暴力,以制度来保障自己及其家族,并为自己在历史上留下赫赫声名。

  他知道历史与自身生命留给自己的时间已然无多,在他最后的日子里,他加快了解严解禁民主放权的过程。在他去世之前数个月,他开放了党禁与报禁,并不顾党内的重重反对,选择了一个被党内视为有历史污点的台湾人,作为自己的继承人。他说过:“我知道自己是独裁者,但我会以专制手段来结束专制制度。”而这,则体现了蒋经国身上为常人所没有的勇气。这是一种有着巨大历史承担的勇气,是一种对于自己所释放出来的力量有着超级自信的勇气,是一种面对着纷繁局势汹涌反对仍稳如泰山的勇气。

  现代世界各类独裁或者威权政府不少,但能够自己主导成功转型的,除了蒋经国先生,似不多见。更多的是,在自己死后被清算,或者在自己任上被推翻。一生心血尽弃,历史留下骂名。如弗朗哥、皮诺切特等皆如是,连英明精明如老蒋者,也是如此。其实对于他们来说,在政治上纵横捭阖,其治国之策往往颇见匠心,从中可看出他们是有远见的。他们的悲惨结局,按说是应该预见得到。然而,我们看到的历史,却证明着他们的愚蠢。之所以如此,在于他们不具备蒋经国先生的勇气。他们舍不得放弃权力,恐惧着失去权力之后的种种情形,害怕自己所依赖势力及团体中,出现致自己于死地的不愿意变革的力量,担心着自己所释放出来的力量,最终将吞噬自己……

  因此,他们没有勇气变革,在自己有着权力之时,能拖则拖,甚至阻止变革,企望着身下的火山不会爆发,祈祷着自己的权力永固。结果错失一切良机,最终“尔曹身与名俱灭”。而蒋经国则在罹患重疾、来日无多的情况下,以着超人的勇气,成为民主政治的开闸者,从而赢得了身名,也赢得了历史。他对于台湾对于中国对于世界的功绩,恐怕也少有人可比拟。

  他之所以能够成功,也许与他的平民情怀有着莫大的关系。蒋经国虽生于权贵之家,但各种机缘却让他从小远离权力,并且生活颠沛流离。在苏联十年的工人生活,也让他习惯于从底层去观察政治与民生,对于普通百姓的生活有着更为深切的体会。他的政治生涯,也是从基层开始起步。即使是做到高官,亦不改其平民本色。陶涵在本书中,多处提到小蒋的这个特色。比如经常在周末带着一家人,去家普通的影院购票看电影;或者随便就走进一家路边小摊,点上几个菜就吃起来。这些行为,表明了蒋经国对于权力生活并不留恋,也让他并不恐惧放弃权力所带来的后果。

  也正是这种平民情怀,让他不会被权力蒙蔽眼睛,让他能够从平民的视角去看待问题,知道什么事情是普通百姓所期望的,什么事情为老百姓所厌恶。也让他能够了解到局势的急迫,而非迷醉于下级甚至自己所虚幻出来的大好形势之中,看不到民心之所向。他知道自己在台湾人的眼里是个独裁者,从而明白只能利用手中的权力去做正确的事,以“专制手段来结束专制制度”。

  蒋经国去世已经将近三十年,他所启动的民主转型,也将近三十年。三十年台湾政治的发展历程,证实了蒋经国当时的远见与勇气。他释放出来的不是魔鬼,而是一股让台湾和平发展的力量。台湾的民主制度经过这么多年的运行,并且成为亚洲民主制度的典范,证明了像台湾这样保存得有最大中华传统的社会,完全可以实现民主。而这种民主制度可以弥合族群与文化的矛盾,可以化解历史的恩怨,可以让社会让人民变得更加平和。

  纵观中国历史,可谓伟人辈出。他们建立着各自王朝,或者开启自己的时代。他们文功武略,通过夺取最高权力,来实现自己的宏大抱负。像蒋经国先生这样,在权力之巅放弃手中的权力,以开启一种新制度的,还真是前无古人了。从这个意义上讲,蒋经国被视为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人,实不虚也。当然,我们更是期望,还会有人能够超越他,对于中国对于世界来说,更是善莫大焉。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