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季羡林散文》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季羡林散文》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1-01-21 03:46:4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季羡林散文》经典读后感有感

  《季羡林散文》是一本由季羡林著作,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页数:48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季羡林散文》精选点评:

  ●我只看过他的一本书,似乎是这本吧,散文和随笔很亲和,自然。仅此纪念这位国学大师

  ●什么是文采,什么是情怀,什么是智慧,季老全都告诉你

  ●往往大家的笔风不大气,朴实、生活,没有花哨的华丽的辞藻,字字都是生活。对于他的亲情生活,只能说人无完人

  ●同学告诉我,在季老的那个时代,他最喜欢郁达夫的文字。而我,从看到那篇去他国开始,坚定的喜欢上了季老,不管别个如何评判你国学大师的身份,我只觉得,经历足以让你成为传奇

  ●因为对季老的崇敬而读的书,平实的散文

  ●芰荷映水

  ●大师 老人...

  ●先生千古,一人之身耀中华书生之气,上承下传。不落大师之名。一路走好!

  ●豆瓣上找不到读过的那本,就用这本代替好了。季老的文字虽然朴实,却可以读出铅华洗尽后岁月的沉淀

  ●生活就是一篇散文

  《季羡林散文》读后感(一):不敢乱说

  在图书馆的自修室里匆匆读过,只抽看了一半多一些,季老很有童心,对人真诚,只是散文的文笔不算很好,有点日记的味道,或许看了太多堆砌华丽辞藻的文,不太习惯和你聊天的平絮

  有些部分,感觉后来的余秋雨有点模仿他

  《季羡林散文》读后感(二):非常平实

  轻松、自然、朴素。所以能读的非常快……值得一读。尤其记人的几篇,虽然季老反复说自己没有宗教信仰,不信鬼神,但我觉得季老一定是一个佛缘深厚的人,那么多小孩一见他那么亲,感觉真的很奇怪。

  另外几篇去印度的游记,他们一行所受到的欢迎也改变了我之前对印度的一些认识,还以为中印之间因为曾经的战争民间也会有很深的芥蒂……

  《季羡林散文》读后感(三):读季羡林《九十述怀》

  昨天偶然看到季羡林的《九十述怀》,“未名湖的涟漪,博雅塔的倒影,被外人称为奇观的胜景,也未能逃过我的默然,懵然,无动于衷。我心中想到的只是大图书馆中的盈室满架的图书,鼻子里闻到的只有那里的书香。”笔耕不辍是我最崇拜季老的一个方面,然而人生毕竟不能无限。但是如果有百年,他一定会再写《百年述怀》,因为追求是可以无限的。他一样,我们也一样,就象鲁迅笔下的匆匆过客,不断地向前走着。期盼着永恒,就如阳光一般,可以生生不息,这是许多年来,许多人做的同样的一个梦,从秦始皇开始,到未来也未必会结束。其实很多东西如果可以像季老一样放开胸襟,沧海一粟也并不可悲。阳光有阳光的美,流星亦有其绚烂之处,孔子的感慨:“逝者如斯乎,日夜不息”。而他们的共同点却是:“吾生也有涯,而学应无涯”。

  《季羡林散文》读后感(四):读季羡林《黄昏》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想到黄昏,总是会想象挂在天际的夕阳,绚丽的晚霞和即将拉开的夜幕。黄昏就是黑夜的象征,就像黎明预示着清晨的日出一样。黄昏是神秘的,只要人们在这个世界上可以多逗留一天,在这天的末尾,他们便有个黄昏。但是人来人往,潮起潮落,又有多少人会意识到它的存在呢?铁木真跨马横鞭直指夕阳的时候,已是垂暮之年。或许,只有人到了那一个时候,才会认认真真地停下来,看一看夕阳,想一想晚霞。

  “黄昏像一首诗,一支歌,一个童话,一片月明楼上传过来的悠扬的笛声,一声缭绕在长空里亮唳的鹤鸣……”黄昏只是一瞬间,谁都不会关心,谁都不会在意,人们赞颂夜幕下的万家灯火,朗朗初升的明月,横扫天际的流星,暗香浮动的夜晚会有多少人会想到赞扬一下美丽的黄昏?它并不在人们的心里,无论它带来的是寂寞,是欢乐,还是美丽,如梦幻一般消失在心头。俯身写一写黄昏,回头望一望人生。

  《季羡林散文》读后感(五):青年们的知心朋友

  最近,我在图书馆借到了《季羡林散文》一书,读了深受感动。

  季先生的散文,是他在教学、研究、翻译的过程中,在近九十年的人生拼搏中,从心灵里流出的潺潺清泉;字里行间饱含着真情实感,在朴实文笔中蕴含着幽美,是季老散文的特点与独特风格。他说,文章是“从心底流出来的”,“我写东西有一条金科玉律:凡是没有真正使我感动的事物,我决不下笔去写”。

  季先生在1998年写的《两行写在泥土上的字》一文,在淳朴亲切的娓娓道来中给人以强烈震撼:

  文章说到,他早晨出门散步,看到门外荷塘岸边的泥土上有一行用树枝写成的字:“季老好 98极日语”,回头在临窗玉兰花前的泥土地上也有一行字:“来访 98极日语”。于是先生知道了是当年的新生曾来拜访他,又怕打扰他,便用树枝把他们的深情写在了泥土地上,他们估计先生会看到的,便悄然离开了先生的家门。

  先生写到:我果然看到了他们留下的字。我现在已经到了望九之年,我走过的桥比这一帮大孩子走过的路还要长,我吃过的盐比他们吃过的面还要多,自谓已经达到了“悲欢离合总无情”的境界。然而,今天,我一看这两行写在泥土地上的字,我却真正动了感情,眼泪一下子涌出了眼眶,双双落到了泥土地上。

  ……我认为,我们中年人或老年人,不应当一过了青年阶段,就忘记了自己当年穿开裆裤的样子,好像自己一生下就老成持重,对青年总是横挑鼻子竖挑眼,我们应当努力理解青年,同情青年,帮助青年,爱护青年。不能要求他们总是四平八稳,总是温良恭俭让。我相信,中国青年都是爱国的,爱真理的,即使有什么“逾矩”的地方,也只能是耐心加以劝说,惩罚是万不得已而为之的。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对自己的青年失掉了信心,那它就失掉了希望,失掉了前途。我常常这样想,也努力这样做。在风和日丽时是这样,在阴霾蔽天时也是这样。……

  ……我连他们的身影都没有看到,我看到的只是池塘里的荷叶。此时虽已是初秋,却依然绿叶擎天,水影映日,满塘一片浓绿。……绿是青春的颜色,绿是希望的颜色,绿是活力的颜色。这一群男女大孩子正处在平常人们所说的绿色年华中,荷叶和玉兰所象征的正是他们。……将来左右这个世界的,决定人类前途的正是这一群年轻的男女大孩子们。……我虔心默祷——虽然我并不相信——造物主能从我眼前的八十七岁中抹掉七十年,把我变成一个十七岁的少年,使我同他们一起学习,一起娱乐,共同分享普天下的凉热。

  季羡林先生是深受北大师生爱戴的一代宗师,又是享誉中外的语言学家、翻译家、佛学家,还是别具一格的散文家;像季先生这样学识博大精深,被称为中国学界的“人间国宝”的人物,却没有任何架子,亲切自然,对于学生们拜访他留在泥土上的字,做了这样深情地描述,足见他对青年人的热爱和希望;文章还带着童趣,说他也想变成青年人,和这些大孩子们一道,“共同分享普天下的凉热”。

  多好的老人,多好的教授!真是青年们最好的、最知心的朋友!愿教授们,教师们都学学季先生吧!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