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村上朝日堂的卷土重来》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村上朝日堂的卷土重来》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1-01-25 00:57:3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村上朝日堂的卷土重来》经典读后感有感

  《村上朝日堂的卷土重来》是一本由(日)村上春树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4.00,页数:19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村上朝日堂的卷土重来》精选点评:

  ●只记得 说 看电影就两个要求 之一就是不要受到启发 其他就是些别人也不想知道的唠叨罢了

  ●村上春树

  ●看林家铺子老是未尝不可来来去去的,忽然觉得学学日语也未尝不可。

  ●一次性读了一套哈哈哈哈

  ●保有童真和青春的老少年。

  ●挺好玩儿的小册子

  ●托马斯·品钦 书下注解:美国小说家,著有《Y.》等。小津,哈哈,多亏是德语,换作英语意大利语啥的都掰不出那么些音节来。。

  ●一般,睡前讀讀,放鬆神經

  ●村上式的碎碎念

  ●我就喜欢。

  《村上朝日堂的卷土重来》读后感(一):与村上春树有关

  最近在读村上春树的随笔系列。喜欢。一点一点的读,甚至是逐字逐字的,生怕读完就再没有了。对于我这样一个不大喜欢他的小说的人来说,这样读他的随笔,让我自己都很吃惊。

  几年前,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再版,引起了一阵不小的“村上风”。在天津的地面上,甚至卖到脱销。那时的我,高三,过着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简单生活。第一次读就是那个时候。印象中除了喜欢小说结尾迷惘孤独的感觉,记住一个离奇的自杀方法外,无它了。三年后,种种机缘作用,我重读《挪威的森林》,又读了他的其他小说若干,还是一样的没感觉,好像接不通电路、戳不到软肋、点不着死穴。

  直到读村上的随笔“朝日堂”系列,开始觉得这家伙有点意思,又冒出重读他小说的念头。因为读下这几部随笔集子,我不由惊讶:“这怎么能是同一个人呢?”除了村上式的古怪的语言方式和偶尔压抑不住的古怪念头,看不出朝日堂里的村上和小说中的村上是同一个人。真是有趣。这让我想起,村上在一次访谈中说,“我的内心像有很多个抽屉的木柜,每个抽屉里都装着一个不同的我,就是我自己也不知道当中有多少个,更不知道其中底细。写作时我会把其中一个抽屉拉开,看看里面是谁,有时自己也感到惊讶……”

  读朝日堂,你可以想见一个穿着短裤、趿着拖鞋的日本大叔拎着新鲜豆腐回家的样子。这位大叔喜欢空旷的球场、支持二流的球队,发出的却是“对失败宽容”这种让我们心惊的感慨。林少华先生在译者短语中写道:“他小说中的语言是冷色的、内敛的、安静的、有距离感的,而在随笔中则亲切生动、娓娓道来、谈笑风生,读起来我们不会再有那种无可名状的寂寞和惆怅。”

  此外,林少华先生还考证说,《挪威的森林》里绿子的原型是村上的太太。读到村上说他太太每日用绿色墨水密密麻麻的记上五页日记,想到《挪威的森林》里的绿子,我心底也在感叹“啊,真可爱”。

  旧爱新欢 @ 2007-01-21

  《村上朝日堂的卷土重来》读后感(二):看村上带来什么

  刚拿到这本《村上朝日堂的卷土重来》,我习惯性地翻到最后一页,看看版次啊印刷时间啊印数啊什么的,运气好的话,有那么一篇跋也未可知。但令我吃惊的是,这最后一页竟然是一篇未完结的文章《排字工悲话》,像一个朋友和你聊着聊着天,突然扭身离去,连一句礼貌的告别都没有,我又仔细研究了一下,发现88页的下页即是161页,192页的下页是121页,到最后排字工一个激灵醒过来,又接上了89页,页数一张不少,排序匪夷所思。我想排字工当时一定被巨大的幸福或痛苦冲昏了头脑,才出现这样的奇事。但是不妨事,我一点也不打算找当当的麻烦,因为这本书实在是一本随性阅读的小书,在移动公司等待交话费时,在银行等着取钱时,如厕时,或者在床上歪着,随时都可以翻开阅读,而且,我也绝对不会认认真真翻看上次读到了哪里然后接着读,不需要,它是若干篇小短文,随意翻开,随意读即可,村上君写的时候是当作专栏写的,一点也没有端架子,读者也没有必要搞的自己煞有介事,这绝不是村上君的本意。

  如果散文都这么写的话,那读者简直都要乐坏了,比如村上君谈到脱发时说,脱发和勃起硬度不够都不是努力所能够改善的,所以当事人的心情相当黯淡。谈学习,说哪里都可以学习,即使是大学校园。花花公子封面上的星数是总编当月与伙伴的性交次数等等,总之村上春树根本上是个既幽默又随和的人,在做“主夫”的时候可以整日在廊下和猫儿厮混,也可以跑到小酒馆里喝着啤酒发呆。生活中的诸多细节,他都能看到有趣的一面,并且写出来和读者分享,和在小说中的分享方式不同,这本散文集更加生活化,更加贴心贴肺,时常读着读着,便有会心一笑,因为对同一事物的感触实在相似。这种感受,只有在读梁实秋的《雅舍小品》中才会遇到。

  为了这本排序混乱的小书,我几乎动了摸彩票的念头,也始知书籍扉页上所言“本书如有缺页、错装或坏损等严重质量问题,请向承印厂联系调换”一句并非妄言,我控制了下自己,另一个念头冒将出来:曾经有过的一段感情,是否可以重拾?重拾后或者可以侥幸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算了,理智胜过感情,嫌恶胜过冲动,既知人生如寄,不如散发悠游天地间,专心做我的逍遥客。

  《村上朝日堂的卷土重来》读后感(三):随处之人随处读书

  很少随处读书。并非因为对读书这种事持过分严肃的态度,一定要净手、焚香、红袖才能读书,而是不太容易找到一本随处读着都舒适的书。所谓随处,是指在床上、沙发、餐厅、地铁、公司,随时随地都可取出阅读的书,这样的书一般需要具备的条件是

  1、文章精短、随时可以中断阅读

  2、平淡、轻松,较少思考

  3、小巧,开本易于纳入随身携带的包中

  4、隐蔽,在上司或好事者关注之前,可以立即收起

  5、作者讨喜,是个随处之人,最好就是为随处阅读者而写

  当然亦有例外,比如雷蒙.钱德勒的小说集(下),就是在公司的办公桌上摊开,一页页读罢,这样的机会毕竟太少。

  《村上朝日堂的卷土重来》适合随处阅读,因为上面罗列的5个条件全都具备。尤其,村上君是个随处——随和相处的人。

  非专栏小说家写杂志专栏,往往是从日常生活中取材。他原本有自己的写作计划,不会在专栏中动用小说的“联邦储备”。因而,文章充满拉拉杂杂的鸡零狗碎,我想,村上君写专栏,也是在餐桌、的士、酒吧、沙发上,随手涂写生活中的琐琐碎碎,这是村上君在“世界尽头与冷酷森林”外的另一面,住家男人的一面。

  他说,在他最穷的时候,冰箱洗衣机收音机电视也买不起的时候,老婆外出工作,村上君便承担了买菜、做饭、洗衣、清洁的所有家务,一个人呆在家里作家务,一个人把鱼洗净挂在铁丝网上等老婆回家,一个人在屋檐下与爱猫嬉戏,村上君的日常生活,如此随处的琐碎与温柔。

  村上君问一个外国诚实的外国朋友,如何看待日本的电视节目?(其实村上君也是不看电视的),年轻的外国朋友说“这个么,当作笑话看蛮有意思吧”,村上君把这种态度推广为面对浮世的一种态度——未必都有意思,但皆可当作笑话。

  村上君这种冷眼旁观,嘴角又有微微笑意的态度,适合写零碎、简短的随笔,给随处阅读的人看。

  随处阅读会让书本有种随处而难忘的记忆。比如《村上朝日堂的卷土重来》,读此书的场景历历在目

  1、临睡前,随便读几页。然后将书搁在地板上,昏昏入睡。

  2、和两名小朋友一起去参加公司尾牙,因为打不到车,又在下雨,就上了公交车。豆子和小红坐在我身后,豆子听音乐,小红温习第二天要考试的功课。

  3、午餐后,在公司电脑旁展开书本,放着张信哲的歌《最你的男人》,旋律似从日本歌曲改编。

  随处的书往往能带给读者信心,因为这样平淡的文字似乎人人都能写。但为何自己却不一直没有写?除了缺少稿酬刺激,大概写作的人,还需是村上君这样随处细腻的人。

  《村上朝日堂的卷土重来》读后感(四):一点一滴——自由职业的问题点/关于交通罢工/关于关西话

  村上朝日堂之卷土重来,又是一本村上春树的散文集。这本从网上买的时候,就觉得它肯定会比较好看。刚刚看了三篇,果然不出所料。写得比第一本村上朝日堂还要有意思得多。甚至就连林少华老同志一贯一板一眼就像写论文一样的序言都突然转了文风,竟然调侃起村上的脱发来了,大有春树之风。村上要是懂中文,看到一定很欣慰。

  村上写起小说来就像孤孤单单的一个忧郁少年,所以很多读者看完都有寂寞和疏离的感觉。可是散文就完全不是一码事了。我想村上一定是有写日记的习惯,或者随时想起来什么就记下来,久而久之小感想小日记都成了散文了。村上写的事都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小得不能再小的事情了,去银行存钱啦,去超市买东西啦,铁路罢工啦,讲关西话啦,如果说读村上的小说觉得村上像是一个游离于世界和人类之间的影子,但再读村上的散文,一下子就觉得村上简直就是一个天塌下来也不怕的总是面带笑容的超级乐天派。他在写这本书的时候36岁,还没有去意大利呢,但是村上和意大利人的风格合拍,那就是天生注定的,就算哪儿也不去,村上也比一般日本人要开朗得多,这是不是和他从小就读外国著作有关系呢,所以我们也回家赶快去找经典名著去吧。另外,在村上还没去意大利,还没看到罢工像吃饭一样正常的意大利罢工的情况下,他就已经有看着日本总是准时整点到达的公交车有点无聊,恨不得能出点意外,在车该来的时候不要来,或者罢工什么的。这种事在严肃认真的日本当然是极为罕见的,但也有发生,发生的那半天把村上高兴得不得了。当然这样的事情在中国就是根本不可能发生的,所以我们也天天都期待有点与众不同的事情发生,如果还能有这样的心情,就还能算得上心态年轻吧。而关于关西,村上这个父亲是关西人,母亲是关西人,生在关西,又长在关西的百分百关西人,对家乡的热爱是难以言表的,棒球手则某某,食则清淡,大家则京大,鳗鱼则真蒸,余皆等而下之。当然也是拜林少华的出色译句,那股浓浓的思乡之情就全都从纸面上流露出来了。我觉得如果一个人只要热爱家乡,就不会差到哪里去。虽然村上在东京上完大学,之后又在那里结婚定居,慢慢变得东京化,慢慢也会去关西化,但当他回关西时,又重新回到了另一种思维方式和体系里面去,关西对关西人的影响,永远都存在在那里,永远不变。村上不管是闷骚地想着发生点什么事,或者是对家乡的热爱,或者是自嘲般地写在银行里取钱被误会为未毕业的人的幽默感,都和意大利那里的气氛好像,这是不是他一年之后,想去意大利定居的原始内在原因呢。总之越是读他的散文,就觉得村上更适合于世界,或者欧洲,而不是亚洲这个封闭死板的地方。

  《村上朝日堂的卷土重来》读后感(五):品味的故事——关于电影院/藏青色西装/流言!/为何中意理发铺

  我发现每天在地铁上从天津站坐到长虹公园站,用匀速可以看完三篇半村上春树的小散文,之所以从天津站才看,是因为无论我走几个车厢找一个站着的人少的地方等,也都要等上三站到了天津站才算能有空座,地铁的人越来越多,到帝都那种程度是指日可待了。但那看了一半的那篇文章放下让人感觉很难受,因此每次我都手捧书看着上电梯出站再上电梯,这样走出地铁站的时候,另半篇就能看完了,但不能再看了,除了对眼睛不好,还有容易被车碰着之外,曾经有一次我看一本薄薄还不是很有意思的小说,边走边看用了比平时多一半的时间,害我差点迟到了,在路上看书可不是好习惯。

  村上春树向来自诩品味超群,在小说中还不忘时时写点看的书,听的音乐,看的电影,在这种纯是以自己为主人公的散文中就更不待言了。每次总是假装无心的撞到哪个看哪个,但总不忘发表发表自己作为评论家的挑剔意见。比如这篇关于电影院的文章吧,把还是作学生时有一段时间闲着无聊看的一般般的电影数了个遍,短短几千字就得有几百字是在列电影名字,但我几乎很少有听说过的,难道是我孤陋寡闻了么?非也,只不过是村上向来喜欢看这种没有知名度,但也可以算作“未尝不可以这么构思”的电影,并且从看的过程中绞尽脑汁地发现它的优点是什么,而不喜欢看经典的电影,很容易就得到一些启发,PS,村上还很讨厌让自己受启发的电影,觉得那样费脑筋,也不知道到底村上是怕还是不怕动脑筋。关于穿着,看着村上这种人就觉得他不会是适合穿西装的,自然他也只有有数的几件西装,不屑于动不动就穿上这样笔挺的束缚,但是看到化妆巨头雷布逊一生都只穿不是一般人能穿出优雅风范的藏青色西装,村上的字里行间还是流露出相当羡慕的感觉,可算有一次村上可以不那么骄傲了。流言!这篇又是一篇纯喜剧化的小文,咱们中国的流言能把人整死,但人家欧美的流言是为了把人笑死的,如果不信就请看看村上推荐的平克布克斯的Rumor(当然这么反动的书还没进入中国市场,爱党爱国的豆瓣和百度上是完全找不到滴),托马斯品钦是塞林格的笔名这个流言很让我在意,虽然书中说这条流言是假,但塞林格守着自己与众不同无与伦比的文学天才,一生却只写了五本书这怎么可能,如果是品钦的话就太好了,我很喜欢他的作品,虽然一本没读过,听说过的标题和内容就让人感兴趣。而麦当劳里会夹些什么?这个问题可能会有各种各样连蜘蛛卵都在内的恶心答案,所以就算是严肃认真的日本,有时报纸上面的报道也不能全信啊(但肯德基的鸡是有多只翅膀这个是真的,因为这是确实存在的一个认识的人,他们自己家里养的,就在天津郊区,肯德基负责从鸡仔到料的全部,村里人只管养。嗯,这算不算传流言,看来人不传流言是很难活)。关于理发铺,村上,你这样直接说理发铺的事太暴露年龄了,那是哪个年代才有的东西,现在在咱们这里几乎已经绝迹了吧,提到理发铺就让人想到《岁月神偷》里面刘青云开的那家那样子,而那个产物已经在香港97回归时就算是要走到尽头的夕阳了,因此村上展现的是更老一些时候的老时光,村上不仅怀旧,还专情,就是这么古老(但在那个年代还算可以)的东西,他也只去一个地方,不管家搬到哪里,理发铺雷打不动就是那一家,除了换理发师的麻烦,还有一般理发铺或多或少都有的不受欢迎的三大禁忌之外,村上还不忘拽一下自己来这里最大的目的是为了听别处都听不到的广播中的古典音乐和交响乐,在和蔼可亲的理发师傅慢慢悠悠的在村上的没几根毛的头顶上面优雅地剪草除根的时候,村上静静地听着音乐,倒别有一番风味。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