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退食录(上下)》经典读后感有感
《故宫退食录(上下)》是一本由朱家溍著作,北京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0.00,页数:90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故宫退食录(上下)》精选点评:
●7年前在理工大的图书馆随手翻阅,甚有兴味儿。借出以后,在bench上看,过瘾。
●当年借图书馆的.也先是从北京青年报知道先生的.写的挺好.
●专业且有趣~
●经典
●见识这东西真是嫉妒不来
●作者功力不浅。该书讲述文物、历史,娓娓道来。值得一读。
●差点买到了。。
●2012-08-29
●清宫典故常识必读书。
●这是一部朱老的自选文集,包括本专业和京剧、美食等内容,比较全面,可惜我不是搞文博的,前面的专业文章看不大懂,戏曲一块比较喜欢,季老文章最大的特点就是语言平实不煽情不夸张,这也是人格的魅力。不像很多人,甚至包括名家喜欢自吹自擂。
《故宫退食录(上下)》读后感(一):厚积薄发,触类旁通,乃为大杂家
这是我对朱家溍先生和王世襄先生的统一评价。
虽然两位的《故宫退食录》和《锦灰堆》似乎都写了不少吃喝玩乐相关的逸闻趣事,但细细看下去,就能体会到这玩乐之事里也浸淫着不为人道的苦功夫。朱家溍点评电影那么从容自在,信手拈来,这得对清宫档案熟悉到何种程度才能做到呢?王世襄说家具的十六品八病那么清楚明白,这得看了摸了多少家具呢?同样地,王世襄写大鹰獾狗那么生动,朱家溍讲玩票经历那么丰富,他们得下了多少功夫,花了多少时间在这上头啊。
更重要的是,他们不只在一门一科有所钻研,而是诸多门类都拿得起放得下,王世襄所说国家派出专家组鉴定一级文物时,朱家溍乃是瓷器玉器青铜器以外一切门类的主要负责人一事,正是他们的大杂家身份的最好证明。俩位通过深厚的兴趣与持续的努力,摸着的已经是中国文化的根脉,因此才能够一通百通,多专多能。也因此让人敬佩他们的学问与成就。
不知在如今这社会,是否还能有这样的大杂家出现。
《故宫退食录(上下)》读后感(二):离愁望善遣,雾冷自披襟
这篇读后感的题目来自书中《什刹海梦忆录》文末作者的一首诗。起头就伤感了,本非我愿。
第一次读朱家溍是出国前的初夏,中华书局典雅文存的第一册《故宫藏美》。当时只觉得此书装帧好美,文章上来就说碑帖,难懂。现在看,读过《故宫退食录》就不需要看《故宫藏美》了。想起读这两本的情景应该是在积水潭桥南的护国寺小吃,那晚等着在小西天看《下一站,天国》,手机翻到了这两本。说紫禁城出版社的没了图,那就在孔夫子买了北京出版社的。
HansSachs《宝书无题》的书评写的很好。多说说我的感受。简介说此书按性质分为十二组,我觉得四组足够。本职工作、谈往忆故、怼文打脸以及戏曲。
如果依可读性,该按照谈往忆故、怼文打脸、本职工作和戏曲这个顺序。戏曲太专业,如有兴趣,建议和齐如山先生的《氍毹留痕》一起看。按辈分齐如山高过朱家溍,两位谈戏多过谈人。相比之下,章诒和的《伶人往事》就显得怨气颇重了。本职工作中涉及故宫藏的各种品类的宝贝。碑帖书画、古籍善本、漆器珐琅器、竹木牙角,除了瓷器无所不包。谈往忆故和怼文打脸最有意思。尤其是他和王世襄、张伯驹的那几篇文字。老爷子和王世襄属于总角之交,一个是清朝一品大员之后,老爸牛津,民国财政部盐务署署长。另一个老爹曾任外交部政务司司长、总理内阁秘书长。两人都是公子哥儿,一胖一瘦,一个辅仁、一个燕京,相识几十年,乐乐呵呵的一张在乐寿堂的照片至今留在我手机里。所以,畅安兄为季黄小弟写序,季黄也为王世襄的诸多著作作序站台。文字中能感受出“这是我哥们儿”的好感情。明式家具研究里提及朱母对王世襄那股憨劲儿的喜爱联想起老头儿还是年轻小子时候搬家具拍照的实在样儿。王世襄撂跤玩儿鹰训狗捉獾,所以年轻时可称得左牵黄右擎苍,虎背熊腰。还有《读<说葫芦>说葫芦》里朱夫人提及的那翡翠葫芦小簪,真是开眼。反观写张伯驹的那篇文章,道兄二字还是能看出关系亲疏的些许不同。“当时我觉得伯驹说话声音很低,好像也不爱说话,所以我也不和他说话。”充满了傲骄。后来张伯驹听了朱家溍的戏之后的夸赞,也是性情中人。《记溥西园先生》里挪树的故事、蔡襄自书诗卷出售时买家卖家不相见全靠古玩行的撮合。读旧人书,看旧人风雅。还是小孩儿时的朱家溍和朱益藩聊天时被问到词穷突然蹦出的那句(您写的信远斋的匾)“就像信远斋的糖那么好。”也真是童言无忌。《一个参观者对故宫博物院的印象》有这么一段“这些史料能够让中学生感兴趣的原因,我后来分析,可能因为当时我国在世界上居于弱国的地位,而这两部分史料所记录的都是我国强盛时期的口气和语言。尤其是康熙到漠北狼居胥山,看到明代永乐皇帝立的碑,康熙表示了对前朝皇帝的敬仰。对这一节史实,印象极深。中学生的文化程度当然谈不上研究历史,但对历史上我国曾经立碑的地区已经不再属于我国版图这一点,我是很敏感的。所以发行这种期刊,不仅可供史学家研究之用,而且对于一般读者确实起到了增强爱国思想的作用。”《我家的藏书》里对于书香、对于书房的描写,让我心驰神往。更不必提少年时他父亲每周给他讲故宫鉴定会上的物件真伪优劣有多让人羡慕。
至于怼文打脸,对于出身宦门的朱家溍,清宫历史及前朝礼仪可谓是生活的一部分。吃过见过,怼起人来就事论事,丝毫不留情面。说陶然亭的叠石,“……当然这绝不能怪工作人员,而是说这一种艺术作品的水平目前还很低落;这种低落又不是一天两天的偶然现象,而是由来已久了。”可惜这低落的情形时至今日也未见改善。
书里还提及了他自小在北京住过的宅子。作为一个住过僧王府的人,暮年住在好友启功先生题写的“蜗居”里。转眼看如今,有能力的都在倒腾房子。有多少身边人从而立到不惑这宝贵的十年几乎就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帝都婚房到学区房的折腾中。又如何呢,不过是庸碌中虚度了光阴。朱家溍高祖朱凤标在清史稿里,再看朱家溍的简历,人生在世不过几十年,再能立德立言立行,不过几百字。归到头不过以有涯之人生,体察世间万物百态。欣赏过美好的事物,品尝过美好的饮食,珍惜过美好的人,让自己生命有些宽度罢了。
以题目的诗做结尾,深吸口气,静下心来读几遍,尽管在这蒸腾的桑拿天的北京,闭上眼睛仍是萧索什刹海的样子。天各一方的老友,也只得来一句:离愁望善遣,雾冷自披襟。
《故宫退食录(上下)》读后感(三):宝书无题
本文将会充斥各种无益八卦,无兴趣者不必看了。
作者高祖是咸丰年间做到大学士的朱凤标,做柏俊的同考官,柏俊被杀,自己也被革职。不过马上又起复了。是醇王奕譞的老师,谥文端。父亲哥哥都在民国时做过故宫博物院的专门委员。
本书收集了朱家溍大部分的随笔性文章,因这些文章是朱家多年来在故宫“退食之暇”写的,故名《故宫退食录》。书中涉及门类很多,如:书法、名画、碑帖、珐琅彩瓷器、铜胎画珐琅、漆器、木器、图书、古砚、古建筑、园冶、明清历史、戏曲史、饮食等等。文中丰富的文史知识使读者获益匪浅。(zz自香港商务网站本书介绍)
文物:碑帖、漆器、家具、瓷器。看他考证两本宋拓九成宫鲁峻碑年代品相,虽不知碑帖奥妙而能有所了解。旧藏的蔡襄自书诗卷为国宝一件,抗战时以35000元卖给张伯驹后,成为后来八件给故宫的捐品(包括游春图、陆机平复帖等等)。最初为大内藏品,民国后被盗出卖到琉璃厂,家里5000银元买到后又被仆人盗出销给古玩铺,被老板看出是朱家藏品压价到600元买到,之后又联络另外两个古玩店老板去跟朱先生之父商谈,最后以1600元销回,不再追究仆人责任。这也算当时常见的商业道德,在陈中孚的书里时有提及,因为买卖双方都以文人雅士自居,不屑在这类俗务上占人便宜。
书画碑帖常人现已不易寻觅古人真迹,作者于是讲了很多牙角器漆器家具珐琅瓷的知识,不过略显枯燥,再加上没有图版配合,盼望尽快解封去潘家园看看东西。值得一提的是漆器部分讲得很详细,分门别类,可以作入门书。还说我们中国传统上就主要用漆器而不是硬木做家具,用紫檀黄花梨什么的也不是地位高低的象征,李鸿章那么大的官自己都不用。
说内有雍正题字的十二幅美人图并非雍正妃像,是因为内务府档案上能够查到这些画的裱作记录,但上面没有正常应有的“某妃喜容”“主位喜容”等等字样,因此肯定不是妃像只能定为美人图。这类考据很多,可以看到使用原始档案加上宫廷制度对书画鉴定的重要性。
书中还收集了一些给自己给朋友的书序,比较多的是王世襄。五六十年代,王先生用周末时间到各家去拍老式家具,又去市场上看漆器残件,《髹饰录解说》和《明代家具研究》,都是下了很大的功夫,才有后来的成就,不由景仰万分。很奇怪的是他跟张伯驹解放后才因为唱戏认识、文革后才有深交,不过颇有相见很晚的意思。作者还回忆了朱益藩(琉璃厂信远斋匾题字者)在自己11岁那年办的赈灾义展,参展书画文物达近千件,有皇宫内府和其他六十几家藏品,堪称是中国第一次以个人力量办的艺术展览。对易培基盗宝案的回忆引出黄宾虹过眼后两件画作变真成假的花絮也挺有趣。
旧宅:因为家境的关系,住过的名宅不少,从内务府大臣、左宗棠京宅、宣统皇后父家,一直住到冯国璋旧宅、僧格林沁王府半座,这种大宅院又跟北京平民住的小四合院格局稍有区别,可以对照邓云乡的老屋介绍看,会对京城宅院制度有一定的了解。
看这类书还有个好处是能够发掘游览地,比如北海旁边原有座弘仁寺,那里供奉着一座据说是印度优填王时代(约周穆王时代)雕刻而成的旃檀佛像,可惜后毁于火。但雍正年间有一座复制像,立在原来的贤良寺,当年是供外官觐见时临时歇脚之处,辛丑年议和李鸿章也是住在这里。可惜1993年又把贤良寺拆了,估计庙内文物不会妥善保存的。如果能找到那座木雕像可就真的发财了,呵呵。另外很多旧宅旧园都有所介绍,虽然现在原址基本上什么都看不到了,然而其中介绍的叠石法移树法夯池法等等都可供复古者参考。
影视:挑刺的本领真是比我强的太多了,茶馆都能看出毛病来:平民之间问候时,除非长幼辈才用请安的礼节,否则即使东家伙计都只是抱拳拱手作揖,所以王掌柜见秦二爷、松二爷见王掌柜、大德子连请三个安的段落,可能都是有问题的(之所以说可能,是觉得老舍先生也不该犯此类生活错误,也许是风俗随着时代变迁而两位先生的观察不是同一时刻上?)。《火烧圆明园》《垂帘听政》,自己是顾问,仍能挑出一二十处细节错误;《倾国倾城》被批判得体无完肤,“片子是闹着玩的”(不过倒是知道里面的慈禧是梅兰芳干女儿卢燕,赶忙看了一遍,还发现年轻时的狄龙跟个小白脸似的,特象苏友朋);《甲午风云》,很多地方不尊重历史(那么早就敢挑主旋律影片毛病,胆子也太大了);其余等而下之,无法认真挑刺了。被表扬的只有一部《谭嗣同》,只有几处小错,不伤情节。类似可挑错误的还有些回忆录,比如德龄写的《瀛台喋血记》《御香缥缈录》《清宫二年记》、容龄的《清宫琐记》,前两部完全是小说家言不足为凭,后两部可作为回忆录看到,不过仍有不少错误。溥仪尽管做过皇帝,但在《我的前半生》里也颇有不少问题,如说慈禧最初是个宫女、颐和园石舫为挪用海军军费所造、载振曾被考虑作为继承人、宫内四十八处太监、太监敲竹杠方法等处,作者都给予了订正。
戏曲:尽得故宫文物之便,从升平署档案可以了解到昆腔弋腔在光绪初年还占据过半市场。自己是票友,攻扎靠武生,与杨小楼及其门人关系甚密。也曾学过余派老生,只是后来嗓子吊得太高成了武生嗓子没法继续了。戏曲在书中占了很大篇幅,其中根据内廷档案所做的清代戏曲服饰评论、记录的梅兰芳关于戏曲舞台美术的谈话、编制的梅兰芳年谱、对梅余杨三人当日盛况的回忆,都是颇有价值的。对康熙六十万寿图的戏台节目解说颇详细,可参阅。找到一个作者自己唱的单刀会新水令,不由令人感慨。
饮食:吃过谭家菜的,自然口味挑剔得很。按照这样的标准,现在的馆子无法再吃也是必然的了。张中行是平民口味,能饱就行,好吃更好;邓云乡是小资口味,馆子虽差,勉强可吃;沈宏非可能是新派口味,没吃到老年间的做法,现在挺不错,所以更符合大
众需求,起码我们现在日子过得还不坏。可是看现在这两篇说吃的文章,鱼翅非吕宋黄不能满意,乌参要吃一个盘子装俩的,服务要到位;大席面是家里的谭家菜最善,解放后进了饭馆味道就不好了;几个著名山东馆子是日复一日衰落下去。唉,典型的遗老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