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癌症楼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癌症楼读后感锦集

2022-03-11 15:06:30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癌症楼读后感锦集

  《癌症楼》是一本由[俄罗斯] 索尔仁尼琴著作,群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0.00,页数:62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癌症楼》精选点评:

  ●感觉小说中最感人的是写阿霞让焦姆卡亲吻乳房的那一段,就在它第二天即将被手术刀割去的前夕那凄美的画面。

  ●在特别舒适的环境和心情里阅读这本书

  ●畏惧生病,何况是无解的癌症。爷爷就是这样走的。医生和病人都只是在死神手里抢命而已。这才是孤岛,除了病友,与正常人完全隔离开了,谁也无法消解你的疼痛。 就这样,走向死亡。无法挽救的,直接抛弃。曾经倔强的,后来妥协,生死面前啊。 ————————— 人物以前的形象都逐渐立起来了,丰满了。那个鲁萨诺夫,我真是不喜欢他,毁了那么多人,可他还一副自以为正义的样子。猪脚奥列格,真的历经了重重苦难,还好现在病情好转,作为人的欲望回来了。生生死死,在13号楼太寻常了,那个昨日还生活在身边的人,下一刻就盖上了白被子。瓦季姆,乐观的和对时间很会把控的自律的人,他追求生命的质量。医生们,健全人,做出的决定,总是掺着私心的,实验也好,不忍也好,不能说不对,也不是全对。

  ●活下去,哪怕仅仅是为了追求幸福。

  ●刚开始还以为是魔山,后来笑而不语。

  ●索尔仁尼琴的书值得一读

  ●让我想起了12年前怎样读的《死屋手记》

  ●喜欢俄罗斯文学,虽然沉重但会激起深层的思考。

  ●哦!哦!俄罗斯的。

  ●苏联样本~

  《癌症楼》读后感(一):政治?

  心情很平静的读完《癌症楼》,没有出现我预期的像《1984》反乌托邦味很浓的情节,反过头来看看索尔仁尼琴,秃秃的脑门上正写着“政治犯”三个闪亮亮的大字。他在诺贝尔授奖演说里说:“艺术家的工作是不能纳入贫乏的政治范畴的,正如我们的整个生活,不管我们怎样去捕捉,其中也不会有我们的社会意识。”

  苏联作协高估了自己对索尔仁尼琴的认识,也高估了他的这部作品,我在这里大胆的为索氏平反,这只是一部流浪汉+爱情小说。

  《癌症楼》读后感(二):人性大爆发

  第一次读俄罗斯那段特殊时期的书

  革命,战争和迫害

  似乎历史每次翻到这

  都是人性集中爆发的时候

  正直良知的人——牺牲,迫害

  卑鄙下流的人——作恶,荣耀

  剩下人的不值一提

  怕受牵连所以闭着嘴

  好像一群羊羔

  不吵不闹围观屠杀,

  然后温顺的等待刀子落在自己颈子上

  怎么做才能避免历史不断的重蹈覆辙?

  怎么才能摒弃人类骨子里的丑陋的习性?

  《癌症楼》读后感(三):隐喻及其它

  在这本全篇充斥着隐喻、带着明显的讽刺与批判观点的小说里,什么才是最重要的?

  过多甚至其本身几乎就成为小说表达语言的隐喻,也因其过多,便得不再隐蔽。蓄意隐藏,其意却如夜里的炽灯,理所当然地显示它的存在,且无法拒绝。你没有办法去忽视那些隐喻下作者的意语。从现实隐喻及人生及永恒的虚幻种种,人凭什么活下去,没有答案,答案却都裹藏着如同难以消退的肿瘤。

  也许活下去的答案才是重要的。在什么环境里活下去,什么体制,什么时代,其实都没什么好说了。一样的黑暗。

  予人活下去的不仅仅是欲望、激情、理想种种,它们指向的尽头都被死亡截断。

  隐喻背后的意语,多了,从模糊堆积描画出一个轮廓。文本下隐喻的文字凑成另一个文本,一个被隐喻所隐藏的文本,以隐喻为句式的表达。

  表达的是什么,像一趟开像一个再也找不到名字的站点的火车,上面载着仿佛死去的人。

  《癌症楼》读后感(四):小想法

  《癌症楼》读后感(五):人都是要死的

  人都是要死的!

  这是一个永恒的,如鬼魅一般纠缠着人类的命题。却也是最容易被人忽视的命题。加缪说,惟一的最重要的哲学命题是自杀。也就是说,死和人的生命意义紧密相连,任何一个人在死亡的面前都会审视自己的生活和灵魂,尤其是在知道自己患有致命的疾病,感觉到身体的某一处有硬硬的一块在日夜地提醒自己这一点的时候,人的这种拷问会更加急迫和严厉。我活着为什么?我为什么还要活下去!

  我想这就是《癌症楼》这本书的中心命题。每个出现其中的人都要回答这个问题,答案不尽相同,但是毫无疑问都要回答。其实,这个问题,在一开始就由一个病人提了出来,他原来是个善于钻营的工头,但是接触到托尔斯泰的一本书之后,开始不断问自己也问别人:人是为了什么而活着?这个提出问题的人,几乎在小说的一开始就死了,接替他的人很快出现(无论是作为一个小说角色还是睡同一个病床的病人)——一个有知识有教养的青年,尽管如此,这个青年面对的问题也还是一样。所有流动于此书中的人,无论是那些死去的,生死未仆的,还是活着离开的人,他们都被这个问题所纠缠,折磨。生命如流水,死亡却永恒不灭!

  有几个场景让人震撼难忘。

  一是截肢的少年焦姆卡在病房里遭遇要割掉乳房的少女阿霞的情节。

  少年躺在床上,看那个曾经像仙女无忧无虑,骄傲任性一样的美丽少女失魂落魄地冲进来,她告诉她,要割掉了,要割掉了!他无力的安慰她,连自己也不相信自己所说的话。最后,少女扯开了衣服,带着最后的疯狂,让少年吻了她的胸部,那今天还美丽神圣,明天就变成垃圾的胸部!

  绝望和美,在这里交汇了。

  另外一个是舒路宾和奥列格之间的对话。其中,舒路宾引用了一首普希金的诗:

  在我们这个可鄙的时代,

  无非是暴君、叛徒、或是囚犯——

  五行人中不出这三者之外。

  这是对那个时代的概括,也是对人性的概括,尽管悲观却又异常精准。

  舒路宾的一生,屈从于命运,为了子女,为了保命,不惜焚烧真理,做了实实在在的“叛徒”,可是最后他所得到的,是对自己毫无感情的子女,以及一个连排泄也无法控制的身体。这也是就是生活,残酷但是真实!

  这是一本值得一读的书。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癌症楼读后感锦集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