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分钟怪诞数学》读后感摘抄
《5分钟怪诞数学》是一本由[德] 克里斯蒂安·黑塞著作,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20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5分钟怪诞数学》读后感(一):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作为文科生,平常阅读数学类的书籍并不多。不过自从孩子上了小学高年级,帮助他一起解题成了乐趣。不要小看小学生的数学题,咱们国家学校的数学难度可是在全球屈指可数的。正如本书中的一篇文章里说到的,中国小孩子由于数字发音的方便,计算水平远高于德国等国家的孩子。 《5分钟怪诞数学》这本书来自德国著名数学家克里斯蒂安·黑塞。这本书里的小文章是作者将于2014年在博客上每周更新一篇的博文整理编辑而成的。这些文章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数学科普文,而是结合生活中的实际事例,给对数学感兴趣的人展示数学魅力。说几篇文章的标题大家感受下:“让婚姻幸福的数学理论”、“关于爱……不,关于数学的至理名言”、“耶稣算错了吗”……整本书也只有手掌大小,犹如一本小册子,精巧可爱。把它放在随手可得的地方,在休闲的时刻拿起来,跟孩子一起读一个数学故事,活动脑筋,扩展知识。 本书中作者批评了德国当前轻视数学以及否定女孩的数学能力等观点。作者说:“我们需要更多的处理数据的能力,而使大家少一些‘准确使用德语语法’的能力。”但是在中国家长们都抱怨孩子们学的数学太难了。不过女孩不适合数理化这样的观点好像是全世界的通病。 通过这本书中的好几篇文章我们发现,很多生活中问题原来都可以用数学解释,只是我们平时并没有像数学家那样仔细考虑过。比如足球赛中的点球大战并不公平。因为后罚球的球队总是要在前者的压力下进行罚球。如若想要公平就应该两队轮换先罚球。以及“仅做一次艾滋病检测并非万无一失”,因为艾滋病检测试验ELISA的灵敏度虽然高达99.7%,但是这个百分数决定了会有误检。而以德国为例,15982人测得阳性,而实际上只有1000人是真阳性。所以只有进行二次检测后才能给出最后结果。
此外也有些数学的滥用。比如竟然有数学家用逻辑学证明了上帝的真实存在。不知道这算不算是数学家走火入魔的表现。毕竟对于一般人来说,这是显而易见的问题。还有很多非常有趣的数学小问题,比如通过一组编号抽样来估计总数,《圣经》中的时间计算问题…… 最后要说的是,本书里作者用七篇文章介绍了数学速算法。这让我想起来前些日子有位鸡娃的数学家博主教孩子背100内数的平方来提分。这样的话题一出受到了不少数学圈内人士奚落,他们纷纷表示,数学不是死记硬背!同时他们也批评了各种奥数式的巧算速算,因为这样的计算并不比正常运算省时省力,这样做是本末倒置。看了这些文章,我在想不知道德国人有没有自己的乘法口诀,如果没有的话那就可以理解了。
虽然对于数学门外汉来说,有些理论和公式还是比较难懂的。但是从中可以学到很多逻辑学及概率学等方面的知识,锻炼勇于思考,勤于思考的品质。
《5分钟怪诞数学》读后感(二):《5分钟怪诞数学:那些看似不可能的生活真相》:数学原来也可以不正经!
先讲一个疑似凡尔赛的笑话。
有一次同事逗我家孩子说:“你学习为什么那么好,有什么好方法吗?“
我家娃一本正经地说:“我的数学不好。”
同事便问:“那你数学都考多少分啊?”
“A+。”娃答。
同事转述这个笑话给我听的时候,她已经笑得直不起腰了。这件事却让我想起《5分钟怪诞数学》中提到的一项调查的研究结果发现,女生普遍对数学怀有更多的恐惧,和男生相比,她们在数学方面缺乏自信。
这个结果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社会文化中对于女性长期的刻板印象——“女性不擅长数学“导致的。若想打破这种刻板印象,除了男女平权运动可以带来改善之外,更重要的是通过丰富有趣的形式向人们展示数学在不同领域应用的魅力。
这便是《5分钟怪诞数学:那些看似不可能的生活真相》带给我们的欢乐体验。没有烦人的公式,没有复杂的推理,没有高深的解说,即便看不懂,也收获了不少乐趣,开阔了眼界。
我曾经请教过一位数学博士的研究方向是什么。作为门外汉,实在搞不懂顶尖的数学圈里都有些什么名堂。
博士看着我充满求知欲的眼神很认真地告诉我,他在研究和生态相关的内容。然后blablabla讲了很多研究前沿的展望。而我的大脑却一直回味着他的第一句话。哇!学数学原来不仅仅是学数学啊!
而《5分钟怪诞数学》则给我们展示了更多不正经的数学应用场合,有着颠覆认知的震撼力。
你相信维也纳香肠也有集体智慧,随意地掉落都会泄露那个伟大的π的秘密吗?
都说朋友多了路好走,却没想到朋友越多越容易患流感吧?
婚姻是否幸福,不需要求神拜佛,数学就让能帮你预测?
上帝到底存不存在,数学家证明给你看!
一只不懂文字的猴子随机打字,幸运的猴子也很可能无意识地写出一部小说!
……
这还是我们曾经认为的严肃到无聊的数学吗?没想到它竟然能渗透到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就连好玩的魔术、国际象棋都蕴含着数学原理,突然感觉不懂数学的我好像错失了几亿的快乐!
对于我们的孩子来说,高深复杂的理论先摆在一边,《5分钟怪诞数学》中还穿插了七章的《五分钟教你学会速算》,如此与众不同的计算方法竟然能和我们学过的方法得出同样的答案,简直不要太神奇!
尤其是用相应数量的斜线表示两个两位数进行的乘法运算,真的感觉老祖宗们的智慧是无穷的。小孩子们也会对这看似不靠谱的方法抱有极大兴趣的。
沉浸在烧脑数学故事中的我,突然想起曾经看过的美国小说家斯托克顿的《美女还是老虎》的故事。如果故事中的青年和公主都是数学的有缘人,公主会给出何种指示,青年又会作何选择呢?
哇,太期待《5分钟怪诞数学》的作者能对此做出数学角度的剖析了!
《5分钟怪诞数学》读后感(三):数学终归是数学,其博大精深的内涵决定了人类始终无法放弃
毕业十几年了,现在回想起当年的学习生活真的是一言难尽啊!从小学到大学的各个学科中,从学习的苦恼和最终的成绩来看,唯有数学学科最令人纠结,真的是欲哭无泪啊!
虽然,从科学的角度来阐述的话,数学应该是所有行业的奠基者,这是基础学科。但是,从现实的角度来看,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数学又是存在感最低的专业,这不得不说是一种非常尴尬的情况,尤其是科技发达的现在,很多可以代替基本计算的小程序的出现,让人们的脑海中更加无法对数学产生兴趣,毕竟调出PC端或者移动端的“计算器”小程序,普通的需求手到擒来,迎刃而解。
但是,数学终归是数学,其博大精深的内涵决定了人类始终无法放弃。然而,面对繁杂无味、枯燥至极的数学学习内容又令人望而却步,只是不得不坚持下去。我们常说,现代化的学习不是死记硬背,而是理解着去学,搞清楚背后的逻辑,试着用推理的思路学习。那么,在面对同一个数学问题,另辟新径的思考方式,或者从历史的传承中总结出重要的观点或规律,是不是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并学习数学呢?
很明显,德国知名数学家克里斯蒂安·黑塞从2014年开始负责《时代报》网络版的一个数学博客专栏,从这些博文中挑选了一些极具数学特色的文章汇聚而成的一本小而精的科普书《5分钟怪诞数学》。这本书中没有教条主义,没有大段晦涩难懂的论文,更加没有那些枯燥无味的公式,而是借助于数学知识在与人类密切相关的生活中的一些场景应用,利用一些数学技巧和思路,对一些历史人物以及事件、现实生活中的一些活动、现象的分析和解读。很多问题,从固有思维去看是平淡无奇,但从数学层面去解读的话,却别有一番风趣在里面。
你知道吗,从数学上的概率计算显示,在随机选择的23个人中,有2人在同月同日出生的概率就能达到50%;在足球比赛中的点球大战其实并不公平,因为这取决于点球大战时射门的顺序,先射门的队伍取得胜利的概率在60%左右;奇迹在每个月都会发生;对于生活在世界上的人们来说,可以选择的项目越多,就越痛苦;在“二战”中数学其实比间谍更有用;古埃及人对π的计算远超《圣经》,公元前十七世纪,古埃及人就在纸莎草纸上记录下了π的近似值为3.1605;生日那天你很可能性命攸关;黑色星期五绝非巧合……
看到上面这些信息,我们很难把这些跟数学联系起来,但实际上却是跟数学密切相关,通过数学理论和方法的推导,我们总可以得出一些结论,帮助我们来验证某些想法,在很多时候,都可以推翻脑海中固有的思维和认定,尤其是一些概率上的问题,经过数学的详细分析计算,我们才了解到,我们想象中的一些最优判断其实隐藏着不少隐患,我们认为胜算最大的选择其实并不保险,像书中所提到的经典案例“三门悖论”就是很好的示例。
《5分钟怪诞数学》有7篇“五分钟教你学会速算”,一些简单实用的技巧,真的是言简意赅,干货满满。数学就是这样才有意思。
对于孩子们的学习来说,数学非常重要,但又不能让他们对数学体验感到害怕,那么一些有趣的数学游戏、数学思维就非常值得借鉴。公式、理论固然重要,但兴趣和乐趣才是引导学习的最佳方式,那么,就从手里这本《5分钟怪诞数学》开始学习吧。
《5分钟怪诞数学》读后感(四):了解一个新奇的数学逻辑只需5分钟
数学是我们每个人从小到大都必修的一门课,从儿童时代的掰手指算数,到大学里必修的高等数学,我们见证了它由简到难的究极进化。有些会人说学校里学的知识大部分毕业了之后都用不上,但却不会有人绝对地判定数学知识是无用的,毕竟即使是再简单的出账入账它也处处涉及数学,更不用说那些必须运用数学逻辑才能解决的疑难问题。
虽然有无数的数学家致力于研究出更多更有效的逻辑方程式,让人们运用到生活中以期获取更高的工作效率,但架不住也总是会有那么一些人唱反调,比如说凭一己之力拉低整个国家对数学思想的认知的歌德。 说起歌德,大部分人的第一印象肯定是他是德国著名的诗人、戏剧家等等,著作有《浮士德》、《少年维特的烦恼》等等。可谁知道他最自豪的其实并不是上述的身份和著作,他最自豪的居然是他在自然科学领域内著作的《色彩论》,以及此书中提出的数学思想。
他通过这本潜心力作叫板“牛顿色盘”,即使理论知识一败涂地,却自我感觉良好到能写出各种优美的篇章感染所有人。大部分时候人们都是盲目的,我们愿意听从一切美好的、简单的,忽视那些我们认为复杂的、深奥的,然后不出意外地各种跑偏。跨界在跨的合适的领域内时将会是一种无与伦比的成功,如若不然将会是一种不可逆转的灾难。无疑歌德的跨界失败了,污染了德国普通人民的数学思维,感动了自己。 但是德国也并不就此弃数学思想不屑一顾,此后也依然涌现出了如高斯这般的数学大家。而如今更是出现了看起来不正经其实学术很严谨的克里斯蒂安·黑塞,以期用各种无厘头问题颠覆大众对数学思想的认知。
黑塞在他的著作《5分钟怪诞数学(那些看似不可能的生活真相)》里,通过一节节小小的文章,为读者打开了一扇有关数学的新世界的大门。 用黑塞的提出的数学悖论问题之一——纳什均衡,再回头看歌德的某种意义上的成功,我们发现这无疑就是一场弱者的胜利。毫无疑问旁观的读者们都会认为牛顿的理论是毋庸置疑的,歌德除了会写诗,会写一些花里胡哨有文学价值的文章外,还会啥深刻的数学思想啊。
实际我们陷入了一种歌德弱数学强文学的圈套,认为歌德的理论必败无疑了。但我们须知道,实际生活中的数学运用并不会绝对地沿用模板公式,人们会根据实际情况不自觉调整策略,以期让成功的可能性变得更高。 无疑歌德的强文学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他弱数学的劣势,在和强者“牛顿色盘”一对一的单打独斗中,他选择了联合所有德国读者加入这场战斗。即使歌德的数学思想里并没有实际的公式论证自己的观点,盲目的读者却感动于歌德的文学素养,并对歌德的文字深信不疑。真正的数学思想此刻已经不再是关注点,优劣态势斗转。即使后来的事实证明“牛顿色盘”是绝对地正确,在当时依然是歌德的谬误更胜一筹。
弱者并不一定在所有时刻都是毫无取胜的可能,只要选择得当,弱者有时也是优势。 除此之外作者还提出了许多其他的概率类问题,细细体会以后运用在实际生活中必然会狠狠收获一番。这其中有教我们如何快速合理分配财产,大家却不会因为分配不均而急赤白脸大打出手;也有教大家如何快速区别谁是偷税漏税的人,当然这个点肯定也会让有些别有用心的人暗自揣测,反其道而行之是不是就可以高枕无忧;还有逐步深入的五分钟学会速算系列,这个知识点可以锻炼读者的大脑思维毋庸置疑,但习惯性直接演算的孩子们可能会觉得多此一举,不过作为验证结果正确与否倒是可以一试。
看完黑塞的《5分钟怪诞数学》,不得不感叹数学思维原来还可以如此多变,被模板化教学洗脑的我们真的是图样图森破。是时候给我们的大脑洗洗澡了,就从这本“5分钟”开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