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穆朗玛日记读后感锦集
《珠穆朗玛日记》是一本由王少勇著作,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27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珠穆朗玛日记》读后感(一):纯净的天空
触动心灵的文字,真情流露的感情,这是一个东部首都人在珠穆朗玛测绘时的亲身感悟,也是一个纯真灵魂在遥远的珠穆朗玛峰与老友们轻声诉说。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都市生活的压力和快速的工作节奏,世界屋脊很少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此次作者以细腻的文笔,每日记录珠峰测绘中的见闻和感悟,值得我们屏气凝神静心读下。
我们普通人可能一生都没有机会去亲身体验攀登珠穆朗玛峰,读完此书,就把自己想象成作者,圆了攀登世界最高峰的梦想吧。
《珠穆朗玛日记》读后感(二):真实 真挚 感人至深
作者用诗人的视角记录重大历史事件,最真实的现场经历,最真挚的情感表达,通过亲身参与攀登者战胜各种困难,不惧危险完成使命的真实过程,体验本次高程测量的艰辛,用最细腻的笔法触动攀登者温柔的内心世界。他们在工作中是最坚强的,面对任何的恶劣环境,也不曾落下一滴泪水,但却因为对队友安危的牵挂潸然泪下,即便是十几年过去了,每每回忆起来也是禁不住眼眶湿润。
作者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感恩之心,在对文化与信仰的思考中体会人间真情,兄弟友情,师生情,尤其是对母亲的思念之心,感人至深,催人泪下。全书虽以日记体纪实,但文笔如诗,优美,舒畅,值得细品!
《珠穆朗玛日记》读后感(三):心灵的攀登
普通人是没有机会攀登珠峰、测量珠峰的,甚至连到达珠峰脚底、住上一晚的机会都少之又少。但珠峰却又是那么神秘,令人无限遐想与神往。我想,这就是无数人拿起王少勇《珠穆朗玛日记》的原因——通过别人的文字,去感受珠峰,感受攀登珠峰的人。
《珠穆朗玛日记》由中国自然资源报社首席记者王少勇所著。2020年,在中尼建交65周年、人类首次从北坡登顶珠峰60周年之际,中国测量登山队再一次登顶珠峰,进行最新一次的测量。这场为期2个多月的宏伟计划,自然吸引了各路记者的跟踪报道。王少勇就是其中之一。从到达拉萨的隔离,到返回北京落地,王少勇记录了这一路的所见、所思、所感,里面有无数对环境的体验和对感受的追问。从隔离期间,面对布达拉宫时的自我审视与回忆,到与登山队员登峰,为他们的言行举止所震撼;从珠峰风景、小动物的描写与刻画,到大本营设施的介绍、生活的体验,字里行间闪耀着珠峰的圣辉,以及作者对灵魂的叩问和人生的反思。阅读这本日记,你既可以欣赏珠峰一路的风景,也可以详细了解中国登山队为测量珠峰所做的精细准备,更可以在这场身心的朝圣中,获得不一样的洗礼与启迪。
在众多作家当中,我十分推崇从记者转型的作家。在我的眼中,他们既是客观存在的记录者,也是主观感受的反问者。他们不断面对着、撰写着客观的事物,又在其中不断叩问主观的灵魂。如《珠穆朗玛日记》这类类似记者手记的文字,正是客观存在与主观感受的完美结合,是有灵魂、有血肉、动感情的、充满生机的文学作品。他们既不是对客观的苍白描写,也不是全片对自我情绪的孤芳自赏的抒情,而是在客观中反思自我,在自我审视后影响世界。这样的作品,无论哪一篇,都会让读者有身临其境的切身感受,令人过目难忘。
王少勇本身是一名诗人,后转为报社记者。王老师的文笔自然是无可挑剔。其中对珠峰环境的描写,以及对自我灵魂的审视,每一个字句的敲击都恰到好处,体现了王老师深刻的文字功底。通读全书的感受,也正如王老师所说,这是一次记录者心灵的照影,这是一次灵魂的朝圣。这是来自作者内心深处的“雪峰之心”,是来自作者灵魂深处的璀璨宝石。
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能朝圣一次自己的内心,太难了。想要与自己的灵魂对话,我想,一定要有完全安静的环境,一颗充满敬畏、虔诚的内心,才能完成一次与心灵的面对面坦诚的交融。面对无人的珠峰,面对被夕阳照亮、闪着巍峨光芒的珠穆朗玛,人才能切实体会自己的渺小,才会静下心来,真正面对与接受自己灵魂深处的感受。
此生若无机会攀登珠峰,不如跟随这本日记,来一次心灵的游历。
《珠穆朗玛日记》读后感(四):读《珠穆朗玛日记》有感
自入学以来地理课本上就学习:珠穆朗玛峰位于中国和尼泊尔两国边界,北坡在我国西藏境内,南坡在在尼泊尔境内,是世界上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玛”,藏语解作“女神第三”,在这里坐落着五座山峰,被藏民们传说为五位女神,而珠穆朗玛就是由其中的第三位女神幻化而成的有着特殊意义的一位。儿时的记忆中,珠峰的名字是跟“绝对高度”一词通用的,在白雪覆盖的珠峰顶上可以俯瞰审视人间的一切,可以清楚的获得对于空间的把控,对于自然的敬畏也横戳在我们的心灵。
珠穆朗玛对于探险爱好者来说是一个极限的挑战,写满了许多人的骄傲和荣耀,也承载了许多人失败和泪水甚至生命,登山探险者们无不以征服它为荣,纵然殒身亦不悔。
可是,对于普通人的我们,从来没有想过这个高度是怎么来的?为什么要去测量它呢?
直到阅读了王少勇老师的《珠穆朗玛日记》,才第一次直到原来测量高度还有其他的意义,作为珠峰唯二的两个主权国家之一,2019年10月***主席在访问尼泊尔期间,发布联合声明提到:考虑到珠穆朗玛峰是中尼两国友谊的永恒象征,双方愿推进气候变化、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合作,双方将共同宣布珠峰高程并开展科研合作。而测绘本身也是一项艰难甚至于会危急生命的科学研究。书中王老师以日记的形式娓娓道来,记录了珠峰高度测量的全过程,向我们展示了珠峰测量的各种工作,以及具体队员的一些伟绩和遭遇的困难,书写了一部诞生于极寒与风雪的英雄传奇。从3月17日北京出发到5月27日成功登顶珠峰,再到6月18日返回北京,三次冲顶,险象环生。那些参与测绘科考工作的人们以最真切的面貌向我们走来,向我们展示了珠峰的危险,神秘与纯洁,8848.86米,是世界之巅珠穆朗玛峰的新“身高”,这个简单的数字背后是所有工作者的艰辛、努力和不易,背负着勇敢的坚守,严谨的态度,“我和兄弟们一起面对过缺氧、狂风、严寒、落石,面对过使命、压力、悲伤、孤独,我们的肉体和灵魂都作出了回应。”这不仅仅是一项国家任务、一次科学探索,更是一次极为难得的人生经历,登顶的队员们是英雄,而他们身后的其他工作者们也是英雄!所有的参与者都是英雄!
致敬所有勇攀高峰的英雄!
《珠穆朗玛日记》读后感(五):羡慕,努力,视力而为
《珠穆朗玛日记》不知道你对这座山了解有多少?我的了解一直停留在表面,它是最高的山,也是很多人想要去爬,但是因为自己体力的原因,却没能真正的去爬到山顶,去一睹真容。想想我这个身体原因,也只能在书中来了解。 这本书也不大,像是小说那种,倒像是在自己在写日记。每一片都有记录时间,地方天气如何?对人物的形象描写都非常的深刻,以第一人称的形式来写,非常像是我自己在写,自己在阅读,代入感挺强的。拉近了我和作者之间的距离,做着自己写这本书,也带入了自己的思想,不仅有共性,也有自己的个性。 共性就是每个人对珠穆朗玛峰能了解都特别少,之前新闻说珠穆朗玛峰又升高了几米?虽然看起来米数好像特别少的样子,但是足以让我们攀登的时候加大难度。爬山首先是一个体力活,从最底端跑到最上端,你的体力一点一滴被消磨掉,当你精疲力尽的时候,你会发现附近还很缺氧,那么你会怎么做?继续往上爬,还是下来?一个男孩爬到半山,因为缺氧体力不足,他就想着放弃,下次再来,好多人都指责他,说明明都跑到半山腰了,为什么还下来?说不定就能够到达山顶了。经过几年后的训练,小男孩重新来到了这座山。他这一次爬到了山顶上。这件事情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适可而止,等你自己发现体力跟不上的时候,一定要适度放弃,如果你不愿意放弃,或者顾及外界的流言,那么,失去的是你自己的生命,对于那些开口说话的人并没有什么难处,他们也不会为此为你感到骄傲。任何事情自己一定要尽力而为。 这本书跨越了,很大的区域,讲述了很多登山者的经历,也讲述了从平原到高原之后登上去的人是什么感受?在山顶上往下看,一切是多么的渺小。河流的流畅,冰雪消融,一切美好的景色都揽入眼中。山顶的风景自然是美的,但是我们每个人做事都要尽力而为。我们也看到很多新闻报道,在珠穆朗玛峰上面清除垃圾的时候,有的时候是有人的尸体的,他们被冰雪冰封。 作者说爬山也一定要注意天气状况,不然遇到一些不好的天气,很难提前预防,也会对自己的生命造成了影响,对危险的评估不得当,后果是无法想象。
《珠穆朗玛日记》读后感(六):珠峰最新高程:8848.68米!
就在不久之前,新华社的一条消息瞬间“刷”遍全世界:12月8日,***主席同尼泊尔总统班达里互致信函,共同宣布珠穆朗玛峰高程为8848.86米!
算起来,权威途径上的世界之巅珠峰的高度已经有好几个数值了:新华社在报道中国登山队于1960年5月25日首次成功登顶珠峰时,给出的数值是8882米;1975年,中国科学工作者第一次准确测量了珠穆朗玛峰的高度是8848米;2005年,中国科学工作者给出的高度值是8844.43米;如今,这一高度值变成了8848.86米,也是最新最权威的一个数值。当然,按照地质科学的提法,“高度值”之类的名称都只是日常里说说而已,准确的提法是“高程”!
对于普通人来说,可能只是得到了一个最新的珠峰高度,只要更新一下自己的知识库就可以。但在看了详细记录中国自然资源报社特派记者王少勇全程跟踪报道珠峰高程测量的真实记录——《珠穆朗玛日记》之后,才仿佛亲身经历了一样,感受到了其中的非同一般。这个“非同一般”,按照王少勇的话来说就是,“你可以看到英雄们柔软而多情的一面,感受生命禁区的至情至性;你还可以领略珠峰多变的气候和壮美的自然风光”,诚然如是!
王少勇用他的这本《珠穆朗玛日记》致敬了所有勇攀高峰的英雄——当然不止是2020年这一次的英雄们!这本日记体的记录,从3月17日作者从北京启程经停成都飞到拉萨开始,几乎是逐日记录,最后是6月18日返回北京为止!5月27日的日记,应该是这本日记的“高潮”——那一天,中国登山队员以及测量队员登顶成功,而且在峰顶工作了两个半小时,创造了中国人在峰顶停留的时长记录!
通过这本《珠穆朗玛日记》,无疑足以对今年这次珠峰高程测量有一个“亲身经历”!如果是考虑到今年中国所经历的种种不容易,比如年初至今的疫情防控形势,比如中美交锋,那就更加具备了特殊含义。大的方面,用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的话就是,珠峰新高程代表中尼友谊新丰碑,象征中尼合作新高度,展现人类精神新境界;小的方面,用王少勇在 《珠穆朗玛日记》序言中所言,“我和兄弟们一起面对过缺氧、狂风、严寒、落石,面对过使命、压力、悲伤、孤独,我们的肉体和灵魂都作出了回应。我想用一种更加‘自我’的方式去记忆,带着自己的体温和呼吸”。其实所有的一切,确实都已经尽在其中了。
当然,作为日记,尤其是个人日记,也理所当然地包含了“个人”的一面。在这本《珠穆朗玛日记》中,王少勇不仅详细记录了他自己所经历的2020珠峰高程测量的全过程,而且记录了自己对珠峰高程测量的内心经历,还有自己的母亲、家人,当然还有其他一些内容!书不算厚,但内容足够丰富,也应该足以在每一个读者的内心世界激起不小的波澜!
《珠穆朗玛日记》读后感(七):这本书用朴实的语言传递出了信仰、勇敢、坚守,和给人力量的沉着
看过电影《攀登者》的,大多会被气势滂沱的场面所震撼,觉得整个惊现万分的过程太燃,太热血沸腾。而电影取材于1960年,我国登山队对世界之巅——珠穆朗玛峰的挑战。当时,各国的很多探险家都向珠穆朗玛峰发起冲刺,大部分也都失败而归。迎难而上的王富洲、贡布、屈银华,却凭着坚韧的意志登上了珠峰。
时隔60年,也就是2020年,珠峰高程测量登山队再次出发来到珠穆朗玛峰。这一次,他们带着最新进的测量技术,就是为了给珠穆朗玛峰量一量身高。而这本《珠穆朗玛日记》就是作者王少勇一路随队而行的生活状态和心路历程的记录,书中让我们近距离地接触到了登山队每一天的所见所思所感,为我们揭开了珠峰神秘的面纱,也让我们感受到背后工作人员的不容易。
比如登珠峰过程中的拦路虎高原反应,作者在第一天就实打实地遇到过。那时心跳加快,呼吸吃力的不适感,甚至头昏目眩,眼前发黑,不得不打开氧罐大口吸氧,无疑证实了看起来让人羡慕的登珠峰,其实无处不充满惊险。
而在经历了整个过程之后,看到测绘队员皲裂的、黑乎乎的手,看到他们脸上布满的裂纹,又知道了他们有时候只能煮冰雪当水喝,更是觉得心酸和心疼。
不过,这个过程也随时会有扑面而来的幸福感,比如纯洁得纤尘不染的雪,比如格外灿烂的暖阳,比如湖水般湛蓝的天空,还有街边的杂货店、如梦如幻的大圆月和白色的煨桑炉,仿佛这是一片人间净土,让人充满了向往。
当然,作者也向我们介绍了这群默默无闻的英雄,比如15年前就曾担任测量组组长的张建华。在那时候,他在勘测路上突遇狂风暴雪,还在冰塔林中迷了路,可以说是经历了人生最惊险的关头。但这并没有让张建华退缩,在他心里,这是他的工作,是他的责任,是他无论如何都要担起的。也正是有这样的英雄,这本语言朴实的《珠穆朗玛日记》给了我们超乎寻常的感人力量。
总的来说,这本《珠穆朗玛日记》传递出了信仰、勇敢和坚守,也表现出了登山英雄和测绘工作人员真实的一面。在这份日记里没有埋怨,没有诉苦,却有给人力量的沉着和宁静,永远散发着光芒。
《珠穆朗玛日记》读后感(八):你们都是英雄——《珠穆朗玛日记》读后感
我们很早就知道,珠穆朗玛峰是世界海拔最高的山峰,它的高度达8848.18米。还知道登山探险者们都以征服它为荣。但从没有想过,这个高度是怎么来的,为什么要去测量它的高度。 看了电影《攀登者》,大致知道了中国国家测量登山队第一次登上珠穆朗玛峰的情况,也才第一次知道,原来是这样去测出来的。看的过程中都为队员们的安全捏着一把汗,第一次知道登雪山会遇到这么多危险,甚至可能永远留在雪山,因此也更加佩服登山队员们的吃苦精神。看到我们的国旗插到了珠穆朗玛最高峰,我的内心也激情澎湃,为我们的祖国感到骄傲! 但通过这个电影,我也只知道了这么,并不知道测量高程的重大意义,也不知道具体是怎么测量的,只知道他们在测量高程,最高峰为8848.18米。我想只是为了知道山到底有多高吧! 近期,在读了王少勇老师的《珠穆朗玛日记》后,我第一次知道原来测量高程原来还有其他意义,如有助于了解气候变化;测量并不是电影里演得那么容易,而是需要很长时间的准备,水准测量、重力测量,都是珠峰高程测量的一部分。 看这本书,我知道了中国测量登山队第三次登顶的前期准备过程和经过。经过长时间的准备和等待,2020年5月27日日11时,我国测量登山队第三次登上珠穆朗玛,再次将国旗插到了珠峰。真是太了不起了! 2020年12月9日,我国正式宣布珠穆朗玛峰的最新高度为8848.86米,比1975年的8844.43米高4.23米! 看书的过程中,作者多次写到具体队员的一些伟迹和曾经遭遇的危险,如2005年的高程复测,35岁的张建华险些回不来了,但2020年,他又参加了这次测量任务。55岁的张兆义也是第二次参加珠峰高程测量。他们说,人生能有两次机会参加珠峰测量,是多么自豪的事! 登顶的队员们吃尽了苦头,终于测量到了珠峰的新高度!他们是真正的英雄!他们身后的其他工作者,如记者们、司机、厨师、后勤保障人员等,也都是英雄!所有参与者,都是英雄!
《珠穆朗玛日记》读后感(九):珠峰之心,信念之巅
登顶珠峰不仅仅是登山人的梦想,它更是承载着我们的一种勇敢无畏的精神。从1960年5月25日,中国登山队队员王富洲、屈银华、贡布成功从北坡登顶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开创了人类首次从北坡登顶珠峰的历史。中国人的足迹第一次留在世界之巅,同时也实现了人类第一次从北坡成功登顶珠峰的夙愿,创造了世界登山史上的壮举。此后,英勇的中国登山队队员们一次次完成国家任务,继承发扬登山精神。1975年5月27日,中国登山队8名男队员和1名女队员潘多成功登顶珠峰。潘多成为世界上第一位从北坡登顶珠峰的女性。再到2008年5月8日,北京奥运会圣火登顶珠峰,实现了奥运火炬在世界最高峰的传递,这一壮举深刻诠释了奥林匹克运动“更快、更高、更强”的目标和“和平、友谊、进步”的宗旨。这一次次的征服都是我们国家的强盛的象征。登顶珠峰不是一种炫耀,那是一种胸怀,更是一种信念。成功登顶珠峰不是一个人努力的结果,是大家共同克服困难的结果,每一位登山队员、测绘队员、前方报道的记者……每一个人其实都是经过一定的训练才有的参与登顶珠峰任务的机会的,每个人都值得我们敬佩。作者的经历我没有经历过,没法真正的感同身受,但是,他的日记让我想起了之前看过的一部电影---攀登者,电影中的一幕幕在我脑海闪过,再次回想起这些,心中对于这些登山队员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他们不仅仅克服了艰难险阻,征服了那座高山,更是将我们中国的精神向全世界宣告了。对于每个登山队员来说,大家走的每一步都是至关重要的一步,一路上危机四伏,每个人都没有退缩,尽自己所能为登山队出谋划策,为大家的安全保驾护航。环境的艰辛不仅为登顶珠峰带来了困难,也为大家的生活带来了诸多的不便,这样的工作让大家回家与家人见面的次数真的是屈指可数,碰上运气不好的时候可能很久连个电话都打不了,但是大家还是默默坚持了下来。让我感到心疼的是谢敏,他错过了与父亲的最后一面,直到父亲遗体要火化时他才知道消息。致敬每一位攀登者!
《珠穆朗玛日记》读后感(十):勇攀高峰——珠穆朗玛之行
珠穆朗玛峰是世界上最高的的山峰,常年被积雪覆盖,珠穆朗玛为藏语的音译,意思为大地之母!她位于西藏自治区与尼泊尔交界处的喜马拉雅山脉中段,山体呈巨型金字塔状,地形复杂险峻,环境严寒复杂。但是她高大巍峨的形象一直是登山爱好者趋之若渴的地方,她在当地以及全世界的范围内有着巨大的影响。户外运动爱好者都十分向往着攀登高峰征服珠穆朗玛峰,但是面对地形险峻环境复杂等因素令许多登山者望而却步! 本书作者即是一名自然资源报社的记者也是一名登山爱好者。在历经3月17日到6月4日的六十多天里,他们经历了缺氧、严寒等恶劣条件面对压力测量登山队并没有退缩而是用顽强毅力战胜了登峰困难,作者见证了测量登山队的艰险登峰历程并详细的记录了下来。 登山人体能、基本技术和装备是基础条件,高海拔地带的空气稀薄,所以常人要提前半年左右的高原反应训练,如果想去登峰恐怕做足准备也要三年左右的时间,更何况是一个团队!即使测量登山队在准备充足的情况下进行登峰还是有诸多的意外情况的发生。面对高空风、降水率和云量大小这些自然环境,她们变幻莫测复杂多变对于登山人来说是更大的难题!但是没有办法,人类面对大自然的警告还是望而生畏的,即使攀登在半山腰如果天气条件不允许也不能继续登峰,为此人类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测量登山队也不例外,遇到了同样的问题,登顶在即可是迟迟没有好消息传来,更是让人心急如焚,但是终于在27日的11点传来了振奋人心的消息:2020年高程测量登山队登顶成功!历史课本里也将写下,类似这样的文字:2020年5月27日,中国测量登山队成功登顶珠穆朗玛峰测量高度为8848.18米,人类首次从北坡登顶珠峰60周年,中国首次精准测量珠峰高程,并向全世界公布45周年之际…… 非常感谢我国测量登山队员的辛苦付出,不畏艰险勇攀高峰,刷新了登峰记录让此次登峰有了重要的历史意义。人的一生就像一场攀登勇往直前,如果你是幸运的人拥有更多的攀登机会将永无止境突破自我。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