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天化日读后感锦集
《光天化日》是一本由[英]埃里克·安布勒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页数:29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光天化日》读后感(一):一个平凡人偷东西的故事
他是那么普通,没有很聪明的头脑,没有很敏捷的身手,力气不大,甚至经常情绪化,但就是这样一个普通的人,在这样的一个偷窃案中全身而退,以往的我看完书后总能有底气的喊出:我上我也行!这次我只能感叹:我上未必行!
故事开始,亚瑟是一名司机,副业是小偷,他盯上了哈珀,亚瑟以为自己能从这个人身上摸到点油水,殊不知自己正一步一步的走进哈珀下的套里,接着被哈珀捉到他在偷东西,亚瑟为了不进局子,答应为哈珀做事,后面过关时被当场抓获,无奈成为双面间谍。
《光天化日》读后感(二):笨贼历险记
这是我读过的来自于英国悬疑小说家安布勒的第二部作品。上一部是他的《双面恶魔》。这两部在风格上完全不同,本书没有其深沉的悲剧命运之感,也没有非常沉重的战争背景,更像是轻松幽默的冒险故事。 主人公亚瑟的身份比较复杂。他的父亲是英国人,出身行伍,他的母亲是埃及人,他出生在埃及。但是很小的时候就被送到英格兰读书,在一所绅士学校受尽老师的刁难以及同学的排挤。成年之后走上偷鸡摸狗道路的他却成为了无国籍人士。他在英国、埃及、希腊和土耳其多次作奸犯科,导致哪个国家都不待见他。五十多岁的他以记者的职业为幌子,开着出租车做着非正式导游到处找机会骗钱。直到他遇见了像德国人的美国人哈珀。 他因为偷哈珀的钱而被哈珀勒索着将一辆林肯车从希腊开到土耳其。但是他却在海关被拦了下来。土耳其反情报儿科的少校图凡告诉他,哈珀及他的同伙是恐怖分子。而亚瑟不得不成为图凡领导下的卧底。他打入了哈珀一伙人的老巢,与他们斗智斗勇,想要搞清楚他们的计划。然而这伙人的动机扑朔迷离。究竟他们是毒贩,还是俄罗斯间谍,或是……亚瑟最终能够全身而退吗? 安布勒在这部小说中的语言风趣幽默,经常会让人忍俊不禁。他特别擅长描写人物,尤其是小人物,例如本书中的亚瑟,还有《双面恶魔》中的迪米崔。这两个人物都有着不幸的童年,长大之后成为社会上的不安定因素。他们内心都有着深深的悲哀,但是又无法摆脱苟且的生活手段。安布勒对于小人物有着悲悯之情流露在字里行间。从小人物如草芥般的生命里往往会释放出惊人的能量。 安布勒被英国《卫报》誉为“现代悬疑小说之父”。希区柯克说:“安布勒先生让悬疑小说摆脱陈腐,走向新生”。安布勒的作品不仅仅是娱乐性的悬疑小说,还具有非常高的文学性。
《光天化日》读后感(三):《光天化日》:如果不是困难的极限施压,我也不知自己如此强大!
愿你有一身盔甲,刀枪不入;愿你坚持自己的梦想,义无反顾。如果不经历刻骨铭心的痛楚,怎会将美好深入骨髓;如果不被困难极限压制,怎会料想自己潜力无穷。这是最近时日,我看《光天化日》一书有感而发,在惊心动魄的间谍生活处境之中,我看到了一个可怜之人因为生存被逼迫出无限可能,他自身都没曾想过会如此强大,着实汗颜。 亚瑟·阿卜杜勒·辛普森,一名寻常记者,迫于生活无奈兼职做出租车司机,并且颇油腔滑调,深谙其道,接到哈珀后,察言观色,投机取巧让他享受魅惑力十足的夜晚,而亚瑟只身前往哈珀酒店用万能钥匙非法进入其套房行窃。就像亚瑟自己所言:“现在想来,就算没有被土耳其警察逮捕,我也会落到希腊警察的手里。我根本别无选择,只能按照这个叫哈珀的人说的做,所有的事情都是因他而起。”哈珀以报警作威胁雇佣亚瑟将一辆林肯车从希腊开往土耳其伊斯坦布尔。 如果是一场简单的雇人开车,那就不会出现后续系列事件,而且哈珀如若真的想放过亚瑟,自然不应该逼迫他签下认罪书,重点在于开的那辆林肯车。亚瑟深知在土耳其和希腊之间,经常会有运输毒品之类的交易,事先将车身细致的搜查了一遍,但一无所获。只可惜,警方在车门里面检查出:12个催泪弹,12个震荡手榴弹,12个烟雾弹,6副防毒面具,6支巴拉贝鲁姆手枪还有120发的9毫米子弹。 看《光天化日》确实让我有种看谍战片身临其境的错觉,亚瑟这个小老头也着实聪慧过人,就像他自己所说的:“如果不是困难的极限施压,我也没想到自己会如此强大。”在被警方控制之后,他用智慧和头脑获取了信任,自然也深知狡辩是无济于事的,最终还是真实可靠令其脱险,但“特工”身份是警方与其替换条件。究竟哈珀一行人是怎样的身份,利普小姐短短的十天土耳其旅行,要动用一台价值14000美元的林肯和一栋大小堪比泰姬陵的别墅,背后令人匪夷所思的真相不仅勾惑着亚瑟,也牵动着文字面前的读者我。 亚瑟本来在提交完林肯车之后,就可以全身而退,但是作为“特工”的他却心甘情愿提出做利普小姐在土耳其的司机兼导游。这可不是闹小孩子玩过家家玩的,一不留神可能就一命呜呼了,毕竟他接触的是何组织还无法辨识。只倒是目前一人前去建立行动基地,另一个人安排购买武器,还有一个人负责武器的运输和对外的掩护说辞真正的头目有可能还未出现,这将是怎样一个惊天动地的阴谋,还未可知。
《光天化日》读后感(四):小人物的间谍故事
对于欧美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有很多的悬疑小说出现,不同的类型往往也有不同的代表人物。比较本格派的阿加莎克里斯蒂,属于硬汉派的雷德蒙钱德勒,埃里克安布勒和格雷厄姆格雷则是创立了现实主义的现代间谍小说。
《光天化日》是作者埃里克安布勒的作品之一,风格如同他的作品一样,也是属于现代的间谍小说。故事讲述的是一位私车司机亚瑟,偷窃乘客哈珀的钱财被发现,被威胁帮助开一辆车到土耳其。进入边境时却发现车门内竟然夹带了武器。迫使亚瑟不得不帮助警方,弄清楚哈珀一行人的目的。亚瑟虽然是一位有些案底的中年男子,却没有特别多的主角光环,并不是硬汉派小说中那些无所不能又勇敢又有智慧的侦探人物,而仅仅是一位普通人。但他也在通过自己的智慧想要获得自由,所以他的选择尤为重要。
安布勒的悬疑小说与众不同,或许因为是间谍悬疑小说的类型,所以在阅读的过程中非常有代入感。几度在被发现的边缘,也让读者揪着一颗心。故事的悬疑的并不是非常强烈,而仅仅是围绕着哈珀一行人的目的所展开,他们携带武器的真正目的是什么?也在故事的后半段揭晓。而男主人公亚瑟如何帮助警察捉捕他们,又如何安全的退出,也成为了故事后半段叙述的主要内容。 我觉得把它称之为犯罪小说更为贴切。因为实际上不论是主角亚瑟,还是哈珀一行人,都是有犯罪案底和犯罪目的的。只不过亚瑟并没有那么聪明,我们就像是看一个有点呆萌的小偷,去完成他的间谍任务一般。故事里还带有着浓浓的黑色幽默感,给紧张的气氛也添加了一些舒缓。 或许作者安不乐更适合描写这样的小人物。因为在那样的时代下,这样的小人物更能让读者产生共鸣,也更能反映上世纪前叶的社会背景。排除了英雄主义和主角光环之后,这样贴近生活的小人物,也正是一个社会的形象代表。或许也是这样的人物才更能深入人心。 在故事最后的结局里,我们并没有看到真正的结局。到底哈珀一形容会何去何从?亚瑟又会如何?其实只有让我们都自己去想象。这样一个开放式的结局,也给了读者更多的空间,也给了主角亚瑟不同的人生结局。
《光天化日》读后感(五):一部像极了金庸小说的小说
在21世纪的今天,各类类型小说已经失去了自己的独特性,或者说光依靠自己的类型属性已经无法在吸引读者了。悬疑小说可以称得上推理小说的近亲,这个类型小说的特色自然是“悬疑”。从名声来说,埃里克·安布勒可谓是身名在外。有一类作家大概是这样,凭他们名字就足以让他去购买他们的书。金庸是,J.K.罗琳是,东野圭吾是,埃里克·安布勒也是。 《光天化日》在故事的悬疑上,似乎还不足以打动今天的我们,故事太俗套了。这个一个阴差阳错的故事,主人公是一个流氓式的小卒。莫名其妙参与一场案子成为了特工,莫名其妙自己又成了一场大案的犯罪者之一。这个莫名其妙背后说是命运显然是不可靠的,因为小说中的人物任何一步都是作者的精心安排。 从故事套路来看,这本书有点像金庸先生的《鹿鼎记》。他们在主人公的配置上,都是流氓混混,算不上好人,但都在特定的情况加持下都成为了英雄;都是多面“间谍”,在多方势力之间徘徊,他们虽然艰难,但都全身而退了。如果金庸看到埃里克·安布勒这本《光天化日》会怎么想呢? 这本小说吸引读者的一个特点是幽默,据很多读者反应,作者有着独特的幽默,有人称之为“安布勒见缝插针的英式幽默”。老实说,我并不能理解这个说法,是见哪里的缝插的针呢?在我看来,安布勒先生的幽默其实就是英国人的那种处事智慧,类似于我国王朔他们,把生活的崇高性拉下来,把英雄“反英雄化”,一种面对世事不紧张不抵抗的一种“抗争”。 在今天,文学在这个时代已经没有多少地位了,我们处在一个很智能化的时代,就像弋舟担心的那些,人工智能也许能取代我们的艺术。我们的小说似乎需要一种新的存在。像安布勒先生这本《光天化日》是还有存在下去的必要的,还有继续被阅读下去的可能性的。真期待它像金庸小说那样被拍成影视。 可以说,在今天,能否被“影视化”应该成为我们检验大众通俗文学的一个标准。多年以后,我们可以借着影视重温原著,一如现在,我们可以借着阅读《光天化日》的机会重新审视大众通俗小说,重新判断安布勒,重新阅读一些过去了的优秀作品。猪版《光天化日》
《光天化日》读后感(六):Double Agent
《光天化日》light of the day,从名字上看,就知道这是一本犯罪题材的小说。推荐语上还蹭了希区柯克的热度。作者埃里克安布勒到底是不是如介绍中说的那么厉害我不知道,但是这本小说读完以后让我有种还差点意思的感觉。
主人公亚瑟是个坑蒙拐骗胡老油条,专挑来雅典的西欧或美国有钱人下手。诈骗套路也是屡试不爽,从厚厚的旅行支票撕下几页不会有人发现,但是这次他栽了。被一个比他套路更深的人发现了,还胁迫他写下了认罪书,以此为要挟成为他们团伙的工具人。亚瑟在酒店作案并被发现是作者构造的第一个犯罪现场。接下来,亚瑟在边境被发现护照过期,以及车里的军火,是第二个犯罪现场。作者很会烘托气氛,让读者提心吊胆,未亚瑟捏一把冷汗。但除此之外,如何让被识破的亚瑟未自己开脱也很考验水平。老油条亚瑟很会看人下菜,知道什么时候该服软什么时候该利用。最后他成为了警察和走私犯之间的双面间谍。
接下来博物馆盗窃,飙车等等场景都非常有画面感,很适合翻拍成电影。亚瑟不负众望的完成了任务,最后选择回到雅典。这个结局让我觉得有些过于平淡,和之前的跌宕起伏有些不相称。Harper先生仅拼妓女的一句闲谈就推测出亚瑟要偷旅行支票,在后来相处的那么久时间都没有发现后面的跟踪车,以及仪表盘的异常。让我觉得有些不合理。除此之外,亚瑟对他的妻子nikky到底是什么态度,作者交代的也有些矛盾。前半部分在我以为他们肉体关系居多的时候,作者安排亚瑟给家里打电话,并明确说了两者的依恋关系。到后来亚瑟要回家的时候他又开始怀疑nikky可能已经搬走了。最后让我觉得最失望的是结局。我已经设想好了结局的大反转。机智的Harper先生可能早已经发现了亚瑟的背叛,只是在利用他打掩护。在最后会摊牌让亚瑟面对更复杂危险的局面。或者警察方面有了更宏大的布局,或者早先一步洞察真相,利用亚瑟和Harper团队发掘出更庞大的组织。但是都没有,最后结局仅仅是亚瑟选择警察那边,放弃两千美金,回到雅典。
在人物塑造方面,亚瑟作为主角,他的机智油滑无疑非常立体。但关于他童年的回忆,让我觉得和现在有些不搭调。Harper团伙一干人在我眼里只能用神秘来形容。看上去擅长执行色诱任务的长腿美女像是一个花瓶,其他人有点像遵从一个神秘人下达的指令的工具人。没有解释,没有说明,也不知道为什么,干就对了。最后结尾感觉他们也不会受到应有的制裁,像是为了下一部系列作品做铺垫一样。
总的来说,这本书阅读体验不错。扣人心弦的描述让我忍不住担心亚瑟的安危。明明他自己也不是什么好人,但是在他潜伏偷听,在他被扣留盘问,以及躲在窗户下面而窗户被卡住的时候都为他捏了把冷汗。是一本适合打发时间的读物。
《光天化日》读后感(七):《光天化日》:话痨怯懦的“双面间谍”,竟然在惊天大案中全身而退
被誉为“现代悬疑小说之父”的英国作家埃里克·安布勒的《光天化日》,让我想起了由让·雷诺、杰拉尔·德帕迪约、蕾诺·瓦莱拉联袂主演的法国电影《你丫闭嘴》。
无论是影片中冷酷的杀手与善良热心肠的话痨的碰撞,还是小说中怯懦且满脑子小聪明的亚瑟和一群江洋大盗的周旋,都引发了一场让人啼笑皆非的黑色喜剧。
故事情节流畅如电影的《光天化日》讲述了一个无所事事碌碌无为的小人物的惊天大冒险,情节老套却也颇为吸睛。
私车司机亚瑟因为偷盗乘客哈珀的支票被现场抓包,不得以遭受哈珀的勒索和控制,同意为其运送一辆林肯车到伊斯坦布尔。
然而粗心大意的亚瑟因为护照过期在土耳其边检被扣押,同时林肯车门夹层藏着的大量军火也让其百口莫辩。
土耳其情报科怀疑会有暗杀行动,又胁迫亚瑟作为卧底打入哈珀的组织,搜集情报协助破案。
为了保全生命重获自由,亚瑟不得不加入这场生死未卜的冒险,施展各种手段在情报人员和盗窃组织之间周旋。
说到情节老套,我们肯定已经在很多电影中都看到过这样的桥段:一个窝窝囊囊还算机灵的小喽喽在黑白两道的夹击中死里逃生成功逆袭的故事。
然而《光天化日》却在1964年就荣获了爱伦·坡奖,,即便现在看这个故事也毫无违和感。它还入选了大英图书馆经典犯罪小说系列,可谓是诸多悬疑小说的前辈了!
更别说它的作者埃里克·安布勒是约翰·勒卡雷、弗莱明、肯·福莱特、福赛斯等悬疑大师推崇的大师!
甚至恐怖大师希区柯克都亲自为安布勒操办婚礼,写长文推荐,并由衷地称赞“安布勒先生了不起!”
读客如此厚重的推荐语自然让我对这位英国早期的间谍和犯罪小说家非常有兴趣。
安布勒使得间谍小说摆脱陈腐,不再以传奇英雄击破大阴谋而主宰世界为题材,反而较常选取普通甚至是稍显卑微的小人物,机缘巧合被迫陷入危险,却不屈服于命运的安排而经历各种惊险刺激事件后,全身而退的故事,充满了现实主义特色。
故事主角亚瑟作为悬疑史上空前有趣的反英雄式的人物之一,可谓不务正业,经常仗着自己的小聪明而游走于法律的边缘,在各个城市甚至国家留有案底。也正是这样的一个人物,才能使得明明是场生死未卜的冒险之旅,变得时时处处都是笑点,甚至搞得整个犯罪团伙似乎都是集体智商不在线。恰到好处的冷幽默让惊现反转的故事更多了几分无厘头。
据说《光天化日》还有续集,非常期待读客即将出版的安布勒的其他经典作品。
《光天化日》读后感(八):伊斯坦布尔的谍战魅力
作者在欧美非常有名,内地是第一次一口气引进他两部作品。此前谋店系列曾出过他的书,但一直没看,直到前不久看了读客引进的《双面恶魔》。作者(1909.6.28,英格兰,伦敦~1998.10.22,伦敦)是英国间谍小说和犯罪小说作家。其作品有《黑暗的边界》(1936)、《一个间谍的墓志铭》(1938)、《迪米特里奥斯的假面具》(就是《双面恶魔》,1939)和《航向死亡》(1940;1942年拍成电影)及《光天化日》(本作1962)。作者的几本书在英美mystery历史上地位极高,他写作同时在1949年开始主要从事电影编剧工作。其中1954年曾获得26届奥斯卡最佳剧本奖提名,同年还提名英国第8届电影奖最佳本土剧本。
此前看的《双面恶魔》在欧美地位非常的高。能查到的就有美国MWA协会在上世纪末评选的20世纪百大mystery作品中排在了第17位、间谍类排名第二位;在英国CWA协会评选的20世纪百大中排在了第24位。能同时进入这两个百大榜单的作品只有不到一半,而能同时进入前30位的,绝对是屈指可数了。因此作者也被很多欧美评论家誉为间谍小说、现代悬疑小说的开创者之一。
本作同样是一部带有浓浓间谍小说和悬疑小说味道的作品,同时也是很多后世作品借鉴的标准模板。希腊开私车的亚瑟鬼迷心窍想偷客户哈珀的钱,结果被逮住。随后哈珀要挟亚瑟帮他把车开到伊斯坦布尔。然而当亚瑟刚到土耳其时就被人查出来签证过期了,而且车上还有军火。亚瑟为了摆脱牢狱之灾主动向土耳其情报局的官员提出如期将车送到对方手里,然后打入对方内部当卧底。亚瑟随后顺利的成为了哈珀等人的司机,并伺机打探他们一伙人的目标。
本作和《双面恶魔》一样,你要说放到现在看有多精彩,坦白说并没有。但很多现代悬疑剧题材中的经典桥段都能在本作中看到。比如卧底,虽然我不知道这本是不是最早的卧底题材小说,但肯定属于比较早期的一部。用有着各种犯罪经历、或者行为流里流气的人来博得犯罪分子的信任,最后顺利完成任务,本作有着十分娱乐性的一面,同时也有一定现实性。反倒是国内很多同类题材中,警校的学生或者直接拍警察去卧底,虽然也可能是真实的案例,但总感觉这种卧底风险太大了。其次,犯罪集团最后的目标也是现在很多电影中流行的题材,而且还结合伊斯坦布尔这个十分特殊的城市。之前我也曾去过那里,确实充满了各种异域风情,尤其是这座城市同时兼具亚洲、欧洲、伊斯兰的风格,又有两作新旧皇宫等大量古文化、建筑存在,融合在一起十分让人神往,可以说是最值得去旅游观光的目的地之一。本作也发掘了伊斯坦布尔的犯罪小说文化,同样也是后人将很多这类作品搬到那里的启示。
从目录上来看,读客可能后面还要继续引进作者的作品。能看到这样一位十分具有先驱性的作家,十分幸运。
《光天化日》读后感(九):小毛贼的生死大逃亡
由于对欧洲早期的悬疑小说没有深入的涉猎,因此,对埃里克•安布勒这个名字并不熟悉,从书的简介和读者评论来看,其在英国悬疑小说作家中占有重要地位,甚至被称作现代悬疑小说之父(当然可能不乏读客家一贯的夸张成分)。好像其作品目前在国内出版的只有读客家的《双面恶魔》和《光天化日》这两本,从本书中也可以感受到安布勒的风格。
书腰和读客对此书的宣传,多处提到希区柯克,我看完全书之后,也能感觉整个故事有一股希区柯克似的风格,按照成书时间,应该说是希区柯克有安布勒的风格吧,哈哈(虽然我并没有看过多少所谓希区柯克风格的电影,但是却神奇地有种个人对于所谓希区柯克风格的认知,就如同对于科幻里所谓赛博朋克也有一个个人的感受一样)!
看这个故事就如同在看一场电影,很有画面感,故事情节不算特别复杂,就是一个经常游走于灰色地带的小人物,莫名其妙地被卷进了一个神秘的案件之中,然后又莫名其妙地成为了一名“特工”,变成了军方安插在犯罪团伙的间谍,接着又莫名其妙地作为同伙参与了一场惊天大案,而主人公在整个事件中其实想的最多的只是如何保全自己,最后经历各种生死边缘的游走,任务还算完成的不错,得以全身而退。
对于书中的人物,主人公属于典型的混混,平时干些小偷小摸的事情,有点小聪明,也正是这样的人物设定,才使其能够更自然地融入到故事设定的场景之中。而犯罪团伙那边的几个人则是各有特点,让这个小团体也是显得比较有层次感,也是为情节量身打造,如果不是费舍尔冲动的性格,主角怎么能参与最后的大案呢?
作者的风格还是比较稳健的,语言凝练流畅,整个故事情节很好地进行了展开,如同一部悬疑电影没有什么尿点,另外作者很大的一个特点就是其英式幽默了,时不时就来上一个黑色冷笑话,也是借书中的人物进行了很多吐槽,这也是把主角设置成一个有点话唠的小混混的优点。
这部作品成书时间非常早,然而那个年代的故事,我们现在来看也不觉得有什么脱节感。
最后,最为读客家的书,照例说说封面,这本书的封面可以说是中规中矩,也没见读客家有很类似的,但是看了就觉得是读客家的封面,不知道为啥呢。还有值得一提的是,读客家万年不变的书单狗书签倒是改版了。
书封《光天化日》读后感(十):“双面间谍”的神奇之旅,过程令人啼笑皆非!
大概生活的无奈可以让人在“任何情况”下都勇于突破自身的困境吧,尤其是心理压力,在进退维谷的局面下,顽抗和妥协永远都是一对亲兄弟,这听上去貌似非常有哲理。
然而,终究一切都是为了生存,这也是人类处世以来最最直接的一种必然和本性,于是我们有了下面这个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
埃里克•安布勒的《光天化日》讲述了一个略显讽刺意味的故事。时局设定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恰逢那段国际秩序还并不完备的年代。深谙于社会生存之道的亚瑟混迹于各个国家,这个母亲是埃及人,父亲是英国人的混血老男人,用他的“智慧”和“力量”给我们展示出了这个略显梦幻色彩的悬疑故事。
《光天化日》欧美系风格的小说,一般都有种天然的幽默感代入其中,在阅读过程中非常欢快和顺畅,时不时来一段欧洲式的调侃令人思路大开,再加上作者高明的悬疑设定,令整部作品都显得特别有味道。亚瑟就是一个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人,因为“偷盗”观光客人的支票被抓住,继而被迫写下了那封“投案自首信”,自己的一举一动完全被对方所控制,不得不“接受”委托,将一辆林肯轿车从希腊的雅典开往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神奇之旅就此展开…
在边境因为护照过期被抓住的亚瑟,也终于明白了这趟旅行的可怕之处,因为在他所驾驶的轿车的四扇车门中,搜出了可供六人份使用的枪支弹药,麻烦太大了!当然,我们的主人公亚瑟又不得不“接受”了新的委托,继续将这辆林肯轿车开往土耳其…
这部创作于1962年的《光天化日》在当时的那个年代具有极大的讽刺意味,神秘的观光客,被迫接受的委托,在二战之后的那几十年,间谍的活动可谓遍布全球,所以我们可怜的亚瑟现在的“双面谍”身份也并不显得特殊和尴尬。就这样,亚瑟游走于双方之间的斗智斗勇,在矛盾、疑惑、激情和不安当中,让这部充满黑色幽默的小说成功的获得了爱伦·坡奖。
埃里克•安布勒高明的铺垫让读者认为这是一部极其凶险的犯罪对抗小说,但在故事行进的过程中,却又让读者摸不清他的种种安排,也许这就是埃里克•安布勒的神奇之处。一部能让读者猜到结局的小说当然不是好小说,只有猜不到才会被最终的布局所吸引。
在很多事情当中,小人物的作用显而易见,埃里克•安布勒显然非常擅长刻画这种小人物的存在,因为这非常符合社会化。小人物都有各种问题,完全不按套路出牌,那么在未来事态的发展中,就会有各种各样的不可控和未知性,这相当于对剧情的走向有了极大的开放性,而这才是嫌疑类作品中至关重要的,对读者来说重要,对作者来说更加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