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寻找古诗之美》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寻找古诗之美》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1-02-03 01:13:3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寻找古诗之美》经典读后感有感

  《寻找古诗之美》是一本由主编:傅国涌 / 编写:张彬彬 / 编写:邱少央著作,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49.80,页数:84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寻找古诗之美》读后感(一):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拿到这套儿童古诗赏析书,我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在此之前我买过很多版本的儿童古诗词赏析书了,但是总感觉缺了点什么。直到见到这套书,我明白了,所谓古诗之美,对于孩子甚至不常接触古诗词的成人来说,很可能就在于对于意境的描摹,然而这本书的描摹方式就是最直观的绘画,简单而又生动的彩墨画。无论是“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还是“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又或是“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只要看一眼配图,古诗的含义就全呈现在眼前了。我尤其喜爱《江南可采莲》这首诗的配图:洁白的荷花,挺拔的莲叶,栩栩如生的鱼儿,让人爱上了诗,也爱上了画。

  这套书的编者是杭州的两位中学语文名师,主编是著名历史学者傅国涌老师。他们将二百多首古诗按照年龄分为三册,分别适用于6-12岁的孩子,从简单到复杂,阶梯式的学习更符合孩子的发展。此外每一册都按照古诗内容分为几个部分,比如第一册当中的第一部分名为“自在娇莺恰恰啼”,其中收录了《咏鹅》、《蜂》、《鸟鸣涧》等有关动物的古诗;而第二部分“小荷才露尖尖角”则收录了《木瓜》、《相思》、《咏柳》等有关植物的古诗;此外还有“露似珍珠月似弓”这一收录带有“月亮”这一关键词的故事的部分等等。这样的分门别类让孩子有比较地学习,更加有趣味。 另外这套书的字号大,行距大,整体文字十分疏朗,孩子看起来眼睛不累,而且减轻压力。诗句带拼音,幼儿园大班的孩子阅读无障碍。每首诗以古诗原文、配图及诗人简介和诗意介绍三部分构成,结构简单清晰。其实对于6-12岁的儿童来说,读古诗的目的并不在于背诵,而是体会古诗优美的意境以及中国文字和语言的精巧。前几天看到一位对古诗词颇有研究的作者说,学习古诗,首先看技巧,再去了解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最后就是对古诗的活用。如果孩子能够在欣赏秋天郊外美景的时候吟诵出一句“霜叶红于二月花”,我想这比他背过二十首诗更让人感动吧。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原是苏轼对王维诗句的夸赞。本书将诗画相结合,向孩子直观展示古诗的优美。我计划从明天开始每两三天带领孩子学习一首,跟孩子一起寻找古诗之美。

  《寻找古诗之美》读后感(二):和孩子一起读古诗《寻找古诗之美》

  国学我一直认为是中国的经典文化,也应该是每个中国人必须学的课程。对于孩子来说,从小让他熏陶传统文化,也能培养他的兴趣。并且在中国古诗词中,还能看到古代自然风光,人文环境等等。

  对于家里有孩子的家长来说,我会买很多儿童书籍,包括绘本阅读,或者一些国学知识的书。尤其是中国古诗词这一方面的书籍,我也买过很多,市面上类似的书籍多了,选择性也会多,但是如何选择适合孩子,并且书本内容编写更全面,也是需要每一位父母去做比较的。 《寻找古诗之美》这套书是我看下来比较喜欢的一套。不论从设计上还是内容上,都可以秒杀市面上的大部分同类书。首先这套书的选诗非常好,把每一首诗歌都做了分类,有关风景设计的归一类,有关人文景观的归一类,有关人情事故的归一类,并且书中选诗大多都是一些朗朗上口比较简单容易理解的。

  其次,每首诗歌之后的注释和解读也比较适合孩子。对于诗人以及典故和诗解都是用比较通俗易懂的语言,孩子读起来更好理解,也没有过于复杂的暗示。这些都以孩子的角度出发,让孩子在这些诗歌中寻找到共鸣。而且每首诗都配有拼音,对于不识字的孩子来说也可以自主阅读。 除此之外,书中的插图是我非常喜欢的一方面,我觉得是风格是非常配合古诗的情景,以比较中国风的画风和比较简单的笔墨,把诗中的情境展现出来,简单的插图看起来优美,又能让人有很多的联想,配合在书中一点也不枯燥,也可以让孩子更好的了解这些古诗词。购买此书的读者,还能通过扫码来听《寻找古诗之美》的有声书,这一点也设计的很好,每天即使不看书,把有声书放出来听,也很有意境。

  其实在我读书的时候,虽然语文科目并不很擅长,但我非常喜欢古文这个部分,所以对于读书时期背过的古诗词记忆犹新,现在也会经常在家中和先生一起对古诗,觉得很有乐趣。看到书中的这一些熟悉的古诗词,我也有一种怀念之感。而能和孩子一起读这些古诗,也让我感受到很开心很幸福,我的孩子还小,看不懂字,不理解古诗中的意义,但是可以听我和她爸爸一起背古诗,念古诗,似乎也变得很享受,很开心。所以这样的一套书,我也愿意多给孩子读,和孩子一起学习。

  《寻找古诗之美》读后感(三):风雅百代,遗韵无穷,陪孩子领略中国的古诗之美~

  

从第一天上学,古诗就被做为是语文这门学科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每一学期都要学习 1-2单元的古诗,我对于古诗的第一次接触,也是来自于语文课本。不管是五言律诗还是七言绝句,它都有着独特的韵律之美,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古诗”是占有着崇高而又独特的地位。

而不同的人读古诗会有不用的感悟,也会看到不同的美感。古人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诗·大序》)

你看,古人早就知道诗是抒发情感、表达意志的方式,而情感和意志,是人的最主要特征。那些古时遗留下的独具匠心、形态各异的古诗篇幅,都能够在现今发光发亮,成为一缕不灭的曙光,点亮漫长的黑夜,使每个白天都泛着彩虹之光。

《寻找古诗之美》是我最近陪着小侄子在读的一本古诗解析本。我总觉得,品古诗之美要从娃娃抓起,才会传承下来这份珍贵的传统文化,在时间的洪流中也许某天古诗之美就被新兴文化泯灭了,所以就赶紧和小侄子来了次《寻找故事之美》的旅程。

本书一共是三册,第一册收录了60首,为了方便孩子们阅读,以及考虑到孩子们的汉子识别程度,这一册的60首古诗,每一首都加注了拼音详解,且搭配了画家任学林的绘画作品,将诗、画这两种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独特地位的文化类目融为一体,增加了孩子们阅读古诗时的乐趣。

第二册是70首古诗,适合8-10岁的孩子们,同样具有详尽的诗歌解读,又从古诗本身引到对诗人的细腻解读,引发孩子们的共情与思考。在读第二册的时候,我总觉得,这一册不仅仅是启发孩子们如何去构思一篇好的作品,更是在教授成年人如何从根本上品读古诗之美。

第三册一共82首,适合10—12岁孩子。这一册每首诗的生僻字、生僻词、关键词等都附注注解,不仅详尽如此,还添加了诗人生平详解、诗歌意境详解,诗歌典故详解、题外知识链接等模块,缓解了孩子们阅读诗歌时的难度,增加了孩子们阅读诗歌的兴趣。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性的生活,是古代每一个诗人、现今每一个文人的理想,从古至今一直感动着我们的心灵,今天学古诗,如果没有解析便无法深刻体会诗意,若是能在关键处得到点拨,便能豁然开朗,品鉴诗词的美与奥妙,当我们读懂一首诗,甚至是能够写好一首诗时,也许我们就能多一点灵犀,多一分慧心,而这份灵犀与慧心,也许需要大小培养开始,现在就给孩子们一个寻找古诗之美、领略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的机会,也给自己一个全面解读古诗画意的媒介,陪着孩子一起寻找古诗之美吧~

  《寻找古诗之美》读后感(四):《寻找古诗之美》:诗歌启蒙,从《寻找古诗之美》开始

  

孩子在幼儿园中班的时候,遇到了一位喜欢古诗词的老师。在这位老师的熏陶下,孩子经常一边玩一边嘴里念念有词。据我观察,半年的时间里,孩子至少学了二十首古诗。

为了趁热打铁,保持学习古诗的热情和兴趣,我也算是认真搜寻过一些诗词出版物。但是能达到美观、实用、合年龄等多层次要求的诗词书,还真是凤毛麟角。孩子也就东一榔头西一棒槌,遇到喜欢的古诗就抄下来,偶尔翻出来念一念。

盗图

对于寻找完美的古诗词版本,我一直是念念不忘。

正所谓念念不忘,必有回响,由一线教师张彬彬、邱少央编写,领读文化出版的《寻找古诗之美》着实让我眼前一亮。

因为出自一线教师之手,所选诗歌的范围更加贴合孩子的视角,步步深入,循序渐进。

《寻找诗歌之美》共三册,涵盖了小学阶段所需要掌握的诗词,而且每册还细致地考虑到对应孩子的年龄层次。

每首诗歌都会配备诗人简介、知识点链接、诗歌的解释,尤其贴心的是第一册,还都配上了拼音,方便刚刚进入小学的儿童自主阅读。

同时这套书还配有有声书,微信扫一扫,专业的朗诵和配音便可以让孩子沉浸在古诗词的美与韵味中,而且随时随地都可以听,让古诗词的美在潜移默化中成为孩子生命的一部分。

不得不说,这两个贴心的小设计简直太友好了!在学习古诗词的问题上,无需苦口婆心威逼利诱地劝说,孩子的积极性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了。

正好孩子班主任为了锻炼初学拼音的小朋友的语感,布置了每天拼读打卡的任务。诵读《寻找古诗之美》算是一举两得,不仅加强了拼读,还在孩子小小的心灵中播种了诵读古诗文的种子。

苏轼曾称赞王维的诗歌:"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王维既是诗人,又是画家,能诗善画,还把艺术中的诗与画有机的结合。

《寻找古诗之美》汲取了这一美学理论的精髓,书中插画尝试使用彩墨绘制,充满了诗意与童趣,既与古诗的意境相照应,同时蕴含着画家的奇思妙想,使得这些与儿童有关的诗意画自拙朴中透出更加活泼可爱,生趣盎然的气息,也赋予古诗以新的生命和与活力。

近几年,中央电视台的综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的走红,和国家倡导的“大语文教育“概念的提出,引发了一股全民学习诗词的热潮。

而我们也要时刻警惕,对孩子的诗歌启蒙,不仅仅是一种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更重要的是帮助孩子滋养精神世界,塑造中国人独特的精神气质和审美倾向。

因此,《寻找古诗之美》通过图、文、声的交融,将古老抒情传统中的美带给中国少年,从孩子的视角与诗人的心灵相互呼应,体悟诗人心灵的产物,让诗歌在历史和文化中活起来,就显得更加难能可贵了。

  《寻找古诗之美》读后感(五):傅国涌:我相信,一个诗人一旦将美好的诗句写出来,就等于整个民族乃至整个人类拥有了这诗句。

中国有着悠久的“抒情传统”,自然之美、万物之美、人情之美、生活之美,当然也包括童趣之美都已熔铸在古老的“抒情传统”中。

抒情就是对美的赞叹、吟唱和确定。德国诗人歌德说美是神秘的自然法则的显现。神秘的自然法则向诗人显现,被诗人捕捉,并凝固在他的笔下,让每一个人都有机会看见这一神秘的自然法则,并用声音读出来。这是时空所不能隔断的,什么样的力量也无法拦阻美好的诗句从象形文字中跳出来,向我们显现。

一位终生沉浸在古典文学世界的学者说:“在一首古诗的意境里,你可以徜徉于草木,流连在云水,或者聆听边城苍凉的笛声,那一刻生命享有丰美的意趣,并且知道任何一种生存都只是与时空的偶然相遇。”(骆玉明《美丽古典》)

某一天,我到西湖看落日,走过西泠桥,走在我前面的是两个低年级的小学生,一男一女正在背诗,仔细听,他们是在背杜甫的那首五言绝句: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原来他们看见了夕阳下正在湖中戏水的鸳鸯,难怪脱口而出的就是这首诗。

那一刻,夕阳凝固,西湖无语,千余年前杜工部的诗已化作他们幼小生命的一部分。仿佛这诗不是古人所作,而是从他们心中自然而然流露出来的。他们的眼睛触及湖中的鸳鸯,想到春天将至,触景,睹物,眼前的一切与他们熟悉的这首诗便融为了一体。

我相信,一个诗人一旦将美好的诗句写出来,就等于整个民族乃至整个人类拥有了这诗句。从此,它就不仅为诗人独享的美,而是人人皆可共享的美。

那些有幸在时间中存留下来的美好诗篇,带着古人听到过的声音,看到过的色彩,闻见过的气味,呼吸过的空气,当然更是浸透了古人体悟到的那种美,神秘却又敞亮,它们因美而幸存下来,并一直在那里等待一代又一代的少年与它们相逢。就如《荷马史诗》、弥尔顿的诗篇、莎士比亚的剧本,一直在等待古希腊和英文世界的少年一样。这样的等待,虽然常常被宏大的人类文明史忽略,然而正是这天长地久、润物无声的等待成就了文明的代代相续。

对东西方文学有深刻理解的华人学者陈世骧先生曾说:“中国文学的荣耀并不在史诗;它的光荣在别处,在抒情的传统里。”这是光荣,也是限制。数千年来,正是这个代代相续的抒情传统参与塑造了中国的心灵,与《荷马史诗》、希腊悲喜剧传统中熏陶出来的民族是那样不同。

我们却又不能不承认,正是一个个不同民族的心灵,共同构成了人类的心灵。离开了《诗经》《楚辞》、唐诗宋词,离开李白、杜甫、王维这些心灵,就如同离开了《荷马史诗》、但丁、歌德、莎士比亚一样,一样是难以想象的。

我想起了沈从文,他不是诗人,却是20世纪最具抒情气质的中国作家,他是从深厚而广大的抒情传统里生长起来的,他的作品是用白话文写的,无论小说还是散文,处处满溢着源自遥远的抒情传统的色彩、声音、气味,笔起笔落之间,无不与这块古老的土地血脉相连。我希望今日中国的少年不仅背诵古诗、古文名篇,也能熟悉《荷马史诗》、歌德、莎士比亚的作品,汲取东西方丰美的精神养分,这是我正在国语书塾的儿童母语教育中践行的。背诵古诗,毫无疑问是最初的起点,一个还在使用象形文字的民族,我们的根脉是从这里长出来的。在这些朗朗上口的古诗中,少年们可以找到一个民族曾经的欢喜和忧伤,听见月光和星光下的那些低语,甚至摸着日出日落、花开花谢之间的心跳。

早在2017年初秋,我即有意编一套适合小学生诵读的《寻找古诗之美》,正好领读文化的康君来我家闲聊,说起此事,他立马就跟我签了出版合同。我随后找到了张彬彬(杭二中语文老师)、邱少央(杭高语文老师),她们此前曾编过一套非常好的《爱上古文》。彬彬又带着一个念小学的女儿,正是合适的编写者。不久,她们就拿出了一个初选目录和框架,我们商定的选诗范围上起《诗经》《楚辞》《古诗十九首》,下迄清末的龚自珍、苏曼殊,唐诗宋诗当然是主体,采用孩子的视角,从虫鱼、花草、童趣开始,到自然现象、自然风景、四季变化,步步深入,循序渐进。当年11月,在苏州举行的第四届南方阅读论坛期间,我们即初步确定了选篇。此后的两年,她们在课余时间陆续完成了《寻找古诗之美》小学卷的编写工作。

期间,我的挚友、相识三十几年的任学林利用业余时间画了二百多幅插图。他是美术专业出身,1986年他在温州师范学院美术系念书时,我们常在九山湖畔相聚。他以往多画油画,这次尝试用水墨,给了我不小的惊喜。尤其那些与儿童有关的诗意画,活泼可爱,生趣盎然,与古诗放在一起,不只是插画,其中又有他自己的奇思妙想,是一个画家体悟诗人心灵的产物,是心灵与心灵的相互呼应。

这套《寻找古诗之美》小学卷,一共三册,第一册60首适合小学一二年级,第二册适合小学三四年级70首,第三册适合小学五六年级82首,诗画融为一体,有注解,有诗人、诗解还有典故等链接。我们的用意是将把古老抒情传统中的美带给更多的中国少年,愿这种美渗透到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在潜移默化中成为他们生命的一部分。

傅国涌

2019年3月12日初稿 12月29日改定于国语书塾

  《寻找古诗之美》读后感(六):不如在孩子的心田里播下美丽的种子,静待花开

  

我对中国的古典文化有着一种无法自拔的迷恋,我喜欢国画里留白带来的遐想,喜欢古琴吟猱余音里的韵味,喜欢古诗词短短几个字中包含的无限情感……

想想小时候,最先接触的国学就是古诗词,从“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的童趣,到“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从“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离愁,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的感慨。从“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慈母,到“低徊愧人子,不敢叹风尘”的游子。从“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岁月静好,到“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的百姓疾苦。从“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哀伤,到“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壮志豪情……

这些美好,这些壮志,我都想让孩子知道。

对我来说,好的诗词的书并不是教会孩子用怎样的方法,记住诗词,能够去应付考试,我希望的是孩子读懂那字字珠玑里的情感,那些豁达的,那些遗憾的,那些欲说还休的,那些尽在不言中的……我希望孩子看到的,是那些文字的美。

遇到《寻找古诗之美》其实只是偶然,我以为只是美丽的古诗词合集,却没想到它让我看到了我对给孩子的诗集的所有期待。

为什么喜欢?

是因为选择的内容丰富全面?三册的图书从分别选择了适合6-8岁、8-10岁、10-12岁孩子的212首诗词,从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从言景、言物到言志、言情。

是因为插图的唯美与切合?灵动细致的国画插图带着浓厚的国学氛围,一边读诗一边看图让孩子把那些可能还不很理解的东西用更形象的方式表现出来了。

是因为版块的编排设置?第一册的灵动活泼,到第二册时带了更多更丰富的情绪,再到第三册时引入了更宏大的视角,带着你去看到那些爱国的情怀、战争的苦痛……三册书随着孩子的成长也带来了更多的思考。

这些原因都是我喜欢的原因,可是却无法表达它戳中我的地方。我思来想去。我最喜欢的是它留下了足够多的想象的空间,让你能够去体会里面的意境和美感。

当介绍李白的时候,不是从姓名、字号、祖籍、生卒年月、事迹生平给你一一罗列的。在第一册中,对李白的介绍是这样的:

有一位诗人成了后来所有诗人的偶像,他像天上的云,飘在诗的天空,笑看时间的流逝。他就是李白,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为人豪放,爱饮酒,喜交友,后人称他“诗仙”,杜甫夸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他的作品极富浪漫色彩,感情强烈,想象丰富,具有豪迈奔放、清新飘逸的艺术风格。

于是,这个人物在孩子心中不再是冰冷冷的了,而是有了一种更为感性的认识。我觉得初相逢时的理解,有这样的程度就够了,等孩子慢慢长大,慢慢了解了更多,若是有兴趣自然就会再去深入的了解。而对于诗人的介绍到了第三本时,当孩子长大一点再去看同一位诗人是时候,这介绍也就更细致了。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著名诗人。他性情豪放,蔑视权贵,爱饮酒,喜交友,有“诗仙”的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他的诗想象大胆,飞扬跋扈,不可一世,极富浪漫色彩,杜甫赞他“笔落惊风雨, 诗成泣鬼神”,后世则有人以为他的诗代表了盛唐之音。诗人余光中的《寻李白》赞曰:“酒入豪肠,七分酸成了月光/余下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而关于诗词内容解释,这本书也并不是死板的翻译,而注入了更多的除了带着散文般美丽的语言以外,它还带了更多的温度。

比如杜甫的一首绝句: 迟日江山丽, 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 沙暖睡鸳鸯。

这首小诗描写的是和暖的春日里景色,燕子衔泥筑巢,鸳鸯相依而眠。其实内容并不难懂,那么要不要解释给孩子听,又该怎么解释呢?这本书中是这样解释的:

春天来了,阳光柔和,江山瑰丽,暖风送来花草的芬芳,暖阳融化了冷硬的泥土,燕子在轻盈地翻飞,鸳鸯娇慵地睡卧在温暖的沙砾之中。 这首诗色彩明丽纷繁,展现了初春时节自然界欣欣向荣的生机。清代的诗评家陶虞开说,杜甫笔法高妙,“以诗为画”。 你也可以试着把这首诗画出来。

这样美丽的语言,怎么能不让人心驰神往?我默默的拿出了我的摘抄本……所以这样的书怎么能不让人喜欢?死记硬背的诗词只是为了分数的一种手段,而让孩子感受到这些文字中的美,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我不想将一棵叫做诗词的大树强行放在孩子的世界里,也不想随便的折下枝枝叉叉的佳句用来欣赏,我想在孩子的心里种下一棵叫做“诗词”的种子,用美丽的语言像泥土般轻轻覆盖,用心浇灌,我相信,这种子定能生根发芽,在孩子的生命力开出一树繁花。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