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生须尽兴经典读后感有感
《此生须尽兴》是一本由余华 等著 / 北京文学月刊社 主编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21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此生须尽兴》读后感(一):此生须尽兴
我们都在这个大大的世界里小小的生活着,我们有着各种各样的身份和束缚,我们拼命而又疲惫的在这样热闹的世界里穿梭。
读一读有生命力的散文吧,这样的感觉虽然是自己给的,但是我们只有这一辈子不是吗?或许我们并不用在所有时间里都必须疲倦劳累,有各种顾虑,我想要尽兴,想要自在。余华说的没错,活着,不管什么年纪,总要带点天真气才好。
《此生须尽兴》读后感(二):此生须尽兴,诗酒趁年华
最近很喜欢看的一本散文集,书名是《此生须尽兴》,是《北京文学》为纪念创刊70年,从刊物中发表过的散文优中选优集合而成的。
书中收录了余华、王安忆、池莉等众多名家的作品,散文集共分为三辑:
第一辑主题是“诗酒趁年华”,围绕“赤诚地生,热烈地活,纵情高歌”的内容收录了5篇作品,如《大栅栏咏叹调》(肖复兴)《从北京到北京的距离》(陈启文)等;
第二辑主题是“热爱可抵岁月漫长”,围绕“这个世界有万种风情,别让自己无聊透顶,生而为人,一定要热爱点什么”的内容收录了6篇作品,如《世间最美的眼睛》(金翠华)《我想这就是人类的美德》(余华)等;
第三辑主题是“活着,就要热气腾腾”,围绕“你一定天赋异禀,不然怎么把生活过得这么风生水起呢”的内容收录了6篇作品,如《盛夏之妖》(池莉)、纽约四重奏(王安忆)等。
通读全书,每一篇散文都耐人寻味,但我最有感触的,还是肖复兴的《大栅栏咏叹调》。这跟我最近国庆长假回家的所见所闻有关。
乡村的生活平淡朴实,难得的八天假期在乡村里到处溜达。落根大城市后,回来乡村的日子是越来越少,乡村面貌变化之大令人咋舌。固然,乡村邻居的日子也是越过越好了,水泥路修到家门口,自来水供水入户,但出外务工的人也越来越多,平日里留在乡村的多是老人和孩子,行人寥寥。在乡村溜达时,行至几座二十来年前盛极一时的工厂,现在却大门紧闭铁锈斑驳、荒草丛生,对这几家工厂当年的繁华,只能勉强从村里的老人寥寥数语中拼凑,徒生无限寂寥,甚是感慨。
这种感觉,就跟《大栅栏咏叹调》中对大栅栏没落的哀伤一样:现在的大栅栏,除了同仁堂、瑞蚨祥、张一元、祥义号顽强驻立在那里,有些力不可支的支撑着大栅栏没有彻底的坍塌,大栅栏真的是姥姥不疼舅舅不爱似的,人老珠黄,衰飒如此。民谣中的场景“大栅栏买卖全,绸缎烟铺和戏院,药铺针线鞋帽店,车马行人入水淹”,似乎与它已完全无关。
繁华与衰落,似乎就在转眼间。
有一位好友,喜欢骑着自行车在城市各处溜达,关停的工厂、曾经的古迹、荒芜的码头……他说,每当感到压力大的时候,到这些地方走走,看看曾经如此繁华之地,历经岁月变迁后,繁华也终将落幕,人生呀,还是要学会活在当下、此生须尽兴、诗酒趁年华。
岁月自顾自的流逝,拉大时间跨度来看,建筑风貌变化固然很大,对于人短暂的一生来说,耐得住寂寞,守得住繁华,也是不可避免的经历。只不过,与《大栅栏咏叹调》中作者希望政府对大栅栏进行修缮维护、针对其特色延展成观光景点的愿景不同,我虽心生伤感,但沧海桑田、事物的变化不可避免,想挽留些什么终是徒劳,就如人这一生,不外乎图这世上好好走一趟,享受当下的每一个日子,就已然足够罢。
《此生须尽兴》读后感(三):当一切远去,只留下热闹的回忆……
“如果我们终将淹没在茫茫人海中,不得不庸碌一生,那一定是我们曾经习惯了将就着过日子。” 这是《此生须尽兴》腰封的一句话,深以为然。 有多少曾经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雄心壮志,在鸡毛蒜皮,迷茫中虚度了。人生将半,回首往昔叹一句:如果当年…… 哪怕生活平庸,也不能甘于平庸,不管顺境,逆境,活得淋漓尽致,才不枉此生。 秋风乍起的时节,这本《此生须尽兴》像“秋天里的第一杯奶茶”,集合了旧城喧嚣,人情世故。 它收录了王安忆,余华,江子,池莉,等17位作家的散文。 开卷便没有离开“热闹”两个字,哪怕是世态炎凉,也是尽兴尽致,不仅暖心,也暖了回忆。 01.当一切远去,只留下泛黄的回忆 肖复兴的《大栅栏咏叹调》里写,“以前民谣说:大栅栏买卖全,绸缎烟铺和戏院,药铺针线鞋帽店,车马行人如水淹。” 大栅栏里的花灯是一绝,有民谣说:大栅栏里观花灯,冰灯纱灯分外明,人群拥来又挤去,只见人头乱摆动。 仿佛能听到儿化音特重的北京音,贯口似的鱼贯而出。眼前是几十年前城市中某一处街道,行人如织的繁华景象。 青岛老中山路不就是这么一种景象?还有中山路上被风尘遮掩去了的劈柴院。 说书的,做小买卖的,还有热气腾腾地叫卖声…… 据说家里老人,以前每每路过劈柴院,都要进去吃一碗混沌。 老味道的混沌早已经吃不到喽。切成细长条的鸡蛋丝,紫菜,撒上点碎咸菜,就着薄薄滑滑的面皮,一股脑吸进嘴巴里,热乎乎的。 非要回忆那味道确实牵强,隐隐地记得,肉馅里有老抽,汤水里有海鲜,仅此而已。 不禁忍不住与肖复兴同问一句:大栅栏/劈柴院,还是现在大栅栏/劈柴院吗? 每一个城市都在时空中留下一处热闹非凡,供后人品味。年岁久了,回忆中的老街老巷,稚嫩的娃,也不知是否真是存在了。只剩下唯美的一瞬定格在那里。 02.诗酒趁年华,来过必留下痕迹 大栅栏已是北京的传说,陈世旭的《北京的哥》却是北京的一大鲜活的特色。 他是这么形容的:“他们有皇城根的自得,又不失大杂院的质朴;他们似乎无所不知,又难免市井天真;他们口若悬河,妙语连珠,又往往信马由缰,不着边际;他们的见解未必多么高深,却又透着鲜活的民间智慧。跟他们说话,我常常觉得是一种享受。单单是那种张嘴就出溜的北京话,就足以让我入迷。” 虽然没接触过北京的哥,但从陈世旭的字里行间不难看出,的哥们口中吐出的不是能说而已,而是京味十足的段子,有套路有铺垫。 与的哥的鲜活不同的,是记忆中家长的青灰色石子路。 那也是青岛的一个特色,它出现在几乎每一片旧式德国建筑的脚下。 市南区政区办公楼前,是别有一番古香古色的碎石路。 高耸,细长的天主教堂,是拍婚纱照的圣地。宽大的石子路,经常反射出太阳刺眼的光。从中山路一路向上,铺满天主教堂周围的边边角角。 四周的岔路被细窄的石子路延伸至一点,像极了巨大的裙摆,还带着细碎的褶皱。 被夕阳拉长的影子们,在金黄色曲折向前的石子路上,时急时缓地穿梭在画面中。 03.从北京到北京的距离 以前都说,世上最远的距离是近在咫尺,却远得像隔了一个天涯。距离长短,而是心是否在一起。 陈启文《从北京到北京的距离》里面说:北京不是一个可以讨价还价的地方。 即便是路边卖纸烟的大爷也有种稳如泰山的气质隐含在他身后。他戴着皮帽子,穿着褪色的老式军棉袄。讲价?没门,去别家买去。 然而下一个卖纸烟的大爷,下一个卖纸烟的大爷,如出一辙,似乎像同一个人。 这便是一种距离,或者说是距离感。一座有底蕴的城市,带给居住在这里的人们一种尊严,不容冒犯。 陈启文说,北京像慈父,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傲慢却不偏见。 正是因为拥有天生王者气度,才不会有不屑,有不甘。它不会觉得你不好,或是需要羡慕你。因为你是属于他的,自己的都是好的。 北京到北京的距离,是一个外乡人的仰望,是一个城市之大,时空之大。 正如文章最后所说:“回头,我看见的是一个北京,再回头,我看见的是另一个北京。” 结语 一座城,载着多少悲欢离合,物转星移。我们身在其中,不知不觉间就老了年龄。 人生海海,我们虽是其中一颗微尘,也可以拥有轰轰烈烈,热热闹闹的回忆。 你的人生是否有过遗憾? 如果有,那么请用好仅有的余生,活就要活得赤诚,热烈,坦荡。
《此生须尽兴》读后感(四):总有一双更高级的目光在俯瞰我们的灵魂
“有没有一双更高级的目光,在所有生命的往生路上,俯瞰?目送,无数或善或恶或轻或重的灵魂。” ——马卡丹 拿到这本散文集《此生须尽兴》,很为这个书名感动,谁不想把自己的人生活的酣畅淋漓,不白白来人世走一趟呢?  而被收进这本书的作品,都是在我心里久住了很多年的著名作家们,余华、王安忆、池莉、肖复兴、周大新、梁晓声等。他们笔下的人物,曾经渗透骨髓、凄美哀婉、苍苍翠翠、兜兜转转的活着一世人生…… 仔细读了编辑前言,《此生须尽兴》这本书,是北京文学为纪念创刊70周年而精心策划出版的系列丛书之一,是一本散文集。 这套丛书收集了《北京文学》创刊70年来经典作品,其中散文卷两卷中之一卷,读者最喜欢的一些作家作品,全书共收集散文作品17篇, 按照作品反映的思想主题,编者将他们分为了三辑。第一部分的主题是“诗酒趁年华”,是几位作家;第二部分主题“热爱可抵岁月漫长”,第三部分主题“活着,就要热气腾腾”。 给我映像最深的有三篇文章,分别是马卡丹的《目送》、余华的《我想这就是人类的美德》、池莉的《盛夏之妖》。 第一篇是福建作家马卡丹的《目送》。  这是一篇关于生死、关于灵魂的哲学性思考和叩问,他说“死亡,是人生最好的老师。” 这篇文章应该写于2019年初,作者的一位挚友中年早逝,他彻夜难眠,想用一种特殊或者更高级的目光,俯瞰、叩问生命和灵魂…… “人是向死而生的,所有的人都是绑着神行太保甲马的过河卒子,只有前行、前行,从无中来,向无中去。” “在将要谢幕之际,在预备启程之前,你的灵魂,我的灵魂,他的灵魂,面对越来越清晰的死神的面影,还需要闭眼塞耳,自我麻醉,如同以往那样视而不见、听而不觉吗?”  “历经狼籍,度尽劫波,眼前水天一色,空濛藐远,此刻,所有的困境都已解脱,所有的牵挂都已放下,一叶帆影,袅袅远行,…… 驶向那所有人类、所有生命的归宿,无问迟早,无问西东。” 也许,在很多人的头顶,都有这么一双注视我们灵魂的更高级的目光,我们才如此奋力生活,拼命体验,深刻感受,不枉此生,想尽兴而归。 第二篇,让我再一次陷入深思的是余华的《我想这就是人类的美德》。  这篇文章原来的题目是《广阔的文学》,余华认为文学的广阔包罗万象。 其中一个包括和疾病的关系。很多作家都写或者是本身就有精神类疾病,如李白的白发三千丈、普鲁斯特因哮喘病喝药产生幻觉、爱伦·坡就是一个抑郁症患者。 另一个是包括各种各样的故事。比如鲁迅的的《风波》关于七斤,关于七斤的辫子,作者想到我们大多数人 ,在社会重大变迁的时期如何来掌握自己的命运? 其实很多人都会选择随波逐流……  所以我们都是赵七爷,都是审时度势把辫子盘到头顶上,又审时度势把辫子放下来,这就是中国人的生存之道,也是面对社会巨变时的一个很好的、常用的方式。 余华说,“每个故事都有灵魂,有时候灵魂是几个细节,有时候灵魂可能就是一句话……” 文学还是一种奇妙的力量。鲁迅的杂文,讽刺当时的社会和文人,但现在仔细读来,仿佛也在讽刺着今天的社会和文人。 文学像是一个社会的书记员,每个文学文本的后面都存在着一个社会文本和历史文本。 我想,余华说这么多,可能更多的是认为文学也是“人学”这个意思吧,文学终归或是更多的应该要体现出人性的善良和纯洁,因为他说:“善良或者纯洁看似天真柔弱,但是爆发时的力量是任何东西都无法阻挡的,我想这就是人类的美德。” 所以,爱生命,尽力活,热爱可抵漫长岁月…… 第三篇是池莉的《盛夏之妖》。  池莉与武汉仿佛夫妻两个,以前找不到渊源,后半生相依相靠,虽然她在这篇文章中,一再想撇清和武汉这个她无法远离、又时时惦念、总唠唠叨叨的城市。 她说,武汉是一个还没能力变成爆发户的城市。  她又说,当她每次从空中回归,又觉得武汉是世界上最美好的城市。 不过,她也说,“人是要知道好歹的。知道好歹首先就要懂得什么是感恩之情。感恩之情别人是教不会的,全靠生活本身给予。” 她说,武汉的盛夏有点妖精,寒暑易节,四季鲜明。其实,她还说,武汉这个地方很具有江湖气,清淡、散漫、任性…… 所以,在武汉这个城市里写作,无论池莉写不写武汉人,大家都觉得她一直在写着武汉。一个城市,很像一个有脾气的人……  看过这本《此生须尽兴》,再思考一下最近这两件事,很是让人砸吧砸吧的…… 在我看来不要说把生命活的酣畅淋漓,把他活着真诚坦荡这也是一种很高的境界,活的真实总比活的虚伪好一些,活的深刻总比浅薄好一些,活的热烈总比平淡好一些。 因为,总有一双高级的目光在俯瞰我们的灵魂…… 
《此生须尽兴》读后感(五):借我不惧碾压的鲜活 借我生猛与莽撞不问明天
我们常说“玩得尽兴”啊!“兴”是兴致,“尽”有竭尽、穷尽之意,那么在人生这条路上,我们都希望自己有所斩获,可到底什么是尽兴,如何做到书的标题所说的《此生须尽兴》呢?书里汇编的十七篇散文也许会给你答案!
一、确立自己的兴致所在
用葡萄蘸着白糖,就着酒喝的大爷,就算无法再做皮鞋,也可以靠几十年修鞋来获得生活本真的乐趣;啰嗦暴躁的祖父喜欢捧着全图绣像竖版繁体印刷的《三国演义》反复研读;黎庶昌保护古籍珍本不被亡逸而耗散重金……他们都寻到了志趣所在,因而自得其乐,虽不被外界所承认,也照样甘之如饴,过着自己的美滋滋的日子。那么,我们的乐趣在哪里呢?
很简单,自己开心!以上文中的三个例子的主人公都不被周围人认可,甚至有人觉得他们可怜、癫狂、愚不可及,可是他们内心的十分富足的,他们在自己的兴致中获得了真实的快乐,所以不用顾忌别人的观感。我们静下心来,问一下自己,我们想要什么?我们做什么事情的时候能做到专注?我们能在什么事情上获得源源不断的满足感?答案可能是一道菜,一本书,一笔投资,也有可能只是推开窗,看到的一方晴空。但无论是哪种,她都出自我们本心。在漫长的人生路中,陪伴我们的不止有我们的理想,我们的亲友,还有我们无法割舍的兴致所在。
二、投入时间和精力
热爱读全图绣像竖版繁体印刷的《三国演义》的祖父实际上是一个略识文字的乡村屠户,却能对《三国演义》一百二十回中的每一回如数家珍,每个重要人物的脾气、兵器和事迹都可以完整复述,甚至可以背诵出精彩章节。听起来,是这么富有传奇色彩,看完整篇文章,发觉“兴之所至”,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年轻的祖父点起了煤油灯,如坐拥江山的君王一般沉浸在了《三国演义》的世界。他命途多舛,却始终放不下手中的十二卷《三国演义》,他是将自己代入了其中的某些角色吗?还是从中领悟到了现在的磨难必将像书中那样迎来“分久必合”?亦或是从书中权谋撷取到了人生智慧?我们不得而知,但我们可以肯定的是,在漫长岁月里的不断研读,祖父从中汲取到了巨大的精神力量,这力量支撑他面对生命中不断袭来的风和雨。
我们在确立自己兴致后,也要投入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比如阅读兴趣,我们每天在上下班通行路上都可以拿出纸质书或者直接借助手机上的软件来进行阅读。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全情投入,体验角色悲喜,揣摩书籍传递给我们的价值指引。
三、坦然面对半满
“半满”对应的是“圆满”,我们都在追逐“圆满”,殊不知“半满”才是人生的常态。当我们确立兴致,投入时间和精力,我们可能得不到一个圆满的结果,就像书中好心办坏事,拆散了一对夫妻鸽的梁晓声那样,我们要怎么去获得心灵上的安宁?坦然接纳!
这里特别提出一个看待事情的时间尺度问题。有的时候,就算达不到“功在当代”,我们的作为也是有意义的。余华在《我想这就是人类的美德》中这样写道:“如果把我们的现实当成一个法庭,文学是那个最不起眼的书记员。很多年过去后,人们想要知道法庭上发生了什么时,书记员变得最重要了。所以文学的价值不是在此刻,那是新闻干的话,而是在此后,欧阳修的诗句和鲁迅的文章就是此后的价值。”文学是静默的,不像其他行业那么单刀直入,鸣枪亮剑,但文学更是有力量的,文字一旦写就,解读就要靠读者,因而在后世不断被解读,被传颂,被研究分析。文学是人思想的结晶,每个读者在阅读之后都有自己产出,他们是创造者,是使书籍重新发光的人。书的作者可能已经看不到这一幕了,但书的思想光芒会继续普照下去。
正如谢春花的歌曲《借我》中唱的那样“借我不惧碾压的鲜活,借我生猛与莽撞不问明天”,“不惧碾压”是因为已经确立了自己的兴致所在,“不问明天”是因为已经付出了时间和精力,而且能够做到坦然面对“半满”状态,如此,方能恣肆生活,人生尽兴!
《此生须尽兴》读后感(六):浮华三千,抵不过似水流年,愿莫负余生~
唐代诗人罗隐有一首诗,每次读到都让我感慨不已,我还将这首诗刻画在扇骨上,已作每日浅读之用:
得即高歌失即休, 多愁多恨亦悠悠。 今朝有酒今朝醉, 明日愁来明日愁。这首诗是罗隐在官场失意后所做的一首心境诗,表达了罗隐狂放、肆意的率直性情。之所以将它作为我的每日必读诗,就是因为诗里带来的寓意。
人生无常,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但愁绪越多恨意越浓,漫长的人生中,总也不能让人生囿于愁绪中。时光匆匆岁月悠悠,如果能够做到“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也枉费岁月的馈赠。
今日在读一本同样带着这样豁达的人生态度的散文精选集《此生须尽兴》,书内收录了余华、王安忆、池莉等17位中国当代文坛名擘的散文名作,而这几位文坛名擘,他们的人生处事原则也可归于是“此生须尽兴”这五个字。
全书一共分为三辑,第一辑是“诗酒趁年华”、第二辑是“热爱可抵岁月漫长”、第三辑是“活着,就要热气腾腾”。这三辑内容分别是17位风格迥异的作家所作的17篇散文,文字意蕴丰富,选题涵盖范围广,从人生、理想、生活、时光、自由等多个维度,去展现他们独特的生活态度,字里行间彰显着坐着独特的思想体悟,阅读起来感染力十足。
有人说,生命不在于长短,而在于是否痛快地活过。这句话与《此生须尽兴》中的“赤诚地生,热烈地活,纵情高歌。”不谋而合。
肖复兴描绘的《大栅栏咏叹调》,写着是北京厚重的历史文化,忆的却是时光洪流中的满满的回忆和时代的印记。
耿翔笔下的《马坊书》,写着是故乡的风,谷子、油菜花、药香,忆的却是对故乡浓浓的思乡之情。
詹谷丰的《骨头的姿势》,写着“下跪、站立、跪拜、站立、下跪、二郎腿、安坐、跪拜”等古老礼仪,忆的却是整个二十世纪中国人面对世纪的姿势。
席慕容说:“挫折会来,也会过去,热泪会流下,也会收起,没有什么可以让我气馁的,因为我有着长长的一生。”
长长的一生,总会有挫折,但挫折总会过去;可能液会流泪,但泪水总会收起。用影视作品《时空恋旅人》里男主的话来说:“我们生活的每一天,都在穿越时空,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尽其所能,珍惜这趟不平凡的旅程。”
这17篇热气腾腾的散文,每一篇读来都好似要将我们带入一个新的环境,去体验慢节奏、轻生活的场景,诉说着过往的时光、过去的深情,17种生命中的“高光时刻”,体会着“此生须尽兴”的魅力,我们不过是时光长河中的一粒沙,当风吹来,没有谁会记得谁,可活在当下,你的每一刻都是自己的。
做喜欢的事,吃喜欢吃的东西,看喜欢看的书,你只需随心而活,难过就哭一下啊, 开心就仰天一笑,月明风清,恣意尽欢,酣畅淋漓的人生,甚是快哉!其实,书名就已经是生活的答案了:《此生须尽兴》,不妨活得自在一些,活得顺意一些,活得精彩一些。
《此生须尽兴》读后感(七):《此生须尽兴》,人生不易,要活的尽兴
《北京文学》创刊70周年大庆,出版了70周年经典作品系列,丛书包括中篇小说卷两册,短篇小说卷一册,报告文学卷一册,散文卷两册,总共四卷六册。
这套丛书所收集的作品都是不同时期广受各界读者关注阅读和传诵的经典名著,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北京文学70年走过的风雨历程,展现了70年来的作品精华和不同时期的刊物风貌,也基本上代表了70年来,北京文学作品的最高水平。
其中散文卷《此生须尽兴》,共分三辑,第1辑“诗酒趁年华”,第2辑“热爱可抵岁月漫长”,第3辑“活着就要热气腾腾”。
这本书从书名到单元名都是用了心思的,“此生须尽兴”,表达的是一种人生态度,三辑的单元名称,又代表了三种不同的人生态度。
第一辑“诗酒趁年华”,入选的作品有肖复兴的《大栅栏咏叹调》,陈启文的《从北京到北京的距离》,陈世旭的《北京的哥》,耿祥的《马夫》,张鼓峰的《骨头的姿势》等,都是一些大家的经典之作,其中的格调,也很好的衬托了“诗酒趁年华”这一个单元名称。
第2辑是“热爱可抵岁月漫长”,告诫我们别让自己的生活无聊透顶,生而为人一定要热爱点什么,人嘛,要找到自己喜欢的东西,然后让生活能变得更有意义,热爱可抵岁月漫长嘛,就不会那么单调乏味,会更加多姿多彩。
第2辑的总基调是让人从中感悟到人生虽然漫长,但是我们要想尽办法让它过得更加精彩。
其中金翠华的《世间最美丽的眼睛》,是最让人感动的一篇,讲述的是一只叫做“河河”的小鹦鹉,朋友送给他一只小鹦鹉,他看到鹦鹉明亮、纯净的眼睛,就想到了早逝母亲,不自觉得就把对母亲的爱转移到这只叫河河的小鹦鹉身上。
在相处当中人与鸟产生的感情,而小鸟最原始、最直接的情感表达方式,也让人从中感悟到情感的真挚。
最后通过河河的离开来表达作者的感情,伤感、不舍,都是人类面对分离最本能的情感反应。
现在人有的时候就是太容易隐藏自己的情感,反而忘了最原始的东西,我们应该遵从自己的本能,让生活更加具有烟火气。
而第3辑“活着就要热气腾腾”,就是告诉我们生活中的烟火气,其中就讲述了很多生活当中最最平凡的事。
有跟母亲的故事,有跟父亲的故事,有一双皮鞋的故事,有跟祖父的故事,有在某个城市的故事,总之就是无数个平凡人的平凡故事组成的。
人生不正是这样吗?你有你的故事,我有我的故事,无数人的故事造就了我们整个世界的故事。
选录的这些作者的作品,都是早期刊登在《北京文学》上的,算是一个精选集,当然书的前言当中也说了,这些只是冰山一角,还有很多更精彩的作品,因为篇幅有限,所以没能全部都录制。
这本书也作为一代人的回忆吧,《北京文学》所走过的岁月,北京文学所创建的精彩,选录的这些大家的作品,也是绝对不会让人失望的,我也充分的明白,大家就是大家,所写的经典就是经典,会让你百看不厌,每读一次,还能从中解读出不同的感悟。
读第1辑的时候真的能从里边读出生活,其中大多都是说的比较人文的东西,说的也是都是生活中的小事,但是告诉我们,生活就是这样平凡的,就是有无数个平凡的瞬间组成,就组成了我们不平凡的一生。
看完这些作品,我们也不得不感慨,生而为人就要好好活着,有句老话说嘛,“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有很多人的生活,我们是无法企及的,但是我们要尽量在自己平凡的位置上活出精彩,活出我们自己的人生,活出我们自己独特的人生。
就是把自己这一生过得丰富多彩,有平凡的意义,也不必羡慕别人的富贵生活,轰轰烈烈的事迹,甚至是什么大的作为,毕竟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每个人能力大小也是不一样的,每个人生活的环境也不一样,所以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人生经历。
这个就是人生的意义!
《此生须尽兴》读后感(八):此生须尽兴,诗酒趁年华,赤诚地生,热烈地活
还记得以前读书的时候,看到散文总有些忧虑,因为经常做阅读理解,文字枯燥,总是看不下。看,硬看,只是为了做题。那时候学习压力大,为了名次、为了好学校、为了高考......便无暇顾及它的美。
后来学了汉语言文学,才慢慢喜欢上文学。散文、小说、文学理论、语言逻辑等等,都有着很多乐趣。
而散文这种类型,需要从实际生活牵绊中跳出来,并保持内心的安宁,才能好好地去阅读,欣赏其中的美。
散文尤其是散文集,取的书名或标题总是文艺而优美的,例如周作人的《我独爱生活应有的样子》,还有余华、王安忆、池莉等人的《此生须尽兴》。
光是看名字,就给人一种亲近感,像一位好友的劝勉,让人忍不住打开看看。
说起余华、王安忆、池莉等人,他们著名的代表作,大多是小说类型的,例如《活着》、《许三观卖血记》、《长恨歌》、《小鲍庄》、《来来往往》、《烦恼人生》等等。
但是他们在散文上也是有所成就的。《北京文学》70周年经典作品系列丛书中,有中篇小说、短篇小说,也有报告文学和散文集,今天我们就先看看这优秀的散文集。
《此生须尽兴》这本书收录的是《北京文学》70年以来发布的作品中受各界读者关注的经典名篇,展现了70年以来的作品精华和不同时期的刊物风貌,也基本上代表了70年以来《北京文学》作品的最高水平。
书中分为三辑,分别是“诗酒趁年华”、“热爱可抵岁月漫长”、“活着,就要热气腾腾”。这三辑的标题和概括都很精炼,主题内容都有所侧重。
诗酒趁年华:赤诚地生,热烈地活,纵情高歌。这一辑讲的是生活。
肖复兴的《大栅栏咏叹调》写了大栅栏的变迁,其实讲的是生活的变化。
陈启文的《从北京到北京的距离》,讲述的是作者在北京生活的日子,每一个角落的点点滴滴。
陈世旭的《北京“的哥”》同样讲的是北京,但重点是北京租出车司机的生活,以租出车司机的口吻来讲述的哥的见闻。
耿翔的《马坊书》,讲的是作者在马坊的生活经历。
而詹谷丰的《骨头的姿势》则通过人体的每一种姿势来讲述每一个姿势相关的故事。讲的是人背后的气节与精神。
第二辑“热爱可抵岁月漫长”每一篇小章节讲的大多都与“眼睛”相关。如《目送》、《目光》、《世间最美丽的眼睛》等等。
看完后可以令人一惊,原来眼睛相关的故事还有这么多角度可以讲述。
《目送》、《目光》这类,讲的是人的目光。而《世间最美丽的眼睛》讲述的是鹩哥“河河”这只鸟的眼睛、清纯的目光。
除此之外,还有引申义的眼睛、目光。朱鸿的《大德之旅》这一篇散文,写的是作者旅途中的一件小事,由此表达出自己的观点——不要在乎别人的目光和看法。
周大新的《在苏格拉底被囚处》写了石洞,作者的目光所及、心里所思。
而余华的《我想这就是人类的美德》看起来和目光无关,其实也表达了作者所看到的文学的广阔。
第三辑“活着,就要热气腾腾”讲的是人生活的地方、人的感情。无论的田珍颖的《冬天的记忆》里的母亲,梁晓声笔下的父亲、儿子,还是漆剑荣写的那位补鞋的大爷,还是江子《血脉中的回声》的祖父,他们的情感都是真真切切的。
敬佩、怀念、感动......每一种感情每一段故事,都是作者生活中难忘的记忆。活着,就要热气腾腾,就是要有自己热爱的东西,有热情有力量地活着。
耿翔的《马坊书》中写的风,让我感受到那种生活的力量。“风再乡村不能太散漫,更不能太悠闲,大多是呼啸着走的,这是生存的需要。”
呼啸的风,吹醒了那未绽放的果树花苞,清晨过后花儿都纷纷绽放,又一阵呼啸的风过后又长出果实来。这就是生活中的力量。我们也应当做一个有底气、有力量的人。
《此生须尽兴》读后感(九):诗酒趁年华,今生尽绽放
这本书我是冲着书名去的,最近正在进行着我的随心飞计划,感觉生活非常的“尽兴”所以被同频的书给吸引了。我先以为是一本谁写的散文,结果收到了书才发现是《北京文学》创刊70周年作品经典文集。里面汇聚了一些“大家”或者“小家”的在作品。(王安忆此时是我阅读这本书的定心丸。)
本书就分为三辑:
第一辑 诗酒趁年华(赤城地生,热烈地活,纵情高歌)第二辑 热爱可抵岁月漫长(这个世界万种风情,别让自己无聊透顶,生而为人,一定要热爱点什么)第三辑 活着,就要热气腾腾(你一定天赋异禀,不然这么把生活过得这么风生水起呢?)看这三辑的大标题,是不是感觉有点热血沸腾?实则,这三辑的内容都是平淡而真实的,和生活紧紧相连的,有讲生活琐事的、有忆往昔岁月的、有聊懂人性的动物的……(不过我觉得小标题稍微有点尬,忽略忽略~)
本书阅读指南:适合在深夜阅读,躺在床上,泡一杯清茶,细细地品味,不用完全按照顺序来读,完全可以直接翻越到你喜欢的章节开始。本书也有我不太感性的篇章,但也有让我印象深刻,甚至热泪盈眶的地方。
第一个印象深刻之处:有趣。讲的是一位北京的出租车司机,是以这位司机的第一人称口吻说出来的,因为北京话一读就完全入戏的节奏,所以读起来特别的顺畅,感觉真的就是这位司机在和我自己讲话一样,跟随文字走,非常有画面感,北京司机的热心、爱聊,先夸一夸我们来的地方,然后聊一聊北京,遇到突发状况,随口骂骂咧咧几句。让我回忆起我去北京的时候好像的确是这样,就特别爱问别人是从哪里来的,哈哈,最后不管是从哪里来的,在他们眼里都是挺好一地方。
第二个印象深刻之处:有灵。这是一篇讲一只鸟儿(鹩哥)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动物有些是通人性的,特别是狗狗,但是如果说一只鹩哥也通人性,真是不可思议。这只名叫“河河”的鹩哥除了会讲话,是可以捕捉到人类的情感的,它能够“听懂”人类的语言,“感受”人类的情绪,它宛如一个小孩一样乖巧,给作者带去不少的快乐。它能听懂作者告诉她不要说“讨厌”这两个字,当它有一天又要说“讨厌”的时候,刚说了一个字就停住了,自此之后再也没说过,没有养过动物的人大概是不会理解这种通人性的感觉,是真的,你说的它都懂,你的一言一行都被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河河”就真的像是作者家里的小孩一样,和他们建立了亲密的联系。可惜,最终因为无良商家的鸟食,河河离开了。有时候我也在想,我们家的狗狗,人类一岁等于狗狗的七岁,不知不觉,我们的狗狗也“奔三”了,它还能陪我们几年呢?说道这里,不由得有一丝伤感。
第三个印象深刻之:有情。作者回忆起刚开始上班时候的事情,年轻的她经常去一个修鞋的老大爷铺位上,经常给老大爷拿点食堂的饭菜去吃,他们也时常聊天,这样也就建立起了宛如父女一般的情感。突然有一天,老大爷得知作者终究是要回北京的,不由得哭了起来,像一个小孩一样,我读到这里的时候,有点绷不住了,这内心是多么孤独且渴望温暖的老大爷啊。第二天老大爷带着自己的家底来到了作者的学校,他相信作者,相信这份“父女之情”他想要陪伴,读到这里,真是感觉很揪心,很能理解一个花甲老人想要陪伴的心,他的要求其实很简单,就是有人能讲讲话,吃吃饭,能够在一座陌生的城市里有这样一个人,是非常难得了。最后的最后,作者收到了一份来自老大爷最深厚的情义,也是她不能忘怀的。
这本书最吸引人的就是每一章篇幅短小,读起来很容易,不费劲,适合在深夜或者是飞机上阅读,随时拿起,随时放下,而且每一篇文章风格不一样,感觉像是和很多大家对话了一样,品味他们的人生,走他们走过的路,同时也思考自己的人生。
我非常喜欢这本书的封面和书名,封面是浪潮,在大海边总能释放出许多,也符合这本书的书名,此生须尽兴!
《此生须尽兴》读后感(十):《此生须尽兴》:人就这一生,且尽兴且恣意
2020年9月,是《北京文学》创刊70周年大庆,在这70年里,诞生了一批批的作品,一茬茬的作家。而《北京文学》在新中国文学的发展上,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这本《此生须尽兴》就涵盖了肖复兴、陈启文、陈世旭、余华、金翠华等17余新锐作家的经典作品,品味他们的散文,可以让我们领略不同人的浮华人生。
与《人间逍遥客》一般,《此生须尽兴》也是《北京文学》的作品经典,但它是一本散文集。这本书一共记录了十七篇散文,分为三辑讲述,“诗歌趁年华”,“热爱可抵岁月漫长”,以及“活着,就要热气腾腾”。这些句子无不指引着我们要用热爱将人生过的热气腾腾,多姿多彩,有意义。
或许在这本书中关于我们该过什么样的人生,并不能得到明确的答案,但每个人也可以通过阅读品味他人的人生故事,从中获得些许启示。
在这本书中,给我触动最深的当属《梁晓声散文两篇》。其中《父亲的荣与辱》,讲的是作者父亲的故事。作者的父亲是新中国第一代的建筑工人,并且他父亲时刻以他的工作为豪。故事中,作者母亲多次因为水泥和父亲起了争执,原因是希望作者父亲能从工地上带回一些水泥,这样也可以把他们的家整修一番,只需少许,不需很多。
但他的父亲,选择时刻坚守自己的底线,坚决不从工地上带分毫水泥回来。按他父亲的话来说,是“从工地上带回点?说的好听,那不等于偷吗?水泥是建筑行业的宝贵物资,而我是谁?……”他的父亲时刻为自己的职业而骄傲,他是中国第一代建筑工人,是中国领导阶级的一员!
我敬畏他父亲廉洁、高尚的品质,我为他那深深的民族自豪感而感染,这世间又有几人能像他这般,如此以自己的工作为豪呢?更是不惜为了护住公家的水泥,和妻子闹翻天,如若我国的官员们都像他这般,那这个社会将会是怎样的一番和谐景象呢?我们也应当有属于自己的坚守,工作也好,家庭也罢,或是爱好、原则,总归是要一份自己一直坚持且矢志不渝的东西的。
而另一篇《好心怎么就做下了坏事》讲述的是作者好心为两只鸽子洗干净空调筐,精心布置了小窝,结果鸽子逃走的逃走,残疾的残疾,就连那两只鸽子刚下的鸽子蛋,也在慌乱之中,被鸽子冲到了地上,碎了。原本作者是出于好心,想要把脏兮兮的空调筐洗出来给它们,但根据后面的结局来看,可能是他惊扰了它们。恰恰是作者的好心,一切都给它们弄的服服帖帖,不仅洗好筐,放上红布,放入新生的蛋,还手抓着想要把它们送进“新家”,但也正是这使得两只鸽子争相逃跑,而在慌乱中,作者抓掉了一只鸽子的尾巴。
在日常生活中,这种好心做坏事的例子,也不少。比如你帮朋友照顾她家的猫,看它惹人喜爱,便各种买东西投喂它。又是花时间,又是花钱的去哄这个猫开心,但后来猫吃出问题了。朋友便会不记你的好,反倒是觉着你虐待了她的猫。在你的生活中,是不是有这样的例子呢?例子还有许多,比如多浇了水,花死了;多借了朋友钱,结果人家不还了,又或是觉得你瞧不起她了。
对于这种好心做坏事的情况,我们一开始会感到十分地委屈,觉得是自己的好心都喂了狗,开始觉得人间不值得。但难过之后,我们要做的不是一直深陷这种情绪,或是因此和朋友闹别扭,我们要做的是去思考,今后如何才能将这件事情做得更好,自己这次哪些地方做的不够好,哪些地方考虑欠佳?在生活中,我们又是否妄加揣测朋友的喜好了呢?
比如我之前总是喜欢给朋友分享各种好文、好物,或者是软件,但多数情况下,朋友并未对我言谢,甚至是直接不回消息,我也常因此心情抑郁,会开始胡思乱想,会质疑我和朋友的关系或许并没有那么亲密。但后来,通过阅读书籍,我在书里找到了答案。原来,我所自以为是的好,对朋友来说是骚扰。现在换做别人每天给我发各种链接,或者扫码关注,我也终于可以体会朋友们那时的心情了,是一种很想骂退她,但是却只能礼貌地说声谢谢。
所以,下次啊。屏幕面前的你,如果你再次因为好心做坏事而难过了,我希望你也可以换个角度来看待问题哦!如果你是对方的话,一个朋友采取和你同样的对他来说不当的做法,你会是什么感受呢?或许,瞬间你就对这件事情释然并找到更好的解决处理之道了。
愿你此生活的恣意、尽兴且无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