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北中原》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北中原》读后感100字

2021-02-04 03:56:4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北中原》读后感100字

  《北中原》是一本由冯杰著作,作家出版社出版的416图书,本书定价:平装,页数:2020-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北中原》读后感(一):《北中原》书评

  著名文学家李佩甫曾经这样评价冯杰:“他的文字从不暴烈,不激励,有着传统文化浸润,有浓郁的中原地方特色。”他将绵密拙朴的文图,付之诗意的针脚,织就对北中原浓浓的乡愁。 《北中原》以乡村常见的畜类、食物、器物、节俗等精彩呈现心目中的故土,渲染勾勒出其干净、原色、本真、朴实的精神与气度,是作者用文字精心培育的“小农作物”,读者在“吃”了大量“主食”之后,自可从中品出一番别样滋味。但有“世俗味”,却无“文艺腔”;仍怀“真童趣”,绝无“伪沧桑”。连他自己也说“乡村优雅是一种内在的精神,不是风姿,是乡村的风度。” 格草木、格生灵、格器物,格美馔、格旧事、格乡土……在“格物”中“致知”生活的本质,生命的大意,人间的真情,世界的秩序。文中可读出诗意画韵,画中可品出诗文意趣,一位自诩为“局外的乡下人”的文人在书画间挥斥诗意。 “北中原”作为冯杰地理,作为精神上的原乡,其轮廓呼之欲出。如果说此前讲述饮食、牲畜的篇章各成拼图且烟树素淡的话。因杂色而斑斓,可做正餐,也可做甜点。总之,随意安插在两块不同拼图之间,不会显得突兀。地方性是一个小于民族性的概念,它是作家写作的出发点,也是情感的维系所在。这里聚合了作家最熟悉的人与事、最熟悉的词语表达及万物的表情,它们凑拥在一起,尖顶处摆放的恰恰就是人们通常言之的童年经验。一般情况下,地方性往往以碎片的形式分解在一个作家不同的作品中,只有极少数作家致力于地方性的整体勾勒。当下散文界,在原乡的建构层面,在地方性的完整呈现上,冯杰无疑是表现最为突出的作家之一。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北中原与冯杰密不可分,他笔下的北中原建筑最为精密、丰富和充实。而至于北中原为什么收到人们的喜爱,也许是因为它所透露出来的正宗的中国味道吧!北中原成为他们缓解乡愁的一份寄托。 梁简文帝萧纲曾经说过:“立身必须谨慎,文章且须放荡”。这里的放荡是自由舒展的意思。生活中的冯杰敦厚而拙言,而一旦奔驰于文字的原野上,则“妖风”阵阵,自由而放达。《北中原》的精神气质,恰恰就内含在这种放达之中。他把学识和经验,以想象、联想、延伸、引申相连接、相融会、相比拼,古与今、中与外、俗与雅、乡与城、他与我,被组接而成出乎意料的“蒙太奇”,其感悟自由出没于其间。能够见人所未见,思人所未思,言人所未言。 《北中原》一书的内容包罗万象,且用最朴实无华的语言来给我们一场视觉上的盛宴,为我们展示了北中原的风土人情。北中原里发生的一切,都与北中原的人息息相关,密不可分,而这也十分契合地抓住了读者的心,尤其是让我们这些远离故土的人,多了一份对童年的回忆,故乡的眷念。

  《北中原》读后感(二):在日出前看见乡愁

  在日出前看见乡愁 故乡的炊烟是写在村头最浪漫的诗行,乡土世界里自然的诗意连接着心中那份连绵的乡愁,在无数次的午夜梦回,给予我最温柔的甘甜和慰藉。 初读冯杰老师的《北中原》,单是看目录就已经猜出个大概来,目录中每一篇题目都贴合内容且引人入胜。全书分为七个部分:【动物考】、【植物册】、【记事簿】、【鼎味录】、【器物传】、【地理志】和跋。私以为,冯杰老师极会取题目,在看到书名《北中原》时,就已经非常感兴趣,北中原可理解为中原北部。据我猜测,冯杰老师故乡应该是在安阳,果不其然,书中大部分的乡土民俗都是围绕河南安阳来展开的。 我印象最深刻的【器物传】中的《枕头志》。由枕头对清梦的呼唤,更唤起在陌路夜半游子的诗意与乡愁。“枕头是梦的一方平衡木。上面能载浪子。”浪子的心是飘着的,我也常说自己的心是飘着的,对于在外漂荡的人来说,最苦恼的就是睡觉时认床认枕头。也不是出于对枕头材质或床具面料的挑剔,而是在夜晚陌生的房间里,一闭上眼心中便会生出一种局促感,无法放松,更无法安心入睡。书中说道“一方枕头质量的好坏不取决于枕头里外的质地,而取决于做好梦还是噩梦。”我深以为然。外出游玩时,即便住进各式各样富丽堂皇的酒店,或者小桥流水的民宿,抱着柔软的枕头,枕在一方温床之上,也无法有心灵上的放松。而回家后,喝了母亲递来的一杯温热牛奶后,便可以在自己的小床上,枕着我的荞麦枕头安然入睡。荞麦枕能镇静安神,味道淡而不薄,久而不弱。 书中提到一种用茶叶做枕芯的枕头。一位从江南走来的女子,精致得如一枚江南绿茶。周一枕铁观音,周二枕黄山毛峰,周三枕大红袍,周四枕太平猴魁,周五枕正山小种,周末枕乌龙。若是归依平静,就一辈子枕龙井,因为父亲属龙。全文氤氲着浪漫与诗意,一颗枕芯,一枚枕头,一叶茶香,一位远行客,都装进雨天淘洗干净,晴天晾晒的鸟鸣中了。 记忆的家乡,安静的躺着洁白的月光下,静静地沐浴在月光下,安静的在时间的长河里走过他的一生伴随着人们的安详,我如今可以忆起哪里的点点滴滴,也可以想起那日的嬉戏,也可以想起.那日,幼稚的安静的躺着梧桐树下,看着天,上的洁白的多变的云,看着树上那静静安伏的蝉,听着那不厌的蝉鸣声…… 人人都在心中追求诗意与远方,却忘记了自己背后的乡土才是永远的远方。多少次在他乡的可望不可即,都止于一声轻微的叹息。家乡还是安静的走过他的一生,可世态炎凉,该走的人走了,不该走的人也走了,记忆慢慢模糊了,想不起来了。 冯杰老师的文字平淡朴实,格草木、格生灵、格器物、格美馔、格旧事,在平凡的事物中“格物致知”。以慈悲的文字写出来,仿佛一切都是有灵性的生命,慢慢讲述着它们的故事。

  《北中原》读后感(三):从北中原刮来的乡村风雅

  

乡土气息中的风雅应该是什么样子的?是麦浪翻涌中的一片金黄,还是农忙后的落日余晖,抑或是是木石制的家具中间玉米烤熟的哔剥声响。文人和艺术家一部分将乡土风雅美化成自然本身的浑然天成,抽象成人性本真的质朴无华;另一部分将乡土气息和乡村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直接为读者呈现出粗犷的美感。

《北中原》封面

二者没有优劣之分,冯杰的《北中原》偏向于后者,描述了乡村一草一木中的日常生活,又用纤巧的文人笔墨加工乡土中的故事,联系文化寓意,给予其独特的风雅。冯杰采取了“局外的乡下人”视角,脱离对乡村具体生活细节的描绘,又在品评观察乡村风物的时候,将自身曾经的乡土经历融入其中。故事内外的视角转换,带给没有经历过北中原乡村生活的读者贴近乡土的体感同时,又不会让读者产生过多疏离感。

在北中原这片土地上,草木、生灵、器物、美馔、旧事、乡土都带着独有的特征与人文情调,串联起人们的生活琐事,也勾连出北中原的少年、中年、老年人共同的美好回忆。文章又有“格物”的精神,使得物品成为每一篇文章的主题,又用事件集中烘托出物品内在的精神,也是人们生活的内在精神。

如《玉米纲目》一文,就分为“玉米有魂”“家族·由玉而生的延伸”“飘浮在天空的玉米畦”“中部的玉米须”“牙齿之外”“喝粥的方法”“玉米轴”“纲目遗篇”几个部分,大致看去把玉米的前世今生研究了个透彻,连着玉米相关的象征意味等一一说个清楚。作为“有魂的精灵”,玉米应该是能代表北中原的一个农作物。有生机、包容、坚韧……这些词汇对北中原很恰当,却又过于标签化。只有玉米朝向天空的须子、熬成粥时涨满的一粒粒粮食、玉米轴干燥坚挺的筋骨,能形象地将一个北中原乡村刻画出来。

作者冯杰的一句话很耐人寻味——“乡村风雅”是一种内在的精神,不是风姿,是乡村的风度。内在的精神孕育了北中原独特的风物,也孕育了作家独特的文笔。冯杰和汪曾祺的文风有些类似。不同的是,汪曾祺笔触更柔,重在事件;冯杰的文字更严肃一点,又时常蹦出些诗意,像是从北中原刮来的一阵风,却放轻了脚步吹拂过来。

  《北中原》读后感(四):《北中原》——脚下即是故乡,最浓便是乡愁

最近真的是爱上了散文,读汪曾祺先生的《万物有趣,人间值得》,品干净闲淡中的诗意和情怀;读《岁月疾驰,漫步归家》,在清新雅致中感悟梁实秋先生的博学与幽默;读《赤子》,在无解的乡愁里贴近余光中先生的那一颗赤子之心;读《风物人间》——跟随雪小禅老师在现世安稳里体味生活的欢喜,如今,捧读这一本《北中原》,感受这繁杂的世事中且雅且俗、亦庄亦谐、至真至趣那一段故事、那一份情怀。

《北中原》是作家、文人画家冯杰的新著,作品通过对乡村常见的羊、狗、猪等动物,树木、豆类、棉花、瓜果等植物,青砖、铁器、版画等器物,春节、端午等节日的描写渲染出乡村的本真、朴实。在最纯粹的文字里、在最朴素的情怀中书写生活的大意,生命的本质,人间的真情。

这一位“逃过课学,卖过菜,种过地,做过银行小职员,是中国文学界的草根传奇”,他带给我们不一样的文字,也带给我们不一样的感悟。他左手书画,右手诗文,一边画画,一边写作,在纸笔间闲庭信步,将每一段文字都酝酿成一幅画,让每一幅画都道出默默心声。每一个作家作品都会带着自己的口音和气息,冯杰老师的作品里总是“有着传统文化浸润,有浓郁的中原地方特色。”“北中原”,一个充满了家的味道的词语,是作者为自己找寻到的一个文学地理符号,标记在文字里,流淌在血液中。

这故乡是如此的让人熟悉,让人想念,这里有叫醒天亮,看人们启程、赶路、苦旅、颠簸的公鸡,有带着乡土原色的麻雀,有入画时总是带着诗意尾巴的猴子,有狡猾灵活,从不挑食的老鼠,还有太多儿时听到的故事,做过的傻事,悠远的回忆。这故乡的一草一木,却又都饱含着草木以外的延伸,每一片叶,每一朵花,一片一片掉落在时光里,成为乡村生活的注脚。

最令我感动的是作者始终不敢提笔的那段关于母亲的回忆。母亲那一台缝纫机,做出了多少衣服,织就了多少的童年故事,那“嗒嗒”声是生活的节奏,是对生命的唱和。而一件件往事中,母亲那对人对事的温暖,对艰难的忍耐,对世道的承载和宽容又是那样的清晰,那样的深刻。母亲走了,她再也不能像小时候她说过的那样凭着儿子身上的那一颗朱砂痣去找寻,那一刻,那一颗朱砂痣在如流星划落,天上人间,不能再见,这一场分离啊,是那样的永久,久得让人让人如此心痛。

这北中原的故乡啊,有太多的人,太多的事,印刻在脑海里,在浓浓的乡愁里与我们一路前行。

  《北中原》读后感(五):这片脚下土地上的有趣事儿,都被冯杰写进了《北中原》

  乡愁是道不尽的、写不完的,从小时候到成年再到如今,乡愁始终与自己的童年、母亲、爱人和故乡联系在一起,因为有所思、所念的在那里,那里便是自己的故乡。 ——李朝全

《北中原》是冯杰的新作,这也是是我第一次读冯杰的作品,不知道以前冯杰的写作风格是什么,但是在《北中原》中的字里行间读到了作者的眷念,虽然没有直抒胸臆的抒发感情,但是每一个家乡小物的描述,却不着痕迹的流露出作者的乡愁。

冯杰:中国作协会员,河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河南省文学院专业作家。 评论家孙荪称,中原乡村遇上冯杰就是遇到了一位“解人”。他是目前获得台湾文学奖最多的大陆作家。

在《北中原》中,作者以乡村常见的畜类、食物、器物、植物、节俗等,向我们多角度的展示北中原乡村的干净、淳朴与本真的精神与气度,而且冯杰作为作家与画家于一身,在《北中原》中左手书画,右手诗文,每一幅都与乡村的清新淡雅的色彩相配,而文字也展现北中原的地域特色,在翻阅之中,好像被拉进了那个烟火气息浓烈的故乡,让人感叹作者的细腻之情外,又想念着自己遥远的故土。

说起地域特色,在文学创作中,许多作家都离不开自己的故土乡情,一方山水养育一方人,所以“地域性”某种程度也成为了作家身份上的一个标识,在《文学的故乡》中,莫言的高密东北乡,贾平凹的商州乡村,阿来的嘉绒藏区,迟子建的冰雪北国,刘震云的延津世界,毕飞宇的苏北水乡……无一例外的,展示着自己的故土。

在植物册中,有一篇《树志拾遗》题记中写道:树即使往前急走,前面站立的还是人。冯杰认为树,是一座乡村起航的桅杆。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观察过乡村和城市的树有什么不同之处?比起城市大同小异的造型,仿佛失去灵魂一般的树,乡村的树是更像是一个自由的、激情的青春少年,它们朝气蓬勃交错分布在村里村外,即可以当做是村庄的外围保护,又是村庄的精神内核。

榆桑杏棟、槐椿合欢、柳桐皂角......房前屋后遮蔽掩映,它们与村子的人们烟火日子捆绑在一起,有时候一颗老树,比村子的历史还要久远,它们见证着乡村的成长,见证着顽劣孩童的成长,它们夹裹着乡村的泥土长成大树,而多年后,它也像是远离故土的作者的思想之情。

《北中原》的书很有看头,读书的时候就好像一弯弯浅浅流淌的小溪,在林间缓缓的流淌,是那样自在,又有时候突然看到作者的“黑色幽默”,就更觉得有趣了,就像印证了作者在封面写的那般:但有“世俗味”,而无“文艺腔”,仍怀“真童趣”,绝无“伪沧桑”。

每个人都有一片文学的故乡,冯杰的文学故乡在《北中原》中畅酣淋漓的呈现在我们眼前。

  《北中原》读后感(六):《北中原》:左手书画右手诗文,于纸笔间闲庭信步,尽显赤子情怀

  

少时,最是钦慕书生意气挥斥方遒之人,成年经历世俗后,又深觉能于纸笔间闲庭信步,在繁杂世事中且雅且俗,更是深得我心,也许有了阅历之后,才会对平凡中的伟大痴迷,像余光中,冯骥才,汪曾祺,季羡林等作家是我内心深处最为钦佩之人,能于繁华中保持至臻性情。作家,文人画家冯杰,之前鲜少了解,在《北中原》一书中,可是将岁月静好,且行且珍惜阐释的淋漓尽致,惹人艳羡。

能够有心信静下心来仔细品味生活的铅华,既而返璞归真,断然不会是年轻力壮之士,因为成熟稳重很多时候是需要时光的洗礼,才能彰显出豁达通透之意。作者冯杰在《北中原》一书中,用常见的畜类、食物、器物、节俗,渲染出别样的农乡气息,朴实无华里折射出热爱生活的美好。 因为文化地域差异,冯杰老师的《北中原》一书中我有很多不能够产生共鸣之感,唯独对《狗情况》一篇印象深刻,那独到的见解着实令我思绪万千。想起曾经幼时,中国有一段时间强烈谴责养狗,打狗的政策一下来,家家户户讳莫如深,将狗宝贝东躲西藏。让我无比纠结的是,曾经视狗如命的长辈们,居然会在狗迟暮之年残忍的进行扒皮炖狗肉吃,这着实让我大开眼界。或许就像作者的侄子疑似幽默的跟作者说道“老叔,你知道个啥?现在养狗和你们那时喂狗不同啦,外国人都有为狗死后买墓地立碑的,为狗买保险的,有的还把遗产不留给狗的,你们那时代,狗也都跟着没享过福。” 这凡尘俗世,似乎总有些东西无法要求所有人认同,虽说我本人也敬畏动物吧,但是如果要将动物的生存凌驾于人之上,我可能也做不出多么至高无上的事情,就像冯杰老师明显认为人的生存价值比动物更高,可是当今世界,宠物却能给予年轻人亦或是孤独老人别样的情感寄宿,这是亲人朋友无法取代的,所以对于猫狗这样的生物所能表现的人性问题也显而易见,司空见惯。

说道猫狗问题,当今社会对猫狗宠物的热衷程度,一定多少会浮了老一辈的固定思维理念,不可思议也在所难免。鲁迅先生都说过猫是奸臣狗是忠臣,不过冯杰老师在《北中原》一书中,谈到一个狗友吃了狗肉得狂犬病疯了的故事倒是很让人惊诧,最后也给狗正名,那狗友是“打老虎拍苍蝇”运动中有人举报他受贿,被纪委双规了,才吓疯,不是吃狗肉得狂犬病的,可是又有何意义,最好是吃狗肉得狂犬病发疯,这样以儆效尤,再也没人敢轻易吃狗肉,然而转过头来思考,上个世纪大多数人应该都吃过狗肉,这样的威慑没效果。

作为一名成年女性,除了自己生日之外,很难关注到譬如三八妇女节这样的普天同庆吉日,也许是因为“三八”象征着粗俗低漏意境。在冯杰老师的《北中原》一书中,有这样一篇文章《并不是每个女人都有自己的节日》是这样定义三八妇女节:“一个人能有属于自己的节日,是一种情感上的安慰。说到它的价值和意义,应该是精神上大于物质上。在这个世界上,在那些流逝的时间里,还会有一段短暂的时间,竟专门涂画上属于你的颜色,何等抚慰”,让我思量起生为女性,对自己的忽视着实不该,在北中原,女孩们会为七夕情人节而心动,更会因为有人送她们卫生巾而满怀希望,节日的存在只是为了衬托时光的洗礼,让每一天都成为节日,潇洒自在的生活着何乐而不为。

《北中原》一书,在冯杰老师的笔触下,我深刻感受到阅历丰富的绝妙,也许是如今的我还沉溺于鸡毛蒜皮小事的泥潭中,也许是因为阅历还不够,很多关于北中原这片土地上发生的事,在我内心深处无法掀起涟漪,未来定会让我感慨的豁达处事态度,终有一天我会再次翻阅《北中原》!

  《北中原》读后感(七):《北中原》:一纸情书,一缕乡愁

  

中原乡土诗人冯杰,近年来涉猎散文,曾获林语堂文学类、台湾多项重要文学奖,先后在海峡两岸出版多部散文集。《北中原》为其最新出版的作品。

与以密集型文字为主的传统散文集不同的是,该书最大的特色在于“诗书画”三绝,作者一手诗画、一手行文,将毕生擅长的三样技艺在书中熔于一炉,力求达到“书中有画,画中有诗”之境界。

好的散文适合细读慢品,慢慢咀嚼其中深意。它就如同清泉一般滋养身心。《北中原》恰似这样一汪清泉,给读者带来身心愉悦的同时,更可以对生活在北平原广袤大地上的老一辈人那朴素的民间智慧和生存哲理感同身受。

出身豫北平原的冯杰老师,由于幼年时受到做会计员的父亲那种一丝不苟的性格熏陶,酷爱文学的他在北中原一个默默无闻的乡镇上做信贷员,这一做就是三十年。由于其已出版作品中多带有自传性质,因而我们在他的作品中总能读到他对这片热土深沉的眷恋,对已逝亲人的追忆以及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寄托。

冯杰老师深深植根于北中原这片土地,作品选材广博,涉古兼今,既质朴纯厚,又视野开阔,更不失悲天悯人之情怀。书中通过对动植物、忆往事、食物、器具、人文地理等方面生动而有温度的刻画,以俗写雅,文字温润。甚至一幅小插画中都能让人中嗅到温暖的人间烟火气,那些系在画作里的寻常百姓的寻常日子,流露出浓浓的诗情画意。

花了很久的时间才细细读完这本厚厚的散文集,作者通过抒情诗一样优美而动人的语言艺术,将绵密拙朴的文图,付之诗意的针脚,织就了对北中原浓浓的爱意与乡愁。令我这个如此粗线条的山东大妞都深深沉浸在对北中原这片热土的迷恋中。

在这片土地上,流传着关于生存在这里的许多动物的悠久传说。它们中有灵活狡猾、胆小怕人的乡村老鼠;有深具奉献精神且无欲无求的大公鸡;有被村里人形容为“骚胡弥漫”的山羊;有历来被人们奉为餐桌美食,浑身是宝的猪和狗;还有距今千年之遥、自北宋走来的五匹马以及齐白石的天价苍蝇。

在这片土地上,有着从小把作者抚养长大的姥姥姥爷,那是年少时最温暖的回忆。在作者的记忆中,童年最开心的事莫过于围着姥姥的灶台,等着炸油馍、榆钱饭与抹了面酱的窝头出锅;还有就是和姥爷一起去买马。相牲口其实是个并不复杂的事,姥爷对作者的谆谆教诲中饱含着的却是朴素的民间智慧与生存哲理。还有一辈子与人为善、为生计奔波操劳的父亲母亲,在作者有能力去让TA们安度晚年的时候,却已是“子欲养而亲不待”……

在这片土地上,有着许许多多可爱的人。在那个很多农村女人尚不知卫生巾为何物的年代,她们甚至不知在国际上有一个节日是她们的专属,是为她们而设。在那个由计划经济逐步过度到市场经济的年代,北中原的百姓们在物质匮乏的日子里却始终保持着积极、乐观、向上的可贵品质,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民族的脊梁,承载着的是未来与希望!

  《北中原》读后感(八):一纸虽短,乡味最长

  

起初打开这本《北中原》,只是打算随便翻翻,谁知打开一读便沉进去了。就像儿时放假回老家,和姐姐们去地里拔出的那根还带着新鲜泥土的萝卜,你看着没有超市里水培的那些萝卜干净鲜亮,可是只要咬下一口,你的舌头便会被那清脆甜美的味道吸引,很难忘却。

冯杰老师的文字便是如此,他不是在运用技法去堆砌文字,不是在教给人们大大的道理。他更像是将生命中每一天,每一个人、每一件事、每一株植物、每一件器物都珍藏在一只大瓮里,用心注满情感,然后在时间的魔法下酿成醇厚的米酒。它没有琥珀色的迷人光泽,没有让人沉醉不可自拔的醉人香气,也不准备用度数让你上头,但是每一口都是淳朴动人的味道。

这里叫做“北中原”,初见到时很是不解,这个在他的文字中频繁出现的近似“家乡”的地方是真实存在的吗?这是哪里呢?后来在访谈中看到他说这是他多年创作中的一个文学地理符号,他说觉得文学需要先分产到户,要先有一块责任田,然后才说地里种庄稼打粮食。“北中原”就是他的责任田,这既是真实的、也是虚幻的,是他的故乡、他的亲人、他经历的事物共同构筑的地方。那里也是他在用文字勤恳耕种的地方,是他用心血悉心浇灌的地方。

我喜欢他笔下的那片土地、那些人、那个时代,喜欢他笔下的亲情、友情、乡情,喜欢那些琐事、小事、杂事,喜欢那些故事、往事、传说、旧梦,喜欢那些喟叹、怀念、追忆、哀伤……那些文字如同冬夜里那隔岸的梅花,穿过时间向我们伸出料峭的枝丫,或许我们无法亲身去经历、去触摸,却可以遥遥欣赏它的风姿。

我最喜欢的是他笔下的食物,不是在写做法,不是在写味道,而是在用食物写人,写往事,写故乡。

他写的文字中印象最深的便是萝卜,看他写父亲的萝卜往事,写经霜未收的萝卜田里又饥又渴的父亲,顾不上泥土,拔出一个吃下,还念着家里的老人孩子,便扒了一兜连夜带到姥姥家,那天的夜里有月光。看他写最爱姥爷地里面种的萝卜,写冬日的雪后,亲戚走过百十里路过来看望时捎来的那一袋萝卜,带着泥浆和绿缨。看他写在外求学的日子家里寄来的萝卜干,一直舍不得吃,直到长出了绿毛,唏嘘不已。想起了我的母亲晒的萝卜干、拌的萝卜皮和腌萝卜,然后骑车大老远给我送来,我却怎么也做不出母亲的那个味道,还是想赖在家里吃母亲做的饭,那是全天下最好吃的饭。

其次就是吃花,有“形而上”的吃花,也有当真的吃花。看他写每年槐花开放,故乡田野、村口就会如雪似玉,散一地月光下的碎银,于是挎上篮子上树捋槐花,然后吃着姥姥的蒸槐花菜长大。便想起小时候我自己姥姥做的槐花吃食,还有榆树钱儿和其他野菜的,味道其实并没有那么美味,但是每到春天便会不自觉的怀念。

或许,在《北中原》中最吸引我的是其中的乡味吧,虽然并不是同一个故乡,也有着时代的差异,但是翻开书扑面而来的那种熟悉的故乡味道却是相同的。

  《北中原》读后感(九):作家笔下的故乡,全是纸短情长。

  

故乡,在不同的人笔下,有着不同的情感寄托。它可以是李白笔下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可以是李清照纸上的“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更可以是王湾心里的“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刘皂脑海中的“无端更渡桑干水,却望并州是故乡”。这就是故乡,虽然表达的文笔不同,但是对于故乡的思慕之情,确实一样的。从古至今,对于故乡之情的表达,不同人有着不同的情感寄托。

对于古人关于故乡的含蓄描绘,现代文人对故乡的表达更是直白热情。比如余光中用“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来承载着几十年的心愿;席慕蓉用“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故乡的面貌”来唤醒对故乡的思念。再比如冯杰笔下的乡愁是“但有“世俗味”,而无“文艺腔”,仍怀“真童趣”,绝无“伪沧桑”。”

我非常喜欢冯杰的这句话,在他笔下的故乡之情,变成了旧日里自己生活过所有人间烟火气与世俗味,静静抚慰着身心。这原是他的作品《北中原》封面中的一句话,我在刚刚拿到这本书时,就记住了这句话,翻开书页去读这本书,更是发现了惊喜。《北中原》是冯杰的新作文集,全书一共63篇散文,讲述着冯杰对自己的故乡——北中原地区常见的动物,植物、豆类、器皿、地址、文化、风俗等的描写和体会,用一个个文字一句句语言,描绘渲染出衣服真实的北中原乡村的形象。这63篇散文,被分为<动物考>、<植物册>、<记事簿>、<鼎味录>、<器物传>、<地理志>和<跋>七个部分。而这七个部分,也成为了我做为一个从未去过北方的南方人了解熟知北中原的乡土民俗、地理位置等等所有的知识,也传递了纯粹文字里朴素的情怀、生命的本质和人间的真情。

冯杰不仅仅是作家,更是一个画家,他被誉为是“左手书画,右手诗文”的作家。他擅长用“画”写文,用“文”作画,以至于在《北中原》的书中,不仅仅是文字间充斥着浓郁的地域特色,所搭配的配图,也是极富民俗特色。

比如<动物考>中的第一篇<猞猁的耳毛>中写道:“它的制高点永远在那两丛高耸的耳毛上,长达十厘米,这是高海拔的妙处。它不屑闲言,藐视碎语,它让自己别于动物王国的其他乌合之众”。也搭配了一幅他自己画的关于猞猁的耳毛的图,也让我第一次看见了传说中北方的猞猁。冯杰因为亲戚家的连环画记住了猞猁,而我却是因为冯杰的《北中原》记住了猞猁。

还有<动物考>的第二篇<大吉言>中写的鸡:“我们村里无国际时差,人们以鸡叫几遍确定自己的乡村时间,然后启程踏雪,赶路,苦旅,颠簸。乡村鸡鸣可谓‘一唱启道’。后来乡村电灯光出现,慌乱里,那些鸡乱了固有时间概念。”说这篇写的是关于家禽“鸡”,倒不如说是这篇写的是“人”。讲着乡村的时间,又探寻着自然规则与人世秩序,幽默而又反讽,喟叹而又忧伤。

比如<植物册>中的第一篇<树志拾遗>,这篇提到了木瓜,别人写木瓜会写口感、颜色、形态,但冯杰却写木瓜的气味:“木瓜的香气是一种正气。……一颗木瓜的意义或箴言是:家里再简朴,也需要有一种干净的氛围去装饰。哪怕它仅仅是一种虚构的小说的味道。”还写道:“树即使往前急走,前面站立的还是人”。于是,我记住了家需要气味去装饰,乡村,需要树木做启航的桅杆。

再如[地理志]第二篇<版画上的节日>中谈到春联,和我们常见的春联不同,北中原地区则是一种窄窄的“春条”,大多数是门上写着“出门见喜”,水瓮上写着“清水满缸”,马棚里写着“槽头兴旺”“六畜兴旺”。连着看得见的大树上也要写着“根深叶茂”。这些春条的文字,每一个都饱含着和谐、美好、心愿、祝福,而我也在冯杰的笔下读到了北中原的春节:“乡下的春节,故园每一草木动物都有贴春联分享快乐的权利。要一齐来度过生命的又一年轮。”

而《北中原》的内容,却远远不止这些,它展现的更是一种关于北中原地区的土地、人文、亲情、友情、民俗、杂事等等所有的故事、传说、旧梦、怀缅、追忆……做为一个南方人,我无法去切身体验北中原的生活,但我能够从这字里行间,去摇摇欣赏北中原的风姿,而书中文字的诗意画韵,画中的妙趣意趣,才是冯杰想要给读者带来的美好吧。

  《北中原》读后感(十):最是乡情难舍在心间,恰是人生缘起处——读冯杰,忆往事

  

这是宸妈2020年发布的第145篇原创内容全文共计1315字,大约需要2-4分钟时间阅读

《乡愁》

这么多年过去了,中学时候学的《乡愁》中余光中的思乡之情还浓浓的停留在我的记忆里。

后来学音乐,第一次听到马思聪的《思乡曲》,小提琴独奏的声音一出,慢板中宣泄的柔和又忧伤的情绪蔓延在心头。

小提琴曲《思乡曲》

我是农村出生的孩子,小时候那些在农村里成长的记忆从来就没有消失过,一直那么鲜活的,灵动的保存在我的心底,时不时的就会在某个午夜梦回的梦境中回想起来。

学了心理学以后,才开始逐渐清晰的了解到,其实正是那些过去的记忆造就了现在的我们。所以也就更加肆无忌惮的任由那些记忆在心底,甚至还时常回老家的时候会走到以前的院落附近去寻找记忆中的那棵树,那个鱼塘,那条小河,那片竹林……

故乡

我知道,不止是我一个人是这样的对故乡有着极其深刻的眷恋——冯杰的新书《北中原》就证明了他也是如我一般对乡情难舍,甚至比我更深刻的被乡情刻画在了思想里。

冯杰,河南省文学院专业作家,河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出版有散文集《丈量黑夜的方式》《泥花散帖》《捻字为香》《说食画》《九片之瓦》等十余部。他斩获了台湾几乎全部重要文学奖项,被台湾文坛称为“获得台湾文学奖项最多的大陆作家”。他逃过课学,卖过菜,种过地,做过银行小职员,是中国文学界的草根传奇。他左手书画,右手诗文,是难得的文人画家。

《北中原》是一本有字有画有趣又有情的散文集。

《北中原》封面

冯杰以乡村常见的畜类、食物、器物、节俗等精彩呈现心目中的故土,用动物考、植物册、记事簿、鼎味录、器物传和地理志共计六个篇章,洋洋洒洒二十五万多字格物致知——在“格物”中“致知”生活的本质,生命的大意,人间的真情,世界的秩序。

著名文学家、茅盾文学奖得主李佩甫说:“冯杰的文字从不暴烈,不激励,有着传统文化浸润,有浓郁的中原地方特色。”

《北中原》插图

《北中原》是一部冯杰回忆故乡的文字集,却又不仅仅是简单的回忆文字。

开篇“动物考”中的猞猁就讲了猞猁的传说,却又借着猞猁来言志:“它不屑于闲言,它藐视碎语,它让自己别于动物王国的其他乌合之众。”冯杰是个穷画家,也是一个穷文人,却有着自己坚持的信仰,如猞猁一般。

猞猁

他写北中原河南家乡,有不知道是戏猴还是被猴戏的耍猴人;有喜欢开会,会议长短由袋里的炒黄豆多少决定的支书;有住在留香寨带他去市场买马的姥爷和时常带他四处串门吃食的姥姥;有会用鸦胆子治他脚底刺瘊儿的兽医马医生;有从小教他练字,抄书用算盘的会计父亲;有温柔、无条件纵容他的母亲;有在配种站门对门的学校——孩子们下课或者逃课去看猪配种是常事;有兰考曾经的乞丐常态;也有神毯的传说……

看《北中原》很容易沉浸进去,画面感极强的乡村,各色人物形象分明,或褒或贬或讽或扬,

态度分明。

但有“世俗味”,却无“文艺腔”;仍怀“真童趣”,绝无“伪沧桑”。

是的,正如台湾文学研究所所长、著名文学评论家陈芳明所说:“他总是在最寻常处,创造不平凡的灵光。在最庸俗的地方,酿造不可能的贵气。”

《北中原》插图

最是乡情难舍在心间,恰是人生缘起处——读冯杰的《北中原》,忍不住思绪翻飞忆往事,原来我们都是记忆的获客!我是宸妈,专注于青少年教育教养,喜欢我的文字欢迎分享、点赞、关注和评论,原创不易,转载请联系本人!谢谢!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