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李白那年三十整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李白那年三十整读后感100字

2021-02-05 00:15:30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李白那年三十整读后感100字

  《李白那年三十整》是一本由周白之白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28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李白那年三十整》读后感(一):与生俱来的文化自信

  

提起唐朝80%的人会想到唐诗,而说起唐诗就不能不说李白。然而真实的李白真的是斗酒百篇的诗仙么?活在“仙”的人设中的李白还有什么不为人知的八卦呢?《李白那年三十整》穿越时空,带你了解真实的李白。

时势造英雄,大唐盛世,倜傥风流。和钢铁直男相比,李白般满腔情怀的人,放到现在也是会被奉为男神的。书中以时间为序,将李白呈现给读者,很多诗朗朗上口,但这些诗的写作背景是什么恐怕很少人知道,与其说这是一本介绍李白的书,不如说是一本历史书,借李白这样一个鲜明的人物将唐宋的历史诗篇呈现。

当今社会物欲横流,人们经常会说,一个人在朋友圈里炫耀的往往是他内心中最缺乏的,那李白呢?他的诗里的浪漫洒脱是他真的潇洒还是他的渴求?他究竟是真的放荡不羁还是内心苦闷?全书七十余首古诗,帮助读者理解李白的诗文和精神气质,从诗的写作背景还原历史现场。你心中的李白是什么样子的?白衣飘飘举杯邀月?满眼惆怅送别友人?其实不止你爱李白,很多我们熟悉的大诗人也爱,比如他的迷弟杜甫,比如他的铁粉苏轼。。。可以说李白影响的是整过中国的历史进程。后人用每个人不同的方式描摹李白,或许李白的浪漫洒脱是因为粉丝的渴求而赋予李白的,李白的放荡不羁也许也是后人向往而寄托给李白的。那个真实的李白究竟是怎样,这真的只能留给后人揣摩了。就像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一个人心中也一定有一千个李白吧。不过不管你怎样评价李白,那个唐诗世界是真实存在的,那触动心灵的韵律是无法否认的,中华五千年泱泱大国的文化底蕴是我们为之骄傲的财富。读史明智,通过读诗了解历史,了解诗人的精神境界,更荡涤我们的心灵,时刻警醒着我们的初心和使命。

当你被那些长长短短的鸡汤文腻住的时候,劝你换读史试试,对你的启迪和心灵的鼓舞绝对真实有效,一篇李白激昂的绝不仅仅是文字,与生俱来的文化自信绝对让你满血复活。和作者一起穿越回繁华盛唐吧,真实的感受下那时的偶像大V的人格魅力,做一个穿越千年的脑残粉。

  《李白那年三十整》读后感(二):天下谁人不识君

  

狂放不羁者,从来不会记住自己写过多少文章,又有哪些文章得到了社会承认,只是后世人总是假借先贤的名义,做出一种“贴名牌”的行为。周白无意于洗白李白、杜甫等一众人物,只是在《李白那年三十整》新瓶装旧酒,见证光茫万丈的时光沉浸于虚无与真实之中。 唐代毕竟远去了,无论其繁华,还是其萧条,留给后人的是无穷的想象。某些人,总觉得今不如昔,于是臆想当时人与事,是这般的精彩,那样的无聊。周白著《李白那年三十整》初看没有新鲜感,几乎拾人牙慧之处较多,但是随着笔走龙蛇,你会发现它是基于诗句想象的佳作(没有之一)。尽管作者无法穿越时代,但寻章摘句之间,李白、杜甫、白居易,如果当时有网红,一定是活灵活现地出现在舞台。 与众多想象类读物不同的,周白首先归纳了唐人的去处,似乎还言之有据。《唐人年寿研究》是否应用了统计学,无稽可查,但是对于研究对象,它却简单而深刻,人固有一死,莫过于脑血%%管病、传%%染病、疮伤以及服长生药。对于此类,现代人并不陌生,的确人活得久了,就像机器一样零件老化,而且还无法更换,只能任由时光偷%%走我们的健康与生命。 锦绣大唐,万古风流,很多人,包括当时当世,以及后知后觉,都不愿否定这一观点,毕竟我们没有经历过,仅凭只言片语就抹淡曾经的痕迹,无法落入“负责”的圈子。李白与杜甫相提并论,并不是从财富占有议论的,而是从才华培育角度延伸的。以杜甫与李白为代表的文人,都遇到了历史上最艰难的时光,空有满腹经纶,却没有政**治智慧,于是边缘化是难免的,哪怕他们第一次相逢,惺惺相惜,相见恨晚,写出了“思君如汶水,浩荡寄南征”之类大而无用的语句。 有梦想,未必有前途。反而梦想如同希望,越抱有执念,越容易被执念所毁灭。目标远大且清晰的一类人,既知来处,更知去向,从不打无把握之仗,面对李白等“天外来客”没有任何的恐惧或焦虑。在一次次辗转反侧中,读者或喜或悲、或愁或哀,盛世未必平安,乱世未必苟*且。当儒释道从不同的方向向一个人接近时,谁也没有想到,胜利者并不是速度最快的,而是力量最大的?功过是非,真的没有那么重要,不过这种感觉并未发生在诗人的高峰期。

  《李白那年三十整》读后感(三):三十而立的李白,不是你知道的那个李白

  

李白的一生是跌宕起伏的一生。他的一生也是有点神奇的。虽然才华杰出,但是却因为商人家庭出身,所以不能参加科举考试。相当于他被剥夺了通过科考走上飞黄腾达道路的权利。但是他这人一生却在名利场上打滚。这终究还是因为他的才华,因为他写得一手好诗。

他曾先后娶过两位宰相的孙女,换作普通人,会是这是哪世修来的福啊?就算李白放弃做官的念头了,可是在这官宦世家里生活,他也多多少少会被影响吧。

《李白那年三十整》大约就是李白娶了第一任妻子,宰相许圉师的孙女后的事情。三十岁的李白当时在忙些什么呢?我们大致知道李白的一生,但是对那个精准的时间段里的事情却只知大概,不知细节。

《李白那年三十整》就让我们看到了三十而立的李白的生活状态。这时候的他经过多年漂泊游历,几乎走遍了大半个中国。有人说“诗耽误了李白成为一个旅行家”, 游历让他的人生阅历也大不同,也增强了他诗歌风格。豪迈、飘逸、浪漫集为一体的李白诗风已然形成。后来他成了家,有了妻儿,也有了一个相对安定的家,虽说李白是个纵横不羁的人,但他还是个恋家顾家的人。在书中,作者就有拿他和杜甫做比较。杜甫看着现实、稳重,但是对家庭的照顾却没有李白强。

30岁也是李白人生的一个分水岭。三十岁这前的他写诗不算高产,但是名篇也不断涌现。三十岁的李白在过了一段自由自在的安逸生活之后,当官的梦想越来越强烈,他开始向着仕途进军。这之后,也得了一些人的推荐但是都失败了,这时候的他有了归隐之心。

书名虽为李白三十整,但是写的不仅是李白三十岁的事,也不仅仅只写李白,还有一众与他关联的人,包括那个崇拜他的杜甫。在这书里,我们重理了一遍李白的朋友圈,也重温了李白的众多诗作,这些诗篇不是单独拎出来说的,而是结合李白创作的背景来讲,这样既让我们再次欣赏了李白的名诗,也了解了它们的创作由来。

在这书里,也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李太白,看到了杜甫对他的“一往情深”,尊重他、崇拜他,就连做梦都是为了梦见他。书中也选取了好几首杜甫写李白的诗,也从读者从侧面了解了李白和他在诗圣心目中的地位,从而更知李白的个人魅力。

  《李白那年三十整》读后感(四):若是能重来,你想当李白吗?

  

我觉得这本书简直就是对应了李荣浩的那句话:若是能重来,我想当李白。看完这本书之后,不知道李白是不是还想当李白。我们认识的诗仙李白可能是被打造了偶像光环的,光鲜的外衣下,可能有一些苦楚。我们经常把苦楚对应到李白的迷弟——杜甫身上,但实际上李白自己的生活也并高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李白的“高力士脱靴”也只是一时的风光。跟着这本书我们可以在实实在在的日子里,在几位诗人的作品里,看到真实的李白。

清朝人纪晓岚骂过一个叫魏泰的宋朝人,说这人“怀挟恩怨,颠倒是非”。这个人很有意思,他的姐夫是唐宋八大家的曾巩,纪晓岚为啥这么说他呢,他跟李白又有什么关系呢?魏泰不是个老实人,造假是他的最大嗜好。魏泰编过好多书,但他既不肯署真名,也不愿取笔名,出版的时候统统写上别人的名字。这么干,在魏泰看来的确好玩,却无意间坑苦了后世领旨编修校阅《四库全书》的纪晓岚。李白是魏泰的诸多受害者之一。就是在魏泰的胡编乱造和哗众取宠中,李白成了一首《菩萨蛮》的作者。关于这个,我们对魏泰的人品先不提,关于唐朝的诗人到底填词不填词,就是一个很值得论证和学习的地方。

众多的故事中,李白跟杜甫的那篇最长,内容也当然最多,就光是一来一去的诗词就好几篇。作者说偌大的唐朝,汹涌的时光,最懂李白的,可能只有脸色蜡黄的杜甫一人而已。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而他的好朋友,有3个是河南人,并且酒量也很高。

我们认识李白的时候,李白就是诗仙了,我们小老百姓对李白的膜拜,似乎引不起什么波澜,但实际上就像是娱乐圈的四大天王对后续的偶像影响一样,唐朝的大诗人李白,对苏轼苏洵苏辙的影响也是极为深厚的。

关于李白的天赋,还记得铁杵磨成针的故事吗?青少年时期的他,也有想要放弃读书的时候,幸运的是他最终在溪边遇到了用铁杵磨针的老太太,从此深受激励,发奋用功,读书万卷,没有浪费自己的天赋。但是李白的一生,并没有因为天赋而受太多安稳,他的“傲骨”让他也只能放浪形骸,寄情山水。我们还要想到,在古代,其实有的时候能吃饱饭,是看天气看当年的收成,能不病死,要看当时的医疗水平。

最近很流行《三十而已》,其实这本书没有特别强调李白三十岁那年的历史故事,更多的是通过诗词给我们展现了一个更加真实,更加有血有肉的李白。所以,若是能重来,你想当李白吗?

  《李白那年三十整》读后感(五):还原真实的李白

  

相比我们都非常熟悉李白,连幼儿园的小朋友都开始读李白的诗了,没有细统计过,我们的语文课本到底收录了多少首李白的诗,特别是那首《静夜思》,让我们耳熟能详。我们只知道这个人是大唐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性格爽朗大方,爱好饮酒,爱好交友,和杜甫齐名,并称”李杜“。他自带一股仙气,被人誉为诗仙。他对古代浪漫主义文学的造诣达到了同时期的高峰,特别是歌形体和七绝更是达到了无人能及的地步。他善于交朋友,他的朋友除了杜甫外,从他的诗歌中就能找到很多,比如贺知章、汪伦、怀素等。

上面就是我们从课本上和唐诗三百首上等了解到的李白的一些情况,而对李白这一生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他到底是一个什么人,我们了解的并不是很全面。他的确是一个大才子,吟诗做赋张口就来,特别是微醉的时刻状态正好,写了不少的好诗,我们能见到的诗也只是他很少的一部分。但是他视酒如命,用我们现在的话就是酒晕子一个,要真放到现在,那种状态真的并不那么淘喜,一身酒气,满嘴胡话,有什么好的。

本书《李白那年三十整》用现代人的观点,用幽默风趣的语言讲述了这位伟大诗人的一些真实情况,让李白由天上返回人间,看看他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物。作者周白之白,就是因为仰慕李白的威名,是李白的铁粉,特别喜欢李白的诗,所有也起了个白字,加上姓就是周白,因为这个网名和别人的重复,又加了个之白,就成了他现在的名字,周白之白。周先生其实也是个诗人,也是编剧,纪录片导演,另外还是自行车手、摩托车爱好者,生活很丰富,也很浪漫。他的这本讲述李白故事的书很值得一读,讲述了一个和我们认识的李白是不完全一样的李白。

李白表面光鲜,处在开元盛世的大唐,风光无限,人们对他交口称赞。可是真实的李白却空有一肚子的报复,却得不到重用,也是啊,他诗写的确实好,但是视酒如命这一条也确实很要命,又不谙政治,所以他的不温不火再正常不过了,就像个永远火不起来的明星一样。他很郁闷,他借酒浇愁愁更愁, 访道求仙,试图通过这些来排解自己的苦闷。

本书没有从李白出生开始讲起,而是从他三十岁那年开始讲述。那一年是开元十八年,他的蹉跎岁月开始了,就是从那一年开始,他的生活开始起起伏伏,大起大落。本书也就是从那一年开始走入李白的世界,走入他创作的诗歌的世界,为我们还原了一个真实可信的李白。

  《李白那年三十整》读后感(六):李白真相

  

开篇第一个文章就很吸引我,“唐朝病人”,一说到唐朝,本应该“大唐盛世”“洛阳纸贵”一片繁华,四方来贺,没想到作者一个“病”字引出了唐朝的各种“真实”:我们熟知的那些伟大的文人,多是病人唐人主要死因有五,曰人为死亡、脑血管病、传染病、疮伤和服长生药。李白嗑药,孟浩然死于疮伤,杜甫半身不遂、糖尿病及帕金森症状,眼睛也花了。让我们看到了诗词歌赋后面诗人凄凄惨惨戚戚的人生和羸弱的身子。似乎也预示着盛唐的危机。

这就是这本书最有特点的地方——作者的构思和视角。作者“平反了很多冤假错案”比如:“老来多健忘,唯不忘相思”这句诗写的并不是爱情。作者也给我们揭示了很多真相,比如:提起盛唐,好多人都会心生向往,但由于出行不便等复杂的原因,那时的男人在对待妻子和家庭这件事上真的有一些残忍,因为很多诗人类如李白杜甫之流,经常是离家一年半载也不回家,偶尔的家书就算是“顾家”了。

书稿截图

每一章都有一首诗,一个真相,一个跟李白有点沾边的故事,这首诗的作者还很有可能没见过李白,要么有时间差,要么有认知差,甚至作者还能举一反三的论证出古代有很多人可能还是个谎话大王。然后给你还原一个真相:民间对偶像表达喜爱之情的手段一向朴实无华:想尽一切办法美化他,编出无数故事神化他,将能够想到的一切美好的故事强加于他,将自己一切无法实现的梦想投射于他。在本书中,李白就是那个在盛唐被神话的人。最早在唐朝的时候,就有人说他是太白星(金星)托生。

全书一共23个故事,也从23个方面去认识了真正的李白。在学习和了解李白真相的同时,也可以学到很多关于李白的诗歌。同时受到作者的影响我也学会了一种学习古诗词的思路,只有真的有文化的人,把知识掌握的人,才能把复杂的知识用简单的方法展现出来。平时我们学古诗,仅仅停留在背诵和理解字面意思的层面,很少去真的结合历史时期和作者的生平去研究诗词的背后故事和真实的意义。作者本书的学习方法就是如此。将古诗词与诗人和时代都联系了起来,然后再结合我们现在的生活常识和思维去解读,有理有据,又有料有趣的帮我们认识李白真相。

  《李白那年三十整》读后感(七):一个真实的李白

  

李白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称为“诗仙”,他的诗篇大多为描写山水和抒发内心的情感为主。诗风雄奇豪放,千年传颂。我们想了解真实的李白是什么样子的。

《李白那年三十整》是周白之白的新著,作者崇拜李白,对李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这本书里为读者还原一个真实的李白,也许真实得都不太想承认的李白。在他的诗仙光环下,我们认为他是仙一样的存在。李白存世诗文大约有千余篇,代表作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等诗篇。李白出生于盛唐时期,他的一生,绝大部分都在漫游中度过,游历了大半个中国。

唐朝的诗人很多,而李白是唐朝的杰出代表人物,读懂了李白,就基本读懂了唐朝诗人的状况,也就是看懂了整个唐诗世界。

李白的诗很明白,很直白。有首最直白的诗歌《静夜思》,他的诗不需要翻译,小朋友也能读懂,李白和酒是绝对分不开的。他写过无数跟喝酒有关的诗歌。

诗人的脑洞一旦打开根本关不上,李白的诗歌仙气十足,写起来毫不费劲,有如神助。所以,大家就叫他“诗仙”。李白所写的作品风格都是浪漫主义。

在书中可以读到很多李白和唐朝著名诗人的诗篇,特别是与李白深交的诗圣杜甫,真的是两颗耀眼的巨星交汇在一起,并且撑起唐诗的半边天,这样说我觉得一点也不为过。李白到了兖州,初识杜甫,两人一见面,就亲如弟兄,“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在兖州结下了深厚友谊,成文坛千古佳话。

李白三十岁时,正是在唐朝开元盛世时期,也是李白的才华最鼎盛的时期,很多最伟大的诗篇都是在这之后的年龄创作完成的。

李白的三十岁是非常重要的岁月,初夏,来到长安,寓居终南山玄宗御妹玉真公主的别馆。又曾谒见其它王公大臣,均无结果。他三十一岁,穷愁潦倒于长安,自暴自弃,与长安市井无赖之徒交往,初夏,离长安,经开封(今河南省开封市),到宋城(今河南省商丘市)。秋到篙山,恋故友元丹丘的山居所在,遂有隐居之意。秋天时滞留洛阳。

诗人的生活中有欢笑也有苦闷,李白的潇洒不羁,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他的诗雄奇飘逸,艺术成就极高。富有浪漫主义精神,时至今日仍然没有超越者。

  《李白那年三十整》读后感(八):走进谪仙的真实世界

  

对于学生而言,假期是个好时机,比如赶超学霸,比如弯道加速等等。趁着假期,相信很多学生都在家里制定了预习计划。

但是当翻开语文书的时候,很多学生会发现,呀,怎么要背的课文这么长,怎么要背的古诗这么多。

比如李白的诗,杜甫的诗,白居易的诗等等,而孩子们往往背着背着,就背串了。所以,孩子难免会有各种各样的畏难心理和烦闷情绪,在背诵检查时真是叫苦不迭,而这种情绪如不好好处理,孩子会产生厌学的情绪。

而作者周白之白别出心裁地将诸多诗整合进《李白那年三十整》中,帮助孩子们在提高语文素养的同时,加深对古诗文的理解与记忆。

像这本书《李白那年三十整》中的《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就是李白送杜甫的诗,深沉一醉,不足为别。

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

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

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

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这是李白在山东送别杜甫时创作的一首五律。这首诗以醉别开始,干杯结束。没有悲伤的离别之情,却充满豪放不羁和乐观开朗的感情。

其实背课文或是古诗不难,只要深入理解古诗的含义,体会诗歌的感情,了解诗歌创作的背景、诗人的经历,这样的话,一首诗很自然就能背诵下来了。

其实唐朝诗人里酒是李白、杜甫的命根子。从诗作中也可以看到,这二个人没事就喝酒,喝了就作诗。在唐朝这个盛世,这二个人曾在北方一路疯狂,一路流浪,一路游荡,一路豪饮。他们的狂浪是一种态度,狂浪是不被约束,一路向远方。

如果只是死记硬背,经常会出现好不容易背下了诗歌,却和诗人对应不上的情况。既然理解了他们的友谊,他们是酒友,也就更容易背这首诗了。

在《李白那年三十整》中,作者就很注意这一点,有意将诗人所处的时代、创作的心情和经历融入在情节叙述中,让孩子身临其境理解诗歌。

如书中,《月夜》是一首杜甫的诗: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从地理环境来看,鄜州离长安很近,想家就可以直接回。但是从当时历史条件来看,长安在当时已经失陷,杜甫早已落入贼手,想回是回不去滴。即使是被俘,杜甫还是写得很好。

本书的作者周白之白,是李白粉丝。他以三十岁为切入点,为我们讲述李白的故事,介绍了七十余首古诗,帮助孩子理解李白的诗文,以及唐朝诗人的朋友圈。

《李白那年三十整》随书附有李白有关历代字画配图,看懂李白,就看懂了半壁唐诗世界。

  《李白那年三十整》读后感(九):他是谪仙人,他是明月魂

  余光中先生在《寻李白》中写到“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是啊,说起唐朝不得不提到的一个人就是李白,说起诗词,不得不提到的一个人也是李白,千百年来,时间的洪流几经辗转,而这个名字却不曾被遗忘。正如六神磊磊说的,如果没有李白,这世间缺少的东西又何其多。我们喜欢李白,喜欢他斗酒也可诗百篇,喜欢他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喜欢他的潇洒,喜欢他的任性,喜欢他的一切,诗即使他的人生。说李白总会提起另一个人,那便是诗圣杜甫。杜甫或许是李白最忠实的迷弟了,在杜甫的一生中,关于偶像李白的诗流传于世的便数十篇之多,而对于李白而言,杜甫的感情不曾错付,却依旧不抵汪伦的情谊。我们聊李白,多数的时候是崇拜羡慕的情绪,歌词也唱到,如果能重来,我要选李白。偌大盛唐,倘若可以,真的想要选李白。

  《李白那年三十整》是作者周白对诗仙李白的解读,跨越千年,通过文字上去了解一个人的一生。作者用风趣幽默的调侃方式为我们介绍了一个更为全面的李白,这个李白依旧是谪仙般的人物,不过,他更亲近一些。李白的成就或许千百年来再无一人可以与之争高低,即使后来我们也会去喜欢苏轼,去喜欢柳永,去喜欢纳兰容若,却对李白的喜欢不会减分毫。或许这样的一个人,我们太过于崇拜,或许这样的一个人,我们太过于羡慕。李白恃才傲物,敢叫高力士脱靴,即使被贬依旧高傲的生活着,他的诗是山水,是风月,是一切波澜壮阔,也是所有辗转低昵。世间有一个李白,我们才有了更多的美好。

  《李白那年三十整》讲述的不单单只有一个李白,而李白却见证了大唐的盛世,在他最风光的年纪,而杜甫,看见的却是唐朝的衰败。同是大唐,或许有着太多的因缘际会,李白和杜甫的境遇却大不相同,这也让两个人的文风大有不同。作者围绕着李白,连同相交甚深的杜甫,细致的讲述着他们,白居易,元稹,也都在其中。李白的诗对后世诗人也有些些许影响,每一个人无论是喜爱还是不认同,都会去读他的诗。其中苏氏兄弟便有着不同的想法。

  《李白那年三十整》为我们介绍一个更加真实的李白。

  《李白那年三十整》读后感(十):诗仙的“三十而已”

  最近,我相信,大家都被热播剧《三十而已》所刷屏了。为什么这一部电视剧会引起我们这么大的反应呢?首先,这个电视剧选择的是一个人一生中特别的时期。其次,在这个电视剧里面,咱们可以看到很多的生活现状的一个映射。咱们在看这部电视剧的时候,不仅仅是把它当做成一个艺术品来欣赏,更多的是在对咱们的生活产生一个共鸣。对于年龄的一个感悟,我相信,古往今来,大家都是一样的。 在过去,孔子云:“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面对年龄的变化,孔老先生也有自己的看法,而且他的这一个观点是咱们大多数人都非常赞同的。根据孔老先生的这个说法,咱们按这个来理解一下李白的三十而立。要想理解李白的三十而立,咱们得通过《李白那年三十整》这本书来了解。 假如人生分四季,李白的一生,在三十岁之前都是春天。30岁之后,李白的生活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变化对他的创作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咱们可以通过他的作品来了解在30岁他发生了什么事情。 在回顾李白的30岁的时候,我想让大家先了解一下李白前期的生活到底是怎样的。既然都说李白30岁之前的生活是春天,那么春天的生活,咱们可以想象是多姿多彩、生机盎然的。到底是怎样一个丰富呢?——二十岁之前,李白跟着侠客父亲读书学剑,疯狂迷恋着司马相如;二十岁之后,李白开启旅游模式,从附近的成都、峨眉山开始,一发不可收拾:出三峡、登庐山、游洞庭、下金陵、往扬州。峨眉山月,荆门浮舟,庐山瀑布,金陵酒肆,触目皆是新鲜。看吧,他的生活是非常快乐的。可是呢,在30岁这个转折点,他的生活就开始逐渐发生变化了,有以前的春天进入了凛冽的寒冬。 咱们来看看30岁以后,李白到底经历了什么事情?李白30岁第一次游长安,又因为打抱不平和一群市井无赖动起武来。幸有朋友相助,未发生大危险。咱们都知道李白是一个豪放洒脱的人物,此次游长安,李白诗名大振,可是呢,仕途无望,于是离开长安继续游历。35岁与友赴太原,36岁移家山东,寓居任城。与孔巢文、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会于徂徕山,号“竹溪六逸”。37岁得子。39岁自洛阳去淮南,遇王昌龄。冬,南下,与元丹丘一起问道于胡紫阳。40岁许氏夫人去世。此后,遇一段小小男女情事。随后续娶刘氏42岁,因道士吴筠推荐,应诏入京,被召金鸾殿,命供奉銮林。这就是李白30岁之后的生活。通过前后对比,你会发现,本来现在的生活与30岁之前相比,确实是存在着非常大的差异的。正是因为这些差异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诗人的“三十而已”。 在这本书里面,作者所讲述的并非只有李白一人。为什么这样说呢?单独讲李白一个人物会给人以非常单调的感觉。因此,除了李白之外,书中讲述最多的莫过于李白的迷弟诗圣杜甫。除此之外,作者以李白为引还相继讲述了同朝代的白居易、元稹、高适等著名唐朝诗人的故事,甚至还引申出了李白对后来宋朝苏氏两兄弟的影响,从不同时代不同人物的视角来诠释一个更加真实的李白。添加这些不同时期不同时代的人物,并不会产生喧宾夺主的效果,反而是将李白的这个人物形象更加立体、生动形象化。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