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超验机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超验机读后感精选

2021-02-05 01:54:5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超验机读后感精选

  《超验机》是一本由[美] 詹姆斯·冈恩著作,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6,页数:2020-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超验机》读后感(一):【须叔试读】在认知边缘反复横跳

  

去年12月23号,詹姆斯·冈恩去世了,97岁的高龄也算是喜丧。詹姆斯·冈恩一生最为得意的事,恐怕就是见证过科幻黄金一代,从《交错的世界》那本就可以看得出来,别人是写科幻,詹姆斯·冈恩是研究科幻,细数科幻各个时代代表人物及代表作,并将变化的方向加以梳理,这不就是学术研究么!?

詹姆斯·冈恩作为黄金一代的见证者,受HG乔治威尔斯启蒙,和阿西莫夫、 海因莱因是朋友,我却觉得他和克拉克有点像 ,参加过二战,投身科幻也是多以星辰大海为背景去创作。如他所说,科幻是变化的文学,其本身正是变化最好的例证。在我看来,变化的是手段和技巧,不变的是对科幻的态度,希望借科幻来解答我是谁,我们来自哪里,宇宙又是什么等等终极问题。

很不幸,这本《超验机》就属于这种范畴的书。用技术的口径来解释哲学的问题,书中用不同种族外星人的故事来制造文化冲突,籍此佐证“超验”的升华作用和神圣。在这种大背景下,书中的人物和故事基本就和科幻无关了,也就是这样,才会被定位太空歌剧,你把它换个名字叫“大侦探波罗在太空”都不会显得违和。所以故事从来不是重点,重点是人们对未知世界的憧憬和信仰,要不然为啥会枚举那么多动机各异的外星人呢?

悬疑和解谜只是面子,我们去向何方这个问题才是里子。技术越是发达,神才越不可证。因为我们的认知总会被刷新和打破,书中的超验体验,和《星际迷航》里的传送并无区别,但因为不能被理解,便被冠以超验之名,种族可以通过这个过程得以进化。这个说法换个好理解的就是,“我欲教你御剑飞行之术,可日行一千夜走八百,只需预存二十办理一张地铁卡”,就是这么荒诞。

其实现实中这种超验已有应用,澳洲国立大学一组科学家在实验室利用“量子牵连”程序,将含有加密无线电信号的激光于光纤通讯系统的一端分解,然后在一米远地方将之复制重现,换言之,激光在一瞬间移动了一米。 虽然目前我们只能将这项技术预期为提升信息传输,但同样,它已经为科幻情节的实现迈出了一步。这就是科幻对于现实的指导意义。

而物质传输这事,有部电影必须要提一下,就是《苍蝇》。《苍蝇》中主角的悲剧,正是在践行科技成果中的意外,整体看来却更真实和可信,因为它代表了一部分人对科技惶恐的情绪,这种惶恐源于对未知的恐惧。

一般这时候人们便寄托于宗教,才有科技的尽头是神学这句话。我们的认知壁垒有时是无法被打破的,就像书中各种外星人无法认知超验机,并在自己理解范围上对其加以神化。最有意思的就像我刚举得那个地铁卡的例子,如果有一个世界御剑飞行是件稀松平常的事,那反过来地铁卡就变得不能理解。这种宗教上的回归,此刻反而成了最合理的解释。回到书中,在迁越之后,男女主角到了一个新的未知的宇宙,像不像我们创世纪中的亚当和夏娃?

也许,在那个世界某个版本的传说中,也会有徐福漂洋过海求仙丹,被传为天照大神的故事吧。

  《超验机》读后感(二):追寻超验的朝圣之旅

  

听闻詹姆斯·冈恩去世的消息,我是一脸震惊的。就在上个月,我才和小伙伴们一起读完了他的《交错的世界》,正沉迷于科幻代代更迭的史诗中,结果本月这老头就走了。

能写出《交错的世界》,这老头的生平绝对非比寻常。他和古典时代的威尔斯、坎贝尔等人面过基,一路经历黄金时代、新浪潮时代,可以说,科幻发展的整个过程,都有他一腿。

正好这老头走的当口,《超验》系列在国内上架,赶紧弄一本来先睹为快。

这本《超验机》是《超验》三部曲的第一部。从科幻分类上来讲,它属于太空歌剧,也就是把地球上的故事舞台改成太空。

故事的主要情节,是讲主人公赖利因为一个神秘的命令,踏上寻找超验机的朝圣之旅。在这个过程中,他遇上了许多奇奇怪怪的歪星人,并卷入一场阴谋之中。最终,他们抵达了超验机所在的星球,而赖利和同行的重星人阿莎二人,找到了超验机,故事戛然而止。

从故事开始在迈诺星上打怪兽,到众人的逃生艇失事,再到众人上了飞船后碰到两名船员神秘冻成冰,书中暗已然酝酿出阴谋的味道。而赖利所接收到的命令,找到超验机,找到先知,得不到超验机,就毁掉它,或者杀掉先知。似乎,一系列事件都与他这次朝圣之旅有关。

随着故事发展,作者设置了一个情节,占用大半篇幅,让主要的几个歪星人轮流讲述自己和自己所属星球的历史和文化。大家发现,兄弟伙都是受到指引要去寻找超验机。在之前,书中给了个线索,就是赖利知道先知就在这场旅途中所有人之间。本来,这应该是个悬疑剧,大家把先知揪出来,但大跌眼镜的是,重星人阿莎直接把自己先知身份曝光给了赖利,还来了场PPP。

这个剧情,其实表达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与善良,与这场“阴谋”所表达出来的人的恶念相对。在故事的背景中,人类征战太空以前,银河系早就一片繁荣,人类从地球出来之后,银河系内的生物从一个种族变成了两个——地球人、银河种族。地球人到处打仗侵略,与其他种族互相之间和睦共处格格不入,这导致,赖利等人选举代表时,赖利虽然是最佳人选,却因地球人身份而落选。

地球人的行径,体现了人类文明之前原始的野蛮欲望。而银河种族,在组成大家庭之前,也有过互相征伐的历史,后来才逐渐学会互相包容,形成了银河委员会,成为友好邻居。其实现实世界何尝不是如此,上个世纪美苏冷战形式严峻,而现在,随着全球化发展,一超多强格局的形成,世界在向着和平的方向发展。大概,这也是作者想通过这段剧情所表达的吧。

其实读这些歪星人文化的章节,我仿佛有种玩《质量效应》的感觉。银河那么大,不同种族能相遇实在是有缘。而这些种族也各有特色,比如陶德他们家多利安,有点像斯巴达,是个军事化文明;席佛人生存环境险恶,学会了坚韧,还有了舍小取大的文化;天狼星人幼崽吃老爹,有点像螳螂吃老公;还有奇葩的花地星人,竟然是一群一路进化的植物。不同的文明种族,以地球上的生命为蓝本,又融入作者的脑洞,是件很有意思的事。

话说回来,再讲一下本书的正题。本书书名是《超验机》,从这种神秘机器引发的这场朝圣之旅,是本书的主线。所以,理解“超验”是明白本书主题的关键。

“超验”一词,说的是一种超出经验的东西,它可能存在,也可能只是YY出来的,无法去对其进行解释,甚至都无法进行言说,就如同克苏鲁中那“不可名状令人疯狂”的旧神。

而与之对应有一种“超验主义”,是神秘主义的一个分支。这种主义认为,人能超脱物外,跳过包括外物甚至自己的感觉等一切东西,直接认识到真理。持超验主义的这群鸟人,天不信地不信,别人说啥都不听,他们自己说啥就是啥。他们认为,宇宙万物是统一的,被一种叫“超灵”的东西制约,估摸着,他们就是剽来灵魂一词又故弄玄虚了一下。

超验主义者那种天不信地不信,是真的不信,包括那个老上,帝哥,也一样不信。在他们眼里,自己是唯一的神话。这超验主义,与加尔文教派那种“上帝说啥就是啥”的思想尖锐对立,看重人本身的存在价值。对超验主义者来说,人可以直接跟帝哥交流交流天堂上通货膨胀的情况,人和帝哥是平等的,甚至说,人就是自己的帝哥。

作为一个相信科学的好少年、坚定地马克思唯物主义者,我当然是把这种超验主义当成深井冰放P。书中似乎反映出冈恩也不咋买账。书的开头有一小段赖利的心理活动:赖利想......有时候,倒是有很多自己无法体验超验的人开悟了,回报以超人的功绩;抑或,开宗立交。而他的微脑则说,宗教,是大众的鸦片。

虽然超验主义者很精神,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种思想提高了人在神权下的地位,否认神权赋予的原罪、宿命,提倡人的自由与能动性,从这一层来看,超验主义无疑是有着积极意义的。

而在这本书中,虽然作者本人流露出对超验主义不屑一顾的调调,但他还是设定了超验机这么个东西。在故事中,不同种族的歪星人,为了自己和自己的种族,寻找超验机,希望借此来实现跃迁。作者通过这个设定,表达出对生命、对人类文明发展的期盼,也让故事充满浪漫主义。

  《超验机》读后感(三):《超验机》:如果真有可行的办法实现超验,人类必须拥有同等机会

  

喜爱科幻作品的读者,几乎没有不知道詹姆斯•冈的。詹姆斯•冈(James Gunn)是美国著名科幻大师,曾先后荣获“拜伦·考德威尔·史密斯奖”、“ 德华·格里尔奖”、“美国科幻奇幻协会大师奖”等众多重量级大奖。

除此之外,詹姆斯•冈曾两度获得“雨果奖”。1976年,世界科幻小说年会授予的《交错的世界》雨果奖特别奖;1983年,詹姆斯•冈凭借《艾萨克•阿西莫夫:科幻小说奠基者》赢得了雨果奖最佳非小说作品奖。

假日休息,读了詹姆斯•冈《超验》三部曲之一的《超验机》。

“超验”,超出一切可能的经验之上。据说,“超验”一词源于拉丁文,指超越某种决定性界限而存在的东西。詹姆斯•冈以“超验”为作品命名,在我看来也许是想表达突破界限的意思。突破已有的时间、空间限制,找到那个类似于桃花源、乌托邦的地方。在那里,每个人都可以实现自己更远大的梦想,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国王,永远不必担心刀子。

当然,詹姆斯•冈在作品中并没有提到桃花源、乌托邦。这是我在读完整本书之后的直观感受。

故事开始,赖利和银河系里的各个种族的成员一起登上了杰弗里号太空飞船,开始他们的朝圣之旅。

虽然目的地相同,但是每一个参加此次朝圣的种族目标却不同。登上飞船的众人彼此间互不信任,尤其是银河系的其他种族对赖利这个人类。

银河系其他种族认为是人类发起战争打破了银河系的平衡。然而,赖利又是唯一一个能够从船长汉姆那里得到飞船实时动态的人。为了完成朝圣之旅,众种族成员决定放下成见,推选赖利为代表直接与船长对话。

于是,为了更了解“伙伴”,也为了让大家维持士气,有人提议每个人跟其他人讲一讲自己究竟是怎么来到这趟不知开往何处的旅程的。

这是《超验机》一书中非常有意思的地方,仿若一个大故事中穿插着许多个小故事。这些小故事看似是整个故事的组成部分,然而,如果将它们分割掉似乎也不影响整个故事情节的发展。毕竟,每一个讲故事的人都期望自己的故事讲完之后可以获得他人的信任,而每一个听故事的人在故事结束之后依旧对讲故事的人将信将疑。

詹姆斯•冈在《超验机》中的人物心理把控非常成功。无论人类还是银河系中的其他种族,长时间的战争导致了彼此间信任的丧失,想要将高墙去除不是并不是一个推心置腹的故事能够完成的。更何况,在“超验”目的地未知的情况之下,飞船上还隐匿着一个或几个“先知”。

当船长告诉众人每一次跃升前都会收到新的坐标时,众人开始意识到“先知”就在他们中间。

“先知”的出现让众人更加确信朝圣之旅终将会到达理想中的“超验地”。

赖利在登上飞船之前接受的任务是找到并除掉因帮助别人超越而备受瞩目的先知——如果真有可行的办法实现超验,人类必须拥有同等机会,否则就必须摧毁它,这样可能更安全。

就是赖利对寻找“先知”毫无头绪之时,“先知”却突然出现在了赖利的舱位中。是与“先知”携手一起寻找“超验”目的地,还是将这个刚刚与自己发生了亲密关系的“先知”杀掉,赖利陷入了两难之中……

-END

  《超验机》读后感(四):如果社会进化完全取代自然进化,宇宙将何去何从?

  

这个宇宙漠视众生,毁灭与孕育一样盲目。——4107

久远的过去,一颗“陨石”从天而降,摧毁了花地星上的所有花地人。智慧付之一炬,本就贫瘠之地变得更加破碎不堪,但是生命的种子却从来没有放弃生根发芽的渴望。一颗种子破土而出之后,一代又一代的种子在它的引导下又重新占领了花地星的土地,然后一艘飞船从天而降。

如果说第一次的毁灭性打击是在所有花地星人毫无所觉的情况下一瞬间发生的,那么第二次毁灭性冲击则是在它们的欢欣鼓舞中发生的。植物出生的花地星人有着所有植物与生俱来的特性,宽容平静向往和平,只要有阳光和土地,它就能让整个星球都生机勃勃。这种特性可以称得上某种意义上的“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也不怕”,毕竟在食物链低端的它们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说是处在食物链顶端。

只是为殖民而来的半人马星人并不能也不愿明白这个道理,所以他们可以天降“陨石”到花地星,可以随心所欲尽情的统治这个星球。不需要考虑原住民的情况,也拒绝和原住民和平共生。

我欢迎你来我星球做客,你却想喧宾夺主,结局自然不言而喻。主客相争的过程是漫长的,伴随着这漫长的战争,不断进化的植物被迫学会了生产武器,同时也更接近生命的真相。

上述这个故事的真实性建立在花地星人4107的诚实上,不过我想相比于其他银河种族的侵略性和强权性,被动进化的植物们或许更值得信赖。这一点阿莎这个体验过超验机带来的全方位生命进化后的人类也很赞同,只是可惜了,认同虽认同可它毕竟太弱了,并不是一位理想的革命同伴。

在詹姆斯·冈的《超验机》里,银河种族们突然被一种超验主义支配着自己的欲望,这种莫名的狂热让他们踏上朝圣之路。普通人想通过朝圣之路,去体验超验机带来的完美进化;当权者想通过朝圣之路浑水摸鱼,占有进化先机,以达到更好的通知效果;还有一些饱受战争伤害的人被迫上路,追寻那一丝一毫自救的可能。

状如大象的食草性多利安人,形如黄鼠狼的肉食性席佛人,生活习性如螳螂的天狼星人,以及花地人、半人马星人、木卫3上的克隆人等各种各样的银河种族齐聚老破旧的杰弗里号,朝着未知的方向探索。

按理说这么重要的朝圣之路怎么都不该安排一老破旧的星舰担此重任,随着飞船的一次次跃迁,一切不合理之处都逐渐浮出水面。

逐渐机械化的人类船长坦言他只是拿钱办事,船上可能有一位掌控大局的先知在把握航线。同为人类还是船长的老战友的赖利四方游走企顺理成章地成了星舰上的代言人,在他的推动下,各方人马开始讲述自己的故事。

银河旋臂

自来熟的多利安人陶德说,

“要么守纪律,要么死亡;要么团结战斗,否则独自死亡。”

面对莫须有的罪名和突如其来的超验主义,或许他足够优秀,所以他来了。

陶德优不优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评判标准,毕竟他活到了朝圣之路的终点,阿莎也认可他的实力。唯一遗憾的是,谁也不知道究竟是不是自我牺牲,他终究还是选择了独自行动,应了他自己的话。

而一上来就不怀好意如黄鼠狼的席则说,

“磨难是好事,轻松的生活会导致种族毁灭。”

或许正是因为他们的生活从小就透着血腥味,才使得上层社会更贪恋安稳享乐。毕竟从阿莎和其他人的故事里我们不难发现,银河中心席佛人有一席之地。

类似天狼星人的母星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一下这个银河中心了。在人类还没有踏足银河系权力舞台时,银河中心已经牢牢盘踞在权利的顶峰不知多少个周期了。在各个种族的故事里,银河中心的影子都无处不在,但同时它也是孱弱存在,似乎一触就碎。银河中心就像是一个矮子投射出的巨大影子,也像是一个巨大的谎言,所有银河种族都受这个谎言的支配,因为只有得到它的承认,你踏上银河系才是合法的。

在人类之前,各个种族的人在银河中心的强权下相对也算安居乐业,毕竟不知者无畏,偶尔有陶德这种有些自己强烈的思想的异类出现,固化的统治阶级也能合理化的把他们压制住。只可惜遇上了在他们看来从骨子里散发着战争气息的人类,一言不合战争说起就起。

有时候看花地人的故事就像是在看人类自己的故事,只不过相较而言我们更积极主动,向着星辰大海进发并不是我们受到了压迫之后的启发,我们是天性使然,而且我们无所畏惧。

4107背弃了自己同族希望通过一个人的朝圣之路给全族人带来新的希望,阿莎却是主动寻找合适的伙伴希望戳碎强权的泡影。这场朝圣之路从一开始就不是一个人的单打独斗,只可惜被各种势力裹挟的人并没有意识到,或者说他们不能有自主意识。

赖利的微脑虽说是突然被“我们”植入的共生物,但我们不妨大胆猜测,克隆人简在木卫3上的实验或许就是一个开端,有更多的物种已经被植入了一种形似“超验”的物种。这些类似于生物计算机的东西比崔更野心勃勃,它们看似是权力者的利剑,为何不能变客为主?

银河中心或许也只是它的傀儡,只要寄主活着,整个宇宙都是它们的囊中之物。

或许只有如此,才能解释为什么各路人马得到的指令是杀死先知,得不到就摧毁超验机了。

只有弱者才会渴望得到更强大的力量,而强者永远都不愿意见到有更强大的存在会超越自己。超验机的存在直接将社会进化推到了明面上来,每个物种都将得到超越自身无穷无尽的力量,权力洗牌即将成为现实。

阿莎和赖利已然超验觉醒,新的战争即将打响。

  《超验机》读后感(五):暴风雨的序幕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爱所有人,信任少数人,不负任何人。

-----------------《暴风雨》莎士比亚

从不认为自己是一个科幻迷,但是阴差阳错的命运安排,自此我想我会成为一个科幻迷。写在读完《超验机》之后。

作为超验三部曲的开篇《超验机》,也是雨果奖的得主科幻大师詹姆斯•冈的封笔之作。如同京东购买页面软文里写的哪样,“这是一部发生在太空的悬疑式歌剧。”故事讲述了在未来的某个节点,身为地球人的赖利,与银河系其他生命体为了探索超验机的神秘而参与的一次朝圣之旅。

【背景】

这是一次非同寻常的太空之旅。非同寻常是因为在密闭的太空舱内的乘客是来自不同星域,不同种族的有着不同信仰的生命体,但为了“超验机”他们踏上了这次染血的征程。

银河系及其四条旋臂 来源网络,侵权删除

说来自不同星域是指就银河系而言,在此先科普下,地球是作为太阳系的行星之一。而太阳系位于距银河系中心大约2.4~2.7万光年的位置(银河系的恒星数量约在1000亿到4000亿之间,太阳只是其中之一)。

太阳系位于其中一个主要支臂猎户臂上,至银河中心的距离大约是2.6万光年,几乎已经到了银河系的边缘。

可想而知类似太阳系这样的能产生文明的星域在银河系里并不会在少数。被冥冥选中踏上了此次征程的成员可以分为这几个类别。食肉动物天狼星人和席星人(像黄鼠狼),食草动物:重星人,植物:花地人,人造人,人工智能等。似乎这些让我们很是熟悉。是的。多像能够畅想到的未来地球成员结构。

只是这些银河种族拥有各自的成长背景以及文明信仰,在经历过“地球崛起”战争洗礼的他们带着各自目的和地球人在这里相遇又一路同行。只为超验机而去。

【超验】

来源网络,侵权删除

作者并没有具体描述超验机的功能,但从书中角色口中得到的定义是:

“这是一个传说,它抓住了我们的想象力,因为它代表了所有生命的终极目标---进化,可以让我们达到理想状态,超越极限。”

这样激励人心的话似乎经常听,作为人类,我们的目标不是一直要超越并挑战极限吗?

可是那些地球人和银河种族不曾进化吗?

“只是进化已经变得过于缓慢,技术另一切加速,我们试图以社会进化取代自然进化,试图用安全的方法引入自然超验力。”

一切都是源于竞争,速度和资源掠夺。

早一步进化到极限就能获得更强的能力,更多的资源,更庞大的权力。

难道进化的过程不是最重要的吗?

在我的理解里,梦是超验,冥想是超验,生命每一代的延续都是超验,是对于生存的挑战。

【亚当、夏娃和苹果】

在作者以局部倒叙的方式展开的朝圣之旅中,若把飞船当成不和谐的“”伊甸园“的话,主人公赖利和阿莎就是亚当和夏娃了。他们是奔着苹果去的。苹果是上帝的代名词。他们找寻的是通往“上帝”之路的捷径。

来源网络,侵权删除

赖利是个唯心主义着,或者说是信仰经验主义的,一切从感性知识和经验出发。对未知采取怀疑态度。

他一个到目前为止全靠注意细节而幸存下来的人“我相信我能看到,能摸到的,可知的。”

阿莎是个超验主义者,以直觉为先,对外部的权威与传统持蔑视态度。

无论是哪儿,只要能找到。每个人都是自己的弥赛亚。

而当赖利遇到阿莎时,他说:

我不会轻易相信的。如果没有亲眼看到,感觉到,尝试到,我是不会信的。但是我相信你。

而阿莎用一种预言式的陈述:

总有一天,我们需要彼此依靠才能活下来。

而我以为这是一体两面的,缺一不可才能形成对事物的完整认识。

极为有意义的是阿莎在本书中程承载的身份和份量,如同父母引领儿童走向无限可能的未来。

【呓语】

科幻小说是反映变化的文学。它唤起了人们关注变化所产生的的影响和人类对变化所做做出的反映。 詹姆斯•冈

本以为会有弘大的星际战争场面(请原谅一个非科幻迷的局限思维)。谁知陷入了瑰丽的长卷。开篇便说类似歌剧是因为虽然以局部倒叙的结构开始,但是中间铺排的若干个篇幅不小的插叙,让整个开篇的布局宏伟而大气。并不局限在小小一个星域,不得不佩服作者的心胸及眼界之高深长远。

每一段插叙都可以作为一个个独幕剧。但作者将其进行了缩减,恰到好处的作为情节发展的补充,让每个人物的形象更丰满而厚实。也使得这出歌剧里的冲突高潮迭起,欲罢不休。也让这次朝圣之旅显得不那么枯燥,毕竟关在幽闭的空间里,对所有生物而言,情绪都会有明显的波动,故事很好的给了情绪的缓冲和情节的铺垫,让人物的行为更合理化。

而每个故事背后都让人无法不心惊动魄,在许多细节背后都能看到作者对人类文明以及制度的反思以及深刻的解读。譬如:斯人/克隆人主人杰克/天狼星人的马基雅维利主义,重星人的等级制度,半人马星人的侵略扩张以及种族灭绝政策等等。如同扉页所写的这段文字,这些影响以及反映在潜移默化的做着改变吧。无论是社会进化和自然进化,人类每天都在进行着超验。

与作者布局相得益彰的是译者的功力,本以为看科幻小说总会顺畅且不烧脑毕竟不是推理小说,谁知有些对话需要来回反复看才能清晰明了。这得益于译者对于小说人物设定的把握,以及文字功底。语言简练而精准,实在是一击即中。

而对于一起参加这次朝圣之旅的小伙伴们,且用文中认知的转变来概述吧。

所有生命都是宇宙中的偶然事件,是小概率的玩笑。总有一天我们需要彼此依靠才能活下来。

低下头看看那些被养殖的花草,那些被关在笼子里的动物们,这个世界是我们彼此的。

那么就从梦开始超验吧。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超验机读后感精选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