爷爷的种子读后感摘抄
《爷爷的种子》是一本由[法] 亚历克西·热尼 / [瑞士] 汤姆·蒂拉博斯科著作,后浪丨花山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0.00元,页数:3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爷爷的种子》读后感(一):生命
读了《爷爷的种子》才知道,原来绘本长这个样子……这时,我想起了小时候看的小人书。二者看似相似,又有不同。小人书像看图写话,或者读话画图,是有图的故事书。而绘本以儿童的视角讲述,语言更有深意,图画具有个人风格,每一张都是一幅精美的画作,非常养眼。
这本书一共十三幅油画,主题画面是一个有着一片绿草坪的宅院。前九幅展示春夏秋冬,爷爷种树,“我”参与其中,后四幅是主人公“我”咀嚼着爷爷种树的哲理成长的画面。
每一幅图看似画的内容一样,仔细看,又有很大的不同。
远景,邻居家的房屋,角落里撒欢儿的小白狗,“汪汪”叫着和墙头上的猫咪说话,还有那辆蓝色的小汽车变换着不同的位置。
近景,墙头上不同的鸟儿站立、张望,猫头鹰叼着捉到的老鼠,鸟儿筑巢,产卵,喂食儿,小鸟儿长大,又有了新的家……
中景,大自然不停发生着改变,不仅是院中的草坪、爷爷种的树还有“我”的成长。所有的事物,都在发生着悄无声息地变化。时间在流逝,人的生命,动植物的生命,无一例外,跟随春夏秋冬变换着不同的样子。
原本草坪上并没有树,这草坪采光也不好,土壤总是潮乎乎,而爷爷也很老了。然而,他在那里种下了第一棵树。有了树,就会有果实,尽管爷爷不爱吃。那枚像人脑一样的核桃象征着梦想和希望,可以生根发芽,延续着生命的传承。
每一个人都是一个花盆,只要埋下一粒梦想的种子,必将盛开生命之花,品尝生命之果。
小绘本,大意义。
《爷爷的种子》读后感(二):“妈妈,人为啥会死”“妈妈,我可以不死吗”:生死问题的解答方式
据儿童心理学分析:孩子差不多在两岁左右的时候会经历第一次对死亡的体验。或许是在跟妈妈一起散步的路边花丛,亦或是独自在草坪上玩耍的某个瞬间,他突然间开始明白:小昆虫死了就不会再动了。
有些孩子在进入三、四岁的时候会开始非常“怕死”,经常问妈妈一些关于“死亡”的问题:
“妈妈,人为啥会死?”
“妈妈,我不想你死,你可以不死吗?”
……
这会问得很多妈妈不知道该怎么做答。没关系,要相信大部分问题在书中都会找到答案。花山文艺出版社最新出的《爷爷的种子》绘本可以帮助妈妈解答这个“生死难题”。
《爷爷的种子》很新,它是2020年6月在国内第一次出版,第一次印刷。插画家汤姆·蒂拉博斯科(Tom Tirabosco)是瑞士漫画家,他用油画的方式绘图,传达故事中小主人公的那种细腻感受。通过看封皮,我就选中了它。
优质绘本除了用图片传达情感,也需要配合恰当的文字讲述故事。这本的文字作者亚力克西·热尼(Alexis Jenni)是作品获得过“龚古尔文学奖”的法国小说家。通过图、文作者的合力,使这个有关生命的故事更有张力,更耐人寻味!
给孩子传达生命的哲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作者是怎么做的呢?——讲故事。那故事中的爷爷又是怎么做的呢?——种树。
教育孩子,讲道理不如讲故事,言教不如身教。
有条件像书中的爷爷一样,可以亲自带孩子一起种树,侍弄树木,看着它们生根、发芽、逐渐长大,欣赏它们开的花,享受它们的果实,让孩子自己去体验一年四季树木的变化,去观察树木的荣衰……
孩子都是天生有思考能力的,通过观察大自然中动、植物的兴衰,进而就会明白:生、老、病、死也是自然现象,是符合自然规律的,没有什么好怕的。
我小的时候,妈妈给我们姐妹养了一只猫。养了三年,那只小猫崽成了猫妈妈,它生了一窝四只小猫,可能因为孩子们需要奶水,猫妈妈太急了,平日里从不在外打野食的它,居然吃了一只中了老鼠药毒的死老鼠,然后,我便目睹了猫妈妈痛苦的死亡过程,以及那一窝还没睁开眼睛的小猫咪的死亡。
那是我人生中第一次经历死亡事件,我和姐姐们在一棵槐树下安葬了猫妈妈一家,还在它们身上撒了花。
孩子们的成长往往就在某个瞬间!爸爸妈妈们该做的就是多为孩子们创造。不是创造更多的财富,而是创造更多的生活体验!
不管爸爸妈妈多么会说,说得多好,都不如带孩子去做一遍。还是那句话,身教大于言教,能不跟孩子讲抽象难懂的大道理就不要讲道理,不如讲个有趣又耐人寻味的小故事,能带孩子去体验,或者给孩子创造条件去体验,就不用讲故事。
《爷爷的种子》读后感(三):《爷爷的种子》| 你播种的爱与希望,绵延不绝...
在孩子幼年时期,给他及时而科学地普及爱与生命的教育,使他一生的回忆里,都有温暖的光芒。这项工作可不容易,所以父母需要先进的理念和表达能力,以及辅助教育的工具,比如高质量的绘本,对于不识字或识字初期的孩童,提高认知能力、观察能力、想象力创造力以及情感发育都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这本《爷爷的种子》对于生命与希望的教育,就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1 生命的教育从一粒种子开始
在小孩子的眼中,有时候完全不懂长辈的做法和想法,当然这并不影响我们之间的爱和信任。绘本《爷爷的种子》一书里,主人公就是一对爷孙,爷爷拄着拐杖,站在院子里沉思。孙子则站在爷爷身边,看着爷爷种了一棵橄榄树,接着又种了两棵苹果树、葡萄、垂柳,和一棵核桃树。小男孩心里琢磨着爷爷走路都费劲了,为什么要种树呢?
树长得很慢,但是也开始结果了,葡萄树爬到了邻居家,爷爷看着这些成果很骄傲。秋天俩人捡到一颗核桃,开心地打开观察,细细咀嚼品味。这时候,爷爷说:这颗核桃是一粒种子。跟梦想一样,你种下一颗种子,它会长成一棵树。爷爷在说什么呢?小孩子懵懵懂懂。
时光匆匆,有些答案自然揭晓。男孩慢慢长大,他终于明白:爷爷在我的心里播种了希望的种子,经过悉心照料,那棵树已然慢慢地成长了。
2 生命如四季,周而复始…
绘本若是只看文字,那就是买椟还珠了。
《爷爷的种子》是由漫画家汤姆.蒂拉博斯科创作,有着梵高作品的细腻笔触和温暖色彩,从十三个角度给我们展示了爷爷的院子里,春夏秋冬的不同景致,这也是对生命不同阶段的解读吧。青春年少意气风发,成年后踏踏实实为家人创造美好生活,老年时望着走过的路,坦然又安宁。风中飘来花香果香,生命一代代传承,爱与希望也在传递。
绘本最后,爷爷没在画面中,而爷爷种的树都郁郁葱葱,沐浴在阳光之下。小男孩已经长大成人,有了自己的爱人和家庭。男孩记得爷爷的话,时时念着他。
前两年有一部很受欢迎的电影《寻梦环游记》,电影令无数的人感慨万分,其主体思想就是爱与生命的延续,只要有人记得你,有人怀念你,你的生命就不会停止,你的爱和希望生生不息的延续,直到永远…一本高品质的绘本能让眼睛与心灵同时得到美妙体验,对孩子的品德、审美及价值观的形成都有积极推动作用。《爷爷的种子》用诗意的文字和精美的图片,给我们无尽的感动和欢喜。时光流逝,而爱与希望绵绵不绝,滋养着每一个生命的成长…对于爱,生命与希望的教育,就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爷爷的种子》读后感(四):《爷爷的种子》:温情脉脉诠释成长,诗意传达梦想与希望之光
家有学龄前儿童,每天无数为什么、是什么等各种稀奇古怪的问题,有些不难回答,稍微改变措词语境,就能给孩子解释清楚。有些却抽象、恢宏、很难用三言两语阐述。譬如时光流逝、时间无情,四季流转、生老病死、因果循环。 孩子对时间的概念,停留在“昨天、今天、明天”,“时间能做什么?”“吃饭、睡觉、玩”。对孩子的生命教育重要却无比艰辛。 偶遇《爷爷的种子》,难题迎刃而解。这是一本看起来在讲述小事,实则却蕴含大道理的绘本。简单的情节,静谧的画面、诗意的语言,向孩子传达梦想、现实、成长的深远意义,帮孩子理清这三方面的关系,潜移默化中完成对孩子的生命教育。
一、无情时光中的“温情故事” 《爷爷的种子》由“龚古尔文学奖”得主亚历克西·热尼和“安古兰国际漫画节评审奖”得主汤姆·蒂拉博斯科共同创作。 书中用油画的方式,从13种不同的角度描绘了同一个花园的春夏秋冬,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时间流逝、生命美好,以及主人公小男孩在成长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谱写人与自然的生生不息,梦想与希望的代代传承。 故事从一个小男孩“我”开始,第一人称的运用,让小读者充满代入感。“我”和爷爷住在一个院子里,爷爷已经很老了,画面中他拄着拐杖,佝偻着背,我们能感受到生命的衰落与寂寞。
可是有一天,爷爷想种树,“我”疑惑不解:年纪很大了,为什么要去种树呢?引发孩子好奇心。爷爷什么也没说,只是用行动让孩子慢慢感受。 爷爷在土里埋下一粒粒种子,然后是很温馨的情景。随着春夏秋冬,风霜雨雪循环往复,种子发芽、长大、开花、结果,爷孙俩浇水、松土、修剪,对树木辛勤付出,百般呵护。 树木终于长大,孩子也已长大。核桃树结出的果实,就像“脑子”,孩子也有了独立思考能力。回首往事,孩子终于明白爷爷的“良苦用心”:爷爷种树,是想给小孙子留下陪伴和希望,是想让孩子感知梦想的力量。 读到这里,画面看似波澜不惊,但是故事中蕴藏的细腻感情,感染力巨大,让人潸然泪下。时间是无情的,但是生活于其间的人与人之间,却充满深情和千丝万缕、绵延不绝的牵挂和羁绊。
二、故事背后关于梦想、现实、成长和希望的朴素哲理 “一粒种子”代表着一个梦想的萌生,爷爷用种树过程,让小男孩懂得:任何梦想都要根植于现实的土壤。 梦想的实现需要踏踏实实的努力、付出、等待、呵护。离开了现实的梦想,如同失去根的树木,枯萎是必然的结局。
爷爷意识到了自己的衰老,他给予小孙子的希望却才刚刚开始。爷爷的树,代表着蓬勃的生命力。从埋下种子的那一刻开始,爷爷和小男孩的心,就被开花结果这件美好的事情紧紧连接到一起,他们坚守着共同的希望,等待着梦想的实现。 梦想与现实密不可分,希望如同成长中的太阳,能给人方向和温暖。
书中的插画也是一大特色,深邃的蓝色系背景,一栋亲切的老房子,一位爷爷,一个孩子。每帧画面如此,不需要过多情节。春天藤蔓有花,冬季枝头落雪,远处偶尔停泊汽车,近处一条长椅。生活气息浓厚,烟火气十足。小猫小狗爬墙遛弯,小鸟嗷嗷待哺,鸟爸鸟妈不辞辛苦抓虫筑巢、孵化鸟蛋。月亮有圆有缺,星光璀璨迷人。静止的画面中,流动摄人心魄着诗意和温馨。
《爷爷的种子》不仅是孩子的优秀读本,也能给成年人很多启发,不论是故事文案还是配图插画,都称得上是绘本中“佼佼者”,值得阅读和收藏。和孩子一起亲子阅读,共享生活美好时光,既体验了“艺术美感”享受,又完成了生命教育,何乐而不为了呢?
《爷爷的种子》读后感(五):充满诗意的文字讲述希望与爱
每一个孩子应该都有梦想:考古家、科学家、消防员、军人......对于孩子来说,梦想就是目标,就是孩子们最想成为的人。于孩子来说,没有梦想,奋斗的动力便无从谈起。父母焦虑的告诉孩子各种道理,可是收效甚微,怎么办?只能从孩子的梦想教育入手,点燃孩子的梦想,让孩子为梦想努力。
花园一角,年岁已高的爷爷在孙子不解的目光中,亲自种下了一棵棵树。孙子想:爷爷为什么要种这么多树呢?他都那么老了,可树却长得很慢。时光荏苒,树渐渐长大,开花结果,孙子才开始明白爷爷真正的用意……
《爷爷的种子》是一本富有哲理的生命教育绘本,用充满诗意的文字讲述了人与自然的生生不息,希望与爱的代代传续。故事中处处透露着三代人之间的爱意和期许,也传达了梦想的美丽延续。
梦想如同种下的一棵棵小树
爷爷很老的时候才开始种树,种下了橄榄树,苹果树、葡萄树和核桃树。孙子有些不解,院子里的水土也不够好,而且爷爷年纪已经很老了,树又长的很缓慢,为啥还要开始种树呢?爷爷耐心的告诉孙子:种下的树,就好像梦想一样。在你种下它之前,并不知道它会长成什么样子,它需要一点土一点水,还需要你足够耐心的等待和悉心的照料。梦想也一样。
在缓慢的等待之中,树上结出了果实,不管爷爷还在不在,可那些美好的相处画面,还有为了梦想而去努力的教诲,深深的印刻在孙子的脑海之中,让他成为更好的人。
那一帧一帧生动的画面,也在传递给每一个翻开书本的孩子:一个人如果没有梦想,就像生活在荒凉的大漠,冷冷清清,没有活力。有了梦想,就像一粒种子,散播在“心灵”的土壤里,尽管它很小,却可以开花结果。
大文豪托尔斯泰曾经说过:“理想是指路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而没有方向,就没有正确的生活”。树立理想的最佳时机即是儿童时代,因为此时树立理想可以将自己的理想与现实的学习结合起来,更有针对性,更能激发出创造的热情,也就更容易获得成功。
很多孩子有喜欢做的事情时,就会把注意力转到这件事情上,也会坚持得非常的久,但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们会有懈怠、会有转移兴趣的时候,所以,当孩子在追求人生目标的途中,离不开父母、长辈们的监督、督促。作为父母长辈,我们可以像绘本中的爷爷一般,用鼓励的方式,指导、督促孩子认真执行目标,只有不断地前进,才能让孩子最终实现远大目标。
父母之爱子,则为计之深远
绘本之中,爷爷为孩子种下了树,然而他却没能等到枝繁叶茂、瓜果成熟的那一天,他留下爱与希望离开了人间。爷爷应该没有遗憾,因为那些院子里的树,生长周期很长的树仍然可以替代自己陪伴孩子们。时光流逝,可是那些相处的充满着爱的画面都会成为孩子最美好的回忆。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不是一句空洞的道理,这句话出自《战国策》中的《触龙说赵太后》,这一句话值得为父母的深思。它是说父母如果真的爱自己的孩子,就要为孩子的长远做考虑。
为人父母无论多么爱孩子,都没有能力和时间陪他走完人生的下半场。所以我们从孩子小的时候,就要在他的心灵中埋下爱与希望的种子,让孩子成为更优秀的自己。教育是一种自醒,是一种自我生命的圆满的过程。
就好像绘本中的那个孩子一样。当他慢慢长大,终于明白:爷爷在我的心里播种了希望的种子,经过悉心照料,那棵树已然慢慢地成长了。
刘若英有一首歌叫《最好的未来》,里面唱到:幸福永远与爱同在,每个梦想都值得灌溉,每个孩子都应该被宠爱,他们是我们的未来。
《爷爷的种子》是一本温暖的绘本,充满美好与哲理,从不同的角度描绘了花园的春夏秋冬,淋漓尽致地传达出时间的流逝、生命的美好,以及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种种细腻感受。告诉每一位品读绘本的人:人与自然的生生不息,梦想与希望可以的代代传续。
《爷爷的种子》读后感(六):《爷爷的种子》光阴中温暖的故事是在有生之年让孩子明白这个道理
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 这是非洲经济学家Dambisa Moyo的《dead aid》中提到的, 种下理想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但是从未来的角度看,现在就是最好的时间。
我们给自己设定理想的目标的时候,有时候会犹豫, 自己都这么大年龄了, 或者现在的时机是不是最好的, 这些都让我们举步不前。如果年轻一点就好了,或者如果是哪年就开始就好了。最终时光流转,当时的想法依然没有付诸行动。
《爷爷的种子》在翻开第一页的时候,小主人公也提出了这样的疑惑, 爷爷开始在花园里种树,他年纪已经很大了, 可是这些小树苗却长得很慢很慢。 为什么要在这么大年纪的时候选择在花园里种上这么多树。
1、 爱是一种传递
《爷爷的种子》这本绘本作者希望传递给小读者们一个哲理的故事,对于小孩子而言,生命的哲理也许太过深奥,并不是大道理就能让他们明白的。
而这本绘本中的小主人公的爷爷在他年纪还小的时候也希望传递给他生命和希望的哲理。爷爷选择在年事已高的时候在自家的花园里种上树, 他选择了核桃树,橄榄树,葡萄树……这些树以后都会长得很高, 但是它们都长得很慢很慢,小男孩觉得很迷惑,明明爷爷的年纪已经很大了, 怎么还要种下这么多长得慢的树木呢。
随着季节的流转,爷孙俩一起给树木浇水,一起站在树下看四季的变化,一起慢慢的等待果实成熟,虽然爷爷吃的并不多,但是每每有果子成熟的时候,他都会说,“又熟了。”当院子里的核桃树结出果实的时候,爷爷给他摘下了核桃的果子, 虽然果实和核桃树一点都不一样,但是最后都能长成一棵大树。
2、 无声之中告知成长的故事
光阴似箭,专业故事里的小男孩慢慢的长大, 院子里的树木也随着季节的更替变化着,爷爷没有等到所有的大树枝叶繁茂的时候就离开了, 而院子里的树却陪伴着小男孩从一个孩子逐渐的成长为一个大人。冬去春来,树木慢慢的抽叶慢慢的长大,结果,孩子也似乎懂得了,当年爷爷种下这些树的时候的心情。
大树早已成荫,在树下孩子慢慢的长大,而树上的果实也每年都照常结果。爷爷没有陪伴着他长大成人,却无形之中教会了他什么是希望。 一颗小小的果实也可以有大大的力量长长一颗参天大树,开花结果。
父母之爱子必为之计长远,当初看起来很漫长的事情,如今在开花结果的时候受益的是小孙子。 这也让他体会到了爷爷的用意。
3、 匆匆岁月中的温情故事
《爷爷的种子》选用的是第一人称的形式讲述的这个故事, 在配图上选用的是油画的形式,十几幅油画展现给读者的是岁月的变迁,每一幅图画里的景色都有所不同,每一次翻开新的一页的时候读者都能从主人公的描述中看到不同的内容。
爷爷想要传递给孙子的人生哲理,是不管到什么时候都应该心存希望和理想,理想也许就是一颗小小的核桃那么小。 可它也拥有无比的力量,让它生根发芽,长成一棵大树。 爷爷没有给他讲大道理,只是用自己的行动告诉给他,对待自己的理想不论是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十年前种下这些树木和现在种下树木都是一样的, 因为希望不会变,早晚都能达成。
《爷爷的种子》的最后,男孩子长大成人, 在树下乘凉,也许这就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意义所在,父辈的付出有时候是不求回报的, 这些付出是为了孩子的以后生活得更好, 也许是想传递给孩子一个道理。也许爷爷是不善言辞的, 他没有用语言表达太多的内容, 只是陪伴在孩子的身边,和他一起看大树一年又一年的变化。 而绿树成荫时,孩子也终于懂得了爷爷要表达的道理。
这本书不论是和孩子一起读,还是成人自己阅读,都会从中得到一些启发, 家长的付出也许都是润物细无声,但必定是希望孩子能懂得这些道理,也许是现在也许是以后,也许是无形中给予他们的力量。
《爷爷的种子》读后感(七):万物有灵,感受生命和梦想的延续
梦想也是从点滴开始的,就像种子一样。我们把种子埋进土里,土不要很多,一点儿就够。然后,还需要一些水,以及足够的耐心。”
这是绘本《爷爷的种子》中的一段话。
本书的文字作者亚历克西.热尼获得过“龚古尔文学奖”,插画作者汤姆.蒂拉博斯科曾荣获“安古兰国际漫画节评审奖”、“鲁道夫·托普佛漫画奖”、“瑞士谢尔漫画节奖”等多项大奖。
绘本讲述的是,花园一角,年岁已高的爷爷在孙子不解的目光中,亲自种下了一棵棵树。孙子想:爷爷为什么要种这么多树呢?他都那么老了,可树却长得很慢。时光荏苒,树渐渐长大,开花结果,孙子才开始明白爷爷真正的用意……
那么,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绘本,开启不一样的生命之旅。
一、人生值得耐心等待
年事已高的爷爷站在空荡荡的院子里,他满脸的忧愁,他想在院子里种几棵树。
我想:“爷爷这么大年纪了,而且院子里采光不好,草坪也是潮乎乎的。小树能种活吗?”
爷爷、父亲和我,一起种下了橄榄树,苹果树,葡萄树,垂柳和核桃树。
虽然没有充足的阳光,但树苗们却在慢慢的长大。
春去秋来,小树渐渐长大,开花结果。爷爷拄着拐杖带着我站在果树下,开心的像个孩子。
爷爷从草丛里捡起一颗核桃,剥开核桃说:“它跟梦想一样,你种下一颗种子,它会长成一棵树。但在你种之前你并不知道它以后会长成什么样子。梦想也是从点滴开始的。”
每个生命从孕育到结束,就像一粒种子,在时光的流逝中发芽,开花,结果。
我想生命之所以美好,是因为它赋予了我们希望和梦想。
作者说,梦想也是从点滴开始的,就像种子一样。我们把种子埋进土里,土不要很多,一点儿就够。然后,还需要一些水,以及足够的耐心。
人生亦如此,在我们感叹人生坎坷,不公平时,我们应该多学习,用知识滋养自己的内心;对生活多一点耐心,少一点抱怨;对朋友多一点宽容,少一点计较。
努力做好自己,其余的只需耐心等待。
二,梦想和希望的延续
人生世事无常,有喜有悲,有圆有缺。我们永远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但梦想和希望从未消失。
在一个寂静的夜晚,爷爷安详的去世了。可爷爷种的树还在。
夏天,我和父亲给树浇水。周末,我在苹果树下看书,听着鸟叫,闻着草香,感受着树的呼吸。
时光如昨,我长大了,我约了心爱的女生到家中做客,就在爷爷种的那棵苹果树下,我们聊着梦想,想象着未来。
我和心爱的女生结婚了,我们来到院子,在树下,热烈的拥吻着。
爷爷种的树,见证了爷爷的梦想,见证了我的梦想,将来还会见证我的下一代的梦想。
生命也许会突然停止,但不会消失。一个生命离去,会有另一个生命在延续。
梦想亦如此。梦想不会消失,只是来得晚或早。我们无需焦虑,无需急躁,静下来,静待花开。
三、如何阅读绘本
这是我第一次读绘本。为了能读懂,特意去查了些相关资料。包括颜色以及线条对绘本的意义。
不同于旅行类的横版绘本,叙事绘本《爷爷的种子》采用的是竖版。画面部分作者使用的油画的画法,给人以厚重感。线条采用的是粗线条,同样给人一种厚重感。画面所呈现的色彩的饱和度以及画面效果很稳很扎实,与作者所要表达的生命互相辉映。
这本绘本可以从13个不同的角度来阅读,对于我这样的新手太难了。
那么,我们该如何阅读这本绘本呢?这里我选择了三个简单的角度。
①、从色彩来看,每一页的颜色都有不同的变化,春天的嫩绿,夏天的深绿,秋天的黄色,冬天的白。每一页都用色彩传递着不一样的信息。
除了爷爷去世的那一页采用了安定的蓝色。代表着乐观、希望和生命的红色、绿色贯穿于整本绘本中。
②、墙头上的鸟儿。在绘本的前26也,一共出现了9种不同的鸟,且每一只鸟都是孤鸟一人。直至第27页,也就是爷爷去世以后,画面上开始出现了一对鸟,甚至孕育了下一代。
这也是作者的一种表现形式,只有耐心的等待梦想才会出现,才会有生命和希望的延续。
③、叙事角度。叙事角度就如小学生的语文作业,看图说话,每个读者看到的自然也不一样。
我们先看第一页,画面上只有爷爷一个人,而第二页里,有了三个人,从人物的年龄以及穿着我们可以看出这是祖孙三代,紧接着小树长大,开花,结果。详细的就不多说了,前面我已经写得很清楚。我们可以根据个人的想象力去阅读自己看到的信息。
当然了,别忘了翻看封面。比如这本绘本的封面就写到了作者想要表达的真正意义以及一些读者对该书的评价。这些都是不能错过的重要信息。
绘本看似简单,但却很考验我们的观察力以及耐心。读的越慢,读到的东西越多,领悟的人生价值也就越多。
人与自然生生不息,梦想与希望代代相传,这就是该书传递给我们的信息。
《爷爷的种子》读后感(八):童年好比是孩子生长的沃土,撒下什么种子就会收获什么样的人生。
《三十而已》中的顾佳是人人都羡慕的女人,漂亮、聪明,情商不是一般的高;爱人许幻山有着自己喜欢的事业;儿子许子言可爱:夫妻恩爱、家庭幸福。更为可贵的是,顾佳的状态还非常好,积极向上、不断地挑战自我,用许子言的话讲就是:我好喜欢你啊!这句话应该是屏幕前每个人都想对顾佳讲的。
陈屿是不被人待见的,在家里只知道关心他的鱼,无视妻子的存在。
单亲和单亲也是有区别的:顾佳的妈妈是因病去世,因为爱而放弃治疗;陈屿的爸爸是离家而去的,因为不爱而走。
童年好比是孩子生长的沃土,撒下什么种子就会收获什么样的人生。
《爷爷的种子》用一个很简单的故事告诉孩子人生的真谛。人生就像被埋在土里的种子,萌芽、生长、开花和结果,经历四季,终得圆满。
亚历克西·热尼(Alexis Jenni)法国小说家,同时也是生物科学老师。处女作《法国兵法》于2011 年11 月获“龚古尔文学奖”。汤姆·蒂拉博斯科(Tom Tirabosco)瑞士漫画家。1966 年4 月出生于罗马,1970 年定居瑞士日内瓦。曾荣获“安古兰国际漫画节评审奖”“鲁道夫·托普佛漫画奖”“瑞士谢尔漫画节奖”等多项大奖。除了创作儿童绘本,他还创作文化海报和政治海报。1. 重要的不是环境,是肯不肯播种。爷爷很老的时候,在采光不好的的草坪上种上了树。
尽管阳光不足,还是迎来了成熟季节。爷爷不爱吃葡萄,葡萄却是他的骄傲。爷爷带我看苹果、看核桃,他用拐杖打落核桃的果实、捡起来递给我。我剥开核桃皮,看到像脑子一样的果实。爷爷说,他就像梦想。
环衬,呈现的是几种不同形态的核桃果。我最喜欢的是发芽的核桃果,新的生命总能使人看到希望、想到未来。
陈屿把自己的家庭弄成了一潭死水,丝毫没有生气;顾佳的家里则是生气勃勃,因为她不断地为家庭描绘蓝图。
核桃果肉,就像是人脑,人脑应该是一颗种子,一颗被埋在土里发芽的种子。爷爷的梦想,就是我有梦想。有梦想的人生才有意义。顾佳说,大多数三十岁的人都在向后看、想后路,唯一不担心后路的方式就是把前路走得更长。梦想可以照亮我们前路。
漫妮也是有梦想的,在我们看来她的梦想有点不切实际,但我们无法否认,她的人生是灿烂的。
给孩子一粒梦想的种子,深埋在土壤里,终有一天定会收获。
2. 人生也有四季。爷爷最后一次出现是这幅画面,厚厚积雪是自然界的冬天,也暗示爷爷的人生走到终点。
自然界四季更迭,人生有有四季。走过繁华,便是凋零。看惯了自然的四季,自然也就理解了人生的四季。林海音在《城南旧事》里写到: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谁家都一样,长辈衰老、离去,孩子才会真正长大。
顾佳理解父亲当初的选择,是因为自己做了妈妈。正所谓,养儿方知父母恩。不做父母,永远也体会不到父母对子女爱有多深。如果不是考虑到年幼的女儿,顾佳的父亲无论如何也不会放弃治疗挚爱的妻子。顾佳有多爱许子言,爸爸便有多爱顾佳。顾佳30岁生日,希望一家人永远幸福地在一起。这是她的梦想,从年幼时就开始的梦想。
故事中的爷爷,不爱吃葡萄,却喜欢看葡萄成熟。爷爷种下种子,不是为了满足口腹之欲,而是因为内心深处对生命的无限热爱,并把这份热爱通过种植的方式传递给了孙子。当一个人懂得了生命的真谛,便懂得了谢幕是很自然的事情。作者没有直接写爷爷离世的场面,春天来了,画面的主角成了孙子,就像四季更迭一样自然。
3. 重要的是经历,不是逃避。只有经历过,才可以说是自己的。人生更是如此。故事中的小男孩儿,经历了幼年、读书、恋爱等,也必将会迎来幸福的家庭生活。图画中的鸟夫妇,孕育新的生命,对男孩子的人生也是一种预示。人类也归属于大自然,生命就是这样生生不息。
陈屿对事业有追求,积极上进,但却逃避做父亲,因为他害怕做不了好爸爸。不可否认,这是他自己给自己种的逃避的种子。他努力上进,不是为了建设一个幸福的家庭,而是为了寻找一个避风港,逃避人生的风浪。越是逃避越是不幸。
《爷爷的种子》用看似简单的文字和图画给大家讲述了隽永的道理,热爱生活才是人生的真谛。
你有没有种下你人生的那颗种子呢?
《爷爷的种子》读后感(九):《爷爷的种子》: 为孩子种下梦想的种子,让他在成长中体会收获的喜悦
从小到大,梦想这个词总是充斥在我们的生活中,小时候上学,老师会要求我们写关于梦想的作文,那时候的我们,梦想大多和职业有关,多是成为科学家、警察、老师;但当我们越来越大后,除了经常听到的国家梦想—中国梦以外,我们自己越来越少将个人的梦想说出口,网络上甚至出现了“我们这代人有没有梦想”的话题投票,有很多人认为自己的生活充斥着柴米油盐,哪里还能有梦想?
虽然梦想总是看起来遥不可及,但它往往是我们的目标,我们前进的动力。就像《中国合伙人》中说的一样,“梦想就是一种让你感到坚持就是幸福的东西”。是孩子,也是我们自己必须要有的东西,它能让我们不是为了生活而生活,它也能让我们在成长、前进中更有力量。
《爷爷的种子》正是一本让小朋友认识梦想,让成年人重温梦想的绘本,在那一幅幅温馨的油画中,我们能感受到梦想在时光流逝中的力量。
绘本的两位作者都曾获得过国际大奖,文字作者亚历克西·热尼的处女作《法国兵法》曾获得法国文学最高奖“龚古尔文学奖”,绘画作者汤姆·蒂拉博斯科获得过“安古兰国际漫画节评审奖”,两位作者联手为我们谱写出人与自然的生生不息,梦想与希望的代代传续。
1. 给孩子种下梦想的种子,梦想自会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绘本中,爷爷将种子的生长成熟与梦想做了类比,用种子变成大树开花结果的过程为孩子上了一堂生动的梦想课。爷爷说“梦想和种子一样,只需一点土壤,一点关怀,他就会长大,最后长的比你想象的还要大”。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梦想,海明威因为作家梦,不顾老师同学的嘲讽,每天坚持写故事,最终写出了《老人与海》;莱特兄弟因为飞行梦,不断探索、实验,终于制造出世界上第一架飞机;吴京因为电影梦,服军役,几乎倾家荡产,最终拍出了显示中国魅力的电影《战狼》。
作为父母,首先我们自己要做一个有梦想的人,给孩子树立榜样。梦想是我们前进的动力,奋斗的目标,它能时刻提醒我们,我们是可以变成更好的自己。父母往往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孩子看到父母愿意为了梦想而不懈奋斗,就像绘本中的小男孩看见年迈的爷爷让种子变成大树一样,在时光中明白梦想的意义。
其次,不要质疑孩子的梦想。有时候在成人看来,孩子的有些梦想是不切实际的,便着急去阻止,似乎这样就能让孩子少走弯路,我认为这也是不恰当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自会不断修正自己的梦想,就像绘本中爷爷说的那样:“核桃是核桃树的种子,却一点也不像核桃树。”梦想最终的样子我们谁也不知道,作为父母,我们应该呵护、鼓励孩子的梦想。
2. 生命流逝,四季更替,父母之爱体现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绘本中爷爷的花园经历着一年年的四季变换,在爷爷的精心照料下,花园中那一片光秃秃的草地,变成了有着两棵苹果树、一棵橄榄树、一株垂柳、一颗核桃树、一株葡萄藤的乐园;花园的围墙也成为过很多小鸟的家,乌鸫、猫头鹰、红腹山雀都在围墙上出现过;花园中的人物也从爷爷与年幼孙子的互动嬉戏,变成了长大后爬树、在树下乘凉看书、以及恋爱中的男孩子 . . . . 让我们在画面的变化中感受着时间的流逝、生命的变化以及爷爷对孩子们深厚的爱。
一幅幅画面的变化中,爷爷去世了,小树苗长成了不再需要支撑柱的大树,小男孩也长大了,终于明白了小时候的那个疑问:“爷爷已经那么老了,为什么还要种树呢?毕竟树长的那么慢。”
父母之爱子,则为计之深远。年迈的爷爷种下这些树是想给自己的儿孙留下自己满满的爱,即使自己不在人世了,生长周期很长的树仍然可以替代自己陪伴孩子们,让孩子们可以春天赏花,夏天乘凉,秋天摘果,冬天赏雪。只有我们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多让自己的孩子感受到什么是爱,怎么去爱,他们才能真正学会如何爱父母,如何爱别人,如何爱生活。
3. 每个孩子都是天使,父母的教育决定着天使最终的模样
在看到冬天那一页时,两岁多的儿子突然问我:“爷爷会伤心吗?”当时我就一愣,画面中的爷爷正在和孙子打雪仗,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为什么会伤心?于是我好奇地问儿子:“爷爷为什么会伤心?”“因为树叶都掉了,爷爷肯定伤心啊。”当时,我顿时感受到儿子的天真无邪和那发自心底的善良。
每个孩子都是天使,他最终能成长成什么样,取决于父母的教育。尹建莉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中有个例子给我印象深刻,一个母亲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就认为孩子只要有机会,就一定会偷拿家里的钱,于是她不仅将家中的钱放的很隐蔽,还总在孩子想买东西时,怀疑地问孩子是否借机多要钱,并多次向孩子强调不许偷拿家里钱。最终,这个孩子真如母亲“所愿”,偷拿家里一大笔钱用于玩乐。
其实, 如果这位母亲不一直向儿子强调不能偷拿家里钱,那么纯洁的孩子又怎么会想到需要用钱时需要从家里“偷”呢?人都是很容易受到暗示的,如果一个人总被暗示为品学兼优,他就会渐渐生出一种自我肯定的意识;如果一个人总被暗示有某个问题,他就会在这方面不断地自我否定,逐渐丧失自信。
作为父母,我们要坚信每个孩子都是纯洁的天使,成人的很多复杂的思想孩子并没有,如果我们总给孩子一些消极的暗示,还真有可能扭曲他的品行。
养育孩子重在细节,我相信,这样的好作品里所蕴藏着的爱与梦想将会在孩子心灵上留下希望的种子,总有一天可以成长成为参天大树。
《爷爷的种子》读后感(十):生命更迭,理想播种,13幅油画传达成长的细腻感受
在我们的世界中,种族延续,希望传递,并不是一个容易表达的课题,在大自然中,繁衍生息,也不是三言两语能说得清楚,面对稚嫩的孩子,我们该如何向他们传达生命的美好和成长的意义,既让他们知道他们一直是被爱包裹在当中的,又要让他们明白自己要有独立的思想呢?
获得“安古兰国际漫画节评审奖”的瑞士的汤姆·蒂拉博斯科,用同一个场景的不同时间的样子,悄无声息地呈现了这一切,13幅油画,看似相同,实则不同,处处呈现了细微的变化,包括四季的更迭,年轮的替换,人物的成长,植物的生长,动物的生存……
在孩童的记忆里,从爷爷在院子里种下几棵树开始,每天都在变得不同。13幅油画,孩子经历了四季,从孩童长成大人,开始恋爱结婚生子,新一轮的生命又在孕育,理想又在播种,所有画面无声无息,却又像道尽了生命的一切,就如天不藏奸地不纳垢的大自然,偶尔按下快门,无意中记录了这一切。整本书怀着一种浓厚的怀旧气息,院落里曾经蹲坐的小猫、欢跳的小狗,或飞或栖的鸟儿,不断长大的果树年年花开花落,无不呈现一种生命的律动,这种在不变之中呈现万变的巧妙构思,似乎一下子击中了我们所有人。
相比于画面信息的丰富性,文字的呈现虽然较单一,但却是更具深意,直指了成长与梦想的关系,常言道“春种一粒粟,秋收万斗粮”,爷爷在院子里种下一棵树,,收获一筐筐果,爷爷拿着两个收获的核桃对年幼的孙子说:“它跟梦想一样,你种下一颗种子,它会长成一棵树。但在你种之前,你并不知道它以后会长成什么样子。”
法国获得了“龚古尔文学奖”的亚历克西·热尼,用他诗意的文字,缓缓地讲述着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美好。
世界每天都在我们身边悄无声息的变化,也许我们觉察不到自己每天都在成长中,以为自己一直活在过去中,但是,暮然回首,你或许陡然发现世界变了新颜,自己已处于另一个不同时空,再也回不去了。
一、关于梦想与希望
孩童时期,顽皮的孩童们在林中畅游,也许见过形形色色植物的种子,也许摸到过种种不同的鸟蛋,但他们并不明白其中隐含的期望与梦想承载了多少爱的希望,总是司空见惯,又随意破坏。
但直到我们渐渐长大,才知道了生活的艰辛,生命的艰难,每一粒微小的种子都承载了它们父辈的全部热忱。
你种下一颗种子,它会长成一棵树。但花你种之前,你并不知道它以后会长成什么样子。爷爷一句平常的话,似乎点出了生命包含的一切。在我们这样努力之前,我们并不知道结局会如何,但这种努力是生命的属性,任何生物都一样,它是一种自动模式,为的是通过迭代使“我”永远生存下去,就算是以牺牲本我为代价。
也就是说,爱是一种自动模式,生命的属性决定了它不必带有任何的功利性。
人生走一世,岂能虚度,每个人都应有自己的梦想,不管以后梦想是否会成真,我们此时此境也要开始有目标,而梦想的播种,在孩子越小的时候越早播种越好。
人世艰难,但梦想是带我们前行的所有动力,一路上,可能会遇到许多的艰难险阻,需要跋山涉水披荆斩棘,但有了梦想在,一切外在的阻拦似乎都变得不再那么可憎。
人生本来是一场艰难的旅程,但如何走完它,决不决定开始启程,都在于你有没有一颗坚强的内心和应对万事万物的技能。战胜这一切,爱是永远的力量,它来自于生育我们养育我们的人,它――永远是我们一切的起点。
二、关于生命与传续
爷爷在我的心里种下一颗梦想的种子,就决定了我以后终有一天会起航,但同时,我也是一颗由爷爷留下来的种子,会延续爷爷的梦想并传递着他生命的能量。
在院落里,爷爷和我种下一棵棵树,一起浇水、施肥、护理、收获,任我在那里玩笑打闹,度过我快乐的童年时光。爷爷教会我许多的道理,和我一起看过四季的风景,但寒冬过后,爷爷走了,是爸爸留下来陪我照料这些树,使他们一天一天的茁壮成长。浓荫之下,我迎来了了我的爱人,在这片树荫之下,我们谈论着我们的理想,孕育着我们的爱巢。
在院落的一角,小鸟陪着孩子经历了这所有的一切,它们飞来在这里玩耍、捉虫、栖息,在这里筑巢、孵蛋、养育它们一群叽叽喳喳的小宝宝,然后小鸟长大飞走,留下一个空巢和两只老鸟。这像极了我们生命的历程,但这个过程比我们的快得多,简洁得多,就像是我们生命历程的快播,向我们呈现了一幅生命历程的完美愿景。
与之呼应的,是果树的渐渐长大,一年一开花一结果,还有爬上院墙的葡萄藤,每年春天发芽夏天结果秋天成熟。
生命的延续与传承,就在这四季的轮回、一花一鸟的枯荣、喧嚣、繁华与沉寂之中交替,我们是我们,也不仅仅是我们。它承载了太多沉重的信息,却又以一种最漫不经心的姿态融入我们的生活,奏成我们生命最和谐的篇章。
爱就是这般,永远博大精深,又永远这么沉默不语。
三、关于成长与失去
这13幅画里,四季景象的表现,虽然表现的手法也符合了我们春夏秋冬的意识常态,但这13幅画春夏秋冬表现却不是同一年的景象,而是与整个生命的历程糅合在一起,表现了一个荣枯的意境。
当某年春天来临时,爷爷带着少不更事的我在院中栽下了一棵棵树,在某年冬天到来时,院中一片寂静,长成少年的我不见踪影,只有一头猫头鹰叼着一只死老鼠站在院落的一角,人――都去了哪里?
人生总会面临很多次的失去与得到,那些陪我们慢慢长大的人和事,终有一天都将离我们远去,而那些记忆中的、永不褪色的画面,却永远的留在了我们的记忆深处历久弥新,越是过的久,便越会清晰地呈现在我们的脑海之中。
在那一个萧瑟的冬天,爷爷注定是离我远去了。但离我们远去的,永远不是爷爷,而是一个不真实的实相,爷爷的生命永远留在我们的身体,灵魂永远围绕在我们的身畔,跟着我一起长大。这些画作不是以一个第三人称的形式表现的,说明是以我的一种回忆方式来进行叙述的,而这种回忆随着我的年龄渐渐增长,生活曾经的那些片段,渐渐清晰,或者说越来越清晰,让“我”不得不执起画笔把那一些最直观的感受,用画面呈现出来。
这是作者的高明之处,也是深刻之处,他把我们一下子带入一个似曾相识的场景,勾起我们童年无数的回忆。成长过程中的那些得到与失去、伤心与彷徨,快乐与忧伤,就这样慢慢地来到我们身边,是如此不动声色,又这么代入感极强。
爱,或者是得到,也是失去,谁说不是呢?得到是一种幸运,失去也可能是一种别样的幸福,它把我们带到此时此地此境,让我们能在此刻幸福着过去的幸福,伤心着过去的伤心,似乎说明,这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再回此地,挥一挥手,不带走一片云彩,是无奈是伤心,是放下是释然。过去的终将过去,剩下的却永远留在了我的心底,融为了我生命的底蕴。
孩子的成长,总是伴随着伤心与失落,但是在孩子的眼里,他们永远觉察到的都是惊喜与欢欣,那些失去,不过是过去的风景,然而终有一天,他们会明白,那些曾经不易察觉的失去,都构成了他们永远伤痛的回忆。或许,这本《爷爷的种子》表现的正是这样一个矛盾的主题,追忆,不过是对曾经失去的一种祭奠。
这本书处处散发着一种人文主义的气息,于无声中蕴含着一种深刻的力量,13幅画,看似千篇一律,但是我们却总是道不尽其中的深意,它就像这个不言不语的世界,只是看着从不说话,却道尽了所有。
《爷爷的种子》,包含的无穷尽,言语无法将它一一道尽,唯留它,待你翻阅,感受其中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