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教养在生活的细节里. 妈妈是最初的老师》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教养在生活的细节里. 妈妈是最初的老师》读后感摘抄

2021-02-07 00:42:3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教养在生活的细节里. 妈妈是最初的老师》读后感摘抄

  《教养在生活的细节里. 妈妈是最初的老师》是一本由文/蔡颖卿 图/翁书旂著作,北京时代华文书局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页数:2020-6-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教养在生活的细节里. 妈妈是最初的老师》读后感(一):孩子不是分数

  看这本书的时候,不只一次想到自己。尤其是高三那年,如果我在家里写作业,父母是必然不会发出任何声响的,甚至还会叮嘱弟弟也乖乖保持安静,大家都轻声细语的,害怕吵到我的学习。所以,我妈妈从来不曾像作者这样,让正在做功课的孩子来厨房看自己做菜,来厨房洗碗。作者的母爱是让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毫不遗漏生活的细节,而我的母亲对我的爱就是尽量让我不用为生活的任何事情操心,以便把所有心思都放在学习上。

  两个女儿四次转学,在一次次的中西方教育的巨大差异中补漏,而且还补得漂亮,作者在这个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引导者的母亲角色。让孩子补学英语,补学中文,培养孩子的定力,陪孩子做功课,陪孩子学习和生活,甚至为了全家人每天都可以一起吃晚饭而不让女儿参加学校的夜辅,因为作者觉得每晚围着饭桌吃饭的时间是一天中全家人难得能好好坐在一起交流的美好时光,大家可以互相知道对方在今天一天里的经历,作者觉得这种联结对一个家来说无比珍贵。

  转学对两个女儿来说虽然是一种挑战,但更多的是一种收获,一种难得的体验不同教育制度的机会。中国的应试教育的确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学生的自由发展,但是分数这个判断依据不失为一种公平竞争;而西方的教育的确以发展的眼光去看每一位学生,而且除了分数之外还有其他定性的判断标准,但是定性的东西很难去做判定。不以分数定高低,关注学生的全方位发展,这当然很好,只是在中国这个大环境下很难实现。不能改变环境那就只能让自己学会如何在现有环境中生存。学校教育绝不是孩子教育的全部,就像本书的书名,母亲是孩子最初的老师,孩子在胎中慢慢长大的时候,母亲已经承担起了教育的任务,孩子出生后到上学前的这几年,父母就是孩子的直接老师,而且是终身的老师。学校已经在拿分数来比较每个孩子了,那么,父母就不应该再视分数为一个孩子的全部,父母应以发展的眼光看孩子,挖掘孩子除了学校功课以外的其他发展,帮助孩子找到自己的兴趣,引导孩子在学习和生活中找到一种平衡的状态。

  为人父母本来就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是你把这个孩子带到这个世界,你就有责任养育他,养育养育,养大容易育好难,所以才说为人父母不用考试真的不好。

  《教养在生活的细节里. 妈妈是最初的老师》读后感(二):忽略了在生活中耕耘,其他的追求就会成为空中楼阁

  蔡颖卿的大女儿乐旂是个非常优秀出色的学生,对自己的自我期许很高,对于一般的父母而言,这样的孩子,不需要任何的纠正了吧?然而,在两件看似不太重要的小事上面,蔡颖卿作为妈妈,表现出来相当坚定的立场,帮助孩子培养品格。

  第一件事,是一天晚上饭后,乐旂因为要完成一份项目报告,任务较重,所以向妈妈提出请求,“可不可以不洗碗?”希望节约一点时间来完成学习任务。

  但是妈妈的回答是:“不差这一二十分钟,大家一起做好事情再去完成你的报告吧!”乐旂也在答了“噢!好。”之后去劳动了,然而这件事引发了妈妈的深深思索。

  保持和生活的密切接触,是妈妈教给孩子的重要一课。

  在这件事上,妈妈的坚持,让孩子明白了常规是必须遵守的,不能因为学习,而抛弃家务,因为“不差这一二十分钟”。

  可想而知,如果开了这个头,以后还有更忙的事情,还有更充分理由的请求,那样的话,是答应还是不答应呢?家庭劳动,应该是家庭成员同心协力一起参加的一项共同活动,其中融入了家庭的氛围,让整个家的成员都很有归属感和重要性,是每个人都应该尊重且不可逃避的。

  第二件事,是乐旂申请大学的时候,收到了很多著名大学的录取信,其中独独少了她心仪的耶鲁大学。而她的一个同学却收到了耶鲁录取信。乐旂对此非常不满,表示“雷恩那种程度竟然也上了耶鲁,真是太不公平了!”

  妈妈对她的这些话很不谅解,为此责备了她。而她过后对爸爸表示“我只需要10分钟,你们是我的家人,为什么不能给我10分钟尽情发泄我的情绪?”

  而妈妈因为她这句话,思索了很久,给她写了一封信,信中说“你所要的那10分钟,爸爸和我认为,因为爱你,所以我们想要提醒你,这种情绪宣泄并不恰当……你以后会跟越来越多的人接触,不要任意去想那尽情发泄的10分钟,那样的10分钟有时候是会闯祸的……我们这样要求你,并不是要你只知压抑,而是希望你训练自己,处事遇到困难时,选择一种更理性、更美好的角度来为自己疏通情绪……希望你永远记住,我们要给你的不只是10分钟,爸妈的心里有一个大大柔软的枕头,羽绒当中满是善意与爱,你若有伤心或沮丧就靠过来,我们会用这些安慰包围你,因为我们不愿可爱的女儿有怒气。”

  其实,在这两件事上,女儿提出的要求看来并不过分,我想世间也许90%以上的父母,面对这样的诘问,也许就哑口无言,任其发展了。然而,父母坚定的原则和温柔的抚慰,可以在这样关键的时刻教导女儿,让她成为跟自己一样的自信乐观而且宽厚的人。

  《教养在生活的细节里. 妈妈是最初的老师》读后感(三):努力去做一个好妈妈

  自从当了妈妈,对于育儿的书,真的是来者不拒,因为第一次当妈妈,总是会有很多的焦虑和担忧,担心自己做的不够好,担心孩子教育的不够好,希望能够在育儿的路上不走偏,不想走弯路,那就要去不断的去学习别人的经验,但是,有的时候,理论和实际还是有些差异的,因为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用统一的方法,效果也不是那么的尽如人意。

  初看作者的这本书,让我眼前一亮,没有那么多的教条和理论,你应该怎么样怎么样做事对的。而是,真情实意的表达出,她是如何做妈妈的,如何养育两个女儿的,把养育两个女儿乐旂、书旂的日常生活记录下来,在生活中的重要节点上,都会有很好的记录,记录下孩子的变化,孩子的成长,妈妈的成长,而且,事实证明,她的两个宝贝女儿,在她的认真、耐心、充满爱的家庭氛围中,成长的特别健康和快乐。

  因为爸爸工作地点的迁移,要面临的是很多问题和难题,学校的选择,语言的问题,孩子的社交适应能力,原有的一切都将打破,如何让孩子们面对这些改变,如果没有一个强大的妈妈,和内心强大的孩子,很难得顺利度过这样的难题,但是,她的两个女儿都做到了,而且都做的很好。

  妈妈在一个家庭中的分量真的是太重要了,妈妈热爱生活,给孩子营造一个和谐温暖充满爱的氛围,让孩子的内心坚定而勇敢,在面对困难的时候,也不会退缩,而是乐观的去面对眼前的困难,去积极的解决问题。很佩服作者,自己有那么多的工作要做,又很好的坚固家庭,每天的早餐,晚餐,都是用爱心去烹饪,晚餐是一家人聚在一起最温馨的时刻,也是交流感情的最放松的时刻。想想自己真的很惭愧,及时有了孩子也没有为孩子做饭,我觉得这块对我的家庭来说也是一个缺失。平时,忙于工作,只有晚上下班的时候,陪伴孩子,但是,我没有作者妈妈那么好的心态,这是我要改变的。

  平时,我会用相机记录下孩子每一天的变化,在孩子的重要时刻,我也要学着,用文字记录下,孩子的变化与成长,在孩子成长的路上,每天都会有新的事情发生,26个月的宝宝,孩子总喜欢说反话,看到一段育儿书中说,你也可以反着说,这招还真是管用。每次问他,有没有尿,他都会说没有。然后会尿裤子,后来,我的策略变成反着问,我问他,宝宝没有尿,他就会说有,然后乖乖的去小坐便。有时候,很简单的事情,真的会让人不知所措。27个月,他喜欢角色扮演,喜欢变变变,今天他变成医生,明天又变成安博,后天又变成了维尼。他把他喜欢的人物,把自己变成他,这就是他成长的标志。模仿能力在这个阶段,真的是特别的强,我不会特别的压制,我会积极的配合他,去叫他喜欢的名字。他会积极的答应我。

  努力去做一个好妈妈,积极的心态,不断地学习,给孩子做一个好的榜样。

  《教养在生活的细节里. 妈妈是最初的老师》读后感(四):爱的力量

  为人父母者哪个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但往往许多家长,只能羡慕别人家的孩子。 看着自家淘气玩闹不喜读书的小孩,或怪罪于孩子天生蠢笨,或怪罪于老师不行,却从没有想过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也有家长培养出高智商的孩子却是生活的低能儿。怎样的孩子才算优秀呢?我们又该怎么培养优秀的孩子呢?我想这本书给了我们有关家庭教育的最好的答案。

  看完《妈妈是最初的老师》这本书,只有一个词形容自己内心的感受——那就是感动。全书没有说教,有的只是一个个日常,只是有关女儿成长的点点滴滴。但正是在这样看似平淡无奇的叙述中,我们看到了父母之爱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所起的至关重要的作用,看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如何给孩子插上飞翔的翅膀。 全书按时间顺序把孩子的成长历程分深根,蓄积,展翅三个部分呈现出来。 我们看到这位母亲如何从小培养起孩子学习的好习惯;看到她如何陪伴孩子阅读经典诗歌,在孩子心中树立深刻伟大的情感和人物而不是去追逐明星。当成绩单上的分数被众人追捧时,她却认为:“光看一份成绩单上的分数,还不如好好看一份他们写的功课或考卷,帮助我了解孩子的学习问题,也才知道如何帮助他们,而不让成绩单的数字决定一切。”更让人拍案叫绝的是,当女儿因为功课繁重,询问“今天可不可以不要洗碗”时,有别于其他父母为了让孩子安心学习包揽一切家务的做法,作者断然拒绝。在作者看来:学习固然重要,但“任何照顾自己的生活技能都很重要,更重要的是,这些一起分工完成的家事代表家人同心协力、相互体贴的情感。”多么睿智的母亲!她不会因为小女儿的英文成绩不行而责怪埋怨,而是找原因想办法;她也不会因为女儿课业繁重就禁止女儿跳舞练琴。她会深夜陪伴孩子挑灯夜读,会在孩子需要时放下手中的一切来解答孩子的疑惑,会因为孩子周末在家而特意周五换上新鲜的鲜花……点点滴滴的爱融入家庭教育中,如涓涓细流滋润着孩子健康成长。正如学校老师给孩子的评价:“这个孩子心理非常健康。”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长大的孩子怎么可能不优秀呢?高中毕业的大女儿获得了许多名校的青睐。还在就读高中的小女儿得到了美国的总统学业奖。 更可贵的是,此书不仅可以指导我们的家庭教育,同样可以让我们反思我们的学校教育,反思老师和家长之间应该如何沟通。书中提到老师会把孩子在校的情况写成报告送给家长。通过报告,父母能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所有情况。而作者也会写一份详细的报告,汇总女儿在家的学习情况和学习成果,送给老师,以便老师能更了解女儿的发展方向与生活习作。这种家长与老师的密切协作,为孩子的成长铺平了道路。 这本书带给我们太多太多,有幸读到,受益匪浅。也希望每个读到这本书的人能反思自己,从中获益。

  《教养在生活的细节里. 妈妈是最初的老师》读后感(五):当我们足够努力,孩子就会主动向我们看齐

  朋友间流传着一个段子:怎么判断和你许久未联系的好友是不是当妈了?看她的朋友圈。如果是晒精致的生活,晒新出炉的妆容,晒买到的口红、包包和衣服,那就还没有娃,因为有娃的妈妈都忍不住晒娃。 当然也有例外,但我们通过这个段子却不难看出,孩子在母亲心中的地位,是牢固而不可动摇的。每个当妈妈的,都想着怎样把孩子培养成为一个优秀的,听话的,聪慧的,乖巧的孩子。也会羡慕别人家那个贴心的女儿,暗自感慨自己的孩子怎么就不够知心。 我是个极少羡慕别人家的孩子的,因为家里的小男孩其实已经够暖心了。但在蔡颖卿老师分享她家俩女儿的日常时,我却常常两眼发光,很想要拥有同款乐观、懂事、勇敢而独立的孩子。 蔡颖卿老师是如何轻松教出两个如此优秀的孩子的呢?在《妈妈是最初的老师》这本中就为我们解开了其中的答案。这本书是关于乐旂、书旂的读书和生活的记录,我们却不难看到母女间其乐融融的每一天,和蔡颖卿老师作为母亲的满满的幸福感。

  妈妈的日常修炼:用心的付出,终归是能被感受到的 蔡颖卿老师喜欢给家安排一点“妈妈的气氛”, 比如冰箱里孩子喜欢的食物,餐厅里永远新鲜的兰花,每天晚上和孩子一起念的诗等。在她看来,这是传达自己对孩子的爱的方式,简单,不用花很大功夫,但是足够用心。 妈妈给家带来的温馨感,是远行千里的游子渴望的灯光,是融冰化雪的阳春三月,是没有什么可以替代的。而当妈妈的这些付出能够被孩子感受到,比如蔡老师发现女儿书旂能够注意到自己会挑星期五下午买花,就会油然而生出一种的当父母的乐趣,那也是没有什么可以替代的。 祖孙三代人:绵延的亲情就像是爱的保温杯 家的主题是父母和孩子,我们如何对待父母,孩子会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蔡颖卿老师很喜欢一句话:孩子是看着父母的背影长大的。在她家,两个女儿都对祖辈亲近又尊重,外公外婆来的时候,打扫卫生都更认真几分。 我们期待和孩子亲密无间,期待孩子无条件地爱我们,这都不是靠嘴上说就能让孩子做到的,更重要的是我们自身的榜样作用。也就是说,只有我们孝顺父母,孩子才有可能学着孝顺我们。此时,亲情的流淌就如同源远流长的大江大海,欢快,欢笑,充满幸福感。而和祖辈们的天伦互动,往往能让孩子的内心更加柔软,让这个家和谐美好,充满感激之情。 妈妈是最初的老师,妈妈是孩子认识这个世界的开始,也是孩子一生的榜样。小时候,孩子在妈妈身边成长,耳濡目染形成了和妈妈接近的性格脾气,长大后,妈妈的处事风格又像是复制粘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决定和习惯。当我们努力做好自己,做成孩子的榜样,孩子不用我们多劝说,也会主动向我们看齐。

  《教养在生活的细节里. 妈妈是最初的老师》读后感(六):教养在生活的细节里

  一直对亲子关系和教育的书籍读不进去,总觉得是另一种心灵鸡汤。当收到蔡颖卿的两本书时,也有诸如此类的质疑。

  蔡颖卿来自于宝岛,之前并没有听说过她。翻开介绍,才知道她是一位畅销书作家、生活美学家、教养专家。两个女儿在她的精心养育之下,一个去了美国宾州留学,一个用图说话,更热爱与食物相关的活动。

  《教养在生活的细节里》是蔡颖卿教养美学系列书籍其中的两本,蔡颖卿负责文字,二女儿翁书旂为绘者。文字的质朴与插图的灵动,让书本显得不那么枯燥,以静态的情感分享传递着母爱照拂的深意。我觉得,这大概就是教养的结果,也是最极为和谐的亲子关系吧。

  一、《妈妈是最初的老师》

  这本书分为三部分,深根、蓄积和展翅,文首有三篇推荐序和三篇自序。分别从妈妈和孩子的角度来介绍作者和这本书,解释何为“教养”,也表达出“亲可以为师,是必然,师应该如亲,是泛爱”的力量源泉,记录的点点滴滴集合了作者所深信的两股生命情感。

  教育是一门大学问,而家庭教育尤为如此。父母的观念影响老师的态度,老师又会影响孩子的动机。翁乐旂姐妹俩跟随父母从台湾到曼谷,从曼谷回到台湾,又从台湾前往新加坡,在关键的求学时刻,接受着中西文化教育,她们从不适应,到努力适应,再到游刃有余,她们的妈妈起着关键作用。

  读的过程,我时时对照自身找差距,不禁汗颜。面对“分数是唯一标准的观念”,我是怎么做的?孩子究竟被没被我们所信任?有没有放手给孩子一个发展的空间?在教育孩子、做家务与读书写字相比,是否做到了平衡?

  蔡颖卿在这本书里用她温柔的笔,一一给了答案。真正的幸福在随手可得的家常琐事里,忽略了在生活中耕耘,其他的追求就会成为空中楼阁。妈妈传给她的,她也传给孩子。她在白中刻画白的层次,在黑中显现黑的玄思。白是有为,是一种世俗的限制;黑是无为,是一种绝对的自由。她深知为人的限制,明白自由的开阔。

  孩子们在生活中的细节里,对生活饱含情感,平衡好学习与生活的关系。对于友情,不用特别去寻找,而是督促自己去做一个好朋友,开放心胸,不嫉妒。而对于装扮,不是把最美的东西往自己身堆,而是做好协调,与自己的年龄相称,看起来舒服自在,只有接纳了衣服才会产生自然、自信的姿态。

  二、《我的工作是母亲》

  在任何一个家庭,母亲是营造好的家庭氛围,维持家庭稳定的生活节奏,而母亲的情绪稳定是在深切的自我期待与诚恳的反省中慢慢学习养成的,只要母亲的心情愉悦,整个家庭就会阳光通透。

  蔡颖卿深知这个道理,她用随笔的方式来叙述47个值得细细品味的故事,从定·静、做、学习、向前、爱·责任、珍惜、筑家等方面,为孩子示范和带领一种宁静的生活状态。

  蔡颖卿不是一个纯家庭主妇,她有自己喜爱做的事情,比如读书写字、开餐厅,做专栏作家。她对时间的把握出奇的精确,跟时间玩游戏,赛跑,对于想做的事情马上动手。就像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说的那样:“最有意义的一天,不是无所事事的,而是有很多事该做、并且一一完成的一天。”

  蔡颖卿对生活充满了信心,她把每天晚上的晚餐时间规划成全家团聚的时刻,一天至少在家一起吃一次饭,全家人畅所欲言,连接了情感,让彼此的关系更紧密。

  “母亲”二字既是称谓,又是一种职业,既是妈妈,又可以是一个老师,责任之大,或许没有任何一种职业可以替代。然而,真正做好的能有几个?还可以悔过的抓紧调整,不用悔改的认真参照执行,这才是这套书最大的初衷吧。

  《教养在生活的细节里. 妈妈是最初的老师》读后感(七):妈妈给孩子最好的礼物——陪伴一生的教养

  近日刷新闻时,被一则新闻气得肝疼:4个熊孩子刮坏了小区里40多辆汽车,损失达150余万元,家长们不闻不问,受害者们上门讨说法,他们毫不羞赧地把责任推给了物业。稚子无知,难免犯错,如若知错能改,善莫大焉,奈何父母无赖式的教育理念,既解决不了问题,更将孩子往错误的深渊越推越深。人们都说,做父母是不需要培训上岗的职业,如此父母,亟需社会好好培训一番。

熊孩子

  众所周知,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这启蒙教育更多的并非体现在孩子的知识储备上,而是在孩子的待人接物中展现,孩子的教养完全依靠父母的教育,然而比起书本知识的传授,教养的培养要难得多。作为新手妈妈,我也遇到这些问题,女儿一天一天长大,固然呆萌可爱,同时偶尔的泼皮无礼也着实令我头疼,于是向书本求教,搬来了救兵——《教养在生活的细节里:妈妈是最初的老师》。

  诚然,我看这本书是想学习育儿经验的,我以为这是一本如课本一般“教条式”的书籍,我甚至准备好了笔记本做文字记录,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她节选了生活中具有普遍性典型性的一些事,以她的视角来阐述理据,读起来并不会觉得生涩,反而很好理解。

  《教养在生活的细节里:妈妈是最初的老师》的作者叫蔡颖卿,是一位台湾妈妈。她按照时间顺序,记叙了她的两个孩子的经历,期间,他们经台湾-曼谷-台湾-曼谷-新加坡-美国的顺序迁徙,兜兜转转了数个地方,作为妈妈,她爱孩子的方式是信任、陪伴和支持孩子。

  仔细翻看此书,有了两个发现,第一、书里的插画,是作者的女儿画的,很细腻的画风,透露着阳光的温暖,她用插画的形式给妈妈打气;第二、“爱”这个字贯穿整个文章,但却从未庄重地出现在文中,当她发现女儿不喜欢学了两年的钢琴而喜欢她以为“没前途”的画画时,她选择支持女儿;当她发现孩子成绩不理想时,她从未因为成绩而批评孩子,她选择帮助孩子查找原因;当孩子进行寻根工程的时候,她感动到哭了,原来父母的爱有那么多她不曾关注到。看她的书,我发现她更多地不是教育孩子学习,而是教育她们生活,懂得生活的不易,才会更加懂得学习的意义。事实上,她的孩子们确实很成功,让人羡慕。

  每个孩子都有她的天赋,这就注定了每个孩子的成才之路是不尽相同的,但是,有一点是不变的,就是孩子最好的名片——教养,这也是我们家长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教养在生活的细节里. 妈妈是最初的老师》读后感(八):女儿跟爸儿跟妈?一边去!妈妈才是孩子最初的老师

  很多人都说,女儿跟爸亲,儿子是妈妈的小跟班,这种说法其实是一种刻板印象,因为反过来的情况也有很多,没有绝对之说。

  但有一种情况却是固定的,除非父亲是自由职业者,而且还得乐意用大把的时间陪孩子,这种类型的父亲基本可以忽略不计,大多数情况下,教育孩子的重任在妈妈身上。

  畅销书作家蔡颖卿在《教养在生活的细节里:妈妈是最初的老师》一书中,结合自己教育两个女儿的亲身经历,给大家讲述了妈妈的突出贡献。

  笔者对蔡颖卿提出的“培养学习的好习惯”,深感认同,因为孩子的学习其实不是最关键的,尤其是很多家长看重的成绩,更不能说明什么问题,最根本的办法,还是要给孩子培养一个学习的好习惯。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在孩子学习的同时,要不要给孩子安排家务活,蔡颖卿在这个问题上是肯定的,她根据孩子的年龄增长,逐步给孩子增加家务的强度和难度,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和耐心。

  很多人都不喜欢洗碗,孩子当然也不例外,如果孩子提出来:“今天可不可以不要洗碗?”相信对每一个家长来说,都是一个比较难回答的问题。

  其实,要这个问题也有一个积极的解决办法,就是要让孩子能够提供其他的可能,比如,不洗碗能不能有别的交换,跟孩子做游戏,会有更多可能。

  做饭是亲子沟通的好办法,比如炒虾,这是一道比较精细的菜,从买虾开始,接下来洗虾、配菜、炒虾等等,都有各种规矩和学问在里面,在这个过程中的亲子互动,是一种难得的学习和体验。

  很多人都说,现在手机什么都能做,拿着纸质书很傻,既浪费钱又得不到什么实惠,但这种踏踏实实的读书感,想必是手机所无法比拟的。

  蔡颖卿在书中有一个戏谑的说法,就是“读书读饱了吗?”我们常常说废寝忘食,这就是一种读书境界了吧。

  不过,要想真正让孩子养成读书的好习惯,家长必须以身作则,家长爱看书,这对孩子的榜样作用,最是立竿见影。

  当然,在学校的学习和课外读书,都是非常重要的,但给孩子培养一个或几个兴趣爱好,也是很实用的。

  蔡颖卿的女儿就比较夸张了,“想到书法就兴奋到要发抖”,孩子能对书法有如此巨大的动力,有书法本身的艺术魅力在里面,有老师的认真教导,更有妈妈的不懈培养。

  孩子在慢慢长大,不能总是在家里和学校打转转,而是要让他真正接触社会,体验生活,蔡颖卿给女儿们选择了社区服务,笔者对此深有感触。

  社区是直接服务居民的,这里千头万绪,有很多事情,而且是很现实,大家都能接触得到的,孩子选择社区服务,一个是熟悉感比较强,另一个是体验感十足,一举多得。

  培养孩子不是说漂亮话,而是实实在在的细水长流,看了蔡颖卿的《教养在生活的细节里:妈妈是最初的老师》,相信你会有更多的收获。

  《教养在生活的细节里. 妈妈是最初的老师》读后感(九):少了耶鲁,你仍是最棒的孩子

  台湾时间的四月二日早上,乐旂申请美国大学的结果陆续在网上查询得知,她的努力获得许多名校的青睐(宾州大学、芝加哥大学、杜克大学、西北大学、康乃尔大学、韦斯利女子学院、波士顿大学)。然而,那一天乐旂很伤心,因为她被耶鲁大学拒绝了。

  被耶鲁拒绝的伤心是我们能了解的,但第二天却为了她的情绪,我们亲子间有过一段冲突。事后,我给乐旂写下我们当父母的心意。

  乐旂:

  妈妈永远不会忘记,这几天跟你一起等待大学发榜的心情,我们确实以你为荣——那种持续努力、全力以赴的毅力。你从来不卖弄聪明、打稳地基的工作,在高中结束前果然盖成了一座好看坚实的小屋,妈妈为你即将展开的大学生活感到兴奋。

  发榜隔天,当你得知曼谷国际学校的雷恩上了耶鲁后,心情变得好激动。你对我说:“妈咪!你相信吗?雷恩那种程度竟然也上了耶鲁,真是太不公平了!”当时我对你的这些话和那种愤怒的心情很不谅解,因此责备了你几句。当天晚上你跟爸爸说:“我只需要十分钟,你们是我的家人,为什么不能给我十分钟尽情发泄我的情绪?”乐旂,妈妈在这封信里要跟你讲的,就是这十分钟以及接下来你考虑要上哪一所大学的事。

  你没有上耶鲁,我跟爸爸曾经谈过好几次。我发现我们并没有为此感到遗憾或不公平,我们只用一种比较理性的态度来分析这个结果。尽管你送出去申请大学的学业成绩实在漂亮,但是不要忘记,美国的大学并没有明定录取的课业成绩标准。

  我们都清楚,这几年来随着家庭的变迁,你进进出出中文、英文教育并几度转换学校,因此,有很多课外活动无法拿出长期参与或贡献的成果,这或许也会是影响的原因之一!但是如果你以雷恩的学测只有一三六○分,而你有一五八○分来抱怨录取的结果不公正,那对雷恩才是真正的不公平。你不是已经看过常春藤盟校每年拒绝多少学测满分的学生?再想想去年你们学校的蜜莉,同时被哈佛、耶鲁、斯坦福、剑桥录取,却被芝加哥和达特茅斯大学拒绝,这种公平究竟要怎么说?

  让我们假设,两年前把你留在曼谷,你继续当学生会长和好几个社团的会长、得一大堆奖、以第一名毕业,或许今天的你会被耶鲁录取。但是乐旂,不要忘记你在几天前才跟妈妈说过,你是多么高兴转来新加坡美国学校,你说跟这些精英在一起,让你在这两年中程度提高很多。

  你告诉我,不管有多累,只要一想起要去上进阶文学课就很兴奋,跟班上非常聪明的同学,用不同角度来探讨问题使你感到满足。你又跟我分享许多你们读书会的心得,知道妈妈有多羡慕你吗?我为你这么年轻就已经尝到读书的甜果而高兴。相信这两年你奠定下的实力,才是去美国读个好大学的基础。

  我们都曾听说过,有不少申请到美国名校的外国学生,因为语言工具与基础训练的不足,年级愈高便愈难融入真正的教学里。这次你被这么多所学校认可,使我们对你未来的学习有信心。当然,也期待四年后的你更成熟、更有深度。

  至于你所要的那十分钟,爸爸和我认为,因为爱你,所以我们想要提醒你,这种情绪宣泄并不恰当。爸爸跟你说:“乐旂,你已经上了这么多好学校了,难道不能为好朋友也有个很棒的学校读而高兴吗?”爸爸是最最宽厚的人,他绝不会要求你去做自己所做不到的事。所以,你应该好好想想爸爸说这句话的心情。而妈妈觉得,如果我是你,我也会非常伤心,但绝不是愤怒。想想看,那一天,我们一家人本应该为你好好庆祝一番的,你却把气氛搞得如此糟糕,太浪费了吧,女儿!

  你以后会跟愈来愈多的人接触,不要任意去想要那尽情的十分钟,那样的十分钟有时候是会闯祸的。记得妈妈好几年前曾送你一句话——

  用力推推不动的东西,可以使肌肉坚强,同样的方法,可以使品格坚强。

  我们这样要求你,并不是要你只知压抑,而是希望你训练自己,处事遇到困顿时,选择一种更理性、更美好的角度来为自己疏通情绪。当你被那么多个名校录取却独缺耶鲁时,难道我们不能宠爱地对你说:“耶鲁真是太烂了,没有眼光!”可以的,要讲那样的话其实好容易,妈妈还可以想出更多的话来博你一笑呢。但是,我不会这样看轻你的,我知道你所需要的不是这样的安慰。陪伴你这么多年,看着你一关一关地闯过,你的坚强、你的软弱,妈妈都清楚。乐旂,我们是你真正的朋友,我们珍惜你!

  接下来,在五月初之前你要决定学校,这将是你的人生中又一次的重大选择。妈妈曾跟爸爸说,一定是老天爷要好好教育你才让你上这么多学校,平常连选个食物都常常要换来换去的你,现在可好了,这么多选择,怎么办?

  爸爸和我的决议是,完全尊重你自己的选择。因为,十八岁之前你确实遵守着我们所订定的家规,循规蹈矩地长大。现在你是一个大孩子了,我们希望你为自己的人生之船起锚掌舵,我们为你即将独立的生活寄予无限祝福,也与你同样的兴奋。

  一等你搜集好数据做完最后决定,我们会跟所有的亲朋好友分享你的喜悦,然后在今年秋天带着妹妹送你去美国展开新生活。

  乐旂,妈妈知道你有多期待长大那一天的到来。上大学或许是最具象征性的成年式。但愿你永远记住,我们要给你的不只是十分钟,爸妈的心里有一个大大柔软的枕头,羽绒当中满是善意与爱,你若有伤心或沮丧就靠过来,我们会用这些安慰包围你,因为我们不要可爱的女儿有怒气。

  恭喜你!少了耶鲁,你仍是最棒的孩子!

  妈妈笔

  《教养在生活的细节里. 妈妈是最初的老师》读后感(十):在成长的岁月里,陪孩子一起,风雨同行

  

别人家的孩子经常成为家长们讨论的话题中心,为什么别人家的孩子什么都好?学习主动,作业主动,成绩优秀,热爱阅读,能歌善舞……而自己家的孩子作业总要靠喊,每天早上叫起床叫洗脸叫吃饭,一大早家里就鸡飞狗跳。到了下午放学喊作业喊看书喊洗澡好不热闹,一天下来孩子累家长更累。

2020年由于疫情原因,孩子们直到5、6月份才开学,在家的那段时间,家长们纷纷表示快要崩溃。孩子们在家上网学习经常一边游戏一边上课,要不就是上着上着就睡着了,娱乐总是孩子们的主题内容。到了正式开学的时候,家长的朋友圈里是欢呼雀跃一大片,送孩子住校的家长在孩子分别后高兴的手舞足蹈。这是得有多不待见啊?当然这只是一小部分的现象,确实这段时间既是考验孩子们的独立自主学习能力,也是对家长陪伴教育的一次尝试考验。我们这些家长们的教育方式究竟怎么了?孩子们的习惯为什么这么差?

关于解决这个问题,我给各位家长推荐一本中国台湾家长蔡颖卿写的书,书名叫《 教养在生活的细节里:妈妈是最初的老师》。这本书最早出版于2008年,我看到的这本是第三版,2020年出版。这是一本亲子教养类的书籍,作者用50个短篇故事,记录了她的两个孩子从入学前到大学生活整个过程中的点点滴滴。整本书的内容都是作者在客观的角度进行记录和描述,再增加了一些作者自己作为妈妈的所思所想,显得非常真实。那这本书中给了我们哪些培养孩子好习惯的启示呢?

第三版封面

激励

书中的两个孩子和妈妈一起,陪着因工作原因而调动到国外的爸爸,到了当地的学校学习。当地的学校是按照西方教育的模式开展的。由于语言不通,孩子们需要先学习英语,达到标准后才可以进入常规学校学习。在整个过程中,妈妈一直在鼓励孩子们,无论学习的结果如何。学校的老师也是如此,都是以鼓励为主,在孩子们英语还比较差时候,也一直在激励她们,比如完成了当日的作业会有小奖励。

“成绩单只是一扇美丽的窗户、豪华的门,我们要盖的是一座坚固的地基,只有真金才不怕红炉火。”这是书中两个孩子的语言老师的一段话,从这段话中我们就能感受到这位老师的教育方式,并不以成绩单为首要的目标,而是关注基础的坚固。我们自己可以反思一下,当看到孩子不太好的成绩单时,我们会是什么样的心态?还能想着去怎么鼓励孩子们吗?

培养学习的好习惯

陪伴

作者整本书都在围绕陪伴这个主题思想,从开篇全家搬迁到国外,再到后来又全家回到台湾。出国是陪伴爸爸工作生活,回国是陪伴妈妈照顾外婆的身体。这一点是我们很多家长没有做到的,我国现在有些家长从幼儿园开始就给孩子办理了全托,这些孩子们从3、4岁开始,可能一直就是在幼儿园或者学校中长大的,家长的陪伴是缺位的。孩子成长过程中遇到问题只能和老师们或者同学们沟通,模仿的对象也只能是老师或者同学们,这样的成长是没有安全感的,同时也会有很多的问题。

充分的陪伴就是我们教育中的重要一环,孩子们会在陪伴的过程中感受亲情,学会生活。我们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自己的一言一行也会给孩子们做出榜样。所以这也要求我们做家长的得以身作则,把良好的习惯多展现给孩子们看到,他们自然会模仿和接受,从而树立起自己的习惯观念。现在有的家长,一回家就是看电视、打游戏,或者一直端着手机刷抖音、刷淘宝、刷微信……如果孩子们在家里看到的都是这些,那他们的习惯也不可能好到哪里去。所以陪伴教育的过程其实也是家长们自我教育和提升的过程。

个性化

作者在书中还用很多篇幅体现了一个内容,那就是尊重孩子的个性,针对孩子性格特点和兴趣爱好因材施教。书中提到的国外学校也是如此,非常看重孩子们的个性,进行区别对待,而不一个模式通杀所有学生。放眼看我们现在的情况,在教育相关的内容选择上,我们很多家长都是在跟风。比如孩子的特长教育,现在流行什么就让孩子学什么,也不问孩子好不好,更不管孩子喜不喜欢,接不接受。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个性特点,兴趣喜好,如果这个事务孩子不喜欢,家长行使权威强迫孩子就范,结果就是孩子厌学。

这样的情况套用到文化课程的补习上也是一样的。如果是孩子教育中必须要接受的内容,孩子没有兴趣,我们家长更应该找到原因,想办法寻找到适合孩子个性的方式方法来开展,而不是一味的强迫压制。只有我们多尊重孩子们,孩子们才能感受到关怀和爱护,才能学会尊重家长和别人,才能够持之以恒的去学习。

让孩子们做自己喜欢的事

生活化

最近几年,某些大学少年班或者天才班孩子退学的新闻已经屡见不鲜了,多半的原因是这些学生的生活完全无法自理,但是他们在学习上却非常优秀。这个现象也是我们现在的教育中存在的一个很严重的问题。现在的家长们在面对孩子学习任务和日常生活过程的处理上是完全脱节的,很多家长认为孩子们的任务就是学习,其他的家务或者劳动统统代劳,这就造成孩子们的自理能力非常差。高中大学的孩子不会铺床、不会洗衣服,把衣服积累一周带回家洗的孩子绝对不算少数。而作者在书中记录的内容里,有很多关于她的两个女儿完成家务或者其他劳动的记述,而且她们还挺喜欢做这些事情。其实我们的孩子并不是不愿意做家务或者其他劳动,而是他们没有机会去体验,又或者是家长们硬生生的将学习和生活分成了两个部分,让孩子只管学习,生活由家长保障。殊不知学习和生活原本就是一个整体,缺一不可,这才是成长过程中必备的部分,才能培养孩子们健全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孩子的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是每个家庭和每位家长的重点关注对象,究竟如何才能做好,这恐怕是只有经历过才会完全掌握吧。但是谁又能让家长们体验到呢?也许多阅读类似《妈妈是最初的老师》这样的书籍,算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吧。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