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中国神话史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中国神话史读后感锦集

2021-05-01 03:45:1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中国神话史读后感锦集

  《中国神话史》是一本由袁珂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后浪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48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神话史》读后感(一):神话的历史和历史的神话

  山海经的蚕马神话: 女子欧丝

  《中国神话史》读后感(二):《中国神话史》(袁珂)

  一本系统梳理中国神话发源、题材和演变过程的入门读物,按时间顺序整理了从原始社会到明清时期流传较广的各类神话传说,内容充实但重复部分稍多。

  好的方面是大量引用古籍原文,考据翔实,不好的方面是个别古籍尤其是赋的部分读着有些吃力,不过这是我的缺点并不是它的缺点……比较有趣的一点是四大神话,羿射日除害和嫦娥奔月在先秦时代已有零星记录,而女娲补天与共工触山,在《淮南子》的记载中才首次出现,这倒是我之前完全没想到的。

  后浪这本封设很不错,居然摆脱了他家一直沿袭的浮夸风,美工可能突然转性了。

  《中国神话史》读后感(三):中国神话史

  只是略微的翻了一下,就先过去了。据说作者是业界的大神,整理的还是非常的系统的,但是中国的神话史实在是太过于凌乱,所以还是没有看进去。

  这本书没有译文,小时候文言文没学好,哎。

  其实看这本书应该静静的坐在电脑前,一遍看一遍查资料,一遍梳理,是很大的一个工程,书有太厚,短时间之内实在是没有勇气。

  《中国神话史》读后感(四):读《中国神话史》有感

  这本书整理了中国的神话。读毕有几点想法。

  本书中所说的“神话”比较狭义,甚至让人觉得该不该划作“神话”的界限模糊而又主观。作者认为神话应该是乐观的,向上的。因此将一些作者认为“封建迷信”和“思想境界不高”的传说划出神话范畴。但是像诸如嫦娥奔月,白蛇传等等传说却又收为神话。最起码让我感觉自相抵触。神话的产生离不开当时的时代的,如果硬要说封建迷信,怕是不剩下什么了。所以本书没有收录志怪故事,佛仙传说等等,在我看来这应该都属于神话,最起码也有自己的志趣。

  可能也是因为这个原因,本书第十四十五章,《中国神话研究史》基本就是只讲了《山海经》的出现和校录,注释史。给人一种中国的神话大就是《山海经》的感觉。(虽然其他章节有介绍其他民间神话和少数民族神话,但是在研究史章节里没有讨论。)总之读完令人心生困惑。

  本书介绍的一些少数民族的神话,可以看出很多和汉族的神话相通。实际证实了民族同源的事实。让人再次思索建国后分出这么多少数民族的意义何在。

  《中国神话史》读后感(五):尴尬的字数,短评塞不进,长评又太短

  

国内神话研究领域的泰斗人物的标杆性著作,将中国神话从繁杂的历史、传说中抽取出来,以文化的视角一一分析,由远古而明清,史料丰厚,理论清晰,尤其跳脱出欧美两希文明的神话框架,而将中国神话作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还原出来,虽早已读过几遍,却仍旧发人省醒。

写这段感想时,随手搜索了一下豆瓣,总的来说,好评占多数,为数不多的差评因此尤其显眼,一一读下来,几乎都是在批评袁先生的此书对神话的梳理不成体系,零敲碎打。然而,这恰恰是袁先生此书所要反驳的学术惯例,当我们说神话时,读者往往优先想起那些希腊神话、北欧神话或者埃及神话云云,我们今日所目见的这些神话材料,往往结构清晰,位次分明,仿佛这就应该是神话本来的样子。但却不得不说,这恰恰只是神话发展的一条路径——文学化罢了(荷马、埃达即是这方面的例子),而中国神话却在夏商周时期迅速的走上了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历史化,一些人文的部分被史学家保留,而另一些“怪力乱神”的部分,要不经历人文化的改写,要不就被抛弃,只能在纸缝中,一一探求。袁先生开创之功足资后世,而后世之不肖在于无甚建树,或者一味的将文化理解为单一模板的抽象怪兽。

  《中国神话史》读后感(六):原始社会神话

  神话的起源颇让人着迷,先人们瑰丽恢宏的想象力令人敬佩。读这本书顺带着把山海经串联一下,准备再读。

  原始社会神话

  神话一词,西欧翻译到日本,日本传入中国,神话一词本意味故事或传说,因与宗教关系密切,但是神话并非必须有神。在原始社会,宗教处于萌芽状态时,有宗教意识而无宗教仪式,也就无所谓神的崇拜。

  摘自马克思《摩尔根古代社会》

  在野蛮社会的低级阶段,人类的高级属性发展起来。个人的尊严、雄辩、宗教亲那个干、正直、刚毅、勇敢,此时已成为品格的一般特质,但是残酷、奸险和狂热也随之而来。

  万物有灵理论

  前万物有灵论

  原始思维:物我之间没有区别,在物我之间,有一种看不见的东西连接着自己的群体,这时候更像是童话,含义上又近乎是寓言。

  活物论

  进入狩猎时代,人类发现了自己的能动性,但是对于猛兽和自然还是无能为力,通过魔术灵魂转移的方法获得力量,万物有灵论和魔术结合在一起,就形成了宗教。

  自然崇拜与图腾崇拜

  母系氏族时期

  人格化的神灵,女娲最早的开辟神,母权制让位父权制后,盘古成了开辟神。

  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大禹治水都有着治水的痕迹。

  奴隶社会(国家产生)

  天帝的产生与天地隔绝

  通过军事征服战争以及世袭制,确认起来唯一的酋长,反映在神话上,只有一位天帝。人类有了一个大主宰,有了祖先崇拜。

  出现阶级分化之后,形成了敌对两个阶层,也就是天地不通。

  《中国神话史》读后感(七):强行用科学去批判其他学科也算邪教行为

  看了快一半决定弃了 考据很全面是优点,对固有材料的部分归纳总结算是较有说服力,比如神话历史中最早出现自然神,再是民间神,最后是宇宙神。结合人类历史发展脉络能让人信服。 令人失望的有三点 一是作为一步研究“史”的书,尤其是从学术角度看作为中国第一本较为完善的研究“神话史”的书,也仅止步于考据,将各个神话故事与典籍仅作罗列,并未形成一个较为清晰的体系,这也和中国神话本身就复杂破碎有关。 二是全书仅是做支离破碎的引经据典,对神话的发展与演变的挖掘过于肤浅,仅从字面内容做解释,有的作者写史会被骂主观性太强,对内容的叙述充满个人喜好,但本书的问题截然相反,作者几乎没有个人思想,说是“史书”不如说是简易版的“辞典”比较合适。 问题三和二会有些矛盾,虽说作者没有注入个人看法,但受时代影响太深,对一些古代神话的评论深受现代马列主义干扰,用现代科学方式解释古代神话令人啼笑皆非。举例:伏羲是神话人物,他是感天而生可信,刘邦是历史人物,他是感天而生不可信。这种解释过于牵强和片面。 这里夹点私活说点个人观点,神话、哲学、巫术,从本质上都是认识世界的方式,是一种宗教罢了,过于极端的时候就会变成邪教,科学不过也是现代社会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罢了,和神话是并列的同级宗教教派关系,并非科学就能囊括其他方式,因此任何一种认识方式都尝试用科学去批判,不过是同样走上了极端变成另一个邪教。 最后吐槽一点,神话和仙话的区分方式令人懵逼,从人修行或奇遇得之的都只算仙不算神,神该是天生或者是来路不明的。总之从有历史记载的时代开始都不允许有新神(让人联想到某条影视剧规定)。我:???希腊神话都比你有人情味。。。

  《中国神话史》读后感(八):非专业人士不建议阅读

  爱看动画片,从小就这样,现在也如此。在动画片里看过许许多多神话故事,开天辟地、女蜗造人、夸父逐日、精卫填海等等,这些故事陪伴着我长大,一直是烙印在记忆中。当然,神话故事不仅存在于动画片中,许多影视作品、古典小说都从中取材。可以说神话故事是我们绚烂多彩的民族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滋养了一代代华夏儿女的成长。一些优秀神话故事在民间的流传可谓家喻户晓,比很多国学经典影响力还要大。

  正是由于对神话故事的浓厚兴趣,一经发现此书,便迫不及待地开卷研读了。可没想到,读这本书的过程却断断续续历时四五个月之久,因为它实在有够难读,比之读《瓦尔登湖》、《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给我的挫折感、枯燥感毫不逊色。之所以能坚持读完,除了兴趣,更多的是靠善始善终以期动心忍性的意志力在支持。

  首先本书有许多值得肯定的闪光点,非常佩服作者的治学严谨、博闻强识,其在书中旁征博引,对大量文献进行了严肃细致的考据,在浩如烟海的书籍中寻根探源、去芜存菁,为后人整理出一部如此细致详实、值得流传后世的专业著作,这种治学态度实在令人震撼、钦佩。

  然而,本书学术性、专业性太强,作者是从中国神话演进发展的历史脉络开展叙述分析,而非重点介绍各种类型神话的内涵,因此对引用的神话多数仅举出了例子,并没有详细的解读。唐以前的神话大多文字艰深晦涩,不加注释仅凭原文很难理解,唐以后及少数民族部分的神话略易懂些。对于研究中国文学史、神话史的专业人员,本书可供参考。对于爱好神话故事本身、希望详细了解我国古代神话世界体系的读者来讲,可能和我一样略有失望。好在作者还有很多我国神话相关专著,待有机会再行研读吧。

  《中国神话史》读后感(九):概论中国神话通史与中国神话研究学术史

  自2013年以来,后浪出版公司历时三年,将中国神话学之父——袁珂先生,在生前的所有著作重新装订出版,而《中国神话史》一书是其中最新的一本,本书的初稿完成于1986年,是中国第一本神话史研究著作。

  本书最深远的意义在于其全面性,本书共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以历史时间发展主线概述自古以来的神话。作者列举了远古时期的传说故事、上古时期历代经、史、子、集四部书目中所记载的篇目,中古时期一些传说故事结集的专题文献,乃至是明清时代的神话小说,如《西游记》和《聊斋志异》中的神话情节;还有一些自古以来耳熟能详的传说,比如牛郎织女、董永沉香、白蛇传等等。就全书分章而言,作者强调了两类常人很少关注的学术问题,即融入在历史人物身上的神话故事,如孔子的弟子颜渊战“鬼魅”、子路杀死妖物大鳀(鲢鱼)的传说都是有神话的成分,对于我们判断史料真伪起到了一定的辨识作用。另一类是来自于佛教、道教文化中的传说故事,比如作者考证出“哪吒闹海”典出唐代文献《开天传信记》等等,利于文学研究者追根溯源,探寻文化背后的深层含义。

  本书的第二部分介绍自古以来的神话研究史,从上古时期传说中的传说整理者到西汉末年刘向、刘歆父子的初次整理、再到清代乾嘉时期各种学者对神话类文学的注疏集佚,再到开国以来对少数民族神话故事的采风、收集与整理。作者强调本书是中国神话史,就应该包括所有民族的神话著作与研究成果,在对少数民族神话故事的剖析时,作者也挖掘出少数民族史诗中的神话情节,让读者可以从中深受启发。另外,作者还在全书最后指明了神话研究对于中国古代文学创作的深远影响。

  袁珂先生健在的上世纪八十年代,西方历史人类学的研究体系并未在国内有太多影响,但是通过本书可以发现,袁珂先生的学术视野所及与西方历史人类学所研究的神话故事的学术方向非常相近,即使因为时代局限有些着眼点的探讨还需详尽,但是作者对中国神话整体概念的建构贡献巨大。

  《中国神话史》读后感(十):中国神话文学发展简论

  神话在上古时期多以口头相传,若论及“神话文学”,《山海经》是可溯源的最早作品。由《山海经》奠定的中国神话文学基础表现为故事零碎、思想朴素。它显示了古人归因的内倾性和对生命守护的绝对命令性。汉代对于神话的运用主要创作以歌功颂德、铺排华丽的文章,服务于意识形态的需要。所谓“物极必反”,在经历汉代极盛的政治与文学后,魏晋文学表现为一种反思与逃避,文人开始转向思考自己的内心,对于文学的创作和阅读都表现出一种内向型的倾向,对神话题材的运用主要为了展现内心的感情与情怀。而此时,佛教传入的影响逐渐变大,为中国神话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中国传统神话一直都是民间塑造出的虚幻人物与故事,而佛教的诸神以塑像的形式开始走入世俗,也正是因为佛教的融合,中国传统神话开始从高高在上的虚幻之境走向世俗,其后的趋势则是一直如此。自魏晋开始中国神话的世俗化是一以贯之的特点。在进入唐代后,随着政治的重新发展,文人对于神话开始有了自创意识,不仅仅是简单运用神话材料入文,而是开始创作、改编神话,在此基础上形成中国小说的早期形式——唐传奇,唐传奇也是唐代保存神话文学最为集中的一种文体。而相比于唐传奇中神话故事的完整性,另一种文学形式诗歌则是运用神话中的典故和意向,来表达情感和讽谏现实。但唐代对于神话运用的两条路径却在宋代被打断,由于宋代理学的兴起,宋代文人更加强调现实思辨,对于虚幻的神话故事则不甚在意,神话在“正统文学”中的影响力迅速减弱,而在民间文学层面,宋元两代共同因世俗艺术的发展,神话入戏,进一步与现实社会结合,一方面扩大了神话的民间影响力,但另一方面由于宋代“正统文学”中神话的断裂,从而为明清变体神话创造了条件。明清是世俗文学发展的黄金时期,一方面表现为民间流传的故事开始被整理为文学作品,如《三国演义》、《西游记》等,另一方面表现为文人独创的文学如《金瓶梅》、《红楼梦》等。前代正统文学的断裂和文学世俗化的进一步加强,神话开始产生变体,如《西游记》打通天地,连接上天与现实;《聊斋志异》将神话融入生产生活。《红楼梦》则进一步神将话抽象化,仅仅提取精神核心作为文学作品的线索与架构。也正是从《红楼梦》开始,神话从高高在上的、具体的故事变为落入现世、高度抽象的意义。在中国文学发展到晚清,随着国内政治危机和西方文化的传入,传统神话失去了其虚幻的建构基础,开始走向“终结”。在传统神话“终结”的过程中,鲁迅《故事新编》为传统神话做了最后的终结,而郭沫若《女神》则接过了中国神话,开创了一条全新的路径。

  以宏观的文学视野来看,中国神话文学自《山海经》始创,自汉代开始与文学融合,其后神话文学世俗化一直是神话文学发展的总体趋势,在晚清内外双重的冲击下,以新文化运动“终结”了传统神话,但同时又开创了神话文学的新形式。这一次的重构,完全去除了神话作为非纯文学的形态,此后的神话则表现为一种纯粹的原始思想精神。回归现实视野,当代神话将是一种当代语境中人类精神对现实世界的虚假的或理想性的超越方式。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