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如何给孩子讲艺术》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如何给孩子讲艺术》读后感锦集

2021-02-07 01:03:09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如何给孩子讲艺术》读后感锦集

  《如何给孩子讲艺术》是一本由[法] 弗朗索瓦丝 • 芭布-高尔(Françoise Barb著作,低音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80.00元,页数:24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如何给孩子讲艺术》读后感(一):《打开艺术之门》

  

给孩子讲艺术不是在教授一门课程,让你自己在短时间成为一名艺术史学者一点儿都不比成为一名物理老师更容易。你必须从最开始就清楚地认识到,你所能告诉他们的,可能只是一些美学的体验、一小段历史,或者是一种观察世界的方法。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会有一些收获超出你原本的想象。无论出于何种原因开启这个艺术的旅程,你最好都不要苛求自己。也许你的讲述是不完整的,并且带着强烈的主观色彩,却也弥足珍贵。你真正要面对的挑战是如何激发孩子的好奇心,让他们对未知的事物保有求知的欲望——这将会伴随他们一生。从这个角度来看,对你最关键的要求就是要分清楚哪些是你知道的,哪些是你想告诉孩子的,以及哪些是他们乐于接受和分享的。

一、相信孩子

1. 对你自己有信心

经过上述思考,你也许还是不敢相信:自己真的可以给孩子讲艺术吗?你有美好的初心,也对一幅画的历史、作者和主题内容做了一些研究和准备,但还会面对一些困难:你也许对艺术并不在行;你觉得自己总像个局外人,很难接近这个主题;你从来就没有真正享受过参观美术馆的乐趣。坦白讲,要解决这些问题要花费很长时间,即便你在这个过程中几乎要选择放弃,也是可以被理解的。但是就此放弃美妙的艺术世界真的是非常遗憾,因为你的目标也不过是打开一两扇门而已。其实你是可以做到的,你不必变成另外一个人,你所要做的就是相信你的听众并使用正确的方法,特别是那些你已经掌握的方法。

2. 发现他们看到了什么

简单地说,向孩子传递知识有两种方法:一种是以你的所知作为起点,另一种是从孩子的所知开始。显然,后一种方法更加有效。它可以打破你们之间的壁垒、节省时间,并且更高效深入地将你们可以分享的认知基础建立起来。就像没有人愿意在一片毫不了解的土地上建造房屋,我们应该做的是从孩子感知到的事物开始一段谈话,而不是用一些学术名词评估和判断他们的认知。一方面,有些东西对于我们是那么显而易见,而孩子却全然无知;而另一方面,他们也会萌生一些完全出乎我们意料的想法。因此,给孩子讲艺术,我们首先要问“你看到了什么”,而不是“看这个”或者“你应该知道……”

3. 让孩子先开始

想象一下,你带着美好的意愿和有用的知识站在一幅画前。这张画画的是17 世纪荷兰静物画。画面上的物品极为丰富,包括书、乐器、水果、轻微褶皱的桌布、质地上乘的挂帘,也许还有一块头骨。于是,你计划先开始谈“虚空派画作”的源起与涵义,然后再逐一解释每一个物体的象征意义。你所讲的当然是对的,问题是孩子的眼睛里观察到的和你讲的根本风马牛不相及。如果可以鼓励他们以自己的眼光观察画面,你会听到很多奇怪的评论:“盘子好像要掉下来了。”“如果拉一下挂帘绳,会发生什么?”“画面好乱!”……就着他们的话,你可以轻松地探讨“ 坠落”(虚空派常用词)的字面意思或者隐喻,以及关于贪婪、生命短暂和物质丰裕的理解。你可以告诉他们帘子落下象征着人生如戏般落幕。这种方法适用于各种艺术作品。请谨记:不能将你的知识从外部强加给孩子,而是要针对他们的问题给予生动的回应。

4. 跟随你的听众

我们会认为艺术家生平和作品相关的信息十分重要,甚至很感兴趣,但这些却激不起孩子的好奇心。成年人即便对我们所讲的漠不关心,但出于礼貌,也可以忍受这些琐碎的叙述;孩子可不在乎,他们绝不会对枯燥的事流露出半点儿关心。所以他们也可以说是最诚实的观众。如果对孩子的这种情绪置之不理,那就背离了我们的初衷。其实只有观察他们的反应,才能知道我们提供的信息是否有用。最初我们可能觉得在摸索有效的路径方面浪费了很多时间,不过一旦找到了可以引起孩子兴趣的对话方式,就会事半功倍。

  《如何给孩子讲艺术》读后感(二):哪有真正懂艺术的孩子?还不是因为父母做对了这件事

  

总感觉孩子没有艺术细胞,想要好好培养一下,却不知道从何抓起?

总觉得别人为什么满腹经纶,鉴赏力爆棚,可是自己却肚子空空,感觉没有什么货?

总觉得自己也是需要进步的,却苦于切实可行的、可以拿来就直接套用的方法?

01 真正的艺术,需要不断地吸纳新知

在弗朗索瓦斯·芭布-高尔的《如何给孩子讲艺术》的这本书当中,给我们大人分享了一套十分具有可操作性的方法,看完这本书之后,你将可以收获给孩子讲艺术的方法。

作者朗索瓦斯·芭布-高尔是法国艺术学者,曾经在索邦大学与卢浮宫学院接受过艺术史的教育,多年的刻苦学习以及常年的艺术的熏陶和浸润,现在他是卢浮宫学院当代艺术课程的教师,将他所学的艺术知识传授给渴望艺术的莘莘学子。此外,她还同时担任“如何欣赏画作协会”的长期管理者和讲师,多次受邀担任美国、俄罗斯、法国等多家博物馆顾问。

弗朗索瓦丝的这些求学经历、授课经验以及四处参观的经验,让她成为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艺术大师。不仅是自己懂艺术,也能够告诉别人应该如何欣赏艺术。

这样的大师,才算得上是真正意义上能够称之为“大师”的人。

多年以来,他还著有《如何给孩子讲艺术》等等的艺术教育相关的书籍,如今,这本《如何给孩子讲艺术》,同样是他多年来兢兢业业写作的佳作,值得一读。

很多人曾经以为艺术很难,因此艺术常常会有因为我们这些偏见,被长久地束之高阁。我们也可能会因此,失去了对艺术的兴趣。

我们本应因为欣赏画作而开启更宽广地研究艺术的路径,却不得不因为没有吸纳新知,而被迫放下了对艺术的渴求。

多年以后,当你想起,会觉得这是一件多么可惜的事情呀!

02 真正的艺术,是找到生活的美

在以往,我们大多数人认为“艺术只是被挂在博物馆、艺术馆的文物,我们必须要对它们抱有神圣的心态去看待它们”,但是,在弗朗索瓦丝的《如何给孩子讲艺术》这本书里,从一开始就破除了上述的这个谬论。

这本书告诉我们,该如何正确地看待一副画作和艺术。

通过本书,你会了解到,真正有质感的人,他们之所以和别人出落得不一样的气质,是因为他们具有真正的艺术眼光,代表着他们能够用眼睛去观察这个世界的一切事物,无论是坦荡荡的美好,亦或者是悲剧式的哀伤。

哪怕是能够摆正心态,那么,在日常生活,通过具有美感的方式去观察生活,建立真正的美学意义,你就会感受到艺术真正的存在意义。

正如作者在书中所说的“艺术并不会藏在一个封闭的空间里自说自话,而是在与欣赏和不断地交互中重现生机”。

观者站在画前,任思绪驰骋于天地之间,在一次次地和画作进行神交之时,画作会一次次地在我们的脑里重现生机。

此时,画作是艺术和人类惺惺相惜的一座桥梁。

03 真正的艺术,到了懂的年龄自然懂

整本书中,除了用理论告诉我们如何用正确的眼光去欣赏一幅画作的美,去建立生活和艺术之间的联系。

此外,作者还通过29件艺术作品的解读,文字的复杂性由浅入深,一步步地带我们进入精彩绝伦的艺术世界,涤荡我们的心灵。

因为是一本教孩子如何学艺术的书,因此,这本书的大篇幅都是从这个角度作为切入来讲述这些画作。

因为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具有不同的特点,因此,作者也将孩子分成了5~7岁、8~10岁、11~13岁三个阶段,不同成长阶段的孩子成熟度不同,理解能力也不同,从这些特点出发,作者将一幅画切成了三个年龄阶段的模式来进行讲述。

喜闻乐见的是,这样便不会孩子觉得难以接受,每一个阶段的孩子,能够在他们能够理解的阶段,通过循序渐进地处理方式,孩子的收获一定会超乎我们的想象。

此外,本书除了对画作的讲解之外,还增加了一个别册,这里面全部都是艺术家小传,包含他们的成就、所擅长的绘画风格,统统都藏在了这本小册里。

总的来说,这不仅仅是一本教你如何给孩子讲艺术的,而是通过这种方式,让你和孩子都能感受到来自艺术的关爱和精神的共鸣。

  《如何给孩子讲艺术》读后感(三):带着孩子进行一场教学相长的艺术启蒙之旅

  

最近各地方相继出台了中考改革办法,总结一句话就是除了常考科目之外,体育、美术和音乐也纳入了中考成绩,并且会逐步提高分值比例。消息传播之后,有不少人打趣说,看看语数外老师还敢不敢占用体育老师的课程时间,或者是看看体育老师当班主任时,自习课是不是也要改革……

总之,一时间调侃的消息络绎不绝,但是家长们可没有心情关心这个,家长群都炸锅了,讨论的是后期该怎么办,体育和音乐还好说,按照规定加强锻炼,冬天三九夏练三伏基本就可以取得很不错的成绩,艺术(美术)怎么办,像我家这样扒拉祖上三代没有一点艺术细胞的孩子怎么办,还好是孩子比较小,还有机会带着从小熏陶启蒙,正好把自己也回炉重造一下。

作为普通的家长,没有什么艺术素养的家长,该怎样提高自身的同时,还能不断熏陶孩子呢。这条路真的不好走,摸索了一段时间没有任何进展。

闲暇时向从事文艺工作的朋友取经,她推荐了这本书《如何给孩子讲艺术》。这本书是作者是弗朗索瓦丝 • 芭布-高尔(Françoise Barbe-Gall),法国艺术史学者,卢浮宫学院当代艺术课程教师。

这是一本写给家长的艺术启蒙书,首先介绍了介绍了打开艺术大门的三大法宝:打开艺术大门,不必一览无余,不同年龄需要不同引导。本书重点章节是按照年龄段介绍给孩子讲艺术的侧重点,开启孩子对艺术的好奇心,书中既有理论的介绍,又结合29件艺术杰作逐一进行细致分析。总的来说,这本是写个大人和孩子的,按照作者所说的方法,可以开启新的艺术启蒙之旅。

01.改变看待艺术启蒙的方式

俗话说,三代养出一个贵族,总体来说,就是人文素养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但是给孩子进行艺术启蒙不是让你讲授关于艺术的课,更不是让你培养一个知识型的艺术家,而我们能做的是有限的,比如看到一幅画,只能带领孩子观察一下画面色彩,所包含的历史背景或者是分享自己的小心得,总之敢于去说,敢去做这些就已经迈出了第一步。

培养孩子的自主感,首先要放低父母自己的姿态,不能有孩子什么都不懂的想法和做法,从孩子的认知开始,孩子是发展中的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孩子。

孩子的样子基本就是父母的缩影,自信的家长才能培养出自信的孩子。

02.学会观察世界

孩子看待世界的方式,和成人也是有很大区别的,我们要做的是相信孩子,哪怕天马行空的想象,可以从了解孩子看到了什么开始,让孩子说说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样的想法,谨记,要放手,让孩子自由的看,自由的说。

最重要的事情,是生活中引导孩子观察世界,观察生活中的四季变换,草木虫鱼,花开花落,跟随孩子重新热爱这个世界;带孩子多去博物馆,多去艺术展,这样就会培养出一双敏锐的眼睛,这双眼睛会带着孩子走向更美世界。

03.不同的年龄需要不同的引导

孩子看待世界的方式,是基于自身的认识发展,在不同的年龄需要不同的引导,要用发展的眼光进行艺术启蒙引导,一句话就是跟随你的小听众走。

5-7岁的孩子——让他们尽可能多的收集图片

8-10岁的孩子——多观察画作

11-13岁的孩子——了解艺术家和历史

我家孩子五周岁,他看了这幅图说:

“好几个阿姨在高兴的跳舞,还有一个小朋友在吹泡泡,还有一个小朋友在拿个瓶子看。”

“天上还有一匹马在跑,为何拿个阿姨也飞起来了啊?”

是的,他观察的很仔细,他说的,都是图画中呈现的。我对他的发言一顿彩虹屁,孩子也感觉自己棒棒滴。

等孩子8-10岁时,可以引导他去想想为何要赤脚跳舞,演奏乐器的老人为何没有穿衣服,旁边的两头雕像是谁,代表什么。

11-13岁的孩子时,可以引导思考,这支舞蹈像哪个方向跳的,就可以说说画作的时代背景,以及创作意义,作者的生平,以及代表作品。

看到这里,是不是意犹未尽呢。

借用本书,开头的一句话:

希望引灵更多的孩子和成人

踏上愉悦而又收货的艺术之旅。

  《如何给孩子讲艺术》读后感(四):书评 |《如何给孩子讲艺术》:写给大人的儿童艺术启蒙读物

  

一提到艺术,就对它充满敬畏——因为不懂,作为艺术小白,从小没有受过艺术熏陶,长大了虽然也爱去博物馆,但作为门外汉,常常只能看个热闹,感觉艺术离我很遥远。

可是作为家长,我们又是孩子的第一位审美老师,自己不懂,怎么办?这里向家长朋友们推荐一本超棒的家长读物——《如何给孩子讲艺术》。

如何给孩子讲艺术9.3[法] 弗朗索瓦丝 • 芭布-高尔(Françoise Barbe-Gall)著 / 2020 / 低音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如何给孩子讲艺术》是法国资深艺术史学者弗朗索瓦丝·芭布-高尔写给大人的儿童艺术启蒙读物。弗朗索瓦丝是美国、俄罗斯、法国等多家博物馆的顾问,现为卢浮宫学院当代艺术课程教师。

她希望可以引领更多的孩子和成人踏上愉悦而有收获的艺术之旅,《如何给孩子讲艺术》一经出版就广受好评,很多读者告诉她,正是因为她的文字,才让他们平生第一次真正接近并享受绘画作品。

特别值得称赞的是,书里没有高高在上的“艺术腔调”,而是用平实、朴素的语言教家长大人们如何给孩子讲艺术。书的第一部分收录了63条小贴士,引导读者如何放下成年人的见解,以孩子的眼光、思维和行动展开艺术对话。

《如何给孩子讲艺术》的第二部分精心挑选了29件风格鲜明且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大作,以不同年龄段孩子的提问为引导,由浅至深剖析时代、风格、主题给艺术作品带来的不同影响。另外,这本书还有一本别册“艺术家小传”,帮助家长大人更好地把握29位艺术家人生经历与其艺术风格的关联。

作者的初衷让人感动,她希望每个人都可以意识到,无论此前是否与艺术结缘,我们都可以享受艺术作品的丰富给养,而要做到这些,我们也不必变成另外一个人,只要掌握合适的方法。

方法在哪里?方法就在书里,《如何给孩子讲艺术》让艺术零基础的家长朋友也有信心开启和孩子的艺术沟通。如果您不是家长,只是对艺术感兴趣,那也推荐读一读这本书,相信它能带你走入斑斓的艺术世界。

相信自己,相信孩子

我们给孩子讲艺术,不是给他讲解专业的艺术史,可能只是自己的一点美学体验,一小段历史或者一种观察世界方法,这就足够了,我们的目标只是打开一两扇门而已,所以相信自己,不要苛求,也许我们的讲述不完美不完整,但这已经弥足珍贵。

还有就是相信孩子,他们有自己独特的眼光,他们的洞察力一定会超出你的想象。给孩子讲艺术,然后就让孩子自己开始吧,艺术可以开拓他们的眼界和思想,他们会具备更敏锐的观察力,更自发的好奇心。

从孩子的感知出发

向孩子传递知识有两种方法:一种是以你的所知作为起点,另一种是从孩子的所知开始。显然,后一种方法更有效。从孩子感知到的事物开始讲艺术,远远好于从一些学术名词入手。

肯定孩子所看到的,鼓励他们自由地看,在艺术之旅启程时,孩子们真诚的心比黄金还贵重。

不同的年龄,不同的引导

道理都懂,但具体怎么做就一头雾水了。《如何给孩子讲艺术》急家长所急,对于不同年龄段的孩子给出了不同的引导方法。

比如5-7岁的孩子喜欢将图片凑成一对、一个系列或者一套,博物馆、画廊里通常陈列着印有绘画作品的书或者明信片,可以让孩子们从这里选择自己喜欢的作品。

8-10岁的孩子很容易想象自己身处画中,可以请他们观察画面空间中的细节。11-13岁的孩子理解力已经很强了,可以引导他们将注意力聚焦在艺术家表达的方式上。

特别是书的第二部分解析了29件世界名作,作者认为它们在艺术手法上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即如何通过独特的平面、物体、形式和色彩来表现空间、现实和人物。当我们学会了破译这些密码,就可以毫不费力地领会其他画作。

所以,《如何给孩子讲艺术》真得是一本超赞的艺术启蒙经典读物,即使不给孩子讲艺术,我们也可以自我熏陶。“人生短暂,艺术永恒”,这本好书推荐给朋友们。

我是虎皮柚子,一名教育工作者,喜欢阅读与写作,欢迎关注。

很高兴在这里遇见你。

  《如何给孩子讲艺术》读后感(五):打开孩子艺术启蒙的一扇窗

  

你有多久没欣赏过画作了?或者你从来没有欣赏过?尝试下这本书,你会对欣赏画作产生兴趣的~

才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第一反应,哇!颜值好高啊!手感超级舒服的一本书,纸张也是全部用的专门印刷图片的那种纸张,摸起来超级高级,迫不及待的开始阅读了。

《如何给孩子讲艺术》这不仅是一本给孩子创作的艺术科普书,也是一本给艺术爱好者的入门书籍。本书包含两个部分,除了本书还有一本别册《艺术家小传》用于给读者普及艺术家的背景和时代以及他们的代表作。

本书内容也是包含两个部分。

如何给孩子讲艺术艺术作品

作者用了接近60也的篇幅给我们讲“如何给孩子讲艺术”。他认为首先我们应该要:

【树立信心】,因为确实当下的大家都会觉得艺术是多么遥不可及的东西,认为我们都不懂的东西,我应该如何传递呢。但是作者告诉我们,我们不是要打开一扇门,只是要推开一扇窗, 只要掌握一些方法,我们是可以和孩子共同成长,是可以正确引导孩子学习艺术的。

其次我们要明白我们是一个引导者,而不是一个讲授者,观看画展或者是欣赏画作的时候,多关注孩子看到了什么,从他们的提问上做引导,而不是把我们大人眼里看到的东西传递给他们,做老师这么多年,真是能够感同身受这句话,孩子的角度和大人真是有很大的差别,孩子们特别容易去观察到一些细节的东西,或者说是一些画面不太和谐的地方,恰好很多画作的精髓就藏在里面,而不是像我们一样是经过一番准备被动的去看到的东西。所以作者建议的是任由孩子去看画,去欣赏,【了解他们看到了什么】

接下来作者教了我们一套实操性非常强的欣赏画作的方法,通常我们在欣赏画作的时候,心里往往都是在想,作者到底是想要表达什么?作者的创作背景是什么?这幅画的颜色、构图是如何思考的?实际上我们应该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从熟悉的入手】作者这里给我们讲了多个视角:技术的视角、运动的视角、数学的视角(空间、布局)科学的视角、历史的角度(创作背景、历史背景)……等等,还给我们培养艺术欣赏的好习惯的方法:

充分掌握信息确定信息的有效性制造属于自己的“开关”清单,

这个习惯非常的有趣,现在我们听过的讲座或者说的看过的书其实很少再去重温了,随着时间,我们很快就会忘记书里或者画作的内容,作者说的“开关”的意思就是鼓励大家为你欣赏过的作品加上一些元素、标签、让这幅作品更好的为你所用。

远离学术依据避免过于简单用你自己的话

这个习惯我也觉得非常的好,我们有可能看到了一些现成的“欣赏话术”,我们试图用这种专业语言来介绍,觉得孩子们能够了解的更多,但其实不是,想象一下背诵和我们用自己的话理解了的讲出来的话那是完全不一样的。

开放性的提问,欣赏画作的时候多对孩子进行开放式的提问,“你会这样做吗?”“你有什么感受?”也没有标准答案和固定的结论,允许孩子保持对画作自由的看法。

还给我们讲到了画作欣赏小技巧,观察背对我们的人、感受和谐和冲击、观察建筑、感受光影等,这些部分都非常适合我们带着问题去欣赏画作。

最有意思的是作者把孩子年龄分为了三种,分别是5-7岁、8-10岁、11-13岁,每一个年龄阶段欣赏的角度是不同的。也就对应了不同的开放性问题和引导的语言。

第二部分:艺术作品

作者给了我们30幅作品,从文艺复兴到近现代的作品都涵盖了。每一幅画分了上述的三个年龄层来讲解。5-7岁的孩子语言更加的通俗易懂,从画面的解读上更加的直观,都是在画面上直接展现出来的;而8-10岁的会更加偏重于提问,比如对背景的提问,对一些细节的把控;11-13岁是更加高层次的一些理解。

我自己看第二部分的时候,时提前先看了艺术家小传,然后根据在第一部分作者提供的习惯来分析的,我会先观察左边的画作,观察细节,提出我的疑问,然后先看5-7岁的章节,对整个画面比较直观的地方进行一个大致的梳理,接下里是8-10章节的内容,或让我了解到整个画作的背景和一些比较深入的思考;11-13岁是整个画作欣赏的升华部分,建议一定要先读过艺术家小转或者是自己查阅一些资料,否则真的会有些看不懂。

不过总的来说,还是非常推荐这本书的,写的非常的有诚意,想要给孩子艺术启蒙或者自己对艺术作品欣赏有兴趣的推荐入手。

  《如何给孩子讲艺术》读后感(六):带上它,让我们陪孩子一起翱翔在艺术的天地吧

  

巴尔扎克说“艺术乃德行的宝库”。歌德说“除了艺术之外,没有更妥善的逃世之方;而要与世界联系,也没有一种方法比艺术更好”。鲁迅说“画家所画的,雕塑家所雕塑的,表面上是一张画、一个雕像,其实是他的思想和人格的表现”。

听到这,我们可能感觉很困惑。艺术很好,但是自己不懂艺术也看不懂艺术家的作品。我们也不了解艺术家的社会背景以及生活背景,更不知道艺术家想要表达的思想。所以,我们能怎样在给孩子讲艺术呢?

鉴于此,法国资深艺术史学者弗朗索瓦丝·芭布—高尔,其著作《如何给孩子讲艺术》,被多国学校、博物馆认可的艺术启蒙经典读物,将敲响家长与孩子的大门,打通家长与孩子之间的隔阂,在交流中快乐成长。

01改变我们平时的思维模式

给孩子讲艺术,我们首先要问“你看到了什么”,而不是“看这个”或者“你应该知道”。

孩子并非先知,而他们足够年轻,且与我们生活在完全不同的世界。他们以独特的眼光看待世界:有时我们喜欢的,他们会不屑一顾;而从我们眼里逃走的东西,却会被他们抓住。对这一点,我们应该重视,也应该欣赏。

你真正面临的挑战是如何激发孩子的好奇心,让他们对未知的事物抱有求知的欲望,这将会伴随他们一生。不用将你的知识从外部强加给孩子,而是要针对他们的问题给予生动地回应。所以,我们在这个过程中所要做的是“刺激他们的食欲”,而不是以“填鸭”的方式让他们最终倒了胃口。

02 艺术带给我们的冲击挥之不去

绘画作品很容易给观众以无情的冲击。这种冲击带来的影响需要几秒钟、几分钟,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消散。在来不及反应时,你可能已经瞬间被画面中的特写、刺眼的色彩,或者暴力的主题打动。有些作品是无法以闲散的心态来欣赏的。

刻意讨好观众,让观众处在“舒适区”,是艺术家对自己的背叛。对大多数观众来讲,观看这样的作品就是在“受虐”。实际上,这些作品并不会真的攻击你们,反而在试图治疗你们的不安和痛苦。对孩子来说,这些作品也许“丑陋”或令人不安,但有时也十分动人。

我们通过与一幅图画或者一个地方建立情感,譬如热爱、困惑,哪怕是让人想要逃离的不安与纠结。只有这些感觉才会久久萦绕在我们心里,挥之不去。

03孩子看到了什么

这是诺曼·洛克威尔的一幅作品《我们共视的难题》,我们先不管作者的背景也不着急探讨这幅作品的意义,我们先来看看孩子会提出什么问题。

5~7岁

是照片吗?

小女孩正在上学的路上吗?

她穿着一件漂亮的白色连衣裙。

8~10岁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吗?

周围的成年人是谁?

墙上写着几个字。

有人朝她扔西红柿。

为什么不画男人的头部?

11~13岁

画家的签名很大。

这是一幅历史画吗?

这个作品很有名吗?

04我们如何与孩子对话

真正明智的做法是让孩子知道你所讲的只是“冰山一角”,还有很多东西有待他们自己去探索。我们可以给孩子提供思路,解惑他们不懂的地方,这也是我们能做到的。况且书中也告诉我们如何与孩子探讨这些问题。有时候,我们甚至没有必要学习的那么全面,让孩子带着疑问去学习,这样将会事半功倍。

不同的孩子不同的年龄段不同的阅历,会有不同的观察点和集中点,我们做的就是解释孩子的疑惑,并且激发他们对于其他点的认识。

5~7岁的孩子喜欢图片,更容易看到一些很鲜亮或者很吸引人的地方。我们可以告诉她这是一幅油画,却是参考照片创造的,看起来有点“以假乱真”,因为这却是是在讲一件刚刚发生的事情。小女孩上学带的东西并不多,可能是返校的第一天。她穿着雪白的裙子却是黑色的皮肤,这造成了一种反差,还有前后的人也是白色的皮肤。那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这天美国法律终于批准黑人和白人可以同校。

8~10岁的孩子很容易想象自己身处画中,也会观察周围的一些细节。针对这个年纪孩子的提问,我们可以具体地告诉他,这是发生在1960年美国的新奥尔良市的真实情况,这时黑人白人可以同校的法律条文刚刚获批。周围是美国司法部的联邦探员,是在保护这个小女孩。人向左走,文字向右,这就是在表达冲破种族主义藩篱的决心。

11~13岁更在意一些画本质的问题或者是画的一些外延。画家大的签名,就像小学生沿着直线写字以确保字迹平齐。不但不是突出他的名字更是表现了一种谦卑以及对孩子的同情。画家洛克威尔的作品都呈现出反映工人阶级的风格,受到艺术界的普遍尊重。因为这个事件影响巨大,可以被当做一幅历史画。美国在2008年选出的第一位黑人总统拉克·奥巴马,把在1964年想来不可思议的事变成了现实。

课文中对于孩子的提问都有解释并且通俗易懂,孩子不管什么年龄段段也能从不同方面抓住问题的核心。

在与孩子共同欣赏作品的同时,相互提出不同的问题,相互给出不同的见解,这才是学习的本质。人类总是先学会发现问题,然后才能解决问题。让我们陪着孩子一块翱翔在艺术的天地吧!

  《如何给孩子讲艺术》读后感(七):艺术高冷?不,艺术很和善,它可以治愈你,帮你成为你想成为的人

  

俄国文艺理论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艺术来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其实艺术并没有那么高高在上,艺术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红楼梦》中的贾母就是一位具有生活艺术审美的老太太,她带着刘姥姥参观林黛玉的闺房时发现窗纱颜色旧了,便说:“这个纱新糊上好看,过了后来就不翠了。这个院子里头又没有个桃杏树,这竹子已是绿的,再拿这绿纱糊上反不配。”

“那个软烟罗只有四样颜色:一样雨过天晴,一样秋香色,一样松绿的,一样就是银红的。若是做了帐子,糊了窗屉,远远的看着,就似烟雾一样,所以叫作‘软烟罗’,那银红的又叫作‘霞影纱’。”

你看,艺术并不神秘,它就存在于我们生活的万事万物之中。只要你有一颗愿意欣赏的心,人人都可以为了欣赏艺术而去学艺术。

为什么要学艺术?

1.艺术创造是自由的

大部分人文学科需要遵守固定的模式,比如 “学习英语”,你必须遵守已经规定好的语法进行读写,必须按照现有的音标发音交流,只有按照这些已经规定好的语言规则讲英语才能学好英语。

而艺术正相反,艺术只取决于创作者本身。在艺术的世界里没有对错,没有标准答案,艺术创造者可以肆意创作出独特的体系,无论是对现实世界的批判还是深度思考,创作者的发挥空间是完全自由的。

2.艺术创造可以激发创新

没有艺术就没有创新。我们下一代的竞争不再是考试分数高低,而是创新能力。你若不信,放眼望去各行各业最顶尖的人才,袁隆平爷爷、屠呦呦、颜宁哪一位不具备创新才能?

国外已经有人儿童教育应该开放更多的领域,容许不同的思考方式,这样才能激发创造力。

芬兰是世界上公认最具创新力的国家,虽然人口只有500万,这个国家是怎么达到如此之高的创新力的呢?

《他乡的童年》纪录片中说,芬兰是世界上公认的孩子成绩好,创意强,还快快乐乐零压力。芬兰的老师并没有在教,而是孩子们自己在学习。

关于绘画,芬兰的老师是这么说的:每个人都可以画画,因为这些画不是用来彼此竞争的,所以孩子可以用更有创意的方式看事物,表达自己。

艺术对孩子有这么多隐形好处,怎么给孩子熏陶艺术呢?法国艺术史学者朗索瓦丝.巴布.高尔在她的著作《如何给孩子讲艺术》中介绍了如何引导成年人放下成见,以孩子的思维、眼光与艺术对话;详尽介绍了激发孩子艺术兴趣的方法;书中收录了29幅艺术大作,分不同年龄段对作品进行深刻剖析讲解,帮助大人培养孩子的艺术鉴赏能力。

怎么讲艺术?

01相信每个人都能欣赏艺术

不要怀疑,每个人都有欣赏艺术的能力,要相信你可以为孩子讲艺术,同时也相信你的孩子能欣赏画作等艺术。

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有绘画的欲望,绘画的作用就是教人学会观察,是一种观察世界的方法。

台湾画家曲家瑞,她每隔一段时间就为自己画一幅自画像,她的自画像不像朋友圈里面的自拍照--只要美。曲家瑞的自画像注重的是对自己内心深处的探索,将所有的自画像放在一起观看,就能差别出她在每个阶段的状态,有些阶段,灰黑占据了全部画面,这是她低迷、探索的阶段。有些阶段,她的画像是彩色的,表明她的心情是愉快的,更能接纳自己。

不光作为画家的曲家瑞有这样的起起伏伏的状态,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有类似的状态,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看有的画作时,会被不知什么东西而吸引,因为你从这幅画中解读出了自己的体验。

02使用正确的方法

给孩子讲艺术时不要先入为主对孩子说“看这个”或者“你要知道……”我们首先应该问孩子“你看到了是什么”。

03鼓励孩子表达

不要将你的知识强行灌输给孩子,而是对于他们的问题生动回应,鼓励他们将自己感知到的表达出来。

艺术教育不是让孩子以后成为艺术家,而是让孩子通过艺术创作去建立属于自己的特点,而不是被忽视和压抑,让他们了解自己是谁,因为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让孩子知道:你可以成为你想成为的人。

借用周轶君女士的话结题:“我们总是被说,你这个不行那个做不好,你不可能做到这个那个。这位女士告诉我,她从来没有真的学过画画或者擅长画画,只是小时候喜欢画画,当你的人生中有一个爱好,你永远不会孤单,不会绝望,这真的很宝贵!现在我开始明白了:为你的生活而学习,是什么意思。”

  《如何给孩子讲艺术》读后感(八):无论你是厨师,还是机械师,或者是科学家,你都能为孩子打开艺术之门

王菲与李亚鹏的女儿李嫣患有先天性唇腭裂缺陷,然而如今14岁的她,一点儿也不自卑,表现出来的总是那么的自信、从容。这一切,离不开王菲和李亚鹏对她的艺术培养。

6岁李嫣举办个人画展,7岁时的一幅充满童趣的憨态可掬的大熊猫作品,在慈善拍卖会上居然拍出一百万的天价! 同样,李嫣的书法“信念”两个字也拍出26万。

可能网友不服气:这些都是因为爹妈的面子。虽然慈善拍卖并不一定能反映作者的真实水准,但李亚鹏曾在网上晒过一张李嫣的画作。画作中的骏马栩栩如生,体现出了李嫣很好的艺术天赋。李嫣对自己的颜值不自信的,她的许多照片都用头发把脸挡住,然而她又是自信的,你看她走在T台上,一点儿不逊色于专业表演的人,正是因为有艺术的熏陶,让李嫣能淡然面对现实。

艺术,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能开拓孩子的眼界和思想,激发灵感,启迪心智。

有人也许会说,自己只是一个普通人,自己没有那个经济实力或者学识去培养孩子的艺术气质。其实,开启艺术启蒙并没有那么难,法国作家弗朗索瓦丝·芭布-高尔,通过一本书告诉你如何培养孩子的艺术素养,它就是《如何给孩子讲艺术》。

弗朗索瓦丝·芭布-高尔是法国资深艺术史学者,曾在索邦大学与卢浮宫学院接受艺术史教育,现为卢浮宫学院当代艺术课程教师,同时担任“如何欣赏画作协会”的长期管理者和讲师。她多次受邀担任美国、俄罗斯、法国等多家博物馆顾问,著有多部艺术教育相关书籍。

这本书是一本启蒙孩子艺术素养的书,是弗朗索瓦丝·芭布-高尔长期积累的产物,别出心裁的内容分区,可以看出作者传播艺术的用心与真挚。弗朗索瓦丝·芭布-高尔告诉读者,只需要一个契机,也许是一幅画,也许是一次展览,也许是一本书,就能将带有艺术兴趣的种子播种在孩子心中。

1.打开艺术之门,不需要你成为一名艺术史学者

给孩子讲艺术不是在教授一门课程,你不需要成为一名艺术史学者,不需要是专家。对于普通家长来说,你需要明白的是,你所能告诉孩子的,只是一些美学体验、一小段历史,或者是一种观察世界的方法而已。

也许你的讲述不完整,这没有关系,真正需要面对的挑战是如何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他们对未知的事物保有求知的欲望,这将会陪伴他们一生。

身为父母,你的目的只是打开一扇门而已,因此你不必变成另外一个人,你所要做的就是相信你的听众,并使用正确的方法。

2.相信孩子

通常来说,向孩子传递知识有两种方法:一种是以你的所知作为起点,另一种是从孩子的所知开始。很显然,后一种更高效更有力,谁也不愿意强迫学习。

因此,给孩子讲艺术,我们首先要问“你看到了什么”,而不是“看这个”或者“你应该知道……”

了解孩子看到了什么,能打破你们之间的壁垒,节省时间,更高效地将你们可以分享的认知连接起来。

站在一幅画前,你不用先来一翻高谈阔论,讲起源,讲含义,因为孩子的眼睛里看到的和你讲的可能风马牛不相及。

不要将你的知识从外部强加给孩子,而是要针对他们的问题给予生动的回应。

想象一下,你们站在一幅17世纪荷兰静物画前,画面有书、乐器、水果、轻微褶皱的桌布、质地上乘的挂帘等。

如果你可以鼓励孩子以自己的眼光观察画面,他们也许会说“盘子好像要掉下来了”“如果拉一下挂帘绳,会发生什 呢?”“哎呀,画面好乱”。这时,你就可以和孩子讨论了。

首先肯定孩子对图像的体验,借助孩子潜在的感知,引导他们了解绘画或其他视觉艺术形式。当然,你不是在填补他们知识的空白,而是帮助他们将感知到的表达出来;你可以告诉孩子其中的隐喻,帘子落下象征着人生如戏般落幕,这种方法适用于各种艺术作品。

一旦找到引起孩子兴趣的对话方式 ,你会发现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仅仅给孩子讲讲艺术,就梦想着他们成为有见地的艺术爱好者,这是不可能的。你的心态会影响孩子对艺术的态度。欣赏一件艺术品,在享受乐趣之外,更让孩子获得关于人类生存意义的理解,这个更重要。

3.利用你所熟悉的

如果谈论艺术你感到没有把握,解决办法很简单:从你最熟悉的事情开讲。

无论你是一名厨师,还是一名机械师,或者是一名动物爱好者,总有某个东西是你熟悉的。千万不要觉得它们与艺术毫不相关,恰恰相反,它们是你接触艺术的主要途径。以自己的经验积累为基础来观察、谈论一幅画,会让你的表达更有说服力。只不过需要你做一些准备工作。

比如技术的角度。

许多人感觉自己和艺术不沾边儿,认为艺术是一种贵族爱好,与他们关心的问题毫无关联,其实不然,艺术家也需要立足于现实,在创作中也会受到各种限制。

大多数画家在谈及自己的作品时,往往更关注技术,而不是理念。他们的作品是如何完成的,使用了哪些工具、用哪种材料来体现他们内心的想法等,观众很少关心作品的创作过程,实际上这些技术层面的问题,是理解作品的关键,甚至是欣赏作品的起点。

比如运动的角度。

自古以来,人体是绘画和雕塑的永恒主题,特别是古希腊和古罗马艺术作品以神话、英雄或古代运动员为创作对象,建立起一个宏大的“人体姿态图库”。

比如数学的角度。

研究画面的几何布局,观察艺术家采用的构图方法,也是理解绘画作品的方法。在绘画中运用数学原理最多的,就是黄金分割法。

古典泊建筑师对这个概念了然于胸:当一条直线以黄金比例被分成两段时,整条线长与较长一段的比例,等于较长一段与较短一段的比例,也就是近似值0.618。

还有透视法。一般来说,所有使用线性透视的艺术作品,都可以从数学的角度全面“破译”,并可以此为模型再创作。我们可以选择一组作品,进行比较。

还可以从科学的角度、历史的角度、地理的角度等加于引导和理解。

在你做好充分准备之后,用自己的话讲给孩子,并让孩子知道,你所讲的只是“冰山一角”,还有很多东西有待他们自己去探索。

如果你想让孩子真正睁开眼睛去观察事物,那么循循善诱,以启发式的问题一点一点引起他们的注意,会更有成效。不管结果如何,也许多年后的某一天,他们从你带他们到达的地方重新出发,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这是一本写给家长的艺术启蒙书。这本书的第一部分,收录了63条实用小贴士,引导读者如何放下成见,以孩子的眼光、思维与行动,展开艺术对话,激发孩子对艺术的兴趣。第二部分,作者通过精心挑选的29件艺术作品,以不同年龄段孩子的提问作引导,由浅入深地剖析时代、风格、主题给艺术作品带来的不同影响。同时,本版还特别增加了别册“艺术家小传”,帮助家长更好把握29位艺术家人生经历与其艺术风格的关联。

艺术就是日常生活,是世间万物。参观博物馆或展览,并不意味着我们就可以打开通向艺术宝库的大门。最好的办法是让孩子来引导,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想法,探索有价值的信息,以批判的态度对待你所讲述的一切。用适合孩子的语言,帮助他们建立批判思维,对孩子如何处理好日常生活、如何面对今后的人生大有裨益。

艺术是情感与才华的碰撞、创作材料与时代精神的加乘。在时间的浪淘下,总有一部分东西作为人类精神存留下来,生生不息,哪怕是我们的肉体消弭殆尽。为孩子打开艺术之门,带着孩子去走进它、理解它吧。

  《如何给孩子讲艺术》读后感(九):没有艺术细胞的爸爸妈妈们,也可以轻松带孩子进行艺术启蒙

  

文|弥小木

一位9岁女孩,妈妈是音乐老师,从小跟着妈妈学习钢琴,3年级钢琴就考到了很高的级别。父母有音乐方面的专长,似乎在某些方面,影响着孩子。那么,像我这样,没有艺术细胞的妈妈,难道就放弃对孩子的艺术启蒙了吗?不不不,还是可以通过一些方式,开启孩子的艺术启蒙之路。遇见《如何给孩子讲艺术》这本书,打开了一些思路。

法国艺术史学者,弗朗索瓦丝·芭布-高尔在《如何给孩子讲艺术》中,给家长建立信心,给出了和孩子讲艺术的具体指导,并且示范如何去“看”29件大师作品。

观念上的改变

弗朗索瓦丝·芭布-高尔在《如何给孩子讲艺术》中,提到的观念,能给心里没底的家长,注入一些力量。在孩子的艺术启蒙这条路上,家长不仅对自己要有信心,也要对孩子有信心。

因为艺术是用眼睛看的,我们都有一双眼睛,也有自己的知识面。一开始不懂也没关系,至少可以和孩子一起探讨,聊聊艺术品。至于怎么聊,弗朗索瓦丝·芭布-高尔在《如何给孩子讲艺术》中,也给了一些意见。

至于孩子,当然要有信心。孩子们的眼睛,看到的可不是大人的世界,他们能看到的,往往是我们看不到的精彩。

打开《如何给孩子讲艺术》,跟着弗朗索瓦丝·芭布-高尔的思路,一点点地学习,与其说是给孩子的艺术启蒙,不如说是和孩子共同的艺术启蒙。

启蒙准备

建立起对自己、对孩子的信心之后,要怎么做?在看一件艺术品之前,家长还是需要提前做一点准备。

了解要看的是什么,掌握一定的背景知识,如果实在来不及,当去到博物馆的时候,就领一份指南,也是应急的策略。

平时建立起个人的“观察工具箱”。日常生活中,做个有心人,每遇到一件艺术品,有什么想法、联想,都记录在一张清单上,时间久了,这份清单,就是自己的“观察工具箱”。当和孩子讨论,不知道聊什么,可以在工具箱内,找找思路。

除了提前了解背景,平时建立观察工具,还有了解不同年龄段的孩子,他们看艺术品的不同角度。《如何给孩子讲艺术》中,将孩子分成了3个年龄段:

5-7岁的孩子,着重感知图片内容8-10岁的孩子,引导他们置身画面中11-13岁,深入了解艺术家、作品背后的历史

这是开始看之前的三个准备工作。那么在看的过程中,又有哪些要做的呢?

两种视角

不知道大家去逛博物馆、美术馆的时候,是怎样的情形。以前我家两娃去逛,大多数是走马观花,一座博物馆,10分钟不到就出来了。正确逛馆的方式是怎样的?

《如何给孩子讲艺术》提到,要放慢脚步,用心体会、感受。

跨越一条河是需要耐心的,哪怕是眼睛从一种颜色移到另一种颜色。——弗朗索瓦丝·芭布-高尔

在一件有历史的艺术作品面前,需要耐心。小孩还没沉下心,大人不妨先去观察。当大人沉浸在某一件事中,孩子会被你吸引过来。之前我看《MOVE图鉴》这本书时,一开始孩子并不感兴趣,看我看得入迷,也凑近看起来。欣赏艺术作品,也可以用这种方法,让孩子慢下来。

那么,具体去感受什么呢?《如何给孩子讲艺术》提供了一些视角。比如,画作里有关人物的眼神、肢体动作,人物的不同尺寸,画里可能发生的故事等等,所有能触发你思绪的想法都可以去感受。

讨论,可以从大人熟悉的话题开启。《如何给孩子讲艺术》列举了数学、运动、科学、历史等的角度。这是从大人的角度,但更重要的是,小孩的视角。

有时,在观察一件艺术品时,大人只要当一位好的听众就可以。打开了话题,孩子们的发现,根本停不下来。尤其是几个孩子一起,他们会争先恐后地互相分享,观察到的细节。

在孩子兴致勃勃分享时,大人需要做的,除了倾听,就是肯定他们的想法,无论想法多么奇特,都可以夸上一夸。对艺术的观察,孩子天生比大人灵敏。或许在他们的观察中,作为大人的我们,能得到更多的启发。

艺术离我们远吗?看起来很远,其实就在你我的身边。《如何给孩子讲艺术》,从建立大人的信心,到了解孩子的特点,再到如何观察,都给了一些意见。讲完理论,还有实践,《如何给孩子讲艺术》里,有弗朗索瓦丝·芭布-高尔对29件艺术作品的解析,特别用心的一点,对作品的解读,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分享不同的观察角度。跟着弗朗索瓦丝·芭布-高尔,学习如何给孩子讲艺术,29件作品之后,也就能大致了解其中的诀窍。

艺术启蒙重要吗?当然重要,孩子的世界,不仅仅只有数理化,还需要艺术的熏陶,让他们感知世界的美,如果可能,将对美的感知,融入到的生活中,那是一件极美好的事。

我是@弥小木,如果内容对您有启发,欢迎分享,并关注我。

  《如何给孩子讲艺术》读后感(十):透过孩子的视角,开启他们的艺术之眼

  

每次去博物馆、艺术馆的时候,都觉得很无聊,看的很空洞。更别说带着孩子,激发他们的好奇心,要给他们讲出他们感兴趣的东西。

最近看到一本书的腰封写了这么一句话:艺术是要用眼睛看的,而不是用脑子记的。这才恍然大悟,其实艺术并不是我们所想的那么神秘。

在《如何给孩子讲艺术》这本书中有很多方法不仅仅可以教孩子,大人也可以从这些方法中学到如何认识艺术。

《如何给孩子讲艺术》的作者弗朗索瓦丝 • 芭布-高尔是一位法国艺术史学者。她是现任卢浮宫学院当代艺术课程的老师,并经常受邀担任美国、俄罗斯、法国等多家博物馆的顾问。著有《如何看一幅画》等多部艺术教育相关书籍。

不论是我们自己,还是给孩子讲艺术,首先想到的是艺术作品背后的历史意义、作品鉴赏技巧以及艺术表现形式,但实际是这太枯燥了,一下子就让我们失去了兴趣。

我们很多人犯了一个错误,就是把已知生硬的知识灌输给孩子,但其实这样会伤害孩子的想象力和欣赏美的能力,让孩子逐渐丧失对艺术的兴趣和多美的追求。

作者高尔在《如何给孩子讲艺术》这本书说:不能将你的知识从外部强加给孩子,而是要针对他们的问题给予生动的回应。

书中收录了63条艺术鉴赏的小贴士,引导读者如何放下成年人的见解,以孩子的眼光、思维与行动展览艺术的对话。挑选了29件大师级艺术作品进行解读,分别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孩子进行提问式引导,让孩子由浅入深地欣赏艺术作品。

1.打开艺术之门

想要打开孩子的艺术之门,真正要面对的挑战是如何激发孩子的好奇心。

用他们乐于接受和分享的方法,是最好的。

高尔提出了,根据画作不同的创作年份和类型,可以从六种视角去欣赏它。这六种视角分别是:技术、运动、数学、科学、历史和地理。

对于孩子来说,他们更爱听故事,从历史和地理的视角感知艺术会更有说服力。

根据艺术家的生活地点将其创作生涯划分为若干个阶段,也可以清晰地发现环境对创作的影响。梵高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出生在荷兰,后来搬到巴黎,然后去了普罗旺斯,最后在奥维尔小镇结束了他的一生。你可以在他10年间的作品中看到色彩的不断变化,以及对不同光线的使用。

2.发掘孩子的艺术感知

弗朗索瓦丝·芭布-高尔说:向孩子传递知识有两种方法一种是以你的所知作为起点,另一种是从孩子的所知开始。显然,后一种方法更有效,他可以打破你们之间的壁垒、节省时间,并且更高效地深入地将你们可以分享的认知链接起来。

“给孩子讲艺术,我们首先要问‘你看到了什么’,而不是’看这个’或者‘你应该知道……’”

在公园转悠时,走廊有一段是各式的画,有一位妈妈带着孩子,每经过一幅画,妈妈就会告诉孩子这是什么。当时的我觉得这位妈妈挺用心,这样给孩子讲解,能让孩子学到知识。

如今,看来这位妈妈是给孩子灌输了知识,但也可能阻止了孩子爱艺术的路,如果妈妈能问问孩子看到了什么会更好一些。

因为孩子常常只在意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对别人所说的选择性不听或者懒得搭理。弗朗索瓦丝告诉我们:给孩子讲艺术,我们首先要问:“你看到了什么”。

我们最好能跟随孩子的思路适当的提问和引导他,激发孩子内在的想象力和热情。这样的沟通交流会让彼此愉快很多,对孩子来说也会有很大的收获。

3.不同年龄需要不同的引导

无论面对多大的孩子,都要尽可能使用最简单的语言和最自然的表达形式,像聊天一样给他们讲述艺术。

《如何给孩子讲艺术》书中将孩子分为三个不同年龄段,针对5-7岁、8-10岁、11-13岁介绍了详细的引导方法。

5-7岁:收集大量图片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主要对图片感兴趣,可以让孩子从图片中找到一些他感兴趣的地方。比如人物的大小与表情,光线的明亮与黑暗,画面的近景与远景都有什么,说说画面的触感,引导他们发现画中的美与丑等等。

8-10岁:置身画面空间里

这个年龄的孩子很容易想象自己身处画中,因此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激发他们的想象力让他们进入画面,并停留下来,他们会是画中的“游客”。

可以问他:更愿意生活在哪幅画中,想在画中的什么地方呆着,会从什么地方走进去,以什么速度,画中哪些东西可以改变(颜色、物体、细节等)。

11-13岁:理解作品背后的意义

面对这个年龄的孩子,可以引导注意力聚焦在一些方面,比如莫奈用颜色来表现的形状,霍普在风景画设置的巧妙场景。可以鼓励年龄较大的孩子理解艺术家是如何建立、表达,甚至牺牲一切来创作一件艺术品的,将一切可见的事物背后都暗藏着一种态度,一种生活方式。

我们总说看不懂画,到底是因为什么呢?

实则是我们太想通过画一眼看到意义,想要知道画家表达什么,而不是关注自己眼睛看到了什么。

提高艺术素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培养孩子对艺术的兴趣,希望他们能在不知不觉间提升艺术品味。

弗朗索瓦丝老师说:“在不经意之间提出艺术话题,不要制订计划,也没有必要强求孩子提升品位。允许他们从更多的角度去探索发现,这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产生很好的效果。”

《如何给孩子讲艺术》这本写给大人的儿童艺术启蒙书,告诉我们只有透过孩子的视角,才能开启孩子的艺术之眼。

每一位大人都能引领孩子踏入斑斓的艺术世界。不妨现在就开始,毕竟艺术就是日常生活,是世间万物。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