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繁荣与贫困》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繁荣与贫困》读后感锦集

2021-02-07 02:27:0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繁荣与贫困》读后感锦集

  《繁荣与贫困》是一本由李楠著作,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7.00元,页数:2020-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繁荣与贫困》读后感(一):量化经济史领域又一不可不读的力作

  

李老师是国内量化历史与发展经济学界的权威,这本书也是在其多年以来上海财大和复旦大学给硕博生执教基础上,进一步梳理精华而成。李老师文笔晓畅、逻辑严密,对于有志于了解历史经济发展问题的普通读者而言,这本书是一本非常棒的入门著作;对学者而言,整书基本囊括了影响长期经济发展的分析框架,可以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参考用书。

  《繁荣与贫困》读后感(二):繁荣与贫困:经济发展的历史根源

  第一本这类书,开启我看书的欲望!!!

  第一本这类书,开启我看书的欲望!!!

  第一本这类书,开启我看书的欲望!!!

  第一本这类书,开启我看书的欲望!!!

  第一本这类书,开启我看书的欲望!!!

  第一本这类书,开启我看书的欲望!!!

  第一本这类书,开启我看书的欲望!!!

  第一本这类书,开启我看书的欲望!!!

  第一本这类书,开启我看书的欲望!!!

  《繁荣与贫困》读后感(三):力荐此书

  

《繁荣与贫困:经济发展的历史根源》是一本适合大众阅读的发展经济学通识读物,这本书让人收获良多,值得推荐阅读!

不同文化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不断加强,然而文化依然是影响发展的深层次决定因素。营造包容性的文化环境不仅是一些国家和地区实现自身发展的重要前提,也是当前诸多国际问题需要解决的最大障碍。

正如这本书的结束语,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目标是美好的,但是在通往美好愿景的道路上依然充满荆棘,我们仍然要继续努力,摸索前行!

  《繁荣与贫困》读后感(四):读后感:一本量化经济史的方法论

  感觉书的内容虽然全面但不够深入,图片由于黑白打印观感不好,读到后面有些兴致阑珊,才发现后记中说是一门通识课程的讲义(并且彩图可以到作者主页上寻找)。 本书题为“经济发展的历史根源”,但此“历史”实属广义,是指囊括文化、制度、宗教、人口各方面历史因素。所谓“历史根源”,主要是区别于新古典经济学以直接的人力资本、储蓄率等为研究对象,探讨那些深层、隐形、难以量化而又切实存在的因素对经济的影响。全书系统全面,借用量化经济史的最新研究,向读者揭示了各种因素的影响力及内在机制。

  我认为,本书更大的价值在于方法论的传授,作者对大量研究进行了简洁明了的综述概括,告诉读者如何进行量化实证研究。这些研究结论不甚紧要,毕竟历史研究不存在标准答案,我们真正该学的是实证研究的思路,学习如何从纷繁的社会现象中抽离出关键因素,进而量化为指标,进行回归分析。当然,数据虽为有力工具,但我们仍须用经济学的眼光来分析问题,疏通数字背后的经济学机制。 比如第五章关于宗教的影响,作者首先介绍了来自哈佛大学两位学者罗伯特·巴罗与其夫人瑞秋·麦克拉瑞的研究,说明宗教与经济发展确有关联。这一实证研究的难点在于,如何量化宗教信仰这个因素。巴罗夫妇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对宗教信仰进行数据刻画,宏观的指标有:是否有国教(0/1)、是否存在宗教管制(0/1)、宗教多元化指数。微观的考察则包括:参加教堂活动频次、相信天堂或相信地狱等等。有了大样本数据,进而便揭示了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化水平、教育程度等与宗教信仰的相关性,这种相关性存在不同宗教之间的区别。 以上研究并未指出宗教影响经济的内在机制,于是作者又介绍了宗教通过改变人力资本、制度形成、社会稳定、技术传播来影响经济发展的四条机制,深化了读者的理解。我们需要明确:究竟是“新教伦理”本身、还是宗教通过其他因素的传导才影响了经济。马克斯·韦伯曾提出是讲求勤劳、储蓄的“新教伦理”孕育了资本主义精神,然而无论是德国还是近代中国的数据都表明,并非新教伦理、而是新教所提供的人力资本投资和积累对经济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在控制了新教各教派所建立的学校、医院数量等人力资本投资之后,新教本身的影响不复存在。这些研究提供给我们观察历史的新视角,揭开了文化因素的神秘面纱。

  《繁荣与贫困》读后感(五):探求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

  

“为什么有些国家繁荣,而另一些国家贫穷?”

这个发人深省的问题,就是《繁荣与贫困》的主题。该书借助历史计量分析方法,通过一系列发展指标的度量,挖掘“经济发展的历史根源”(副标题)。章节专题形式,总分总结构,逻辑条理清晰。作者是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李楠。

第一、二章是总论,呈现世界发展的大致格局,指出理解现实、理解当今状况,必须寻找被忽略的历史成因。总论介绍了以亚当·斯密、托马斯·马尔萨斯为代表的古典主义经济增长理论,以索罗模型为代表的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以及最新发展起来的新经济增长理论。这些解释各有道理,也各有局限不足。李楠把有关经济增长与发展差异的主要假说归纳为地理假说、制度假说和文化假说三大类。这些假说都反映了历史在遗产性研究、历史自然实验与特殊问题的考察这三个方面对发展的重要性。由于“路径依赖”和“多重均衡”的存在,各经济体之间的历史经验必然会对生产要素积累以及经济绩效差异产生深远的影响。

李楠认为,要素禀赋结构始终是决定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前提基础和保障。那么,是什么构成要素禀赋结构呢?总论之后,各专题展开具体的讨论。

李楠把地理因素作为经济社会发展最基础的决定因素,“纬度与社会财富的空间地理分布”等图表,直观地显示了人均GDP与纬度之间的关系,此外,人口密度的空间分布也与地理因素有关。地理对经济发展产生影响的重要机制之一是通过贸易来实现的,正如亚当·斯密在《国富论》里所说的,相比陆路运输,水运可以为产业发展开拓更加广阔的市场。受到贾雷德·戴蒙德与《枪炮、钢铁与细菌》的影响,李楠强调了各个国家和地区健康情况的差异,疾病影响健康,而健康是人力资本的重要内容。一般来说,自然资源丰富的国家拥有更好的发展机会,不过,李楠补充了“资源诅咒”悖论,即过度依赖资源有可能造成过度消费以及制造业和加工产业的萎缩,经济发展必须引以为戒,现实教训亦比比皆是。

“地理与发展”是第一个专题,是具体探讨的起点。这部分的陈述还指向了农业文明的地理起源、生物多样性与经济发展、灌溉与专制等问题,表现了作者宽广的历史视域。十个专题,涉及文明起源、地理大发现、奴隶贸易、工业革命等人类社会发展等重大历史事件,以及战争冲突、疫病传播与扩散、人口流动等重大经济社会政治问题。这些专题从方方面面进入历史的各个层面,揭示影响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直接或间接因素,这些因素相互勾连,呈现了当代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复杂陈因。

除了生产要素和技术之外,制度是经济学家在解释经济发展与增长问题中强调最多的因素。制度对经济绩效的影响主要通过产权理论、交易成本理论、委托代理理论以及制度变迁理论等得以体现。李楠列举、介绍了主要的经济史学说,进一步给出了一系列经济变量与不同法律本源的实证分析结果。图表“资本市场起源与法律表现”考察比较数十个国家,证明了,起源于普通法系的国家比起源于大陆法系的国家更倾向于保护投资者。李楠还分析了宗教信仰、社会规范、习俗、行为准则等文化因素,他广泛利用“经济增长率与宗教信仰之间的关系”等多种图表,谈论文化议题时也力求有理有据,材料扎实,落足历史与现实。

量化经济史的最大特色,就是数据、图表的熟练应用和分析比较。李楠非常注意对中国历史的考察,往往是先讲世界的、外国的例子,然后讲到中国的情形,比如,李楠讲述“文化宗教对战争冲突的影响”,他先讲了欧洲的三十年战争、十字军东征,然后讲到中国,就以太平天国战争造成大量人口损失、产业衰败、政治结构变化和人力资本地理分布改变等情况为例,加以分析。这是全书各章普遍的做法。在这种对比里,身为中国人的我们会感到强烈的冲击,无论是历史还是当下,繁荣抑或贫困,这是关系到我们每个人的切身问题。

  《繁荣与贫困》读后感(六):量化史的杰作

  

匆匆看过本书,为作者宏大的视野和深沉的关怀所激动。对于作者最好的尊重,是读其书并尝试归纳总结。对于喜欢的人和事,我们总是有一种冒犯的冲动。于是本人不揣冒昧,甘当一回文抄公。

本书第一章使用统计数据描述了现在和历史上的国富国穷。相当于《宏观经济学》第一章的国民经济核算。从而开启了本书的主题:如何解释全球发展的不平衡。

第二章则将关注影响贫富的因素限缩到历史领域。并且奠定了全书的理论基础。作者首先罗列了经济增长的元理论:古典经济增长理论(斯密的分工市场理论和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新古典增长理论(强调资本积累)和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强调技术进步)。然后指出一些竞争性理论(这一部分本人更多的理解为一种中层理论,譬如地理论本身也带有分工市场不足的机制。文化可能作用于代表技术创新的变量,并未脱离元理论),例如地理假说、制度假说和文化假说。而本文关注的历史,正是地理、制度、文化这些深层影响因素的原因或机制。作者认为,历史作用的具体机制可以表现为路径依赖与多重均衡。这一提法显然受到Nunn的影响。历史对于社会科学的贡献可以表现在长期遗产研究(也就是历史对于发展的作用),提供自然实验和特殊事件(选题上可以细细揣摩!)。

从三章开始,每一章涉及一个历史主题。

第三章讲述了地理对于发展的重要性。地理除了通过贸易、疾病、“资源”诅咒之外,本书介绍了三篇历史计量文献。分别涉及气候波动如何带来农业起源、生物多样性对当代经济的影响以及灌溉农业与政体选择的关系。

第四章涉及制度对于经济的影响。因为制度形成之后具有很强的延续性,因此讨论制度的形成必然要考察历史。这一章大部分都在介绍相关的理论。仅提到两个例证,殖民地早期的死亡率对于后续制度的影响,以及殖民对于法律体系的影响。分别来自Acemoglu和La Porta的经典文献。

第五章关于宗教对经济的影响。宗教与经济的关系很大程度上由韦伯的经典命题引起,但是实证研究曾经并不支持。根据作者提供的证据,宗教影响经济的机制,在学科内比较公认的包括四点:人力资本积累、制度选择、冲突暴力和技术推广。

第六章讨论人口。19世纪之后的生育率下降、人口质量上升、性别比失衡都是具有历史意义的现象。作者首先讨论了一些关于人口的基本事实。然后结合实证研究,提出一些基本的理论和问题。例如人口增长到底是有益还是有损经济发展,性别比和储蓄率之间是否有关,中国历史时期是否存在抑制性生育模式。

第七章讨论历史上的疾病。经济史特别关注黑死病和1918年流感。前者导致了工资的大幅上升,是对于马尔萨斯理论的检验,也促成了欧洲的经济转型间接影响到了大分流。后者则主要是由于数据质量更好,从而对于研究大规模流行病影响提供了材料。除了突发性的疾病之外,热带被认为是阻碍赤道周边,特别是非洲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也是一个重要的研究。然而,Acemoglu使用二战后流行病学转型的机会测度了疾病对于经济的影响。结果认为消灭疾病导致的人口增长,抵消了生产力改善带来的正面作用,因此宏观上看疾病接触并不显著有利于人均收入。作者也介绍了自己关于中国的疾病研究:血吸虫(对于人口增长的影响)和东北鼠疫(对于移民福利的影响)。

第八章对战争的原因和影响分别介绍。战争的原因包括经济(倭寇)、气候(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的斗争)、宗教文化(十字军、宗教战争)。战争也会对于经济发展、人力资本和政治制度产生影响。而不同的历史背景测度出来的影响不一:有的研究发现战后经济可以迅速恢复,有的发现在长期有正面影响(以作者的太平天国研究和Acemoglu的法国占领为例),而二战中德军对犹太人的屠杀则在战后迟滞了俄国的发展。

第九章是哥伦布交换的一个简介。欧洲人发现美洲之后,兴起的大西洋贸易促进了西欧的崛起,而美洲作物的引入对于中国和欧洲的人口、城市化、冲突都产生了影响。

第十章讨论了移民对于经济发展影响的实证研究。族群多样被认为对经济既有刺激也有抑制作用。那些国家历史更长的族群后裔有助于经济发展。高技术移民对长期发展有利。工资差异、人力资本和文化都会影响到移民的产生。

最后两个专题讨论的问题更为集中。第十一章从历史视角分析了非洲发展的障碍,强调的是殖民者的恶性。通过奴隶贩卖和瓜分非洲,殖民者带来了一个经济空间布局不合理、社会资本底下、族群分裂破碎、跨国联系和冲突不断的非洲。带来长期的灾难。第十二章试图回答“为什么中国没有工业革命”,为了回答这个问题,作者将工业革命定义为19世纪生产技术变革带来的一系列变化,先对各种事实进行了描述。然后提出了四个可能的解释:要素禀赋、市场整合、技术供给(科举制度导致的科技投入不足)、制度创新(产权保护不力)。前两者的可信度较低。最后,作者对于本书进行了宏大的总结。突出了历史的重要命题和未来经济发展的愿景。

总体而言,本文对于历史如何产生影响的一批经典文献进行了融会贯通,是中文世界的第一次尝试(读此书时,我经常有又见老友的感觉)。从此我们拥有本土学者以通俗易懂的形式,对于受过一定教育的读者有理有据地说明长期历史对发展的作用,其对于中国社会科学界的意义,甚至可以与戴蒙德《枪炮、病菌、钢铁》,Acemoglu的《国家为何失败》相比。而对于专业人士来说,本文也提供了基础的文献和进一步研究的思路。可以根据相关的主题找到进一步研究需要的文献。作者筛选的文献基本来自于国内外一流期刊,研究成果也代表了相关领域的很高水平。

当然,量化史规模庞大,本文只能涉及到一部分的研究。由于本书强调历史对于发展的影响,无疑舍去了很多不是那么相关但是很有价值的量化史研究。比如Alesina等人对于犁与妇女地位的研究,涉及到性别不平等,并没有包括在本书考察范围以内。即使就本文考察主题内,文献也并没有完全齐备。例如韦伯关于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的研究已经有Andersen等人根据西多会数据予以推进。似乎可以作为宗教影响经济的又一个机制。又如哥伦布交换中,关于玉米对于非洲人口的影响以及奴隶后代、种植园经济对于美洲的影响还缺乏讨论。

另外一个可能的缺陷是关于对于政治经济学的内容有所欠缺。在Besley等人的研究之后,国家能力对经济的影响已经成为一个热门的研究领域。一般认为,国家与经济的关系存在一个两难的悖论:国家太弱成不了事,太强又缺少制衡。本文关注的Acemoglu的经典研究还是在讨论后者(国家对于产权保护如何形成),但是对于前者新出文献似乎没有涉及。事实上量化史领域相关讨论不少,作者本人关于改土归流和郡县制的研究就是对于国家能力的肯定。

根据本人与作者的交流,本书原有作为教材的打算。然而与萨缪尔森经典的经济学教材,或者计量经济学教材相比,本书显然没有给出足够多的技术性附录。而技术的提高(特别是因果推断技术的使用)也许是“第二代量化史”的最大贡献(参见Fenske和Hopkins几乎毫无共识的争论),技术附录对于作者当然并无难度,所以舍去未免可惜。也容易让历史学者认为“这不过老生常谈”。此外,虽然在第二章中给出了相关的理论,但是还略显单薄,理论的体系化程度还不高。由于国内的出版形势,一些内容忍痛舍去,加之审核时间漫长,未免有遗珠之恨。期待在修订版中能够有所弥补。

本人认为此书的主题存在三个张力。姑妄言之。第一是历史确实有用,但是那么有用吗?是一分两分,还是七分八分?第二是历史确实有用,但是否可以形成理论和经验?如果我们不能对未来进行预测,那么这还叫科学吗?第三是历史确实有用,那么现在怎么办呢?是锁在历史的陷阱里,还是找到突破的机会?这也许是和未来研究界和实务界需要共同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最后,本文存在一些细节上的粗疏。

本书的插图除了作者自制以外,多来源于网络,质量参差。多幅插图可能由于着色的关系,原来的彩色线条或者色块只能以黑白显示,这样就造成不少难以辨识的情况。如图1.12、图4.2。图9.6梅毒的空间地理分布,数值单位不明。

本书中外国人名较多,且每次出现都使用“中译名(英文名)”的方式,似乎只需要第一次出现时标注英文名即可。

另外,本文可能有手民误植,在此一并指出。

43页,“该模型的一个缺陷是技术进步,外生的假设”,逗号应属多余。

54页,图2.14中“特种多样性”应为“物种多样性”。

171页,“发展中国的人口增长速度慢于发达国家”应为“快于”。

229页,“疾病、瘟疫对经济发展不仅有负相影响”应为“负向”。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