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一位女士的画像》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一位女士的画像》读后感锦集

2021-02-07 02:49:0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一位女士的画像》读后感锦集

  《一位女士的画像》是一本由[美] 亨利·詹姆斯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56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一位女士的画像》精选点评:

  ●“我们完全可以做我们喜欢做的一切,在这个世界上,谁能够约束我们?有什么能够限制我们,谁有丝毫权利在这个问题上干涉我们?这完全是我们两个人的事,我们一句话就可以决定它!难道我们生下来是为了在忧愁中葬送一生,为了过提心吊胆的生活吗?我过去从来不知道你怕过什么!只要你信任我,你就再也不会感到失望!我们面前有着整个世界,这是一个广阔的天地。我觉得事情就是这样。” 五十章之后写得也太震撼了我哭死

  ●导师很喜欢的一位作家,也是技术流。

  ●我们捕获一个“伊莎贝尔”,这个伊莎贝尔就马不停蹄地去成为下一个“伊莎贝尔”。

  ●非常细腻的心理描写,每个人物都跃然纸上。结局过于仓促,也许有人觉得戛然而止才回味无穷,但我认为在此就是美中不足。印象最深的角色自然是拉尔夫,感动我很多回,赚走我数滴眼泪。女主则是我本人,标榜自己是独立女性,为了自由皆可抛,又蠢又自以为是,总想证明自己是特别的,还圣母情结老想着拯救自己的伴侣,终于吃了大亏。我但愿她能离婚,做一个真正独立的人——不需要去委曲求全来证明自己有价值的人。

  ●⭐️⭐️⭐️➕⭐️⭐️⭐️➕⭐️⭐️⭐️➕⭐️⭐️⭐️

  ●不管作者是否故意,这本大概都可以归类于“反奥斯汀”小说吧。而情感处理上又似乎比托尔斯泰“先进”一些,尽管还是有类似《战争与和平》里那种厌女情节……不能说是开放式结局的结局使得这本书也无法成就安娜式的壮大悲剧,当然了,没有爱哪有毁灭,有的只是自己选择的无边地狱罢了。

  ●起初觉得她傻。后来明白她是太骄傲。一股子劲觉得自己得奉献点什么。

  ●一会觉得像在看《傲慢与偏见》,一会觉得像在看《细雪》……

  ●读完想站起来给Henry James鼓掌。

  ●如果这本书砍掉一半的繁琐的叙事,在我心目中就是满分。

  《一位女士的画像》读后感(一):读《一位女士的画像》[美]亨利·詹姆斯

  世事难料,人心险恶,防不胜防。把自由当成自己“护身符”的伊莎贝尔,最终却使之变成了自己的“枷锁”,不仅落入彀中,还深陷其中放弃了自救。 伊莎贝尔是幸运的,带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自由精神的追求,带着新旧大陆三个男人或深情、或克制、或绅士的爱,还有时刻关注自己情感生活的挚友,还有后来的大笔遗产,本来可以轻易得到自己想要的生活,可是没来由的自尊、自信甚至是自负,蒙蔽了她的双眼——她要拯救一个对生活没有任何追求的男人,以及一个与社会隔膜的少女。 有的人可以拯救,而有的人其实已经是不可救药。奥斯蒙德就是不值得拯救的男人,甚至他的姐姐,甚至引伊莎贝尔入彀的梅尔夫人都清楚这一点,梅尔夫人之所以大费周章,其实不过是为了自己的女儿罢了。 洞悉一切的伊莎贝尔毅然又回到了意大利,但愿自由还会在南欧洲温暖的阳光下重新萌芽吧!

  《一位女士的画像》读后感(二):杂感

  

作为詹姆斯深为推崇的文学前辈,乔治·艾略特的影响几乎辐射于整本小说,詹姆斯曾提及《丹尼尔·德隆达》与《一位女士的画像》之间的关联;然而比起格温德琳,伊莎贝尔更酷肖多萝西娅,一个聪明、独立、怀有强烈求知欲却又涉世未深,略有些自以为是的少女怀着对丈夫错误的认知而陷入婚姻的泥沼。《米德尔马契》的魅力在于其丰富性,而《一位女士的画像》的魅力则来自于其精致,小说以女主人公来到花园山庄为始,以其重返花园山庄并离开为终,形成了一个闭合的结构,每一章节都如同一出精心设计的戏剧,起承转合自成一体,又完美地嵌入整体的模型。詹姆斯不愧是语言和心理分析的大师,即使如此细小的切入点也能徐徐展开,娓娓道来,伊莎贝尔逐渐认清婚姻真相却又不得不自欺欺人的矛盾如今读来更觉心惊。戛然而止的结局固然惆怅却亦是无解,误视无法避免,其他三个爱慕者的深情固然映射出奥斯蒙德的不堪和女主的悲剧但又未尝不是更深的反讽,女主对奥斯蒙德的爱随着对其认知的加深消逝了,但她自始至终也并没有爱过其他三位爱慕者。又或许即使她选择了他们中的任何一个,也不过是一次新的误视,新的深渊。这是一个残酷而非遗憾的故事,然而即使在书写残酷,詹姆斯的笔触仍是如此优雅,举重若轻而让人不小心忘记了残酷的本相。

  《一位女士的画像》读后感(三):《一位女士的画像》人物表

  

《一位女士的画像》亨利·詹姆斯著.项星耀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名著名译丛书)

* * * * * *

丹尼尔·特蕾西·杜歇先生:住在英国花园山庄;身患痛风病;不久后病故;其中七万英镑遗产给了外甥女伊莎贝尔;莉迪亚:杜歇太太;住在美国佛罗伦萨;后带着伊莎贝尔去欧洲旅行;拉尔夫·杜歇:杜歇先生的独子;哲学家;身体肺部不好;伊莎贝尔·阿切尔小姐:三姐妹中最喜欢读书的;拉尔夫的表妹;杜歇夫人的外甥女;老家在美国奥尔巴尼;被姨妈带到欧洲旅行;最后嫁给奥斯蒙德先生;卡斯帕·戈德伍德:伊莎贝尔的求婚者;来自美国波士顿;马萨诸塞州棉纺织厂老板的儿子;求婚被拒;莉 莲:勒德洛太太,伊莎贝尔的大姐;埃德蒙·勒德洛:莉莲的丈夫;曾负责岳父房子的出售;伊迪丝:凯斯太太,伊莎贝尔的二姐;(未出场)阿切尔老太太:伊莎贝尔的祖母;(未出场)阿切尔先生:伊莎贝尔的父亲、杜歇夫人的妹夫;(已故,未出场)瓦里安太太:伊莎贝尔的姑妈;未正面出场;亨利艾塔·斯塔克波尔小姐:《会谈者报》的记者,伊莎贝尔的朋友;沃伯顿勋爵:杜歇先生家的朋友;英国上层阶级激进派;住在洛克雷;有两个兄弟;四个姐妹,其中两位已嫁出;伊莎贝尔的第二位求婚者,后被拒;后曾借口喜欢帕茜接近伊莎贝尔;海考克勋爵:沃伯顿勋爵大姐的丈夫;(未出场)两位莫利纽克斯小姐,其中一位叫米尔德里德;普拉特先生:伦敦的旅馆经理;班特林先生:拉尔夫的朋友;后成为亨利艾塔·斯塔克波尔小姐的朋友;彭西尔夫人:班特林先生的姐姐;克莱勃小姐姐妹俩;其中一位叫安妮·克莱勃;马修·霍普爵士:医师;常给杜歇先生看病;塞兰娜·梅尔夫人:杜歇太太的朋友;出生在布鲁克林;曾撮合伊莎贝尔和奥斯蒙德完婚;据格米尼伯爵夫人言,其为奥斯蒙德旧情人;希拉里先生:律师;未正面出场;卢斯夫人:杜歇太太在巴黎的朋友;爱德华·罗齐尔先生:又称内德尔·罗齐尔,卢斯夫人的一位客人;阿切尔先生朋友的儿子;小时候认识伊莎贝尔;曾向帕茜求婚;凯瑟琳嬷嬷、朱斯蒂娜嬷嬷:修道院的嬷嬷们;吉尔伯特·奥斯蒙德:画家,住在意大利佛罗伦萨;没什么财产;后娶伊莎贝尔;艾米·奥斯蒙德:奥斯蒙德太太:在格米尼伯爵夫人婚后三年去世;帕茜:奥斯蒙德的女儿;据格米尼伯爵夫人言,其为梅尔夫人所生;格米尼伯爵夫人:奥斯蒙德的姐姐;格米尼伯爵(未出场);

本期编辑:腾飞中国;图片:来自豆瓣网

  《一位女士的画像》读后感(四):书 | 《一位女士的画像》读后感

  忘记是什么让我义无反顾地把这本冷门小众的名著体小说加入了书单,书的简介并不是那么吸引人,甚至显得无聊,但我知道支撑着我花了四天把它读完的东西的的确确是它本身。

  首先是非常重要的一点——易读。没有传统的外国小说那么复杂的人物图谱,作者自己也一直会提到“与故事无关的人、对话和事件就不写了”,所以出场人物简直屈指可数,再无分不清谁是谁的关于人名的困扰,而且每一个人名刚出现时都可以放心地动动脑袋去稍微记一下——他们肯定是会在之后的故事里有一席之地的,而且绝对都行不改名坐不改姓,全然不会有什么小名、昵称这种混淆视听的东西出现——这实际上就已经解决了阅读经典时的最大难题了。

《一位女士的画像》人物关系图

  当然,不可否认这是一本篇幅较长的小说,将近48万字,但我不会用“冗长”来形容它。事实上,对我有着绝对吸引力的,恰恰是那至少占了三分之二篇幅的心理描写。剧情是简单的,人是复杂的,所以关系才变得复杂,一切才跟着也复杂起来,再自然不过。读者沉浸的不是跌宕起伏的情节,而是变化莫测的主人公心境,这不失为一种新颖的写作形式,却也绝非枯燥乏味的单纯堆砌,细腻的描写让你看到的是真实,真实带来感同身受,感同身受带来理解,理解带来喜欢。我不得不承认,作者的另辟蹊径为我打开了一个新世界的大门——原来小说可以这样写。当角色们一一向我敞开心扉,我就成了全知全能的上帝,不能不去拥抱虔诚倾诉着的他们,不得不去爱他们了。

  正巧最近看了《当下的力量》和《终身成长》,还学了陈海贤的课《自我发展心理学》,我决定从心理机制和思维模式来谈谈我最喜欢的两个角色——女主伊莎贝尔和她的表兄拉尔夫。

  短评里我是这么说伊莎贝尔的:“ 女主则是我本人,标榜自己是独立女性,为了自由皆可抛,又蠢又自以为是,总想证明自己是特别的,还圣母情结老想着拯救自己的伴侣,终于吃了大亏。 ”是的,伊莎贝尔在婚恋选择方面和曾经的我简直是惊人的相似。我大三时候谈了一个男朋友,谈了两年,他对我很好,可是临毕业,双方父母都开始考虑结婚问题的时候,我选择了逃离这段关系。当我看到他家准备好的新房时,一种失去自由的恐惧扑面而来,一眼望到头的生活令我窒息。同时我也开始感受到毕业后我会进入一个更广阔的的世界,一个有更多可能的世界,我本能地不想被束缚住,就像伊莎贝尔在听姨母说要带她去欧洲迎接新生活的时候,她为了自由果断抛弃了好友心中她的“理想丈夫”卡斯帕·戈德伍德一样。以及,一种深深的自卑心理作祟——我若不能付出什么,我就是不值得被爱的。所以我们会拒绝好的——只因为我们觉得自己配不上,于是纵使伊莎贝尔对沃伯顿勋爵一见钟情,也在他向她求婚时选择了背弃自己的内心而成全自己的自尊——这高自尊又因为僵固型思维而变得十分脆弱,她认定自己是聪明的,便听不进别人的意见,在后来悲惨的婚姻里,也拒绝承认自己的选择是错误的——这会摧毁她的身份认同,她不能相信自己是愚蠢的短视的。她的僵固型思维还在后来为她贴上“一个好妻子”的标签,使得她对试图控制她的丈夫一再隐忍。

于是,她爱上了他,她急不可待地,热情洋溢地献出了自己——主要是为了她在他身上看到的一切,但同样也是为了她所赋予他的一切,为了她能给予他的一切。当她回顾这丰富的几个星期的热恋时,她在这中间看到了一种母性的因素——一个女人在觉得自己有所贡献,呈上自己的一切时的幸福感。

  除了僵固性思维、深度自卑以外,还有一点,也是我们共有的,导致一段亲密关系走向悲剧的重要因素——浪漫主义情怀搭配圣母情结。当我们得知伴侣一无所有一事无成的时候,我们的小我马上就把我们的爱意加强了,同时也是加强一种身份认同——说明我们的爱是真爱,不掺杂任何利益计算,我们在拯救伴侣的想象中,感受到自己的伟大,获得价值感,“帮助丈夫使他如愿以偿,这个思想牢牢地支配着她”,无意识地去完成了小我需要的爱情故事,实际则是上演了现实里的爱情事故。对总是惹祸的小我保持警觉,不去认同它,才能走上幸福的康庄大道啊。

  如果说我对伊莎贝尔的喜欢是出于一种感同身受,对于拉尔夫的喜欢则是出于敬畏与感动,就像见到星辰遍布整个天空,就像见到大海在脚下波澜壮阔。

他的安详只是点缀在他这片废墟上的几朵野花而已。

  起初他是很不起眼的,他有肺病,长得不怎样,外表因为常年病恹恹无法穿漂亮衣服而更加不讨喜,还是个总不好好说话爱开玩笑的人。大家对他仿佛就两种情感,要么同情,要么瞧不上。直到他要求他垂死的父亲修改遗嘱,将本来留给他的财产分一半给他的表妹伊莎贝尔,不可以说明是他的要求,也不能附加任何的条件时,我不由得对他刮目相看。他认为自己并没有爱上伊莎贝尔,我也觉得如此,至少不是男女之情的那种爱——他未曾为她茶饭不思,也不总想与她独处,实际上我认为他的爱,已经到达了更高的层级——伊莎贝尔是小我的奴隶,而拉尔夫则是完全舍弃了他的小我,假设要毛姆来写,他一定会说,拉尔夫有一颗金子般的心。当周围的人都试图占有、控制、利用伊莎贝尔的时候,只有他,默默地支持她,尽力成全她,即使她向他寻求意见,他也不会judge,至始至终是一个旁观者的态度去给予他的爱。沃伯顿对伊莎贝尔也是爱的,但他的爱是需要回应的,是对伊莎贝尔充满期待的,拉尔夫则不同,他完全不索求什么,也许是有期待,但是这个期待并不是一种对他付出的的回报,而是一种满足——看到伊莎贝尔幸福,他就感到满足,至于这个幸福由谁带给她,她如何获得,跟他有关没关,都不重要。就在我觉得他对伊莎贝尔的爱十分特别的时候,他对自己遗产的分配又再一次震撼了我——明明是一个不停在给予的人,却比任何不断索取的人都懂得感恩。我相信他的安详,不仅仅是废墟上的野花,而是充满了力量的小宇宙,他的内心是丰盈的,他对死亡是超脱的态度,他从不为了证明自己而去做一件事情,他只是听从内心的召唤,做他心里认为正确的事情。

  拉尔夫让我想到了一句话: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我甚至觉得,他已经达到了“无我”的开悟的状态,我相信他是幸福的,即使他英年早逝,因为外在的东西根本无法动摇他的内心,在生理上他是孱弱的,但心理上,他比书里的任何一个角色都要强大。

  不管怎样,我很高兴,我遇到了这本书,读完了它,断断续续,但酣畅淋漓,无论是写作方面,还是自我觉知上,都让我收获了良多。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