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土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土读后感锦集

2021-02-07 02:53:3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土读后感锦集

  《土》是一本由[日]长塚节著作,古吴轩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2.00,页数:33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土》读后感(一):普通的土,不普通的小说

  从编辑角度来说,偶然得知这一部日本近现代最重要的农民小说还没翻译,就赶紧找了译者,联系了英国翻译此书的Ann以及日本研究学者山形洋一。所幸在他们的帮助下,这本书即将出版。

  从读者角度,书中诸多自然描写非常生动有趣,不禁令我想起小时候在乡间田野里撒欢的生活。同时,我也了解了很多风俗民情,比如他们结婚要吃乌冬面这种。有一种在小说里学历史的感觉。

  其实这部小说讲了几段故事:堪次的妻子阿品,因为贫穷,所以用土法堕胎,得破伤风死去;堪次从打工的地方回到家乡,再次因为贫穷,地里收成不好去透偷玉米,长女阿次为了掩盖父亲的罪行,做了很多大胆的事情;阿次出落成人,受到村里青年的喜欢,但由于堪次的“变态”看管,恋情不得而终;阿品的继父卯平前来与堪次一家人生活,不料他与堪次的矛盾从堪次婚前就有了,现在更是层层升级。最终一场大火,烧光了家底,不过也让堪次与卯平能够和平相处了。

  归根结底,人是土里生,土里长,死后又变成一抔土,滋养其他生命体。作者真的是太会取名字了。

  《土》读后感(二):“不要为了消遣而阅读,为了痛苦阅读吧。”

  1910年写作的长篇小说《土》,标志着长冢节小说创作的成熟。

  二十年代初期(明治四十年前后),随着《棉被》《缘》(田山花袋),《足迹》(德田秋声),《土》(长冢节)等作品的发表,日本自然主义文学引来鼎盛时期。

  作品开头就是一副萧瑟冷清的描写自然环境的画面:“凛冽的西风大块无形地痛击着日渐萧疏的林木,终日被凌虐的树枝不时发出咻咻悲鸣。冬日将近西沉,斜晖黯淡。陡然间,西风不再呼啸,但树林上空的大片云团仍是灰蒙蒙的,似乎预示着下一次袭击。”这样的环境描写,就为全书奠定了一种凄凉萧索的基调。

  夏目漱石在为《土》作的序中写道:

  “我之所谓无人能及也者,是指书中所写皆是天然之事,长冢节君以外,从来没有人做过如此深入细致的研究。”

  “作者将鬼怒川沿岸的景色,诸如天空、春色、秋景、雪片、风声,都做了绵密的研究。田地里的庄稼、水畔的榛木,蛙声、鸟鸣,凡举在其乡土存在的自然风景,具有地方特色者,一点一画、无微不至,悉数纳入笔端。”

  夏目漱石所推崇的长冢节的对自然描写的功力,体现在长冢节对自然细节的描摹上。另外,他选取的意向如:“西风”、“冬日”、“斜晖”等都符合作者想要营造的氛围。

  夏目漱石对长冢节的另一个欣赏点在于:对作品中类型人物的刻画深入而准确。《土》中出现的人物,是最平穷、无知、可怜的农民。长冢节对他们深入而准确的刻画,和长冢节的家庭有一定的关系。长冢节的祖先是地方豪族,家中有许多佣人,长冢节对他们观察细致,把他们贫困、疲惫的生存状态写到了小说里。

  “不要为了消遣而阅读,为了痛苦阅读吧。”

  读完《土》,能感受到压抑,感受到自己仿佛被拖入泥泞。在感受这种痛苦的同时,读者也能真正观察在离东京不远的农村的农民生活,感受真,感受现实。

  《土》读后感(三):够真实,才是生活

  年过三十,也算是读过不少的书了,笔者始终有一个毫不动摇的信念,那就是一本好书,一本思想上有深度、故事上吸引人的作品绝对不是靠着作者在学校在家里看书学习就能编著写就,那一定是要阅尽千帆的人生阅历所得,因为字里行间的真实与人情味无法靠脑补,想象是说服不了人的。而日本短歌作家长塚节老师笔下的就是一个够真实的故事,长塚节本身作为地主阶级与农民佃户相处得很好,也非常喜爱农村的自然环境,丰富阅历成就了这部小说,可以说,这既是一篇小说,更是一篇记叙文。 故事发生在一个叫鬼怒川边的农村里,主角是一名叫堪次的农民佃户,这里生养他,他也在用一生在回报这片土地,故事里有他和家人辛勤坎坷的生活,还有他周围邻居的众生百态,还有他的东家,还有淳朴风貌、农耕劳作的生活图景,就像是一副日本版的《清明上河图》徐徐展开。既然是真是的生活,那就绝对不会只有四季轮回、岁月静好,所以我们会既可以看到堪次他的淳朴,也会看到他因为贫穷而偷窃,世界上不存在绝对的好人,再好的人,在某些视角里也会变成坏人。我觉得这种对于人性真实而复杂的还原描绘,很像余华老师的《活着》。读这样的书很有代入感,你会理解人物角色的所作所为,因为是生活,所以才无能为力,人无法抵抗生老病死,也没有办法改变这边土地刻在你身体血液里的观念与习惯。我觉得这本书的书名《土》取得很妙,土地才是这本书的主角,它默默地看着自己孕育的人类悲欢离合,一代代传承,每一粒沙都能讲述出太多的人间冷暖。 还是觉得,生活总是对底层普通的劳苦大众不怀好意,嘶嘶吐出恶毒的蛇信子,咬上一口,让蛇毒慢慢蔓延,没有解药,只能睁大眼睛等待毒发的那一刻。日复一日的每一天,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一个会先来到,但是,生活还要继续,跋涉还在继续。 好的文学作品就像是一面镜子,每个人都能在其中照到自己的人生,相信只要你翻开这本《土》,你一定会感同身受,书中有堪次,也有你,有我。毕竟,我们的生活不是鸡汤,是时候让一些真实的文字让自己清醒一下了。

  《土》读后感(四):生命的寄托与承载 ------评长塚节的长篇小说《土》

  

很难想象这部小说发表于一百多年以前。

也许是日本和中国属于东亚文化圈,并且受儒家学说影响深重的缘故,在读到《土》的时候,对小说的情节发展、人物的性格和价值取向,并没有太多意外的东西。其描述的农村生活环境和氛围,似乎和人们所认知的旧时中国农村有许多相通相近之处。

很显然,作者对农村生活是非常熟悉的,对农民和地主的生活景况,有深入的观察和研究,无愧于“地主”家的儿子。

书中的“男一号”主人公勘次的性格特征非常鲜明,很有点儿农民本色。情感上,他真心实意地对待妻子阿品。妻子病故之后,他进入了某种迷失状态,包括偷窃行为、包括和老丈人的对抗、算计和较量。当然,他的表现,符合其地位和性格发展逻辑。书中的“女一号”,勘次的女儿阿次,给读者留下的一直是一个美丽的少女的“影像”,质朴、可爱、聪明、能干。可能作为中国读者,更容易联想到沈从文先生《边城》里的女主角翠翠。这个人物鲜活且有个性。

至于小说里的东家,以太太为代表,知书达理且通晓人性,对人有大爱,对贫苦农民有深厚理解和包容。这和中国的当年的地主阶级本质上有共同之处。中国的地主阶级大多是深受传统文化熏陶,是中华文化的重要传承阶层,而地主阶级中的恶霸其实是很有限的少数。历史已经证明,所谓恶霸地主刘文彩、黄世仁等,都是编撰出来的假故事;就连著名的“半夜鸡叫”,也逃不出造假的泥沼。从这个角度上来看,在正确认识社会和历史脉络,保护传统文化方面,中国走了很大的弯路。

这部小说最具特色的,莫过于对细节的描写。包括对季节和天气的描写,对动物的描写,对景色的描写,对农村房屋的描写,甚至对农具----譬如“唐锹”的描写------“有一天,他的唐锹刃卡在了树根上,他想把它弄出来,结果发现把柄脱空了。再仔细一瞧,原来刀刃与把柄连接处的圆环,叫做镡的地方裂了一道缝......”。描写是那样细致和真切,不得不佩服作者的深厚的生活底蕴和优秀的观察能力。

有人评价说,他的细节描写与故事情节无关,因此打断了故事情节的发展。这不能说完全没有道理。不过,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也正是这部作品的独特价值所在。

不过,小说结尾部分勘次对老丈人卯平态度上的转变,似乎还是有些过于急迫和牵强,虽然有些评论对此也给出了支持理由。

这篇小说写的是土地,写的是农民,但本质上是对人性的探索和抒发。他的作者甚至早在一百多年前就故去了,但人性课题并无时间节点。人性的光辉与黯淡就如同土地那样,被永恒地寄托和承载。

  《土》读后感(五):自然主义的伟大作品《土》

《土》是日本作家长塚节的代表作,他的作品还是首次在中国翻译出版。日本的文学作品和著名作家我过读者知道的也不少,而长塚节这位作家和他的作品还是第一次知道。我读了的的唯一一部长篇小说《土》,马上被这本书所吸引,感觉到了这本书的分量。

作者对农村进行精细观察,体验生活,写出明治四十年代农民的真实生活,以非常真实的细节和细致的环境描写。主人公勘次,他的一家正生活在明治时代,农民们从早到晚都在土地上辛勤地干活,干了一年却没有攒下多少钱,其中的大部分收入都要用来交租,生活的困苦,让他们想方设法地挣钱养家,在耕种的季节,自己的土地却没有办法耕种,需要出去做工才有得到温饱,就像是一个恶性循环,贫穷者越来越穷,富有者却越来越富。正像书中一个背着孩子、走街串巷卖糖果的女人反复唱的一句歌词总想着过上好日子,到头来还是老样子……

阅读这本书,将我们带入到明治时期的农村,那是明治时期的鬼怒川,描绘了那片土地的农民在特定历史环境下众生相。《土》的真正难能可贵之处,就在于他是用用平视的角度将自己所闻所见写出来,更不可思议的是,他也是极少数真正懂得农民在想什么、写出了农民“所思”的作家。不仅写出了农村生活的各种细节,对农民的心理刻画尤其复杂和细致。虽是最底层的农民,他们并没有被“贫穷限制想象力”,而是有着丰盈、细腻的情感。细致刻画了最贫穷、无知、可怜的农民的生活。

作者在书中的描写非常精彩,文中有许多日本民间风俗及俚语的使用,如婚礼、葬礼的举办形式、饮食习惯、衣服服饰等,都真实反映了在日本明治时期日本人的生活,具有很高的文学欣赏价值,在民俗和史学方面也是非常有意义的。特别是对鬼怒川沿岸的景色描写,令人感到作者对这个地方的了解,天空云彩、春秋景色、冬天的雪景,田地里的庄稼、河水的流淌,青蛙的叫声、小鸟鸣叫,乡间的自然风景,令读者回到大自然一样。

这本书应该是日本文学中写农民最好的一部,在日本文学史上也算得上是一座里程碑,夏目漱石在该书的序中道:“不要为了消遣而阅读,为了痛苦而阅读吧”。读了这本书后,为那些有血有肉的农民人物而惆怅,为了生活和未来,还是要坚持和努力。

应该感谢这本书的翻译和编辑带给我们这么好的书。

  《土》读后感(六):其实我们很幸福

  因为我一直很喜欢读小人物,乡村这类的书拿来消遣放松,所以当我看到这本书时就毫不犹豫的拿来读了,也因为这本书是根据真实人物改编的作品,所以就更想去了解去看一看,那个年代那个境遇到底造就怎样的人和事。但是让我没想到的是,都这本书真的让人心理有种说不出来的苦。 长塚节的《土》主要是围绕勘次的妻子因病死后,勘次他们一家,他的女儿儿子还有老丈人,在那个年代食不果腹苦苦挣扎度日的故事。风格是一贯的日本人不着急慢慢的发展慢慢聊的感觉,但总有一种说不上来的苦,憋屈,虽说在小说中人与人之间的温情不断,东家无数次的帮助不计前嫌,大火中邻居们的帮助,和无论如何的努力也无法改变现实的挫败感和无力感,这一切都发生在那个年代那片土地,无法自给自足,无法生存的艰难。 在书中作者笔下农民之间人与人的小心思,贫苦和富有人家思想上的差异也无意间通过文字表达了出来。越穷的人越看不得别人比自己好:勘次赚钱被举报偷盗,背后各种闲话传言无所不有,因为自己得不到所以别人也不能有的自私嫉妒,就算在最后勘次看似改邪归正,也是因为不想遭报应为了自己的私利而改过,也不是发自内心的反省,这种小心思小细节在书中体现淋漓尽致,真的是有趣。而他们的东家多次不计前嫌的帮助这些贫苦农民,勘次偷盗东家出钱让他躲过牢狱之灾,自家火灾也没有跟勘次计较拿钱帮助他们度过难关,不畏宰相肚里能撑船,为何穷人一直穷,而不是团结一起致富,可能是因为那个年代造就了那一代人,也成了那一代人的牺牲品。 作者在书中还写了很多日本的习俗文化,丧葬嫁娶,吃穿用各种习惯,如何耕种季节变化如何生存都写的非常精彩和细致,从各种小细节体现出来,真是惟妙惟肖。各种大自然的景色和人们的心情和苦难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无不赞叹作者的文笔之精妙,让人赞叹。 我想能写出如此生动的文字小说,是离不开作者身边的人和他生存的环境的,作者作为一个富农家庭生长起来的公子,能体会到他身边最贫苦的农民的思想,也是很厉害的。作为长塚节生平唯一一篇长篇作品,就让农民文学在日本有了一席之地,怎能不好好推荐?如果小伙伴喜欢日本文学推荐给各位,值得一读,推荐给你们。

  《土》读后感(七):其实我们很幸福

  因为我一直很喜欢读小人物,乡村这类的书拿来消遣放松,所以当我看到这本书时就毫不犹豫的拿来读了,也因为这本书是根据真实人物改编的作品,所以就更想去了解去看一看,那个年代那个境遇到底造就怎样的人和事。但是让我没想到的是,都这本书真的让人心理有种说不出来的苦。 长塚节的《土》主要是围绕勘次的妻子因病死后,勘次他们一家,他的女儿儿子还有老丈人,在那个年代食不果腹苦苦挣扎度日的故事。风格是一贯的日本人不着急慢慢的发展慢慢聊的感觉,但总有一种说不上来的苦,憋屈,虽说在小说中人与人之间的温情不断,东家无数次的帮助不计前嫌,大火中邻居们的帮助,和无论如何的努力也无法改变现实的挫败感和无力感,这一切都发生在那个年代那片土地,无法自给自足,无法生存的艰难。 在书中作者笔下农民之间人与人的小心思,贫苦和富有人家思想上的差异也无意间通过文字表达了出来。越穷的人越看不得别人比自己好:勘次赚钱被举报偷盗,背后各种闲话传言无所不有,因为自己得不到所以别人也不能有的自私嫉妒,就算在最后勘次看似改邪归正,也是因为不想遭报应为了自己的私利而改过,也不是发自内心的反省,这种小心思小细节在书中体现淋漓尽致,真的是有趣。而他们的东家多次不计前嫌的帮助这些贫苦农民,勘次偷盗东家出钱让他躲过牢狱之灾,自家火灾也没有跟勘次计较拿钱帮助他们度过难关,不畏宰相肚里能撑船,为何穷人一直穷,而不是团结一起致富,可能是因为那个年代造就了那一代人,也成了那一代人的牺牲品。 作者在书中还写了很多日本的习俗文化,丧葬嫁娶,吃穿用各种习惯,如何耕种季节变化如何生存都写的非常精彩和细致,从各种小细节体现出来,真是惟妙惟肖。各种大自然的景色和人们的心情和苦难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无不赞叹作者的文笔之精妙,让人赞叹。 我想能写出如此生动的文字小说,是离不开作者身边的人和他生存的环境的,作者作为一个富农家庭生长起来的公子,能体会到他身边最贫苦的农民的思想,也是很厉害的。作为长塚节生平唯一一篇长篇作品,就让农民文学在日本有了一席之地,怎能不好好推荐?如果小伙伴喜欢日本文学推荐给各位,值得一读,推荐给你们。

  《土》读后感(八):土:不要为了消遣而阅读,为了痛苦阅读吧!

对于乡土文学的认识还停留在费孝通的《乡土中国》,去年有幸再次拜读新版的《乡土中国》并触发新的感悟,随着社会不断的变迁,费孝通所定义的乡土性开始发生巨大的转变,不仅仅体现在乡土性的表面,更深层的地方也在发生着变化。

而此次所看的《土》则是日本小说家、诗人长塚节的代表作,也是他唯一的长篇小说。之前多个朋友强烈安/利这本书,称其是近年来看过得相当好看的一本乡土文学,便决定无论如何也要抽时间拜读一番常非常翻译的这版《土》。

说实话这版《土》的书封并没有小说的内容那样出彩,但是却能透出乡土气息,突出其厚重感。这部书的序言是由夏目漱石所作,当我读完这本书时才明白夏目漱石作序时说的那段话:我的女儿长大成人后,想要去音乐会或是帝/国剧院时,我必会要求她读一下《土》。她肯定不喜欢读这部书,更愿意去读一本她感兴趣的恋爱小说。但我那时会给女儿忠告:不要为了消遣而阅读,为了痛苦阅读吧!为了参考,为了认知世情,为了在自己的人格上投下可怕的暗影,忍耐着读下去吧!

是的,读这部作品的过程的确很痛苦,没有吸引人的故事情节,只能迫/使自己静下心来体会作者写作时的意境。长塚节将生活在最底层的农民,那些土生土长的可怜的农民卑微到极点的生活状态跃然纸上,让我们对于明治四十年代农民的生活有了一定的认知。而出身于地方豪族的长塚节更是将那些农民的无知、卑/贱、迷信、天真、纯朴、贪/婪……以及无法想象的一切都一一看在眼里,写在《土》中,足见长塚节对于这些贫苦农民十分的了解,所以对农民内心的描写才会如此地深入。

其实《土》这本书很简单,故事主要是围绕着农民堪次生活的这片土地上人和物展开详细的叙述,可以说是一个农村生活状态的真实写照。长塚节对于农民的劳作以及四季状态很是熟悉,所以在看这篇小说时不会让读者有与生活的脱节感,甚至会不自觉地融入到作者构造的意境中去,亲身感受农民耕种时的辛苦。文中大量日本民间风俗及俚语使用比如葬礼、婚礼的举办形式、吃食、穿着等,虽读起来颇为难懂,却更加体现其乡土气息的浓郁。

对于长塚节这部小说平淡的叙述一年四季各类风俗仪式的写法,缺乏吸引人的故事情节,的确很难引起读者的喜爱,但是却可以让读者从平淡的叙事中看透人性,看透悲剧之下的面孔,当你静心品读的时候或许看到这本书里除了悲惨便是那难以言喻的苦了。

  《土》读后感(九):订正一处错误

  

本书(主要在第十章)举凡提到“玉米”之处,均应改为“高粱”。

玉米与高粱长相有点类似,最大不同就是玉米果实俗称为棒子的,是长在腰间。而高粱的果实也就是穗子,是在顶上。另外,高粱很高,比玉米高很多,普普通通的都在2米以上。

玉米棒子是掰下来的,不用刀割,玉米穗子一般指茎秆顶上的花序,穗子不是用来吃的,也用不着割。高粱才会割下顶上的穗子。读到第十章的相关叙述,对于熟悉这两种农作物区别的读者来说,会觉得很纳闷,怎么会割玉米穗子呢?为什么要把玉米掰弯下来再割呢?如果将“玉米”替换成高粱,就全顺理成章了。(不太了解怎么收获这些农作物的读者可以看一下李子柒的视频,就一目了然了。)

一个难以饶恕的错误。不过这个错误的产生,译者自己也觉得莫名其妙。

译者原稿用的是“蜀黍”,因为日语原文就是用的这两个字,而译者的原则是能尊重原文的话,尽量尊重原文,因此虽然“蜀黍”这个词不像“高粱”那么常见,译者仍然保留了“蜀黍”。(另外一个原因就是译者家乡方言里,高粱就是叫蜀黍,蜀黍这个词我听起来更亲切,算是译者的一点私心吧。)

后来,编辑给译者发来的修改稿里,“蜀黍”一律改成了“高粱”,大概是因为高粱一词更常用吧。译者对此没有坚持己见,高粱就高粱吧,不管是不是农村人,凡是读过莫言的人,谁不知道高粱呢?还是高粱更深入人心啊。

唉,可是,拿到成书以后,一看,“高粱”居然全变成了“玉米”!

可能是校对改的吧,唯一支持这样改的原因可能就是百度百科的一句话:有些地方也将玉蜀黍(玉米)简称蜀黍。

……

另外,第156页,“军队是不会征用白马的”,在这句下面译者有一个注释,成书也删掉了,但译者仍认为应该保留,毕竟一般读者都不会知道军队为什么不征用白马,译者自己之前就不知道,是查找了相关资料后才知道的。

原注释:

军队不征用白马是由于白马比较显眼,容易成为敌方攻击的对象。小说的时代背景在日俄战争前后。

……

(后续发现别的问题,再跟大家报告)

  《土》读后感(十):土地里的文学家

  说到农民,你脑中浮现出来的第一个字会是什么?在读完这本书后,我想最符合、最贴切的必定是这本书的书名:《土》。

  世间万物自泥土中酝酿生长,死后又回归大地。无论生前如何,死后都化为一抔泥土。书中一开始,男主人公的妻子阿品因用土法堕胎去世了,在她的葬礼上,长塚节这样写道,“阿品一直都是赤脚,她的一生几乎每天都是踩着泥土度过的。土里生,土里长,如今,她又归于尘土,除了中间隔着的一层松木板,她的双脚可说是永远与土相接了。”这或许是长塚节想要表达的主题之一。

  农民无法离开土地,土地为他们提供生机与希望,也牢牢捆绑住他们。明治维新虽使日本跻身强国,却并没有给农民带来切实的利益。西南战争导致的财政崩溃,继而引发了通货膨胀,时任财政大臣的松方正义采用了通货紧缩的经济政策,导致农民由于无法应对高昂的成本而陆续破产,仅1877年一年,全国自耕农中就有47%被迫卖掉土地,成为佃户,即使农民颗粒无收,也要缴纳地价的3%和1%的地方税。

  书中的勘次一家正生活在这个时代,贫农们从早到晚都在土地上辛勤地工作,却没有办法攒下钱来,大部分收成都要用来交租,在最适宜耕种的季节,只能扔下自己的土地不管,得去做日工才有饭吃,就连肥料也只有富裕的农户才用得起,如此一来,就像是一个恶性循环,贫穷者愈发贫穷,富有者愈发富有。就像勘次常哼的那首歌一样,“总想过伤好日子,到头来还是老样子”。穷人之穷,各有各的不幸,并非因为不努力。

  作者长塚节对农民又抱着怎样的感情呢?出生于地主阶层的他,并没有摆出高高在上的姿态,而是对乡村的风物以及农民的生活有着深刻的体察和准确的把握,对于造成农民困苦的原因也直言不讳。主人公勘次一家在现实生活中是真实存在的,书中还有一位善良的东家太太,多次帮助勘次一家,并为勘次提供工作,她正是以长塚节的母亲为原型写作的。在《土》出版以后,他们仍旧在鬼怒川的那片土地上生活着。由此,我们可以推断,长塚节对于农民的态度是满怀亲切与关怀的。

  夏目漱石一眼穿视所及的,是“既无教养也无人格,蛆虫般可怜的”农民。我却觉得并非如此。作者笔下的勘次一家,是吃苦勤劳农民的缩影,贤惠善良的妻子阿品协助丈夫共谋生计,迫于生活,她先后两次土法坠胎,终因不慎染上破伤风又无钱疗治,抛下一双子女和贫寒中相濡以沫的丈大含恨死去。她去世后,原本品质尚可的勘次愈发自暴自弃,偷窃、对丈人粗鲁不孝、对女儿有强烈的控制欲,幸得女儿阿次,善解人意又纯洁勇敢,她尝尽父亲“偷盗癖”带来的苦果,但又能理解父亲所以为此的苦衷,极力为之分忧。书中能匹配上夏目漱石“蛆虫”一词的,似乎只有勘次一人,而细数勘次发生变化的源头,就在妻子的突然离世。或许长塚节矛头直指的对象并不是农民,而是对农民的过分剥削与压迫。

  从历史上看,勘次性格是明治维新后日本农村实情的一面镜子。本来,有压迫就有反抗是尽人皆知的规律,可《土》里所描写的,恰恰相反,似乎有压迫就有奴性,压迫愈深,奴性反而愈重。相较于鲁迅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长塚节只停留在了前半句,他不满现实,对农民寄予同情,为打破他们的困窘与无知,遵从正冈子规的告诫,在村里研究竹林栽培和烧炭技术,开拓各种文化教育活动,这是长琢有别于书斋里的文学家的可贵之处。但从我们今天的角度看来,他所给出的并不是根本的解决方法。

  .《土》无疑是日本农民文学中的一座里程碑,描绘了特定历史环境下农民的众生相,夏目在序中评价道,“不要为了消遣而阅读,为了痛苦而阅读吧”,阅读它能让你沉下心来,进入那片明治时期的鬼怒川,读懂那片土地,和土地的子民。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土读后感锦集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