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河边缘006:X生物》读后感精选
《银河边缘006:X生物》是一本由杨枫 / [美]迈克·雷斯尼克 主编 / 陆秋槎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6.00元,页数:32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银河边缘006:X生物》读后感(一):简评三篇原创小说
《龙骸》延续了海漄《飞天》的核心创意,是对神话生物中国龙的一次近距离生物学解剖。龙生活在哪里?为什么能飞天?又为什么追逐闪电?作者的设想新颖、大胆、成体系、有逻辑,令人有豁然开朗之感。这个异常精彩的创意用《飞天》和《龙骸》的故事来承载似乎还是不够味儿,如果能发展成为一个长篇就更好了。
《没有颜色的绿》是一篇非常硬核的语言学科幻。真的,什么自杀案推理、三人百合都不是重点,重点就是作者陆秋槎设想了一个人工智能全面侵入人类文字表达领域的近未来世界,以及描绘了三位女性如何适应和抗争这个大的趋势。小说采用了一种生活自然流的写法,也就是几乎完全没有drama的情节,甚至情感逻辑上还有一些脱离断裂的感觉(真正的生活不就是如此吗?),不像一篇经过打磨的文学作品。嗯,就看读者接不接受这样静水深流式的原生态生活了。
《墓志铭》是杨晚晴的出道代表作,这是一篇打磨得非常圆润的作品。小说的核心构思是回答一个经典的 what if 提问。实话实说,最后给的答案并不是那种电光火石破惊天般的牛逼答案,甚至还可以有争论的空间。不过这篇小说比其它同类的点子型科幻强的地方就在于创作层面的成熟度,从人物的设置,到符合人物的语言、到场景的切换,再到情感的插入,都让作者安排得明明白白,妥妥当当,舒舒服服。这就是成熟作者的功力。
《银河边缘006:X生物》读后感(二):【钛艺刊评】中国赛区的故事小评
本期银河边缘中国赛区的故事佳作频出,非常值得一看。
陆秋槎的《没有颜色的绿》是一篇重在设定的语言学科幻小说,故事本身较为平淡,而考究细致的设定引人入胜。从事AI研究的朋友曾经跟我提过,越是优秀的AI论文,其中所蕴含的公式就越少。寥寥数条公式被AI自身用以大量迭代,不断运算拟合追寻最优解,最终的结果是AI成为满足其创造者目的的黑箱,其输出结果符合大量的检验,但具体过程无人清楚。毫无疑问,在语言学方面,AI这种强大的工具也将呈现出明显的黑箱性。届时,习惯于依靠AI这种工具的人类将面临非常尴尬的局面——在大部分工作完成得非常优秀的情况下,AI必将被继续被使用下去,但一旦某些结果出现纰漏,这也将无人能知。最终莫妮卡的自杀成为这种无解状况所造成的一个悲剧性的结果。(当然,总觉得莫妮卡可以不自杀,这种情绪以自杀作为承载方式总觉得还是有些轻薄了。)
晴姨的《墓志铭》在设定上像是一篇三体的同人文,同时整个文本的状态被打磨得非常完美,文笔自不必说,故事层面上男主自己面临死亡的痛苦与人类文明即将灭亡的悲戚相互交织,细腻的人物刻画使这种情感表达更显自然真挚。最终故事的结局比较开放,让男主以拉格朗日点的重逢作为结尾更显满足与意难平。
海漄的《龙骸》是一篇以解剖假想的中国龙作为基础设定的作品,与龙的遭遇和解剖过程润笔细腻,使读者置身其中,上次带给我这种阅读体验的作品还是石黑达昌的《冬至草》。遭遇与解剖乃至据此研发出飞艇的整个过程又与近代史的大量史实结合,亦真亦幻,虚实结合,使得阅读体验更上一层。
《银河边缘006:X生物》读后感(三):原创类文章简评
对于《银河边缘》,我的关注点一直在原创版块。和其它科幻平台相比,《银河边缘》对作品的选择更加倾向于多样性,例如第一期鄙人和梁老师的科幻推理,李盆老师的《零故事》;第三期宝树老师的《天象祭司》中,甚至没有出现一个超出现有科学知识的设定。这些作品的选择,可谓在“科幻”这一类型文学的“边缘”疯狂试探,一旦成功,便能够拓宽科幻的边界,打开全新的领域。
第六期的三篇原创故事,同样在类型的扩展上做出了自己的努力。
陆秋槎老师《没有颜色的绿》,专注于语言学与AI。提到语言学科幻,最著名的要数特德姜的《你一生的故事》,但与特德姜与外星文明相关的大尺度故事不同,《绿》将视线集中在了三维女科学家的百合……不对,友情上。故事以莫妮卡的自杀为悬念和主要的情绪点,主角二人在探索莫妮卡之死的同时,一步步揭开三人的过去,以及语言学AI的主设定。不知是不是初次试水科幻这一类型之故,个人感觉陆秋槎老师在推理要素的应用上过于克制了一些。也许是我太过期待文末的推理与反转了吧,读到最后,总有些意犹未尽的感觉。
海漄老师的《龙骸》继承了他本人一贯的风格:以某个历史事件或历史物品为引导,讲述一个“what if“的故事。在我看来,海漄老师的作品有两大特点:一是他选择的历史都来自中国,为洋味十足的科幻注入了足够多的中国元素;二是他的语言有一种禁欲系的风格,即便在激烈的冲突中,情绪刻画也十分克制,给整篇文章带来了一种纪录片式的质感,与”what if“的选题相得益彰。在我看来,如果故事最后,主角能乘着研究龙制作出来的飞艇,和帝国主义干上一架,就更加完美了。
同上述两篇作品想比,杨晚晴老师的《墓志铭》是一篇更加”传统“的作品。从人物的小情小爱切入,通过科幻要素的引入,逐渐扩大到星际级别的大事件,最后小人物的感情同大尺度的危机,收束到同样一种情绪。晴姨是近些年来炙手可热的科幻作者,在多个平台和颁奖典礼上都能够看到他的身影。更可怕的是,听说《墓志铭》是他的处女作!回头看看自己的黑历史……呃,请允许我去自闭一会儿。
据说第七期银边有四篇原创,十分期待!
《银河边缘006:X生物》读后感(四):当次自愿书托,这次原创区确实值得一读。。。。
很开心收到银河边缘006期《X生物》,这期三篇原创作品都超级抓人~
翻开目录看到作者陆秋槎还愣了一下,这不是我喜欢的推理作家吗!居然跨界写起了科幻~《没有颜色的绿》开篇也带有推理范儿:在语言学AI大行其道,人类只能从事翻译润色修改工作的未来,女主收到了青年时代合作伙伴自杀的消息。通过一段段回忆,作者勾勒出人工智能发展终将逸出人类智力范畴的未来:这究竟是福是祸,选择结束自己生命的科学家交出了自己的答卷。但作为主视角的女主为全篇保留了一抹暖意的亮色:就和没有颜色的绿一样,也许在特定境况下,人类的生命与思考仍有意义。这篇小说将计算机、语言学、人工智能的前沿理论完美融合入舒缓、略带伤感的叙事节奏里,风格辩识度非常高。
《墓志铭》是杨晚晴老师关于人类死亡与命运的思考,主角个体生命的终结与人类文明面临覆灭互相交叉,相当具有传统科幻的宏大冲击力式阅读体验,同时兼具细腻的人物心理描写,令人动容,我很愿意想像作品的开放式结局能引导向一个仍有希望的未来。
海漄的《龙骸》是用科学角度解剖“龙”这一幻想生物的奇趣脑洞。每每看到作者将龙的特性与真实物理性质一一对应,如榫卯契合,真是令人拍案叫绝。要是能看到此设定下的中长篇作品,就更令人期待了~
《银河边缘006:X生物》读后感(五):【雨枫试读】你和科幻之间,只差一本《银河边缘》
近几年科幻相关题材大热,书籍也好影视作品也好,不仅国外,国内也涌现出优秀的作品,让人有一种国产科幻崛起的感觉。这本X生物,是《银河边缘》系列的第六辑,里面收录了数篇优秀的科幻作品,囊括了国内外一批优秀科幻作者的作品。
开篇的《科幻宠物起名指南》更像是闲暇午后的漫谈,仔细看了里面提及的宠物名,也许同好们仅通过宠物名,就能确认对方科幻爱好者的身份,从而收获相视一笑的喜悦。而大多数非科幻迷,也不会觉得这些名字太违和。
《星星闪闪亮》是我在本书中最喜欢的一篇,行文上有一种娓娓道来的感觉,如后记所言,追逐和搜索的套路,是成功的代名词。我仔细思考了一下,如果我也如文中的主角一般,发现了潜藏的神秘事件的线索,也许也会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循着线索是追逐真相,仅仅是为了满足好奇心,尽管,这个真相可能是无用的。而好奇心正是探索的源动力,也是我们热衷于科幻,畅想未来世界的原因。
《二十六只猴子,亦即深渊》在特别策划·X生物章节,在生物前面加了X,本来以为是异化生物,或者《猩球崛起》那种感觉,实际却更像是都市怪谈或者《致命魔术》的感觉,数量不定的猴子,无法探知原理的魔术,无从了解的猴子的行踪,仿佛一切本来就该如此,虽然好奇却不得其解,似乎窥见了真相却其实一无所知,细思极恐的是里面广告中明明是二十四只猴子。只能说,主角的经历比《星星闪闪亮》要幸运的多,只要找到接盘侠,就能从深渊中全身而退。
《没有颜色的绿》是中国新势力章节的第一篇,我也看到了许多关于这一篇的书评,行文风格较为含蓄,这也与作者的教育背景有很大的关系吧,描绘的是人工智能充满人类生活后的情景。文中的“我”从事的工作,是在人工智能发展之下,会被逐渐替代的工作,并且“我”越从事越意识到这一点。这和现今的一种讨论有着相似之处,人们的文字书写和阅读能力随着浅阅读的盛行,持续性的减弱。文章触动我的两个点,一个是自动化设备过于方便,另一个是“黑箱”的概念。自动化设备过于方便,让人有被监视的感觉,语音太逼真,所以不得不选择二十年前的合成器。这不就是现实生活中大数据之下,隐私被利用的真实写照嘛。而“黑箱”的概念,可以简化为我们日常都会使用灯泡,但大多数人并不了解灯泡的原理,从按下开关到电灯亮起,中间的过程在“黑箱”里面。这不仅是“我”会面临的窘境,也是未来在人工智能飞速发展之下,我们将面临的窘境。而贯穿文章的,“没有颜色的绿”,则谈到了深层次上,无意义与存在即合理的迷思。一篇文章能够引发思考,应当是成为作品的第一步吧。
总体看下来,并没有想象中那样惊叹于作者们的脑洞和奇思妙想,但行文故事足够有趣,并不是好莱坞大片那样才是科幻,科幻也可以是质朴的和具有文学性的,正如宣传语所说,你和科幻之间,只差一本《银河边缘》。
《银河边缘006:X生物》读后感(六):【雨枫试读】论科幻的阅读门槛
第六期《银河边缘》拿到手后几天都在新单位干体力活,打字排版交岗位报告,所以一直等到周末才有时间看。
但是令人奇怪的是,人类的选择。通常进化系统决定人类永远向往轻松和懒惰,因此,所有要动脑子的大活都会留到最后,在这一本书中,我承认自己阅读门槛最低的是中国写手的两片文《没有颜色的绿》和《墓志铭》。其他的好几篇我几乎没有看懂,净在瞎猜。
《没有颜色的绿》中对于人类语言的探索和人工智能的想象,其实令很多文字工作者十分恐惧,有一天我会被电脑所取代吗?大多数人类都认为只有机械性的文字工作才会被取代,但是结果呢,也许所有的诗词只是电脑的数据库和算法就能解决的问题。记得学生时代我对宋词挺感兴趣,试着填词。而我的室友本科背景专业是计算机,她就用计算机算法先找出宋词中经常出现的字词,然后拼凑了一下,听起来也挺优美的,当然这并不是人工智能,这是人工+智能。但是从中可以看出的是,所谓的天才和艺术,也许在算法和海量数据前会沦为笑柄。
刘慈欣的《诗云》中也是秉承了这样的信念,理工科直男审美似乎偏向结构化和逻辑化,看得令人发冷,但总体来看并不违和,所谓的感性、审美、灵感,未必就是人类的专美,信不信机器能够学习?信不信机器也会创造?信不信机器某天能够取代?
我信。
不是因为悲观,而是因为客观。
然而那些润色的人会不会继续存在呢?我想,在一定时间段还是需要的,就像这本杂志,其余外国翻译的几篇小说真的需要本土化润色,降低阅读门槛,但考虑到目前出版行业的各项复杂规则,这似乎也挺为难。
那篇《墓志铭》描绘的未来既讽刺又真实,肯定会有那么一天。人们曾经说,现代科技拉近了人类的距离,把地球变成了村落;然而学科分化的发展,已经造成不同专业之间无法相互理解。以前老话说,隔行如隔山,现代医学更是如此,脑外能理解消化吗?心肺能理解皮肤吗?中医能理解影像吗?
那文理之间呢?艺术之间呢?工科之间呢?
有的艺术生很多连二元方程都学得磕磕绊绊,他们怎么理解解析几何?
文科生函数都搞不定,怎么理解导数和极限?
很多小公司的财务连等比数列都不会算,更不用说房贷利率和年限了。
既然知道这些东西没人懂也没人看,那么这些程序自然就会被打包被隐藏,因为无人能审读。
然而这可能是又一个悲剧,据说有的大神写的论文,没有审稿能看懂,所以一会没法得到承认。
这可能就是超越所属时代的悲剧吧,计算机只能判定0和1,却无法回答为什么。
《银河边缘006:X生物》读后感(七):【雨枫试读】从未知到幻想
中国科幻的热潮随着某体的风靡而高涨,随着《流浪地球》盛极一时,可紧随其后的却并不是黄金时代,大潮席卷而过后并未诞生多少优质的科幻文学,科幻电影亦仅昙花一现,随陷入消沉。近年来,几本科幻刊物停刊,《科幻世界》未见起色,在科幻文学刊物硕果仅存的当下,《银河边缘》的诞生和坚持令人欣慰,虽然出版周期不定,但优质的内容仍让人期待。这本主题MOOK杂志每期划定一个主题,以此选题刊文,既有世界名家经典作品,也有中国科幻新星独特幻想。围绕选题创作的优势是既可以横向地观览千奇百怪的脑洞,也可以纵向比较每篇文章的质量优劣。
本期MOOK的主题是X生物,即如刘维佳所说,从人类开始记述历史,无论是从绘画、音乐还是文字,迥异于自然之外的生物都屡见不鲜,从远古人类未知的臆造,到现在仰望星空的幻想,“异”始终存在,这可以是科幻的一个子分类,可以展现非凡的想象力。
《星星闪闪亮》像一篇现代童话,如果每个孩子都有一个自己不知道的天赋,它在不知不觉间影响着孩子的人生,世界将呈现怎样的面貌?《可否一聊》则是一篇异星异类的小说,语言在沟通中的变异给星际旅行的人带来某种无法解决的困境。作为经典作品,这两篇文章胜在独特,让人无从捕捉作者的灵感来源,却又深陷其中。
在外国作品中,按照喜好顺序依次是《空气与水》、《志愿除魔,你来吗?》、《更快的枪》、《二十六只猴子,亦即深渊》。几篇小说分别涉及到了外星文明、残暴怪物、时空穿越和未知异境。可以看到科幻的范围极为广泛,即使在限定的主题下不同作家擅长讲述的故事也千差万别,但核心的趣味性是短篇科幻小说的锚点。
在中国新势力中,按照喜好顺序依次是《龙骸》、《没有颜色的绿》、《墓志铭》。大约很多人喜欢海漄这篇以中国龙为创意的历史科幻小说,以科学的解释赋予虚构生物以真实性,让人眼前一亮。如果非要说缺点的话,这篇小说篇幅太短,揭开龙的秘密只是序章,它还应该有更多的发展,一些设定上的毛刺也需要剔除。曾听闻小刘有篇类似文章,讲述建立在西方火龙和东方水龙基础上的蒸汽文明,似乎立意更胜一筹。陆秋槎本是新兴推理作家,推理文学本就是可读性最强的文学类型,此次将科幻和推理融合在一次,也让人很惊喜。杨晚晴,若没记错,应该是科幻圈的老人了,早在九州出毁灭城市系列故事的时候就有了解,这一篇文章略微平淡,科幻言情略有乏味。
还有一篇文章是《永生致死》,在很多影视文学作品中都将永生当做一种诅咒和惩罚,不会死亡的人类社会将如何演化,的确很有趣,不过故事最终走向智能AI的觉醒,落于窠臼。
回忆了一下以前读过的书,长篇小说中能够符合X生物这个选题,又值得推荐的小说,一本是马伯庸的《龙与地下城》,一本是乔治.R.R.马丁的《图夫航行记》,当然克苏鲁系的小说在讲述X生物惊悚诡异上,也不遑多让。
《银河边缘006:X生物》读后感(八):【雨枫试读】稀奇古怪生物的启示
看这一期《银河边缘》以前,我都不知道有这么个刊物,看了这一期我才发现,竟然还有这么好看的科幻,错过前几期真是天大的遗憾。
第六期《银河边缘》主题是各种关于奇奇怪怪生物的故事,呃,都是一些中短篇,其中有星云和雨果的提名作品,也有一些新的原创科幻,风格也多种多样,有猎奇的,有玄幻的,有一本正经科普的,等等。
第一篇《科幻宠物起名指南》就吸引了我,毕竟是歪果仁写的,里边的出现的都是歪果仁和歪果神的名字,怎么说呢,我对歪果仁的名字还真不熟悉,不过歪果神的名字还是有点霸气的,比如飞马珀伽索斯。当然,作为根正苗红的天朝人,要让我给奇奇怪怪的生物起名,我肯定得用天朝人和天朝神的名字,比如日天犬啊,阎罗土啊之类的。而作为一名中二少年,我可能取个神马白帝圣剑华夏第一剑之类的名字。总之呢,看完这一篇的启示就是,或许我们可以从名字入手,写一篇适合自己风格的科幻故事。
在以往,人类的征服活动伴随着血腥与杀戮。而在这之后,人类又学会了一种省力彻底的方法,叫奴化教育。在《可否一聊》中,则将其扩大到宇宙中。地球人四处通过学习歪星语言的外交方式征服歪星人,这种方式么,有点像奴化教育,向歪星人展示自己的实力,也有点碰瓷的感觉,你碰了我一下,得把你们这个文明赔给我。在这个故事里,猪脚学习常用的语言很快,可有很多诡异的词句百思不得其姐。最终,猪脚在临门一脚时,被一个字的N多种意思吓得落荒而逃。一个文明,总有其独特之处让其傲然屹立,也许征服者可以让其灭绝,但要彻底征服何其难矣。
在世界上,有很多奇奇怪怪的事,比如各种未解之谜,各种匪夷所思的谋杀案等。这背后到底有什么真相呢?在《志愿除魔》中,作者假想了一个除魔组织,到处降妖除魔,之后的现场就成了大型密室谋杀案,给作家和悬疑爱好者们留下无数的点子。应该说,这个算魔幻吧,和科幻实在沾不上边。可是,这个故事也太真实了,在我们的生活中,不也有很多例如缉毒警那样,行走在阴影中保卫万家灯火的人吗?记得一部军事小说里有句话:你们的名字不为人知,你们的功绩丰碑永存。谨此向为人类福祉默默而奋不顾身的驱魔人们致敬!
在这本书里,最吸引我的则是《龙骸》。海涯的一些作品喜欢从历史与传说中获取灵感,然后一本正经得科普。而这篇龙骸,实在是霸气。我们自称炎黄子孙,自诩龙的传人,却从来没见过龙,真的是遗憾。在这个故事中,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场神龙渡劫的震撼场面,神龙金鳞张开,在暴风雨中冲向闪电。可惜的是,神龙渡劫失败,掉回了水里。在解剖神龙的过程中,人们发现了鳞甲导电表皮绝缘、放电系统、囊泡等神奇的结构,进而研究出了神龙电解水产生氢气从而腾空的原理。所谓的鬼斧神工,大概如此吧,在故事最后,人们根据此发明了飞艇。我有点纳闷,利用生化技术发明廉价高效电解水的方法岂不是更好呢?
上边的三个故事,是我印象最深刻的。其他的故事也很有意思,比如《星星闪闪亮》中的搜索与追捕,追着追着全懵逼了;《26只猴子,亦即深渊》中,一群吉吉国王会时空穿越,所以相忘于江湖又如何;《没有颜色的绿》用符合语法却无意义的句子,让我看到了人工智能想追上人类的大脑还早的很;《墓志铭》让我看到了与透明公开的文明建设需求相反的人工智能黑箱,等等。科幻不仅是科学之美,还有对现实,以及未来的思考。
最后,好吧我承认,连载那章被我鸽了,因为前面几期没看,偷个懒hhh
《银河边缘006:X生物》读后感(九):【雨枫试读】语言学作为科幻小说的核心
科幻小说以自然科学为核心,来设计剧情,可以说是不证自明的事情。而对于科幻小说所谓的硬科幻/软科幻的讨论,实际上同样是围绕着自然科学假设在科幻小说中的核心作用所展开的。而这类讨论,完全就是遮掩了另外一种可能性,就是社会科学是否可以作为科幻小说展开的核心?
就国内而言,最为热门的《三体》,自然可以说是一种以“宇宙社会学”“宇宙智慧生命体学”“宇宙关系学”为核心的科幻小说,尤其是在其内部提出的“黑暗森林”理论,更成为了贯穿整部小说始终的一个关键性假设。不过从另一个角度出发,三部曲又是和传统的“外星人入侵”这个类型脱不开关系。所以只能说“社会科学”在其中是剧情的一个重要因素,而不能说成是基于社会科学展开。而基于阅读,以社会科学假设为核心的小说也并不少,而其中大多又是集中在语言学领域。
其中最知名的作品,应该算是特德姜的《你一生的故事/降临》了。整个作品的假设就是基于语言学中的萨丕尔-沃尔夫假设,也就是语言的使用方式决定了人类的思维。故事中的七肢桶的语言形式并非线性的,而是包含结果的一种文字;在学习这种文字过程中,女主路易斯掌握了语言,自然也就获得了这种新的思维方式,新的大脑能力,能够预见未来。这就是典型的基于社会科学某理论,发展出来的科幻作品了。在这其中,外星人的作用实际上是被降到了最低,如果不是外星人,而是其他的异种生物,实际上完全也行得通。只不过外星人更是一种方便的“工具人”。
除了《你一生的故事》之外,伊藤计划的《虐杀器官》同样是基于萨丕尔·沃尔夫假说。这部作品和《你一生的故事》恰恰相反。如果说《你一生的故事》是内向型的作品,是接受了语言改造思维;而《虐杀器官》则是外向型的作品,通过改造不同的语言,来激发不同的思维方式。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虐杀器官》则偏向于技术惊悚。
在这本书里面,同样有两篇文章是有关语言学的。一篇是《可否一聊》,一篇是《没有颜色的绿》。两相比较,前者可以说是社会科学科幻小说里面的硬科幻,而后者就是软科幻。前者的假设就是语言如何进化,语言如果迅速进化,人们的交流如何成为可能?故事中并没有给出一个积极的答案,最终是通过武力解决了所有的沟通问题。虽然故事很是谐趣,可是所采用的角度,却很有启发。这个故事的问题在于,太像是“点子科幻”了,最有趣的东西刚刚暴露出来,就停笔了。而这种情况下的更多可能吝于更多的笔墨。
《没有颜色的绿》是以推理著名的陆秋槎的首篇科幻作品。这部作品本身也是具有着浓厚的推理色彩,推动剧情的动力就是一个角色的自杀动机。而动机本身,实在说来与语言学并没有太大的关系。但是恰恰使用语言学上的假设,将抽象的心理动机具化成可以简单理解的基于常识的道理。这篇文章本身是基于人工智能的限制,而最终通过语言学的问题来做出了一种解答。也姑且算是一种社会科学的科幻小说吧。
社会科学的领域很广,而从最大的范围来看,所有的反乌托邦小说,是不是都可以视为如此呢?
最后说一下本书。选择的文章不错,但问题就是与选题一致的文章太少了。板块太多,冲淡了最重要的主题,有点不伦不类。
连载也好,推新也好,这样的杂志已经有很多了。但是如果就某一选题做最大范围篇目的选择,这种选集才更加有意义。像是《科幻中的中国历史》《废土》这种,或者另外一个系列选集,都要做的更好。
《银河边缘006:X生物》读后感(十):【雨枫试读】未知和怪异的是人心
因为读得太久,前面读的都忘记了……从杨晚晴开始,文字真是不错。他重新描述了刘慈欣作品的诗意,其实是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需要关注这个作者。
具有象征意味的《龙骸》一文虽然短,读起来颇为过瘾。异型,或者怪物,本来就是人之欲望的象征。龙想引雷治愈自身,其实和小说发生时代相关,大清妄图自救,却又加速了灭亡。留下来的尸骸被作为齐柏林和谢瓒泰的研究和讨论,这场讨论也是对于时局和文明路径的讨论。当然作者可能也没有那么大的能力可以把握如此宏观的题材。可是做一番比较和联想也为小说本身增加了讨论的余地和趣味。作为怪物科幻本身读来也颇有余味,而小说中出现的真实人物和前因后果又具有了架空历史的快感。对龙这个生物的严肃讨论很见功力,的确是经过专业人士的指点后的产物。遗憾的还是太短了,发现龙,解剖龙,谢瓒泰的忠告,齐柏林飞船的一个结局,三段式的故事略显格局太小。
最喜欢的还是本福德的《荷尔蒙之外》。这不是一篇科幻小说,而是关于科幻中性别话题的文论,并且涉及到现实。科幻存在的一个重要意义,就是对现实的极端映照,科幻也是作者及其社会人心的反应。读刘慈欣,你就知道中国发展主义工业党意识形态的强大,这也是现代人性中发源自资本主义的功利一面的夸张,并且颇具说服力。回到文论本身,本福德举了约翰瓦利的例子,瓦利的小说设定了人可以随意转换性别,如同更换软硬件一般,个体本身是没有性别的CPU。由此,由性别差异、冲突以及权力压制而起的各种不平等则可以消弭。勒古恩在《黑暗的左手》中也做过类似的假设,一个没有性别的社会,和一个可以随意转换性别的社会,都可以将“他者”消弭于无形,因为既然可以随意变为他者,则他者不存在。不过本福德可不同意,他又举了纳粹的例子——"纳粹分子都认为,只要经过适当的调教,他们就能把平民百姓改造成‘新人类’。"最后得到的是一些警察国家,当然人类罪恶的尝试可不止于纳粹。作者说,”我们的意识并不能像‘软件/硬件’那样做硬性区分。……我们身上承载的过去有着沉甸甸的重量。曾经是男人的女人与从来没有做过男人,或者只是希望做男人的女人并不一样。自由,哪怕是利用技术来解放性别——无论是变性还是改变自我认知——都是有代价的。……互换的可能性或许使我们更加自由,但也会降低我们生存的意义。……一个核心问题(是):‘我们是谁’。”这关涉到自我认知和自由的问题,已经远远超出对性别的讨论,“差异给我们带来了苦与甜。男女之间的张力是我们力量的一部分。这种紧张感是浪漫喜剧的灵感源泉,更帮助我们走出了非洲草原。即使在技术超群的未来中,把人类体验拆解为洁净、可拆卸的部件,也无助于在保留我们人类身份的同时去解决我们的问题。因为,我们会听到,来自身体和深居其中的无意识所发出的回响。”
半个月前看了一部纪录片,《二毛》。主角是一位在深圳打工积累资金准备做变性手术的跨性别者,但影片的最后二毛又希望回到男性的生理状态。这很矛盾不是吗?甚至跨性别者都很难去定义一个人,人本身会反对自己。在尊重每一个个体做出无害他人选择的时候,一个包容的社会也应给与他们足够的选择余地。再多想一想呢?义无反顾和决绝可能也来源于无法反抗的社会压力。应该反思的是整个社会。
名家访谈部分也有趣,凯济还没来得及仔细了解,但她在谈论写作的同时也说了她在利用写作摆脱性别的刻板印象。“如果我是一个写出了几本经典之作的作家的话,别人和我对话时就不会只把我当做180的金发女子而只盯着我的胸部了。"(大意)结合这本mook的主题,X生物,或者怪物异形,怪异的人和生物到处都有,这本是人心的映照。人心隐藏着整个世界的败坏,还好康德给了一点希望,他觉得虽然人心败坏,但也能自觉分辨基本善恶,克制恶很有必要,也是文明的起源。所以心动千万不要行动。
总之,是一本十分推荐的mook,准备把另外几本也找来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