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银河边缘006:X生物》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银河边缘006:X生物》读后感锦集

2020-07-16 23:09:0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银河边缘006:X生物》读后感锦集

  《银河边缘006:X生物》是一本由杨枫 / [美]迈克·雷斯尼克 主编 / 陆秋槎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6.00元,页数:321,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银河边缘006:X生物》读后感(一):简评三篇原创小说

  

《龙骸》延续了海漄《飞天》的核心创意,是对神话生物中国龙的一次近距离生物学解剖。龙生活在哪里?为什么能飞天?又为什么追逐闪电作者设想新颖大胆、成体系、有逻辑,令人有豁然开朗之感。这个异常精彩的创意用《飞天》和《龙骸》的故事承载似乎还是不够味儿,如果能发展成为一个长篇就更好了。

《没有颜色的绿》是一篇非常硬核的语言学科幻。真的,什么自杀案推理、三人百合都不是重点,重点就是作者陆秋槎设想了一个人工智能全面侵入人类文字表达领域的近未来世界,以及描绘了三位女性如何适应抗争这个大的趋势。小说采用了一种生活自然流的写法,也就是几乎完全没有drama的情节,甚至情感逻辑上还有一些脱离断裂的感觉(真正的生活不就是如此吗?),不像一篇经过打磨文学作品。嗯,就读者接不接受这样静水深流式的原生态生活了。

墓志铭》是杨晚晴的出道代表作,这是一篇打磨得非常圆润的作品。小说的核构思回答一个经典的 what if 提问实话实说,最后给的答案并不是那种电光火石破惊天般的牛逼答案,甚至还可以争论空间。不过这篇小说比其同类点子型科幻强的地方就在于创作层面成熟度,从人物设置,到符合人物的语言、到场景切换,再到情感的插入,都让作者安排得明明白,妥妥当,舒舒服服。这就是成熟作者的功力

  《银河边缘006:X生物》读后感(二):【钛艺刊评】中国赛区的故事小评

  本期银河边缘中国赛区的故事佳作频出,非常值得一看。

  陆秋槎的《没有颜色的绿》是一篇重在设定的语言学科幻小说,故事本身较为平淡,而考究细致的设定引人入胜。从事AI研究朋友曾经跟我提过,越是优秀的AI论文,其中所蕴含的公式就越少。寥寥数条公式被AI自身用以大量迭代,不断运算拟合追寻最优解,最终的结果是AI成为满足创造者目的的黑箱,其输出结果符合大量的检验,但具体过程无人清楚。毫无疑问,在语言学方面,AI这种强大工具也将呈现明显的黑箱性。届时,习惯依靠AI这种工具的人类将面临非常尴尬局面——在大部分工作完成得非常优秀的情况下,AI必将被继续使用下去,但一旦某些结果出现纰漏,这也将无人能知。最终莫妮卡的自杀成为这种无解状况所造成的一个悲剧性的结果。(当然,总觉得莫妮卡可以不自杀,这种情绪以自杀作为承载方式总觉得还是有些轻薄了。)

  晴姨的《墓志铭》在设定上像是一篇三体的同人文,同时整个文本的状态被打磨得非常完美,文笔自不必说,故事层面上男主自己面临死亡的痛苦与人类文明即将灭亡的悲戚相互交织,细腻的人物刻画使这种情感表达更显自然真挚。最终故事的结局比较开放,让男主以拉格朗日点的重逢作为结尾更显满足与意难平。

  海漄的《龙骸》是一篇以解剖假想的中国龙作为基础设定的作品,与龙的遭遇和解剖过程笔细腻,使读者置身其中,上次带给我这种阅读体验的作品还是石黑达昌的《冬至草》。遭遇与解剖乃至据此研发出飞艇的整个过程又与近代史的大量史实结合,亦真亦幻,虚实结合,使得阅读体验更上一层。

  《银河边缘006:X生物》读后感(三):原创类文章简评

  

对于《银河边缘》,我的关注点一直在原创版块。和其它科幻平台相比,《银河边缘》对作品的选择更加倾向于多样性,例如第一期鄙人和梁老师的科幻推理,李盆老师的《零故事》;第三期宝树老师的《天象祭司》中,甚至没有出现一个超出现有科学知识的设定。这些作品的选择,可谓在“科幻”这一类型文学的“边缘”疯狂试探,一旦成功,便能够拓宽科幻的边界,打开全新的领域。

第六期的三篇原创故事,同样在类型的扩展上做出了自己的努力。

陆秋槎老师《没有颜色的绿》,专注于语言学与AI。提到语言学科幻,最著名的要数特德姜的《你一生的故事》,但与特德姜与外星文明相关的大尺度故事不同,《绿》将视线集中在了三维女科学的百合……不对,友情上。故事以莫妮卡的自杀为悬念和主要的情绪点,主角二人在探索莫妮卡之死的同时,一步步揭开三人的过去,以及语言学AI的主设定。不知是不是初次试水科幻这一类型之故,个人感觉陆秋槎老师在推理要素的应用上过于克制了一些。也许是我太过期待文末的推理与反转了吧,读到最后,总有些意犹未尽的感觉。

海漄老师的《龙骸》继承了他本人一贯的风格:以某个历史事件或历史物品为引导,讲述一个“what if“的故事。在我看来,海漄老师的作品有两大特点:一是他选择的历史都来自中国,为洋味十足的科幻注入了足够多的中国元素;二是他的语言有一种禁欲系的风格,即便在激烈的冲突中,情绪刻画也十分克制,给整篇文章带来了一种纪录片式的质感,与”what if“的选题相得益彰。在我看来,如果故事最后,主角能乘着研究龙制作出来的飞艇,和帝国主义干上一架,就更加完美了。

同上述两篇作品想比,杨晚晴老师的《墓志铭》是一篇更加”传统“的作品。从人物的小情小爱切入,通过科幻要素的引入,逐渐扩大到星际级别的大事件,最后小人物的感情同大尺度的危机,收束到同样一种情绪。晴姨是近些年来炙手可热的科幻作者,在多个平台和颁奖典礼上都能够看到他的身影。更可怕的是,听说《墓志铭》是他的处女作!回头看看自己的黑历史……呃,请允许我去自闭一会儿。

据说第七期银边有四篇原创,十分期待!

  《银河边缘006:X生物》读后感(四):从祛魅时代到黑箱时代,人类如何谱写墓志铭?

  

【童话书】

“图灵像白雪公主那样,吃了一个毒苹果。”

安德鲁·霍奇斯在《艾伦·图灵传:如谜的解谜者》最后一章中,以极其温柔的口吻记述了图灵的死亡:“他像白雪公主一样死去,咬一口苹果,蘸着女巫酿造的毒汁。”

事实上,这样的结局在图灵“自杀”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并无什么表征。诚然,他性格敏感、经历坎坷,并且正在接受心理干预。但是,法律审判已经是两年前的事,针对同性恋的激素治疗也已经告一段落,他如今看起来毫发无伤。他依然参加各类活动,研究差分方程、化学及生物学,甚至依旧关注那些迷人的小伙子。而图灵身边那些精神上的挚友,诸如学生罗宾·甘迪、作家福本科、精神学家格林拜姆等,在最后两年看到的图灵,也完全没有表现出软弱和绝望的一面。他们无法相信他的死,他不是个会自杀的人。

伟大的人生在成为传奇之前,受困于规则的石中之火。用阴谋论去解读图灵的死亡,不是我们要讨论的话题。重要的是,活着的图灵也始终无法平静。这位纯数学家是在符号世界中工作的,而不是与物理实体打交道。他始终沉浸在纯数学的符号世界里抵抗世俗。所以,我们似乎无需将他的肉身死亡当成一件非常残酷的事情。

时间回到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图灵在剑桥大学学习的岁月里,常常和三一学院的几个朋友厮混在一起。也正是在这一时期,图灵开始思考人类的大脑:“一堆普通的原子,是如何构成一个能思考的系统的?思维究竟是否独立于大脑物质系统?”图灵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是创造出模拟人类大脑的机器。而这一阶段,他首先希望制造一台机器,以此解决希尔伯特的问题,自动判断任意数学命题是否可以被证明。几年后,这一设想最终被图灵本人否定:“不可能存在一种‘机械的过程’来解决所有的数学问题。”这可能是图灵机的一个失败雏形。

然而,我们有权设想,如果这样一部机器真正被发明出来,并被奉若圭臬,后果会是什么?

【格律诗】

“我基于某种规律而出生,我的生活从未跳出规则,然而,我在自己的人生里看不到任何意义,就像那句‘Colourless green ideas sleep furiously’。”

陆秋槎的科幻小说《没有颜色的绿》中的三一学院真就开发出了一套名为“墓碑系统”的人工智能,用来检验任何一个数学证明是否成立。小说中数学家莫妮卡的结局正是受困于此。

科学的目标,就是使不透明和不可预测的大自然变成透明的和可预测的。但人工智能却是不透明和不可预测的,它的一切计算过程逐渐下沉到隐藏层里,背后的原理变得模糊。渐渐地,没有人会去关心,也没有人再解释。这样的“黑箱”每一天都在增加。而终有一天,当越来越多的工作被人工智能所代替时,人类可能就会失去掌控力。

“有时候会觉得,自己的人生就像乔姆斯基的那句话一样。”

“你是说那句‘Colourless green ideas sleep furiously’?”

“是啊。”我点了点头,喝下了半杯酒,“就是那句话。符合语法却没什么意义,和我又有什么区别呢?——我是基于某种自然界的规律而出生的,我的生活也从未跳出自然与人类社会的规则,然而,我在自己的人生里却看不到任何能称之为‘意义’的东西,我的人生就像那句‘Colourless green ideas sleep furiously’。”

这是小说中的科学家们被“墓碑系统”这个黑箱踩在脚下时所发出的绝望呼号。“Colourless green ideas sleep furiously”符合语法规则,却无语义,就像黑箱时代的人生——在AI操控之下服从规则,却无意义。

人类已经从漫天神明的时代走向了祛魅时代,而前方等着我们的,是黑箱时代。

1917年,马克斯·韦伯在那场著名的《学术作为志业》演讲中指出,人类已经迈入“祛魅”时代:“我们的时代,是一个理性化、理知化,尤其是将世界之迷魅加以袪除的时代。我们这个时代的宿命,便是一切终极而最崇高的价值,已自公共领域隐没。”

宗教改革、启蒙运动和科学革命之后,人类开始遵循科学的认识模式。在当时,科学论述的特点是可观察、可检验、可质疑、可反驳、可修正,在根本上抵制神秘、反对迷信。神明已死,世界被理智化了,终于被人类看透了。

随之而来的是精神上的巨变:与科学为伴的现代人在回望过去的时候,会觉得“大梦初醒”,然而这个“梦醒时分”对许多人来说是格外荒凉的——几个世纪以来的信仰失去了神秘和温柔的根基,而科学又无法为生命的意义提供新的根本依据。正如韦伯所言,一切终极而最崇高的价值,已自公共领域隐没。人类茫然若失。

很好笑的是,如果自第一次科技革命开始计起,祛魅时代历经短短两百多年就要结束了。随着人工智能的出现,人类所笃信的“可观察、可检验、可质疑、可反驳、可修正”的科学技术变成了黑箱系统,明朗的世界又魅化了。澄澈的天使驱散了黑暗,可转眼就变成了城府极深的阴谋家。

祛魅已然让人迷茫,黑箱时代所带来的恐惧是否又会像《没有颜色的绿》中所设想的,使人类进一步沦为无意义的荒诞之物呢?

【绝句】

“用半条命生活其实也没什么,只要善于忘却,半条命也可以活得很幸福。但这两件事加起来就是一条命了。”

同样毁于信仰之幻灭的,还有被三体人坑上绝路的杨

《地球往事》里,由于三体人的干预,物理学古典理论中的简洁有力渐渐消失了,理论图像变得越来越复杂、模糊和不确定,实验验证也越来越难,这标志着物理学的前沿探索走进了死胡同。于是杨冬们选择死亡,她留下了一封遗书:“物理学从来就没有存在过,将来也不会存在。我知道自己这样做是不负责任的,但别无选择。”

这些集体赴死的科学家像极了被众神惩罚的西西弗斯,日复一日把一块巨石推上山顶,而由于那巨石太重,每每未上山顶就又滚下山去,前功尽弃。西西弗斯永无止境地做这件事——诸神认为再也没有比进行这种无效无望的劳动更为严厉的惩罚了。

杨冬小时候喜欢听巴赫的唱片。她听巴赫的曲子时,能看到一个巨人在大地上搭一座好大好复杂的房子。但她没有想到,这座巨大的房子没有搭完的那一天。“物理学不存在”。她没有想到自己的命运会如同西西弗斯,在无效又无望的劳作当中慢慢消耗殆尽。

但我们并非要倡导这种毁灭的结局。

杨冬选择死亡,但写杨冬的大刘在2007年年末的一篇博客里承认:“我惧怕死亡,我信奉好死真不如赖活着。”

加缪的话也可以给人慰藉:“我让西西弗斯留在山下,让世人永远看得见他的负荷! 这个从此没有主人的宇宙对他来说不再是没有结果和虚幻的了。这块石头的每一细粒,这座笼罩的大山的每一道矿物质的光芒,都形成了西西弗斯的世界。登上顶峰的斗争本身足以充实人的心灵。应当设想,西西弗斯是幸福的。”

不管是黑箱时代还是祛魅时代,应当设想,杨冬可以是自由的,图灵也是自由的(霍奇斯认为,图灵的确是个无师自通的存在主义者。也许他从没听说过萨特和加缪,但他一直在寻找属于自己的通往自由之路)。

【诗体小说】

“你知道在世界边缘喝啤酒是怎样的感受吗?我想我马上就会知道了。”

《死神永生》里差一点被安乐死的云天明在按下死亡按钮的前一刻想的是,自己的墓志铭会是什么?他觉得,如果能有墓碑,上面应该写——“来了,爱了,给了她一颗星星,走了。”

科幻小说《墓志铭》中,数学家吴树有着与云天明如出一辙的终极浪漫。在绝症和末日的双重困境下,他却成为了勇者,甚至是文明的勇者。

在《墓志铭》中,个体的死亡跟文明的灭亡是牢牢绑定在一起的。

作者杨晚晴所描摹的吴树面对恐惧时的心态,上升成为人类文明面对灭亡时的普遍心态——什么能证明我们曾经存在过呢?而最终的结局,与其说是科学家的努力,不如说是文明在重压之下凭借本能,朝终结的宇宙爆发出最后一声呐喊。

那本能的反抗谱写了悲壮的文明挽歌。

更有趣的是,这曲挽歌的前奏来自于生命的遗憾,就如小说中的一名女性所言:

女人拢了拢头发,如天鹅曲项饮水,“我后悔自己只顾攀爬人生中一个又一个制高点而错过了太多沿途的风景。比如那些毛茸茸的猫狗和美丽的花草,比如在万古不息的涛声中读一本无意义的小说,在世界边缘的某座小镇闲逛,就着一杯冰啤消磨到漫天星光,还有爱一个人,完全忘记字典里还有‘理性’这个词儿……”

生命的旅途中有太多遗憾,我们总想延续生命,以求圆满。

如果不得不死去时,我们要拼尽全力,留下存在过的证明。

出于对自己的仁慈,人类需要这种浪漫主义。无论末日是地球的崩塌还是黑箱的入侵,我们需要在万古不息的涛声中读一本无意义的小说,在世界边缘的某座小镇闲逛,就着一杯冰啤消磨到漫天星光。

黑箱时代的迷局犹如西西弗斯的巨石。巨石还在滚动,历史永远在行进中。我们永远摸不清人类与人工智能之间究竟会有怎样的故事。历史不是人的意志,而是人们对于意志的表象。那么,也许我们可以尽情操纵这种表象。

没有轻蔑克服不了的命运。即使末日当前,我们还拥有这块石头的每一细粒,拥有这座笼罩的大山的每一道矿物质的光芒。没有规则的宇宙不必是没有结果和虚幻的。

  《银河边缘006:X生物》读后感(五):《银河边缘006期·X生物》小说类作品评论

  

开篇主编会客厅的杂谈《科幻宠物起名指南》应该算是迈克·雷斯尼克的遗作了。老爷子走好。

这一期的国内和国外作品呈现出了明显的创作方向差异。三篇国内原创作品都是“一本正经”的科幻,围绕一个科幻点子构筑故事。而几篇国外作品只有《可否一聊》涉及到语言学知识,但也是以插科打诨的方式搞笑演绎。其他几篇要么科幻元素淡作背景,要么更偏向奇幻或是介于科幻和奇幻之间,它们更专注于故事本身,而不是科幻点子。

《星星闪闪亮》 阿尔弗雷德·贝斯特 著 刘为民 译

沃贝克在城里遍寻一个姓布坎南的孩子,被两个靠“布坎南总统遗产骗局”行骗的骗子盯上。沃贝克交代他寻找布坎南是因为那个男孩结识了很多具有特异功能的天才儿童,想要借此大赚一笔。双方一拍即合,开始不择手段地寻找那个男孩。

这是一个说穿了其实很简单的结局反转式故事,亮点是作者讲故事的技巧,牢牢抓住读者的注意力。

开篇,沃贝克以不同的身份拜访了几家布坎南,就让读者不禁好奇“布坎南”到底有什么特别之处?两个骗子出现后,向读者揭示了一种当时在美国流行的骗局,以布坎南总统的遗产钓受害者上钩,我猜可能类似国内的“民族资产解冻”骗局。沃贝克向骗子坦白自己的动机,交代了几个不同孩子所具有的不同特殊能力,天马行空,让人不得不对他的说辞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接下来三人联手搜寻布坎南的下落,谜底呼之欲出。

这时,作者突然打破了这个悬疑故事紧凑的节奏,转到男孩视角,用一首童谣从容不迫地揭晓真相。孩子的天真无邪与三个人悲惨的下场形成对比冲击,结局让人不寒而栗。

《可否一聊》 罗伯特·谢克里 著 罗妍莉 译

星际殖民时代,为了侵占外星人居住的星球,地球人惯用的伎俩是派出一个代表前往该星球,合法获取一块土地,再以保卫这片土地为由派兵入侵。杰克逊就是被派往纳星的代表,他自以为语言天赋超群,可以很快学习一门语言,厘清星球上的繁文缛节,通过合法手段购买一片土地。但在纳星上,变化多端的纳星语让他遭遇了惨败。

一篇语言学主题的科幻。铺天盖地的生造外星词汇(辛苦翻译老师了),乍一看很无厘头,但细品起来其实可以发现其中不少有趣的点子。比如,纳星语的演变速度极快,而且不只是词汇在发生变化,连语法都在变化,每次杰克逊刚刚将新语法学会,就又要面临一堆天书般的新句子。再比如,纳星语最终演化到只有一个单音节词,语言的含义转移到了音节数量、节奏、重音、声调等要素上,是对语言变化的极端化推演。还有地球人独特的征伐外星的方式,使得战场变成了语言,纳星人在与杰克逊你一言我一语的交流中,赢得了一场完美的星球保卫战,妙趣横生。

《二十六只猴子,亦即深渊》 凯济·约翰逊 著 熊月剑 译

艾梅从别人手里购买了一个猴子戏法。每次表演时,二十六只猴子会逐一跳进浴缸里,消失不见。它们会在表演结束后一段时间陆续回到后台。艾梅对此百思不得其解,只是在巡演中不断重复这个节目,直到领头的猴子垂垂老矣……

很奇妙的一则奇幻作品,猴子戏法的秘密始终牵动着读者的好奇心,却直到结束也没揭晓其中的奥秘,就像文中所说:“这个世界充满了毫无意义的怪事”,无缘无故、无法解释,成为人生的一部分。作者在描写艾梅心理活动时总是“欲说还休”,转而开始罗列猴子的品种或是人生中倒霉事儿,真实地展现出人对痛苦情绪本能的抗拒。

《更快的枪》 伊丽莎白·贝尔 著 罗妍莉 译

霍利迪医生带领五个客户前往荒漠中探索一艘飞船残骸的探险故事。霍利迪是美国西部时代真实存在的赌徒和枪手,历史的时代感和科幻的未来感结合在一起,在作者丝丝入扣的笔触下带来别具一格的阅读体验。故事的科幻元素是一锅大杂烩,外星人、时间旅行、既视感、还有一点魔法,倒叙的结局亦有很大的解读空间,整篇作品都透着浓郁的邪典气质,并不是让读者很容易喜欢的类型。

《空气与水》 罗宾·里德 著 吴垠 译

一则关于成长与别离的哀伤小故事。科幻元素作为背景显得不那么重要,能够用简短的故事打动人心才是精彩之处。

《志愿除魔,你来吗?》 埃里克·克莱因 著 杨嵘 译

重新诠释了那些从内部封死房间的密室杀人案的真相,那其实是猎魔团队合力擒杀恶魔之后的惨烈现场:恶魔死后汽化不见,而队员们要么被恶魔吃掉、连渣都不剩,要么身负重伤不治身亡,成为密室杀人案的“受害者”。很有B级片风格的一篇作品。

《没有颜色的绿》 陆秋槎 著

以一个语言学家的自杀,展开死因调查和往事回忆双线剧情。故事比较简单,文笔细腻,感情丰沛,技术细节详实。作品以语言学为出发点,表达了对人工智能取代人类进行科学研究后,尖端技术将成为人类不可理解的黑箱的忧虑。

其实我本人在校期间就接触到过这种论调,那时我所在实验室的师生普遍比较抵触人工神经网络之类的技术,因为尽管AI通过学习能够完成任务,但它的学习结果(激励函数和节点权重)是难以给出有意义的解释的。放在围棋这么一个变化有限的游戏里,也许人类棋手还可以尝试去理解AlphaGo走出那些反常规招式的用意,但在更复杂的领域,人类的理解力很可能就无能为力了。

这篇作品从翻译这项技术出发,人类研发的翻译算法已经可以很好地完成语言翻译甚至语言的视频化、VR化的任务,但因为算法的黑箱化,没人能理解其中的细节。更进一步,人类发明了可以验证数学证明正确性的程序,但因为同样是一个复杂的黑箱,又有谁能保证它的判定的正确性呢?(现实中,这样的争议从机器证明“四色定理”就开始了。)最后,作者将这一现象推广到科学研究上,想象出一个人类享受着人工智能研发出的先进技术却对其中原理一无所知的未来,发人深省。

《墓志铭》 杨晚晴 著

人类灭亡前,要在宇宙中留下什么样的墓志铭?问题问得很好,充满了科幻文学独有的浪漫情怀。人类此次面对的危机也颇具想象力——宇宙蜷缩的维度被释放导致“升维”,可以看做一种逆向的“降维打击”。这两个点子都很有吸引力,晴姨讲故事的能力也毋庸置疑,但这些要素结合在一起,还是有些不尽如人意。

作品的主线是发现危机、提出问题、解答问题的过程,但整个过程全靠座谈会对话流进行显得枯燥,有意思的点子并没能配上有意思的剧情。而且,最后给出的答案并不太让人信服:既然之前的解决方案都以升维后可能无法保持原有信息给否决,那为什么DNA双螺旋结构就笃定不受影响呢?这更像是因为主角光环和为了契合主题而被选中的答案。

故事的另一条线索是主角的感情线,通过主角与前妻在要不要孩子这一问题上的争执来扣合主线中双螺旋结构所代表的生命,想法很不错。不过感情线与主线只是在主题上有所关联,事件上没什么联系,特别是中间女秘书长对主角产生感情,缺少铺垫,显得突兀。

《龙骸》 海漄 著

19世纪末,帝国列强瓜分中国,德国侵占胶州湾。工程师斐迪南·冯·齐柏林伯爵随海军来华,途径香港时结识了有志青年谢缵泰,邀其作为助手同行。在胶州湾,两人目睹了一条长龙在阴云密布的天空中穿梭,遭雷击后坠海。德国人将其尸身打捞上岸展开研究,却不得其腾云驾雾的要领,只有谢缵泰坚持不懈,窥见了其中奥秘。

飞艇虽然早已被时代抛弃,但在科幻语境下仍然充满魅力。它是蒸汽朋克中的常客,也可能代表着一种或然历史,甚至在现实中也发展出了天空登陆者10号这样奇特的外形。本篇用飞艇作为切入点,自然就很有趣。

作者巧妙地将著名飞艇工程师齐柏林和中国飞艇先驱谢缵泰的命运安排到一起,让他们目睹了一场“龙殒”。我个人从中解读出象征意义:龙的殒命暗示着旧中国的衰亡;以齐柏林为代表的飞艇航空工业,在30多年后的兴登堡号事件后衰退,代表着列强势力开始从世界范围退潮;而以谢缵泰为代表的进步青年则意味着先进思想开始注入中国社会。这样看来,整个人物和事件的设计很值得品味。

故事后半段,谢缵泰解剖龙的尸体、揭开飞天的奥秘。作者对龙的生理结构和飞行原理想象十分细致,有以假乱真的真实感。不过这部分内容缺少悬念,全程按部就班地进行研究,行文也好似研究报告,阅读体验不那么好。

《永生致死》 玛丽娜·J.罗思泰特尔 著 刘为民 译

人类受艾玛病毒影响而永生,侦探哈利碰到了一桩千年难遇的意外死亡案,凶手竟然是一个把自己想象成吸血鬼的机器人。挺无厘头的一篇作品,大量的玩梗和恶搞,故事本身不太吸引人,不过结局改走温情路线倒是有点出乎意料。

本期推荐

《星星闪闪亮》 阿尔弗雷德·贝斯特

《可否一聊》 罗伯特·谢克里

《二十六只猴子,亦即深渊》 凯济·约翰逊

《空气与水》 罗宾·里德

《没有颜色的绿》 陆秋槎

《龙骸》 海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