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也无风雨也无晴:苏东坡的诗词与人生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也无风雨也无晴:苏东坡的诗词与人生读后感精选

2022-03-14 15:56:50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也无风雨也无晴:苏东坡的诗词与人生读后感精选

  《也无风雨也无晴:苏东坡诗词与人生》是一本由史良昭著作,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页数:24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也无风雨也无晴:苏东坡的诗词与人生》读后感(一):深夜正是吐槽时

  

两本他们出的传记我都不喜欢,一本龚自珍写的很啰嗦,是水掺多了。而这一本浓的没化开,这是食古不化。

他们的历史修养不够,对于传主的个人历史研究的太少,没有很好的结合背景资料。如果要写这种文章,首先就是要把这个人的传记材料读清楚,特别是他的墓志铭和官史材料。

这一本长篇大段的引用原著的诗歌,而解析的又很书呆子气。

还不如看一看龚自珍那一本,里面充满了桃色新闻。

如果你看一本书没有感觉,觉得没有什么营养和收获,赶快把它丢开,他只是杀你的时间而已。

  《也无风雨也无晴:苏东坡的诗词与人生》读后感(二):也无风雨也无晴,也无忧愁也无憾

  

货比三家,买书也是个精细化活,马虎不得。千锤百炼不敢说,但是精挑喜欢必须的。笔者是个购书达人,买书比较多。一本好书最起码有三个亮点。依笔者拙见,一本好书重点看三个点,第一作者,第二主要内容,第三具体细节。这本《也无风雨也无晴》就三点都具备。

首先,作者绝对是高人,而非一般作者。史良昭,字穆俦,1947年生,江苏武进人。上海师范大学硕士,文史专家,上海作家协会会员。1982—2017于上海古籍出版社从事编辑工作,任编审室主任。著有《元曲三百首全解》《百世一断——历史的第二种读法》等。这位作者的资历来写苏东坡的书绝对是很适合的,做文史研究的大咖毕竟是专业人士做专业的事,值得信赖。

其次,再来看一下整本书的主要内容。本书以苏东坡一生的行迹为线索,采用漫话的形式,介绍了苏东坡各时期诗词的风格与成就。作者将诗人的生命历程、作品内涵作为叙述重点,融艺术、趣味、故事于一体。书中每篇都与一首诗词或一个主要事件相关,分读可体味苏东坡作品的精华,合观则可明晰诗人的身世人格与时代脉络,多面呈现苏东坡这一中国人的精神典范的生命印记。果不其然,这本书详略得当,值得一读。粗线条概览有之,而细线条的充实内容也是有的,详略得当的好书。

第三,最后看细节。细节定成败,看一下书中内文吧。东坡先生绝对是文人,让笔者非常敬佩。细看了一阵子,觉得更加崇拜东坡先生的,才华和人品都非常好。可是,看着看着书,就来了了伤心事,他因一首富含才华的诗而获罪。如,汉代御史府的柏树上,曾有乌鸦数千朝去暮来,后因称御史府为乌台。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从徐州移知湖州(江苏吴兴),上任才三个月,就因新党的纠弹而被押入汴京御史台狱。罪证是他的诗作,当时给了个诨名叫“诗帐”,由御史中丞李定主持,一首一首地勘问出“讪谤”的罪状;这就是宋代大的一场文字狱,著名的“乌台诗案”。“诽谤”就这么定格了,很冤枉。幸亏东坡先生伶牙俐齿,解释得及时,否则后果不堪设想。才华要有,硬核知识、过人的智慧,东坡先生又一次征服了笔者,真得无法用言语来表达了!

  《也无风雨也无晴:苏东坡的诗词与人生》读后感(三):也无风雨也无晴,也有情怀也暖人

《也无风雨也无晴》多么诗情画意的书名。“也无风雨也无晴”仅此一句就是那么吸引人,真得让人感受到诗的文化气息、风韵十足。再来认识一下作者吧,他绝对是高人,而非一般作者。史良昭,字穆俦,1947年生,江苏武进人。上海师范大学硕士,文史专家,上海作家协会会员。作者的资历来写苏东坡的书绝对是很适合的,做文史研究的大咖毕竟是专业人士做专业的事,值得信赖。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这是硬核道理,看是浅显的道理却是实话,也是一句心里话。

货比三家,买书也是个精细化活,马虎不得。千锤百炼不敢说,但是精挑喜欢必须的。笔者是个购书达人,买书比较多。一本好书最起码有三个亮点。依笔者拙见,一本好书重点看两个点,第一要看主要内容,第二要看具体细节。这本《也无风雨也无晴》就两大优点都具备。

第一,看一下整本书的主要内容。本书以苏东坡一生的行迹为线索,采用漫话的形式,介绍了苏东坡各时期诗词的风格与成就。作者将诗人的生命历程、作品内涵作为叙述重点,融艺术、趣味、故事于一体。书中每篇都与一首诗词或一个主要事件相关,分读可体味苏东坡作品的精华,合观则可明晰诗人的身世人格与时代脉络,多面呈现苏东坡这一中国人的精神典范的生命印记。果不其然,这本书详略得当,值得一读。粗线条概览有之,而细线条的充实内容也是有的,详略得当的好书。

第二,看细节。细节定成败,看一下书中内文吧。东坡先生绝对是文人,让笔者非常敬佩。细看了一阵子,觉得更加崇拜东坡先生的,才华和人品都非常好。东坡先生绝对是情怀大家,书中有个他与王安石的过节,让笔者记在了心里,确切地说是铭记在心了。第29页《苏东坡与王安石》一章,从两位因老苏而开始不和的历史渊源讲起,苏洵的《辨奸论》为起点写起。到了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7月两人的会面,两人没有文人相轻,而是以礼相待、作诗表文人友好范儿,毫无唇枪舌战的火药味。东坡先生给王安石的信中写道“某游门下久矣”的客气话就让我们当下读书人敬佩、敬重。

全文读罢,一言蔽之,才华要有,硬核知识、过人的智慧,过人的情怀更要有,的确如此。东坡先生又一次征服了笔者,真得无法用言语来表达了!

  《也无风雨也无晴:苏东坡的诗词与人生》读后感(四):《也无风雨也无晴:苏东坡的诗词与人生》序

  

前人品评苏轼和韩愈的古文时,有“苏海韩潮”之说,那么苏轼的两千七百多篇诗、三百多首词,更可以说是一片浩瀚闳丽的海洋了。我们读木华(玄虚)的《海赋》,除了心折于大海“掎拔五岳,竭涸九州”的气势外,还为它“吐云霓,含龙鱼,隐鲲鳞,潜灵居”的内涵所吸引。探览东坡诗词的大海,也会使我们流连忘返,担心的只是它太广,不能面面俱到;太深,难免浅尝辄止罢了。

东坡的诗是宋诗的代表(宋诗的另一位代表人物是黄庭坚),更是宋诗中高踞峰巅的部分。换句话说,从元明到清末,宋诗常有为人所忽视以至贬抑的情形,而东坡诗则不在此列。譬如元代的赵孟曾经抄写过黄庭坚的一首马诗,误植于杜甫名下,明代的有名学者王稚登竟以为发现了老杜的佚作;“后七子”不讳言对宋诗的别集不感兴趣,却没有人敢承认说自己不曾细细读过苏诗。清初,当宗宋的诗风逐渐抬头时,作为先导的便是东坡诗的各种批、注刻本大量行世;《诗韵集成》《诗韵珠玑》一类的韵书,所示句例无不取自苏诗。就是在“同光体”诗人从学黄庭坚、王安石入手之时,也是把东坡诗奉为“合学人诗人之诗”的最高圭臬的。至于东坡的词,“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指出向上一路”,扩展了宋词的表现领域,促成了风格的多样化,这更是为人们所津津乐道的。

“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孟子提出的“知人论世”的理论,确是文学鉴赏的前提。东坡一生的经历复杂曲折,“早岁登科,便兼两制;一麾出守,历典八州。金莲花炬,受尽北阙恩光;玉盏红牙,占断西湖美景”。光靠小说评话中的这些家门介绍,是说不清问题的。若要原原本本叙述诗人的历史、性情,分阶段发展的思想,以及社会条件、政治背景的话,又与这本诗词话性质的小书,在体例上不能相合。好在东坡的伟大之处,除了超旷之外,便是他的真率。他把他的经历感受、襟怀思想、喜怒哀乐,都尽情地在诗词中倾现出来,没有一丝遮掩与损曲。因此,我们反而可从东坡诗词作品的镜子中,去照见他的心灵,合成他一生的历史。本书在探览苏海的路线选择上,便尝试着去实现这样的目标。

宋代兄弟发达齐名的现象似乎特别普遍,以二苏的时代论,稍处于其前的有宋庠、宋祁,同时的有刘敞、刘攽,程颢、程颐,“四王”“三孔”,以至“韩忠献有子八人,纲、绛、维、缜”,无不是棠棣同辉,但同苏氏昆季相比,却有爝火与日月的分别。历史上当兄弟中的一人成了一代文宗,另一位的诗文名便往往为其所掩,如王士禄之于王士禛,袁树(袁枚从弟,由枚父领养,故以兄弟行)之于袁枚等皆是,二苏却是这一现象的例外。散文固不必说,以诗歌言,“士大夫无能轻相轩轾”,从南宋的陆游到清代的贺裳,还有好些人看好苏辙的。东坡和子由的声名是不存在悬殊差别的。

也正是因为二苏兄弟的这种特殊性,在实际写作中,最终只能将子由委屈在顺带提及的附属地位。但愿探览苏海的结果,能激起读者诸君的兴趣,去继续访游一个个文学家的海洋吧!

  《也无风雨也无晴:苏东坡的诗词与人生》读后感(五):竹杖芒鞋穿风雨

  

对诗词稍有了解的读者看到《也无风雨也无晴》这个书名就会立刻想起苏东坡那首旷达潇洒的《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首词在我心目中的诗词排名榜上跟王维的那首“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几乎可以并列榜首。历数唐宋诗词名家,苦命人不在少数。社会环境及个人性格都是促成他们悲剧命运的原因,例如杜甫、李贺、李煜……苏东坡的命运也是相当坎坷,他的一生是不断迁徙、疲于奔命的一生。但是相比较于杜甫凄凄惨惨的“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我们常在苏东坡诗词里看到的是“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做岭南人”这样的乐观心态。 诗人余光中曾说,“我要是去旅行绝对不会和李白一起,因为他没有现实感,太不负责任;也不会和杜甫一起,他太苦哈哈,恐怕太严肃;要是挑一个,跟苏轼在一起可就好,他可以做一个很好的朋友,他是个很有趣的人。宜简宜繁,方为至真至性。”

对苏东坡感兴趣的读者一定要读史良昭的这一部苏东坡传。名人传记还是要这样的内行人来写才更加有阅读价值。如果只是像我们这些外行人一样了解点皮毛,那么必然引用不实的史料,用些臆想虚构来穿凿附会而已。史良昭老师曾是上海古籍出版社的编审主任,对于古代诗词文化颇有研究。阅读本书的过程中也能够感受到他的文学造诣很高,关于苏东坡这个人物的历史资料掌握得全面而翔实。 这本书中包括49篇主题式短文,详细地讲解了苏东坡的诗词及人生。其中有许多我从前未曾涉足到的有关苏东坡的知识,比如: 苏轼与苏辙兄弟二人的深情厚谊。 这兄弟二人的感情真是让人羡慕,真的是可以称得上“手足”二字了。他们二人在通信时经常提及“夜雨对床”四字。那是他们一同到汴京参加制科考试的一晚,夜半风雨大作,兄弟二人联床夜话。这一夜给他们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苏轼因乌台诗案被囚禁而后获释之际,苏轼首先想到的是给弟弟写信报平安,而非妻儿。当他结束三年的黄州任职改移汝州时他想到的也是先去筠州探访弟弟。 苏轼的幽默豁达。 记得那句诗吗?“人老簪花不自羞,花应羞上老人头”。其实当时苏东坡才三十七岁,可能按照古人的年龄来计算是有些上年纪吧。但是其中更多的是说笑的意味,这样的旷达的性格让人忍俊不禁。以及《洗儿戏作》一诗中的“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虽然有些直白过头,但也表达了他真实的心境。 史良昭的东坡传让我读到了一个非常丰满生动的苏东坡,他穿着芒鞋拄着竹杖,顶风冒雨走过了辉煌一生。

  《也无风雨也无晴:苏东坡的诗词与人生》读后感(六):人生几度秋凉

  

苏轼,大抵是中国文人心目中一个跨越不去的高峰。即使在今天,苏诗苏词仍然是文学研究的热点。以苏轼为主题搜索,仅2020年一年已刊载发表的论文就有200余篇。这其中固然良莠不齐,但这可观的数量已然证明了苏轼的热度。与苏轼超然的文坛地位相似,苏轼的民间地位依然不俗,无论忘的如何,苏轼的诗词大家都还是能想起来的。《也无风雨也无晴》一书,就是以这样巧妙的思绪,将苏轼的文学造诣、政治生涯与大家都熟知的苏轼故事相联系,写就了由日常入学理的一部作品。正如作品的副标题“苏东坡的诗词与人生”所言,本作既有学术性的讨论,也不乏对苏轼由诗词温服所反映的人生旅途感怀的描摹,可以说颇具可读与可藏性。

本人的文学造诣有限,也非文学专业人士,无法对苏轼诗词中的文学造诣进行讨论。因此接下来的文字更多的是基于个人感想,谈一谈,苏轼诗词的百味。

最早接触东坡的诗词,应该是从语文课本开始。东坡先生的人生经历大抵也是在那个时候开始进入大家的脑海。位列唐宋八大家之列,文学常识自然少不了;兼之超然的文学地位,老师总会让你积累一些文学名家故事,以备作文之用。于是乎,东坡居士又多了几分群众基础。然现在回忆起来,中学时代读到的苏诗苏词,总是差那么一点味道。虽也能语“老夫聊发少年狂”,也能提笔默下《后赤壁赋》,更也在作文中写过“一蓑烟雨任平生”之语。但对于苏轼的人生与诗词之间强烈的互动与反差之感实则感怀寥寥。此时的苏轼,远了些,教条了些又功利了些。

什么时候对苏诗苏词有更深的理解?或许需要经历一些小小的磨难与不顺。当平缓的少年时代过去,总会遇到那么些小小的不顺意,此时再读苏轼,或许能懂得更多一些。某一年,突然遇到了一些不顺意,现在回想起来不值一提,当时却颇有末日将临之感。那一年,又再次与东坡先生产生了联系。起初是年初,去了“三处西湖一色秋,钱塘颖水与罗浮”之一的惠州西湖。环湖期间,既路过了东坡两进两出的合江楼与嘉佑寺;也仔细观看了记载朝云故事的一方石碑;更在名为“鳄湖”的西湖一隅看到了东坡在鳄湖放生的故事(虽然可能放生的都被鳄鱼吃了)。随后,当年年中巧合之下去了一趟常州,夜探东坡园。这一年也算与东坡有了神交,至此终是矫情了起来。又一次想起东坡所言“寄浮游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也在失眠时想起东坡的“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忽然就对少年时写过的文字有了一些愧疚,何曾读懂过苏诗苏词,甚至连皮毛都未曾碰到。风浪之中,扁舟飘摇,要想吟出一句“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何其困难。

然而,当生活温柔一些,再次阅读苏诗苏词以及他的人生,才再次明白,东坡何以拥有这样超然的地位。于文学艺术之外,其为官为民的政治守则、历经磨难不改的真性情都尤为可贵。乌台诗案,于东坡可谓无妄之灾也属因言获罪,然此后东坡在贬谪期间迎来艺术生涯的一次次高峰。始终保持创造的热情,尤为可贵。此后的数次贬谪经历,无一不与诗文被前牵强附会有关,但其始终未曾停下抒发感情的笔。同样,虽然一再贬黜,也没有真的远离庙堂。为官之时都兢兢业业,也不刻意夸赞自己。东坡的诗词与人生相互辉映,也算是印了这句“也无风雨也无晴”。

  《也无风雨也无晴:苏东坡的诗词与人生》读后感(七):“闲人”苏东坡

  《也无风雨也无晴:苏东坡的诗词与人生》读后感(八):风雨人生 诗词逐光

  

宋朝可以说是我国的文艺复兴时代,故而宋朝井喷式出现了很多文豪名家,其中苏家一门三苏成为了流传至今的佳话。

作为三苏之一的苏东坡,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文学家、画家,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他的一生可以说是丰富多彩的,也可以说是风雨兼程的。

苏东坡的丰富多彩主要体现在他的文学诗词上,而他的仕途却不是一帆风顺,可以说是风雨兼程。

苏东坡一生的诗词有几千首,他的第一本诗集是他24岁和父亲苏洵以及弟弟苏澈一起南下岷江路上所作的合集《南行集》,这是他们一次新奇而难忘的旅行。

若果是现在,人们肯定会带上相机,一路拍拍拍,但在北宋时,苏家一行三人用诗歌咏叹纪行了一路风景,后人在他们的文字中领略到那一路美景,比现在的快餐式拍拍拍有意境多了。

史良昭的《也无风雨也无晴:苏东坡的诗词与人生》以苏东坡一生跌宕起伏的的生平为轴,以他每一个时段有代表性的诗词作品为面,绘出了苏东坡丰富多彩的一生。

他豁达开朗,但是又不像陶渊明那样能放下一切,他始终有一份报国之心,所以即使身处政治旋涡之中,成为新党旧党斗争的牺牲品或者工具,他也始终保持那一份从容淡定之心,不管被贬谪到哪里,他都会留下诗词,他的诗词就是他的名片,也是他的寄托。

当官场以痛吻他,他便以诗报之。

从苏东坡的诗词里我们便能窥见他生活的起起落落,也可窥见他从政的地方轨迹,同时能读懂他彼时的心境。他的《念奴娇》《水调歌头》《江城子》等等都是为人们所熟知的,风格豪放,但是他的《卜算子》等等又是婉约派,还有一些他自己和后来人也无法界定具体的类型。

东坡之所以为人称颂,不仅仅因为他的才名,还因为他勇于创新,敢为人先的勇气。

比如这首《江城子.乙卯正月一十日记梦》是为了追怀死去的妻子王弗,运用词的形式悼亡,苏东坡这首词可以说是首唱。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还有他的尖叉诗体,后人因为佩服他能在险韵中信步游行,亦纷纷效仿。

苏东坡的诗词每一首都是一个故事,有的甚至可以是连续剧的连载。比如他的关于牡丹的作品,就是他和两位友人的故事,两个都是杭州知州,一个是沈立,他是牡丹谜,也写过关于牡丹的诗《牡丹记》,而苏东坡写了《吉祥寺赏牡丹》,这是他们共同赏花的地方。后来沈立调走,来了陈襄接替,他曾独自游览吉祥寺,所以有了“何人更似苏夫子,不是花时肯独来”。好在陈襄也是他的同道中人,并且仰慕他的才华。次年东坡邀请陈襄一同赏牡丹,陈襄因事耽搁没能赴约,东坡便写下《吉祥寺花将落而述古不至》,其中“对花无信花应恨,直恐明年便不开”不匮为警告之意,结果陈襄第二天便赶来吉祥寺,于是东坡又作了一首,其中“太守问花花有语,为君零落为君开”是对陈襄的赞许,也是正面对牡丹的描写。

还有他和弟弟的“夜雨对床”系列,时间跨度几十年,他和王安石政见不同,诗词相吸,他的三过本觉寺让阅者泪目,让人生无常尽显,他的“此心安处是吾乡”既是一种豁达,也是一种无奈。

纵观苏东坡的一生,他的诗词文学是高产高光的,他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将西湖的美景渲染的栩栩如生,甚至于中外文明,因此杭州西湖边的“苏堤”以他的姓氏命名。但是他的官场生涯又是跌宕起伏的,所以他的诗词形式十分的丰富多样,不拘于一种形式。

对于苏东坡来说,政局他无法左右,仕途他无法放弃,诗词便成为他排解告慰自己的最佳方式。

  《也无风雨也无晴:苏东坡的诗词与人生》读后感(九):苏诗的几个趣解

  

苏轼的好诗太多了,写苏诗的书也太多了。虽然如此,总还有一些未经人说之处,或者虽经人说而很少人注意及之。闲中读此书消遣,发现苏诗的有些地方,一般看来仿佛并无疑问,但事实则并非如此;有些地方,作者闲笔一说,令人解颐。

比如,苏诗《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一:“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是一首大家耳熟能详的诗。闭上眼,我们就仿佛感受到西湖之美,晴天是一个样子,雨天又是一个样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就是这个道理。然而,我们很少去追问,“淡妆”“浓抹”哪一个是拟晴天,哪一个是拟雨天?作者写道:

睛西湖同雨西湖,孰个算“淡妆”,孰个算“浓抹”?一种意见主张雨天为淡妆,因为“山色空蒙”;例如陆游《湖中微雨戏作》就谓:“莫言老子无人顾,犹得西施作淡妆。”另一种意见相反,以为“水光潋滟睛方好”之时透明度更高,几乎是不著脂粉。(p51)

这一种相反意见,作者也给找了一个间接证据,那就是袁枚的《小竹枝词》:"雨余红意敛,风定黛痕长。妾请学西湖,今朝是淡妆。”“雨余”自然不是雨天。这个证据虽不过硬,却尚算得言之成理。虽然作者用一种通融的态度将这种疑问化解了,所谓:“其实,苏诗的比喻是遗貌取神,并非为西湖拟定妆名。”(p51)苏轼本意是否的确如此,只有苏诗知道。但这个细节,反映了作者读苏诗时的眼明心细。有些看似没有问题的地方,恐怕正埋着待人发现的疑情。

再如,苏轼作诗生涯中有一次还吃了自己的亏;按俗语来说,是典型的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熙宁七年(1074),苏轼作了《雪后书北台壁二首》,是所谓“尖叉诗“,意在用险韵,以展示才情。这种有难度的创作,往往会逼出自己才情的极限,从而催生出神来之笔。然而风险是,有可能不够自然大方。这类诗在后世批评家眼中属于歪魔邪道。但在北宋,却不乏“逐臭之夫”。苏诗一出,苏辙、王安石都跟着和韵了起来。苏辙、王安石这么好事,就是因为有难度。也许是出于礼节,更许是出于逞能,苏轼也跟着再和一叠,题为《谢人再和前篇》。作者解说道:

诗中虽有“飞花又舞谪仙檐”“也知不作坚牢玉,无奈能开顷刻花”的妙思,但也出现“忍冻孤吟笔退尖”之类的涩僻。尤其是“渔蓑句好应须画”及“银杯逐马带随车”两句,一用韩愈《雪诗》“随车翻高带,逐马散银杯“,这一联本身就常为人所诟讥(如王士禛就“每为齿粲”),东坡又省掉一个“缟”字,与雪题便容易脱钩;一用郑谷“江上晚来堪画处,渔人披得一蓑归”的雪诗,此诗则是东坡曾经亲口许为“村舍学中语”的。(p60-61)

苏轼的窘境,一望而知,连原则都不讲了,拿自己瞧不上的郑谷诗来充数。这种指摘,苏轼当然无从辩解,只能认栽。以前纪晓岚批苏诗“今观此壁画,亦若其诗清且敦”之句中的“敦”字,谓虽不能说不通,终有嵌韵之痕。钱锺书先生《中国诗与中国画》谓此处苏轼的“窘态”,流露无疑。但平心而论,“敦”字到底不至于不通。这首尖叉诗才是十足的窘态毕露。这在苏轼的作诗生涯中大概并不常见。苏轼的这种窘态,作者顺带来了一个比拟:

妙颖如林黛玉,在情急中也会用“纱窗也没有红娘报”来应付酒令。(p61)

这就很传神了不是?

又如,苏诗“河东狮吼”的那桩公案,引起后世的误解、误用。作者也给说了个清清楚楚:

“河东””是柳姓的郡望,所以柳宗元、柳开以至柳恽的集子都被名为《河东集》;杜甫《可叹》诗又有“河东女儿身姓柳”的句子,“河东”切“柳氏”是可信的。但一个由侠入隐、倜傥悃诚的陈季常竟成了怕老婆的班头、“惧内”的同义词,这是知其为人的人所不能接受的。于是反对派便提出了驳斥,其代表人物是注解苏诗的功臣、清人王文诰。他主要的证据有:一、 东坡为陈季常作《临江仙》(细马远驮双侍女),序中记他“载二侍女”,“至溪山佳处,辄留数日”;又《方山子传》也说季常“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有自得之意”,可见柳氏不妒。二、寄吴德仁诗时,“柳故数载”;所谓黄庭坚元祐年间的信件,《山谷集》不载,当是伪托。三、东坡黄州时与子由书,述墙外悍妇同丈夫吵架,“声飞灰火,如猪嘶狗嗥”,并未兼及柳氏。四、吴德仁不喜闻人过,“公素未识面,必不以柳妒告之也”。至于“河东”,王氏以为指柳真龄,他曾送给东坡一条铁拄杖;“狮子吼”云,便是柳真龄“以铁拄杖为棒喝耳”。林昌彝《射鹰楼诗话》称扬“此说可采”,可惜的是在这一说上王文诰错了,因为诗中“狮吼”和“拄杖”显然不是同一人。(p123)

这是前人的说法。作者自己当然不能交白卷:

清人卢文弨《钟山札记》的说法,值得我们注意。他考证佛经,《狮子吼经》是一名三字,直可视作女子讲经之意。这样,我们大致可以对“忽闻”二旬作出另一种解释:陈季常自谓通究佛学,不料却忽然听见出更为精深的禅理,妙不胜收,不禁手中拄杖落地,茫然不知自己是否果证菩提。东坡《闻潮阳吴子野出家》有“当为狮子吼,佛法无南北”,似乎也可佐证“狮子吼”只是说的佛经典故。(p124)

作者猜想,即便是这样的解释,女性们恐怕也并不满意。我得说,在今天这样一个女权高涨的时代,把“河东狮吼”这个讹而为“惧内”之意的恶名洗刷掉,我们是欢迎的。作者多虑了。

  《也无风雨也无晴:苏东坡的诗词与人生》读后感(十):诗酒趁年华:苏东坡的仕途、诗词与人生

  

“春牛春杖,无限春风来海上。便丐春工,染得桃红似肉红。春幡春胜,一阵春风吹酒醒。不似天涯,卷起杨花似雪花。”酩酊大醉后的苏东坡,忽被一阵春风吹醒,眼见百姓们忙于播种,耕牛于阡陌农田间犁地,青幡飘荡摇曳风中,但见“垂天雌霓云端下”,又觉“快意雄风海上来”,杨花漫天宛如白雪,一派春季忙碌之景,信手挥毫写就此词。无论是从这首小令的字面还是意境,都不难看苏东坡在文中表现的喜悦之情。而事实上,谁又能想到,东坡笔下如此美景所真正描写的却是在一千年前那个缺医少药,气候炎热,土人丛生,毒虫栉比,长途跋涉,多少被贬的读书人宁愿掉脑袋都不愿意去的海南,“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如果一定要把苏轼的人生做一个分水岭,那么以“乌台诗案”为界,之前是一个年少轻狂,胸怀天下,被宋仁宗称为“子孙相”的政治家苏轼,之后就是一位漂泊江湖,发配蛮荒,乐观豁达,淡然从适的诗人苏东坡。在本书《也无风雨也无晴:苏东坡的诗词与人生》中,作者史良昭先生以苏轼沿途行路足迹为经,诗词文章为纬,通过四十九篇独立成篇的短文,串联出这位中国历史上的传奇人物一生跌宕起伏的官场仕途和人生际遇。全书以词话漫话的形式,从苏轼各个时期的诗词入手,解读苏轼的政治成就,人际交往,和思想理念。史良昭先生将苏东坡的生命历程,作品内涵作为核心重点,融风雅之艺术,生活之趣味于一体,每一篇往往将一两首诗词和人生的重要事件相互关联,既可以展现苏轼文章之魅力,又可以将诗人的人格内核和当时历史脉络风土人情紧密结合,互相关联。

我想在中国古代的文人经历中,再不会有如同苏轼一般“大起大落”的起伏波折,更不会有他如此强悍又豁达的内心,用来抵挡人世间所面对的一切挫折和冷遇。说到“大起”,苏东坡的仕途开始只能被形容为一帆风顺,以一句“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受到北宋文坛宗主欧阳修青睐,后又凭借诗文独步天下。说到“大落”,在“不可杀士大夫”的北宋,他几乎跌倒了读书人能触摸到的最底层。而和那些自怨自艾文人所不同的是,苏东坡自始至终保持着安之若素的心态,越活越明朗,越活越健谈,春风得意时,他志存高远,潜心文学,关心时事,人生失意时,他苦中作乐,不忘初心。正应了《菜根谭》中所言:“居轩冕之中,不可无山林的气味;处林泉之下,须要怀廊庙的经纶。”孔子曰:“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在“才学”之道上,苏东坡堪称“古今完人”。论文章,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和唐朝韩愈并称“韩潮苏海”;论写诗,气象高远,如同长江大河,风起云涌,和黄庭坚并称“苏黄”;论填词,雄放豪宕,瑰丽雄奇,开豪放词派之先河,与辛弃疾并称“苏辛”,连秦少游都有“惜与三苏同时”之叹;论书法,丰腴跌宕,天真烂漫,号称北宋“四大家”之首;论绘画,简劲掀舞,天工清新,成“湖州竹派”之先驱;论学术,融释道于儒,开“蜀学”之标杆;除此之外,习瑜伽,练牵引之术,精通佛道修行,足以和当世高僧方士坐而论道。

在为官之道上,苏东坡同样有着与那些迂腐文人截然不同的政治天赋,他一生足迹遍布大江南北,每到一处,都积极整治地方弊病,消除顽疾,肃清不良,哪怕力有不逮,也尽己所能为地方百姓谋取利益。任职黄州,革除当地溺杀婴儿之陋习,并且募捐筹款,以为“若岁活得百个小儿,亦闲居一乐事也”;主政徐州,恰逢黄河决堤,亲上堤坝督工,四十天不下一线,“长洪斗落生跳波,轻舟南下如投梭。水师绝叫凫雁起,乱石一线争磋磨”;通判杭州,他灭蝗虫之灾,判官妓从良,修浚西湖六井,疏通茅山、盐桥二河,修筑苏堤,“朝曦迎客艳重冈,晚雨留人入醉乡”;知州密州,他抗旱灾,罢募人充役,上书直言用盐专卖害处,平息匪患,“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知事登州,改官盐为自产盐,驻军练兵,加强海防,作《登州海市》,成蓬莱阁天下“四大楼”之名,“荡摇浮世生万象,岂有贝阙藏珠宫”;以龙图阁学士(包拯也是这个加官)出知颍州,治理颍州西湖,修东西二桥,“坐思吴越不可到,借君月斧修朣胧”;赴任扬州,取消芍药万花会,暂缓催收积欠,改革仓法,降低米价赈济灾民,“歌扇萦风,吹散一春愁。试问江南诸伴侣,谁似我,醉扬州”;被贬惠州,建兵营三百座,筹款修建惠州东西两座铁桥,“春风岭上淮南村,昔年梅花曾断魂。岂知流落复相见,蛮风蜑雨愁黄昏”;哪怕就是发配到不毛之地儋州,他也传学于当地学子,后来苏门之下学生姜唐佐成为了海南历史上第一位科举进士,“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可以这么说,与那些尸位素餐,投机取巧在神宗朝堂新旧党争里钻营奔竞的政客相比,苏东坡才更接近于一位千古读书人心目中造福一方的清官能臣之楷模。

在诗文为官以外,苏东坡同时也是个妙人,他的妙在于会“吃”。在“民以食为天”的中国,苏轼不仅爱吃,也会吃、懂吃、写吃、更能创造吃,“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有条件时,尽可能开掘创造,研发新品,“东坡肉”、“东坡饼”、“东坡豆腐”皆出自他手。同时,爱吃猪肉,爱饮酒,爱品茶,“萎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在没有条件被贬海南时,苏轼啃着大芋头,晒着大太阳,和当地民众聊天扯着闲篇,说着鬼故事。很多时候我总相信,人还能吃得下饭,日子总不算太坏。

身逢变革,仕途蹉跎,有时候总需要一点点理想主义的支撑才能挨过最难熬的时光。苏东坡是个务实的人,但他的务实让他不足以在更高层次脱离具体政务,只存在是意识形态的波云诡谲的朝堂搏杀中全身而退,理性让他无法对自己对手身上的闪光点视而不见,这也意味着在王安石变法新旧党争摆开阵势的那一刻,苏轼就注定无法全身而退,注定会是个失败者。

而同样,从今人的角度看待苏东坡的人生却有着另外一种解读,我们总无法明白到底是什么样的精神力量让官场失败者苏轼在逆境中把自己活成了风姿绰绝的文人苏东坡。又是何种豁达幽默的人生态度,让他能够发出“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的感慨。大概,苏轼的人生更像是一碗热腾腾的鸡汤,它的意义是让那些保持理性气质的理想主义者们始终相信,心怀乐观,从容正直,即使在坎坷跌宕的人生旅途里依旧能活出属于自己的精彩。

王安石退居南京后,有次苏东坡从黄州回京绕道看他,王安石骑着毛驴去码头接他。二人同行,发现一房子根基已动,一面墙向东倾斜。王安石出上联道:“此墙东坡斜矣!”苏东坡仰头大笑,随即吟下联反讥:“是置安石过也!”曾经势同水火的政敌,如今相逢一笑。

根据苏东坡自己的说法,他和韩愈一样同是摩羯座,他曾说:“退之诗云:‘我生之辰,月宿南斗。'乃知退之磨蝎为身宫,而仆乃以磨蝎为命,平生多得谤誉,殆是同病也。”故以此推之,苏韩二人同事仕途蹉跎,命途多舛。在西方星相学上来讲,摩羯座的人主观意识强烈,怀揣理想,坚持己见,从容不迫、深思熟虑,待人亲切和蔼、心胸宽广,即使遇到挫折也可以砥砺前行,凭借顽强的毅力及意志力迈向成功。由此可见,中外古人皆不欺我。一笑。

苏东坡的一生幽默自信,随遇而安,和李太白相比豪情犹在,少了点自负,与陶渊明相比悠然甚之,却没有他的戾气。后人说“人生若有不快活,只是未读苏东坡”,人于逆境中之快活方为真快活。虽然一生才能,终究未能在仕途官场上出将入相,一展抱负,却在事业的另一头成就了自己积极乐观的人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对,年华似锦,不妨诗酒作伴,故国虽远,一尊还酹江月。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