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横滨车站SF》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横滨车站SF》读后感精选

2021-02-08 03:34:3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横滨车站SF》读后感精选

  《横滨车站SF》是一本由[日] 柞刈汤叶著作,文化发展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页数:28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横滨车站SF》读后感(一):文明与废土的艺术

  真的很震撼,以前从来没有看过这种废土风格的小说,看完却心神激荡许久,不是那种热血上涌的激荡,而是一种对于宇宙、对于身处其中的人类文明,从不同角度观赏而带来的陌生与震撼。一方面,车站统治世界这个设定太过出彩,日本作家如同浮世绘般的细致描绘更让人仿佛已经置身于其中;另一方面——车站也是人建造的,它能学习的只有人类,不是吗? 如果说赛博朋克、废土风是一种对发展的讽刺和逃避,横滨车站的增殖生长就是对非人类文明的猜测与思考——作者完全理解它们的生长,把它们看作有意识,会“生物性”地生长的一种钢铁生命。 从”车站增殖“这个设定来看,作者果然是个生物学者,而且与日本一种“万物有灵”的传统思想谋而不合,导致万物反噬人类,废土翻起,钢铁纷纷从矿里自己跳了出来,而把人类埋进幽深的思维地底。 寻人就如同很多的冒险作品男主角一样,最初的想法非常简单,只是想看看没有见过的东西,但是命运这种东西一旦开启就不会为个人意愿而停。而他进入的世界又是一个真正会被正常人类害怕的世界——恐怖谷定理,当机器人与人类相似到某个程度的时候,人类会感到恐惧和反感。车站在外表上显然不像人类,可是在生长、扩张、控制,乃至统治这一系列行为上,谁能感觉不到它将取代人类的一切存在呢?此时再回头看它们和人类没有一点相似的外表,如此巨大的相似与差异并存,恐惧再次放大。 废土美学,一种将文明的幻景打碎,将人类造物最不堪的一面赤裸裸地展现的艺术。这是恐怖又荒谬的此在,人类光辉文明的平静湖面下躺在底层的一池垃圾,它们赤裸不加雕饰,满是文明冲刷下的锈蚀。可是一旦湖面的平静被打破,它们就有翻上来、接触空气、被所有人看到的可能。 而人类文明不是冰冻的湖水,无法禁锢这些锈蚀的废土。 所以人类看到了工业文明发展后的遗墟,他们该作何反应? ——艺术由此而生。 横滨车站就是一池这样的废土,不仅被翻上明面,还将这文明的湖水直接填埋。 从此文明的湖水变成了文明的车站,可是以后,谁知道文明的车站会不会变成文明的火堆,文明的油箱,文明的铁矿呢? 不妨深思。 再次感叹日本作品真是擅长描写世界观,非常到位,非常震撼。到处都是新颖有趣的设定,刻画起来也是非常日本式的精致。作者作为科幻小说爱好者,同样非常清楚读者想看的是什么,还能时不时用科幻作品中再熟悉不过的梗来戳一下观众的兴奋神经。如果车站真的掌控了世界,也应将柞刈汤叶奉为座上宾——车站们可以从他那里学到很多东西。哈哈哈。 冰冷的洪流对人类讲着童话,永生是机器对大地的报答 芯片唤作同类,家园载我远行 前文明的残裔行于寥寥土地,现世代的权者熔铸类人幻梦 我仅剩一张车票,如何驱动为千万轮轴所困的命运之轮 海风将横滨车站的铁锈催生又剥离的轮回中,新的时代在诞生,下一个文明又在哪里……

  《横滨车站SF》读后感(二):科幻小说,车站反控人类,人工智能未来值得思考

  

《横滨车站SF》是日本作者柞刈汤叶的作品,曾入围日本第38届SF大赏。

日本SF作家俱乐部于1980年设立的奖项,主办者为日本SF作家俱乐部,德间书店支助。不论媒体或艺术的种类,只要是有关SF的作品,都是本赏的受赏对象,是本赏的一大特色。

在网上搜索了《横滨车站SF》漫画,看了一下,感觉确实漫画比纯文字的要给人更强的视觉感觉,更能让人直观感觉作者塑造的环境,空间,人物,带来的不同体验。但是同样,纯文字的《横滨车站SF》,阅读时,阅读者可以自行展开想象,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想象空间。

说实在的,对于日本的印象,除却富士山,樱花,恐怕就是四通八达的交通。如地铁,新干线等等,时常出现在日剧中,也是不可或缺的情节。而在这本《横滨车站SF》书中,地铁成为了新的舞台,让人眼前一亮。

在科技发展的未来,横滨车站有了自我意识,竟然开始自我繁殖与扩张。想要进入这个车站,必须是体内植入了suika芯片才可以随意进入车站,那像寻人没有植入suika芯片的,就必须要凭借车票。

东山曾经给寻人一个盒状终端,是车票,五日车票,因为当时东山在车站内是属于一个叫烟管同盟的组织,这个组织就是想要将人类从横滨车站支配下解放出来,回到最开始人类控制车站到这个阶段,终结这种被车站支配的生活。

简单概括就是寻人拿着东山给的五日车票,进入了横滨车站,机缘巧合之下遇见了JR北日本的派遣员尼普谢麦,开启了站内的历险。而所谓的烟管同盟能否将人类解救出来,拭目以待。

这个横滨车站是一个神奇的地方,很多人经常会被驱逐出横滨车站,比如说是非法使用suika, 横滨车站内外属于两个世界啊,横滨车站排弃食品是车内外的人食物来源。海岬的首领曾经定下这样的目标,要过上不依赖车站的生活。

第一次读日本的科幻小说,感觉有点GET到这一类小说的萌点,可以说是带有日本本地的特色,又融入高科技、人工智能、悬疑、推理,可以说是非常值得一看。

各车站自动检票机会伸出双手阻拦访客,需要检测到suika,或者是可以进站的车票才可以。这个车票是一个小型的盒状终端设备,一旦车站自动检票机检测通过以后,自动检票机就会放下双手人就可以通过了。从这可以看出这个未来时代的科技,这个人工智能很高级哟,竟然还会伸出双手。

寻人进入车站后到咖喱店吃饭,但在支付时露出破绽被逮捕了,他们把他关进拘留所。寻人在这看守所待到晚上的时候,突然出现了一个人。作者在这时候一个转折,神神奇奇出现了一个人,我们以为这是外星人出现了,其实不是。

这人拿着细长型的电光板,电光板上显示出文字来。突然想到,我们商店门口的那些一边显示字一边闪烁五颜六色的那种宣传牌!瞬间觉得这个人拿的这个电光板好接地气啊,从这个未来高科技一下回到了现代的感觉。

这是结构遗传界消除器,因为照一下,这地方就不再是横滨车站的构造,就可以随意破坏,不会引起检票机的反应。而拥有这个的人,是一名特工,他的组织还掌握了高级物理性防御力量的武器!

莫名其妙出现的教授竟然是寻人救的,东山把车票给了寻人,JR北日本的派遣员尼普谢麦巧遇寻人等等,这么多线索,都把方向指向寻人,那么寻人是终会解开横滨车站控制的人吗?

人类一直没有停下探索的脚步,人工智能,自动化是未来的趋势,同样人类也在幻想着未来一旦面临智能反击该如何回应。个人感兴趣的,倒是最后提到的永远一直在建的概念。或许这正是我们人类一直所在追求的,永不停止,唯有不断前进,才是唯一的生产力。

  《横滨车站SF》读后感(三):横滨车站增殖中

  

“人造物表现得越来越像生命体;生命变得越来越工程化。” ——凯文·凯利《失控》

几百年后,日本战火绵延,建筑破坏严重,人们无暇顾及,于是想开发能一劳永逸地解决建筑修护的技术。这种技术的核心思想是赋予建筑如人体细胞般的自我修护与复制能力,使建筑在受到破坏后能不依靠人类而能自我修复。横滨车站成了这个技术的试点。结果,失控的横滨车站开始不断增殖,侵噬了日本本州绝大多数土地。本州居民都生活在了车站之中。

这是小说《横滨车站SF》的背景设定。作者柞刈汤叶的灵感来源是现实中的横滨车站。横滨车站,位于日本神奈川县横滨市西区。自大正四年(公元1915年)诞生以来,百余年间改建工程一直持续,从未完工。人们称之为“日本的圣家族大教堂”。

柞刈汤叶说:“完成”一词一般指的是“达到最终形态”。圣家族大教堂有高迪画的设计图,在以设计图为最终效果的建造过程还在不断进行, 所以算是“未完成”。 但是,横滨车站一百多年的改建工程,并不是为了达成一个具体的目标而进行的。正是横滨车站这种感知着、适应着横滨市以及日本的铁道网络,灵活地进行改变的做法,才是一个都市的中枢车站该有的样子。也就是说,我们应该认为“总在施工中”,才是横滨车站的最终形态。

“总在施工中”,也是当今城市的发展状态。如果你正在城市中,看看周围,不出两公里你就会找到一处施工工地。新建、改建、扩建是人们喜闻乐道的词汇,象征着欣欣向荣;完工虽意味着大功告成,可完工后给人一种繁华落尽的失落。经济发展的大浪,推动着人们一刻也不能停下来。失控而不断增殖的横滨车站,正是人类城市文明的隐喻。

如果你住在天通苑,公司在国贸,每天通勤你要在地铁和地铁站里待上两三个小时,你能直接体会到《横滨车站SF》里一直居住在站内的居民的感受。随便在城市中心繁华的街道走上十分钟,你会发现阳光只能断断续续地照射在身上。大多数时间,我们都在路边高楼的阴影下。草地、暖阳和微风拂面,只会出现在公园等特定地点。想要享受这些,还得挤公交、坐地铁。

某城市的立交桥(图片来自网络)

东京银座夜景(图片来自网络)

为了容纳更多的人,城市不断向外辐射扩张。城市本身已经是个横滨车站。

美剧《黄石》中有句台词:“城市是文明的黄昏,风景枯竭的纪念碑。”虽有些偏颇,却反映出人们对城市发展的反思。

城市为人们提供了便利,带来了效率,同时它侵占了人们原本应有的亲近大自然的权利。这是人类发展的两难。小说《仿生人会梦到电子羊吗?》中,仿生人有了反抗意识;电影《骇客帝国》中,人工智能统治了人类。这些作品不仅体现了对人类未来的担忧,也反映出作者潜意识中对当下技术文明的自信——自信技术能发展到拥有如此高的智能,能最终反噬人类。

《骇客帝国》里的基努·里维斯帅爆(图片来自网络)

同样是“失控”主题,与上述作品不同的是,《横滨车站SF》中失控增殖的车站建筑没有自我意识。虽然也是技术失控的后果,但增殖的横滨车站更像一种自然的产物,它像爬山虎漫无目的地不断在墙壁上蔓延,像癌细胞般不断自我复制。不停扩张只是它的生存方式,是无意识行为。如果说《骇客帝国》的发展模式是:失控(人类对技术)——控制(技术对人类);那么《横滨车站SF》的模式是:失控(人类对技术)——失控(技术载体本身)。

不过,这种无意识中也蕴含着秩序。站内负责驱逐非法进入者的检票机和负责维持秩序的站员,像是一个个愣头青,只去做他们该做的工作,不问缘由,似乎生来就该如此。就这样各司其职,各安其命。整部小说中,也找不到一个最高级统治者或者终极“大脑”的存在。横滨车站中没有自上而下的指挥命令。

凯文·凯利在《失控》中讨论了蜜蜂群的行为模式。蜂群的统治者并不是蜂后。当蜜蜂群将要有所行动,一个个工蜂会出去侦查后传回的信息。谁的信号强烈,会有一批蜜蜂跟着它再确认信息,信息确认后,就大规模行动。蜂群是一个去中心化的有机体,指导整体行为的是一只看不见的手。这和横滨车站的组织形态有些相似,符合自组织理论的描述。

作者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伊利亚·普利高津提出的耗散结构理论启发了《横滨车站SF》的创作。而耗散结构理论是自组织理论的重要构成。

《横滨车站SF》关于城市、组织、进化等问题的演绎,给了我们别样的思考角度。人类社会发展至现在的样子,不是任何人能左右的。至于这个样子的优劣,只能“风物长宜放眼量”了。

  《横滨车站SF》读后感(四):自生都市会梦见有机天空吗?

  

——本期评论员——

钟天意:青年作家,《科幻百科》撰稿,尼古丁中毒的狼人学家。目前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

柏太一:业余写作者,关注科幻创作与研究,目前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

地瓜: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博士,业余影评人、科幻/推理/恐怖作者和字幕组翻译。今日头条“青云计划”获奖者,科联奖、未来全链接、科普科幻青年之星和光年奖获奖者。

HeavenDuke:纯粹幻想系作者,科幻百科创始人,星云科幻评论撰稿人,清华大学学生科幻协会原创部负责人。作品散见于科幻世界、蝌蚪五线谱、不存在科幻等平台。梦想做一只网络爬虫。

钟天意:大家好,本期赛博酒馆讨论日本科幻作家柞刈汤叶的长篇小说《横滨车站SF》。这位作家的短篇小说《宇宙石油拉面》已经在《科幻世界·译文版》的2019年10月刊上露面了,感兴趣也可以一看。

在上期预告中,除了《横滨车站SF》外,还提到了漫画家贰瓶勉的科幻漫画《Blame!》。我很久以前试着看了下《Blame!》,不过当时因为看不懂弃了……这次正好提到,所以也就顺带补了一遍,连带网飞出品的动画电影。不知道大家读这几部作品的感觉如何,可以先谈谈整体感受?

钟天意:坦率地说,我觉得此类作品都非常有趣,可能是非常喜欢无限堆叠的城市那种噩梦般的超现实主义景象,或者自动验票机那种一边叫着“请您出示车票,感谢您的配合”一边毫不留情地杀人那种黑色幽默的味道。但我也承认这类作品并不好评价,因为来来回回能说的似乎也就几点,质量究竟如何还是要看讲故事的水平。 只说《横滨车站》,故事倒确实没什么太值得深说的,是一个类似《魔戒》一样英雄之旅的故事。作者可能有更大的野心,因为没看续作(外传?)不太清楚,不过就这一部来说,我觉得利的那条故事线似乎有点多余。 地瓜:只看了横滨车站,这个世界观设定很有意思,有废土文青的味儿了,里面的故事就soso吧。 HeavenDuke:这部小说有一个明显的指向性,就是东京都市圈的无限扩张,其中对西瓜卡、周游券、无缘社会、乡土退散的书写基本上和东京这个区域的生活特点是一一对应的。书里有两个细节是我关注的,其一是这个自生建筑结构和九州岛的JR地铁公司的对立之间,二者的异同;其二是最后按下按钮的时候AI对主人公阐述的那个“你不重要”的论调。这里两者中凸显出了一种工业文明的无意识性,这和以往我们所熟悉的那种资本家形象是有差别的。但是除了这些之外,它的情节其实没什么可说的,要说有点,就是只是比较适合转化成动漫吧。 总的来说,这是一部关于世界观的作品,剧情反而是次要的。 柏太一:JR北日本、JR福冈两大公司与横滨车站在日本列岛对垒的设定,让我想起二战结束胎死腹中的同盟国共管日本计划。同是战败国,德国被分为东西德,日本却奇迹般保持了领土的统一,反倒是东亚国家越南和朝鲜遭遇了分裂。尽管在地形上,日本是最容易被切割的,但偏于一隅远离大陆反倒让该国得以保存整体。但是那场战争与核爆,都给了很多日本作家面向现代的梦魇,所以设想在日本国土上出现异化力量占据主体位置,应该很符合读者的口味吧。里面的情报、潜伏、渗入,仿佛是对马海峡对岸的故事重现。 地瓜:嗯这么说这个世界观确实很丰富,有异化城市恐惧、不同势力斗争,还有废土文艺气息。

钟天意:太一说的“面向现代的梦魇”这个说法很有意思。这两部作品中关于城市增殖的想象,包括圆城塔的《自指引擎》,甚至韩松的那几部《地铁》《高铁》等等,都有这种梦魇式的病态想象。历史可能是理解这种想象的一个很好的切口。 在《横滨车站》的结尾非常贴心地说了灵感来源:漫画《Blame!》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则是伊利亚·普里高津的理论——他将透过物质或能量流进、流出来维持整体秩序的状态称为“耗散系统”,并以此理论获得一九七七年的诺贝尔奖。我姑且将此类科幻作品称为“耗散科幻”,不知道此前有没有命名。

柏太一:选取铁路交通的智慧化也很有日本特色。众所周知日本在铁路建设上狠下功夫,我记得在台湾游学的时候看到日殖时期日本人在台湾做的重要基建就是铁路,尤其是在矿区。日本奥运景气时期,新干线高速发展,打通了日本的任督二脉,也帮助其成为世界第二的经济体。回想看过的很多日本影视和动漫,铁路和电车也是挥之不去的城市景观。但是对交通枢纽的智能化大胆设想还是很神奇的,如果要我以此来换置到当下中国,或者可以以无人驾驶来设想?正好以投入不菲的百度公司做原型,哈哈。 钟天意:哈哈哈,我觉得从无人驾驶的角度来考虑,可能和《横滨车站》的思路不太一样。我觉得它一定要像横滨车站一样,从一个我们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东西出发,产生的效果应该还是像刚才说的,是《地铁》《高铁》或者《医院三部曲》一样的东西。 你看《横滨车站》的后记,作者写作还是有一个很清晰的思路的:灵感的来源是现实中处于“流动性”,始终在不断翻新扩建的横滨车站。对它进行一种科幻的想象,不是让它变得多么新,而是变得多么怪。一个中国化的想象可能是重庆的山路,江南的水乡,或者绿皮火车铁路网……这样的东西。 HeavenDuke:再比如北京老城区的公交车网络,到现在都还在拖着辫子满大街跑。 钟天意:对,甚至黄包车,挑山工,这些我觉得都是可行的方向,不过逐个列举就没必要了。

HeavenDuke:如果把目光聚焦在工业文明的侧写上,那我觉得这部小说有一个比较独特的地方,就是横滨车站虽然是一个高度工业化的系统,但是对它的书写很多地方是偏向于把它视作自然空间的。典型的就是那段对富士山的描写。同时,描述建筑结构的时候,作者使用的语言往往是“生长”而不是“建设”。 柏太一:对,仿佛一个异时空盆景,机械式的显山露水。 钟天意:我觉得是这样:第一,要是一种众所周知的文化景观;第二,经过作家想象扭曲之后,使其自身突出一种病态的荒谬感;第三,要对既有的秩序进行某种颠覆或者侵夺,比如夺取空间或者资源。 像太一刚才提到日本铁路的成就,这点提醒我了,《横滨车站》和《高铁》确实可以做一个对读。因为现实中的车站和中国高铁都是本民族的成就和骄傲,在现实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它们同样也会带来难以调和的创伤,比如创作《高铁》的一个直接诱因就是温州的高铁事故,以及持续相当长时间的“中国啊,你慢一点”的大讨论。我觉得这里有一个现实矛盾到小说矛盾的转化。 柏太一:这让我想起建国初的一些社会主义风景画,现代意义的工业设施在画家笔下是需要赞美的“风景”,河流下的水坝,高山上的铁塔,但是到后革命时代,都市中的读者更加偏好原生态的自然景观,人为的庞大工程往往被视为唐突人性的异己力量,与自然景观的结合更是加剧了这种排斥情绪,却因此营造了别开生面的幻景体验。这让我联想到近期日本申遗的工业废墟军舰岛。横滨车站治下的本州岛仿佛就是大号的军舰岛。不同的是,朝鲜劳工被替代为被植入晶体的人类,日军被替代为冷酷幽暗的交通系统。 钟天意:这个联想很有意思,不过还有一个要补充的点,就是车站的增殖所呈现出来的是一种无理性无目的的状态。我不知道可不可以这样说:这种想象是仅仅存在于此类科幻小说中的,在此之前,人类无法想象这样的存在。

前面我已经提到了“耗散科幻”,但“耗散科幻”并不是从普里高津的理论中脱胎的。这类小说应该还有很多,我印象里除了上述两部作品之外,还有菲利普·迪克的短篇小说《自动工厂》(1955)。讲述的同样是一个由于战争前由人工智能控制的自动工厂无节制地生产商品,导致资源的严重消耗,为战后的幸存者之生活带来极大困扰的故事。更早的话,我觉得E·M·福斯特的《机器停转之日》(1909)也可算作此类——它的故事更像是从生活在横滨车站内的人的视角写成的。他们习惯了接受机器的馈赠,机器停转之后,等待他们的只有死亡。

这类小说应该还可以把巴拉德的一些作品算进去,其它的我暂时想不到了。我这么叫不是因为它写的是具有耗散性的事物,而是因为它的思路是将耗散性无限放大了。当然这个命名未必合适,不过我也不能叫它“车站科幻”,姑且这么叫就是了。

HeavenDuke:卡尔·阿博特的《未来城市》里有不少这方面的东西。书里面提到了很多和横滨车站异曲同工的城市生态,比如电梯城、轨道城或者移动要塞。不如说以城市为主要书写对象的科幻小说基本上都可以被纳入到“耗散”的范畴里,因为城市的能量流动本身就符合它的基本理念。 钟天意:这个题材可大可小,可以写的很灵活。像迪克那篇《自动工厂》,开篇就写两个人类用计拦截了自动工厂里出发的人工智能送货车,试图从车子上找到彻底破坏工厂的线索,但车子无法与他们有效沟通,人类的技术水平也无法将其破坏,最终车子扔下一堆乱七八糟的货物就开走了。这就是一个又滑稽又恐怖的场景,不是非要做成像《Blame!》那样的史诗。我其实想要讨论一下这种病态想象的根源。 地瓜:还是对现代文明的一种恐惧吧,作者自己也说嘛,横滨车站永远都修不完,所以他就把这个景象夸张了一下。 钟天意:这个确实是一个比较直接的因素。但表现这种恐惧的科幻作品有很多,这种“耗散科幻”的一个独特之处在于其中作为黑箱难以被理解的其实并不是机器,而是系统——在这个思路转化下,就有了扩张增殖的工厂、车站或者城市。变得日渐复杂的不仅仅是我们的手机,公共交通系统,环保排污系统,金融系统等等实体或抽象的系统都在变得让人难以理解。 地瓜:因为系统就是现代文明的根基吧。 钟天意:嗯,可以这么说。顺着这一点想,其实如果以这个思路去写作的话,是不一定非要做一个具体的癌细胞一样的工厂或者车站这种实体的。抽象的系统是否也可能以这种方式呈现?我觉得是可行的。 柏太一:还有监控系统,每条街道,每个商店,都有无数的镜头监视,这些影像语言如果全被智能的客体掌控,那也让人毛骨悚然。 HeavenDuke:任何东西都可以放进这个框架下来的。 钟天意:对,地瓜刚才说的是它的一个内在因素或者规律。还有一层是外在的美学效果,我想大家应该都明白它的意思,但我暂时也没办法用语言去概括它。我说它是一种病态的想象,但这种想象还不是克苏鲁式的,或者格雷格·贝尔的《血音乐》式的。你看横滨车站或者《Blame!》,里面的景观没有任何一个要素是我们所陌生的,它造成恐怖的原因是不断的堆叠和重复。好像也可以说是崇高的一种反面效果? 它和BDO又不一样,BDO可以说是有崇高意味的,但车站再大也不会变成BDO。它复制粘贴式的美学建构更贴近密集恐惧症,最贴切的形容方式是令人恶心。 HeavenDuke:能不能理解为系统内在逻辑的外在表现?小说里堆叠和重复营造的,是一个容纳这种内在逻辑的无限开放式的监狱。以《Blame!》为例,它的压迫感就源自于空旷但由始终处于禁闭状态的城市在空间上的无边无际。

钟天意:我觉得你这种说法是可行的。这种恶心的感觉可能源自于一种对被侵犯感的本能恐惧,而无限增殖的建筑因为自身不具备建筑本该具有的边界,非常容易诱发这种潜意识里的恐惧。 那好像就可以说回一开始的问题了:我们知道它是源于一种对现代文明的恐慌,但为什么现代文明让我们恐慌?因为我们不知道它的边界在何处。这种恐慌更像是一种生物学的本能,比如无限增殖的癌细胞是不正常的,这种无边界性会令我们感到威胁。 钟天意:我要说的就这些啦,大家还有要补充的吗? HeavenDuke:我还有一个想法。回到刚刚我提到的那个细节刻画上。真的一定要把横滨车站解读成一种纯粹的现代文明的畸胎吗?鉴于这种装置是无意识的,它有没有可能变成另一种自然风光? 我刚刚已经提到了作者在描写车站的时候使用的语言风格了。我觉得横滨车站它和传统意义上的大机器不一样的地方就在于这里,所以感觉单纯往工业文明恐惧症上靠,有种旧调重弹的意味。 钟天意:这个怎么说呢,我觉得难处在于要考虑读者的感受吧。我们在读这篇小说的时候,思维的结构是没办法接受它变成一种风景的。 HeavenDuke:其实这种自然化的都市也并不罕见,只不过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以废墟的姿态得到呈现的,比如说《尼尔:机械纪元》的废墟都市还有很多日系动漫/插画中出现的超大废墟群。站在作者的立场上,也许刚刚提到的工业文明和自然生态的交融会衍生出不一样的美学和价值体系。这才是我提到这一点的原因。不过一时间我还想不出这样去写除了创造审美之外还能够带来什么东西,就不多展开谈了。

钟天意:那么本期的讨论就到此为止。考虑到近期《菲利普·迪克》传的上市,和今年科幻世界对迪克作品不遗余力的大量引进,我们下期将会围绕迪克的生平和他的作品展开讨论。具体内容请期待下期的赛博酒馆~

综合评分:6.75/10

★★★★★★★☆☆☆

地瓜

一部重设定轻情节、日本风格浓烈的废土公路故事,值得一读。世界观设定很棒,读者跟随不同角色的脚步走遍面目全非的末世日本列岛,感受异化城市带来的恐惧;情节上的多方势力争斗描写得略微平淡;不过日式小清新与废土结合也别有一番风味。

评分:★★★★★★★☆☆☆

柏太一

将日本日常景观车站变为吞噬一切的铁路利维坦,后战争时代的病态书写让人联想到二战结束后的繁荣与癫狂。

评分:★★★★★★★☆☆☆

HeavenDuke

这部小说有一个明显的指向性,就是东京都市圈的无限扩张,其中对西瓜卡、周游券、无缘社会、乡土退散的书写基本上和东京这个区域的生活特点是一一对应的。书里有两个细节是我关注的,其一是这个自生建筑结构和九州岛的JR地铁公司的对立之间,二者的异同;其二是最后按下按钮的时候AI对主人公阐述的那个“你不重要”的论调。这里两者中凸显出了一种工业文明的无意识性,这和以往我们所熟悉的那种资本家形象是有差别的。但是除了这些之外,它的情节其实没什么可说的,要说有点,就是只是比较适合转化成动漫吧。总的来说,这是一部关于世界观的作品,剧情反而是次要的。

评分:★★★★★★★☆☆☆

钟天意

老套的英雄之旅故事可以被搁置在一边了,因为《横滨车站》能引起你共鸣的绝对不是拯救世界的无趣故事。它写的是现代人穿过宏伟的机场长廊时,隐藏在赞叹背后的那种幽微的恐惧。从这个角度来说,虽然我们已经有了不少类似的作品,但我想它的生命力至今应该还没有枯竭——癌细胞一样增殖的人工系统,不断重复自身的长廊,大概是弗洛伊德的最爱吧。

评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