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ropos of Nothing》的读后感大全
《Apropos of Nothing》是一本由Woody Allen著作,Arcade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USD 30.00,页数:40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Apropos of Nothing》读后感(一):真实的刻薄的幽默的
为八卦而来,才读完第一节,就笑出声了好几次。从那些刻薄金句上看,伍迪活得好真实,以他惯有的“连篇累牍”展开”对家庭成员的吐槽以及对自己“文盲式”成长的自嘲。夸两句、损三句,语意中不断出现的转折体现了一名职业段子手的六载功力。
我接受伍迪这样的刻薄。如他所说,有人看到瓶子半满,有人看到瓶子半空,而他看到的是空棺材。一个被宠坏的小孩,从5岁起开始忧虑死亡的虚无主义者,他的刻薄,无非是把这些空棺材言论说出来而已,听不听、信不信,随你。
不必纠结于连页连篇的陌生名词——好莱坞早期电影与明星、卡通与漫画人物——以及GRE级形容词,布鲁克林街区的俗语,想怎么变就怎么变的时态。英语词汇量不会限制你被本书的真实、刻薄、幽默所感染。
当然提到了米娅法罗,第一个桥段出现在“见死人”这段上。伍迪说生平唯一一次见死人,是顺路瞻谒某位名人遗容。那还在米娅法罗与他约会的早期。同行的米娅困惑错愕但不失礼貌。损啊。
***
继续看,看伍迪的第一段第二段婚姻,看他在50年代就拿到周薪一千美元,看他写喜剧演喜剧拍喜剧,总算看到了八卦。
伍迪说,希望看八卦不是你买这本书的理由。但实际上他花了几十页在写米娅法罗与他感情生变、抚养权官司、性侵指控这一系列过程。我理解,伍迪视其为“她可能未必爱我,但我还爱她,虽然也不多”的感情,因此产生了“她或许有些问题,但我又能做什么,我反正不懂女人”的心态,这样的关系下,又扯进了两个伍迪付出感情的养子养女、一个或许是伍迪血脉的被母亲过度保护的小儿子,以及一段本该是露水情缘的忘年恋情。从米娅发现壁炉上的艳照开始,一场米娅与他之间的权力较量登场:你偷走了我的养女、羞辱了我的面子、让我失去了作为母亲/主人的权威,所以你也会失去你最爱的女儿,失去面子,失去你的父亲形象,一地鸡毛。
伍迪在书中多次提到了米娅的捉摸不透。如果回头来看,那都是警示信号:米娅与他不适合,米娅也没有那些圣母般的慈爱。但当时的伍迪选择无视。是五十多岁的他真的不理解女人吗?未必。但他的选择,可以理解。如同他无法帮助曾深深迷恋过的第二任太太Louise,来应对她的精神问题。三十年后,他干脆视而不见了。或许在潜意识里,他认为人人平等的意思是,谁都有问题。他在接受了几十年的心理治疗仍然焦虑消极,那么又有什么必要去干涉别人的问题。
***
《Apropos of Nothing》读后感(二):没什么能让伍迪停止创作,除了他自己
1. 392页像是读完了85岁的伍迪小老头的一生,特别感动和不舍。然而一想到他依然健康还干劲十足,依然在创作,就无比开心。
2. 自传按顺时间写出,小老头从1950年(15岁)开始给电视台写稿子/剧本,66年(31岁)开始执导电影,到今年一共自编自导了55部电影。他的自传,基本就是好莱坞电影行业的发展史。
3. 从小就是个聪明孩子,他入行的方法是免费给各种报纸杂志供稿写故事、让自己被看到,后来就真有广播电台来找他写东西了。
4. 《赛末点》一开始是个纽约的故事,但当时小老头前几部片子都不赚钱、在美国完全找不到投资,反而接到了伦敦银行家的赞助,但前提是整个电影要在伦敦拍。那是伍迪第一次在伦敦拍电影,整个行业的简单高效和专业(工作人员不会计较超时、不会动不动就跟工会投诉)让他惊诧。
5.《赛末点》女主凯特温斯莱特在开拍前一星期拒绝,临时换上了当年仅19岁的斯嘉丽约翰逊。斯嘉丽是2018年MeToo事件下,第一个为伍迪发声鸣不平的女明星。
6. 因为2018年MeToo事件,伍迪20多年前早已证实不实的指控又被重新挖出来。上百个跟伍迪合作过的明星被逼站队,新片《纽约的一个雨天》在美国不能上映。伍迪本人的经历,是MeToo渐渐演化成一个极度矫枉过正的事件的例证。
7. 2018年《纽约雨天》主演甜茶为冲击奥斯卡(《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而“被迫”公开攻击伍迪,而电影女主范宁在被逼站队时则说:伍迪被指控时我都还没出生,这事我没办法评价。— “站队”这种事,其实并没有人拿枪逼着你,到最后还是自己的选择。
8. 写这本自传时,伍迪新片《里夫金的电影节》尚未开拍,从选角到找投资都困难重重。但本月,这部电影就要在西班牙首映了。你看,没什么事能阻止小老头拍片子。
9. 可能伍迪真的要离开美国市场一段时间,但所幸(也是讽刺)的是除美国之外的市场和观众们还都深深热爱着他。《纽约雨天》在欧洲和亚洲市场都获得了很好的票房成绩。去年年底我在香港电影院里,看了两遍。
10. “No interest in a legacy? - Rather than live on in the hearts and mind of the public, I prefer to live on in my apartment.” ❤️❤️
《Apropos of Nothing》读后感(三):没什么能让伍迪停下来创作,除了他自己
1. 392页像是读完了85岁的伍迪小老头的一生,特别感动和不舍。然而一想到他依然健康还干劲十足,依然在创作,就无比开心。
2. 自传按顺时间写出,小老头从1950年(15岁)开始给电视台写稿子/剧本,66年(31岁)开始执导电影,到今年一共自编自导了55部电影。他的自传,基本就是好莱坞电影行业的发展史。
3. 从小就是个聪明孩子,他入行的方法是免费给各种报纸杂志供稿写故事、让自己被看到,后来就真有广播电台来找他写东西了。
4. 《赛末点》一开始是个纽约的故事,但当时小老头前几部片子都不赚钱、在美国完全找不到投资,反而接到了伦敦银行家的赞助,但前提是整个电影要在伦敦拍。那是伍迪第一次在伦敦拍电影,整个行业的简单高效和专业(工作人员不会计较超时、不会动不动就跟工会投诉)让他惊诧。
5.《赛末点》女主凯特温斯莱特在开拍前一星期拒绝,临时换上了当年仅19岁的斯嘉丽约翰逊。斯嘉丽是2018年MeToo事件下,第一个为伍迪发声鸣不平的女明星。
6. 因为2018年MeToo事件,伍迪20多年前早已证实不实的指控又被重新挖出来。上百个跟伍迪合作过的明星被逼站队,新片《纽约的一个雨天》在美国不能上映。伍迪本人的经历,是MeToo渐渐演化成一个极度矫枉过正的事件的例证。
7. 2018年《纽约雨天》主演甜茶为冲击奥斯卡(《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而“被迫”公开攻击伍迪,而电影女主范宁在被逼站队时则说:伍迪被指控时我都还没出生,这事我没办法评价。— “站队”这种事,其实并没有人拿枪逼着你,到最后还是自己的选择。
8. 写这本自传时,伍迪新片《里夫金的电影节》尚未开拍,从选角到找投资都困难重重。但本月,这部电影就要在西班牙首映了。你看,没什么事能阻止小老头拍片子。
9. 可能伍迪真的要离开美国市场一段时间,但所幸(也是讽刺)的是除美国之外的市场和观众们还都深深热爱着他。《纽约雨天》在欧洲和亚洲市场都获得了很好的票房成绩。去年年底我在香港电影院里,看了两遍。
10. “No interest in a legacy? - Rather than live on in the hearts and mind of the public, I prefer to live on in my apartment.” ❤️❤️
《Apropos of Nothing》读后感(四):偶像的黄昏
(手动按:应耳朵学长的邀请而写,写得并不好。)
看完伍迪·艾伦自传的时候,离这本书发售已经过去十天了。在这十天里,缓慢阅读的我也目睹了社交媒体上大家热切分享书内轶事,这令我满怀期待,但是读完却是难以名状的失望。
总结一下这本书,大概是按编年的方式逐一梳理伍迪遇到的每一个女人、拍过的每一部电影,非常细致,也显得有些无聊,因为那些事情远没有他的电影本身有意思。在书的前半部分,这本自传的“主角”米亚·法罗还没有出现的时候,伍迪提到了一下宋宜,并贴心地用括号注明“我希望你不是因为这件事才买这本书的”。我以为这意味着,对于这件事他已经没有什么好说的了。但是并非如此。从提到遇见米亚·法罗的第一行开始,就是卷帙浩繁、冗长啰嗦、占据了全书四分之一的摆事实讲道理,他逐步罗列米亚原生家庭的扭曲和她自己强烈的控制欲,说她收养孩子只是为了显摆并不会真的对他们好,还提到了他和米亚所收养的孩子的关系,然后便是重新复盘了一遍九十年代那持续了好几个月的调查、听证。说完这些,他才像是平息了过来,开始从头讲述他和米亚合作的十几部电影,从《西力传》到《开罗紫玫瑰》,再到《贤伉俪》结束(这也是我最喜欢的一部伍迪),赞美了她的演技,提到了自己对这些电影的喜好。
在事情终于平稳下来之后,伍迪也“收拾了一下心情”开始讲述自己新世纪的创作,直到几十年前的指控再次出现,随着米兔浪潮则显得更加来势汹汹,这迫使数不清的明星开始站队、自愿(或被迫)发表声明。对于这一并无新意的指控,伍迪的回复是一样的:我没有性侵养女迪兰,那天我只是靠着她的腿看电视,而且当时满屋子都是人,阁楼一事更是子虚乌有。
这两部分看得我无比空虚,并非因为我不觉得伍迪·艾伦是对的,而是我实际上也根本不关心他对不对。说起来我算是他的忠实影迷,虽然一遍一遍观看他的电影并不是为了让他走出屏幕(这样的事情请千万不要发生),也不是为了逃避内心的空虚,只是他的电影让我感受到了强烈的可能性,不论是他自己作为“讲故事的人”的可能性,还是对于罪与罚、性与死等命题的可能性探讨,都无一例外击中了我。《伍迪·艾伦传》是一本评价不算太好的书,但是这本书的副标题——一个犬儒主义者——却完美地概括了伍迪的魅力所在,远古的第欧根尼和拉伯雷在他身上交汇。除此之外的喜剧天赋也好、养眼明星也好,不过是锦上添花罢了,在我看来,打开他电影的90分钟,能让我把道德感和正义感悬置起来,这就够了。
我的私心是,他应该拒绝所有滑稽的发声,转而把这些事情拍成一出闹剧。当然,他早已经想到这点了,在《纽约的一个雨天》不得不取消发行之后,他写道:“当我回头看这件事,看到这么多人在不遗余力地帮一个疯女人实施报复计划,我不得不说,这既有趣又迷人,不失为一个好的讽刺题材。”如果能拍出来的话那或许真的是对世界的一次极有力的冒犯。但是他并不会真的去拍这样的片子,从他的讲述中,他并不是一个喜爱讲自传故事的导演,虽然看起来他的电影自传得不能再自传了:《星尘往事》里的创作危机,或者《贤伉俪》中歇斯底里的夫妻关系。但他并不承认这点,他和自己的作品中永远保持着一种安全的距离。
在书中他提起过和路易CK的一件往事,路易找到伍迪,说给他写了一个非常合适的角色希望他来演,一个曾经被指控性侵幼女的导演,同时这个导演还和女儿有着过于亲密的关系。出于现实的考虑伍迪立刻拒绝了,但是路易认为这个角色对他的形象来说很有好处,值得出演。之后路易也旋即陷入性侵丑闻,这在伍迪·艾伦看来是一次“命运的捉弄”。但是我觉得这不只是命运的捉弄,这件事体现出了伍迪和路易的不同,对于路易CK来说他需要彻头彻尾的讽刺和自反,即便这意味着对自己的讽刺。伍迪则需要一种安全的环境,我们应当在安全的环境中做正确的事,起码在面对疯女人米亚·法罗的时候,什么是正确的事再清楚不过了。
当然,电影工业是残酷的,这种残酷体现在它会不遗余力地把一个个普通的人推上舞台,在声浪中给他或她打造一张面具,这是明星制屡试不爽的资本运作法则。由于这本书而涌现的对蒂莫西·柴勒梅德的指控也是这种残酷性的体现,他的表态是为了争取奥斯卡奖,这并不可耻,真正可耻的是使得表态能成为争取奥斯卡奖的筹码的幕后力量。没看过《纽约的一个雨天》之前,我对他的印象也并不太好,但是看完了电影我却惊讶于他竟能和伍迪·艾伦气质如此相符,浪漫的纽约街头、佝偻的背,还有一支接一支的红色万宝路。觉得惊喜之余更多的却还是可惜,因为不知真假的指控和被迫做出来的表态,他很可能再也不会和伍迪·艾伦合作了,这样的损失当然其实仍旧是影迷们来承担。
抛却我对这本书的不满,伍迪·艾伦依旧是当代导演中最优秀的“讲述者”之一,虽然这种优秀没有体现在他对自己私人生活的讲述中。不过,这些也不算重要,毕竟在厌世者伍迪看来,“太阳将在50亿年之后燃烧殆尽,没有人会记得这一切”。
2020.04.05。有修改;标题是瞎取的,尼采请不要打我。
《Apropos of Nothing》读后感(五):《关于无尽》里的性侵案往事,真相是否还重要?
本文以《伍迪·艾伦的反击》为题,经修改发表于《Vista看天下》2020.06.08第15期,总第490期。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几经波折,伍迪·艾伦的自传《关于无尽/一无所有》(Apropos of Nothing)终于在今年出版。自从2019年阿歇团集团公布了出版决定,不但遭遇了大批量员工的抵制,市面上也潮涌着对出版决定的抗拒和抨击。经不住罢工和抗议压力的阿歇特集团最终收回决定,令这部书一度面临无人问津的境地。最终,独立出版公司Arcade接下了这个烫手山芋,并宣称不会因屈服政治正确而牺牲出版自由。
如果不是近年来的#metoo大潮,使艾伦被养女迪伦指控性侵的旧事被翻来覆去地讨论,老头自己可能根本不会挤出时间写一本400页的砖头回忆录,占用相当的篇幅来梳理和讲述当年的事发经过,以及后来关于此事琐碎而接连不断的影响。
首先要说明的是,这本书并非艾伦写来专门回答往事的争议,并满足人们的八卦与猎奇心理的,他的人生回忆非常翔实,从家庭到工作,对音乐与电影的看法,数段罗曼史,写的十分繁琐和细致。
然而,才华无法抵消警觉。这是一个对性侵疑犯处处提防的年代,人们害怕疑罪者的狡辩会迷惑大众。在伍迪·艾伦的这一桩的指控上,人们的反应更是持久而激烈:先是迪伦·法罗对公众控诉司法失职、艾伦脱罪;再是美国本土出现对他的影视书籍作品的大批量抵制,很多明星必须对艾伦表态和站队,表明不会再度与之合作。是Arcade的出版决议,让老头在公众对他大部分都是唾弃与厌恶的情况下,得到了能够解释与申辩的机会。
在这本书里,艾伦详细交代了自己被指控性侵的当天发生的事情。这桩指控背后一个至关重要的背景是,伍迪·艾伦和当时好莱坞如日中天的女演员米亚·法罗是伴侣,并已交往十一年之久。根据艾伦在书中自述,当时两人的关系在走下坡路,夹在他们之间的是很多很多的孩子:在两人交往前法罗和前夫生的三个孩子和收养的四个,和交往期间收养的女孩迪伦,亲生子罗南(刚出生时名为撒切尔),以及好几个法罗收养了几天之后再送回去的很多孩子。由于没有艾伦和法罗没有缔结婚姻关系,在法律上,艾伦和迪伦与罗南都没有亲子关系。在过去的交往过程中,艾伦发现法罗并不怎么带孩子,并且极大程度地区别对待亲生子女和收养子女,冷落后者。于是艾伦接手了照顾孩子的工作,和法罗带来的养子摩西与迪伦建立了非常深厚的亲子关系。
1992年初,法罗发现艾伦出轨她与前夫安德烈·普列文的养女宋宜,震怒不已。也就是在此时,艾伦称被法罗威胁要夺走迪伦。两人的关系走到了尽头,但为了争取摩西、迪伦和罗南的抚养权,艾伦决定和法罗商议。8月4日,艾伦和律师一同驱车前往法罗在康涅狄格州的住所,当天陪孩子们一起看电视,当晚留宿,第二天和孩子们一起吃饭,还给了他们礼物。两日后,艾伦回到纽约,和迪伦的心理咨询师见面,这时他被告知,法罗和迪伦指控艾伦性侵了迪伦。
艾伦在听到这个指控时完全呆住了。而根据他的自己回忆,他只是在陪孩子们看电视的时候,因为沙发上没有位置,他坐在地上,头碰到过迪伦放在沙发上的腿。这被法罗的佣人看到并告知法罗,后来被渲染成他在阁楼里性侵了迪伦。然而法罗的住所阁楼上面放满了东西,根本没有进人的空间,他根本不可能在阁楼里对迪伦做任何事。
纽黑文儿童性侵犯诊所与纽约州儿童福利中心各自进行了缜密而漫长的调查,最终宣布没有找到艾伦性侵迪伦的任何证据。其中纽黑文儿童性侵犯诊所认为,这项指控可能出于两种动机:迪伦作为一个感情上处于弱势的人,面对家庭即将分裂的巨大压力,以这项指控作为自己对这种压力的回应;另一种可能则是迪伦被法罗教唆和操控。尽管因为两人的名声巨大,舆论也站在了法罗这个男友出轨女儿的悲惨女明星的立场上,法罗也不停地给牵扯进这桩事件的心理咨询师施加压力,最终的司法判决是,法罗和迪伦对于艾伦的指控不成立。
由于艾伦对公开发言的习惯性回避,这桩司法判断为不成立的案件,在日后不断被法罗一家提及。2004年,迪伦·法罗在电视节目中哭诉,讲述了当年被艾伦性侵的精力,激起了广泛的同情,于她而言,被侵犯的往事并没有过去。站在母亲与姐姐立场的罗南·法罗则在去年经阿歇特集团出版了《捕杀》(Catch and Kill),以“哈维·韦恩斯坦”事件为典型,揭露了掩盖性侵真相的谎言与阴谋,并批判好莱坞位高权重者动用一切手腕来迷惑大众。
儿女对于性侵的愤怒与坚决将艾伦反复推向风口浪尖。罗南、迪伦和米亚都公开表态,司法没有给予公正也就罢了,一个性侵犯居然能活跃在好莱坞,成为众多明星都愿与之合作的名流,不仅是法罗一家的痛苦,更是整个社会的奇耻大辱。
面对指控,艾伦数次强调自己对迪伦绝无任何不当行为,并反复表达自己十分珍爱她。如果他是一个会性侵女儿的父亲,他没必要将作案时机选在探讨监护权这样重要的节点,在法罗的家里,在一屋子对他虎视眈眈的人眼皮底下性侵迪伦,毕竟等到孩子的抚养权到手,何愁机会呢?
不仅如此,艾伦更是在书中指出米亚·法罗在外界眼中的“好养母”,其实身份可疑。迪伦在学校里的老师就曾作证,法罗不曾来过学校哪怕一次,家长会等各项需要父母参与的活动,都是艾伦在做。米亚·法罗的另一个养子也站在了艾伦立场上,在他的博客里指控法罗对孩子进行体罚和关禁闭,法罗本人否认这些,但是两个曾在法罗家工作的女佣人则证实了摩西的说法。宋宜则对艾伦提及法罗从韩国的孤儿院领养她之后的残忍行为,因为她刚开始学不会英语而嫌弃她笨,半夜将她从睡梦中拉起来质问为什么学不会,并不断体罚她。法罗的其他养子们精神状态也很糟糕,有两个养子自杀了,还有一个养女因为得了艾滋病被法罗抛弃在医院,在圣诞节的早上孤独地去世了。
双方的态度和说辞完全是针锋相对的立场,不仅对于事发经过的讲述完全相反,在评断对方的其他方面,态度一样强硬。罗南·法罗就曾在得知阿歇特出版集团打算替艾伦出书后,直接发邮件指责集团CEO,认为出版完《捕杀》还要出版艾伦的自传,出版社完全没有前后一致的立场,且在纵容性侵犯为自己辩护。
然而因为他们立场相对,这宗指控最关键的问题也成为了无解的题:伍迪·艾伦有没有和自己的未成年养女发生性关系?
回顾当年,美国的司法机构给出的结论是找不到证据,疑罪从无。究竟是事情其实发生过、但取证无果,还是确实没有发生过、判决公平,可能人们永远不会知道事实了。公众几乎没有其他任何机会、渠道或手段,能够查明和知晓1992年8月4日,伍迪·艾伦有没有在阁楼里性侵自己的养女。
尽管艾伦被判无罪,司法并非没起到作用:艾伦被法院判定禁止看望迪伦,而这深深地打击了他。在书中,艾伦提到迪伦稍长大后,他曾给她写信,希望她能够明白自己小的时候是被法罗利用了,其实艾伦一直像真正的父亲那样爱她。这封信被罗南拦截,并声称迪伦对艾伦的信没有兴趣,还告诉艾伦如果真的想帮他们的话,应该直接给他们送钱。
艾伦本人的道德问题也显而易见,他在书中承认出轨宋宜,且认为法罗无论如何愤怒都是可以理解的,同时他否认自己有娈童癖。艾伦认为大众对他的娈童印象,来源于和宋宜相爱被曝光时,正赶上他的电影《曼哈顿》重新获得关注,里面的年轻女演员与艾伦关系很近。但他大多数的恋爱都是与年龄相仿的人,他的两位前妻都只比他小三岁,米亚·法罗的年纪和艾伦相当,在这之前他交往的另一位女明星黛安·基顿一样是同龄人。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女性权益,公众对伍迪·艾伦的厌恶在最近几年达到了一个峰值。艾伦的最新电影《纽约的一个雨天》,因为本土的抵制,始终没有在美国上映。他同时还失去了美国的资方和发行商,这几乎终结了他未来继续在北美拍片和发展的可能。只好去舆论环境相对有弹性的欧洲继续拍电影。
同时,媒体对和艾伦合作过的演员们穷追猛打,问他们有没有后悔与艾伦合作。比如《纽约的一个雨天》的男主角蒂莫西·柴勒梅德,在拍完该片后公开表达了悔意,并将自己拍片的所得报酬捐给慈善机构。有趣的是,艾伦在书中爆料,蒂莫西·柴勒梅德事后私下向艾伦的妹妹发誓,自己公开表达悔意是为了提升获奥斯卡最佳男主角的几率,如果公开的立场不是站在女性的一边,柴勒梅德自己也会遭到抵制,他只是站了正确的队伍而已。女主角艾丽·范宁的回答则表示艾伦的指控案件发生在她出生以前,她不知道事情是怎么发生的,所以她没有态度。
如果性侵真的发生过,那么将近三十年对他源源不断的声讨只是他应得的惩罚。在书里他提及的法罗暗示罗南是弗兰克·辛纳屈的孩子、和罗南赤身裸体睡在一床,更是反咬一口,给女性泼脏水。
可是如果艾伦什么都没有做,事情的真相是法罗恨艾伦出轨了宋宜,所以操控了迪伦呢?和李星星、林奕含这样,受害者比加害者弱势太多的案件不同,迪伦有一个因为收养了很多残疾儿童而名声良好的大明星母亲,她并非孤立无援。利用舆论的同情心将艾伦钉在耻辱柱上不得翻身,是能够做得到的。
这使得艾伦的指控案件比其他的性侵指控更难以论断,因为判罪需要证据。当指控的人说有,而被控的人说无,从司法的角度来说,两方的声音同等重要。大众可以因为一个人可能惑众于是就无视那个声音,但司法不可以。
这也在提醒公众,评断事情的方式,不应该根据好恶而只选择听其中一方的声音,而拒绝另一方,在无意中罔顾真相。人们对于加害者的声音的漠然与愤怒,来源于女性合法权益长期被忽视,性侵案屡发不止,证据却难以取得所以常常使罪犯脱逃的现况。所以面对性侵案,公众的态度产生了“疑罪从有”的倾向。然而案件的年代太久远,当时的司法状况和如今也有不同,此时的追责交给公众来做是理所当然,但公众是否足够理性客观,伍迪·艾伦是否不配开口说话,这是值得商榷的。
至少从多家欧美媒体的反应来看,《关于无尽/一无所有》并没有产生妖言惑众的效果,多数媒体对这本书持中立态度。《纽约时报》表示,阿歇特集团放弃出书计划是胆小懦弱的行为;而关于艾伦自身,抛开三婚是和前女友养女这种爆炸性道德污点不谈,他的语气有一种因过时而产生的跑调感,比如描述自己如何对美丽女性不加掩饰的垂涎,使得他读起来老气横秋——那种称赞方式来自上个世纪。《卫报》的书评则较为保守,认为艾伦即便声称此书是“一个人在混乱与狂暴的宇宙中对上帝的求索”,书中针对米亚·法罗长达90页的“待解释指控”也暗示了在沉默了近三十年后,艾伦认为现在该轮到自己讲故事了。只有少数几家媒体的专访相对温和,比如《每日邮报》对于艾伦过往的作品不吝惜称赞,并指出公众针对艾伦所做出的一些行为,包括电影发行方亚马逊撤资《纽约的一个雨天》,是带有羞辱性质的。
还有不少媒体评论直接避谈指控,讨论了伍迪·艾伦作为电影人的价值和他的作品,毕竟书里更多的内容,还是关于电影、幽默和爵士乐,那是艾伦的兴之所在。比如他对于剧本十分看重,认为如果影片有毛病,几乎永远都出在剧本上,因为写剧本比导演要难的多,平庸的导演能靠着精彩的剧本拍出好片子,然而伟大的导演也无法把一个烂剧本拍成好电影。他对选角的态度也不似很多大导演那么执着,他并不喜欢选角试镜的过程,总是他的选角导演列出演员,艾伦排除几个之后从中选择,总会出现适合角色的人。
从猜心的角度看,一个愿意把自己对一切事物的态度转化为幽默的人,是不愿意与世界发生冲突的人。然而事已至此,伍迪·艾伦如果不再公开发表些什么,以他一贯回避媒体和公开场合的态度继续沉默下去,这件旧事会被时代赋予一个符合当下语境的结论。那个结论和他到底有没有性侵迪伦不会有任何关系,大家会评断他,会以他为戒,会不断实践没有被判决给出的惩罚。但最不应该被忽略的真相,会退居次席。
说到底,人们在意的究竟是性侵的事实有没有发生过,还是像被逼站队的演员们一样只在意立场?伍迪·艾伦写在《关于无尽/一无所有》里的态度是:“更多人应该说,我真的不知道全部的事实,所以我不予置评。”
【《Apropos of Nothing》的】的相关文章
- 《Apropos of Nothing》经典读后感有感
- 《Nothing is impossible for awilling hea
- 有关Nothing is impossible for awilling h
- 《Nothing is impossible for awilling hea
- 《Programming From The Ground Up》读后感
- nothing is impossible
- The Productive Programmer的读后感10篇
- The Productive Programmer读后感100字
- 更多"《Apropos of Nothing》的读后感"的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