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致命流感》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致命流感》读后感锦集

2021-02-11 02:51:1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致命流感》读后感锦集

  《致命流感》是一本由[美] 杰瑞米·布朗著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2020-2图书,本书定价:平装,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致命流感》读后感(一):棒棒的

  全书最后一段 真棒 我们总觉得我们能战胜一切,我们总觉得我们无所不能。事实上一次次的教训说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比我们厉害太多,病毒的千变万化让我们的医疗技术手足无措。。我们的能力能超过流感病毒的创造力吗。。显然短时间内不能。。起码从1918年那场大流感开始到今日我们依然处于劣势。。 四月第一天。四月的第一本书。。结束

  《致命流感》读后感(二):翻译比较令人遗憾

  诚实地说,我甚至有点怀疑是机翻,或是在机翻基础上做了不太完善的修改。

  比如同一个人名,仅仅相隔几页就有“帕斯特”“巴斯德”两个译名;同一种动物,在同一个对页里就有“豚鼠”“几内亚猪”两个名字。

  此外还有一些读起来非常让人费解的句子,比如62页:“他们特别容易感染流感,因为费城的大多数医生和护士都在国外,往往都受过伤并且厌战。”既然他们还在国外,那即便没受伤也没什么帮助了。而厌战的关系又是什么?

  类似的让人不明就里的句子还有几处,但考虑到我只是作为休闲阅读,就没有再一一去找原文核对了。但总归是有点遗憾。

  《致命流感》读后感(三):关于《致命流感:百年治疗史》的读后感

  一句话概括:从欧美医生角度,有关流感的一次全面答疑解惑,从1918至今。(当然更远一点的也有提到,比如说放血治疗这种

  说实话,看书里描写的美国对流感物资的储备,我对最近微博上一些有关“美国对于新冠肺炎医疗物资储备不足”的新闻比较存疑...

  可以造成大流行病的病毒,与其说它攻击的是人类的免疫系统,不如说它们攻击的是人类社会、政治和文化系统中的弱点。

  疫苗是个好东西,虽然打了可能也没什么卵用,但是不打是真的很自私,特别如果您本来就是易感人群。所以我特别讨厌那些义正严辞不给自己孩子打疫苗的家长,你他妈知不知道因为您失智,别人可能会因此失去自己的亲人!

  《致命流感》读后感(四):2020年5月31日星期日

  用时:2020年5月22日-5月31日,10天 记录:15页 抓着五月份的尾巴读完这本书,已经不会像几个月前疫情爆发期间那样心情复杂,新近发生的一些事情又刚好与书中内容形成印证,阅读的时机可谓刚刚好。 尽管作者是一名医生,但当他讲述关于病毒本身的知识点时并没有使用很多学术性的语言,也没有长篇大论,把寥寥几个案例按照时间顺序一串,就轻松地将这一百年间人类与病毒的恩怨纠葛讲的清楚明白,又不失专业性。病毒原本就是一种简单到极致的生物,因其简单,所以复杂。而人类可以说是自然界进化程度最高、机体最复杂的生物之一,因其复杂,所以脆弱。在这场战争中,想来不会有最终的赢家,否则自然界何以保持微妙的平衡? 当我们面对病毒时——并不局限于流感病毒——不仅仅是在与病毒本身作斗争,我们还要面对社会、经济的挑战,面对互联网、媒体的信息轰炸,以及面对自己内心的恐慌和焦虑。当1918大流感过去一百年后,我们回头去看,才发现它的作用和影响是那么深远,可见的物理作用延续了几十年,对人类机体、免疫系统和基因层面不可见的影响则是永久。此时此刻,我们依然在与新冠病毒纠缠不清,它又会对我们产生怎样的影响?我们在未来的一百年里,又将如何回顾、审视和思考?下一场如此规模的病毒来袭,还等得到一百年那么久么?

  《致命流感》读后感(五):随笔

  作者是急诊科一线大夫,译者是医疗风险投资领域的,总的来讲两者写作和翻译可能更贴近现实目标:患者的治愈和投资机遇。和《瘟疫与人》传染病对人类文明影响的时间上拉长了的历史角度还有《1918之疫》的纪录角度相比,更集中讨论流感、何以形成pandemic、从预测到防护到治疗到研究的一系列主题的简要介绍,还是能给科普读者带来蛮多乐趣的,至少能培养不要轻易作死听公共卫生专家的话和自救的意识。 Keep calm and XXXX 是英国政府和媒体自西班牙大流感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就坚持宣传试图培育的国民品性,而英美两国的国家医疗服务体系对传染病不同的态度也很耐人寻味。

  Dont spit wear masks,强制检疫隔离,穗康码,这些在100年间的美国都做过。而中国100年前的华北还在军阀中原大战中任鼠疫肆虐。 但是美国【反权威】立国的传统、民粹主义反智主义和政权组织形式让这些有益的社会自查形式只能应用于个案的有先见之明州长和州议会领导的地方,或是不同时期的疫情中。

  新冠疫情期间,英国的“群体免疫”可能与背后的政治逻辑和医疗服务体系认识有关;而美国历年大规模的【疫苗接种运动】,和瑞士罗氏的效果有限的感冒药达菲在美国代理和游说集团的推动下成为美国应急储备数十年相似,其背后是大型制药集团代理人的活跃,也是美国政治体制设计中州权分权、联邦权力受限的表现(美国应急储备仓库本身都是私营营利的,新冠疫情期间各州争夺中国呼吸机发现联邦采购统筹部门竟然加入竞争抬高市场价格一样让人看不懂操作)

  《致命流感》读后感(六):《致命流感》译文商榷1

  中文『在修昔底德之后的100年里,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描写了一种听起来像流感的疾病,这种疾病每年暴发一次。这种疾病的外观与在北半球的秋冬季可见的昴宿星团(the Pleiades,又称“七姐妹星团”)相似。』

  原文【 A century after Thucydides, the Greek physician Hippocrates wrote about an annual outbreak of a disease that also sounded like influenza. It aligned with the appearance of the star cluster known as the Pleiades, or the Seven Sisters, which in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is seen in the fall and winter months.】

  商榷:此处将 appearance译为“外观”,似乎不妥。原文意思是这种疾病的出现时间与昴宿星团的出现时间一致(每年的秋冬季节)。

  试译:在修昔底德之后100年,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描写了一种每年暴发、听起来也像流感的疾病。这种疾病的发生时间与在北半球秋冬季可见的昴宿星团(又称“七姐妹星团”)的出现时间一致。

  欢迎指正。

  《致命流感》读后感(七):确实是致命流感

  

“我们不知道下次病毒大流行会在何时何地发生,但我们确定它会发生。”

到底是流感本身更致命,还是流感导致的社会恐慌更致命?自文明出现曙光以来,我们一直都没有挣脱流感的阴影。流感有时候题听起来只是一次小感冒,但有时候它又比战争更残酷。

全书从介绍1918年那场令人毛骨悚然的大流感开始。1918年的流感是有史以来死亡人数最高的全球性瘟疫,造成5000万至一亿人丧生,超过5亿人感染,之后人类经历了1957香港H2N2型流感、1968亚洲禽流感等一轮又一轮的流感,在21世纪,我们还遭遇了SARS、埃博拉、COVID-19等带来巨大灾难的病毒。

跟1918年那场致命的大流感比起来,100年后的我们似乎对病毒已经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但这次全球性的新冠疫情告诉我们,无论是在社会政策、物资储备、医疗体系、媒体应对等方面,人类并没有做好迎接流行性大疾病的准备。病毒似乎永远都比人类聪明,变异的速度远超于人类追赶它的速度。现在人类应对流感最有效的预防措施就是打流感疫苗,但是疫苗的有效性并不会超过50%,有时候药物有可能仅仅是给人一种安全感,流感更以一种不可预测的方式威胁着我们的经济,各行各业以及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与流感病毒交织在一起。这次疫情更让我们陷入一种对人类未来命运的焦虑之中,面对病毒,人类唯一拥有的可以与之抗争的免疫力,可能就只是一次次惨痛的经验与教训。

《致命流感》是社科文献出版社在今年三月份出版的新书,这是我第一次看医学类的非虚构作品,尽管里面一些医学专业知识还是挺晦涩的,但是这样的新视角更能够体会到人类为了解治疗流感付出了多大的努力:挖尸体提取病毒样本、曝光复活1918年流感病毒全过程、自愿感染病毒……“医学是诊断和治疗疾病的艺术,也是防止历史重演的艺术”,但仅仅靠医学界的努力远远不够,将这么多次大流行性疾病留置于我们的集体记忆中也同样重要。经过这次疫情,我们更应该纪念我们遭受的损失,反思我们取得的成就,利用对过去的认识去了解现在和未来。

  《致命流感》读后感(八):百年以前的场景重现,仿佛一部穿越剧

  原文出版在2018年,正值1918年流感大爆发100年后。书中不断提到下一次大规模流行疾病离我们不再遥远,腔调中透露着无奈。下一场瘟疫好比可预见却无法躲避的威胁,我在明敌在暗的危机。

  中文版本出版时间是2020年3月。还没有拿到实体书之前,已经迫不及待的搜索到了电子书。历史果然在重新上演。本书中对于病理的介绍简单易懂(虽然我也没完全记住)。更有趣的是,作者多角度描绘了大流感下的社会情况,包括大致流感的致病的趋势形成、对于致病原因的猜想、实验发现、治疗方法的尝试、各种流言蜚语和每个国家不同的反应模式。

  例如,国家都会有医用物资储备,就像粮仓一样,而西方国家都是私人公司运营并会从中获利。美国政府会大量囤流感疫苗,以应对每年的流行病。而英国则把这一预算放到最低。流感病毒年年变换。疫苗猜中致病病毒从而发挥效力的成功几率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50%命中率。而在这一半的概率中,流感疫苗宣称的降低死亡率和细菌性肺炎发病及舒缓发病症状的作用,又只在儿童和老年人身上有效。美国将“有效”作为大量囤积疫苗的关键决策指标。然而每年上百亿美元的药品投入却无法弥补因为年轻人、中年等壮年劳动力染病而损失的劳动力。流行病爆发期间的经济减缓、刺激投资支出仍然是一笔不小的开销。在重大经济成本下,美国仍坚持,不丢下一个人。英国政府则显得冷血一些。既然疫苗无法达到节约社会成本的目的,就不会大规模推广。乃至于整个社会对于疫苗的态度与美国有着180度的转变:流感季节在家休息,便可痊愈。

  回看过去的经历,禁不住联想到现在正在发生的各国的反应,以及民众的反应。可以发现1.民众指责、医疗物资暂时短缺(我想着是供应链产生的时间延迟),是全球现象。2.愚蠢的流言也会不因高度经济发展或高教育程度or所谓的民众素质而广泛流传(美国:喝漂白水可以预防covid19以及远离亚洲人就可以不得病....excuse me?)(ps. 1918年美国在防治疫情时,曾张贴 “不要随地吐痰”的警示语,表明随地吐痰可算是人类共同的文明,只是不同经历轨迹塑造了不同的社会文化)3.各国政府反应机制第一要义都是稳定民众,无论各自用什么样的手段。毕竟恐慌是自己吓死自己的最快途径。

  ...这本书还描述了许多有意思的现象,恰如其时的出现了在中文市场上。希望他对缓解恐惧,和安抚愤怒的民众有所帮助。

  《致命流感》读后感(九):病毒的考验

  季节性流感年年造访,致死率约为1%。显然,病毒的传播率决定了具体的死亡人数,也影响了我们对某次流感的关注程度。近代最严重的一次大流感发生在1918年,当时的医学尚不知有“病毒”一词,遑论治疗之法。除了胡乱服用阿司匹林,有人把孩子送去吸煤气,有人迷信化工厂的“以毒攻毒”。以当代医学的后见之明,100年后的我们固然不会如此盲目。

  然而对于病毒的考验,今人真的做得更好吗?美国医生杰瑞米·布朗的《致命流感:百年治疗史》一书呈现的不尽然是医学的发展,更有今昔相仿的场景:对于公共卫生问题,仅关注疾病本身是不够的。

  不妨先从众人关注的医学问题说起。看起来,在病毒的防控上,今人略有优势,不至于如1918年4月,纽约市自由债券大游行一般去人流密集场所凑热闹。可这样还不够,流感让人防不胜防,病毒传入阿拉斯加即是一例:当时的朱诺州长下令,设置码头医生,禁止有流感症状者进入,然此举未能阻挡处于病毒潜伏期的无症状感染者。至今也没什么特效药可以治愈流感病毒,作者甚至说,大部分的患者没必要进行流感检测——检测结果对患者的治疗措施没有任何改变,仅是统计数据的差异。最终,都要交给我们的免疫系统去对抗病毒。而现代医学值得称道的疫苗技术,在对付流感上也力不从心。由于流感病毒变异极快,另一厢的疫苗研发、审批、生产得等上半年,使得流感疫苗的有效率不高。在较好的年份,能达到50~60%,糟糕的年份就只有10%了。

  当预防、治疗、免疫都颇有难度的情况下,我们还要针对病毒做很多选择。书中提到,要不要接种流感疫苗就是个难题,它透露出不同文化下人们看待疾病的态度。英国人认为,流感极少对健康的年轻人造成严重威胁,全民接种不符合成本效益;而在美国人看来,反应过度也好过什么都不做,他们还储备了大量神经氨酸酶抑制剂药物(如达菲)——尽管大量研究质疑其对流感的有效性——以应对流感大爆发。一位卫生官员说得精准:流感疫苗的最大价值在于缓解“流感恐惧症”!

  那么,制造这种恐惧的又是谁呢?布朗称,比病毒传播更快的是错误的信息。相较于公众对于医学术语的一知半解,更危险的恐怕是人为地封锁消息,乃至提供误导。1918年大流感之初,“英国政府和富有同情心的媒体”认为,他们限制讨论流感的出发点是善意的:“目的是避免削弱公众士气”。可是,此举并不能阻挡病毒的蔓延,看着周围人倒下却得不到可靠的官方信息,随之而来的必是流言和恐慌。另一方面,亦需警惕语言的客观性和严谨性,2009年的流感是个反例。当时,世卫组织使用了“流感大流行”一词,因此波流感流行程度高,公众为此惶惶不安,但事实上,流感的严重程度却很低。布朗总结道:“语言既是武器又是障碍”。当代的信息渠道不止于政府、科研机构、传统媒体,还包括自媒体和社交软件。广开言路的同时,无疑也是对作为武器和障碍的语言使用的极大考验。

  病毒在人群中传播,由来不是个体的事。在人类对抗病毒的历史上,也从来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我们仔细地研究病毒,竭力寻找病毒的共性和弱点,与此同时,病毒竟也在利用我们的弱点:不只是免疫系统的弱点,更有“我们在政策、准备、响应和媒体反应方面的不足”。战疫的考验是一场全方位的战役!

  ——庚子年读杰瑞米·布朗《致命流感》

  《致命流感》读后感(十):人类与流感缠斗的百年史

  病毒是这个星球上最古老的存在之一。在各种病毒里,人类最熟悉的是流感病毒,它与我们关系极其紧密,带来的影响很大。比如,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雅典人口的大量死亡、1675年伦敦的瘟疫大流行等,都引发了剧烈的政局动荡。现在的研究发现,这些事件可能都因流感病毒而起。病魔不断侵扰人类,人类与流感的斗争历程,漫长而艰辛。

  经过世代努力,直到20世纪,才终于搞懂了病毒是什么,以及它的致病机理。严格地说,病毒并不算生物,因为它们必须入侵并利用其他活细胞才能实现繁殖。流感是一种简单到令人难以置信的病毒。它的形状像一个空心球,内含8个病毒基因,由控制病毒功能的RNA(代替DNA)组成。人类的免疫系统筑造各道防线以抵挡病毒入侵,而善于伪装的病毒欺骗人类并不断改变、进化自身形态,不同的流感病毒株会产生并演变成致命病毒。

  1918年疫病是人类历史上最致命的灾难之一。在不到两年时间里,该病发作了三次,感染了世界三分之一的人口,数千万甚至上亿的人因此而丧命。该病的特点是患者发高烧,持续时间短,伴有类似于流行性感冒的症状,它的传染性之强和反复无常,让人瞠目结舌。对于这种新病毒,人们简直束手无策。在欧洲,长期以来,人们依靠灌肠、放血和威士忌来治疗流感,到了20世纪初期,医生也只能主张人们多喝热水或鸡汤,阿司匹林和奎宁可以减少发热,但实际上对于抗击病毒未必是好的方法。到底应该怎样对付大流感呢?

  从1918年以来,随着科学的进步,人类对流感病毒的认识越来越清晰。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急救护理研究办公室负责人、医生杰瑞米·布朗所撰写的《致命流感:百年治疗史》,就是在回顾历史、解析病理的基础上、聚焦于这个时段科研成果与应对措施的一部历史著作。

  20世纪的重要成就之一,美国病毒学家莫里斯·希勒曼研发出了H2N2流感疫苗,1957年底,大约4000万剂疫苗问世。在接下来的10年中,H2N2流感的暴发规模得到了控制,最终它消失了。在1968年,一种新型禽流感病毒取代了H2N2,引发了一次疾病流行。尽管如此,疫苗预防流感继续推进。另一项成就是,从1997年至2005年初,美军病理研究所分子生物学组组长杰夫·陶本伯格医生率领团队解剖1918年的病人遗体并完成了病毒基因组的完整测序,研究表明,1918年疫病的病因是某种禽流感病毒通过某种变异传播到了人类身上,引发了一种叫作“细胞因子风暴”的自发性免疫反应。

  流感不会自动消失,人类在20世纪同样遭遇了许多险境,布朗记录了1957年亚洲流感、1976年美国军团的“猪流感”、2009年墨西哥流感等几次流行病的情况和对应措施。在经历最初的混乱之后,事态大致都有了较好的缓转。与所有记录的流感病史一样,20世纪流感暴发的时间不规律,但进程却极为相似:源点发病、传播快速、患病和死亡,以及关于如何应对流感的激烈的公众讨论。布朗所呈现的事实,使我们认识到围绕疾病的研究和药物的推广有多么复杂,期间会受到医学研究者的虚荣心、医疗机构和医药公司利益的驱使,也会受到社会舆论的干扰,以及怎样让公众打消顾虑、接受新发明的药物的治疗。作为美国医学专家,布朗还指出了美国政府机构医疗物资储备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了一些建议。

  尽管人类在20世纪反击流感获得了一些成就,但是,应对流行疾病的能力依然相当薄弱,目前的治疗措施仍有很多不足。比如,书中提到,在2014—2015年的流感季,疫苗对甲型流感病毒株的有效率仅为29%。许多老年患者感染了流感并死于流感引发的细菌性肺炎。在这个流感季,整个欧洲年龄超过65岁的人中,超过21.7万人死亡。统计还表明,流感在经历20世纪中晚期的稳步下降之后,现在呈现的上升幅度超过了5%,所以,布朗表达了他的忧虑,绝不能放松对流感的警惕。

  布朗说:“流感不是癌症,也不是心脏病。但我们对它的态度代表了我们对其他疾病的态度。”在布朗看来,“反应过度是一种更好的选择。”在当下看来,这个态度是相对明智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